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插画设计-携程评论河北易县清西陵听松书院评价如何

清西陵插画设计-携程评论河北易县清西陵听松书院评价如何,第1张

清西陵资料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寝规模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

清西陵景观(20张)

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2]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1]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寝,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

清西陵地图

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3座,其他陵寝4座(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雍正泰陵编辑

雍正的泰陵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贵妃敦肃。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

泰陵(7张)

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1]

3泰东陵编辑

简介

泰东陵内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圣母皇太后,孝圣宪皇后。

父亲:凌柱

清西陵

丈夫:雍正帝胤G

子女:1子,即乾隆帝

成婚:康熙四十三年(1704),13岁

封熹妃: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四日

封熹贵妃:雍正八年(1730)四月

尊为皇太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

最得意:享尽人间富贵

卒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二十三日

享年:86岁

入葬:乾隆四十二年(1777)四月二十五日

徽号: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

谥号: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地理位置

泰东陵

孝圣皇后的泰东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境内,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公里处的东正峪。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y,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建筑风格

泰东陵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点独创之处:

首创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首创大殿内东暖阁建佛楼之制。在泰东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无佛楼之设。泰东陵则在隆恩殿东暖阁建了佛楼,为一层。这与孝圣皇后笃信佛教有关。从此以后,凡皇帝陵均建佛楼。皇后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楼。凡以后建佛楼均为上下两层。

地宫内雕刻经文、佛像。以前总认为清代皇陵中,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宫档案记载,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考证。

4嘉庆昌陵编辑

昌陵简介

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J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乾隆皇帝曾立过两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J琰。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建筑布局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庆元年),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J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

嘉庆昌陵

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1803年(嘉庆八年)完工。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妃园寝。

昌陵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侧,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与泰陵大同小异,规模并列。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花斑石,**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5昌西陵编辑

昌西陵内安葬着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她的个人资料请参考孝和睿皇后。

昌西陵的回音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建于1851年——1853年(咸丰二年),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爱新觉罗J琰(嘉庆)的一个皇后——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孝和,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J琰即位前,她是J琰的侧室福晋,J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J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F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咸丰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后(乾隆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种典雅风格。隆思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

昌西陵石五供及宝顶

,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象打电话一样清晰,令人赞叹叫绝。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6道光慕陵编辑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据说,这都是道光本的的主意。原来为他选的陵址,发现地宫浸水,道光便另选一址,并命名为龙泉峪,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

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不顾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近80亩。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异常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座,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三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三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

清西陵(4张)

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道光认为,宝华峪地宫浸水是因为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请到天上来,龙就会在天上争水而不往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令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刻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的藻井、门窗、雀替、隔扇等处,造成多龙争水的场面。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7慕东陵编辑

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位于慕陵东北方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最南端是神道旁两座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原来均无,后添建),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三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

规模

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原为布瓦),布瓦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门内燎炉两座,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原无),隆恩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但无栏板、铜鼎鹿鹤。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皇后简介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曾生皇2子顺郡王奕纲、皇3子慧郡王奕继,均不足三岁即夭折。道光12年11月21日生皇6子恭亲王奕欣,封静贵妃。孝全成皇后去世后,静贵妃代为抚养其子咸丰帝。咸丰继位后,尊其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颇受恩养。但当她去世后,其子恭亲王奕忻请求咸丰授予她皇后封号入葬,咸丰未置可否,仅以“哦,哦”两声作罢,但奕忻以军机大臣身份的便利,让军机处恭办“皇太后”封号事宜,迫使咸丰帝接受既成事实。对此咸丰极为不满和愤怒,虽未取消皇后封号,但在丧葬礼仪上加以减杀,并且在谥号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并找借口罢免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职务。咸丰去世后,恭亲王联合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咸丰八个顾命大臣,重掌军机处,封议政王,将其母神牌升入太庙,加谥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既非道光生前所立皇后,其子也未继位为帝,竟然得到皇后头衔入葬并配享太庙,实为清朝绝无仅有的孤例。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皇7子醇亲王奕X、皇8子钟郡王奕、皇9子孚郡王M,封琳贵妃。同治5年去世。

孝静成皇后宝顶北部,分散建有宝顶三排,葬15人,计贵妃3位,妃4位,嫔4位,贵人4位,分别是:

南起第一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恬嫔富察氏(道光25年卒)、和妃那拉氏(生皇长子隐郡王奕纬,道光16年卒)、常妃赫舍里氏(咸丰10年,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居圆明园,惊吓而死)、祥妃钮祜禄氏(生皇5子敦亲王奕p,咸丰11年卒)、顺嫔(同治7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平贵人(道光3年卒)、定贵人(道光22年卒)、李贵人、彤贵妃舒穆鲁氏(初为贵妃,道光后期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3年卒),佳贵妃郭佳氏(初为嫔,道光年间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16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那贵人(道光时期为答应,咸丰时升为皇考常在,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人,卒年不详)、恒嫔蔡佳氏(光绪2年卒)、珍妃赫舍里氏、成贵妃钮祜禄氏(初为嫔,道光年间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14年卒)、豫嫔尚佳氏(道光时期为答应,咸丰时升为皇考常在,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豫嫔,光绪年间卒)。

8光绪崇陵编辑

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帝名载,爱新觉罗氏。其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同治帝病故后,由慈禧太后做主,指定继承皇位。

光绪登基时,正值清朝面临内忧外患,营造陵寝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动工,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1909年才由宣统朝着手操办。修建期间,清朝已走向灭亡,宣统皇帝与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议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对清室要求宽大应许。

崇陵始建于1909年,陵址名叫金龙峪。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把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思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光绪崇陵

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梓宫(棺椁)在故宫观德殿暂安。

1909年3月,光绪的棺椁又由观德殿迁往西陵梁格庄行宫停放,一路起落,共耗银438400多两。虽然北京至西陵当时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后面还有隆裕皇后、瑾贵妃等,最后是1400多辆轿车。棺椁拾至阜城门,仅十里远,就撤掉纸钱1000斤,用银260两。北京至西陵行程240华里,抬杠夫每天分为60班,每班128人,轮流抬着棺椁艰苦行进。沿途支搭三宿芦殿,耗银29000两,经过四天三夜,才把光绪的棺椁运到梁格庄行宫,安放于正殿之中。

1913年崇陵在金龙峪建成,十一月十六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

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

在光绪的棺椁正式安放崇陵地宫之际,清朝的遗老遗少还在这座帝王陵前,演出了一幕极尽愚忠的闹剧。光绪的老师梁鼎芬是比较典型的一位,他在崇陵的修建过程中,经常到工地瞻祝,为工程的修建筹款募捐。在为光绪送葬时,他由两个亲随搀扶着在陵前执绋(牵引灵枢的大绳),从行宫一直走到下宫殿。当人们将棺椁、随葬品布置妥当退出地宫后,唯有梁鼎芬疯疯癫癫地坐在地宫内预备给光绪殉葬。后被其亲随背出,才算完事。

