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指藏族特有的一种彩缎卷轴画,是通过藏语(Thang-ga)音译来的,大多是表现佛教文化。一般是使用天然矿石为原料,提取明亮而庄重的色彩,比如臧红,蓝靛,以及金银等。
唐卡的绘制工序十分的复杂,必须严格的按照经书中描述的流程进行,以在开画前会举行绘前仪式,结束后也会进行开光,也就是用红笔书写梵文,并念经加持,或者让喇嘛印上完整的手印,所以完成一整套唐卡,大约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最长的甚至是十几年。
唐卡最早是由藏族本土的苯教布画发展来的,具有鲜明的藏族佛教特色,在2006年就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内容涉及了藏文化的方方面面,堪称藏族百科全书,宗教类的是极乐世界,祖师像,菩萨像,护法像等,而非宗教的则是一些历史,神话,天文或药学等。
唐卡最早受到尼泊尔画派的影响,大多以暖色调为主,一般都会将中心人物占据较大的篇幅,在按照顺时针,开始绘制相关的场景和人物,基本上会将四周都画满,往往都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十分的充盈饱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在藏传佛教上有重要的意义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唐卡是印度佛教密宗和 古老本教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藏传佛教的神佛形象不计其数。
而每个神佛都有变佛的本领,一变就是许多摸样。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在藏传佛教上有重要的意义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唐卡(Tangka、也叫做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意为卷轴佛像)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
本意有二,一是指 的诏令,二是平坦的意思,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画。
(1)“唐卡分为两大类——果唐和智唐(一)果唐,意为丝绸唐卡,此类唐卡略分为四;1、丝绸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2、丝绸织唐卡,通过木制机具和机械以丝绸为材料为材料织成的丝织唐卡;3、贴花唐卡,用各种色布剪接成型贴在画布上有的还嵌饰珍宝而成的唐卡;4、版印唐卡,木版、铜板、铁板印在丝绸上称果唐版印唐卡。
(二)智唐,意为绘制唐卡,这类唐卡亦分为四;1、用黄金为主绘制佛身或背景的称金唐;2、用朱红赭石等颜料为主色绘成的叫朱红唐;3、以黑色为主调画的称黑唐;4、用木版、铜版印制在布上的称智唐版印唐卡。
果唐印制在丝绸上,智唐印制在布上,这是两大类印制的区别。
此外,还有不能随便挂出示人的属果唐中的果固,按墙壁大小在墙上的属智唐中的坚唐”。
(2)“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 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槛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滥觞期。
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 4种根本显色绘成。
人物造像几乎 ,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
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宏期。
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健陀罗、尼泊尔、汉地和 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
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
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
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 "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
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
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
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
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 "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
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
"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 、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汉地通用的 "福"、"寿"之类吉祥词绘于画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以黑色为基底,用纯金色勾勒,点缀少量色彩或象征性的晕染出人物和景物的主要结构及明暗,意趣神秘而深沉,这就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与彩绘唐卡一脉相承,而又自成一体的绘画形式——黑唐卡,藏语称“那唐”。
意思如下:
1、唐卡就是一种利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绘画形式。
2、唐卡的民族特色非常鲜明,颜色非常鲜艳夺目,就算是经过了几百年,依然可以保持鲜艳的色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