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糯冰化底是什么意思

翡翠糯冰化底是什么意思,第1张

1、翡翠化冰底,化冰种就是指翡翠看起来像要化开的冰一样的感觉,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没有化开的冰。

2、冰化底翡翠其实是由糯种翡翠中划分出来的,由于它的棉质化比较的严重,并且在翡翠的内部结构中比较的杂乱,甚至是融为一体,可能是外力作用太强大,将翡翠内部的杂质都揉开了,但是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翡翠又有着比较好的种水,透明感也是比较的强烈,所以被称为冰种化底。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翡翠的种类和识别。翡翠的“种“指的是翡翠内部的组成结构是否紧密、水头好不好的一种外在表现。一般种好的翡翠,质地紧密,组成矿物的颗粒肉眼几乎不可见。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1玻璃种指的是种水最好的一种翡翠,它的质地如同玻璃一般,透明、清幽。

2冰种翡翠一般市场上的冰种翡翠又分为高冰种、冰种和糯冰种。其质地结构仅次于玻璃种翡翠,外观与冰柜中即将融化的冰块最为相似,故而得名。 

3糯种翡翠糯种翡翠的透明度较前两种比较差,就如同糯米熬出来的烫一般,浓稠细腻,透明度一般。 

4豆种翡翠顾名思义就是,豆种翡翠就是因为其颗粒粗大,犹如一粒粒排列着的豆子,因此得名。其实豆种翡翠更像绿豆糕的质感,看上去颗粒感十分明显。 

5白青底翡翠白青底翡翠指的就是以白色为基底,点缀有绿色的翡翠,如同青花瓷一般。通常白青底的翡翠质地都比较细腻,绿色在白色的衬托下,会更显鲜艳灵动。 

6金丝种翡翠金丝种翡翠指的是绿色在翡翠中呈丝状分布的品种,通常绿中略带**,故称为“金丝”,金丝种翡翠的透明度一般都比较好。 

  翡翠的“地张”又称“底”,或“底子”,在种、水、色、底等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中,最让人感到模糊但又回避不了的概念就是“底”了。因为论玉必论“底”,谈翡翠也必谈“底”。对于底的解释,在翡翠界和以往的珠宝书籍、书刊中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 一件翡翠饰品,很少有满绿或满色的底,就是翡翠玉料中无色的部分——这是翡翠商界对“底”最传统的解释。

  2、 整个翡翠饰品的外表面,就是翡翠的底。若将一件翡翠制品比作一件书画作品,则整张纸就是书画作品的底(这张纸可比作翡翠饰品的外表面),而玉料上的颜色就是纸(底)上了墨彩的部分。当然,着墨彩的部分与空白无色部分必须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这幅作品才算好的作品、才具有较高的价值。这是对翡翠“底”所作的带有艺术性、形象性,但却有点牵强附会的解释。

  3、“地张”或“底子”就是质地,质地是指翡翠本身除颜色以外的其他性质。这种观点在传统的玉石界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软玉、寿山石、青田石等玉石的“底”就是这样解释的。但仔细一想,却与翡翠界中所指的“底”的概念不相符——首先,既然“底”不包括颜色,那么流行于翡翠界的“紫花底”、“豆青底”等等名词,又将如何解释呢?其次,翡翠界中所称的“质地”,是指硬玉的结构与构造,即“种”概念。所以“地张”并不是质地。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对翡翠“地张”——“底”的解释都不确切。评价翡翠价值时最注重的是绿色,对于翡翠而言,绿色的载体即为“底”(除绿色以外的所有物质的总和就是“底”——包括其他颜色)。

  “底”主要指玉质(矿物组织结构)细腻的程度、玉件的透明度、裂绺、杂质(纯净度)的状况,同时也兼含了色调和颜色的分布特征。总而言之,“底”是翡翠种、水、色净度的综合体现;“底”既是人眼对翡翠外表和内部的一个直观感觉,又是一项综合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项观赏性、审美性的评价指标。离开了矿物的结构与构造(种)、离开了透明度(水),不考虑颜色的种类和颜色的分布特征,我们就解释不了以往翡翠界对“底”的界定和描述。在观察和理解“底”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翠(绿色)以外的其它颜色——底色

  当翡翠无色时,此时“底”为种、水、净度、裂绺的综合体现。

  当翡翠为满绿或满色(橙、黄、黑等)时,颜色与底子融为一体,此时“底”即为种、水、色、净度和裂绺的综合体现。

  评价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地张”的优劣,主要着眼于:

  首先,看翠与种、水之间相互映衬的效应。这个效应包括三者之间互补或不补,甚至互相制约的效应,以及玉件外表的光泽特征。

  其次,看翠和翠以外部分,即与整个基底的协调程度。

  第三,看翡翠的净度。翡翠玉件的裂绺、白棉、黑斑、灰丝、冰渣等瑕疵越少,则“地张”可能越好。

  综合以上三项评价原则可知:“底”以质地坚实、透明度高、光泽柔润、洁净无杂质的硬玉结晶集合体为好。底洁净细润的翡翠玉料经加工后,表面非常光滑,在光的照射下光泽熠熠,充分反映出翡翠的神韵和灵气,在翡翠界称这种现象为“宝气足”。只有底洁净细润,光芒四射,才能陪衬出翡翠的高雅富丽,给人以碧绿欲滴,静若秋水或如如火如荼的感受,翡翠界称这类感觉为“放晴”。“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翡翠玉件的加工质量,影响到翡翠玉件的质量品级和商业价值。所以,正确识别和评定翡翠的“底”,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商业意义。

  具有玻璃光泽及透明度的底称为“玻璃底”,其透光深度约为9毫米;在光照下细腻润泽、柔和宜人的底称为“糯化底”或“芙蓉底”,其透光深度约6毫米;清澈明亮的底称“冰底”或“水底”,其透光深度约为6~9毫米间;质地如同蛋清,但稍显混浊的底称“蛋清底”,其透光深度在3~5毫米之间……这些都是优质翡翠的底。劣质翡翠的底看上去粗糙、暗淡、杂质多;缺乏生气和灵性,如石灰底、岩石底等。翡翠中常见的底有玻璃底、蛋清底、糯化底、米汤底、青水底、灰水底、紫水底、浑水底、细白底、白沙底、灰沙底、豆青底、紫花底、青花底、白花底、瓷底、白底、糙白底、粗灰底及褐黑底等。

  “种”和“底”是两个非常容易混为一谈的概念,“种”的内涵是矿物结晶体粒度的大小、硬玉纤维结构的粗细和构造的疏密;“底”则是种水色等特征的有机结合综合反映;识别“种”注重的是对翡翠内部构造的微观指标,观察“底”则强调的是翡翠的有关指标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外在的、宏观的、整体的感觉。所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种”差则“底”差,但“种”好“底”却不一定好,只有种水俱好,才能有好底子,只有种水和色的均匀度俱佳,才会出现很好的底子,这是我们对翡翠的质量进行长期观察,思考后做出的总结。

  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商业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玉石评价过程中,对同一个名词,同一项指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书刊中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名词在不同的玉石与翡翠的“底”的概念不尽相同。玉石界有些名词术语的混乱造成了概念的模糊,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也不利于科技、科普工作的开展。如果对流行在玉石行业中的名词术语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做也科学、准确、简洁的定义或规定,则对珠宝科技进步和商业发展,对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宝玉石商品,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441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