尽管清廷的遗臣为修建崇陵费尽心思,光绪还是没有能够在他的地下寝宫里平安地长眠下去。1931年军阀混战时期,一伙不明身份的兵匪盗掘了崇陵地宫,多数随葬品被劫走。1980年6月,经上级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开启地宫,清理整修,供国内外游客参观。这座地宫墓道全长6319米,是无梁无柱的石拱券式建筑,共有四道石门、九座券。门楼、门垛、门框、门簪均用青白石作原料,雕有瓦脊、瓦垄、花瓶等图案,每道石门上都有巨大的铜铸门管扇,八扇石门上分别雕有八大菩萨立像,金券内有宝床,宝床正中有金井,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停放在宝床上,棺椁周围有用五彩绘制的龙山石16块,宝床前东西各有石座两个,座上有香箱,是存放“册”、“宝”用的。这座地宫虽已被盗,但仍出土珠宝玉翠等文物数百件。

9溥仪墓编辑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

当时,清西陵的工作人员找到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并说服她,于1995年将溥仪的墓葬迁到了清西陵。清西陵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溥仪墓葬迁入清西陵,一是因为溥仪登基之初,就确定此地为他的陵墓;此外,清西陵所在地保定易县经济条件差,这样可以带动旅游发展。

溥仪墓

宣统皇帝是清朝第十代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代帝王。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字浩然,生于1906年,死于1967年,其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在溥仪墓的两侧,一侧是溥仪真心喜爱过的谭玉龄,一侧是婉容。

携程评论河北易县清西陵听松书院评价如何

你想问的是携程河北易县清西陵听松书院评价如何吧这个酒店的评价挺好的。

听松书院(易县泰陵店)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这是一座位于古松林海边的乡村公益书院。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专业曹楠老师与听松书院创始人梅静女士联袂设计。即保持了清代传统的民居建筑式样,又注入了现代设计风格。步入其中,让人体会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建筑整体气质古朴典雅,室内装潢精巧细致,所用物品皆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细微之处彰显设计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游客体会到用心与体贴。

该酒店距离塔崖驿站475公里,驾车约57分钟,距离高碑店火车站579公里,驾车约55分钟,离市中心164公里,驾车约37分钟。

周围景点有:清西陵、云蒙山皇家森林公园、泰陵、荆轲塔、慕陵、崇陵等。

为何清西陵没有清东陵的名气大?哪些皇帝的陵墓在清东陵?

与明十三陵不同的是,清朝皇陵分为了两处,即清东陵及清西陵。清入关之后的九位皇帝,分别葬在两处不同的皇陵之中。

关于清东陵与清西陵的区别,最直观的便是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次修建时间也有先后之分,还有一点,咱们前面提到了,安葬的清朝皇帝不相同。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内,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后,清东陵开始建设。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帝王葬于此处。而清西陵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从雍正帝在位时期的雍正八年开始建设,雍正、嘉庆

朝鲜赴清朝使团的文化交流活动

刘为

一、在稳定的宗藩关系中,文化思想交流活动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最早与中原王朝建立直接的册封—朝贡关系的朝鲜半岛古代国家是百济,1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东晋安帝遣使册封百济腆支王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2可见百济与古代中国中央政权的册封—朝贡关系的建立是在公元5世纪初,甚至更早。

公元6世纪中叶后,朝鲜半岛古代国家新罗积极向外扩张,逐渐强盛,开始直接与中原王朝通贡,时当南北朝时期,新罗真兴王得到北齐武成帝的册封,又通贡于南朝的陈。

新罗之积极主动通贡中国,主要是想得到中央政权政治、军事上的支持,使其在与高句丽、百济争夺朝鲜半岛霸权活动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学习汉文化的需要。有证据表明,早在6世纪初,新罗人已将汉字作为官方正式文字使用,3到唐代前期(7世纪中叶),新罗国王决定:“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奉唐之正朔,使用“永徽”年号,并全面推行仿唐制的封建制度,对包括儒、释、道在内的汉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普及,4从而主动进入了古代东方礼义世界,中朝稳定的宗藩关系由此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12个世纪。

中朝宗藩关系是古代东方封建礼法社会的产物,这是一种以封建礼法制度为纽带、以册封朝贡关系为表现形式的宗藩关系。在这种宗藩关系中,朝贡的意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原始的物物交换不同,也与奴隶制国家君主们无止境的掠夺欲望不同,也与资本主义崇尚的自由贸易不同,封建帝王们更多关注的是朝贡所带来的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宗主国更看重的是藩属国称臣纳贡的礼仪程式而不是贡品多寡,而藩属国不仅在政治、军事、外交甚至经济交流上依附宗主国。更重要的是,由于自新罗到高丽、朝鲜,古代朝鲜半岛国家都自觉地接受、认同以儒家纲常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法制度,也认同古代中国在一统概念下的“天朝礼治体系”,更将儒家学说作为立国之本。因此在中朝宗藩关系中,文化思想的充分交流是建立稳定宗藩关系的前提,而稳定的宗藩关系又为文化思想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保障。对于藩属国来说,向中原王朝正统、先进的文化思想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这种学习和交流是通过许多方式进行的,其中,定期或不定期派往中央王朝的使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文化交流活动是朝鲜使团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皇帝权力绝对集中的封建礼法制度中,“人臣无外交”是使者最高行为准则,使者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对方转呈文书和物品,他们没有擅自处理问题、决定事务的权力。但是,朝鲜使者们通常有观察清朝政、搜集情报的任务,初期主要是为了尊华攘夷,后来是北学自强。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特别是清代,清朝廷和李氏朝鲜均奉行顽固的闭关自守的政策,朝贡贸易成为两国间最主要的经贸渠道,朝贡使团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思想交流途径。

朝鲜向清廷派出朝贡使团始于清崇德二年(1637)。是年初,清太宗亲率大军攻入朝鲜,迫使朝鲜仁宗国王签订城下之盟“丁丑约条”,其中规定:“其万寿节及中宫千秋、皇太子千秋、冬至、元旦及庆吊等事,俱行贡献之礼,并遣大臣及内官奉表,其所进往来之表及朕降诏敕,或有事遣使传谕,尔与使臣相见之礼及尔陪臣谒见,并迎送馈使之礼,毋违明国旧例。”5。此诏敕规定一年五度固定使行,即万寿、中宫千秋、皇太子千秋、冬至、元旦,但实际上中宫千只皇太子千秋之进贺使并未派行,三大节使(万寿、冬至、元旦)加上年贡使,固定使行每年应为四行。顺治初,清帝令朝鲜将贺冬至、元旦、万寿三节及进岁币四行合为一行,一般称为“冬至使”或“正朝使”,每年一度成为定制,直至1894年,从无间断。

