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钻石美丽、稀有,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代表永恒不破的爱情。
2017年5月16日,苏富比拍卖行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春季珠宝拍卖会,一对彩色梨形钻石耳坠以大约5740万美元、约合39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创下拍卖史上的新纪录。这对梨形耳坠产自南非,除颜色不同,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分别重约16克拉。其中,深粉色钻石名为"阿泰米斯",拍出1550万美元(1067亿元人民币),另一颗钻石为深湖蓝色,名叫"阿波罗",由于颜色比粉钻更罕见,价格是粉钻的两倍多。
GIA钻石净度分级
GIA将钻石净度划分为“FL、IF、VVS、VS、SI、I”六个大级别,其中有些级别还被进一步细分,总算下来共有11个净度等级。
FL(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没有任何内含物或表面特征;
IF(内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无可见内含物,仅有微量可见表面特征;
VVS(极轻微内含级)可细分为VVS1和VVS2等级: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从极难(VVS1)到很难(VVS2)看到的微小内含物;
VS(轻微内含级)可细分为VS1和VS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从较难(VS1)到较容易(VS2)看到的微小内含物;
SI(微内含级)可细分为SI1和SI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有较容易(SI1)或非常容易(SI2)看到的内含物;
I(内含级)可细分为I1、I2和I3:内含物在10倍放大镜下明显可见,并且肉眼也很容易发现瑕疵,对钻石的透明度和亮度会产生影响,导致钻石整体级别降低,火彩效果变差。
钻石的产地
世界各地均有钻石产出,已有30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年产量一亿克拉左右。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这五个国家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钻石产量的90%左右。其它产钻石的国家有刚果(金)、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安哥拉、中非、加纳、几内亚、象牙海岸、利比利亚、纳米比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加拿大等。
世界主要的钻石切磨中心有:比利时安特卫普,以色列特拉维夫,美国纽约,印度孟买,泰国曼谷。安特卫普有"世界钻石之都"的美誉,全世界钻石交易有一半左右在这里完成,“安特卫普切工”便是完美切工的代名词。
纳米比亚
对于钻石的毛坯和宝石级钻石所占比例来说,最好的钻石来自于纳米比亚冲积矿床中开采出来的钻石。这些钻石经历的自然风化搬运到海边,路程长达1000英里。经过这段旅程钻石中脆弱部分都分离。在特定沉积环境中钻石按不同粒级不同形状一定规律分布于岩层中。该矿区宝石级钻石最高达到97%。对切磨好的钻石戒面,很难分辩出产自哪个国家和矿区。
任何矿区产出的钻石都有好、中、差。拿矿区中最好的钻石与纳米比亚产出最差的钻石比,纳米比亚冲积矿床的钻石也不一定就好。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3000年前,印度是钻石的唯一产地。自2500年前至18世纪初印度克里希纳河、彭纳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产出钻石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著名钻石如光明之山(kohi-noor)、奥尔洛夫(orloff)和大莫卧儿(greatmogul)都来自印度,但印度的钻石产量很小。
巴西
至1725年巴西钻石的发现及开采,使巴西取代印度,成为当时全球钻石的最重要产地。
南非
1867年以后,南非发现了冲积砂矿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使得南非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其产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由此开创了钻石业的新纪元。1905年,在南非阿扎氏亚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普列米尔岩筒,并在此发现最大的钻石(库利南钻石)。南非拥有世界上产量最大、且最现代化的维尼蒂亚钻石矿。南非钻石颗粒大,品质优,50%的金刚石均是可切割的,其产量虽不及澳大利亚等国,但产值一直居世界前列。
