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为有你,所以幸福。
二、美的追求爱的见证,一切尽在华昌首饰。
三、华昌首饰千金华美,亭亭昌盛。
四、珠宝满天下,盛世有华昌。
五、华光异彩,畅(昌)享人生珠联壁合,缘在华昌。
六、金玉其外,真爱其中富贵荣华,五世其昌。
七、完美品质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缘由天定,华昌牵手。
八、外显奢华,内韵昌明金饰彰显华贵,品质昌隆信誉。
九、华荣昌美,至爱之心。
十、华昌珠宝: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十一、荣华富贵,昌盛永恒。
十二、华昌品质,你我共创。
十三、华昌珠宝,感怀经典,全感体验圣饰年华。
十四、高贵典雅,华昌饰品。
十五、金嵌玉镶,尽显华昌!
十六、论千年之美玉,话华昌之风采。
十七、辈辈传承,品质华昌。
十八、华昌珠宝,一戴添娇!
十九、缔造时尚,成就华昌。
二十、挚爱一声,华昌永照。
二十一、精美品质,奢华昌显。
二十二、华昌首饰,为您打造彼此般配的爱恋!
二十三、华昌首饰,昌盛生活!
二十四、源于细节,点缀永恒,华昌首饰,因爱而美,
二十五、爱的珠宝,华昌就好!
二十六、华美尊贵,挚爱昌存!
二十七、给您无与伦比的美丽,尽在独一无二的华昌。
二十八、风华绝代,传递永恒。
二十九、镶嵌尊贵,闪耀华昌。
三十、身出经典,影带华昌。
三十一、华而不奢,昌久不衰华美气质,倡导时尚;金玉时尚,尽在华昌。
三十二、华昌首饰,使美丽的你变的更美。
三十三、华光璀璨,昌隆天下!
三十四、金玉良缘,携手华昌!
三十五、尊贵生活,从华昌开始。
三十六、靓丽人生,我有华昌!
三十七、雍容“华”贵,“昌”盛一生。
三十八、与您共享美丽尽在华昌珠宝。
三十九、爱,华昌的美丽。
四十、太平昌盛珠生辉,藏金佩玉升情操。
四十一、璀璨光华,昌于此真爱的选择,真美的享受美首饰华佩,珠玉昌丽颜。
四十二、卓越品质,尽在华昌!
四十三、美丽新人生,众在华昌盛!
四十四、华昌珠宝,创造永恒。
四十五、美之选,华昌缘!
四十六、闪耀中国,有我华昌。
四十七、物华天宝,毕集华昌。
四十八、吾以华丽,昌盛中华。
大概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旅行是欧洲贵族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富家子弟的“成人礼”。 人们将这样的旅行称之为“壮游(GRAND TOUR)”,并青睐选择巴黎、罗马、佛罗伦萨,以及威尼斯这类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
正在计划旅行的欧洲贵族
旅程再愉悦,也终得踏上归途。贵族们选择将异乡的特色带回家中,作为一生纪念。 于是,在壮游期间兴盛的各种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艺术品、工艺品与华美珠宝,成为人们的首选。
贵族旅行挚爱
壮游之旅上,贵族们往往会参观当地的古迹,鉴赏大师们的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他们也热衷于收集当地匠人制作的首饰、家具和摆件。 而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极细马赛克珠宝便是深受贵族喜爱的品类之一。
18世纪中晚期贵族们在意大利南部的旅程/ Carlo Bonavia
极细马赛克,这于毫厘之间的精湛工艺,带着来自过去神秘而古老的气息,征服了壮游的贵族们。 参观极细马赛克商店在意大利变得和参观遗址以及博物馆一样重要,极细马赛克珠宝也成为了时髦精品。
19世纪初纯金镶嵌马赛克意大利名胜图景全套首饰/Cooper Hewitt博物馆藏
受到19世纪中期考古发现的启发,极细马赛克的主题也出现了一股复古的潮流 :伊特鲁里亚元素图案,早期的基督教符号,以及受古埃及文物启发的象形文字和徽章,都成为了当时流行的马赛克作品主题。
金质马赛克胸针,中间为希腊铭文/Castellani工坊/1860年左右
方寸之间,便是世界
相比起过去大型传统的马赛克,极细马赛克整体的体积偏小,是由极微小的镶嵌片拼接而最终构成图案。 在制作极细马赛克作品时,首先要将大块的镶嵌片以超过摄氏800度的高温混合加热熔化成浆,再经过冷却后,切割成微小的镶嵌片块。
极细马赛克的镶嵌片有时候直径不足1毫米