除“冬至使”外,规模较大的固定使行还有“皇历赍咨宫使行”,其使命是领取清廷颁发的下一年度“皇历”。除固定使行之外,又有“别使”,是朝鲜方面为完成一项或几项使命而临时派出的使团,其种类很多,主要有谢恩使、进贺使、陈奏奏请使、陈慰进香使、问安使等。清入关前,一岁之中,朝鲜赴清廷使团甚至多至10余次,清入关后,每年平均也有两次以上。

如此频繁派出的使团,构成朝鲜与清朝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通畅大道。朝鲜赴清使团规模通常很大,总人数少则200至300人,有时达到400至500人之多,大部分是从役、家丁、商人等,他们多数都有形式不同的文化交流使命,较简单的是购买书籍等文化用品、打探清廷政令名人消息等,而高层次的文化思想交流活动主要是由朝鲜使团中一些地位特殊的成员完成的。

朝鲜赴清使团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官员是“正使”,即朝鲜国王的私人代表,清廷根据正使的品秩高低来决定整个使团的接待规格。“大君”领衔的朝鲜使团是最高规格,“大君”即王子或王弟,其次是“驸马”等王室宗亲“有君号者”,再次是“阁老”即议政府大臣(三公),最后是各曹判书(六卿)。正使最重要的工作是代表朝鲜国王出席各种礼仪活动,觐见皇帝、呈递国书、领受赏赐等等。副使的地位仅次于正使,并随正使参加所有的正式活动,实际在使团中并无具体的职责。朝鲜派往清廷的正副使中不乏有识之士、饱学之士,很多人留下了纪行笔记。

书状官,或称掌令,其品秩虽低,但统管整个使团的日常事务;回汉城后,书状官还有向国王提交总结报告和“别单”(译官们购得的各种文件和文书)的任务。

译官是朝鲜使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数大致在10至20人之间,分为汉、清、蒙学三种,以汉学为主。在朝鲜使臣大都墨守成规、迂腐呆板的情况下,译官们的活动尤显突出,加之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多次来华,精通语言,熟悉掌故,有良好的人缘,使得他们成为各种使行任务的主要执行者,甚至屡建奇功。仅举一例:

金指南,字秀明,康熙朝多次以译官身份来华。康熙四十九年(1710),随郑载仑(冬至正使)入朝时,在沈阳:“偶与沈帅松柱语数日,盛陈我国家恪谨侯度。柱后入相,面奏皇帝,自是帝多蠲省于本国。”7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帝令裁减朝鲜岁贡额,虽不能确知其是否因松柱之“面奏”,但译官们有时能发挥比使者们更大的作用却是无疑的。

每行朝鲜使团例备医官随行,如使者有君号或为宗室亲贵,则还加派御医随行。他们的任务除应付使团成员的临时生病医治的需要外,还有一种使命则是采办医书和朝鲜宫廷所用药材:“使之持去乡材,与唐材较准同异,有可破疑者,给价贸来”。7

随行的医官担负特别的任务。如雍正六年(1728),应清廷之要求,朝鲜极择“例率医官之外针医”,随谢恩使团前赴北京,为皇子及十二王之子治病。8朝鲜史籍中还有朝鲜使团医官成功地为清阁老松柱等治病的事例。

由于学习修改历法的需要,顺康时,朝鲜不定期派出观象监官员参加使团,前往清朝,向清朝学习天文历算,购置有关书籍。乾隆朝中,朝鲜国王令观象监官员“三年一次入送”清朝。9

朝鲜使团中还有一种称为“伴倘”或“子弟军官”的,大都是三使臣的亲属子弟,或随行观光,或侍奉左右,洪大容、朴趾源等著名朝鲜文士都是以这个名义随访中国的。他们在两国文化思想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朴趾源说“东方慕华即其天性也”,10洪大容觉得自己“言语尚不免夷风为可愧”。11朴洪二人都是朝鲜实学大师,乾隆年间随使团访华,怀着极大的兴趣游历中国、走访士人,回国后著书立说,对朝鲜权贵和腐儒的“性理学说”的僵化和卑陋进行猛烈的抨击,倡导“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学习清朝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生产技术,掀起“北学”思潮,对朝鲜士野影响甚大。

三、朝鲜使团的文化思想交流活动

起初由于朝鲜对满族的政治偏见,朝鲜使者将出使清朝视为“饮冰之役”,除例行的政治活动外,较少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随着清人统治地位的稳固,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朝鲜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更多的士人参加到朝鲜使团中,加强了使团在文化思想交流方面的活动能力,实学派的兴盛、北学思想的繁荣都是朝鲜使团文化交流活动的巨大成果。

(一)书籍文物器具的采买

购置汉文典籍书章是朝鲜使团的例行任务之一,早在新罗时期,朝鲜人就有将大批汉文典籍运回本国的习惯,至明代均是如此。清初,由于士人的缺席,采买书籍文物主要由商人、译官们来进行。“朝鲜人最好书,凡使臣入贡,限五、六十人,或旧典,或新书,或稗官小说,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写书目,逢人遍问,不惜重值购回,故彼国反有异书藏本也。”12朝鲜人买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不论经史子集、小说异书都要收购;二是“不惜重值”。

清初清廷对书籍的出口有所限制,“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13但仍无法遏制朝鲜人对书籍的渴求。康熙年间,朝鲜使团人员因私购《一统志》,被山海关清方官员查获,清帝甚至派出查使前往汉城,追究国王及使团官员的责任。这种情形至乾隆朝初仍有发生,但此后清廷显然放宽了这方面的禁制。而在此阶段,朝鲜官方对使团人员购置书籍是持鼓励态度的,特别是对以下两类图书:天文历法和清廷文书。

天文历法类:

仁祖朝,观象监提调金堉购得汤若望所著“数术诸书而归”;

孝宗朝,日官金尚范购得《时宪法》(《时宪历》);

肃宗朝,观象监官员许远购得《天文大城》、《天元历经》等册;

英祖朝,观象监官员李世澄购得《交食算稿》二册、《月历》一册、《万年历》四册。

这类书籍有的是“彼中禁物”,朝鲜王廷除照数报销购书款外,还将购书人及参与购书的译官们“一体论赏”,进行“加资”。

清廷文书的购置在康熙朝曾盛极一时,其种类包括:各部题本、各部密题本,甚至有“批下原旨”,还有各种塘报、京报、时报、边报及清朝官员的奏章誉本等。而此类“文书虚实有难的知”。清朝通事们将此作为一条财路:伪造大量文书转卖给朝鲜使团,而朝鲜使团的译官们也不问真伪一概收买,回国要赏。

