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饰是指佩戴在人体上的装
饰品。
在2万年前的欧洲
洞穴壁画中。
就有佩戴装饰品的人
物形象,所用的原料可能是鱼骨、
石子、贝壳等。
现存最古的首饰是古埃及的
中王朝(前1991-1778)时期,古
埃及妇女戴着发环、发卡、项链、手
镯,在腰下围着狭长的珍珠饰带。
当时用的金属几乎只有金和银,宝
石有红玉髓、紫晶、绿松石、青金
石、长石、绿柱石和碧玉等,还经常
用蓝色或绿色的陶珠代替宝石。
金
珠和银珠是空心的,以两个半球合
起来。
手镯用金丝绞成,以妻花金
片作装饰。
最为出色的是金垂坠,
那是用狭长的金片将边缘包起来
形成美丽的轮廓,中间是宝石镶嵌
图案。
指环上经常是一个圣甲虫,
它用一根小绳系在指上。
这是戒指
的前身。
在新王朝(前1573 -
1085)时期出现了耳环。
有的耳环是穿过耳垂上的小孔,有的是开一
道裂缝夹在耳朵上。
此时还有了指
环印章。
古埃及文化影响到地中海中
的克里特岛。
在岛上的克里特·迈
西尼(前1800 - 1100)文化中,也
包括首饰。
种类有金叶饰带、耳环、
饰针、指环、项链、挂件等。
主要用
浮雕装饰,题材有圆圈纹、螺旋纹、
玫瑰花、棕搁、狮子、山羊、狮身人
面像等。
纹样是刻在金箔上再贴在
软性材料如树脂上。
螺旋纹可能是
用金属丝弯好再附在金箔上捶打
而成。
约在前9至7世纪,迈西尼
的首饰受到亚述的影响,例如它用
了玫瑰花形。
还出现了一种谷粒纹
样。
它是用小颗金属球焊接在同类
金属平面上而形成的。
古希腊有着丰富的首饰遗产。
主要品种有王冠、花环、耳环和项
链。
花环是用于宗教行列,也用于
奖励某位功臣。
希腊工匠的最主要
贡献是直接用金子铸造人和动物
的形象。
在前3世纪之前希腊首饰
很少用宝石,色彩效果是靠珐琅工
艺获得的。
在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后,东方宝
石渐渐用于希腊首饰。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古
罗马首饰继承希腊的传统。
宝石和
玻璃人造宝石的运用渐渐增多。
耳
环有着各种不同式样的垂坠,甚至
一种做成有两耳的酒瓶形状,显示
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影响。
有的耳朵
有S形的钩子。
项链的是8字链。
扣上具有护身符意义的挂坠。
手镯
变得粗大,有的做成一条盘曲的
蛇,有的用金属线绞在一根基线之
上。
也有用珍珠、青金、绿玉髓精致
编成。
古罗马还盛行一种浮雕宝石
饰品,称为“卡米奥’。
那是用玛瑙
琢成的椭圆形片,它利用宝石上下
不同层面的不同色彩,将浮雕部分
与底子部分区分开来,例如在黑色
或棕色底子上刻有白色的浮雕。
建于公元4世纪的拜占廷帝
国的首饰在罗马传统加上了东方
的风格。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掐丝珐
琅技术。
图案的轮廓是由金属细条
围在金属胎边匕和焊在表面,中间
填上釉彩。
公元5至9世纪的欧洲由于
宗教的严酷统治被称为“黑暗时
代’。
这个时代的首饰中可以看到
基督教因素的介人,如十字架成为
重要的垂坠。
此时宝石是献给教堂
的,较少见于佩戴。
圆形和环形的
饰针是为了在颈部束紧衣服。
在技
术方面,8至10世纪出现了“失蜡
浇铸’技术先用蜡做一个模型,
外面做一个铸模。
将蜡溶化,灌人
熔化的金属,等到冷却后去掉铸
模,产品便制成了。
