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金和烫金有什么区别?

印金和烫金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一、印金与烫金设计区别

印金只需要单出一套黑片,注明专色,然后走正常印刷流程就可以。烫金不但需要单出一套黑片,而且需要制作烫金板。

二、印金与烫金工艺区别

印金只是在普通4色印刷上多出一个专色, 可以细分为印假金和专金两种。假金就是用4色撞出来的金色;专金是用4色加专色印,这种印法4色片的需要掏空专金的位置。

烫金采用电化铝烫印箔主要是采用加热和加压将图案或文字转移到被烫印材料表面。烫金工艺制作出来有一定的凹凸感,更有金属质感,效果会比印金好一些。

三、印金与烫金基材区别

印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应用,对介质没有特殊的要求。

烫金的基材包括一般纸张,金、银墨等油墨印刷纸,塑料(PE、PP、PVC、工程塑料如ABS等)、皮革、木材等特殊材料。

-印金

-烫金

瓷器上的金边一般采百用金粉作为材料,工艺是指的描金工艺。

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 本金的使用技法较亮金操作要困难得多,而且由于含金量高,一般只局部使用于高级产品,一般产品都采用亮金(金水).

描金装饰均用手工描绘,金水的操作步骤较为简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据装饰部位用描金笔蘸取金水描绘花纹,镶边、铺金地或结合其他装饰使用。

扩展资料:

金粉种类

200目 铜金粉:飞金、织物印金,适用快速印刷。特点:光度高,金属感强。

400目 铜金粉:飞金、金漆、织物印金,也适用于丝网印刷、墙纸、涂料和并入塑料之中。特点:光度高,金属感强。

600目 铜金粉:飞金、金漆、织物印金、丝网印刷、工艺品涂层等。特点:光度高,金属感强。

800目铜金粉:用于织物印刷、喷雾胶漆、塑料、墙纸“点尖”涂料水性及非水性用途。1000目铜金粉:用于制造光亮度高的喷雾胶漆、木制材料、丝印油墨及橡皮凸板油墨。特点:精细,光亮度高。

1200目铜金粉:适用于印刷油墨、油漆、塑料、丝网油墨等。特点:光亮度高。

1500目铜金粉:使用性能极佳,光泽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制造罐装胶印油墨。

-金粉

-描金

黄金呈**,永不变色,光芒四射,魅力诱人,十分珍贵。黄金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其物理性能特别优越,如不怕侵蚀,不受风化,延展性强,硬度25-30,便于加工。黄金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它从一开始便被上层社会所垄断。

在我国,黄金利用史的起点是青铜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3800年的卡约文化时代和殷代,此前已经在北方草原和中原一带初见端倪。对甘肃玉门火烧沟新石器时代晚期四坝文化墓葬出土铜器进行的定量成分分析和金相检验、表面定性成分分析以及表面局部除锈分析结果显示,当时已经有多样的铜器材质,另外有元素多样化且含量较高的杂志。虽然我们暂且没有证实这些多样铜器材质以及多样化杂质中是否包含了黄金类金属元素,但是可以肯定,多样化金属材质的利用有助于人们发现黄金并加以利用。此外,黄金的利用在西南地区也有过短暂而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最终融溶于中原文化而消逝。

加工黄金的技术似乎从一开始就为后来纺织品印金做好了准备。纺织品印金是一个总称,具体包括贴金、泥金等,而其中出现最早并且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印金方法便是贴金。贴金的黄金需要制成金箔,而我国黄金加工就是从制作金叶片开始的。金叶片的厚度虽然远比金箔要厚,但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平面化。如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金银器出土于青海卡若文化、甘肃四坝文化,均以金叶片和金丝为其原料。据考古发现,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的漆器镶嵌有金箔装饰,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出土有金泡和桥形金片,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夔龙纹的金叶装饰品。这些考古记录证明了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能够掌握和利用黄金最富延展性这一特点,加工出像安阳殷墟发现的厚度仅百分之一毫米的金箔。制造金箔为纺织品印金工艺的出现奠定了材料加工的技术基础。