承担官方采购书籍任务的,除译官和观象监官员外,还有使团里的医官和画官,给医官的指令是:“买取院中(指王廷御医院)所无医书之最紧者以来。”14

部分中国医学典籍流入朝鲜后,被翻刻刊印得到广泛传播。如《外科精要》、《瀛奎律髓》、《永类铃方》、《十药神书》、《妇人良方补遗大全》、《救急方》、《脉诀理玄秘要》、《医学》等。15

官方采买之外,更多的是使团人员的个人采买行为,并且他们并不仅仅在北京琉璃厂采买书籍和文化用品,而是沿途搜刮换贸,大抵自沈阳至北京途中,朝鲜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采办代理人。

曾三次使华的朝鲜朗善君李俣,其父于顺治朝初年使华时就开辟了丰润县王氏一家作为据点,每次李俣使华多要作客王家,王氏每“觅纳书册及斑砚”,李俣则“酬以黍皮、技三、剑竹、银刀等物”,亦有街坊邻里闻讯来卖书帖者,则“或购或还给”。16

到了北京,朝鲜商人也用不着满街搜买,自有书商、古玩商找上门来,甚至“开其所居,为之陈列,以供清赏”,称为“借排”。而有资格得到清商“预入物货”的,当然也是老主顾了。与朴趾源同行的赵主薄就是这种最受北京商人欢迎的一位,因为他:“燕行二十余次,以北京为家,最娴汉语,且卖买之际未甚高下,故最多主顾。”再看朴氏所见其借排物品:“户前列二余盆花草,俱未识名。白琉璃瓮高二尺许,沉香假山高二尺许,石雄黄笔山高尺途。复有青刚石笔山,有枣根天成魁罡,以鸟木为跗座,价银为花银三十两云。奇书数十种,《知不足斋丛书》、《格致镜源》,皆值太重。”17

此当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朝鲜正宗四年,正宗国王臣事清朝最为诚谨,与“十全天子”乾隆帝一唱一和,相互吹捧,甚至“进而把两国的关系,变成一个大家长和一个小家长的私相授受的游戏了”。18在这种情形下,朝鲜使团的购买书籍文物的活动也达到了最高峰,但其副作用也是明显的,除了白银大量流失、难以为继外,更让朝鲜王廷不能容忍的是异端邪说的大量传入:“近来燕购册子,皆非吾儒文字,率多不经书籍。左道之炽盛、邪说之流行,职由于此。”19由于此类书籍“乖世道而害正学”,朝鲜王廷将此纳入禁条:“凡燕书籍之涉于左道,不经异端妖议正之说,及杂术方书,一切严禁。”20此后朝鲜政府曾掀起数次“教狱”,迫害大批天主教徒,并一再申令“邪书邪具”的禁令,但天主教仍在朝鲜部分士人中开始流行,这也可以看作是朝鲜使团文化思想交流活动的成果之一。

朝鲜使团在将大量汉文典籍带回朝鲜的同时,也将部分朝鲜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了中国,并得到流传和应用。例如朝鲜著名的医书《东医宝鉴》。21朴趾源于乾隆四十五年入燕京时,在书肆竟发现了此书:“我国书籍之入梓于中国者,甚罕。独《东医宝鉴》二十五卷盛行,版本精妙。”22其所见是乾隆三十一年刻印本,售价为“五两纹银”,虽然朴氏因“余家无善本”,而“甚欲买取”,可惜囊中羞涩,只得“赍怅而归”。

(二)朝鲜文士访华及其与中原文士之交往

在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朝鲜使团中的文士,他们通常不是使团主要成员,是以朝鲜使臣的子弟亲属名义作为“伴当”随行来华。与商译辈相似,他们也对中国文章典籍乃至笔墨文物有极大兴趣,但让他们更加怦然心动的却是清朝所有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先进思想。

清朝初年,使团的官员们甚至是抱着敌对清朝的心态上路的,与清政府官员接洽时“率以亢简为致、恭谦为辱”,此时文士们还没有加入至燕行队伍中来。这一阶段传世的燕行录主要是使团三使臣(正副使书状官)所著:

两次任正使来华的郑太和著有《饮冰录》两种;

三次任正使来华的朗善君李俣则著录了三种《燕京录》;

两次任正使来华的南九万著有两种《燕行杂录》。

其他还有沈之源(正使)的《燕行日乘》,姜鲵年(副使)的《燕京录》,南龙翼(副使)的《燕行录》,朴世堂(书状官)的《使燕录》,闵鼎重(正使)的《老峰燕行记》,申■(副使)的《燕行录》,韩泰东(书状官)的《燕行日录》,金锡胄(正使)的《梼椒录》,任相元(副使)的《燕行诗集》,洪受畴(副使)的《燕行录》,尹弘离(书状官)的《沈行录》,李颐命(正使)的《燕行杂识》,闵镇远(副使)的《燕行录》。

这些纪行除《梼椒录》有二卷外,其余均只有一卷,文字简略,只是使团行程的一般性记录,且字里行间反映了他们作为使者出使清朝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他们并不愿臣事清朝。

17世纪末(康熙中叶),实学思潮开始在朝鲜流传,至18世纪前半期,朝鲜著名实学思想家李瀷的“经世致用说”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他们终于在实学思想里找到了调整与清人关系的依据,这就是舍虚务实、经世致用。其后发展为以朴趾源为代表的“北学派”,主张“利用厚生”,向中国乃至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富国强兵。在朴趾源眼里,清廷仍是夷狄,但他同时批判空谈“大义名分”的两班士大夫。在这种背景下,朝鲜有识之士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赴燕使团中,在乾隆朝中后期达到最高潮。

加入到使团中的士人们,其目的就是为了与清朝士人交流,因此“使行到彼时,军官书记诸人中,或有稍解文字者,则必以寻访彼人为高,致笔谈,或唱和,甚至于求得诗稿弁首之文。及其出来之后,必因使行、历行,往复书札,彼以香茶,此以楮管,语言不择于忌讳,赠遗贻同于馈问,互相效尤,转辗成习”。23此段文字正是朝鲜士人与清朝文士频繁密切交往的真实情形。”

最早随使团来华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朝鲜士人是金昌业。金昌业(1658—1721),号老稼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随朝冬至使团来到北京,其兄金昌集是该使团的正使,他二人是清初以斥和抗清而著称的金尚宪的曾孙。金昌业在北京逗留46天,期间考察清朝各种制度、方、物,并与清朝文士有较多的交往。回国后,其述著六卷《老稼斋燕行录》对清朝的富庶与繁荣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引起朝鲜士人极大震动,因而得到广泛流传。