这种饰品镀l几
锡或金,再用宝石或珐琅装饰。
14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文艺复
兴的曙光。
由于意大利与东方贸易
的加强,宝石地位逐渐L升。
妇女
的裙子变得丰富华丽,需要更多形
式的首饰来配合。
女子佩戴着花
冠、头饰和项链,男子佩戴镶着黄
金或珐琅的腰带。
佩戴首饰成为地
位的标记。
戒面做成精致的花瓣形
凸起。
心形的胸针上刻着爱情语句
在情人间交换。
在14世纪簇形胸
针发展成一圈图案围着一颗大宝
石的式样。
15世纪宝石工艺更为
发展。
宝石切割越来越精妙。
设计
形式受到火焰式和垂直式哥特风
格建筑的影响,壁完和窗花格微型
化为首饰式样。
低敞胸裙子的流
行,引起对项链和垂饰的需要。
而
宽袖衣给于手镯露面的机会,男子
佩着镶宝石的皮带扣,女子项链L
挂着可开合的空心小盒。
盒面卜有
着珐琅的宗教画如耶稣受难、受胎
告知、圣母像、天使等,盒里装一}f
爱人的头发015世纪还流行帽饰,
用黄金或其它金属制成。
文艺复兴早期的首饰匠力图
在设计中表现古希腊罗马的精神。
他们对希腊罗马的首饰原型知之
甚少,因而表现得较多的是运用希
腊罗马神话题材,如林中少女、半
人半羊的“山道尔’和古典柱式、
山墙。
真正反映出文艺复兴与古罗
马联系的是:古罗马的“卡米奥”
浮雕在14世纪被广泛仿制。
文艺
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一般首
光被训练为一个金匠,他们用涂上
珐琅的黄金做微型雕塑。
从76世
纪中期开始,浮雕让位于镌刻。
首
饰中心从意大利、法国移向奥地利
和德国。
首饰越来越被看作是妇女
的专用装饰品而且越发奢华精巧。
妇女佩戴一整套首饰,包括手镯、
衣领角、有垂饰的项链和头饰。
垂
饰有龙形、海马、魔鬼、动物、圣经
和其它神话题材,都是用涂十珐琅
的黄金制成,镶着奇JF:怪状的玲
珠。
有时还有方形的宝石镶边‘
在17世纪,具象断饰不再流
行,人们把对涂珐琅的黄金的热情
转向了宝石。
随着切割技术高度发
展,出现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切割方
式。
从1650年后,圆顶宝石很少再
用。
托架从自然花朵形态转向叶
形。
当时还出现了有骼骸和交又骨
头的葬礼首饰。
那是将死者的遗产
打成一批葬礼戒指,分赠死者的亲
友,这是宗教改革后出现的一种风
俗。
17世纪未至18世纪、人们的
兴趣转向欣赏首饰的光芒。
切割技
术更为完美,钻石切割技术发明于
7700年,到18世纪初一颗钻石最
多可以切割出58个面。
钻石在宝
石中占统治地位,次等是水品,最
次的是白铁矿石。
一套首饰行尖包
括耳环、项链、手镯、胸饰以及鞋
扣。
首饰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在H
光下使用一种在晚间烛光下使
用。
H间}a饰有妇女的衣带串饰,
戴在妇女的腕卜,系「一串钥匙,
钱袋或小装饰品,鼻烟盒,镶金和
+:石的怀表,烛光首饰是闪光的钻
了。
加}几祖母绿、黄玉或红宝石。
开始啊!常言道,f;不琢不成器。
对古玉来说,“琢’字怕要改成
“盘”字了。
18世纪后20年,英国的艺术与
建筑出现了古典复兴主义,它也波
及首饰设计。
戒面、垂坠和怀表面
上镶着一幅画珐琅的微型画,题材
是神话故事或贵族人像。
在法国拿
破仑时期,拿破仑的妻子斯坦芬尼
创立了一种流行式样:长长的耳
环,高高的花冠冕,宽手镯,花项链
和大皮带扣,这是法国新古典1:义
