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皇帝和官员的服装一纹一饰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而除了官服,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帽了,而官帽的最大去呗就是上面的那颗顶珠。
那么这个小珠子有什么讲究呢?九品大员:镂花金顶八品大员:起花金顶,八九品官员的顶珠都是金顶,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八品用阴文镂花金,而九品为阳文镂花金。
七品大员:素金顶,素金就是没有向前任何宝石的黄金,而且不是镂空的。六品大员: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六品是一个分水岭,之后就开始往上加宝石了,六品顶珠是“佛教七宝”之一的砗磲,砗磲质地坚硬、白皙如玉,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五品大员: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水晶通体透明,水晶在当代可能位置比较低,但在古代因为通体透明、颜色缤纷等特点,十分受人喜爱。四品大员: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青金石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帝王之石”,也叫作“瑾瑜”,“青黛”等。只有这么霸气的宝石才能体现四品官员的身份。
三品大员: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蓝宝石是全世界公认的帝王之石,所以应该匹配更高级别的官员,如今的蓝宝石是五大宝石之一,排在他前面的是钻石和红宝石。
二品大员:起花珊瑚。二品官员的帽顶为珊瑚,颜色多为红色,以艳红最为名贵。但二品官员所用的起花珊瑚的品质并不相同,有些官员使用的是最珍贵的牛血红珊瑚,价值仅次于红宝石。
一品大员:珊瑚。一品官员往上到子爵级别的官员,用的都是红宝石,这种宝石在如今也是十分稀少和珍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红宝石是一品大员以上的专属了。
1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西汉以后盛行,样式极多。
2步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3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
4花钿: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较流行的一种首饰。
有关于琉璃的记载虽然最早是在唐代,可到了北宋初期就已经是一种流行于大众的奢侈品了。对于琉璃的由来至今说法不一,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琉璃最早始于波斯,而同一时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让大量琉璃涌入中国。
琉璃作为人造水晶,诞生的具体年代可以追溯至古波斯帝国时期。早在波斯入侵希腊前就曾赠予过希腊一批琉璃以示好感,可是这种琉璃在当时不过是一种宝石的赝品,所以没有真正得到重用,直到阿拉伯帝国兴起后才大规模使用这种琉璃,而由此琉璃的技术也传遍了世界。
琉璃贸易至中国后,影响力迅速提升,主要是在中国除了一般的玉石以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宝石,所以琉璃进入中国后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将琉璃视为一种珍惜的奢侈品。与西方看瓷器一样,中国对琉璃的痴迷一直到了明代达到了顶峰,这时琉璃技术已经完全被中国当局所掌握,因此也生产出了不少富余品,自然也就贸易到了国外,而去了欧洲的这批琉璃还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张脸,可见在琉璃的影响下中国的宝石文化得到了延伸。
琉璃的发明虽然现在不可考证,但是在中世纪还是有不少阿拉伯化学家实验合成琉璃,特别是对于非铅合成琉璃实验的研究,在当时铅依旧是一种紧俏资源,所以对于铅的争夺就是一场资源的长久争夺,因此对于非铅的琉璃制造工艺就是当时追求的一个行业内的工艺结晶。但这种非铅的合成工艺却直到18世纪才被攻破,此前一直都需要二氧化铅作为原料,因此对铅的需求量激增。
对于激增的铅需求量,阿拉伯帝国开始过度开采非洲的铅矿源,不过这也是当时唯一能够大规模制造琉璃的成熟工艺。琉璃本来就诞生于偶然,过去波斯帝国注重科学研究,在开发点石成金这项技术上下了大功夫,而这种炼金术却并没有成熟,反而成就了琉璃的合成,琉璃在当时并不算太高温度下能够合成也主要归功于二氧化铅的性质,所以在合成的温度没有突破时其实琉璃的合成工艺也不会有较大突破。