真正与清朝文士进行了思想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则是朝鲜著名士人洪大容。洪大容(1731—1783),号湛轩,字德保。乾隆三十一年(朝鲜英宗四十二年,1766年初),洪大容作为其叔父、使团收状官洪檍的子弟军官,随朝鲜冬至使团入京,洪大容赴燕:“所大愿则欲得一佳秀才会心人,与之剧谈。”24他在北京终于得偿所愿:结识了自杭州来京会试的文士严诚、潘庭筠、陆飞三人,尤与严诚交谊深厚。洪回国后,他们仍始终书信往来。后严诚染病去世的消息传到朝鲜,洪为之设位焚香以吊,并将吊辞转寄严氏族人,甚至多次写信教导严诚之子。洪去世后,其友朴趾源将其亡讯转托友人传知于江南。江南士人时称“洪严之交”为生死断金之交。

洪严等人由于言语不通,只能进行笔谈,而“会必竟日而罢,其谈也,各操纸笔疾书,彼此殆无停手,一日之间不啻万言”。他们的谈话内容则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人情风俗等各个方面,是两国实学思想的一次大交流,并因洪大容的六卷本《湛轩燕记》的广泛流传,对朝鲜北学派实学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受洪大容等人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的鼓舞,朴趾源这位实学派大师带着强烈的探求心欣然踏上了清朝的土地。

朴趾源(l737—1805),字仲美,号燕岩。其堂兄朴明源是朝鲜英祖驸马,正宗朝数次出使清朝。乾隆四十五年(朝鲜正宗四年,1780),朴明源任进贺兼谢恩正使出使清朝,朴趾源作为“伴倘”随行,先到达北京,又奉皇旨赴热河为乾隆帝贺七十大寿。期间,他仔细考察了清朝的城墙、烧窑、制砖、车辆、道路等形制,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他在热河大学、北京朝鲜馆逗留期间,结识了清朝名士严嘉铨、鹄汀等人,常作竟夜笔谈。

朴趾源来华正当清乾隆朝鼎盛时期,虽然朴趾源说“东方慕华即其天性”,却仍将清人看作是“寄居中国”的夷狄,但清朝的富庶繁荣给了朝鲜使者们巨大的心理冲击,我们可以在其字里行间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他对重要城邑、驿站都有生动的描述,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清楚地了解当时朝鲜人行走在清朝土地上时那种复杂的心态。以下是他对北京的一些描写:“朝阳门,其制度一如山海关,但目不暇视,缁尘涨天,车载水桶,处处洒道。”“琉璃厂:共有二十七万间。自正阳横亘至宣武门有五巷,而皆琉璃厂,海内外货宝之所居积也。”“紫禁城,高二丈,石址砖筑,覆以黄瓦,涂以朱红,壁面如绳削,光润如倭漆。”25

回国后,朴趾源完成了其巨著《热河日记》,内容不但有纪行、笔谈录,还有大量评述、散文、小说。他在书中以自己亲身考察的实践,阐述其“利用厚生”的实学思想,对当时朝鲜士人产生巨大影响。

与洪大容、朴趾源一道推动北学派大潮的还有朝鲜的一帮新锐士人,朴齐家、柳得恭、李德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都得到朝鲜正宗国王的特殊提拔,担任过正宗国王特设的奎章阁检书官,也都曾随团访问过清朝。

朴齐家(1750—1815),字在先,号楚亭,又号贞蕤,他在清乾隆末至嘉庆初曾4次来华:

乾隆四十三年(朝鲜正宗二年,1778),蔡济恭谢恩使团;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宗十四年,1790),黄仁点圣节兼谢恩使团;

乾隆五十六年(朝鲜正宗十五年,1791),赵尚镇谢恩使团;

嘉庆六年(朝鲜纯宗元年,1801),赵尚镇谢恩使团。

李德懋(1741—1793),字懋官,号炯庵,又号雅亭,他在1778年与朴齐家一起访问了燕京。

柳得恭(1749一),字惠甫,号冷斋,曾3次来华:

乾隆四十三年(朝鲜正宗二年,1778),李溵沈阳问安使团;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宗十四年,1790),黄仁点圣节兼谢恩使团;

嘉庆六年(朝鲜纯宗元年,1801),赵尚镇谢恩使团。

此三位朝鲜青年才俊均于1778年首次来到中国,正当乾隆盛世,清朝强大的国力给他们极大的震憾,燕京盛京繁荣的文化也让他们倾心,而清朝士人也对这些东国学子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研读学问,赠答诗文,以至建立深厚的友谊。

柳得恭与朴齐家最后一次相携来华时,他们交游名录包括:“沈阳书院诸生十三人;燕中缙绅、举人、考廉、布衣共四十一人;琉球国使臣四人。”26这其中包括著名诗人纪昀、李鼎元等人。纪昀时任礼部尚书一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交往乃至结下深厚的友谊,互赠诗集、书籍,唱和诗赋。

名单里还有著名画家罗聘、沈刚、陈森等人。更让柳、朴受益匪浅的是与学问家陈箓、钱东垣(钱大昕之侄)、黄丕烈等人的交往。

在与清朝硕儒名家的密切交往中,这些异国学子大开眼界,更在思想学问上产生了飞跃。归国后,他们均有著述,述其行程,载录事务,但更重要的是鼓吹北学,较为客观地为当时的朝鲜人展示了清朝繁荣的盛世景况。

李德懋写下了《入燕记》,柳得恭则著有《滦阳录》和《燕台再游录》,但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朴齐家的《北学议》。朴齐家在这部名著里公开向陈腐的“华夷论”宣战,正是4次访华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典章建立了坚定的信心,给了他这份勇气。

嘉庆朝中,来华访问的朝鲜著名士人有金正喜、赵寅永等人,他们与清朝士人的交流偏重于金石考古学问。金正喜,字秋史,号阮堂。清嘉庆十五年(朝鲜纯宗十年,1810)初,随其父金鲁敬(冬至使副使)来华,时年仅25岁。就学于著名学者翁方纲、阮元等人,深受他们的学识、学风的影响,并带回大批考古学著作,开创了朝鲜金石考古学,被后世誉为“阮堂大师”。

(三)清廷对朝鲜国王和使者的赏赐

清廷在文化思想交流活动中有时也采取主动的态势,利用朝鲜使团向朝鲜输出汉文化,主要通过向朝鲜国王和使者赏赐大量汉文典籍、匾额和文化用品来实现。

朝鲜使团在京进行朝贡或其它谢恩、陈奏等使命时,清廷不但要对朝鲜国王(有时还有王妃、世子等其他王室成员)进行赏赐,也赏赐使团成员银两和各种物品。在崇德至康熙年间,这种赏赐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正官均有定额,从人被分为有赏者和无赏者,后来扩大到整个使团。赏赐物品种也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数十种。到乾隆年间,清帝对藩属国朝贡者的赏赐达到极其繁琐的程度,特别是乾隆末年,对朝贡使者的加赏常达十余次之多。在原银两、鞍马、锦缎等惯常赏赐品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品种:

