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金银器

浅谈古代金银器,第1张

金,有华贵的**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天生丽质的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稀罕金属,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传统;而且还与生具备着各种良好的品质,使得古今中外诸多民族的人们,无不对其情有独钟,往往在各种文明创始之初,便与其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而以金银制成的工艺品,则又常常凸现着制作者技艺的精湛与构思的巧妙。相得益彰之下的各种金银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虽经千锤百炼,历沧海桑田,仍可世代流光溢彩,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

金银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是吉庆与高尚的祥符,更是比德与喻美的寄托。而由金银幻化出的艺术珍品,则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收藏价值兼容而蕴含其中,展现着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世世代代于心中无限渴求的美好愿望。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价值含量很高。从其用途划分,不但包括了生活器皿、服饰、宗教用具、殡葬用具、医药保健用具、钱币、工具等大类,另外还有少量祭祀、兵器、模型等类,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更为有趣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银器皿直至唐以后才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得人们赋予了金银器以更多远超于实用物品本身的意义,着意于“金银”,而失意于“器”。同时,一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从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将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从而成就其集千恩万宠于一身的连城之价与夺目之光。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无论是以几何形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写生动物、植物为主的立体造型,无不展示着制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比例掌握的准确。大体量者往往显得稳固、刚劲,而小体量者则纤巧、灵动,优雅大方。栩栩如生的造型,配以或金黄璀璨,或银白庄重的底质,给人以强烈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的暗示。而花纹图案的装饰,则极为注重整体效果。布局安排则凸现出两大特点。一为讲究对称。以器物中轴线为中心,左右相向地布置同样的纹样,使整个器物显示出均衡、饱满的感觉。二为讲究对比。以大小、高低、动静、颜色的对比,形成各种变化,造成节奏感,从而突出主题,对文化内涵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而用以装饰的题材内容,则可谓丰富多彩。有以写实或图案化的动植物为内容的;有以反映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有表现流云、飞瀑、晨曦的自然景象;也有表现菩萨、罗汉、金刚的宗教形象;还有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几何纹样图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或对称式,或回旋、抱合、相背的平衡式排列,或一整二破的连续式排列。最为代表着人们亘古不变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为内容的器物。不同的表征,代表着人们多种多样祈福纳祥的心理渴求。如以龙象征神圣,以凤象征高贵,以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以鹊闹枝头象征吉庆,以鸿雁衔胜象征平安,以石榴、鱼子象征多子多孙。此外,还有以谐声寓意纹样,吉祥文字,以及将此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表达方式。常见的吉祥图案有蝙蝠、如意、磬、鱼、松竹梅等。而文字则有“福”、“寿”、“吉庆万年”、“祝延万寿”等等。这些伴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象征组合方式,与金银器物进行结合,既满足了人们追逐财富,渴望坐拥权势的心理,又满足了对种种美好寓意的寄托,真可谓合璧之作。

金银器,以贵重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迭出现之不尽相同的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各个时代相同的追求富贵、吉祥的民族心理阐释的畅晓明白。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金银器,也因其不菲的价值,独具的特质,于普通金属器皿之中,着意显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学、经济价值。耀眼悦目的金银器,成为了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传世珍藏!

江苏省南京幕府山宋墓发现的鸡心形、蝌蚪形金饰,龙凤、团龙、如意金簪和金丝栉背,都以其小巧玲珑的形制显示出造型工艺技巧的高超。

这时,同一种金银器皿的造型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制,如杯、盏就有五曲梅花形、六曲秋葵形、八曲方口四瓣花形、十二曲六角栀子花形、八角形及荷叶形、蕉叶形、重瓣菊花形、桃形、柿形、瓜棱形与柳斗形等。如江苏省溧阳平桥发现的宋代鎏金覆瓣莲花式银盏,即分作单瓣、重瓣和复瓣型3种。该盏通高53厘米,口径9厘米,重65克,鎏金。

直口平唇,弧圆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錾刻一周花蕊纹,盏体锤揲出外突的覆莲瓣,圈足錾刻重瓣覆莲及联珠纹。盏内底心锤出隐起莲蓬,含莲子13枚,周刻花蕊纹两周。整盏纹饰犹如一朵怒放的莲花,具有古朴清雅的风格。

