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斩鸡,粤菜,6金,生姜,鸡肉,大葱
咸鱼茄子煲,粤菜,6金,茄子,咸鱼,大蒜
蒜香骨,粤菜,6金,沙茶酱,排骨,大蒜
黑椒牛柳,粤菜,6金,牛肉,胡椒,菠菜
盐焗鸡,粤菜,6金,鸡肉,香菜,香葱
客家酿豆腐,粤菜,6金,白菜,猪肉,豆腐东江窝全鸭,粤菜,9金,鸭肉,香菇,河虾
顺德拆鱼羹,粤菜,9金,草鱼,粉丝,木耳
菠萝咕咾肉,粤菜,9金,猪肉,蕃茄酱,菠萝
豉汁蟠龙鳝,粤菜,9金,鳗鱼,香菜,豆豉
碧绿桂鱼卷,粤菜,9金,桂鱼,火腿,菜心
五味鹅,粤菜,9金,腐乳,鹅肉,白糖
翡翠虾仁,粤菜,9金,对虾,鸡蛋,豌豆
文昌鸡,粤菜,9金,鸡肉,火腿,高汤
荷香多宝鸡,粤菜,9金,瑶柱,鸡肉,莲藕
蜜汁子姜兔,粤菜,9金,生姜,兔肉,米酒
赛螃蟹,粤菜,9金,香菜,鸡蛋,黄鱼瑶柱炖牛蛙,粤菜,12金,瑶柱,牛蛙,冬瓜
花雕鸡,粤菜,12金,菜心,三黄鸡肉,花雕酒
蟹黄狮子头,粤菜,12金,青蟹,山黑猪肉,菜心
潮州烧雁鹅,粤菜,12金,五香料,香菜,鹅肉
水晶蟹粉卷,粤菜,12金,青蟹,黄瓜,胡萝卜
深井烧鹅,粤菜,12金,五香料,鹅肉,白糖
一帆风顺,粤菜,12金,对虾,海参,荸荠
五福临门,粤菜,12金,海参,鱿鱼,猪肚
顺德小炒皇,粤菜,12金,青蟹,韭花,辣椒
避风塘炒蟹,粤菜,12金,干辣椒,青蟹,大蒜
龙凤呈祥,粤菜,12金,蛇肉,火腿,三黄鸡肉
生炒水鱼丝,粤菜,12金,冬笋,水鱼,香菇
蜜汁叉烧粤菜,6金,猪肉,豆瓣酱,白糖
八宝素菜,粤菜,6金,冬笋,白菜,板栗猪肚煲鸡,粤菜,9金,生姜,鸡肉,猪肚
桂侯蒸鲩鱼,粤菜,9金,猪肉,草鱼,豆豉
佛手排骨,粤菜,9金,猪肉,对虾,排骨鱿鱼鲍粒炒饭,粤菜,15金,鲍鱼,香菇,鱿鱼
粤式凤吞翅,粤菜,15金,鱼翅,高汤,三黄鸡肉
蛟龙吐珠,粤菜,15金,对虾,海参,排骨
什锦冬瓜盅,粤菜,15金,鲍鱼,青蟹,冬瓜
麒麟海参鲍片,粤菜,15金,鲍鱼,海参,火腿
虎爪炖官燕,粤菜,15金,燕窝,青蟹,高汤
双菇炖南蛇,粤菜,15金,蛇肉,蘑菇,金华火腿
金瑶白玉卷,粤菜,15金,瑶柱,鲍鱼,冬瓜
状元及第汤煲,粤菜,15金,鲍鱼,对虾,鱿鱼
红扒鱼肚,粤菜,15金,鱼肚,高汤,香葱
厦门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层峦叠翠的鹭岛名山五老峰南麓,依山面海,风景秀丽。寺院始建于唐末五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初称“泗洲院”。北宋高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为“普照寺”。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靖海侯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建寺院,并增建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因寺院位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南,相随类比,故此更名为“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在整个布局中,均能以中轴线上的主殿为中心,高低俯仰相从,参差错落有致。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其中最为独特的建筑大悲殿,为斗拱结构的无梁殿,俗称蜘蛛结网。
千年古刹,为後人留下许多文物古迹:五老峰前的摩崖石刻,镌下古今许多名人的诗书佳作;西山门内,八方乾隆御制的记功碑,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寺中珍藏:有来自缅甸的白玉石雕大小佛像二十八尊;有与清初施琅建寺同时新铸的大钟;有造於宋元时期的七佛宝塔;有明代比丘、比丘尼刺血书写的《妙法莲花经》和珍版的《大藏经》多部。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厦门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闽南一带的传播基地。南普陀寺原属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1924 年,改为十方选贤的丛林制。并于第二年,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
1983年,厦门南普陀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南普陀寺现任方丈则悟大和尚,1974 年出生,浙江省瑞安人,毕业于闽南佛学院。
在南普陀寺大雄宝殿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对联是这样写的:"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这清楚地说明,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至今巳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初由唐代首先到厦门岛上开发的金榜山下的陈氏族人,在五老峰山腰间施田五十二亩作为建寺院的院址而兴建起来的。寺院座落在郁郁葱葱的五老峰间,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郁郁葱葱的南太武山,真是风水宝地也。五代的时候,南普陀寺称为泗洲院。宋代初年叫无尽岩。到了治平年间,也就是公元1064年,改为普照寺、普照院。大约在1341年的元朝年间被废。1368年明洪武年间,由僧人觉光重新兴建,不幸明末时又被战火毁坏。清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靖海侯施琅统一台湾以后,回到厦门重建此寺院。