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佩带首饰究竟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从收集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资料中,人们可以发现,早期原始体饰形式主要为: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几种,而这些形式中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体生殖区而装饰的,究其原因,除了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选择还另有目的。
动物身上的色彩和图案也是一种体饰,自然体饰,雄鸟的头饰、项饰、胸饰、尾饰等等往往在繁育季节呈规律性的变化和显示,而且这些装饰对吸引异性颇有功效,大量生物学材料证实动物的漂亮装饰在性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人体纹身是一种类似的体饰形式,人体装饰则正是动物自然装饰的延伸的质变。
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早的人体饰物无论是动物牙齿、羽毛、还是石珠等它们均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光滑、规则、小巧、美观。而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体饰产生的妆点妆扮、自我炫示、吸引异性的重要心理动因。因此将体饰起源心理源于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学的。而由这种起源动因衍变而来的"人体美化"功能是首饰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两个重要的动因,一是宗教功能动因,二是社会功能动因,而这两种动因都是基于生理本能动因之上,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化出来的。宗教源于史前人类的巫术,而体饰发展的宗教动因则正是在史前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和在这种巫术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自然界中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实、种子、动物的羽毛、牙齿、骨骼以及石(玉)料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看法,他们甚至将之作为自己巫术活动中的崇拜对象,赋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们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串挂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将狩猎动物的毛皮、牙齿、骨骼穿挂与身上以求得狩猎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对石(玉)料的崇拜,则是源于原始人对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泽和色彩鲜艳夺目者,被视为是他们心目中某个神秘主宰者对他们的馈赠品,他们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护,而在这一过程中,又逐渐丰富了这种自然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是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广泛地使用于巫术仪式中。并为史前人随身携带,一则作为美化自身的装饰,另则作为一种避邪去灾、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宝石的熟悉十分久远,它们在被熟悉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伦国在距今6000年前就将祖母绿献于女神像前祈求某种神秘的力量,海兰宝石被视为海水的精华,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鱼的安全。
黄金,因为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历来受人们喜爱,更是成为了首饰和货币的主要材料。《说文解字》中说“金,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如果从现代化学的角度可以更好理解这句话。久薶不生衣,是说金的化学属性,金与大部分化学物都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其久薶不生衣,相比而言,铜会长绿毛,而铁会生锈,很多金属都会在潮湿环境中被腐蚀和氧化。
百炼不轻是指金在高温环境下的化学属性比较稳定,因为其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产生氧化物或与其它杂质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百炼不轻。
从革不违,革者,变也,不违,即顺从,讲的是金的延展性,金是延展性和可锻性最好的金属,几乎能够满足任何的形状改变。
金-首饰
因为金的以上性质,所以就成了首饰和货币等的首选材料,一是因为黄金贵重,价值高,再一个是好铸造。所以也就用金代指首饰,如钏、镯子、金项链等;用金来铸造货币,如我们说的金元宝,现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金条等。
穿金戴银,还有黄金储备的人在世人眼里自然是高贵的,所以金也就有了高贵的意思,高贵的东西那自然少不了帝王,在封建社会**和金色自然是皇权的象征,所以金在古代也代指帝王。
“千金”一词,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本意是用来指男子,用来指女子也是明清时候的事了,是对富家女子的尊称,现在"千金"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得女报喜,我们经常说得了一个千金,给大家报喜,这里的千金只是代指女孩了,已经没有了古时候的尊贵之意。
古代无论是黄金还是用金代指的金属,其制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军队,如金制成的虎符,虎符如皇帝亲临,在古代是调动军队非常重要的信物;武器自然都是金属制成的,即使是木头把,那枪头什么的也是金属的,所以也就有了“金戈铁马”,还有收兵打锣也叫鸣金收兵。“坚固”之意也由此而来,如我们说爱情坚定,可说情比金坚;说防御坚固,可以说固若金汤!
金戈铁马
金,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是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后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金朝奠定了中国北方的疆域,对于确定后来中国北方的版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金,还是百家姓中一个大姓,其源流众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安徽是金姓第一大省,湖南、河南、浙江、江西也有分布,90%的金姓人口都分布在这几个省,不过金姓历史上出的名人却很少,最有名的莫过于西汉武帝时期的金日磾了,但其并不姓金,原来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降汉后深受器重,赐姓金,后还成为了托孤大臣,再就是后来清朝有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了,但金圣叹并不姓金,而是姓张!
金日磾
几千年来关于金的金句不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人而言,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最好的高贵,而对我们自己而言,珍惜光阴就是金!