澳大利亚
自1979年澳大利亚西部发现钾镁斑岩中含有金刚石起,至1986年,澳大利亚的金刚石产量已居霸主地位,但宝石级仅占其产量的5%。澳大利亚钻石主要分布西澳新南威尔斯的bingara和copeton,尤其是阿盖尔(argle)矿床储量为5.5亿克拉。
博茨瓦纳
盛产优质金刚石,宝石级占50%,其产值居世界首位。博茨瓦纳的钻石来自露天开采的金伯利岩,巨大的矿山有orapa岩筒(1967年)、letihakena岩筒(1977年)和jwaneng钻矿(1982年),三个矿的总产量在1989年超过1500万克拉。
俄罗斯
俄罗斯的钻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雅库特地区,该区找到有一百多个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筒,1988年,俄罗斯在靠近欧洲附近又找到新的钻石矿。俄罗斯钻石产量在1200万克拉左右,一半为宝石级。多年来俄罗斯形成了独立的钻石开采加工销售体系,其钻石数量大、质量优、均匀性好,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加拿大
前几年报道加拿大北部地区发现大量金伯利岩,几年后钻石产量可占全世界产量的10%。
1871年7月16日,坚持向深处挖掘的库力斯堡合伙采掘队获得了成功,他们在占据的几十平方米的土地上,一直往深处挖掘,在这一天终于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钻石。全世界第一座钻石矿也就诞生了。命名“库力斯堡矿”也叫“新热潮矿”。
南非
南非产出的钻石素以颗粒大,质量佳而著名。从矿山开采出来的钻石英钟毛胚中有50%可以达到宝石级。五十几年前,南非的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非的钻石产量逐年减少。1987年南非钻石产量为1000万克拉是世界总产量的10%左右。
2014年8月,非洲南部内陆国家莱索托的旗舰矿发现198克拉的白色钻石。该颗超乎寻常的白钻石拥有高品质,无瑕疵。该钻石可以卖“超过1千万美元,可能达1500万美元。
中国
中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产量在20万克拉,主要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中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和山东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1971年辽宁瓦房店找到钻石原生矿床。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瓦房店和山东蒙阴地区。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
中国钻石主要产地有三个: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临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矿其中辽宁的质量好,山东的个头较大
中国现存发现的最大钻石为常林钻石,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于山东,由常林大队魏振芳发现,故而得名“常林钻石”,现藏银行国库中。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体,质地洁净、透明,淡**。
另据传,中国最大的钻石曾是金鸡钻石,也发现于该地区,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题记:一面顾盼生辉的镜子,一瓶简单却美丽的香水,一条飞扬的裙子,一双风情万种的鞋子,一脸幸福的如花笑容。
属于女人的人生
属于女人的美丽
属于女人的一道道风景线
钻戒是女人难舍的情结,也是女人一生的梦想
钻戒是女人的品位与身份;钻戒是时尚的代言人
钻戒是女人的文化标志,隐喻着气质、修养、身份、财富与摩登
更多的时候,钻戒是爱情的象征
关于钻戒,历来说法不一:古代有人认为她是星星坠落时的留下来的碎片,也有人认为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物。在英文钻石一词为“diamond”、法语为“Diamante”、德语为“Diamant”,俄语为“Almaz”,他们都源于古希腊文“adamas”,意思是不可征服。由于她纯洁、璀璨、坚硬、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认为爱神丘比特的爱情之箭的箭尖是钻石做成的。
