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黄糖手串用火烤后珠子发白是正常现象。因为和田玉在高温下会失去原来的细腻感和硬度,颜色也会有所变化。在烤火时,和田玉中的结晶水会逐渐蒸发,导致珠子变得粗糙和发白。
然而,这并不影响和田玉黄糖手串的整体价值。虽然失去了细腻感和硬度,但和田玉本身的质地和颜色仍然存在。此外,可以通过对和田玉的加工和抛光等手段来恢复其原来的光泽和质感。
总之,烤火时珠子发白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避免高温,以保持和田玉的品质和价值。
和田碧玉项链的珠孔周围越来越大,可能有以下原因:
1 长期佩戴:在长时间佩戴的过程中,绳子与孔道长时间摩擦,可能导致一侧孔道特别光滑,从而加剧了珠孔周围的磨损。
2 工具因素:在过去,钻头转速较低,打孔时可能无法做到一次性垂直贯通,需要多次调整位置。这可能导致孔道两端有稍微错位,使得珠孔周围看起来更大。
请注意,以上分析并不代表和专业人士的结论一致,因为具体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老珠子经历了无人问津、身价暴涨、到现在的稳定发展,从业者和收藏者也经历了各种欣喜,失望和学习的过程。针对大部分喜欢老珠子但是却不认识的朋友们,我总结了一些特征,希望对新入坑的朋友可以起到一个科普作用。
老珠子的特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五个要素,分别是风化、裂纹、磨损、工艺、包浆。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一风化
风化主要就是珠子在收到外界因素导致的表面剥落的过程,风化在珠子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琉璃型:表面不均匀的分布有小坑,有磨砂感,类似橘皮(与仿古的橘皮玛瑙有很大差别),这类在一些琉璃和一部分老蜜蜡中会出现
2玛瑙型:
(1)类似字母“C”的纹路,为珠子与其他珠子的磕碰摩擦形成,主要出现于含有硅的宝石中,如水晶,玛瑙和部分硅含量较多的琉璃等。
(2)随着珠体条带而有细微的凹凸不平感,年代越久,凹凸感月强烈,主要是因为不同部分的结构较为疏松,所以易剥落,按照原理来说,有条带的玛瑙以及邦提克木珠的脉管凹陷的现象均属于此类
3沁蚀型:长期埋在土中的珠子,会在表面形成一种白色或灰色的氧化物,也有蓝色或金色等不同颜色。前期主要零星生长于磕碰或者质地不够坚硬。以及接触地面的部分,后期会形成均匀的沁蚀层。
二裂纹
这里的裂纹主要是表现了老珠子表面的开片和收缩纹,笑纹等,不是磕碰形成的伤,这里分为三点
1象牙型:骨类,象牙类制品表面的开裂纹,一般顺着纵纹方向平行分布,在横截面纹路上开笑不规则。时间越久,笑纹两端逐渐向两边收缩,形成轻微凹陷。
2琥珀开片型:类似老琥珀的冰裂纹,在表面形成一层类似打碎的防爆玻璃样的浅裂纹,老琥珀,部分老玛瑙会出现这种情况
3玛瑙型:
(1)开片纹:细,短小的,由内表皮向外分布的一种微小裂纹,裂纹呈现与珠体不同的颜色,这类纹路与下面提到的平行纹路都有人称之为牛毛纹,这里我把这个称之为开片纹。
(2)表面裂纹:类似土地干旱形成的龟裂纹。
三磨损
磨损与是在佩戴过程中,珠体与绳子,上下的珠子长期摩擦或者接触形成的一种变化。
1孔道两端发生的变化:
(1)压痕:在孔道两端凹陷,是上下的珠子长期磨损形成的。多见于象牙、珊瑚、松石等质地相对较软的珠子。
(2)车轮:初期两端为斜面,后期两端形成凸起,形似车轮,常见于质地较软的珠子
2钥匙孔:圆形孔道被绳子长期一个方向磨损,形成的水滴形,钥匙孔形孔道,常见于质地较软的珠子。
3水亮孔:孔道内部由于被绳子长期磨损抛光,形成的孔道内部高光现象,常见于大部分质地较软的珠子以及部分玛瑙,和田玉。
4斜面:两端由于相邻的珠子长期磨损、或制作人有意为之而形成的梯形珠体。
四:工艺
不同历史年代和不同地区的珠子的制作工艺各有不同,种类相对繁复,所以在这里只列举相对常见的几种。
1砣工:在珠子的勾线或边,可以看到砣工的痕迹,常见于带工的珠子,翡翠花片等。
2平行纹:这种纹路很多人称之为牛毛纹,放大观察,可见表面有平行的微弧形痕迹,在战汉玛瑙环中很典型
3碾磨孔:由于打孔工艺问题,孔道两端呈现漏斗状。多见于战汉玛瑙珠。
4镶蚀:将珠子使用化学材料或者物理撞击作用而移除。常见于泰国、缅甸、尼泊尔与西藏的镶蚀类珠上,如天珠、镶蚀红玉髓等。
五:包浆
包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在不同材质的珠体上的包浆也是不同,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玻璃或者其他光泽的珠子变为油脂光泽的过程。对于玛瑙,和田玉这类珠子,由于风化等原因使表面变为油脂光泽。
2其他光泽不断变亮,变为油脂或亚玻璃光泽的过程。这类包浆是因为长期盘玩,手对珠子的再抛光,汗液油脂等在表面结成了一层硬壳的过程。常见于木质,菩提类珠子
3珠体由原色由于汗液沁入或产生化学反应变为其他颜色的过程。常见于蜜蜡、松石、菩提,木质手串,如白兰料松石变为油绿色,金刚菩提变为红色等。
4金属表面由于化学反应形成额一层或多层致密的膜。典型的例子就是铜镜表面的黑漆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