此寺院奉祀着观音,又在观音的原祀地-浙江的普陀山之南,所以称为南普陀寺。这就是南普陀寺的由来、演变和兴毁的历史。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厦门的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闽南一带的传播基地。南普陀的几任住持,在中国佛学界都享有盛誉。1927年起任南普陀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的太虚法师,曾到南洋、欧美各国讲学、传道,影响很大。而且他提倡的佛教改革,团结教派,也很有成效,为佛教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也使南普陀寺的声名在海内外广为传扬。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全寺的整个建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富有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站在远处眺望,从无尽岩到五老峰山腰,在南北的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金阁四落建筑层层托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左右厢房、庑廊、钟鼓楼对称排列,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显示出南普陀寺的雄伟壮观的气势,有一种佛法无边的威严。
在南普陀寺院的门前,屹立着七座汉白玉的如来佛塔和两座11层高的万寿塔,塔前是放生池,盛夏季节,荷花盛开,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现出这里是分外清净高洁的佛门净地。塔间的放生池,是专门为施主放生而设立的。放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衍变成一种比较普遍的佛事活动。从佛教教义上看,佛教不该无辜杀生,应爱护众生,众生应当和睦相处,人类应该永久和平共处。提倡放生,反对杀生,也正是示意整个世界应成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和平乐园。
进入南普陀寺的大门,看到的第一座殿阁就是天王殿。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天王殿"四个金色大字的匾额悬挂在正中。在"天王殿"里弥勒佛正中盘坐,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鼓腹,笑态可掬。弥勒佛的背后是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天王殿"的两侧是四大天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天王殿"的殿后,对称排列着钟楼和鼓楼。这是1921年转逢和尚任南普陀方丈时募建的。
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寺后的五老峰有东西两座山峰,有钟鼓两山,钟山上有一石头,悬在峰顶,状如古钟,旁边有一石头,似钟锤横架;在鼓山上,旁边有两块大石头如鼓槌并悬,作击鼓之状。钟鼓山和钟鼓楼,两两相对,奇趣天成,成为南普陀寺的天然标志,是我国劳动人民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应成趣、和谐统一的杰作。
南普陀寺的第二座殿阁是大雄宝殿,这是南普陀寺的主体中心,是1932年由当时的南普陀住持转逢和尚重建。大雄宝殿前的石庭平展舒广,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出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磐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主殿正中祀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殿后则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雄宝殿的墙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传统山水花鸟画,以及"禅河沐浴"、"久年苦行"等佛教故事。整个大雄宝殿,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飞檐尾脊,轻巧灵动,古色古香,充满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尾脊上的剪瓷镶嵌着九鲤化龙、凤凰展翅、麒麟显瑞等图案,以及精巧纯熟的石雕工艺,优良的闽南石材,又使大雄宝殿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
南普陀寺的第三座殿阁就是大悲殿,这座高20米的殿阁原建于明代,是木质结构,1928年因香火过盛而被烧毁。1930年太虚法师住持南普陀时重新修建。