切割后,将镶嵌片用 镊子 将其放置到合适的位置。因为图案的色彩很多,因此将镶嵌片调制成合适的色彩与形状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考验马赛克艺术家的技能。 极细马赛克有超过一万种不同的色调,配合精密的镶嵌可以打造出细腻的光线效果和渐变的深浅色调。
可以说每一块微小镶嵌片的颜色和形状,都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
拼接结束以后,需要压实,在表面封蜡,进行抛光。 由于极细马赛克的镶嵌片很小,因此在拼接过程中,需要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耐心地操作。
封蜡、抛光以保证表面的平整和光滑
令人称奇的是,最精致的极细马赛克作品, 甚至每平方厘米就由高达560块镶嵌片组成,需要数月时间方能完成。 如今,极细马赛克珠宝带着壮游的意义,已经走入博物馆收藏,为后人欣赏。
弗吉尼亚美术博物馆举办的壮游展览,展出了许多与壮游相关的古董珠宝首饰
小鹿为你呈上
贵族之旅,一生纪念
虔诚之心,坠于颈间
法国精妙极细马赛克十字架
19世纪法国出品18k金镂雕饰
野生珍珠 镶嵌极细马赛克
古典主题 花蕾形十字架吊坠
壮游风尚,风靡世纪,
珍珠温润,黄金奢华,
古老匠艺,细腻神秘,
这枚十字架吊坠古典非凡,来自19世纪的法国,通体以18k金打造,正面镶嵌细致极细马赛克,背面镂雕花卉枝叶,镶嵌玲珑野生珍珠, 整体造型与工艺十分独特,延续着欧洲贵族壮游时期的珠宝风尚。
十字架上的符号都带有独特的含义,而底端镶嵌成熟的麦穗与葡萄, 象征着丰收与繁盛,寓意美满。
这件十字架吊坠上,带有古老的凯乐符号,以往多出现在罗马帝国的官方徽记之上,在日后渐渐成为和平的象征。 带有这类古老符号的十字架珠宝,正是欧洲贵族子弟在壮游期间极为盛行的珠宝款式。
这件吊坠整体品相上佳,带有18k金鹰头钢印。这件吊坠将源自古希腊罗马的古老极细马赛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十字架造型更是奢侈珠宝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值得珍藏。
1要一些古代女子的发髻名称、服饰名称、首饰名称和描写古代女子的
唐代:
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回鹤髻、愁来髻、抛家髻、倭堕髻、乌蛮髻、长乐髻、高髻、义髻、飞髻、锥髻、囚髻、闲扫汝髻、双环望仙髻、垂鬟。
牡丹头、飞仙髻、凌云髻、随云髻、百合髻、抛家髻、高椎髻、堕马髻、丫髻、分髫髻、回鹘髻。
同心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拔丛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云髻,花髻,凤髻,双环望仙髻,惊鹤髻,扫闹髻、双鬟,三鬟。
藕丝裙、石榴裙、郁金裙、绣罗襦、罗衫、云头鞋、丛头鞋、金蹙重台履、鸦头袜、金花簪蓖、圆头履、大袖衫裙、半臂···········
金步摇、双凤纹鎏金银钗、镂空穿枝菊花纹钗、朝阳五凤挂珠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四蝶纷飞银步摇、白角月牙梳······
《孔雀东南飞》:(描写小的官宦人家妇女)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芊芊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洛神赋》:(描写神女、神仙姐姐、高贵的女子。)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fǎng fú )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
《美女篇》:(描写普通人家少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卫风·硕人》:(通用)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描写古代女子衣饰华丽刺绣精美的诗句,或者描写妆容妖冶的首饰贵只见一个身穿四喜如意云纹锦锻衫,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罗裙,脚穿一双秀气的淡粉色绣着双凤的绣花鞋,梳着参鸾髻,头插亮晃晃的朝阳五凤挂珠钗的女子在御花园间漫步着。
一个身穿白色绣着淡粉色的荷花抹胸,腰系百花曳地裙,手挽薄雾烟绿色拖地烟纱,风鬟雾鬓,发中别着珠花簪。眼神有神,眼眉之间点着一抹金调点,撩人心弦,果真是一位绝色佳人!