所以在合成琉璃的工艺中,这项从古波斯帝国中走出来的合成工艺从出现就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8世纪才有突破。不过放弃用二氧化铅却是放弃采用古法制作琉璃的开始,也被看作是近代玻璃的起源,而玻璃变得普遍化也是从放弃采用二氧化铅,同时使用其他材料开始的,这也促使琉璃这种原本的奢侈品变为了近代触手可得的玻璃。
后来琉璃的价格开始越来越亲民,虽然直到清代晚期琉璃在中国的价格依旧是不菲的,但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琉璃的工艺已经越来越成熟,并适用于成熟化是大规模生产,因此到了清代晚期琉璃的生产量激增也是琉璃价格越来越下降的原因。
琉璃的价格虽然有下调,可是在中国清代晚期依旧采用古法合成琉璃的工艺,因此就需要大量的二氧化铅,所以在中国制造琉璃的工厂内经常有铅中毒的事件发生,这也是西方国家无论如何都要改进琉璃生产工艺的原因。到了在17世纪化学单独作为一门科学分离了出来,这便给予了合成化学一个进步的机会,而琉璃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生产工艺的大跨越,成为了现代玻璃的前身。
当然古法合成琉璃也有其优势,这也是中国数千年坚持古法合成琉璃的原因,除了琉璃更加贴近水晶以外硬度更高,不易摔碎等等都是其固有优势。而在现代玻璃合成工艺中都讲究一个快字,这就造成了玻璃本身价值并不高,另外在硬度和光泽等与古法琉璃对比就更加差之甚远,所以玻璃虽然是宝石琉璃的同材质的孪生兄弟,可是价值却非常之低。
西洋玻璃传入中国就更晚了,虽然在欧洲18世纪就出现了工业化的玻璃生产厂,可是传入中国却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玻璃最早定义为一种建筑材料,可是在中国却一直没有多少市场,直到清代晚期这种洋玻璃的高价值也仅仅只局限于当时的一种跟风思维。
当然人造玻璃的工艺完善,也影响到了琉璃的发展,由于玻璃在中国的生产扩大化,被做成琉璃样饰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因为成分一致所以导致琉璃逐渐被这种现代玻璃挤出市场。虽然玻璃是有目的而产生的一种新时代的材料合成工艺,可是琉璃却依旧是千年前无心插柳的杰作。
琉璃从阿拉伯帝国传入中国后迅速占领了上层社会的市场,这与玉器的上千年沉淀不同,琉璃进入中国的时候正值唐朝盛世,所以消费能力特别强,由此在奢侈品消费上也更愿意投入,当时西域商贸是世界最大体量的商贸,也是西域的商贸使得琉璃进入中国,而当时琉璃作为阿拉伯帝国给予唐朝的国礼,被给予很高的评价,它对等于中国瓷器,是一种高规格的奢侈品。
所以唐朝对琉璃的第一印象就是国之重器,正因为如此琉璃的生产工艺才被中国研究了几个世纪之久,最终在明代被彻底掌握。对比一些欧洲国家,即使在没有战乱的年代要想掌握琉璃的生产工艺也很难,因为这需要大量的二氧化铅,而唯一可以持续开采的铅矿都位于北非,开采条件相对简单,当然波斯和中亚也有,可这都是阿拉伯帝国的领土,所以欧洲想要掌握琉璃的生产工艺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欧洲采用了非铅合成工艺来取代琉璃,进而合成了玻璃,不过这玻璃合成后与琉璃的对比就差之甚远,所以琉璃保持古法合成就成为了保证琉璃依旧是宝石的方法,不过玻璃作为一种现代工艺品的材料依旧以数量和价格低廉博得了中国的欢迎,并在清代晚期进入到了中国,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琉璃到底寓意了什么,有很多说法,可是比较流行的依然是阿拉伯帝国的通商礼物,此前为了与唐朝通商,阿拉伯帝国主动发起挑衅,并攻破了唐军在西域的据点。可是唐朝的强硬态度还是让阿拉伯帝国不得不低头,最后相互赠送国礼和平解决了,不过这也让琉璃赋予了深刻寓意,它是阿拉伯帝国与唐朝友好的见证,所以唐朝高层对它很看重,甚至皇帝都会佩戴琉璃饰品。
可到了元朝初期,欧洲各国为了讨好元朝政府也给予了元朝大量的琉璃饰品,又被冠以宝石自居,换取了元朝政府大量的真金白银。不过这种朝贡上宣传自己的特产情有可原,但在元代不少欧洲商人在中原建立了不少了琉璃烧制厂,也在中国境内发现了铅矿,由此中国开始了自行生产琉璃的历程,到了明朝初年,琉璃在中国的生产已呈现了规模化。
同时明朝流行水晶制品也与琉璃的自主化生产有关,在被中国视若珍宝的琉璃也得到了帝王的高度肯定,明朝的宣德皇帝就非常喜欢琉璃,并赠予过一些给予他的嫔妃。而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的琉璃在欧洲也是备受欢迎,一方面它得到了来自亚洲强国的肯定,另一方面欧洲有铅矿适于进行琉璃的生产,所以琉璃在欧洲的规模化生产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而欧洲大量生产的琉璃也被高价出售到了中国民间,成为了一个奢侈品行业的开端。
既然明朝可以大规模生产琉璃,为何不生产卖到民间呢?