的式样。
在19世纪柏林出现了铸铁
首饰,以后又出现了煤金首饰,它
一直在当世纪流行。
19世纪是时装首饰流行的世
纪。
典型的有在颈上系一个天鹅绒
结,上面有饰物针。
19世纪的后半
世纪,批量生产的首饰开始大量出
现。
批量首饰成为一种普及的商
品。
但也有像俄国的法布尔兹这样
的大师出现。
20世纪以后首饰的主流是时
装首饰。
它一般是在金属架上嵌玻
璃、白铁矿石或其它仿制品。
它与
时装配套,流行周期短暂,已没有
任何保值价值,只具装饰价值。
但
也有少数著名的艺术家参与首饰
设计,如毕加索,达里都曾设计过
现代风格的首饰,伦敦和巴黎是当
今世界主要的首饰生产中心。
2020年1月,Chopard萧邦宣布将成为第25部詹姆斯·邦德**的官方合作伙伴。 演员安娜·德·阿玛斯(Ana de Armas)饰演帕洛玛(Paloma) ,将在影片中佩戴 Chopard萧邦Green Carpet系列的三款高级珠宝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皆以尊重人类与大自然的原则而打造。
安娜·德·阿玛斯(Ana de Armas) 在影片中佩戴一条镶嵌43克拉梨形钻石的项链,而缱绻于腕间的手镯则镶嵌重达 82克拉的梨形钻石 和明亮式切割钻石,耳畔镶嵌 14克拉梨形钻石 的耳环亦衬托其优雅造型。
在影片中,邦德已经退役,在牙买加享受平静的生活。但当他的老朋友——中央情报局的菲利克斯·莱特(Felix Leiter)向他求助时,这份短暂的平静也随之打破。营救一名被绑架的科学家远比预想的要危险得多,在此次任务过程中,邦德追踪到一位装备危险新技术的神秘反派。
值得一提的是,**中她的Chopard萧邦高级珠宝不是道具,都是货真价实的钻石哦!而且仅使用可持续和符合道德的钻石与「公平采矿」黄金制成。
《地下6号》又名:以暴制暴,讲述六个亿万富翁伪造自己死亡后组队打击坏人的故事。在一个闪回镜头里,其中一个角色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间公寓里盗走了一件天价钻石项链。当他沿着屋顶逃跑时,发现自己咬住了珠宝,而他的同伙幸好在他摔落前抓住了另一端。
片中的钻石套装来自Chopard萧邦在2017年推出高级珠宝系列The Garden Of Kalahari,这是Chopard以 2,055万美元 巨额收购的钻石原石「The Queen of Kalahari」切割后打造的。这颗巨钻重达 342克拉 ,于2015年开采自博兹瓦纳的Karowe钻石矿。为了纪念发现钻石的女性矿工,这颗原石被命名为 「The Queen of Kalahari」 ,其中「Kalahari」代表 Karowe 钻石矿所在的 Kalahari 沙漠。
在比利时进行切割后, 「The Queen of Kalahari」 最终成为 23颗 Type IIa 型钻石 ,均达到 D 色 和 Flawless 无瑕净度级别,无荧光 。其中 5颗 的重量超过 20ct——50ct 的圆形明亮式切割钻石, 26ct 的心形切割钻石, 25ct 的水滴形切割钻石, 21ct 的祖母绿切割钻石和 20ct 枕形切割钻石。
其中3颗镶嵌在**中出现的项链上。三颗分别是50克拉的圆形明亮式切割钻石、26克拉的心形切割钻石、25克拉的水滴形切割钻石。
萧邦Chopard 的设计师以自然为灵感,对新切割完成的钻石进行设计。每一颗钻石主石周围都缀满水滴形钻石花瓣,构成盛开的花朵造型,花瓣外侧还用小颗圆钻勾勒一层蕾丝花边,更突出主石的明亮火彩。