一个身穿琵琶襟上衣,烟云蝴蝶裙,头发梳成涵烟芙蓉髻,又斜叉梅英采胜簪,虽不是珍珠海宝,但却仪态大方,举止投足间平添着一份飘逸
3谁知道如何描写古代环境,和古代女子的首饰,容颜,衣着,发式的句好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生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女子手折了一枝香兰,袅袅娜娜而来。那女子怎生模样—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嫱,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高髻堆青麃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说什么暮雨朝云,真个是朱唇皓齿。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那女子怎生模样?她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绣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
三个女子在那里踢气球,但见那—飘扬翠袖,摇拽缃裙。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拽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形容体势十分全,动静脚跟千样翙。拿头过论有高低,张泛送来真又楷。转身踢个出墙花,退步翻成大过海。轻接一团泥,单枪急对拐。明珠上佛头,实捏来尖涘。窄砖偏会拿,卧鱼将脚扌歪。平腰折膝蹲,扭顶翘跟翙。扳凳能喧泛,披肩甚脱洒。绞裆任往来,锁项随摇摆。踢的是黄河水倒流,金鱼滩上买。那个错认是头儿,这个转身就打拐。端然捧上臁,周正尖来扌卒。提跟惨草鞋,倒插回头采。退步泛肩妆,钩儿只一歹。版篓下来长,便把夺门揣。踢到美心时,佳人齐喝采。一个个汗流粉腻透罗裳,兴懒情疏方叫海。言不尽,又有诗为证,诗曰:蹴荬当场三月天,仙风吹下素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染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缃裙斜拽露金莲。几回踢罢娇无力,云鬓蓬松宝髻偏。
4关于形容古代女子衣着很美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杜甫《丽人行》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汉乐府《羽林郎》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5中国古代女子额饰的句子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6古代女子头饰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
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
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
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图1)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
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图2) 图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镶玉步摇(右下为步摇上所镶玉片纹饰) 图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
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
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
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
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
7古代女子的首饰有哪些头饰
金丝香木嵌蝉玉珠
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
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
累丝珠钗
宝蓝点翠珠钗
碧玉滕花玉佩
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
紫玉镂金簪
累丝金凤簪
累丝银凤簪
累珠银凤簪
珊瑚珠排串步摇
银质鎏金点翠梅花簪
九凤绕珠赤金缠丝珍珠钗
碧玉金步摇
玫瑰晶并蒂莲海棠的修翅玉鸾步摇簪
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西池献寿簪
万年嵩祝簪,
天保磬宜簪
卿云拥福簪
绿雪含芳簪
翡翠盘肠簪
珊瑚蝙蝠簪
喜鹊登梅簪
五蝠捧寿簪
檀木箜篌簪,
事事如意簪
梅英采胜簪
景福长绵簪
日永琴书簪
仁风普扇簪
万年吉庆簪
吉祥如意簪
累丝双鸾衔寿果步摇金簪
镶宝石蝶戏双花鎏金银簪
云脚珍珠卷须簪
烧蓝镶金花细
红翡翠滴珠耳环
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
赤金凤尾玛瑙流苏
赤金宝钗花细
景泰蓝红珊瑚耳环
溜银喜鹊珠花
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
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
银凤镂花长簪
白银缠丝双扣镯
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
8古代女子首饰名称排名饰品:
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 累丝珠钗 宝蓝点翠珠钗 碧玉滕花玉佩
云脚珍珠卷须簪 烧蓝镶金花细 红翡翠滴珠耳环 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
赤金凤尾玛瑙流苏 赤金宝钗花细 景泰蓝红珊瑚耳环 溜银喜鹊珠花
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 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 银凤镂花长簪 白银缠丝双扣镯
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 富贵双喜银步摇 金镶玉手镯 白玉耳坠 玉花鸟纹梳
银质四蝶步摇 孔雀银步摇 嵌宝石双龙纹金镯 云鬓花颜金步摇 翠镶碧玺花扁方
镏金点翠步摇 金镂空蝠寿扁方 白玉嵌珠翠扁方 嵌珠金项链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
镶宝金龙金簪 银镀金镶宝石碧玺点翠花簪 双翔凤簪子 金镶九龙戏珠手镯
镶宝双层花蝶鎏金银簪 点翠嵌宝大发钗 珐琅银钗 落英缤纷翡翠头花
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镶宝玉寿星鎏金银簪 鎏金龙纹银簪 云凤纹金簪
首饰类:
金丝香木嵌蝉玉珠 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 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 累丝珠钗 宝蓝点翠珠钗 碧玉滕花玉佩 云脚珍珠卷须簪
