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之上,新郎、新娘为对方戴上一枚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这个程序原本属于举办在肃穆教堂中的西方婚礼,把它搬到咱们中国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揭开中国戒指的历史,却发现了另一些有趣的故事…… 戒指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古埃及的法老们喜欢将代表权力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但总拿在手里很麻烦,于是一个聪明的侍从制作了一个圆环,这样就可以把印章戴在手指上,那大概是公元前32世纪时的事。20多个世纪过去后,直到古罗马时期,官员们还把刻着肖像画的印章戒指当作权力的象征来佩戴。而且戒指在西方很早就有了确定婚姻关系的功能。公元前8世纪时的罗马人认为,结婚戒指应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这根手指上有一条血管直通心脏。不管这些说法是否有考据支持,反正古罗马庞贝城壁画中的已婚妇女,已经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了。 在西方,戒指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也与它的最初用途-用印有关。据说王公大臣们觉得法老的印章戒指挺好看,纷纷效仿,此后便逐渐演变成女人们的饰品。后来,希腊人在埃及戒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选用黄金宝石制作,设计美妙的形式和图案,这种精美的首饰很快风靡四方。 那么,同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习俗呢?我们翻开一部庞大的“中国服饰史”,似乎只有原始时期先民们的骨质、石质、角质等古朴材质的指环最为醒目,与众多古老的装饰物一起,共同体现着古人类的智慧。而此后,中国服饰史上最显华彩的篇章,就属于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的女子头饰、男人带饰了。自秦汉始,女子的头部就盛加装饰,比如著名的“步摇”头饰,是将黄金翡翠等珠宝做成凤凰、孔雀等式样繁多的花式饰品,装饰在高大的假髻上,让女子每行一步都流金溢彩;而中国自古有“君子必佩玉”之礼,男子宽衣博带之上被精心调配出的各式带钩、佩玉,组成了一部样式丰富、工艺精美的带饰史。而作为中国传统饰品的指环的历史则显得单薄许多。或许,是因为看重华美的头饰和雅致的佩玉,中国人忽略了大袖深衣下手指上的戒指装饰?另外,如果汉代《五经要义》中的记录确实,戒指自古具有避忌帝王御幸的特殊意义,那么,“戴戒指”的确是个应该谨慎而为的事,也就不会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那么高超的首饰加工工艺水平的中国人,也会创造出一片同样华丽多彩的戒指风景。然而,这个“胡俗”并没有像胡舞、胡乐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样融入中原文化,发展成一种延续不断的婚姻习俗。因为在古代中国,它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我们来看一个唐代的故事,相传唐时有一位名叫于佑的书生,在皇城外的御河旁拾到一片从宫墙内漂出的红叶,上有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于佑如获至宝,也拾起一片落叶,回了两句诗:“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放在河里漂回。于佑最后终于娶到了那位写诗的宫女,传为千古佳话。这片红叶便成了书生与女子之间的定情信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物要么是浪漫的红叶、红豆,要么是随身的佩玉、香囊,一旦交予对方手中,这本是寻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倘若香囊内还装有一缕割下的青丝,那便是寄托终身最笃定的誓言。 不过,中国古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直接表达自己情爱的机会。《诗经·豳风·伐柯》中有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想娶妻结婚没有媒人可不行。在古代礼仪著作《仪礼》中,对结婚过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每一礼,都需要中间人来完成,并不给新婚男女直接见面的机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并不是男女个人的私事,而是家族、宗族的大事,男女两家要交换的重要“信物”则是婚书和聘礼。也正因为这样强大的、顽固的婚姻礼制,使古代人对爱情一向隐晦,不事张扬,即使男女双方有情,也是极私密的事,那些以贴身的玉佩、荷包、绢帕作信物联系一双恋人的故事,我们也只能在戏曲中有所见识,这些故事可以说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婚姻状况的无奈。黄正建先生认为,“戒指与婚姻的联系是以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只要中国古代的社会不允许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只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具有定婚意义的戒指的使用就不会发展起来”,因此,“戒指归根结底属于外国文化范畴,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直到近代,自由恋爱的观念伴着汹涌的西风进入中国,西方的婚姻形式、婚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教堂式的婚礼、在神父主持下戴上神圣的戒指表示终生相爱相依的程序,才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戒指,这枚小巧精美的金石饰品取代了玉佩、香囊,逐渐成为中国人光明正大的婚恋的信物。