这个系列中结构最复杂的是项链作品,由圆形和水滴形钻石连缀而成,项链中央可以看到一朵耀眼的钻石花,下方搭配圆形、心形、水滴形三枚不同主钻的挂坠,可作为单挂坠项链,或同时搭配三枚挂坠形成华丽的项链设计。心形和水滴形钻石亦可悬垂于耳钉下方,构成不对称的耳坠设计。
其余还有21克拉的祖母绿切割钻石,以及一颗20克拉枕形切割钻石(镶嵌在戒指上)。
《唐顿庄园》这次故事的主线很牛:虚构的克劳利家族,1927年要接待“微服下唐顿”的英国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玛丽王后那是谁?**中的玛丽王后,就是英王乔治五世的伴侣玛丽王后,那个“手中闪耀的珠宝,可以照亮半个地球”的宇宙无敌珠宝狂魔。
当时,在上流 社会 圈子里,戴头冠参加活动是很普遍的,尽管只有已婚女性才能佩戴,但实际上,如果是大型宴会,请柬上通常还会写一行字,表明是否适宜佩戴头冠。
格兰瑟姆伯爵夫人:
1880年款维多利亚钻石叶子头冠
老伯爵夫人 的是 1880年款维多利亚钻石叶子头冠,共165克拉 ,切割工艺属于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旧式切割工艺。
老妇人戴的时候是连在一个黄金底座上的,拆掉底座就能变成一根项链。
柯拉·克劳利:
1900年爱德华时代玫瑰钻冠冕
玛丽母亲、格兰瑟姆伯爵夫人戴的是1900年爱德华七世时期的钻石冠冕,总重8克拉的钻石 采用旧式切割和玫瑰切割两种工艺。总共8克拉,连婆婆的一半都不到——她可是整个克劳利家族的真·拯救者和金主。
不过这款皇冠有一个隐蔽机关:有一个能拆卸的黄金底座。加了底座,这款冠冕可以分分钟变成一款花冠。
二**伊迪丝:
1890年维多利亚晚期百合花冠冕
二** 戴的是 1890年维多利亚晚期出品的一顶百合花头冠,钻石共重15克拉 ,也是传统的旧式切割工艺,有不可拆卸的黄金底座。
但二**将这枚冠子戴出了新意——模仿爵士时代最流行的钻石“花环风格”,将头冠固定在了额头上。
这种戴法几乎成为二**的标志了。装饰艺术时期多种多样的发带取代了爱德华时期的王冠,成为时髦女性钟情的饰物,发带佩戴在前额上,和灵动的短发相映成趣,突出了当时修长飘逸,优雅慵懒的新造型。
以上三顶 钻石头饰 ,都是英国的皇家御用古董后冠店Bentley & Skinner借出的真品。拍摄的时候,都有专人守着。
大**玛丽:
1800年格鲁吉亚花卉钻石头饰
大**玛丽 当初结婚时戴的 1800年代古董头饰 也可以租用,价格 145,000 英镑,押金为 125,000 英镑,每天租金为 1,750 英镑。
这顶格鲁吉亚花卉钻石头饰不仅是爱德华时期的著名代表佳作之一,还相当有来头。它来自古老的珠宝品牌Bentley & Skinner,属于英国皇室所有,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长女路易丝公主殿下的结婚头饰。头饰本身由45克拉的密镶钻石装饰而成,均以银托镶嵌并固定在黄金底座上,此头饰可拆成两件胸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铂金的大量使用使这顶头饰更加闪亮。
玛丽皇后: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孩冠冕 + 弗拉基米尔冠冕
玛丽王后 就比较大方了!先是戴着如今英国女王最爱的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孩冠冕” ,从年轻一直戴到现在。而且,她还戴着它出现在了英镑和邮票上!
