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坑”,也就是指那些翡翠矿脉形成时间较晚一些的,远离上述的那条矿脉的坑口。由于年纪较轻,露天形成时间也不够,所以大多质地粗松,水头短少,也有人将山料翡翠矿石也归纳进来,但其实大多数“新坑”翡翠矿石是从几十米深的坑井里掏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被行内人士称作“83坑”的翡翠矿脉。因其被发现得较晚(1983年),加之产量颇巨,目前用来做翡翠饰品的原料,主要来自那个矿区。而真正老坑矿床由于几代人的开挖,已经资源殆尽了。
凡老坑矿料一般都质地紧密,密度一般都能达到320(由于矿物生成过程中产生交带现象,故融合进的矿物含量也有不同,会产生不同密度的翡翠矿岩,但平均密度应不低于320/cm2),而新坑矿料可能在生成时没有那么高的温度和压力,结果就是大都质地粗松,其中虽有质地较为细密的,看似水头不错的品种但普遍密度都达不到32这个界限。由于其质地粗松,有的就像冬瓜瓤,有的还像是糠萝卜,它们的底色多以乳白、灰白、浅绿为主,矿石看起来好像是粗盐粒压在了一起,底色中常常散布着绿色,暗绿色,墨绿色。颜色的造型一般呈现出云朵状、浸染状、脉状、团块状,分散凌乱好似飘花。的确难登大雅之堂,但弃置也的确可惜!从而应运而生出了一只将其优化改良的浩荡产业大军^_^
三年多。翡翠戴多久可以养得好是因人而异的,翡翠一般需要佩戴两三年会变的有光泽,翡翠长时间的佩戴之后确实会感觉变得更加的通透了。显而易见,其实这个“绿”不是戴了以后因为某人的“人气”才“生长”出来的,更不是因为佩戴以后身体皮肤分泌物促使发生特殊化学反应而生长绿色。而是戴后使之通透才“显现”出来的,所以,翡翠在佩戴之前连那些“不易发现的绿色”都没有,不管怎样戴都不会“越戴越绿”的,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戴不活的玉。”翡翠是岩石而非单晶,翡翠的物理结构中还存在很多晶体与晶体质检或是矿物与矿物之间的空隙。
翡翠是在一万个大气压和比较低的温度(200 - 300oC )下形
成的。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但翡
翠既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当然不可能处于较深部份,那
么其实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
,凡是有翡翠矿床分布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的地带。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
的火成岩侵入体(中─基性岩)。钠长石的化学成份为 NaAlSi3O8
,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中─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的岩石
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翡翠习惯上又称为缅甸玉,是缅甸出产的硬玉,日本、苏联、
墨西哥、美国加州等也均产有硬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愿望。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玉石最早的国家,近七千年的用玉历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从周代的“三礼玉论”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无不表现出玉器与生俱来的细腻与温润。到清晚期,晶莹剔透、翠绿盎然的翡翠后来居上,顷刻间独领玉石之风骚,成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发烧友”
翡翠称王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发烧友”,当时皇帝身上的饰物、手玩件、宫廷摆宝阁上的摆设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对翡翠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云南巡抚进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为钟爱的就是被后人命名为“乾隆盛世十八宝”的十八件玉器,并成为后来玉器行争先效仿的玉雕题材。
“还有一个女人对翡翠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后,她对翡翠的喜爱、收藏绝对是顶级的,众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的价值就是500万两白银。令人叫绝的“翡翠西瓜”共四个,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只可惜这些宝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开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历史更加久远,从唐朝宫廷里就开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尤其唐明皇爱玉如痴,常将玉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爱妃。北海团城国家珍宝馆,进门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几吨重。据说:当时皇帝下令限期三个月从新疆昆仑山运到北京,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误了期限领军大臣被杀头了。这块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几十个人物、山水、松柏和桥梁,大禹挥旗指挥民工造渠,场面壮观,雕刻生动,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无电、无工具的年代又是怎么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中国顶级的玉雕老艺人(号称五大巨首)研究这件作品是怎样雕出来的,专家们都望石兴叹,这至今还是个谜。
翡翠的流行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以外,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对于自然界翡翠的形成,主要有四种主要观点:
1、翡翠的形成是因为在高压条件下,岩浆侵入超基性岩中的残余花岗岩浆的脱硅产物。
2、在区域变质作用时,原生钠长石分解成硬玉而形成。也有人认为在地壳板块碰撞产生压扭性应力和低温作用下,钠长石先形成变质程度较低的蓝闪石片岩,然后才变成硬玉而成。
3、在一定的压力下,花岗岩脉和谈色辉长石岩类岩脉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而成。
4、翡翠是由近硬玉硅酸盐熔体结晶而成,这种熔体来源于300~400千米处地幔中广泛存在的碱性辉石层。
翡翠原石生成的地质条件
翡翠原石生成的地质条件非常苛刻,首先它必须在低温高压的地质环境中,其次,必须有硬玉岩和围岩一超基性岩。这两种岩石在整个地壳中的数量是十分稀少的,而且很难形成。
有了以上两个条件,还无法形成翡翠,还必须有微量铬离子。铬离子在一定的温度下,能够在漫长的时间里源源不断地侵入硬玉晶格,然后形成常见的绿硬玉。
当然,绿硬玉还不是特级硬玉。想要形成特级硬玉(翡翠原石),还必须具备诸多条件:
其围石一定哟啊是高镁钙低铁岩石。因为只有这种坏境下产出的翡翠原石才会纯净、底不发灰。
铁的作用非常重要,铁含量多会造成翡翠原石底发灰;但是没有铁,高质量翡翠原石难以形成。因为在缺氧的条件下,它所含的Fe3+会形成磁铁矿而析出,不会进入翡翠原石内部晶格内,让翡翠原石绿质量更好。至于幼稚翡翠原石,还需要经过地质作用和多次热液活动后才能形成。
-翡翠
1、新坑是指翡翠的原生矿,即翡翠形成之后没有经历较大的地质作用改造,也称为“新场”。老坑则是次生矿,即翡翠形成之后经常风化、地震、流水等等作用改造,其玉性发现了较大的变化,也称为“老场”。
2、翡翠的次生矿,就是经过河水等自然地质运动搬运的翡翠矿物,为水石或水翻砂石,通常称之为老坑,翡翠的原生矿则称之为新坑。老坑的次生矿翡翠有外皮,质地细腻,结晶颗粒小,水头足,透明度高为老坑种。
3、老坑指的是翡翠的产地以及产业链,新坑指的是翡翡翠的魅力以及影响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