盘除圆形外,还有海棠形、五瓣梅花形、六瓣菱花形、重瓣菊花形及八角形和四角如意云头形。盒也有圆形、八瓣花形、八棱菱花形、十二曲花瓣形与三十二曲花瓣形等多种。

宋代有大量仿古青铜礼器形制的银器,如江苏省溧阳平桥发现的双兽首耳乳钉纹鎏金夹层银盏和江西省乐安窖藏的乳钉纹凸花银杯等,为使其外观具有铜器的浑厚凝重感,而采用了前所未见的夹层合成法制作,表现出灵活多变的加工技巧。

双兽首耳乳钉纹鎏金夹层银盏口径87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71厘米,重178克。直颈,侈口,圆鼓腹,圈足,双兽首耳,风格浑厚凝重,盏内外壁为夹层,盏内素面,颈外饰两周雷纹,腹部为雷纹地斜方格乳钉纹,兽首耳正面作雷纹地乳钉纹,圈足下部有一道雷纹。

宋代金银器的装饰工艺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传统。装饰花纹多按照器物造型构图,并采用新兴的立体装饰、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将器型与纹饰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使器物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河北省定州塔基发现的宋代缠龙银瓶和银塔,龙的形象栩栩如生。

江苏省溧阳平桥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银盏采用立体装饰,于半桃体形的盏口沿上焊接出形态逼真的枝叶,既为装饰又是把手,还在盏内底压印有“寿比蟠桃”4字,将器型、纹饰、实用及寓意融为一体。

五曲梅花鎏金银盏,是1981年在此出土。其口径94厘米,底径44厘米,高48厘米,重615克。银盏敞口,呈五曲梅花形,深腹;五曲花口圈足,外侈。盏内壁每一花瓣区间刻有形态各异的折枝梅,底心凸饰梅花一朵;圈足边饰几何纹带;凡文饰处均鎏金。

银盏为酒具。使用贵重的银质酒器,在宋代官府及民间上层社会中十分流行。宴席上摆上一套银餐具,其豪华气派更能增添宴会气氛。这件五曲梅花鎏金银盏造型别致,文饰精美,造型和装饰图案融为一体,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

一同在此出土的还有六曲秋葵花鎏金银盏、八曲菱花鎏金银盏和十二曲六角栀子花鎏金银盏。银盏制作工艺采取了锤击、刻、焊接等方法,表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六曲秋葵花鎏金银盏,口径98厘米,底径42厘米,高5厘米,重625克。银盏敞口,深腹,设圈足,腹壁作6片花瓣依次叠边,圈足亦呈六曲花口,外侈。内壁花瓣区间皆刻测视的秋葵一枝,底心凸刻俯视的秋葵花一朵。圈足边饰几何形纹。文饰处鎏金。

此盏造型、图案皆以秋葵为题材,形神兼备,仪态万方,刀法细腻,堪称宋代银器的代表作品。八曲菱花鎏金银盏,口径102厘米,底径45厘米,高46厘米,重616克。银盏敞口,口作八曲四瓣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八曲方口四瓣形。盏内菱花壁每曲花瓣上皆刻一株菱花,底心凸刻一朵菱花,圈足边刻几何形纹带。文饰出均鎏金。此盏造型,图案皆以菱花为题材,制作精细,构思奇巧。

十二曲六角栀子花鎏金银盏,口径10厘米,底径44厘米,高48厘米,重609克。银盏敞口,口呈十二曲栀子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十二曲六角栀子花形。盏内壁每曲花瓣内各刻一枚栀子花,底心凸刻一朵栀子花,圈足边刻几何形纹带。文饰出均鎏金。

产生于唐代浮雕形凸花工艺在宋元金银器中已普遍用于器物的主体纹饰,并发展出新的浅、中、高3种凸花形式,多与模压、錾刻、焊接、圆雕等工艺相配合。如安徽六安县嵩寮岩发现的宋代银质鎏金童子花卉托杯,江苏省溧阳平桥窖藏的宋代凸花狮子戏球图及瑞果图等鎏金银盘等,就是同时采用3种凸花工艺与其他技法配合而成的代表作品。镂雕工艺多用作金银饰件和某些器盖或熏炉、盒等的花纹装饰。