诞生于1893年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女孩们联合筹钱为玛丽王后定制的结婚礼物。
1947年 ,玛丽王后将这顶冠子送给了大孙女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她的结婚礼物。
接着出场的是 “Vladimir Tiara大公夫人弗拉基米尔冠冕” ,这也是如今女王常在各种正式场合佩戴的。弗拉基米尔冠冕也被称为 “钻石珍珠皇冠” 。
弗拉基米尔冠冕诞生于1874年 ,原本是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儿子弗拉基米尔大公送给新婚妻子玛丽亚的礼物,使用了大约1900颗宝石。经过革命动荡后, 1920年代以28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玛丽王后。 不过,玛丽王后的这顶弗拉基米尔冠冕少了几颗钻石,属于战乱造成的残次品。
玛丽王后委托皇室御用珠宝商Garrard将钻石补齐后,还想到了一冠三用的法子:将冠冕上的珍珠重新设计出可拆卸的,再找了一套祖母绿做成“替换装”。
如今,弗拉基米尔冠冕也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最喜欢戴的皇冠之一,她有时会用祖母绿替换镶在王冠里的珍珠,有时干脆什么宝石都不要。
对了,玛丽王后的这两顶冠冕,使用的其实都不是真珠宝。因此剧组也不太敢给什么特写,以免穿帮。
事实上,珠宝首饰作为**演员中重要的道具,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角色性格、心理甚至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导演在这方面的用心也可以看出其对**人物塑造上的功底。在**史上,众多的爱情影片中曾经都不止一次出现过珠宝首饰,这些珠宝或奢华、或简约,陪伴着男女主人公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或许有情人最终未终成眷属,但陪伴着他们的那些珠宝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过。
收藏古董珠宝的乐趣,就在于身处摩登时代,仍然能够收纳逝去时代里的美丽事物。
耀眼的宝石或是精巧的工艺固然充满诱惑,但更令人着迷追逐的,往往是珠宝背后所承载的故事,每一件古董珠宝都能追溯到一段时期,可以通过它感受当时的繁盛与衰败,甚至可以知道它曾经在哪些人家辗转过。收藏一件古董珠宝,就拥有了一段时光、一个故事。所以与其说珠宝装饰了世人衣香鬓影的美梦,不如说它记录了时光的故事。
严格意义上的古董珠宝,是指五千年前到二十世纪中叶二战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的珠宝首饰。但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手工制品,也可以归结在这个范畴里。无论在时尚的西方还是古老的东方,古董珠宝首饰因材料的贵重、色彩的艳丽、造型的精巧和光泽的璀璨,反映了人类文明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厚重的收藏价值。
珠宝与时装一样,也有年代风格感的划分。除了在古董珠宝当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装饰艺术风格珠宝,古董珠宝也可依据时期列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1、1880年代 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
也称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
这个时期由于强国扩张领土,对于异国文化的吸收也影响了珠宝设计,珠宝的风格除了保留浪漫氛围,也涵盖多元文化,诸如新文艺复兴风格、自然主义风格、希腊风格、埃及风格、伊特鲁里亚风格、亚述风格、印度风格、吉普赛风格等,在风格如此多元的时代,彩色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以及钻石常常作为主石来设计,是一个非常值得收藏的典型时期。
2、1900年代法国新艺术时期(Art Nouveau)
此时是自然主义盛行的年代,珠宝作品着重在表面装饰镶工,也使用许多植物的藤蔓与曲线营造珠宝华丽的线条。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短暂到甚至仅有几年的时期,但它却对之后全世界范围的珠宝设计风格影响巨大,各种华丽繁复、流畅卷曲线条的花草纹式、自然图腾以象征手法延展出一个个极具动态美感的艺术珍品。
在以上这两个时期的珠宝珍品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天然珍珠的影子。这是在现代珠宝中几乎不可能看到的。
3、1910年代法国花冠花环时期
也称为英国爱德华时期(Edwardian Era)
欧洲的珠宝史长河之中,爱德华时代是最后一个以英国君主命名的珠宝时期,没有哪个时代能像爱德华时代一样,那么极度绚烂、光辉璀璨、绚丽多姿——这让短短30年间的爱德华风格在珠宝历史上成为不落幕的经典。
和上个新艺术时期不同,爱德华风格体现了雍容华贵,高雅温婉的王者之风。不过,新艺术时期强烈的艺术气息并没有被完全摒弃。非常庆幸的是,工艺的进步和材质的精良让新的花环风格更加生动流畅,并在1910年发展成为珠宝设计中最流行的元素之一。
与此同时,爱德华时代的珠宝继承了乔治王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格调。大量使用钻石与铂金等的贵金属,奢华与制作精细。融入繁复蕾丝缇边风格,展现宫廷式的华丽细致。波浪般动感轻盈的造型,有向新兴资产阶级审美致敬的意味。
爱德华时代怀旧复古成为主流,匠人对单色情有独钟,所以这个时期的珠宝往往都是白色偏白色甚至是无色的,铂金的加入,蝴蝶结和花环图案的使用使这个时期的珠宝低调奢华又气度不凡。
4、1925年代的装饰艺术时期
最值得收藏的装饰艺术 (Art Deco)