主要还是因为明朝政府自身的原因,明朝有专门的造办处,所以要想造办处向民间开发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中央集权的象征。可是欧洲不一样,欧洲诸侯国林立,需要经济维持争霸,于是大量生产琉璃出售给明朝完全是为了能够维持国家的生产开销而已,后来出现了不少私营的琉璃生产公司,也是在荷兰和卢森堡境内成立的琉璃生产厂,不光经销欧洲也负责东亚的产品销售,所以这些国家在明朝大肆掀起奢华之风时就赚了不少钱,自然也有能力继续称霸于欧洲。
琉璃作为少有的经典的人造宝石,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中西方都给予它很高的附加值,这在很多宝石上是看不到的。比如钻石也是在清代晚期才进入中国的,而琉璃却比它早上千年之久,琉璃不仅在中国有高价值,欧洲同样有高价值,特别是对于人造宝石这个层面,要想博得人心就必须有极高的附加值,而琉璃的附加值很高就在于它曾经受到过阿拉伯帝国的高度赞扬。
同时由于铅矿限制,欧洲很难开采出大量铅矿以供生产琉璃,不过也是在中国境内发现铅矿不久,欧洲在法国北部山区也发现了铅矿,由此法兰西帝国开始生产琉璃,并在欧洲大量销售,而中国制造的琉璃则大多用于造办处,供皇帝的私人之用,但对于宝石的认同性却难得的出现了一致,这也造成了琉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硬通货。
明朝的造办处制造的琉璃工艺品堪称绝世之作,所以这在赠予西方使节时就曾引发欧洲的轰动,甚至还引发了琉璃的古法制作运动。这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少见的技术返古,可是也引发了琉璃的点石成金的运动。琉璃被看作是一种中性介质,它也被当作是可以点石成金的瑰宝,成为了炼金术的追求对象,所以针对于琉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
而琉璃最终也没能形成那种点石成金的宝物,仅仅只当作了一种象征性的宝石,不过在中国却一直把琉璃当作是女性用的装饰品,并非玉器那般普遍。作为中国官方承认的宝石玉器的价值非同一般,每一位来自中国的使节都会赠予这种昂贵的玉石,虽然西方并不认同玉石可是依旧在价值上给予了玉石肯定,玉器并不会像宝石一样拥有不少特性。
所以对于玉石而言还不及琉璃来得实在,琉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与玉器相竞争,不过到了清代琉璃大规模生产加剧以后,开始不断贬值。当然欧洲也面临着炼金术哲学在实践中的彻底破产,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科学危机,琉璃并不能作为点石成金的宝物,也不能成为其他亮丽的宝石。于是琉璃依旧维持着不高不低的价值段位,直到玻璃大规模在欧洲生产以后,与琉璃相同的普通玻璃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同时用到了工业建设用途,这就迫使琉璃成为了一种普通化的材料而自居了,最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琉璃作为最初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存在的宝石并承载着特殊的寓意,可是琉璃这种人造水晶并没有像现代看赝品一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反而对它称赞有加,当然这与阿拉伯帝国后来的追捧有关。当时阿拉伯帝国地处荒漠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宝石,虽然黄金无数,可货币的黄金略感庸俗,便没有当作国礼用品,反而是古代波斯的人造宝石琉璃成为了主角,让阿拉伯帝国当成了国礼送给了唐朝,后来唐朝对琉璃给予了极高评价,这就让琉璃就此成为了一种高价值宝石。
中国很早就承认了琉璃的高价值,可打入欧洲却是在中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灭东罗马帝国后拿出了大量琉璃作为礼品送给欧洲国民,这就让琉璃一下进入了欧洲的上流社会,而欧洲的炼金术哲学也需要琉璃当作一种样本作为参考,这就进一步推动了琉璃走向高价值时代。不过后来古法炼制琉璃的淘汰和现代玻璃的诞生就彻底让琉璃止步于18世纪,也是在18世纪英国殖民印度让大量宝石流入欧洲,这也让有了更多选择的欧洲市场开始逐渐抛弃琉璃。
同时各种宝石的大量流入也让欧洲有了更多选择,琉璃开始逐渐走入中低端市场。另外先进的玻璃生产工艺在19世纪实现了连连突破,也让原本高价值的琉璃一下子负于了西洋玻璃,同时西洋玻璃也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低价值的曲线,这就让琉璃开始逐渐退出奢侈品的高价值市场,开始逐渐走入平常家庭,不过它难得的东西方共同认可性却是非常罕见的。
