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真伪识别

钻石的真伪识别,第1张

一、钻石与仿制品的鉴别

由于钻石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但价格昂贵的宝石。因此,人们一直需要一些廉价而外观又很像钻石的仿制品。钻石的仿制品可以是天然宝石矿物,也可以是人造或合成材料,但由于这些仿制品的物理性质与钻石总有不同之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它们区别开。表15-2-1列出钻石及其常见代用品的物理性质。

表15-2-1 钻石及其代用品的物理性质

(一)钻石肉眼鉴定

1毛坯的肉眼鉴定

(1)观察光泽:钻石具有特殊的金刚光泽,是区别其他无色透明矿物(或材料)的重要特征,观察时要尽量从光滑面进行光泽的观察。

(2)观察钻石的外观形态和表面特征:钻石最常见的晶体形态是八面体、立方体及二者的聚形,在无色透明矿物中能出现这几种晶体形态的矿物为数较少,即或具备相似的形状,如无色的尖晶石、锆石等,但由于其他性质与钻石相去甚远亦可彼此区分。钻石的另一个特征是晶面花纹,钻石的不同晶面常有特征的生长纹(晶面花纹),如八面体面常有三角形生长纹等,这些均可作为钻石的识别特征。

(3)估计钻石的密度:钻石用手掂量,有“打手”的感觉,合成立方氧化锆密度为595g/cm3,几乎是钻石的一倍。

2成品抛光钻石肉眼及10倍放大镜下鉴定

(1)切工特征

1)比率:切磨钻石,特别是品级较高者,通常有很好的精确性和对称性。如多条面棱总是相交于一点,各个小面的形状与大小及比率基本一致。但钻石仿制品的切磨常比较差。

2)抛光:钻石的不同刻面上的抛光痕的方向往往不一致。而仿钻各刻面的抛光痕的方向较一致。

3)腰棱:由于钻石硬度很大,在加工时,绝大多数钻石的腰部不抛光而保留粗面,呈毛玻璃状,又称“砂糖状”。钻石仿制品由于硬度小,虽然腰部亦不精抛光,但在粗面上仍能看到打磨时的痕迹,如平行排列的钉状磨痕等,此外,天然钻石腰围及其附近常发现三角形,阶梯状生长纹或原始晶面。

4)刻面棱线:天然钻石硬度大,刻面之间的棱线平直而锐利,而仿制品硬度小,棱线呈圆滑状。

(2)光泽与火彩:钻石具有金刚光泽,色散适中,火彩柔和。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可以依据光泽和火彩存在的较小差异,与仿钻区别开。

(3)观察重影:具有较大双折射的仿钻材料,在10倍镜下均可见明显的刻面棱重影现象,也称双轨现象,可与单折射的钻石区别,如锆石、合成金红石、合成碳硅石等,但在观察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避免从平行光轴或近于平行光轴的方向观察。

(4)内含物的特征:钻石为天然矿物,一般带有特征的矿物包裹体,生长结构等各种天然信息,这是钻石与其他仿制品的根本区别。例如,由平直且平行解理诱发的解理裂隙——羽状纹;特征的生长纹、双晶纹以及钻石腰棱上残留的原始晶面上的晶面纹理等——生长结构;典型的晶体包裹体有石墨、无色或白色橄榄石、红—红褐色晶形完好石榴子石、黑色的晶粒状铬铁矿、小钻石晶体等。

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鉴别方法也具有实际意义,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线条试验法,将标准切工的钻石台面向下放在一张有线条的纸上,垂直观察,几乎看不到纸上的线条,非标准切工不适用;倾斜试验法,将样品台面向上,置于暗背景中的,垂直观察离观察者最远的区域,出现暗窗者是仿钻,合成CZ、钛酸锶等折射率高的不适用;亲油性试验,用油性笔在钻石表面划过时可留下清晰连续的线条,而仿制品则会聚成一个个小液滴;托水性试验,用毛细管将小水滴点在样品上,水能在钻石表面保持长时间隆起,反之则为仿制品。

(二)常规仪器鉴定

常用比较简便的仪器进行鉴定和区分:

1热导仪测试

钻石的热导率很高,应用热导仪可以快速地鉴别钻石与仿钻石,但要注意合成碳硅石在热导仪测试中也会像钻石一样发出蜂鸣声,进一步区别可以通过刻面棱重影,内含物特征等进行。

2偏光仪检查

钻石为均质体矿物,而水晶、锆石、无色蓝宝石,托帕石及白钨矿等均为非均质体,理论上用偏光镜应很容易区分开。但天然产出的钻石常出现异常消光,给这种方法带来困难。

3折射率测定

对于水晶、托帕石等低折射率的样品,可以通过测定折射率将他们区别开,但大部分钻石仿制品折射率较高,不能用折射仪测定,而且容易损坏折射仪,因此一般不用测定折射率的方法来进行鉴别。