御书类:御制千叟燕诗、御书福字等。锦缎裘皮类:漳绒、八丝缎、五丝缎锦、闪缎、章绒蟒缎、大卷缎、倭缎、回子缎、回子绸、回子布、洋花缎、云缎、貂皮。金银玉器类:元宝、金鞘小刀。用品类:大荷包、小荷包、酒盅、寿杖、鼻烟壶、火镰、各种笔墨纸砚。器具类:玻璃器、瓷器、漆器、象牙器。御用品:茶叶、鼻烟、各种水果、食物。

康熙五十六年(1717),朝鲜国王因眼疾令其使者求购空青(御用药物),康熙帝为之特遣敕使赍空青往赐,属于“特赐”之例。雍正、乾隆帝与朝鲜国王开始了进贡与回赐的拉锯战,这榭情况一直持续到嘉庆、道光朝。这一阶段的赏赐品种类极其繁多,试将其做一分类:

印诰:玉钮金印、诰命;御书:御笔福字、寿字、匾额等;书籍:御制诗、《仿宋板五经》等;笔墨纸砚:宋澄泥仿唐石渠砚、端砚、梅花玉版笺、仿澄心堂纸、宣纸、花笺、福字花笺、花绢、徽墨、湖笔等;裘皮:黑狐皮裘、黑貂皮、貂皮等;锦缎布匹:大蟒缎、小蟒缎、织金缎、八丝缎、红羽缎、石青缎、龙缎、采缎、大缎、妆缎、锦缎、倭缎、闪缎、素缎、帽缎、彭缎、青缎、漳绒、宁绸、宫绸、春绸;江绸、线绸、纺丝、纱等;金银玉器珠宝:金元宝、银元宝、金钱、银钱、金铃、银铃、玉如意、玉香炉、玉笔洗、珊瑚珠等;装饰器具:玉器、瓷器、玻璃器、洋瓷法琅器、雕漆器等;马具军品:一等鞍马、二等鞍马、弓箭撒袋、玲珑案辔等;日用品:荷包、十锦扇等。

可以看出,赏赐品一般以锦缎布匹为主,辅以笔墨纸砚和其它器具物品。加赐御书字、匾额及汉文典籍,是清帝给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殊荣,具有浓厚的文化思想交流意味。

这一阶段加赐朝鲜国王的御书匾额计有:乾隆八年(1743)“式表东藩”,乾隆四十三年(1778)“东藩绳美”,嘉庆十年(1805)“礼都绥藩”,道光九年(1829)“缵服扬休”。

清廷通过朝鲜使团赐予了朝鲜大量的汉文典籍,以雍正、乾隆朝最多。

雍正所赐有:《周易折衷》、《朱子全书》、《康熙字典》、《性理精义》、《诗经传说汇篡》、《韵与阐微》等。而乾隆则屡有大手笔:除经常赐予御书“福”字笺、御制诗章、御制匾额外,《四库全书》、《仿宋版五经》、《明史》等都曾作为特赐礼品送给朝鲜。

清朝皇帝们的赏赐品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朝鲜使团的行囊,也可以看作是朝鲜使团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泉州市夜市美食在哪里

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整条街都是特色小吃,深闺拳妈,安海冻笋,泉港飘菜,同安鸡腿,慕雪馆冰品,臭豆腐,金丝牛肉饼

利星仙路的夜市,东北串串,东山烤生蚝,各种小吃数不胜数。

城里展会上的一款萝卜糕小吃也很好吃,但是在大街上很少见,藏在巷子里!

2泉州市夜市最繁华的地方

金星美食街位于石狮市金星路,南通市时永路,石仙路,长福汽车站,人民广场和德惠会展城。这条街有300米长,每家商店都以仿古方式装饰。石仙路口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恒威牌坊,让美食街富有闽南风味。

泉州著名的小吃有泉州肉粽、蚵仔煎、牛肉汤、石花膏、面酱、冻笋、崇武鱼卷、姜母鸭等。

但是你最好做好心理准备。现在的美食街没有以前好了,而且它正在走下坡路。

3泉州夜市小吃街在哪里

福建泉州晋江市青阳街有一个著名的阳光夜市。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这个夜市一定挺热闹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夜晚的光线就像太阳一样明亮透明。它实际看到后就更确定了。这里的烟花正在茁壮成长。

夜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摊贩,卖衣服,珠宝,电子产品。在这样的市场里,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东西都能找到。当然,食物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这么多小吃或主食,你可以我看不见他们。如果是选择困难的朋友,估计会晕倒在这里。

4泉州吃夜宵的地方

个人经历,八合里人均100,海鼎汇人均400,元和堂10号楼人均100,东海九九海鲜酒家人均100,星海人均150,最多巢父市区人均100。我不我不喜欢其他地方。还有一种阿土伯生蚝,在前街吃宵夜很好吃。

5泉州好玩的夜市

泉港、浦西万达广场、青羊步行街、东海、泉秀路、文庙、西街、西湖、五店市其实很多地方都适合做餐饮,但是你的定位价位也有美食品类,要自己掌握,口味要更符合大众。现在的零食比较好做,投资成本也比较小。夜市摆摊也不错,就看你投资不投资了。

6泉州市夜市美食在哪里买

泉州西街:多为茶叶店、咖啡店、小吃店。

2领导者世界:晚上7点以后,在Leader的泉秀街路口世界,车辆排队爬行,年轻人蜂拥而入。酒吧、餐馆、咖啡店等。到处都是人,非常热闹。

3浦西万达广场:晚上灯火通明,提供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服务。聚集了各类夜间消费行业,时尚多样,消费选择多样。

4晋江五店城万达广场:晋江万达广场和五店城灯火通明,各种美味的冷饮、文艺演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7泉州市夜市美食在哪里好吃

泉州旅游项目有清源山景区、太湖公园、夜市街、小吃街、古镇等。

8泉州的夜市在哪里

泉州石狮海洋下的夜市做的很好。它这是一个晚上工作时购物的地方。

9泉州周边哪里夜市比较热闹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附近的景点有:

-莲花公园

距泉州晋江国际机场401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和平中路181号东60米。可以换乘K603、K604等公交车。

-晋江基督教赵普堂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崇德路85号,距福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1129米。可以换乘K604、锦江12等公交车。

-闽粤公园南门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华街246号,距泉州晋江国际机场1124米。可以换乘锦江12、锦江20、锦江2等公交车。

10泉州夜宵美食攻略

如果它宵夜,南苑饭店旁边有很多地方。如果它这是一家酒吧。就在那边,阳光时代广场!Ktv有没有

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溺鹕(音:西赤,dchi);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

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

都察院、按察司官员,不论品级,俱饰獬豸补子。

 从宏伟的长城故宫到我们平常的名居,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属于劳动人们的智慧。下面是作文栏目我为你带来的《建筑物说明文》,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建筑物说明文:篇一