据说,钻戒第一次作为定情信物的典故,发生在1477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为了得到法国的玛丽公主的爱,因为玛丽太漂亮,追求的王孙贵族云集,马克西米连为此召集了很多谋士出谋划策,最后有人提议,钻戒象征坚贞永恒的爱情,在公主的手指上戴上钻戒便可以得到她的爱。后来,马克西米连用了此办法,并且,果然灵验,当他把象征爱情的钻戒轻轻地戴在玛丽公主左手的无名指时,玛丽公主应允了。从此开创了赠送钻戒订婚的传统。
至于订婚钻戒为什么非要戴在左手,还要戴在无名指上的答案,我们可以翻阅圣书找到。这缘于基督教式的结婚仪式,主持婚礼的牧师手拿戒指按顺序轻触新人的左手,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落在左手的第四个手指上,因而形成此传统。
钻石几乎和婚姻联系在一起的。
戴比尔斯有句响当当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几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钻石与今生不变的爱情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把钻石作为表达爱意的礼物。
钻石与婚姻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方面正好形成默契,于是结婚钻戒被人们接受下来。从钻石的自身特点而言,钻石与婚姻有某种联系。
钻石的特点是:均匀剔透、世界上最硬、化学性质稳定,这使钻石有纯洁无邪、无坚不摧、永远忠心或矢志不渝的含义;另外钻石的开采困难,储藏量小,成本高,使它成为现在最昂贵的宝石,这使钻石增加了高贵、富贵的含义;钻石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无不以拥有钻石为荣、拥有钻石为尊,这又使钻石成为“尊贵、高雅”的代名词。
婚姻,人们对它寄予相同的期望-----无坚不摧,婚后夫妻双方相互忠诚、相互尊重,夫妻的“海誓山盟”的爱情矢志不渝,直到永远。结婚,意味着把一生的幸福交付给另外的一个人,而男士为了充分表达对女方深厚的情意,都会磬其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结婚,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为一生的幸福与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理所当然结婚就成为家庭中首当其冲的大事,为了子女的婚姻,父母往往磬其所能,用掉所有的积蓄,甚至哪怕负债也要在这个时候出手大方,兄弟姐妹更是鼎立相助,有的兄弟在外地的,几千里的路程也要赶到参加婚礼。由此可见结婚的重要性。作为结婚的重要纪念物(婚姻象征意义的定情物)------结婚钻戒,更是不能小视。轰动一时的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的信物------硕大的蓝色钻石项链(海洋之心),在片中被作为爱情的代表物而多次出现。这充分说明钻石被作为爱情的代表物是由来以久。
也许因为钻石的昂贵,也许因为钻石同婚姻的密切关系,所以女人对钻戒,百般挑剔。摩登女人嫌纯金的韭菜戒过于土气陈旧;泛着暗光的“祖母绿”过于经典经典古老;刻着“富贵”字样的方戒过于世俗;镶着猫眼的钻戒又过于雕琢。女人通常钟情于细巧、精致的钻戒,是铂金,镶一颗晶光闪烁的钻石,不一定非得来自南非,但不能是人造的。
这样的钻戒,女人会找到摩登的感觉。它会让人联想到她的心像女少般纯净;或可想象她昨夜刚从教堂的红地毯上走过,白马王子了她一生的水晶之恋。
的确,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洋溢着光彩动人的笑容,甜甜地看着心爱的人给她的手指戴上一枚闪亮的戒指,幸福、诺言、真爱。煽情的美丽辞藻,却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动好久……
潮流不断改变,钻石地位却始终如一,无可替代。从六百年的结婚钻戒演变史中我们看到,结婚钻戒依然是各个时期新人最梦寐以求的爱情象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女人总说:戴钻戒的感觉真好。
有时,女人静静地独处,低头抚摸着冰冷的戒面,拨弄着透明的链珠,怀念着朦胧儿时编织的美丽的草戒指和花环。紫色和**的小雏菊,绿油油的青草,瞬间便便在掌心盛开了娇艳的花朵。时光荏苒,草戒指和花环已渐渐模糊在童年的梦里,唯有那抹紫色,成为记忆里抹不去的风。
有时,女人穿行于喧嚣迷乱的都市中,偶遇清风不期然的翻卷,余晖不经意的停驻,一种清新畅然的感觉令女人轻眯眼扬起手眺望远方,温暖的阳光洒在头顶,会顺着指缝跳跃飞舞,钻戒和手链闪着淡淡的光泽,象是空气中流动着晶莹简洁透明的颜色,一点点浸透女人渐暖的心。
所以,钻戒让语言平庸的女人成了诗人。