但是,贴金技术最初并没有在纺织品上得到应用,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应用的层面还没有进入到衣锦缀金的审美追求;其二是在技术的层面还没有解决黏合剂的配制,因为贴金于纺织品与器物表面,技术要求有很大的差别,纺织品印金的黏着牢度要求较高。汉代黄金的使用范围日渐扩大。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了直接用金丝作为缀结玉片材料的金缕玉衣,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将黄金作为服装材料的最早记录,金缕玉衣虽然离纺织品印金还有些远,但是它将黄金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服饰的领域,应该说相对于制作单独的小件金饰品来说,与纺织印花间的距离已经接近了一些。串缀金线成衣大概是西汉时期一种比较流行的服饰工艺,如《盐铁论》也提到“蘮衣金缕”,这说明串缀金线不限于使用缀结玉片,而且有可能用于毛毡类蘮衣的刺绣。从串缀金线成衣到纺织品印金之间的重要联系,应该是马王堆墓出土的编号为340-11和24两件成幅的印花纱,以及编号为337、346两竹笥种的小残片。这几件印花纱在原来发掘报告里写的是“泥金银印花纱,后经鉴定为采用云母粉之类颜料印花”,更正为“金银色印花纱”。虽然“金银色印花纱”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金纺织品,但离印金纺织品的出现似乎不远了。

20世纪90年代发现与新疆营盘遗址的贴近衣襟、绢面贴金毡靴等,则清楚地表明服饰贴近印花已经成为当时西域一带的流行装饰。出土男女服装领口、裙摆、衣襟、袜背,均可看到被剪成三角形、圆点形、方形的金箔装饰,其中有贴金衣襟的是一件几何纹绮袍残片,贴金位于领、襟部分,共有两种装饰边。中间直、两边斜的装饰边为织锦绦和绢条作缘的贴绣石榴花卉,底部横边为淡黄、绛紫、红、绿等色的三角形绢片、绢条组成的贴绣花边,边上黏贴交错排列着三角形金箔和连续的圆形金箔,三角形金箔高约05厘米,圆形金箔直径约04厘米。西安大明宫北侧发现的北周安伽墓石榻雕刻人物服饰,也可以看到不少贴金装饰的革带、手镯、项圈,反映的可能是早期进入中原的粟特人的服饰特点。

贴金的印花方法在中国汉晋以前没有发现,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突然出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中的重镇营盘,说明在中国古代纺织品印金研究中,有一个不同于丝绸、玉器的方面,这就是要将眼界扩展到我国西邻地区金银器的发展的历史,而不可仅仅局限于我国范围,即不仅要关注中西金银器及其工艺的交流,还要看到产自外国的金银器输入我国及其流传的史实。随着南北朝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剧增,奢侈、放浪的生活风气延长,黄金似乎也被看做是奢侈豪华的外在表征,形成了地位高贵、财产富有的最直观的感性形式,成为被一般人所艳羡的物质生活享受的最直接的可以诉诸视觉的东西而得到了倡导。据《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称:“金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以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缕饰之物。”又,《北史·列传》载:“波斯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说明魏晋时期的中原地区,不仅要求穿罗服绫,而且提倡用金银缕饰之物,甚至仿制从波斯进献的织金锦袍。由此可以看出,用金织物的情况到了六朝已经相当普及。汉晋时期及隋代以后纺织品用金量的增多,还与应用广泛的佛像金饰有关,如敦煌隋唐壁画的佛像和菩萨的服饰装饰也部分地采用了贴金工艺,只是大部分都已剥落,很少有保留完好的。随着佛教的传入,在拜佛之风的兴盛和人们一心向佛的心态引导下,现实生活中的服饰以金饰装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到了唐宋时期,金银器产量的增加和工艺的精进,显示了世风对富丽华贵的奢华追求,纺织品印金也正是在以上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工艺进步,黄金消费也随之扩大,用金的方法也日渐多样。明代杨慎引《唐六典》称,唐代有十六种用金的方法: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拈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可见其用金方法之多。

