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五毒代表什么

佛家五毒代表什么,第1张

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共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一般认为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 又指烟、酒等各种嗜好为五毒。1比如吃、喝、嫖、赌、抽。 2 指样样嗜好都有。 3:其实"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五毒不毒,五毒齐聚才毒。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乃为良药。

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这五种毒物是中国民间盛传的一些动物,中国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与此同时,将灰尘垃圾扫于室外,以净其室。以严谨的态度来说,蜘蛛不可能替代壁虎成为五毒。因为五毒有个基本标准,就是为中国民间所用的可入药的剧毒生物。蜘蛛不论在古代还是今日,都不可入药。因此将其列入五毒是十分不严谨不科学的做法。

佛教称“贪、嗔、痴、爱、恶”这五种情绪为五毒,认为这五种情绪是众生之“障”,一旦勘破,便能更容易地修成正果。

另一种说法: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详细介绍

① 、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② 、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③ 、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④ 、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

⑤ 、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

扩展资料

疑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

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

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参考资料:

-五毒心

-五毒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蜘蛛不是“五毒”之一,那是金庸小说中关于“五毒教”教徒使用毒物的错误说法。如提问者还无法判别,我再把各种“五毒”列于下:1、五种毒药:石胆、丹砂、雄黄、慈石和yu 石;2、五种酷刑:鞭、捶、灼、徽、纆;3、五种毒虫:蝎、蛇、蜂、蜮、蜈蚣——多见于“五毒符”,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77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