不过。女人都明白,所有的饰品中,唯有钻戒是不应该自己买给自己的,哪怕这个女人富得可以买下整个城市,因为钻戒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是心动,是永恒,是约定,是相爱之人携伴一生的见证。对戒指的拥有,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等待生命中一个人,等待一段用一生去实践的诺言。
钻戒情结永远是女人内心的矛盾与梦想。
其实不论多么普通的一枚钻戒,只要赋予了爱情的故事,就是生命里一次刻骨铭心的邂逅,无论回忆是哭是甜,在时间的抚摸和往事的浸泡下,都会变得贵重,都会闪耀到生命最后一刻。
但是在什么都不确定的现代,我们总是爱得太早,放弃得太快,轻易付出,又不想等待结果。钻戒,不再是一生一世的,终生相守的誓言,却成了纪念伤感的烙印。
就象有人说过的:钻戒好比爱情,戴在手上,也是戴在心上;伤在心上,便也伤在手上。不敢碰的,是那心里的伤;不愿摘的,是那难舍的爱。
都知道中国有玉文化,其具体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的部落管理中,使用的象征权力的白色玉石。随后的几千年,玉一直被当作中国独有的宝石,可欧洲的宝石文化却大部分源自于希腊文化价值观的继承,从最早的祖母绿到红蓝宝石,再到大家追捧的钻石。
钻石最早传入到欧洲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使者送给了他一枚独特的钻石,在坚硬的盾片上刻字的时候,它的价值瞬间被亚历山大大帝放大了,自从有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追捧后,钻石就一路高歌猛进击败了各路宝石,成为了欧洲最珍贵价值的存在。
钻石在19世纪以前是印度的专利,因此钻石产量非常稀少,在欧洲几乎看到不到钻石,而到了罗马帝国时期钻石也仅限于皇权所有,于是钻石与权力就对等了起来,相反它并不是爱情的代名词,它的含义很单纯,就是权力,相比于爱情,大家更愿意相信权力。
其实爱情这个词出现得很晚,最早也没有特指爱情的用语,但是权力却一脉相承,很早就有了对于权力的渴望,所以自然也有了不少代表权力的图腾和象征物,而钻石就是代表权力的核心之物。
如同货币一样,钻石想要取得欧洲宝石中第一的宝座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欧洲根本不产钻石,就古代而言,当时的钻石开采技术落后没有成形的钻石开采技术,于是欧洲那些复杂的矿石分布区也无法产出钻石,除了印度几处露天的钻石矿洞以外,全世界在19世纪以前根本无法做到产出钻石,所以钻石稀有是第一,可是没有人追捧也是不行的。
当年祖母绿在欧洲横行是用古埃及的信用做后盾,而钻石的信用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个人信誉。最初亚历山大大帝将钻石镶嵌在王冠上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钻石有代表权力的潜质,而钻石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便将王冠留给了后续的继承国王,在陷入分裂后,钻石的信誉便体现了出来,那便是权力合法性的代表。
亚历山大大帝最初并没有将钻石赋予特别的信用,可钻石镶嵌到王冠的不经意之举就奠定了钻石会成为权力象征的基础。在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不久国家开始陷入分裂,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形势,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也是常有的事,正统之争就成了王冠之争,而当时钻石在欧洲是没有的,由此也决定了王冠的唯一性,欧洲的权力之争也演变成了百年的王冠之争。
在王冠之争的过程中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形成了,钻石开始与权力画等号,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让后来钻石逐渐成为宝石中的佼佼者,由此对于钻石的渴求也成为了欧洲东扩的最初的动力来源,同时欧洲在进入中世纪前生产力低下也使得欧洲对于东方领土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钻石也仅仅只是包含了欧洲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一种向往,而这个愿望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得以实现。