烧蓝镶金花细 红翡翠滴珠耳环 赤金嵌翡翠滴珠护甲 赤金凤尾玛瑙流苏 赤金宝钗花细 景泰蓝红珊瑚耳环 溜银喜鹊珠花 金累丝托镶茄形坠角儿 镂金菱花嵌翡翠粒护甲 银凤镂花长簪 白银缠丝双扣镯 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
9古代发饰首饰的名称古代妇女头饰,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可分类为:笄,簪,钗,华胜,花钿,步摇,梳篦。
1、笄
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2、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3、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4、华胜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5、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6、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钿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搜狗百科-头饰 (佩戴在头上的饰品)
10古代女子的头饰有哪些笄 jī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簪 zān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钗 chāi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
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钿 diàn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
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故有“宫梳名篦”之誉。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1 第四字带金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百忍成金 [bǎi rěn chéng jīn] 形容忍耐的可贵。
摆袖却金 [bài xiù què jīn] 比喻为人廉洁,不受贿赂。敝帚千金 [bì zhǒu qiān jīn] 敝:破旧;敝帚:破旧的扫帚。
自己的破扫帚;却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十分爱惜。
弊帚千金 [bì zhǒu qiān jīn] 对自家的破旧扫帚,也看成价值千金。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弊,一本作“谗口铄金 [chán kǒu shuò jīn]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
成城断金 [chéng chéng duàn jīn] 谓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寸土尺金 [cùn tǔ chǐ jīn] 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错彩镂金 [cuò cǎi lòu jīn] 错:涂饰;镂:雕刻。形容诗文的词藻十分华丽。
盗嫂受金 [dào sǎo shòu jīn] 〖解释〗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点石成金 [diǎn shí chéng jīn]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点石为金 [diǎn shí wéi jīn] 同“点铁成金”。点铁成金 [diǎn tiě chéng jīn] 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药将铁(石)点化成金子;现多比喻修改文章、绘画或摘引词句略加改动即成佳作妙语。
也比喻教师善于开导学生。东箭南金 [dōng jiàn nán jīn]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
比喻可宝贵的人才。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浮光跃金 [fu guang yue jin] 月光照在浮动的水面上,金光跳跃。管鲍分金 [guǎn bào fēn jīn] 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
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击鼓鸣金 [jī gǔ míng jīn]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击玉敲金 [jī yù qiāo jīn] 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
积毁销金 [jī huǐ xiāo jīn] 〖解释〗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
积玉堆金 [jī yù duī jīn] 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聚敛的财富极多。
家累千金 [jiā lèi qiān jīn] 谓家中极富财产。家书抵万金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比喻家信的珍贵。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jiā yǒu bì zhǒu, xiǎng zhī qiān jīn]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
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
有时用于自谦。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jiā yǒu bì zhǒu,xiǎng zhī qiān jīn] 〖解释〗弊帚:破扫帚;享:供奉。
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
有时用于自谦。戛玉鸣金 [jiá yù míng jīn] 戛:敲击。
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
也形容人气节凛然。戛玉锵金 [jiá yù qiāng jīn] 见“戛玉敲金”。
戛玉敲金 [jiá yù qiāo jīn] 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匠石运金 [jiàng shí yùn jīn] 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
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后用以形容技艺精湛。
嚼铁咀金 [jiáo tiě jǔ jīn] 说话斩截。擂鼓鸣金 [léi gǔ míng jīn] 金:指锣。
