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西域商人来内地贩玉络绎不绝,内地的商贾去新疆购玉者也不少,也多次以美玉进献朝廷。
《明史》中记载,永乐二年,遣使贡玉璞。
景泰三年,贡玉石三千八百斤,礼官言其不堪用,诏悉收之,每二斤赠帛一匹。
据《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说,[15世纪时,和田所产之货,极其名贵者,皆可求之于撒马尔罕市上。和田玉琢玉镶嵌工匠,手艺精巧,为世界任何地方所不及]。由此可见,和田玉在世界享有极高的盛名。
明代琢玉工艺很发达,在中国北方的北京和南方的苏州,集中了玉雕的能工巧匠,尤其是苏州专诸巷,玉匠集中,涌现出许多高手。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所说:[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
苏州最著名的琢玉大师,首推陆子冈,他是明嘉靖,万历时期太仓州人,为琢玉高手,他[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枚价五六十金,子冈死,记忆不传。他雕琢的作品有玉簪,印池,玉辟邪等,他的作品大部分落款(子冈),(子刚),(子冈等),他擅长各种造型,尤其子刚佩为最为出名,他的浅浮雕,无论画面还是书字,都堪称绝妙之作,名闻朝野,
此外著名的玉匠,还有曾鼎,文征中,王小溪等。
明代玉器最富有时代感的是壶杯两美,可能与当时盛行的喝茶饮酒的风气有关,白玉缡龙杯,用白玉琢成,北外镂雕骊龙,扒在杯沿,形象生动,做工精细,为上乘之作。
明代虽没有专门论述玉器的书籍,但不少书籍中都有涉及到玉,其中最著名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该书中对和田玉的产地,品种,成因,采玉方法,销售及琢玉方法做了全面的论述,这是古籍文献中内容较全面的珍贵文献,他指出:[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应泰的《博物要览》,曹昭的《格古要论》等,对古玉都有一定的论述,为我们研究古玉及形制提供重要的论证。
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欢收藏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么,对于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鉴定呢? 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专家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等书,皆可拿来认真品读,细细揣摩。 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 早在宋代时期,就出现了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况可谓越来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显得尤为重要。 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的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断为真品,而线条槽口两侧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制作的特征。 古玉鉴定方法 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 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 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 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 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 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 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 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 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 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 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 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 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 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 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 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 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 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 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 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 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 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 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 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 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 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 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 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 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 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说起明代玉器,首先想到的就是“粗大明”、“陆子纲”这两个粗工与精工的矛盾体。其实明代治玉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仿古之风渐盛,治玉行业发展迅速,高大的掏膛立体器皿开始出现,这些因素都不得不让我们将明代玉器从“明清玉”中剥离出来,详细分析下,明代玉器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大致看看明代玉器各时期的演变特点:明中早期多为白玉、青玉,而晚期多为青玉、灰玉。明晚期玉器形状大的比中早期更大,小的更小,玉质差的更差。明晚期玉器种类繁多,纹饰多为吉祥图案。强调装饰性和创新,但造型能力差,作工较粗犷。
接下来,我们从五个要点出发,来试着理清明代玉器的特点:
1特有的抛光光泽:
明代玉器多为和田玉的青玉和白玉,有少量碧玉及墨玉出现,明代晚期也出现了很多棕色和青灰色的杂料。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占大部分的和田青玉及白玉作品,这些作品中,特别是作工精良的优质作品的表面,都会呈现一层类似玻璃质感的透明膜的视觉效果。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这种效果,不同于汉代的“玻璃光”,感觉是薄薄一层的贴膜,也不同于玻璃的纯透亮质感,有着独有的柔和滋润感。这种视觉效果,就是明代特有的抛光技术所致。具体是何种抛光技术,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这种视觉效果却能成为我们鉴别明代玉器的重要因素。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到了清代,因为审美与抛光技术的改变,这种覆盖晶莹剔透薄膜的视觉感受也再也没有出现在清代玉器上。现代作伪也有通过反复打蜡和皮子抛光仿制的,但油蜡质感和高抛出来的“贼光”,与明代抛光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2打磨工痕的处理方式
古代在浮雕和圆雕的加工过程中,琢磨阴线或打磨底子时会造成凸起部分边缘形成较为锋利的边棱。明代玉器往往通过水平打磨或局部凸起处打磨的方式,将这些加工遗留的边棱打磨的平顺光滑。这种打磨方式使明代玉器呈现出了独有的丰满厚重感。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磨平图案锋利棱角的打磨,在宋元时期也有出现,但不像明代玉器中如此普遍。
3镂空玉器中,图案层次的表现方法