唐代纺织品用金实物,除了法门寺发现的织金锦和蹙金绣衣物有名,印金丝绸也有一例,那是公元874年唐懿宗、僖宗时期的密教高僧根据皇帝的旨意,按照密宗最高仪规封存在地宫秘藏的一件铁函包裹印金纱罗。这件包裹印金纱罗虽然已经无法从铁函上剥落,但上面贴印的凤蝶花卉纹金箔尚清晰可辨。除法门寺发现贴金印花罗外,唐代其他有关纺织品印金的情况,文献记载也有不少。如《全唐文》卷四十四《收复两京大赦文》曰:“屋宇、车舆、衣服、器用,并宜准式。珠玉、宝钿、平脱、金泥、织成、刺绣之类,一切禁断。”说明肃宗皇帝曾禁断过金泥。金泥就是泥金,通说是将极细的金粉与黏合剂拌匀后印或手绘于织物上的一种加工方法。唐代泥金印花似乎多见于服装,其装饰手法以描绘为主。如唐代诗句“罗衣隐约金泥画”、“金泥文彩未足珍,画作鸳鸯始堪著”、“越罗冷薄金泥重”可以为证。 中国纺织品印金之名不少,如贴金、销金、屑金、明金、泥金、金泥、描金、洒金、撒金等。但是,最为基本的印金工艺不外乎两种:一是贴金工艺,二是泥金工艺。

贴金是将金箔黏贴在纺织品上面。迄今见到最早的贴金纺织品实物出土于新疆营盘汉晋墓地。贴金纺织品工艺最具技术性的环节在于金箔的打制和胶黏剂的利用。

金箔使用黄金锤成的薄片,现代民间传统工艺制作金箔,以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为主要原料,经千锤百炼的敲打,成为面积25平方厘米的金叶,然后夹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再经6至8小时的手工锤打,使金叶成箔,面积相当于金叶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天工开物》卷中《五金·黄金》记载:“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黏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中,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8斤)。

”于与现代民间金箔制作工艺大致吻合。传统制作金箔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至今在民间工艺中仍细分有配比、化条、拍叶、做捻子、落开子、沾捻子、打开子、做开子、炕坑、打了细、出具、切箔等十二道工序。最后制成的金箔色泽金黄,光亮柔软,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低于012微米。

胶黏剂的选用,历代都可能用所不同,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难以确定。不过,通过查考文献记载和民间工艺调查,大致在古代被用作印金黏合剂以及掺合剂促黏的材料有大漆、桐油、楮树浆、桃树汁、骨胶、鱼胶、糯米糊、大蒜液、豆浆黏液、冰糖水等。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经加工后制成。漆的利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商代,色漆更加丰富且出现得了在漆器上面黏贴金箔和镶嵌绿松石的工艺。历经西周、春秋,漆器制作技术日精,在汉唐宋元得到长足发展,并沿用至今。

历史上的大漆曾用以涂饰宫殿、庙宇、车船、棺材和家庭用品。加漆纺织品有漆纱等。桐油,是从中国特产油桐种子中榨出来的一种干性植物油,主要成分是桐油酸。桐油具有迅速干燥、耐高低温、耐腐蚀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漆、建筑、印花、油墨、造船业等制造工业。如在制漆中,因桐油膜亮度比漆大,但抗老化性能不及漆,漆产量比桐油小,成本亦高,所以把桐油渗入漆中,既可对漆起稀释作用,改善漆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