 我们的古建筑像一袭历史悠久的长卷,承载着过往发展的历史,像一本很厚的书,永远也看不完又像一片源远流长的湖泊。今日,我们来到了充满古建筑韵味的定海古街。

 漫步古街,鳞次栉比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店铺;错落有致的招牌顿时印入眼帘。如今的古街,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更是集美食,购物,居住,娱乐为一的海洋一街。定海古街,已成为了我们舟山海岛的旅游文化的一个集亮点。

 古街中,唯独中大街是目前保存较完善的旧街区,是定海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迈着有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因为古时候并没有下水管道,青石铺成的路能将水吸收,从而排到地下。

 我们来到了中大街,仰目向上看,屋顶的灰瓦片排列有序,就像梳秀发的梳子,雕龙画凤,有两个角微微向上翘着。两只龙盘踞在屋顶上,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翻空飞去。落在古色古香的房顶上的龙神形各异,有的在翻云架雾,有的龙在翻江倒海,千姿百相。门框之上,那个黑底金子招牌,虽然已显得有点破旧,但依然有着古建筑的韵味。

 灰白的墙不仅整洁,还时时散发出大方的气息,古色古香。往下看,观赏的是雕刻着有花纹的门窗,大多雕刻的是几何形状,有清新秀丽的荷花;有傲然开放的梅花;有令人赞美的剑兰,清雅大方,手感温润细腻,色泽呈暗红色,渗出温文素雅的美感。

 中大街的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因木结构房屋易燃,且当时消防设施落后,中大街常遭遇大火。灾后重建时,接受了火灾蔓延的教训,当地人民捐资,在街道的中间建筑了8道封火墙。(现存4道)。亦称公墙,将街区分隔开来,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失去控制。

 定海古街是海岛民居的一大物宝,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古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建筑符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文化的思考价值。古建筑是祖先给我们的珍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之上,让我们走进古建筑,感受那奇妙的自然魅力吧!

  建筑物说明文:篇二

 我家在平原地区,河流不多,所以桥也不多。虽然我们这个小县城桥很少,但也有一座比较出名的桥,叫狮子桥。

 它位于县城的西侧,紧靠着人民医院广场。走近狮子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只守在桥头上威猛的大狮子。虽然它们只蹲在正方形石头上,但也足足有三四米高,很是巍峨壮观。狮子瞪着圆圆的大眼睛,仿佛是忠诚的卫兵,在告诉人们什麽都别怕,有我呢!它们的脖子上,都挂着三个莲蓬子似的大铃铛,每个铃铛上都有三颗心。仿佛告诉人们,它们是用心护桥的卫士。

 走到桥上, 你就会看到,桥栏杆上姿态各异的小狮子。有的雌雄两只狮子搂抱在一起,别提有多亲热了;有的吹着小喇叭,瞧,它吹得多尽兴呀,好像在为平原县城的发展加油助威呢!有的留着长胡子,正在用手精心的梳理着,似乎在说,我的胡子够帅吧,能和关公相媲美了!有的极目远眺,仿佛在欣赏平原的美景呢;还有两只小狮子在玩球,一只蹲在球上,全神贯注,似乎在表演高难动作,一只躺着,四爪抱球,好像杂技演员正在飞速转球;另外还有一只小狮子,趴在母狮的怀里吃奶呢,小眼眯缝着,嘴角挂笑,那样子真是幸福极了。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双龙戏珠,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精美的图案,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狮子桥不但美观,而且也十分雄伟。桥长四十多米,宽五十多米。中间行车辆,两边走人。虽然狮子桥没有赵州桥历史那么悠久,但也是我们这儿的一座远近闻名的桥。我爱我们这儿的狮子桥!

  建筑物说明文:篇三

 沈阳,也许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刻,但是对于我来说,沈阳故宫是祖国的一个名胜古迹,也是一个风水宝地。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沈阳,有了故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没有故宫会显得那里是一个古国。

  建筑物说明文:篇四

 我的家乡在大慈岩镇新叶村。新叶村有许多古建筑:有序堂、双美堂、抟云塔、玉泉寺……他是明清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抟云塔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古建筑,我最爱他了,下面我就来当一回小导游,说说抟云塔的来历和特点吧。

    抟云塔位于村口,建于1567年,落成于1575年,造塔总共用了八年多时间,塔高388米,围188米,因村东南面地势欠缺而用于补风水,所以又称之为“巽塔”。塔名取庄子“抟扶摇而直上九万里”。严格来说在封建社会里,村子是不好私自造塔的(县、州府以上可以造塔)。现在的解释,新叶村祖上造塔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是:1、 补风水。与祖山——玉华山、朝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立。2、 因为整个村居的地形是船形,村口的五座小山像五条小船,所以有五船下江之说,塔犹如船篙,是为了起固定的作用。3、 新叶村自迁居以来文运不是很好,造塔是为了培植儒风。塔像一支大毛笔直插天空,它倒影在祠堂塘和四方塘内,后来真的出了个进士叶元锡。所以“抟云塔”也叫“文峰塔”。4、 在古印度塔是人丁兴旺的象征。现在新叶村有叶姓人口三千多。民国初年,又在塔的旁边造经堂“观音堂”,“子孙堂”、“土地祠”和供外人居住的侧房(传说在以前外姓人是不好长期住在村里的,否则要破风水的。)塔的东面是狮子山,西边是象鼻山,形成狮、象锁水口的村口布局。

    1989年的秋天,联合国教科组织成员,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教授考察后说:“新叶村村口的组合建筑,是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虽然不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体现了中国的耕读文化,做到了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建筑一绝。”

    我的家乡——新叶村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很多,请朋友一定要来哦!好客的新叶人一定会把你当作“上客”来招待。

  建筑物说明文:篇五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区。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颐和园依山傍水,有万寿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入春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景色诱人。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湖畔有佛香阁、石舫。佛香阁建在万寿山上,是全园的中心,登上佛香阁,不仅可以饱览昆明湖上的风光,而且周围数十里的景色也尽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米。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像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群贯穿起来,并在湖光山色间严谨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绘画,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鸟等。这些精美的绘画描述了许多人们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彩绘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

 知春亭虽不大,却是观景的好地方。德和园是慈禧听戏的地方。

 颐和园里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令人们留连忘返。

  建筑物说明文:篇六

 穿越天安门、端门,最后穿越故宫的正门,我们就来到了这座伟大的宫殿——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故宫面积为725000平方米,四周有宫墙和护城河环绕,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四个城门,是一座防备森严的高大城堡,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相传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因为古代房屋是四柱为一间的,根据现代的房屋说法,共有8707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位居五大宫殿之首。更是我国的文化宝库,馆藏七十一万件珍宝,形象地展示出了古代故宫生活。

 从午门走进故宫,我发现一个问题:故宫的房子不是最多的,珍宝不是最多的,人才是最多的!故宫内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本地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如果有外星人知道故宫也会来一睹紫禁城的风采,光是排队买票就等了好长时间。买到票后,我们开始浏览整个故宫。