196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翻修,主体改用钢筋水泥建造,又保持木构斗拱作为装饰。这座八角亭式的建筑,金碧辉煌,与两棵枝叶扶疏的菩提树相伴为伍,体现了民族建筑的独特传统风格,也表现出人们希冀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愿。三重飞檐,如龙腾空;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的剪瓷、嵌瓷、彩塑,有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仙女驾鹤,麟凤朝阳;有的象蛟龙吐珠,昂首欲飞。附属的斗拱雕画人物、莲花、走兽、飞鸟等等,都以朱红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艳而不俗。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层层叠架而成,不需用一枚铁钉,造型巧妙,结构严谨,更是独具特色。殿内祀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若、和善可亲。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每支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各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态也各不一样,表现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悲愿。
南普陀寺的最后一座殿阁,就是两层的藏经阁。这座藏经阁建于1936年,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三面台廊护围,依栏远眺,巍峨的前三殿尽收眼底。仰首后顾,层峰叠翠,意境深邃。在下层的法堂,有明代虞亭的行书,以四副对联来描绘四季的景色。春景:春风暖着千门柳,晓色睛开万井烟。夏景:柏径绕山松山暗,柴门临水稻花香。秋景: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冬景:醉归花径云生履,樵罢松花雪满蓑。这些对联诗句都是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宝。
在藏金阁的二楼,首先就会看到一尊玉雕卧佛,是用缅甸白玉雕塑的释迦牟尼的涅磐像,长四尺五寸,神态自若,姿态柔美,实为稀世珍宝。藏金阁内文物众多,珍藏着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碛砂藏经》、《明大藏经》,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明崇祯年间信徒和沙弥尼刺血写成的《血书妙法莲花真经》,日本1936年赠送的《日本大藏经》等等。除此之外,这里还珍藏着许多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物,如宋朝的铜钟、香炉、铜塔,明代艺术家何朝宗所制的白瓷观音塑像,眉清目秀,秀丽端庄。可以说南普陀寺藏经阁内的无价之宝是不胜枚举。
大凡到南普陀寺参观游览的人,都会要到寺院后山看一看那个镶嵌在一面大石头上的大大的"佛"字,这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字了,它高4米多,宽3米多,是清光绪三十一年间,也就是公元1905年,由振慧所书。偌大的"佛"字,行笔丰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在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的五老峰前,都留下许多历代的摩崖石刻和多块碑记,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抗荷将军沈有容等的题刻,南普陀寺史刻石和憨山大师的警世歌,都颇有价值。碑记有明崇祯十三年林宗载立的《田祖入寺记》,现在嵌在大雄宝殿左边的廊壁上,值得一读。林宗载在寺记中还告诫后人不要砍伐树木,乱采岩石,破坏山林,要保护名胜古迹。这块碑记是一篇重要的地方文献,也是研究明末社会的难得的史料。
与南普陀寺相邻的是闽南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是是我国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几乎与南普陀寺齐名,因而很有必要作一介绍。1925年创办的闽南佛学院,由当时的南普陀寺住持、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担任第一任院长。太虚大师把闽南佛学院作为改革中国僧侣教育的试验园地,使之成为中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闽南佛学院才停办。在这12年中,闽南佛学院毕业了200多人,不少人成为出色的佛教俊才,现在尚健在的当年的学僧,大都成为名山长老或佛学大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1985年闽南佛学院正式复办,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重写了佛学院院额,由南普陀寺住持妙湛大法师担任院长。在妙湛院长主持下,闽南佛学院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巳经成为全国僧侣教育的重点学院。闽南佛学院设有男女两部,院内现有男女学僧近300人。在巳毕业的几届本科毕业生中,大多在全国各地的寺院担任主持或执事,有的还到海外的寺院去弘法任职,大大扩大了闽南佛学院的影响。