施华洛世奇是奥地利的。
鉴别方法
仅限专柜施华洛,半成品均无包装,证书。
(1)纯净度:清澈透明,无气泡,无杂质,无瑕疵。
(2)切割:切割方法不同,折光效果不同,切割不好甚至没有光泽。施华洛世奇水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切割工艺的先进。水晶的切割面越多,越发光越闪烁,越闪亮,犹如钻石般的效果。而且切割线锋利,切割刻面平滑而无丝毫细纹。颗粒大小绝对均等,不像一般的水晶切割线有一种圆润的感觉,摸上去钝钝的。
(3)色泽:好的水晶色泽纯正,在灯光或阳光下呈现非常明显的彩虹色。
(4)透光度: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具有其他普通水晶或是天然水晶所无法比拟的透光性。
施华洛世奇吊坠
(5)最直接的方法,拿到施华洛世奇专柜验货或者拿到施华洛世奇的上海分公司。
(6)SWAROVSKI全部包装都为深蓝色,即它的天鹅标志的一样的颜色,从外部盒子到内部包装,均呈蓝色,多国联保卡常见的一半为蓝色,偶尔也会有白色小卡片出现。
(7)打开首饰盒一般是先看到证书,证书的大小是根据饰品的大小来变化的,一般来说比较小的,比较便宜的,27欧元。盒子大小为55mm55mm的正方盒子,如果是项链的话,是长形的装项链的盒子,相对而言他的证书就和盒子差不多大小。
(8)证书一般什么有多种文字,大多数的国家都有,一般会写明制造的年份。
(9)一般小饰品大概怕运送的过程中弄坏,盒子上面会有个海绵的垫片,胸针会有个绒布包起来的垫片,但是项链由于前后都有橡皮筋固定的,所以是没有垫片的,但是盒子非常精美。
(10)盒子上会有白色的天鹅标志,并附有施华洛世奇的英文。
施华洛世奇水晶圣诞树
保养方法
1.不要用清水、超声波清洗剂(器)、含有酒精或任何市面上出售的各种珠宝清洁剂清洗,以免造褪色或腐蚀损坏;
2.避免饰品直接接触清水、汗液、香水、皂液、美发喷雾剂、樟脑丸、洗洁精、酸碱溶液等带有化学成分物品,防止对饰品金属的侵蚀导致氧化、褪色等损坏,如果接触到水分应马上用干布擦干;
3.水晶饰品佩带完毕的时候,如表面有指纹和灰尘,可以用柔软、清洁不含绒毛的布料轻拂擦拭,不要用力拂拭,以免磨破水晶体表面,保持其原有的光泽和耐用度;
4.避免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或强烈阳光直接能照射到的地方,防止金属表面部分与空气接触氧化变暗;
5.存放要小心,尽量存放在原独立的包装盒或软绒布袋内,不要将饰品重叠放在一起,以尽量避免相互碰撞而擦花水晶表面;
6.不要在睡觉、洗澡、洗脸、洗手、洗碗、游泳、雨中或作剧烈运动的时候佩带水晶饰品,沐浴时的香气、游泳中的氯气、海水中的盐分、运动中的汗液,都会对首饰造成腐蚀导致褪色等现象;
7.水晶性脆,注意防止重压、防摔和高温;
8.防止过重的敲打,否则水晶容易脱落;
9.首饰要经常更换,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同一件首饰,因此最好是预备几件饰品轮流替换佩带。
在太阳系所有的行星中,似乎都没有哪个像土星一样拥有独特的吸引我们的魅力。令人着迷的原因可能是它拥有的那巨大的环使其在我们的太阳系中脱颖而出。尽管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环,但是没有一个比土星的环更壮观。
图解:土星的独特行星环在卡西尼 - 惠更斯号太空船返回的照片中被描绘了出来。
土星环也是太空中的一大谜团。 但是,随着我们的航天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靠近环,我们将更完整地了解它们的构成以及它们如何存在。
土星有六个主要的环,每个环都由成千上万的小环组成。 这些环是巨大的-最大的环直径跨越170,000英里(273,588公里)。 但是,它们的厚度非常薄-仅约650英尺(200米)厚。 它们并不像从地球上看上去那样是固体,而是由漂浮的水冰块,岩石和尘埃组成,其大小从斑点大到巨大的,类似房屋大小的碎片,都以环形绕着土星运行。 随着碎片颗粒的轨道运动,它们之间不断碰撞,粉碎了较大的碎片。
图解:卡西尼-惠更斯号于2006年9月15日拍得的土星环全貌(亮度在这张图中被强化)
土星环不是完美的圆形,在有些地方由于附近卫星的引力会有所弯曲。 环上还包含轮辐,这些轮辐是由于漂浮在环上的极细尘埃颗粒被静电吸引并被拉到环上而产生的。
图解: Sustermans (c 1637)绘制的伽利略肖像
这些环以字母命名-A,B,C,D,E和F。它们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按其被发现的顺序排列(从靠近土星开始的实际顺序是- -D,C,B,A,F,G和E)。
A和B是两个最亮的环,B是六个环中最宽和最厚的环。 C有时称为纱环,因为它非常透明,而D几乎看不见。F环非常狭窄,由位于环内外两侧的两个卫星潘多拉(Pandora)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挤压束缚在一起。 这也是之所以称这两颗卫星为“牧羊卫星”的原因,因为它们控制环中颗粒的运动。
图解:黑暗的卡西尼缝分开了在内侧宽广的B环和外侧的A环,这张影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先进巡天照相机在2004年3月22日拍摄的,较不明显的C环就在B环的里面。
相对其他环更远的是G环,最后是E环,它由非常细的(几乎是微观的)颗粒组成。 E环一直令科学家感到困惑,因为与其他环不同,E环被认为是由附近卫星散落的颗粒组成,E环被认为是由从土卫二的南极附近的火山间歇泉喷出的冰粒组成的。在几个环之间是以研究土星的天文学家命名的缝隙。
图解:卡西尼太空船从无光的一侧看见的土星环(2007年5月9日)。
但是这些环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年龄可能有多大了?我们下面分析。
土星环的起源
