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古代大唐长安西市的介绍!

我想知道古代大唐长安西市的介绍!,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面积0.96平方公里,其范围在今西安莲湖区东桃园以东、老糜家桥以西、东桃园桥以北、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先劳南市场位置

发掘时,西市的北面、东面尚有夯筑的围墙基址,墙基皆宽4米多。西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均宽16米的平等街道各两条,四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内划分成9个长方形区域,其中东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相距309米,各街两侧均设有水沟,在水沟的外侧还发现有1米宽的人行道。

西市的9个区域四面均为街道,这样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临街,便于交易。每个区域内还有便于内部通行的小巷,在有的巷道下还有砖友砌的暗排水道与大街两侧的水沟相连。临街部分出土的商业店铺遗址表明,房屋的规模不大,面阔4至10米,进深3米多,均沿街毗连;而出土的同类物品相对集中的现象,也证明了某一类型店铺的存在,如珠宝商的店铺就多料珠、珍珠、玛瑙、水晶等制品,铁器店铺就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铁钉、铁棍与小铁器残块等。"

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 )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

唐 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

公交线路:237路大站快车,全程约237公里

1、从油榨街步行约320米,到达油榨街口站

2、乘坐237路大站快车,经过8站, 到达大山洞站

3、步行约880米,到达大唐珠宝

长安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

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城外挖有护壕。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北墙长1135米,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东墙倾斜有曲折。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

含元殿,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殿前龙尾道长7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宫殿遗迹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9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5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5间,两侧各2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前殿东西宽亦为9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4间,当中7间进深3间,地面也铺石板。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两山对齐,进深3间,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

兴庆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为唐长安三座皇宫之一,其他两座为大明宫、太极宫。开元二年(714)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宫殿为非对称布局,南部有较大的园林区,具有离宫性质。唐天佑元年(904)毁。

据记载,兴庆宫以一道东西横墙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南部为园林区。东面通过夹城与大明宫连通。正殿为兴庆殿,主要建筑还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龙首渠横贯宫殿区,在瀛洲门东侧穿越东西横墙注入园林区的龙池。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东北角有沉香亭。宫的西南方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宴饮的地方。整座宫殿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这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是罕见的。遗址南北1250米,东西1080米。1958年在遗址范围内进行过发掘,其中有一座门址,面阔五间,长265米,进深三间,宽19米,进深的中间一间除明间处开门道外,西侧为夯土台,土台外侧接南面宫墙。这遗址曾被认为是勤政务本楼遗址。但也有人认为,与文献所载的位置、规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产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芙蓉园占据城东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围有围墙,园内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57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