古代建筑中用糯米饭拌以桐油石灰来黏合砖块,这种黏合剂的强度甚至超过现代的水泥砂浆。在印花中,蓝印花布是利用油纸镂花版确定图案位置,这种油纸镂花版由桑皮纸用柿漆裱成。刻版方法和阴刻剪纸相通,只是连线要牢,强调匀称,防止翘角。纸版刻好后再涂一层桐油,一是增加牢度,二是使之不易透水。王㐨(xù)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以及马王堆的汉代印花做过涂料染色和印花实验。在实验中,王㐨采用的是以蛋黄乳化少量熟桐油再混入颜料制成的色浆,因为他认为汉代朱染织物色浆中的黏合剂,除了各种胶类之外,使用干性油(比如熟桐油等)的可能性很大。楮树浆,既楮树汁液。楮树,又叫构楮树、构树,属桑科植物,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子有时缺裂成对称,果红色可吃。构楮树乳汁内含有酚类化合物,具有与漆酚相似的优良黏合作用。

构树的俗名很多,诗经称为“谷”,树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可以用来造纸,所以称为造纸树;楮树,树液如乳汁,所以称奶树,农民以其树叶喂食鹿、牛、羊等动物,所以又称鹿仔树。《天工开物》卷中八《五金·黄金》:“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黏贴,贴金字者多用楮树浆。”桃胶,又名桃树胶,为桃、李、杏、樱桃等树干分泌的脂胶,桃树以山桃树为主。桃树原产我国,《诗经》中即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佳句,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桃胶是半透明的多糖物质,用途广泛,纺织工业中北用作酸性印花浆料,花筒雕刻工艺用作保护胶剂,印刷工业用作金粉胶黏剂,调和制作颜料,可使用、药用和做纸品黏剂,可替代进口的阿拉伯胶。

明胶,是一种从动物(牛、马、猪)的结缔组织(皮和骨)中经过多步骤的漫长降解而抽提出来的一种蛋白质,使用历史久远。与印花工艺相关的传统制墨以及颜料生产中常用明胶作为调黏剂。调和颜料的明胶也叫黄明胶、广胶,多产于广东、广西,是用牛、马的皮、筋、骨、角制成,**透明,成方条状,无臭味。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层清轻的兑入颜色,下面浑浊的不用。阿胶,又叫傅致胶,也是用牛马等兽类的皮、筋、骨、角制成的,出山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的阿井。胶有三种,清薄透明,色淡黄的,选作兑颜料用;另一种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入药用;其余浑浊不透明的,只可以黏器物用。画家用时,也加清水微火融化,只用上面的清水。糯米糊,以糯米煮制的浆汁。糯米别称江米、元米、酒米,糯稻为中国栽培的稻的一个变种,米粒乳白色,胚乳多含支键淀粉,易糊化,黏性强,胀性小。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料。

另外,民间制衣糊料、张贴市肆檐下的春联也常用糯米糊。根据民间艺人的说法,传统贴金装饰技法是将金箔用竹钳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底子上,贴金的底子,用鱼鳔胶水遍刷一层,这是唐宋的古法;用构树津液,是关中一带的方法。豆浆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胶油”,在线条上用“沥粉”。此外,传统工艺中用于黏合的材料还有虫胶、马铃薯汁胶等。

贴金所用金箔多称片金,有一定的厚度和牢度,通常根据花纹需要可以再没有背衬的条件下进行剪贴黏贴,经捶拍附着于纺织品。后来,可能出于经济的考虑及技术本身的发展,金箔制得越来越薄,脆弱到了吹絮若鸿的境地,便无法再以剪贴黏贴,所以,利用整张金箔铺箔黏附成取代贴金印花的主要方法。在金代,这种方法可能已经用于建筑装饰。

《金史·本纪》第五“海陵”:“宫殿之饰,遍傅黄金而后间以五采,金屑飞空如落雪”,记录的大概就是铺箔黏附的贴金工艺。铺箔黏附用的虽然是整张金箔,但实际上只有预先印有黏合剂的花纹处固着金箔,其余未黏着的碎金箔都要在最后抖落掸尽、销毁,“销金”可能因此得名,故又称屑金。屑,碎末也。然而金人避讳,所以改销金而言“明金”,宋人刚好相反,喜欢以销金谐音消灭金国,因此销金之名流行,屡见于文献,元代则沿袭宋代,多用销金之名。