它源自1920年,盛行于1930至1940年间,将“几何简约风格”推到最高峰。其显著风格特征为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具代表机械美学的几何线条造型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artier的几何图腾钻石手链,而其它同样有装饰艺术优异作品的 Boucheron、Van Cleef & Arpels、Mauboussin、Tiffany &Co等,至今仍然活跃在珠宝的世界里。
因为1905年御木本幸吉(Mikimoto)成功养殖出真正圆形的珍珠,使得那个年代的珠宝在材质选用上加入许多珍珠素材。
装饰艺术珠宝的另一特色便是在材质上更多元化。19世纪前,多数珠宝是黄金与银制饰品,到了20世纪初期,白金的发现改变了珠宝的呈现方式。由于白金材质颜色的特性,镶嵌上钻石或是半透宝石后仍然可以呈现为其色泽,这点使得珠宝在材质选用上可选择更多前所未见的宝石。
还有一个特色可以在诸多装饰艺术风格的古董珠宝当中看到,就是融入异国文化的精神,尤其是埃及的风格成为各品牌选用的取材,这与当时考古学的新发现有关,1922年埃及法老王图坦卡门的陵墓揭示到世人眼前,于是埃及风格的珠宝一时之间成为设计师心之向往的灵感缪思。所以很多散发着异域风格的珠宝也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
“古董珠宝是拥有魔法的,它盛开于繁华悠久的岁月之河中,当我们拭去历史的尘埃,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享受,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感情上。”
钻石是迷人的,而与种种传说、迷信交织在一起的一部钻石历史,更增添了钻石的神秘色彩。钻石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缩影。这里只对其作简要的勾勒,目的是为钻石鉴赏者提供一个简要的线索。
钻石之初--印度
钻石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十七世纪之前,虽然早期婆罗洲也产钻石,但由于产量极少,因此可以说印度是当时钻石的唯一产地。古印度人把钻石颜色分为四个等级,这是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无色的钻石称作“婆罗门”;浅红色的钻石称作“刹帝利”;浅绿色的钻石称作“吠舍”;灰色的钻石称作“首陀罗”。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钻石的描述和记载,考古研究发现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用钻石作为工具,对其它宝石的珠子进行雕琢。当时的印度人已知道,当两颗钻石相互碰撞时,部分钻石会裂开甚至蹦掉,这是钻石辟开加工的开始。在印度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生世之谜”,传说钻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无比的国王,他不仅出生纯洁,其平生所作所为亦光明磊落,当他在上帝的祭坛上焚身后,他的骨头便变成了一颗颗钻石的种子,众神均前来劫夺,他们在匆忙逃走时从天上洒落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蕴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坚硬、透明的金刚石。
钻石之路--从印度到地中海
与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一样,连接古印度与西方的则是“钻石之路”。钻石之路实际上由两条路线组成,一为陆路,从印度经现今的两伊、土耳其抵罗马;二为水路,跨印度洋,经伊斯兰圣城麦加,从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达罗马。公元一至三世纪罗马帝国出现的钻石,即是通过这两条“钻石之路”从印度运来。可想而知,最好的钻石必然首先为印度的国王们所拥有,其次为沿途各国的统治者所占有,当走到终点时,剩余的钻石已为数不多了。
公元三世纪之后,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钻石在地中海地区销声匿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波斯帝国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间,它取代了罗马帝国而成为印度钻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随罗马帝国衰落丧钟的还有基督教的兴起,由于此前的钻石大都与异教迷信联系在一起,刚刚皈依基督教的教徒们对钻石兴趣在为减小。
钻石新的生命--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钻石已经受重现,但人们心目中的钻石仍带有各种神秘色彩,就如:有人认为钻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认为钻石是有毒的,吞下去会导致人死亡。有一些关于钻石的迷信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将士们认为钻石会给拥有者带来勇气,作战时佩载钻石,可无往而不胜,又如钻石会使男人对妻子的爱更深。但使钻石在欧洲人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有以下一些主要事件
(1)法王路易九世(1214-1270)在位时曾颁布节约法令,规定只有国王才能拥有钻石,女人不许佩载钻石。不到二百年后,查七世的情妇第一次公开场合违背路易九世的法令,多次在宫廷社会场所以其首饰上的钻石而引人注目。此举使钻石在当时的欧洲理人,特别在女士心目中变得更富魅力。