 故宫的建筑是木结构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到处画着精美绝伦的彩绘,让这座巨大的宫殿群更显得金碧辉煌。我们一路欣赏着,来到了太和殿前。

 太和殿是古代皇帝坐朝议事的地方,是万众瞩目的权利的中心。从外面看白色的栏杆台基拱起高高的宏伟大殿,金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彩色的绘画,让大殿灿灿发光。走近了向里面看,有皇上坐的宝座,两旁立着神兽雕塑。店内空旷,用精美的画作和巧夺天工的技艺雕琢的完美无缺。大殿两旁是其他的建筑,有中和殿、保和殿、文渊阁、武英殿等建筑。这些名词儿,我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就已经见识过了,都是朝中大员上班工作的地方。

 这便是外朝了,皇帝举行大型庆典、仪式等都在这里。又是穿过几道宫门,我们来到了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三大中心组成,大大小小分布着几千间房屋,为后宫妃子们居住的地方。来到这里,我们游览了乾清宫的雄壮气势和其他宫殿的小巧别致,众星拱月,壮观无比。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故宫珍宝馆,这里收藏着故宫的超级宝贝。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几盆美丽的花。当然这些花不一般,乃是用金银、宝石、水晶等名贵的珠宝做成的,闪闪发光,过了几百年依然如旧,让人赞叹不已。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古代远方各国进贡来的物品,有丝绸、金银、翡翠玉等。我们还看到了如意。大大小小的如意被放在玻璃柜里,有的是玉如意,晶莹透亮,光滑无比。有的是金如意,金灿灿的,闪耀夺目。有的是镶嵌多种珠宝玉石的如意,像一颗颗明珠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还看到了龙袍。**金光闪烁的底子,上面绣着多条巨龙,围绕云端飞舞,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好不威风。龙袍是用上好的丝绸做的,我敢肯定穿上它一定很舒服。

 两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们从故宫南门进,从北面的神武门出了。走在路上,我们还在议论赞叹着皇帝的奢华和故宫的壮观,真不愧是文化宝库啊!

  建筑物说明文:篇七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都想来到的地方,世界着名的皇家园林,中国历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又叫紫禁城。那里有许多珍宝,8000多间房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先来到了天安门,门口有两个大石狮子,好像在守着天安门。一进天安门,我就惊呆了,哇!好大的一个城楼呀!妈妈让我在天安门楼照了几张相,然后就进了端门,端门内有一大批武警在那里训练,我看见了那些武警整齐的步伐,听着洪亮的声音,我心里暗暗佩服这些武警战士,使他们在日夜守卫着天安门和故宫。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雄伟高大,左右城门上各有八十一个门钉,整个门,呈红色,只有门钉是金色的,进到了午门里头,哇!好大的广场呀!比天安门还大好多呢!那里还有很多几百年前的大砖头呢,不过,有好的砖头,也有不好的砖头。不好的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现在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好的现在还完好无损,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物品。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里面的柱子,皇帝的宝座,全是金色的,地板用的是俗称金砖的石头铺的,我真佩服以前劳动人民人的聪明才智。太和殿中间的大楼梯是给皇帝走的,皇帝的椅子上,刻着一条大龙。人们称为龙椅。在外边,皇帝走的是用石头刻的龙路,旁边,是大臣走的路,走的是一个一个的台阶。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御花园,那里有许多百年的古树、像龙一样的歪脖子树,有的古树,枝叶茂盛;有的古树,只有一个树枝茂盛;有的古树的树干呈棕色,还有的古树呈黑棕色。还有的树根一根搭一根特别乱,还有的树根埋在了土里,看不见根。我们又往外走,看见了一座石山,石山上有一座亭子,是黄帝观赏景色的。石山上还有楼梯所以上去非常方便。

 最后,我们就离开了故宫。这次的游玩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永远也不能忘记liuxue86这有意义的一天。

  建筑物说明文:篇八

 7月22日我们游玩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故宫,它又叫紫荆城,位于北京市的市中心,处于北京中轴线上,前通天安门,后依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邻中南海,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外有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内接长3公里,高10米的城墙,城墙开有四个门,分别是南午门,北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我们是从南午门进入故宫的。

 故宫留给我总的印象是红墙黄瓦,雄伟高大的建筑,我们通过青石铺的甬道,跨过汉白玉做的金水桥来到了太和殿,它又叫金栾殿;古时候它是皇上听政的地方:在它的后面还有许多高大的宫殿,它们都是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在这个建筑群中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雄伟壮观,这里曾经住过24个皇上,红色**是皇家专用色,老百姓是禁止使用的,还有9这个数字也是皇家专用的,老百姓也是禁止使用的。我们在故宫边走边看,发现故宫内都是龙和凤两种动物的雕刻图案,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只有故宫才有这两种动物的图案。”妈妈讲:“龙凤代表着志高无上的权力,在过去只有在皇家建筑中才可以使用。”故宫中我对九龙壁印象最深,九龙壁上有九条色彩不同,样式不同的龙,它们有的腾云驾雾,直冲云霄;有的在祥云之间嬉笑打闹,还有的躲在一边安静的睡觉。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古人的智慧伟大,我情不自禁在这里合影留恋。

 故宫太美了,我下次还要来,再见!

清朝官服图案代表的等级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鸡)(氵+束+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 ,叫作凉帽。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清朝官服前标志——九品文武官

  与土地有关神话传说: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之 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 京 师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阴 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 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 。 明 清以后 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 。

  自东晋以后 ,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僚制度的逐渐完善 ,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 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道 : 我 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二,补充土地爷

  地神在后世民间被称为土地,而祭土之神坛(社坛)则演变为土地庙。在中国民间驳杂浩繁的神圣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缘的尊神了。旧时中国农村的村落里,可以没有其他神庙,但不能没有土地庙。土地庙里住着土地老爷,如果庙堂宽敞,供养丰足,他也会把土地奶奶搬来同住。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注册上户口,因此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孙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经,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捣乱,总是先唤出当方土地问一番究竟。起源与形成 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

  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龙)是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死后成为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 生长。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据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鸟身人面。 《山海经·海外东经》 说: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之鸟身人面,说明居住在东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个以鸟为图腾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许就是该部族的图腾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没有材料可以说明。但神话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经是个男权部族社会了。还有材料说,句芒神的脸是四方形的。后世的句芒图,因受神话历史化和男权社会的影响,除了头顶上还保留着一些被称为“芒”的毛发而外,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后土

  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称而已。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

  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称,但用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由于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女像。

  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土地公报道。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五、城隍神(这应该归类为相关)

  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②“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④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⑥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佑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⑦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

  怀土之情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出处 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泰山不让土壤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处 《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地下修文

  据晋王隐《晋书》载,中牟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现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韶今亦守其职。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后因以“地下修文”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主之仪

  见“地主之谊”

  地主之谊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 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8716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