自从1610年伽利略通过早期的望远镜对着土星凝视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土星的环是怎样的。从他观察的角度来看,伽利略推测土星不是单颗星,而是三颗星:一颗大中型星,上面有两个耳状的附属物,他认为这可能是大卫星。 伽利略观测土星超过一年。 然后他休息了一段时间,直到1612年重新观察时才看到了异常的东西。 这次伽利略只看到一颗星星,而不是他上次观看时看到的三颗星。 他正确地预测其他“星星”会回来,但他没弄清楚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图解:旅行者2号拍摄回的强化色彩后的图像显示了伽利略望远镜无法看到的细节。
1655年,当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通过一台更复杂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回答了这个令伽利略感到困惑的问题。他认为多余的恒星实际上是环,它们很细,以至于从边缘看时似乎都消失了。如今,科学家们为伽利略和惠更斯的发现命名为环面穿越。土星绕太阳行进时,其环大约每14年边缘对着地球一次。 因此,当我们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望远镜观察行星时,这些环是不可见的。
图解:艺术家在2007年描绘的土星环影像,冰冷的微粒聚集成环的固体部分。细长的丛集不断的形成和分散,最大的颗粒也只有几米的直径。
惠更斯在评估土星时犯了一个错误。 他认为土星环是固态的。 五年后,法国天文学家让·佩拉因(Jean Chapelain)更准确地推测,这些环实际上是围绕土星运行的小颗粒。 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在1857年发现圆环必须由小颗粒构成时证实了这一理论。 若不是小颗粒构成,它们将被土星的引力向内拉,直到坠入土星内。
图解:由卡西尼号的小角度摄影机拍摄的影像以自然的颜色马赛克而成,由左至右依序为不受光侧的D、C、B、A和F环,日期为2007年5月9日。
在20和21世纪,天文学家受益于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土星环的秘密。 在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先锋”号和“旅行者”号航天器向后方送回了环和组成它们的颗粒的特写视图。 近年来,卡西尼号飞行任务(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ESA)和意大利航天局(ASI)的共同努力)能够绕更接近土星环的位置运行并收集大量关于它们结构的新信息。
图解:卡西尼号航天器在土星周围的轨道上的插图。
随着越来越了解土星环的组成,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质疑环的起源。 他们相信,环是由彗星或小行星与一颗或多颗行星的卫星相撞并将它们破碎成许多碎片后产生的。 碰撞的碎片散布在土星周围,并形成当前的环形图案。
图解:受光侧的土星环,主要的细部构造加上的标示。
还有不能确定的是环的年龄。 起初,它们被认为与太阳系一样古老。然后科学家推测,环中的冰如果积累了40亿年的尘埃应该要比现在脏的多。因此,他们将环的预估寿命推到了几千万年前。但是,当卡西尼号航天器送回迄今为止土星环最清晰的图像时,科学家们说,最初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环状颗粒很可能在40亿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回收,并且它们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STEPHANIE WATSON(斯蒂芬妮·沃森)-寒尘- science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首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史前时期。
当时,人类在与大自然对抗中与索取中,发现了大自然令人费解的一面,这种心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原始图腾。
在原始时期,人们就把兽骨、兽齿、贝壳穿起来挂在颈间,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饰。这些饰品的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状况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思想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启蒙。
到了旧石器时代,被用作首饰的物品更多了,就境内的考古发现,石、骨、牙、贝(蚌)、蛋壳等都被作为首饰的材料。这时候大部分的首饰还相对比较粗糙,但小部分首饰已经经过了比较细致的加工,而且上面还穿有小孔或者涂有颜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能对更多品种的材料进行加工,也能加工更多形状的装饰品,并对其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组合。这个时期,首饰的材料和形式更为丰富,以各种精细或粗狂的物价装饰的行为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审美意识中都十分常见。