明代的多层镂空作品非常多,层数增多,图案复杂。这种多层镂空不再采用打孔后锼弓子拉出图案的加工方法,而是采用钻孔穿透的方法加工。特别要指出的是,明代多层镂空玉器中,头层抛光细腻,里层抛光明显较差,甚至不抛光,能明显的看出加工痕迹。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这种只是表层精抛的加工方式更体现出了多层镂空纹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加凸显了头层主图案。
4管钻工痕的利用
明代玉器在处理花蕊、莲蓬、仿古谷纹以及动物眼睛牙齿时,一般都会采用管钻来表现,并且保留管钻圆形的工痕。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圆形的颗粒更显饱满,动物眼睛周边深陷着眼窝,使得神态更加凶猛。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后不多见,仅知清代乾隆时期,在大型玉山之上,表现山间青苔时稍有反应。
5回文和卐字文
明代玉器,常在器物的局部边缘处,用回文和卐字文作图案的辅助装饰,多采用变形连续性组合,极富于装饰效果。这两种纹饰的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特点却都是极短的横线和竖线组合。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在明玉中,这种横竖短线组合的纹饰,在横竖线衔接处多不严密,往往留有一定空隙。横竖线的处理,表现为两端尖而浅,中间深而粗,呈枣核形状,显露处砣具碾琢的痕迹,颇为草率。
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崇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其中历代玉器共计28万件,价值连城的极品更是数以千计。
下面为台北故宫部分明代精品玉器。看完这些精致的古玉,你对明代玉器会有重新的认识!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仿古玉“圭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仿古玉龙形佩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仿古玉龙凤纹佩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龙纹系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带扣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浮雕螭纹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玉系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十二章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谷纹环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异兽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动物玉雕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双鹿笔架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凤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松鼠葡萄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狮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鸳鸯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玉鹅形佩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玉鸭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玉鹅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鹅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鹅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双鹤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碧玉羊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马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衔枝瑞兽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青玉牛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黄玉双鱼佩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 白玉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
在玉器 收藏 的时候要学会对玉器进行鉴定,这样有助于你收藏到好的玉器,鉴定 方法 有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玉器收藏的鉴定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玉器收藏鉴定方法
首先要看材料。材料有很多种,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料,和田玉就有很多种。判断的时候就要看什么时期什么地方用什么料,比如,红山 文化 不可能用和田料,和田料三四千年历史,原始社会基本看不到和田料。商朝以后到清朝,大部分正经玉器都是和田料做,不是和田料做就先打大问号。中国玉产地多,四川、新疆、甘肃、广东都有很多材料做玉器,肉眼慢慢多看就知道了。
一块料从几方面来看,一是硬度,二是颜色,三是比重等。青海料与和田料用仪器测区别不出来,你看这件观音,表面看是和田料,仿古很好,但是它有水线,材料露马脚了。
第二看颜色。一般三四百年以上玉器都有沁色。沁色浓淡深浅不同,颜色有白黑红黄很复杂。有的玉因为被埋在地里几千年,颜色的变化就会很丰富,时间地点不同沁色就不同,看得多了,看颜色也知道哪个地方。
第三看工艺。古代用陀子加工玉器,线条一段段磨出来,肉眼看线条好像直的,放大镜下,粗细深浅其实不一样。石器时代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硬木、骨头等带动解玉砂,钻的过程中工具越磨越细,打出的全是喇叭孔,后来青铜时期、金属时期的又完全不一样,而现在机器打磨出来的就完全不一样。汉朝以后有金属工具了,都是喇叭孔反而就不对了,仿过头了。
第四看纹饰。每个朝代有不同的纹饰,宗教信仰、服饰都不同,得多看多记,比如商朝流行‘臣字眼’,汉朝以‘水滴眼’为主。
第五看造型。不同时期的杯子不一样,器物造型不一样,人的肤色、发型服饰也不一样。比如,商朝奴隶是站的,贵族都是跪着的,和现在正好相反。马,各朝姿态不同,马鞍子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西周的马,上面有鞍子那就一定有问题。
第六还要综合分析,特别是结合文献记载。龟,元朝很多,元以后几乎看不到了,因为送人玉龟等于骂人乌龟。玉兔到宋以后也不做了,因为送兔子表示短命。
古玉辨识要综合很多知识,不断积累 经验 ,六个方面缺一不可。
高古玉收藏去伪存真的方法
一、宏观辨别。高古玉主要分布区域及各个区域高古玉的特点;高古玉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不同特征;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古玉所用的玉材、造型、用途、纹饰、工艺、沁色、包浆及氧化皮壳的表现。一句话,就是对高古玉从艺术性、原创性和稀有性上来总体把握。
二、微观辨别。一是传统高古玉材料与赝品的区别,要记住两个字:熟、青。这如同熟水果与青水果。高古玉表面体现的硬度及密度是不均匀的,熟透了;而高古玉赝品则是很均匀,有青涩感。二是原始皮色与赝品的区别,要记住四个字:柔和、生硬。如同熟饭与生米。高古玉原始皮色斑驳多彩,橘皮感自然,而赝品则是缺少皮色过渡,质感生硬。
三、工艺特点。记住八个字:举重若轻、弄巧成拙。如同鹤发童颜的寿星与未老先衰的小孩。原始琢玉工具笨拙,但刀工犀利;而现代的金刚砂轮工具留在赝品上的痕迹,拖泥带水,既不干净,又不利落。
四、质感效果。记住八个字:亭亭玉立、涂脂抹粉。如同少女与泼妇。高古玉器造型、纹饰、沁色、包浆及皮壳的工艺质感和谐生动;而赝品则是东施效颦,缺乏美感。
鉴别染色青金石
第一,染色青金石不如青金有光泽,颜色呆板,塑料感觉明显。
第二,染色青金石不细腻,用手摸感觉涩涩的,不润。
第三,染色青金石有些地方会有白色小疙瘩,就像硬了的小米粒粘在上面。
第四,染色青金石有些所谓的小矿坑,真正的青金,好一些的青金表面很光滑,哪来的矿坑和小疙瘩
说道高古玉器,首先要介绍一下玉器年代的划分
高古玉器:指的是新石器时期到汉代之前的玉器
古代玉器:指的是汉代之后到清代之前的玉器
现代玉器:指的是民国时期到现代的玉器
高古玉器的鉴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沁色:经过千年的时间,高古玉基本上都有一些沁色,比如鸡骨白等
工艺:千年前的工艺较为原始,具有明显的加工根基
器型:高古玉器的器型一般较为固定,多为礼器
玉种:千年前的工匠水平较为落后,所以只能使用一些硬度不高的玉石,比如说蛇纹石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