在平时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清朝时期的官员品级不一样,其头上戴的帽子的顶戴就是不一样的,而且区别十分明显,甚至连与顶戴配套的花翎都是变化不一的。
所以很多人对此十分好奇,一方面是想要知道这些顶戴花翎究竟是如何区分的,一方面又想知道这个顶戴上边的那颗顶珠到底有多值钱?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就跟大家来好好讲一讲关于清朝官员顶戴花翎的那些事情。
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顶戴
原本最开始的时候,顶戴是皇帝对一些有功大臣的赏赐,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官员等级的象征。在看清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红顶商人之说,比如胡雪岩当初就得到了慈禧赐予的红顶,从而开始叱咤风云,足以见得红顶在顶戴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实际上清朝时期的顶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凉帽,一种是暖帽,其中凉帽是比较简单的,造型是没有帽檐,呈现喇叭式,在帽子顶上有红缨顶珠,帽子颜色多为白色,还有湖色以及**也比较流行。
与凉帽比起来,暖帽就要复杂很多,也是当时官场官员使用的主流帽子,因此暖帽的顶戴就是根据官员品级来进行顶珠搭配的,不同的品级,顶戴上边搭配的顶珠就是不一样的,至于具体的搭配标准,我仔细为大家来讲一讲。
清朝时期的官员是按照“九品十八阶”外加超品与不入流(从属于从九品)来划分的,超品与不入流因为不属于常设的官员品级,所以我们就不研究了,主要研究一品到九品之间的官员顶戴。
毫无疑问,对于一品官员而言,顶戴上边的顶珠自然是需要使用最珍贵的原料来装饰的,所以一般清朝时期的一品官员,顶戴上的顶珠使用的是红宝石,事实上一品以上的都是使用红宝石,比如那些超品的亲王以及子爵之类的,都是使用红宝石。
作为目前我们发现的价值仅次于钻石的天然装饰品来说,红宝石的价格也是相当不菲的,今天我们依旧会发现有很多红宝石做成的一些珠宝奢侈品,足以见得这个红宝石的价值不菲,再加上清朝时期官员顶戴上的顶珠大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其中的价值,我们不说也明白是相当昂贵的,大家可以去珠宝店了解对比一下即可。
二品官员顶珠使用的原料是珊瑚,其颜色大多为红色,艳红色是最珍贵的,其次就是颜色较浅一些的浅红色,这种红珊瑚一般生长在海下100—2000米之间,想要得到这样的原料,难度是很大的,再加上其比较稀有,所以价值仅次于红宝石。
三品官员顶珠使用的是蓝宝石,蓝宝石的数量比红宝石要多一些,并且寻找的难度也不大,再加上在历史上的很多朝代,官员的帽子顶珠都是以红色为尊贵的,所以自然蓝宝石在顶戴中的使用价值,要比红宝石低一些。
四品官员顶珠使用的是青金石,这种原料是从阿富汗地区经过伟大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其颜色有深蓝色、紫蓝色、天蓝色以及绿蓝色四种,其中顶珠一般使用的是深蓝色,当然这种原料的价值也是不菲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
五品官员的顶珠原料是水晶,这种原料即使在今天,一样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因为其在自然界中的储存量比较大,加工难度也比较小,虽然造型与质地类似于钻石,但是硬度与光泽比钻石差很多,再加上钻石加工难度颇大,所以水晶石经常会被用来代替与钻石类似的功能。
六品官员顶珠原料为砗磲,其属于海洋中的一种双壳贝类,被人称之为“贝王”,它的贝壳光泽细腻,看起来十分耀眼,因此被拿来做成顶珠,也有保佑平安的意思。
七品官员的顶珠原料是素金,也就是没有任何修饰的金顶,想必对七品以上官员的那些顶珠价值没有一个概念的,就可以来对比一下七品的金顶就明白了,连七品使用的都是金子,七品以上的官员顶珠价值多少,就不需要多说了吧。
八品和九品官员使用的都是镂金,就是在金顶上弄一些花纹。虽然八品九品和七品顶珠原料都是金子,唯一的区别就是八品和九品是有花纹的,而七品则是没有花纹的素金。
以上就是清朝时期不同品级官员顶珠的原料以及相关的价值,从这些顶珠的搭配当中,我们就会发现,清朝时期对于官员等级的划分以及服饰等东西的区分,确实相当严格啊。
不同官员品级对应的花翎
与顶珠相比,其实花翎就要简单很多了,没有顶珠区分得那么明显,清朝时期的花翎主要是根据眼数来区分尊卑的,眼数越多,说明官员品级就越大,一般分为一眼、二眼和三眼三种,三眼就代表着最高级别的官员了,二眼、一眼依次次之。
结语
总而言之,清朝时期官员等级的划分是十分清晰的,不同等级的官员,衣服和权力不一样,俸禄区别也很大,甚至连顶戴花翎这些极其细节性的东西都注意到了,要是当时的清政府能把这些心思花在研究如何让国家发展起来,我想清朝也就不至于那么屈辱,总是落后挨打了!