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栎阳雨金 [lì yáng yǔ jīn] 《史记·秦本纪》:“扞献公呴十八年,雨金栎阳。”
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后因以“栎阳雨金”喻意外的恩赐。
烈火见真金 [liè huǒ jiàn zhēn jīn]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烈火真金 [liè huǒ zhēn jīn]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
比喻英雄本色不变;也作“烈火见真金”。买铁思金 [mǎi tiě sī jīn] 喻不切实际的贪心妄想。
暮夜怀金 [mù yè huái jīn] 比喻暗中行贿。排沙简金 [pái shā jiǎn jīn] 排:除去;简:选取。
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排沙见金 [pái shā jiàn jīn] 见“排沙简金”。披沙拣金 [pī shā jiǎn jīn] 拨开沙子;挑选金子。
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挑选精华;也比喻工作繁忙。披沙简金 [pī shā jiǎn jīn] 犹言排沙简金。
比喻从大量事物中挑选精华。璞玉浑金 [pú yù hún jīn]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齐人攫金 [qí rén jué jīn] 〖解释〗攫:夺取。
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日进斗金 [rì jìn dǒu jīn] 一天能收进一斗黄金。
形容发大财。沙里淘金 [shā lǐ táo jīn] 把夹有金粒的沙砾在水中荡涤;以去沙取金。
比喻极其难得或非常不易。烁石流金 [shuò shí liú jīn] 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
形容酷热。烁,通“铄”。
烁玉流金 [shuò yù liú jīn] 见“烁石流金”。铄石流金 [shuò shí liú jīn] 高温熔化金石。
形容天气酷热。淘沙得金 [táo shā dé jīn] 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取得真金。
比喻除去杂质,提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
淘沙取金 [táo shā qǔ jīn] 淘金。同心断金 [tóng xīn duàn jīn]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土偶蒙金 [tǔ ǒu méng jīn]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
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惜墨如金 [xī mò rú jīn] 惜:爱惜;墨:写字用的墨。
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惜字如金 [xī zì rú jīn] 谓极其节省文字,不多费笔墨。燕骏千金 [yàn jùn qiān jīn] 战国时,燕昭王即位后急于招揽人才。
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卖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
2 带金的四字词语带金的四字词语有:金碧辉煌、固若金汤、金瓯无缺、金口玉言、金榜题名 一、金碧辉煌 [ jīn bì huī huáng ] 1、释义: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金黄青绿的颜色。 2、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辉煌。”
译:穿着深红色纱袍,像星辰一样光彩亮丽,金光碧色,彩辉夺目。 二、固若金汤 [ gù ruò jīn tāng ] 1、释义:形容防守非常坚固。
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2、出处:《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译:一定会据城坚守,到处都像金城汤池一样,是很难攻取的。
三、金瓯无缺 [ jīn ōu wú quē ] 1、释义: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
比喻国土完整。 2、出处: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半沦苗孽,似非当时金瓯无缺矣。”
译:到各州之地,都是不完整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的样子。 四、金口玉言 [ jīn kǒu yù yán ] 1、释义: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来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2、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译:现在你是难得说话,沉默不语,让我的儿子住在穷巷,守着这样的贫困在这里。 五、金榜题名 [ jīn bǎng tí míng ] 1、释义: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 2、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译:何扶,唐朝诗人,太和九年及第,第二年,又写三篇,以一首寄旧同年写道:‘今天金榜题名了,春天还是那个春天(意思暗指物是人非),花从中有美女频频来访,为何事独自一人重来这里回顾?’” -金碧辉煌 -固若金汤 -金瓯无缺 -金口玉言 -金榜题名。
3 以金字为首的四字词语有哪些金榜挂名指科举得中。
同“金榜题名”。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
金璧辉煌辉煌:光辉灿烂。形容建筑物等装饰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金镳玉络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
也比喻爵禄。同“金镳玉辔”。
金鏣玉络鏣:马嚼子;络:马笼头。金饰马嚼子和玉饰马笼头。
指高官显贵人家的奢华坐骑。比喻高官显贵的优厚待遇。
金镳玉辔①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②比喻爵禄。
金波玉液比喻美酒。金帛珠玉帛:丝织品。
黄金、绢帛、珍珠、美玉。形容珍贵的东西。
金翅擘海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金钗钿合金钗:妇女的首饰;钿合:装珠宝的盒子。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定情信物。
指华美的首饰。金钗换酒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
金城千里指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金钗十二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
后指人姬妾多。金城石室比喻险固的城池。