(2)1477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在与法国勃艮地的玛丽公主定亲前,接到公主的一封来信,内文写道:定亲之日,公主必须戴上镶有钻石的指环。由此,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枚结婚钻戒就此戴在了玛丽的手指上。钻石戒指从此成为情侣们忠贞爱情的至高信物。
(3)1499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次绕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通向亚洲的海上贸易之路。从而使欧洲人得以避开中东阿拉伯国家对钻石贸易的垄断,来自印度的钻石得以在欧洲大量地出现。除上述因素外,真正钻石在欧洲得新生的是钻石切磨技术首先在欧洲得到发展,威尼斯作为欧洲与东方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口岸,钻石在重新回到欧洲之初的十四世纪,这里也曾是欧洲最早的钻石切磨中心。但其地位很快被安特卫普所取代,并很快变成国际钻石切磨中心。到了十五世纪晚期,安特卫普的钻石切磨师们已经开始利用涂有细粒钻石的金属盘来对钻石表面进行抛光;到了十七世纪,这里的切磨师已能在钻石上切磨出58个面;到十八世纪,已掌握了钻石的劈开技术。由于钻石切磨技术在欧洲日益完善,欧洲人对钻石的兴趣日渐浓厚,阿姆斯特丹、伦敦也相继成为重要的钻石加工中心。
承前启后--巴西
印度的钻石产量在十七世纪达到高峰,年产量大约为5-10万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达到宝石级。此后钻石产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间,每年从印度运至欧洲的钻石只有2000-5000克拉,欧洲的钻石工业面临空前挑战。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个远离欧洲的大陆,南美巴西发现了钻石,并很快取代了印度,成为第一大钻石生产国。在1730-1870年的140年时间里,来自巴西的钻石主宰了世界的钻石市场。其产量在1850-1859年间达到顶峰,平均年产量达到30万克拉。由于钻石产量供给充足,钻石也不再是仅仅供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钱,不管你身份如何,你尽可以在市场上购到你看中的钻石。
现代钻石工业--南非
巴西的钻石一度使世界钻石业兴旺,但其供给量有限。到1861年为止,巴西的钻石年产量下降到17万克拉,到1880年,巴西钻石年产量只有5000克拉。这种戏剧性的产量下降对当时欧洲初具规模的钻石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时,一个神秘的大陆--非洲传来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于南非奥兰治河岸的德克尔农场一个15岁的男孩发现了一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后来这颗钻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椭圆形钻石,最初被命名为“奥莱利”。当这颗钻石亮相于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时,已被易命名为“尤利卡”(Eureka)。南非钻石出现署光后,很快在金伯利发现规模巨大的钻石矿床,1872-1903年间,从金伯利城周围的各矿床中开采出来的钻石年产量已达2000-3000万克拉,占全球钻石总产量的95%。由于南非钻石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公司-DeBeers公司,并由此开创了现代十分繁荣的现代钻石产业。
中国钻石
中国的钻石历史不知从何时开始的,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定论。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记载,许多学者认为这“他山之石”就是金刚石。此后在《列子》、《海内十洲记》中都曾记载过“刀长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剑,如果记载详实的话,那么这昆吾刀剑很可能就是以金刚石制成的。但以上记载和由此而得到的认识均只是人们的猜想,无法得到明确的定论。有史可查的明确有关钻石记载最早是晋的《起居注》:“咸宁三年,敦煌上送金刚,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后在《魏书》、《隋书》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拥有较多的钻石。可以看出,中国最早的钻石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源于印度。
目前,我国辽宁的瓦房店、山东的蒙阴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钻石的重要产地。1983年,我国探明的钻石储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国的钻石产量占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东临沂县常林村的一位农村妇女在耕地时发现了我国现今最大的“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现今储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中。我国发现的100克拉以上的钻石共有4颗,均是在山东发现的。我国发现的最大钻石重14两,折合21865克拉,1936年产出于山东沂沭河畔。钻石晶莹无暇、色泽金黄,取名为“金鸡”钻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侵华日军抢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发现“陈埠一号”重12427克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