备注: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试着回答,说错了别打我
1\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不是一天内建成的,最早是康熙帝时开始兴建,历经几代皇帝里面的珠宝和陈设都是皇家的,来源无非是自己采购和进贡,可能也有部分前明的遗存
2\都说了是皇家的,清朝管理皇家事务的就是内务府
3\好像瓷器玉器中有带款识一说皇家的首饰估计不会有
4\和亲的公主嫁妆采办一定是由内务府来,不会有太明显的商家字号款识的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是充满了血腥和杀戮,而所谓的前朝末代皇帝大多命运悲惨,如隋炀帝被缢死在宫中,南唐后主李煜被赐毒酒毒死,明朝末代皇帝在逃亡途中被清军杀死。但有一个人是例外,这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清朝是中国封建统治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因为当时末代皇帝溥仪主动退位的举动,民国政府和清朝皇室签订了《清朝皇室优待》,皇帝不仅能在紫禁城中做皇帝,而且皇宫中的各种财物都归个人所有。
民国初期,溥仪在皇宫中仍然尊为皇帝,有着皇帝的地位,那么平时的生活也必然是奢侈依旧,当时皇室加上太后和溥仪皇室尚存六人,就拿最基本的饮食来说吧,六人每个月所花在吃猪肉上面的开支就超过了两千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百姓二十年的开支,而每一年的开支都超过了两百万两,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据,
当时的民国政府实际上并不富裕,再加上各路官员的连路剥削,真正到了溥仪手上的其实是少之又少,但是习惯了作为皇帝排场,生活水平还是不能降低的,皇室常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于是就将眼观瞄上了皇宫中各种价值昂贵的文物,到了民国十三年,溥仪被赶出皇宫,经专人统计,这些年由皇室卖出的文物金额超过了五百多万两,而且出逃的溥仪不仅带走了大概十一万两的白银也一同运走了近百箱书画、财宝。
在天津租界生活的溥仪,虽然生活比不上在皇宫中的奢侈,但是靠着变卖带出来的财物仍然能过上富足的生活。1935年溥仪带着剩下的七十余箱财宝来到了东北伪政府,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年,直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溥仪带着剩下的十几箱财宝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剩下不能带走的财物都被攻入皇宫的士兵哄抢一空、毁于一旦。
逃亡的旅途必然是艰辛的,除去在路上和百姓换取食物用掉的一部分文物,还有很大一部分在沈阳坐飞机的时候,因为行李限制而不得不丢弃大部分箱子,只剩了最后的两箱。同样是这一年,溥仪被俄国人抓捕,身上大部分文物都被俄国人收缴了,当然不排除溥仪还私藏了一大批如钻石、宝石能细小的财宝。五年后溥仪被引渡回国,上交给国家四百多件文物,这也是溥仪所剩下的所有私产了,自那天起爱新觉罗溥仪不仅没有了皇位也没有了从皇宫中带出的财物。
等到晚年的溥仪像重游故宫的时候,被告知要买票,怅然若失的他选择离开了这座伤心地,溥仪带出的财物都是宫中精品,而这些精品在逃亡的路上或卖、或换、或被抢都遭到了流失和破坏,这些文物当时虽说是属于皇室,但都是中国历代传承的遗产,这也是中国文物史上不可弥补的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