同时也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印度的钻石产量开始有所增加,钻石作为主流宝石的价值形态开始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亚洲殖民地区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广泛认可。当然殖民者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更多的还是钻石作为一种权力象征的普遍认可。虽然政体有所不同,可是对于权力的渴望亚洲是更强于欧洲,特别是在东亚地区,权力似乎成了稳定社会的关键,所以对于欧洲传来关于权力的价值观是非常容易被接受的,相反一些对权力附加的条件东亚往往是给予排斥的,因为这不符合对于权力的渴求。
以英国为主的殖民国家扩张到亚洲后,对钻石作为权力对等的价值观的传播,首先是得到了印度本土的认可,随后在阿拉伯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波斯国王也开始接受以钻石作为权力图腾的做法,也镶嵌在王冠之上,而作为东亚的大国——中国则要晚得多。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玉文化已经对权力形成了占有,相比于钻石而言,玉石经过雕刻以后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于是更容易被统治阶级接受,而钻石则显得太过于单薄,而这在进入中国之前钻石就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优势和缺陷,而今天钻石显示出代表爱情的用意也是为了方便打入东方市场而准备的,可以说在东亚无法撼动玉石对于权力的代表地位的时候,钻石选择了走第二条路开始从人的感情出发,从而逐渐渗透到基本价值观中。
钻石虽然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可是它的价值一直得不到认可,原因就是因为它表达能力不强,无法做到雕刻,所以钻石对中国的吸引力一直都不强,所以它的价值自然也不高。英国后来虽然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对于更改中国的既有价值观可以说还是难上加难,所以在中国推广钻石还必须接入正规才行。
于是不少在中国推广钻石的珠宝商开始打出以爱情的名义来为钻石做题材,也让这件原本有机会取代玉石的宝石开始代表起了爱情,从英国女皇王冠上的那颗巨大钻石就可以看出钻石和权力始终还是最好的一对。
相对于钻石和爱情的寓意,更多的是钻石与权力的故事,特别是钻石在南非被发现后,英国有了第二个钻石来源地,钻石产量急剧上升,而钻石又需要市场去推广,于是爱情与钻石的绑定成了钻石走进平民阶层的最好选择,可在钻石底产量的数千年里几乎只有神职人员和掌权者才能接触到钻石。
所以在19世纪钻石产量剧增的时候还一度引发钻石贬值,不过不可否认英国为亚洲带来了钻石的价值观,也让钻石由此成为了稀世珍宝,不过对于传统的亚洲市场而言钻石依旧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在东方传统上还是习惯于玉石和黄金而排斥新引进的钻石。
钻石想要在亚洲站稳脚跟就必须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在印度钻石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宝石之王,而在中国,钻石依旧被边缘化了,直到清朝晚期钻石的地位才逐渐成为宝石中的主流。当然清朝会发生这种明显的改变主要还是源于清朝自身的文化抵御能力大大降低。
不同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清朝的现代化改革一败再败,最终不得不向西方妥协,而文化上也被西方所侵占,所以钻石的高价值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表现,正逢钻石的高产量,于是钻石在中国的热销为英国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不过钻石这种高价值的信用背后就体现出了西方在权力上的需求感,以及在文化上扩张的急迫性。
倘若当年中国没有全盘接受英国这种钻石高价值的观念,那么钻石很快将面临滞销也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贬值,而要维持这种不贬值的状态,钻石就不得不持续高价格销售,当时除了中国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市场。而英国扩大殖民地本质也是将产品更好的消化,而对中国的入侵则更多体现在文化上,也是在文化上做到了与西方价值观的相同才得以做到钻石在中国境内畅销的。
钻石走入平民阶层是自欧洲中世纪结束以后的一个潮流,并不是钻石因此价值降低了,而是资本主义崛起造成了富豪的大爆发,形成了一大批有资本的民间势力,由此钻石开始流入民间。不过相比于过去流入贵族而言,流入平民阶层显得更加艰巨,首先对于钻石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它就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它要流入资金平民市场找不到更好的理由。