1、中国古代将戒指称为“约指”,“手记”,“代指”等。
2、如果天子的妻妾有了身孕不能接近君王时,就会将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
3、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其本义慢慢淡化,逐渐从禁戒的象征转为了普通的装饰品。
测手指戒指尺寸方法:
用铁丝、棉线或者纸条,以纸条为例,在想要戴钻石戒指的手指部位上绕一圈,确保圈的大小适中后,做一个小记号,然后将圈展开成一直线,测量其长度。即可得到所需戒指的周长。然后对照戒指尺码对照表就可以了。
棉线测量容易造成误差,铁丝和纸条测量基本很准确。戒指尺寸有国际版、香港版、大陆版甚至同样一个地区的,戒指尺寸对照表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出入。美式和港式,两种戒指尺寸的区别在于其对应的直径和周长各不相同,而目前中国多数采用港式法。
戒指历史起源
资料表明,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到秦汉时期,妇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赠送指环表达爱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
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
戒指尺寸对照表如下:
中国内地的戒指尺寸和香港戒指尺寸有一些区别,中国内地戒指尺寸分别比较细,一般有4-26号戒指,4号戒指对应的戒指内周长是44毫米,几乎是手指最小的人也可以戴。
使用中国内地戒指尺寸对照表的是中国内地的戒指品牌,如老凤祥、中国黄金等;香港的戒指品牌,如周生生、周大福等都是使用港码。
选购戒指时注意婚戒尺寸大小:
戒指指圈大小的标准,称为手寸,以号来计。手寸分为港式和美式,中国多采用港式。大部分人的手寸在4 - 26号间,最稳妥的测量方法是请珠宝店的店员为你们两个人测量,也可以采用网上公布的方法自行测量:
找到一条细绳或者纸条,围绕手指将戴戒指得的地方一圈,用一支笔在绳子或纸条上的交叠处做一个标记,然后用尺子量出其长度,和手寸对照表一比较即可得知。
危情三日
《危情3日》是由保罗·哈吉斯执导,罗素·克劳、伊丽莎白·班克斯和奥利维亚·王尔德等联袂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
**主要讲述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突遭横祸的故事——妻子被莫须有的谋杀罪状逮捕,她对丈夫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为了救出妻子,丈夫拼尽全力与这场神秘事件周旋到底。
中国古代12大定情信物
说起象征爱情的信物,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相思豆。
事实上,中国古代有是戒指、耳环、香囊、手镯、玉佩、同心结、
簪、钗、梳子、同心锁。
这十大信物缘起于东汉末年才子繁钦的《定情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各自代表的意译吧~
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簪子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定情物。男子赠女子发簪,寓意做女发,为求得此女子为妻,送男子发簪作定情信物,则表示只做正室绝不为妾
钗-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同簪,与女子青丝相关。也不仅是一种饰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古代恋人或夫妻如遇分离,女子往往取下头上的发钗,将钗一分为二,一半留与自己,一半赠与对方,这便是发钗,待到他日相逢,两股发钗合二为一又称合钗
戒指-何以道酬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戒指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尚未许配)女子都不戴戒指。
耳环-何以至区区耳中双明珠
很早以前,女性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饰在古代审美观念中有很重的审美地位
同心结-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心似双丝网,中有干干结。天不老,情难绝
玉如意-万事如意,帝王之选
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之物制成头部衔 接型为云纹、灵芝、一个长柄,被赋予万事如意美好的寄托,皇帝如对妃子宠爱,会赏玉如意。
梳子-结发同心,以梳为礼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意思。
玉佩--玉不去身,佩玉比德。玉是君子高尚情操的象征,男子送玉与女子做定情信物,只为见玉之时,如见其人,以玉通情,可谓是心意昭昭,情思继绻。
香囊--何以至叩叩,香囊系肘后
最初是传达男女之间爱慕的,见证和寄托思念的信物。古人佩戴香囊,表示心有归属。
玉连环-爱情永不终结
玉连环是寄托感情的,爱情的符号就像相爱的两人从此相依相偎,刚柔相绕,如果有一个不爱了要分离便是玉碎,连环不再。
同心锁-永结同心
同心锁的意义是恋人从此生生世世永结同心,如果有男子送同心锁代表他想与女子生生世世永结同心
手镯-爱情永不终结
玉连环是寄托感情的,爱情的符号,就像相爱的两人从此相依相偎,刚柔相绕,如果有一个不爱了要分离便是玉碎,连环不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