金城汤池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汤:热水。金属的城墙,滚水的护城河。
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金蝉脱壳见“金蝉脱壳”。
金钗细合金钗和钿合。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的信物。
金铛大畹金铛:原为烃代侍中、中常侍帽子上的饰物,后借指高官;大畹: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借指显贵。比喻居高官,享厚禄的人。
金丹换骨比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金貂换酒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金貂取酒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同“金貂换酒”。金貂贳酒取下金冠换美酒。
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同“金貂换酒”。
金断觿决如同金属的刀斧砍物,骨制成的锥子解结。形容决断迅速。
金钉朱户红色大门上铆着金钉。指富贵人家。
金粉豪华金粉:妇女化妆时用的铅粉;豪华:奢华阔绰。形容穷奢极侈的生活。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
秋风带来了凉意。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
比喻时光容易流逝。金光灿烂具有金色的光泽或光辉。
金谷堕楼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晋朝石崇才貌双全的宠妓为表忠贞,被迫跳楼而死。
比喻多才美貌女子的不幸遭遇。金光盖地比喻钱神的本领高强。
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金龟换酒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罚酒三斗的隐语。
旧时泛指宴饮时罚酒的斗数。金刚怒目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金母木公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
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
金门绣户指富贵人家。金马玉堂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
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金迷纸碎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金迷纸醉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
泛指结拜兄弟。金锣腾空金锣:比喻太阳;腾:上升。
比喻太阳高照。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金兰之友指亲密的朋友。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
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
金鎞刮膜金鎞:传说古印度治眼病的形如箭头的金属工具。用金鎞刮去眼球表面的薄膜,使人复明。
形容医术高超,能使他人失而复明。金瓶落井金瓶掉落井底。
比喻一去再无音讯。金铺屈曲金铺:大门上用来衔门环的金属底座,一般为兽形或龙蛇形;屈曲:盘绕。
指大门上装饰华丽。比喻建筑物堂皇豪华。
金瓶素绠金瓶:汲水器皿;素:白色;绠:井绳。指井上汲水的器具。
金漆饭桶饭桶:比喻无用的人。用金漆漆过的饭桶。
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金漆马桶马桶:粪桶。
用金漆漆过的粪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金人缄口金人:铜制的人。缄口:封嘴,指缄默不言。
铜人闭口不讲话。形容言词谨慎。
亦作“金人三缄”。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金人之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金人之箴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金舌弊口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
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金舌蔽口比喻闭口不说话。
金石不渝像金石那样不可改变。形容坚守盟约、节操等。
4 带金字的成语有哪些1、披沙拣金
成语拼音:pī shā jiǎn jīn
成语解释: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挑选精华;也比喻工作繁忙。
成语出处:唐 刘知几《史通 直书》:“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2、鸣金收军
成语拼音:míng jīn shōu jūn
成语解释: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3、点金成铁
成语拼音:diǎn jīn chéng tiě
成语解释: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真觉大师灵照》:“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4、固若金汤
成语拼音:gù ruò jīn tāng
成语解释:金:指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5、积玉堆金
成语拼音:jī yù duī jīn
成语解释: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聚敛的财富极多。
成语出处:唐·李贺《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
5 以金字为首的四字词语有哪些金榜挂名指科举得中。
同“金榜题名”。 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
金璧辉煌辉煌:光辉灿烂。形容建筑物等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煌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 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金镳玉络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
也比喻爵禄。同“金镳玉辔”。
金鏣玉络鏣:马嚼子;络:马笼头。金饰马嚼子和玉饰马笼头。
指高官显贵人家的奢华坐骑。比喻高官显贵的优厚待遇。
金镳玉辔①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②比喻爵禄。
金波玉液比喻美酒。 金帛珠玉帛:丝织品。
黄金、绢帛、珍珠、美玉。形容珍贵的东西。
金翅擘海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金钗钿合金钗:妇女的首饰;钿合:装珠宝的盒子。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定情信物。