在宋代金细工艺中常用龙作为装饰的题材,龙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物,是传统的吉祥象征,常常装饰在人们的日用物品上。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汉代金银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又获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需要,所制器物极为精致、豪华。如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发现的单鎏银盒,湖南省长沙五里牌和五一街东汉墓发现的银碗、银调羹等。除饮食具外,更多的是各种金银装饰品。如在江苏省邗江甘泉山汉墓发现大批黄金首饰,其中的一对金胜由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和圆形组成,圆形凸起如球面,用绿松石掐丝镶嵌圆心,外有小金球组成一圈联珠纹,制作甚为精美。

汉代有的金银器除镶嵌绿松石等材料外,还饰以人物、动物等,如河北省定县汉墓发现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呈竹管状,表面有凸起的轮节。

将车饰分为4段,用金银错装饰以狩猎为主题的花纹,并嵌有圆形和菱形的绿松石,其间饰有人物及象、青龙、鹿、熊、马、兔、狼、猴、羊、牛、猪、狐狸、獐、鹰、鹤、孔雀等动物形象,并穿插以菱形纹、波纹、锯齿纹。

整个车饰构图饱满,气魄宏大,风格瑰丽,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技巧。

金制的动物如江苏省盱眙县发现的西汉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9000克。空腹、厚壁,浇铸成形。

金兽下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

金兽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钮。

通体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两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错金银技艺在春秋中晚期开始兴起,到汉代,这种技艺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金银工艺的主流,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如中山靖王刘胜王后的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些错金银器物,一件“朱雀衔环杯”上复杂多变的花纹都是用金线错出来的。

朱雀衔环杯通高112厘米,宽95厘米。以衔环朱雀脚踩一四足双耳兽为主体造型。杯内外饰错金柿蒂纹,座饰错金卷云纹。

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通体错金。朱雀展翅翘尾,双翅羽毛向上卷扬,呈展翅欲飞状,轻轻盈盈地凌空取势,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

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说卦传》中的“乾,为天为环”之说:正像圆环的无始无终一样,天道的运行亦是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无尽的……这枚玉环更为朱雀衔环杯增添了神秘色彩。

朱雀所踏四足双耳兽匍匐,四足分踏在两高足杯底座上。在这里,兽的突然介入,不仅调节了朱雀双腿之间的跨度,也从意象上渲染了神雀凌驾万物之上的傲然风度。

朱雀衔环杯通体鎏金,其间还点缀有30颗翠绿色的松石,松石分为圆形和心形两种,其中颈和腹部嵌4颗,杯外每一个杯分别嵌13颗共26颗。

除此之外,墓葬中最炫目的宝物是一盏长信宫灯。作为灯体的宫女显得金光闪闪,但是它并不是纯金制品,而是用鎏金的技艺制作的。

西汉之初,刘揭在消灭吕后的势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阳信夷侯。汉景帝时期,刘揭的独生子因参与“七国之乱”而被废除了爵位,他的财产被没收,进入了长信宫,其中就包括一盏做工精巧的青铜灯。

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居住的宫殿,这盏灯被送入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后来,这盏“长信宫灯”又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刘胜。刘胜之妻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中。

此灯的形态为一跪地执灯的梳髻覆帼、着深衣的跣足年轻侍女,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

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

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两片弧形板合拢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座底部刻铭文9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宫灯通体鎏金,光彩熠灼。宫女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凝眸前视,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双手持灯,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宛如举灯相照的神态。

长信宫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长信宫灯形象秀美,设计精妙,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刘胜墓同时发现的一件错金青铜云纹博山炉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圈足径97厘米。炉身呈半圆形,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

博山炉汉代开始出现,多为铜铸,后代多有仿作。香炉的肇始起因于焚香习俗。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已经有了许多专用于焚香的香炉。古人多采用焚烧香料的办法驱逐蚊蝇或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特别是在南越,熏香的风气更盛。但那时所用香炉造型大都非常简单。

汉代神仙方术流行,人们多向往长生不老的仙境。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传说

武帝即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即博山炉,博山炉盖作尖锥状山形,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刘胜墓发现的这件错金青铜云纹博山炉,炉盖呈尖锥状博山,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流畅、精致、舒展的云气纹,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人的头发丝一般。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象征着龙为沟通天、地、人三界的神兽。

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奇峰耸出,山林间饰错金线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嬉戏玩耍,猎人们出现在山间,有的肩负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画面生动。两三棵小树点缀其间,

刻画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

长信宫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41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