当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文明的进步,珠宝首饰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今天,珠宝首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扩展资料
远古的祖先并没有首饰的概念,在人们进化、生存、交流中逐步由使用、模仿、崇拜、习俗、发展演绎为具一定功能的物件及饰物。
远古的人们最早只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和本能,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为了乞求生存,避免猛兽的伤害及外来侵害,保护自身的安全。
常常把兽皮、犄角、动物骨头等东西佩挂在自己头上、胳膊上、手腕上或脚上,意在把自己装扮成类似动物以迷惑对方,同时将这些骨骼、犄角等作为一种防御或攻击的武器。
在意识形成后,也开始制作一些具有防身作用的物品,如铁镯、皮环、骨环等,以此来保护四肢不受植物的侵刺,同时也为了免遭外族敌人的伤害。非洲巴苏陀部落里的卡斐尔人、巴西的印第安人等的腿上、胳膊上套着一动就会响的金属镯子。
当聚集在一起劳动时,这些镯子便会发出有规律的响声。使用这类饰物,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其意义主要是作为防御器具,保护自我。
参考资料:
人类对铂金的认识和利用远比黄金晚,大概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资料论证,在公元前700多年时,古埃及人已能将铂金加工成工艺水平较高的铂金饰品。中美洲的印第安人,远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也盛行过铂金饰物。然而,除此之外其它地区的人们对铂金则一无所知。直到十六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帝国逐渐形成,大批的西班牙冒险家蜂拥到非洲和美洲去探金寻宝。当时,在厄瓜多尔的河流中淘金时,一再发现有一种白色金属混杂在黄金中,其实就是珍贵的铂金。但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识别能力低下,面对着银晃晃的铂金,那些殖民统治者却把它称之为“劣等碎银”而弃之。
1748年,西班牙著名科学家安东尼·洛阿,在平托河金矿中发现了银白色的自然铂。他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自然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延展性极好,熔点亦高,相对密度极大,与金属银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安东尼成为第一位对铂金进行详细研究的学者。
1780年,巴黎一位能工巧匠,为法国路易十六国王和王后制造了铂金戒指、胸针和铂金项链。于是,路易十六夫妇成为世界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拥有铂金饰品的人。从此以后,铂金声誉大振,一跃于黄金饰品之上,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巨富贾商所宠爱。
二、不同纯度铂金的应用
纯铂金硬度较小,为增加硬度,须加入一定比例的钯、铑、铱等贵重金属。Pt950含钯、铑、铱5%,硬度仍然相对较低,一般用于素铂金首饰。Pt900含钯、铑、铱10%,硬度对镶嵌饰品来说恰到好处。目前大多数铂金戒托都是用Pt900制作的;但也有少数厂商用Pt950制作铂金戒托。
用铂金镶钻石,可以保持钻石的纯白色,而不致像黄金那样,有可能导致钻石泛黄,降低身价。铂金的天然白色光泽,能更好地衬托出钻石的璀璨和华美。而且,铂金比一般黄金更加坚韧。用铂金制作项链等首饰,即使加工得再精细入微,也依旧坚韧可靠。用铂金镶嵌钻石等宝石也最牢固可靠、最安全,镶嵌于其间的钻石等宝石不容易脱落。
超轻铂金项链,已开始成为我国首饰流行新潮。一根超轻铂金项链,售价(1995)为200~400元,一般工薪族都能接受。而且,铂金项链短而无挂件,简洁、高雅,为一人多链、一季一链或一衣一链的女性所喜爱。专家认为,超轻铂金项链具有格调高雅、兼融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将很快在全国流行。
铂金首饰主要流行在欧美、日本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人最偏爱铂金首饰,其销售量约占世界铂金首饰销售总量的75%,故有“铂金大国” 之称。
中国铂族元素矿产资源很少,其储量不及世界储量的1%,只能满足需求量的百分之几,主要用于工业。铂金首饰的生产起步较晚,目前只有少数地区的厂家生产铂金饰品。
与其它贵重首饰一样,铂金也应与其它首饰分开单独收藏,以免接触碰撞和刮擦。应定期用首饰清洁用具小心清洗,也可送珠宝店请专业人员清洗。
http://baikebaiducom/view/54159htm
古时候,一般人家定亲,男方聘礼里含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新娘结婚当天都要带上。
金戒指,原意为"经戒止" ,因其比较尊贵,故在古代为皇室妃子专属佩物在古代,女子每月行例假时不便与男子行房,而基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不便直接向男子转达,于是在宫廷皇室中便发明了此种饰物,既美观,又不易被旁人察觉。君王见后,便不再强求。而后传递到民间,因其变现为男子对女子的关爱,故其演变为爱情的象征,而后又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
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