指华美的首饰。 金钗换酒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
金城千里指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 金钗十二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
后指人姬妾多。 金城石室。
金榜挂名指科举得中。同“金榜题名”。
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 金璧辉煌辉煌:光辉灿烂。
形容建筑物等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同“金碧辉煌”。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同“金碧辉煌”。
金镳玉络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也比喻爵禄。
同“金镳玉辔”。 金鏣玉络鏣:马嚼子;络:马笼头。
金饰马嚼子和玉饰马笼头。指高官显贵人家的奢华坐骑。
比喻高官显贵的优厚待遇。 金镳玉辔①指施于马匹的华美御具。
②比喻爵禄。 金波玉液比喻美酒。
金帛珠玉帛:丝织品。黄金、绢帛、珍珠、美玉。
形容珍贵的东西。 金翅擘海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比喻文辞笔力雄壮。 金钗钿合金钗:妇女的首饰;钿合:装珠宝的盒子。
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定情信物。指华美的首饰。
金钗换酒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 金城千里指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
金钗十二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后指人姬妾多。
金城石室比喻险固的城池。 金城汤池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汤:热水。
金属的城墙,滚水的护城河。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金蝉脱澹场考?敖鸩跬芽恰薄 金钗细合金钗和钿合。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的信物。
金铛大畹金铛:原为烃代侍中、中常侍帽子上的饰物,后借指高官;大畹: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借指显贵。比喻居高官,享厚禄的人。
金丹换骨比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金貂换酒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金貂取酒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同“金貂换酒”。 金貂贳酒取下金冠换美酒。
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同“金貂换酒”。
金断觿决如同金属的刀斧砍物,骨制成的锥子解结。形容决断迅速。
金钉朱户红色大门上铆着金钉。指富贵人家。
金粉豪华金粉:妇女化妆时用的铅粉;豪华:奢华阔绰。形容穷奢极侈的生活。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
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
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金光灿烂具有金色的光泽或光辉。
金谷堕楼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晋朝石崇才貌双全的宠妓为表忠贞,被迫跳楼而死。
比喻多才美貌女子的不幸遭遇。 金光盖地比喻钱神的本领高强。
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金龟换酒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罚酒三斗的隐语。
旧时泛指宴饮时罚酒的斗数。 金刚怒目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金母木公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
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
金门绣户指富贵人家。 金马玉堂金马: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待诏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
旧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金迷纸碎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金迷纸醉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金兰契友金兰:指友情投合,交谊深;契:投合;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
泛指结拜兄弟。 金锣腾空金锣:比喻太阳;腾:上升。
比喻太阳高照。 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
金兰之契。
古代女性扮美的话,一般都是通过服饰和首饰来打扮自己,在唐朝时期,因为社会发展很快,国家的经济很繁荣,所以唐朝时期的老百姓一般都过得比较富裕,因此在有多余银钱的时候,唐朝的女性一般都会想要打扮自己。唐朝的女性之所以会喜欢穿金带银,主要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爱美之心,同时漂亮昂贵的首饰可以让女子在争奇斗艳中获胜。
1、金钗玉镯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古代人在首饰的佩戴上比较讲究,头饰之间的搭配要和谐,而首饰的样式和服饰间的搭配要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显示出首饰的华美。同时,由于金银首饰也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和地位,所以在女性首饰的样式和颜色上,会因为阶级不同而不同。
唐朝时期的女性在佩戴首饰方面,主要是沿袭南北朝时期的旧制度。首饰佩戴的数量和样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女性的身份地位越显赫的话,佩戴的首饰就会越高贵华丽。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只允许佩戴一只金钗
2、对金银玉器的独特钟爱在古代,人们大多喜欢用金银玉器,并且还会认为这些金银玉器会令自己长生不老,所以在使用这些玉器的时候,其实都是带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对于古代的王孙贵族而言,一般都会喜欢金银制作的器皿,而对于古代身份高贵的女子而言,则是比较喜欢用金银制作的首饰。