南普陀寺的素斋独具特色,素斋因南普陀寺而闻名,素斋又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和游客,素斋变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宝。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烹调制作严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荤腥模样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帜,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白果香卤"等等,红黄蓝绿,五彩缤纷。其中以"半月沉江"这道菜尤为有趣。1962年11月24日,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偕同夫人于立群来到南普陀参观,并在南普陀品尝素菜。郭老看过菜单,就把菜名排列起来,编成韵律诗句,边吃边打起拍子唱了起来,真可谓是兴趣盎然。在端上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时,郭老看到那一半香菇为黑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明月沉入江底,欣然把这道菜命名为"半月沉江",并在饭后题诗时把这道菜名嵌进诗句,郭老在诗中写道:"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从此,"半月沉江"这道素菜身价百倍,善做素菜的南普陀寺的厨师曾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去作访问表演,南普陀的素菜更是扬名中外,真是"勿道山家禅味淡,也知尘俗世情浓"。
南普陀寺以它金碧辉煌的殿阁、宽大威严的法堂、珍宝丰富的藏经阁、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品名优雅的素斋等等而闻名于世,在党的宗教政策照耀下,千年古刹-南普陀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更加盛名远扬。
近年来,有着“国粹龙泉,千年神剑”美誉的龙泉宝剑成为收藏珍品,历史上的一些龙泉宝剑的名品更是文博机构和收藏家追逐的焦点。最近,安徽黄山市一位武术名家的后人在与藏友交流聚会时,展示了一把家传龙泉宝剑。经考证,竟然是在内地销声匿迹已久,而收藏家们又苦苦寻觅的龙泉剑名品——清代“壬字号”龙泉剑。
在黄山市现身的这把“壬字号”龙泉剑(图1),剑身全长68厘米,剑刃(护柄以下)长52厘米,呈韭叶状,最宽处26厘米。剑体质地精良,色泽黝黑,持手中转动时有寒光透出,经过百年风霜,剑刃依然锋利。剑装简洁朴素,剑鞘、剑柄采用香木制作,髹以棕色漆。拔剑出鞘,即有淡淡清香散出。护柄旁边,宽不盈寸的剑身上用红铜镶嵌楷书铭文两行:“龙泉剑”“壬字号”(图2)。剑身除铭文外,两面均铜镶嵌蛟龙和北斗七星图案(图3)。龙纹纤细,字迹清晰。
“壬字号”是龙泉剑家族中著名的百年老字号,全称为“沈广隆剑铺(壬字号)”。据《龙泉县志》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郑义生在龙泉镇东前设铺铸剑;咸丰五年(1855年),郑义生四代孙郑三古在龙泉县城开设“千字号”剑铺;光绪初年,郑三古徒弟周国华三兄弟满师后,在“千字号”剑铺隔壁单开“万字号”剑铺;光绪二十年(1894年),浙江丽水县碧湖镇铁匠高手沈庭璋在龙泉县城西街开设“沈广隆剑铺(壬字号)”。此三家剑铺是清代龙泉铸剑的主要作坊。
1984年,浙江永嘉县桥头镇出土一把龙泉剑,剑刃完好且锋利,剑面用黄铜嵌刻蛟龙吐珠纹饰和楷书“龙泉剑”三字。龙纹纤细,字迹清晰。据鉴定,该剑是太平军所佩之兵器。安徽巢湖文物管理所于1980年发掘出一把铭记“千字号”的龙泉宝剑,剑身一面嵌刻龙纹,一面嵌刻凤纹,采用镶铜法。剑身尾部用嵌铜法透注北斗星形,每颗星为圆点,之间有连线,从星形图案鉴定,应为清咸丰前后所铸。这些考古发现的实物证实了清代龙泉铸剑业的繁荣。
据龙泉剑史记载,辛亥革命后,沈广隆剑铺制作的龙泉剑纹饰出现变化:首先,剑面北斗七星图案中的七颗星由圆点变成五角星,星与星之间也无连线;另外,剑面嵌刻图案也不限于飞龙,增添了“龙凤呈祥”“八仙云游”“丹凤朝阳”“白鹤飞舞”等一系列吉祥图案。剑铭亦改为“沈广隆制”。因此,在黄山市现身的这把“壬字号”龙泉剑应是清光绪年间沈广隆剑铺初创时期的作品。
在众多龙泉铸剑老字号店铺中,“壬字号”始终最为著名,代表了近代龙泉铸剑的最高水平。《龙泉县志》记载,1911年,龙泉县举行铸剑精英大比试,全县“千字号”“万字号”等7家剑铺悉数参赛,结果沈庭璋的“壬字号”龙泉剑一剑洞穿三格铜板,并将别家剑铺参赛之剑斩为两截,一举夺得“剑魁”。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沈广隆剑铺(壬字号)”送展之剑获金奖,从此龙泉剑声名远播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壬字号”龙泉剑蜚声于世后,沈广隆剑铺曾多次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铸剑。1935年,应国民党浙江省主席之请,为蒋介石寿辰特制七星剑一柄;1956年,为毛泽东主席特别铸造龙泉宝剑一柄;1972年,应外交部之请,专门铸造4柄龙泉宝剑,作为珍贵国礼赠送给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这一桩桩剑坛史话进一步印证了沈广隆“壬字号”在龙泉剑家族中的翘楚地位。
沈广隆“壬字号”剑作为正宗的龙泉剑,全部都是手工锻造,铸造工艺复杂,历史上产量一直不高。到1947年,因战争频繁,龙泉所有剑铺曾全部停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刀剑被作为管制刀具长期严格查禁,产量极少。加上经过“大炼钢铁”和“破四旧”的收缴销毁,早年的“沈广隆(壬字号)”龙泉剑在内地几乎荡然无存,难觅踪影。据报道,由沈广隆剑铺所制清代、民国时期龙泉剑,目前存世的仅见香港“万剑山庄”收藏有三把,另王震将军生前曾收藏一把(图4)。
近年,龙泉剑产地浙江省龙泉市为弘扬龙泉剑文化,恢复百年老店“沈广隆剑铺”,并新建龙泉刀剑博物馆,为此却征集不到一把正宗的沈广隆“壬字号”古龙泉剑。由此,黄山市新发现的这把清代“壬字号”龙泉剑显得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责编 李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