钻石在民间推广造成了一定阻碍,而对于开拓外海殖民地的主导者来说,如何将高价值流通到民间才是资本主义实现的关键。过去欧洲往往强调贵族拥有的高价值,而忽略平民的购买能力,高额赋税日益严重造成冲突也就造就了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一幕,可是欧洲贵族势力土崩瓦解的开始也源于高价值产品流入民间。
就比如钻石开始广泛在民间流通,特别是钻石产量增加后,在19世纪中叶造成了大量钻石流入欧洲民间,这也让过去的贵族势力遭到了进一步打击最终彻底沦为历史的回忆,而商品化经济的关键其实就在于高价值的普遍认可化,虽然在欧洲钻石拥有良好的信誉,可是持有者过少也会带来问题,特别是高价值产品持有过少会带来信用不足问题从而造成贬值,所以欧洲后来大规模出现平民购买钻石也是希望将钻石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建立起来。
英国通过殖民主义向世界推广钻石这种高价值观念其实本质也是在于自我危机的转移,因为英国在欧洲的位置并不算特别好,罗马帝国时期就处于边陲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后来与教会的矛盾让英国成为了主动被教皇剔除的名单之列,于是乎英国在当时的前途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因此英国为了挽回在权力上的缺失,开始不甘冒风险与西班牙竞争最终获得了制海权。
在找到印度以后,英国对于权力的渴望开始转嫁到钻石身上来,印度的钻石镶嵌到英国王冠的那一刻也代表英国完成了它近千年的一个梦想,开始走入欧洲的政治中心。而对于传统的欧洲强国而言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所以德意志统一以后也处处与英国作对其实也是在争夺政治话语权,代表传统教会势力也是神圣罗马帝国作为中心的德意志与英国争夺政治话语权。
其实不光是在殖民地和利益分配上,更多的还表现在权力和文化认可上。因为英国殖民地辽阔并且文化输出稳定造成了欧洲传统文化上的落败,于是德意志也开始分化过去对于传统观念上的权力的印象,这就包含了钻石。因此德意志帝国也支持钻石走向平民阶层,而不单单代表权力。
一方面是德国没有钻石来源,另一方面就是德国与英国在当时关系紧张不可能成为稳定的贸易伙伴也不可能将对方作为权力象征的钻石用作自己,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钻石走向平民化。
而文化营销也就来源于英国推广的钻石走向平民化,这是英国为了消化多余产量的钻石第一次投放到平民市场,不过这一举也得到德意志帝国的响应,德国境内也开始推广钻石,并鼓励平民购买钻石也是防止钻石过度的政治化。
钻石高价值文化虽然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赋予的高价值,可是在欧洲千年变迁中钻石从过度稀少到变得丰富,再到英国殖民文化将钻石高价值观念带到全世界,其中关键的是英国将钻石文化带入了平民阶层,让更多平民阶层购买钻石,同时也彻底粉碎了贵族对钻石独有权的专利使得资本主义站稳了脚跟,可是到了亚洲的水土不服也让英国煞费苦心。
后来与和爱情进行紧密联系以后,钻石找到了它第二个价值所在,由此钻石开始大量涌入平民阶层,同时钻石的信誉也与黄金一样在人民的内心中达成了一种共识。钻石不仅是珍贵的也代表纯洁的爱情,所以这一举也让钻石成为了万千情侣的宠儿,从而彻底摆脱了沦为权力工具的命运。不过中国的玉器也有类似的经历,从贵族逐渐走向平民并摆脱了单纯成为权力工具的命运。
钻石是地球上最多的一种物质组成——碳
碳的不同排列组成不同形态
地球上有一层地壳里全是钻石。
人类已经探明的钻石量有300亿克拉,已挖掘出来的钻石量有5亿克拉。
俄罗斯探明的钻石矿足以供应全人类3000年的钻石需求。
有一种叫金伯利火山桶的现象,火山一喷发,就把钻石全带出来了。
地球表面所有的钻石都被人类找光了。
在地表每10-20公里检测一下土壤,有孔雀石,翡翠石等金伯利火山喷发痕迹,就能够找到钻石。
连海底都被分光了。
钻石本身不稀缺,已经探明的钻石已经够世上每个人55克拉。5克拉的戒指,带十个手指上还有富裕。
现在人工已经能合成最大18克拉无暇钻石了。
在中国北京就能合成8克拉以上,纯的VVS以上级别的无暇钻石。
切工绝对是无暇切工。
那么钻石为什么这么贵?是文化输入。
因为有一个公司给钻石创造了一个文化。
戴比尔斯公司垄断了世界上80%的钻石资源,旗下永恒印记“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钻石再贵也不会成为各国金融储备,储备并流通的贵金属只有黄金。
金钻戒
不值钱的钻石就因为文化和传播卖到了无限高价。
因为钻石=美好+永恒,而爱情=美好+永恒,所以,钻石=爱情。
不得不说承认钻石的营销简直是太成功,达到了一石三鸟。
1男人都认为只有更大更美的钻石才能表达最强烈的爱意,恋爱中的男人为了女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买钻石比送命门槛低得多。
2女人都认为钻石是求爱的必需,你连钻石都不舍得买,你还好意思说你爱我,什么,你以为我看中的是钻石,我看中的是你舍不舍得!