同时,唐朝时期的女性也是比较喜欢玉镯的,因为玉本身就有美好的意思,所以对于唐朝的女性而言,玉镯不仅只是首饰,而且还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同时玉也有富贵吉祥的意思,长期佩戴的话,还会有保平安的作用。再加上当时的唐朝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社会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所以在人们生活平安富足的时候,服饰和首饰这些也快速的发展起来。
1形容玉美好的词语
琼 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02琳 美玉。青碧色的玉。《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03球 美玉。《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04瑜 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05环 圆圈形的玉器。《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环,其一在郑商。”
06璇 美玉。《集韵·平仙》:“璿,《说文》:美玉也。引《春秋传》:璿弁玉缨……或作琁、璇。”
07璧 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08琪 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属。”
2赞美“玉石”的词语有哪些1 砥砺琢磨dǐ lì zhuó mó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出自蔡东潘《民国通俗演义》。
与诸生期许之重,凡兹再三申谕,固期有所鉴戒,勉为成材,其各砥砺琢磨,毋负谆谆告诫之意。
2 抉瑕掩瑜jué xiá yǎn yú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出自唐·严郢《驳议吕諲》
3 琳琅满目lín láng mǎn mù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这些寿礼陈列在坤宁宫的东西庑中,琳琅满目。
商店里,各色各样的珠宝首饰琳琅满目。
4 yù rùn zhū yuán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出自唐·张文琮《咏水诗》。
手串玉润珠圆,能护佑平安吉祥、传送富贵好运,是馈赠情侣、亲朋的时尚玉品。
5 珠圆玉润zhū yuán yù rùn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唐·张文琮《咏水诗》。
她的歌声甜美动听,珠圆玉润,富有民族特色,因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3用来形容玉石的词语有哪些1 以玉喻人喻情
2 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金相玉质,美玉无瑕,玉昆金友,金声玉振,香消玉殒,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精金良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 以玉喻事喻物
4 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粒桂薪,金科玉律,兰摧玉折,金铸玉雕,玉马朝周,出玉生金,白玉楼成,金凤玉露,玉燕投怀,投瓜报玉,切玉断金,灵壁护主,玉女香车,金波玉液,金龟玉兔,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5 以玉喻理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改步改玉,化干戈为玉帛,玉为石,宁为玉碎,不为瓦金;荒年谷,丰年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鉴玉显学识,藏玉见真情,佩玉升情操。
7 以玉喻景
8 琼楼玉宇,金玉满堂,金马玉堂,玉树临风,喷珠溅玉,金山玉海,玉海碧波,蓝田玉暖,紫玉生烟,瑶席玉宫,翠惟玉账,碧玉生辉。
9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赞玉、形容玉的词语、诗句和诗篇美不胜收,可以说还有很多,愿大家的引玉之举,能引出更多的金玉良言。
人们对翡翠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翡翠的美丽所致,这样的情愫,还来源于中国悠久灿烂的玉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影响熏陶。玉石的使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众多艺术品中,制作之作认真莫过于玉器;美轮美奂、历尽沧桑而光彩不改者,莫过于玉器。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之风历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美好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在中国历史的悠悠进程中,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人们提炼、创造、产生了许多玉有关的词汇、成语、语句和诗编,来表达人们对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珍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凡是用玉来形容人、事、物、理,都是美好的;用玉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没有贬义的词句。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基础的,中国人爱玉之风决不是偶然的。现汇集一些常见的、与玉相关的成语,词句,诗赋等,以供大家欣赏:
4形容“玉石”的成语有哪些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白璧微瑕 、珠圆玉润、雕玉双联
1 晶莹剔透[jīng yíng tī tòu]: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可以透过光,常指各种宝石。
2 洁白无瑕 [ jié bái wú xiá ]: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3 白璧微瑕 [ bái bì wēi xiá ]: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 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4 珠圆玉润 [ zhū yuán yù rùn ]: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5 雕玉双联 [ diāo yù shuāng lián ]:雕玉:用玉雕成,形容华美、工巧;双联:律诗中相对偶的两句。 形容属对极为精巧。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参考资料: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