泥金是将金粉与胶黏剂调和成泥后印或绘于丝绸表面的加工方法,泥金的方法与中国的绘画传统联系紧密,因此其历史可以追溯得较为久远。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泥金纺织品出现时间并不算太早,汉晋时期只是一个开端,真正流行则是到了唐代才开始,因为泥金工艺师以金粉的制取为技术前提的。

传统金粉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磨削法和助剂研磨法。金粉的磨削法选用翡翠屑金,如《本草纲目》所列金药“金屑”条,以及《续博物志》载:“物有异而相制者,翡翠屑金……”翡翠屑金即利用翡翠石使黄金碎成粉末。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提到过翡翠屑金:“而翡翠屑金、人气粉犀,此二物则世人未知者。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助剂研磨法又细分为二:一是采用金箔+腻粉+牛乳,用文火煎致乳尽,金箔如泥,再于火上焙干,研为粉末,这是用中国中药制金粉的方法。其二是狐刚子法,见胡刚子著《出金矿图录》、《五金粉图经》,其工艺技术如下:“消新出狂金、银投清酒中,淳酰中,若(或)真蜜中二百度,皆得柔润……尔消投猪脂中二百遍,变得成柔金。打成薄(箔),细剪下,投无毒水印为泥,率金一两,配水银六两,家麦饭半盏许,合水。于铁臼中捣千杵,候细好,倾注盆中,以水(淘)去石,详审存意,勿令金随石去。研讫,筛粗物,更研令细,勿置土釜中,覆荐以盐末,飞之半日许,飞去汞讫,沙(淘)去盐,即自然成粉。”黄白师狐刚子在其《出金矿图录》中,对金银矿种类、分布、品味、真伪辨识、冶炼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论述。为减少金、银毒,首创了“炼金银粉”法,并相沿至明代,后因医学禁用而被淘汰。但作为非药用金粉制取在民间或有传承。

洒金、撒金之名应与泥金相关。洒金、撒金又可能是指同种工艺。一般认为,洒金的工艺是按花纹印胶黏剂,然后以金粉洒于其上,有胶黏剂的地方黏着金粉形成花纹。但是,“洒金”或“撒金”之名在元代以前的文献中未曾有过记载,沈从文在《谈金花纸》一文中曾引明屠隆《考盘余事》中提到的明代“细密洒金五色粉纸,五色大帘洒金纸、印金五色花纸”,但没有言及洒金纺织品。明代有关于“洒金纸”的记载,未见其实,故很难说明其面貌,但考证清代苏州织造局的一份上奏文件:“又五色洒金绢,每张长一丈六尺,宽六尺,每尺用加重细洁纯净骨力绢,需银一两,颜料练染工银三钱,真金箔一钱四分七厘,洒金工银三分一厘,每尺一两四钱一分八厘,每张银二十三两六钱四分八厘。”这一份关于同治八年制造五色蜡纸工料价目,说明了洒金并非用金粉,而是用金箔。所以沈从文在谈到金花纸一般性加金技术处理时总结为三种方式:“一、小片密集纸面如雨雪,通称‘销金’、‘屑金’或‘雨金’,即普通‘洒金’。二、大片分布纸面如雪片,则称‘大片金’,又通称‘片金’,一般也称‘洒金’。三、全部用尽的,即称‘冷金’(丝绸中则称‘浑金’)。”

烫金亦作烫印,是一种装饰工艺,是将金属印版或硅胶版加热,压印烫金膜,在印刷品或塑料产品上压印出金色文字或图案。而印金只需要单出一套黑片,注明专色,然后走正常印刷流程就可以。烫金不但需要单出一套黑片,而且需要制作烫金板。漏金不太清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77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