3钻石都代表着永恒的爱情,拿来出售简直是对神圣爱情的最大亵渎。除非你跟前夫不共戴天,否则很少会卖掉他给你的钻戒,而且就算卖,也不会有人接手,因为那是你的爱情,那不是我的。
通过控制开采量,已挖掘的钻石有5亿克拉,正在开采的天然钻石储量大约有25亿克拉,整体控制在供不应求的程度,价格扶摇直上,真可以称得上是百年来“最大的谎言”。
**《泰坦尼克号》结尾,露丝的未婚夫卡尔企图带着“海洋之心”逃离,他将“海洋之心”装进上衣口袋,又把上衣披给了露丝,而结果泰坦尼克号出事,海洋之心就此落到了露丝手中。101岁的露丝再次回到那片海时,他把象征着与杰克爱情的“海洋之心”扔到了海里。
《泰坦尼克号》露丝的海洋之心
《泰坦尼克号》中这件稀世钻石珍品“海洋之心”,是导演用坦桑石代替的。“海洋之心”的原型叫“希望”,是世界仅有的几颗极其罕见的超大深蓝钻,重4552克拉,从不同侧面看,可见紫绿蓝三色,别名又称“伊丽莎白泰勒的眼睛”。
这件“希望”虽是稀世珍宝惹人注目,但自它出土被雕琢成钻的那一天起,噩运就一直跟随者每一位佩戴者。“希望”无数次易手,无一例外,佩戴者全部厄运缠身,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终结了这一荒谬却难以抵抗的宿命之说。
1642年,法国探险家兼珠宝商塔维密尔,在印度西南部发现一块巨型钻石,通体深蓝,重1125克拉。作为珠宝商的塔维密尔深知这将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于是他瞒着所有人,秘密将这颗巨钻带回法国,献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极为兴奋,塔维密尔不但被封官,还获得一大笔钱。但让塔维密尔和路易十四都始料未及的是,自打这块巨钻现身,噩运便难以抵挡,每一个拥有者的人生都发生了巨变。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画像
先是这颗钻石的发现者塔维密尔,自从给路易十四献完巨钻后,生意便一落千丈,家产也被儿子败光,到了80岁后身无分文流落街头,不得已又去了印度,最后在印度被野狗咬死了。路易十四国王拿到巨钻后,便请最顶级的能工巧匠,将这颗巨钻雕琢成重6903克拉的钻石,钻石成品后,路易十四只带过一次,之后便得了天花一命呜呼了。
路易十四国王死后,钻石到了他的继任者曾孙路易十五国王手里,路易十五将钻石给了他的情人,结果这位情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斩首。而后路易十六和王后又成了这颗钻石的新主人,两人依然没能逃脱噩运,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另一位佩戴过钻石的兰伯娜公主,也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杀,其后这颗钻石被封存在了法国国库中。
法国大革命处死路易十六国王
自此,关于这颗巨钻的宿命之说满天飞,人们议论纷纷,当然也有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不过是巧合罢了。之后不知是何人,竟从法国国库中将巨钻偷走了。直到1830年伦敦的珠宝市场上,巨钻再次现身,被人重新打磨成重4552克拉的钻石,虽说重量减少了,但这颗稀世珍宝还是被人一眼就认了出来。银行家霍普以18万英镑巨款买下,将巨钻命名为“霍普”,因与英文希望相同,自此这颗巨钻有了个响亮的名字“希望”,又称“希望之星”。
霍普因无子嗣,把“希望”传给了外孙,霍普的外孙和妻子自从得到“希望之星”后,紧接着就是破产,夫妻离婚,晚年穷困潦倒。1901年霍普之孙将“希望之星”转卖,几经易手,1908年被土耳其苏丹哈密德二世以40万美元巨款收入囊中,哈密德二世将他赏给亲信,这名亲信不久便被赐死。
土耳其苏丹哈密德二世
1911年,“希望”被美国邮政的负责人麦克兰以114万美元购得,送给妻子作为礼物。第二年,麦克兰的儿子车祸丧生,自己不久也去世,女儿也因安眠药过量死亡,家破人亡。原本不相信这些无稽之谈的麦克兰妻子,晚年自责不已。她死后,美国珠宝商温斯顿成为“希望”新主人。
从塔维密尔发现巨钻开始,至温斯顿购入“希望”,已有300年了,这300年中,与“希望”接触的佩戴者几乎都是厄运缠身,很少幸免。但温斯顿的出现,终结了“希望”的厄运之说,为啥呢?因为温斯顿啥事没有,唯一一次是妻子坐飞机出了点故障,但所幸平安无事。
后来温斯顿将“希望”捐给了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桑尼研究所,一直存放至今。
“希望之星”钻石
其实所谓的厄运之说不过是迷信罢了,原因也能解释的通,“希望之星”是稀世珍宝,能购得它的人非富即贵,这样的人名气大,稍微有些变故发生,会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而且自古稀世珍宝,往往伴随着抢夺和谋财害命,自然有很多人背后盯着眼红。有了厄运之说,那么后面的拥有者哪怕家庭出了一点变故,都会被人自动联想到与“希望”有关,一个人的一生岂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