4密度测量

用静水力学法或重液测量未镶嵌的裸钻或毛坯也是鉴别钻石真伪的有效手段。

5色散

钻石的色散0044是无色透明天然宝石中最高的,因此易于与其天然宝石的代用品相区别。而一些人造的仿制品,如钛酸锶、合成金红石等的色散比钻石大得多,也不难区别。

6分光镜及分光光度计

天然产出的钻石大多数是Ia型(约占98%),由N3中心致色,这类钻石在415nm处有一强吸收。

二、合成钻石的鉴别

1颜色

大多数合成钻石为**,有一种为近似琥珀**。

2内外部显微特征

(1)合成钻石内常可见到细小的铁或镍铁合金触媒金属包裹体,常呈长圆形,平行晶棱或沿内部生长区分界线定向排列,或呈十分细小的微粒状散布于整个晶体中,在反光条件下,这些金属包裹体可见金属光泽。

(2)合成钻石晶面上常会显示不寻常的树枝状生长花纹。

(3)天然钻石一般呈八面体或立方体等单形或聚形,而合成钻石则发育八面体、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和四角三八面体等单形组成的聚形。

3荧光特征

合成钻石在长波紫外光下常呈惰性,而在短波紫外光下因受自身不同生长区的限制,其发光性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

4吸收光谱

无色—浅**天然钻石在415nm、452nm、465nm、478nm有吸收线,特别是415nm吸收线的存在是指示无色—浅**钻石为天然钻石的确切证据,而合成钻石则缺少415nm吸收线。

1996年戴比尔斯(deBeers)推出的Diamondsure仪器,用于天然钻石和人工钻石的鉴别,该仪器采用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专门测量样品是否具有415nm吸收线,如再配合使用另一种名为Diamond view的仪器,便可以准确鉴别天然与人工合成的钻石。

5异常双折射

天然钻石在正交偏光镜下观察常具弱到强的异常双折射,干涉色颜色多样。多种干涉色聚集形成镶嵌图案,而合成钻石异常双折射很弱,干涉色变化不明显。

6阴极发光

合成钻石的不同生长区因杂质成分(如N)的含量、结构不同,而导致在阴极发光下显示与天然钻石完全不同的颜色和生长条纹等特征。

三、优化处理钻石的鉴别

钻石优化处理的目的,一是改善钻石的颜色;二是提高钻石的净度。

1颜色优化处理品的鉴别

除了用颜料涂层法改善的钻石极易鉴别外,其他方法改善颜色的钻石很难鉴别。对用辐照法增色的钻石,人们已找出了一些与未经处理钻石的差别,如,吸收光谱的不同,但对常规鉴定没有太大的帮助。对于高温高压法去黄变白的钻石就更难鉴别了,为了区分,目前只好采用在钻石腰棱刻字的方法加以限制。如,在高温高压下,Gepol法将Ia型褐色系列净度高的钻石中石墨转化为钻石,使钻石色级可升高至D—G级。GIA采用在钻石腰棱激光刻“Ge pol”印记。还有在高温高压下,将Ib型钻石中N原子迁移形成Ia型,使颜色变浅,色级升高的方法也比较难鉴别。

2净度处理品的鉴别

(1)激光钻孔处理钻石:利用激光技术在高温下对钻石进行激光打孔直达包裹体,将钻石中的有色或黑色包裹体除去再用化学药品进行清理。激光处理过的钻石,会在钻石表面留下永久性的激光孔眼,从亭部观察可见激光孔道。

(2)玻璃充填:充填钻石常具闪光效应,暗域照明下常见的橙黄、紫红、粉色,其次为粉橙色闪光,而亮域照明下可见蓝绿、绿色、绿**、**闪光,同一裂隙的不同部位可表现出不同的闪光颜色,但总体比较单一。而未经填充的裂隙呈现七彩的光谱色。

VVS1与VVS2都是钻石的净度等级。唯一区别就是净度不同VVS1净度高于VVS2,意思是VVS1的瑕疵特征的尺寸、位置、数量要好于VVS2。两者并没有严格的指标划分。

VVS1,VVS2级钻石:

VVS1:—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含物,十倍放大镜下极难观察。

VVS2:—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含物,十倍放大镜下很难观察。

VVS1-VVS2(极微瑕级) 

经验丰富的分级人员用10倍放大镜能够发现很小很小的瑕疵特征。其难度为很难到极难。根据瑕疵特征的尺寸、位置、数量决定是VVS1还是VVS2。

VVS是“VeryVerySlight”的缩写,意思是非常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镜下有很难看见的瑕疵。钻石的净度分级依据是内含物位置,大小和数量的不同来划分。

扩展资料:

钻石净度优化处理

常见的净度优化处理包含激光钻孔处理及裂缝填充处理。

激光钻孔处理:从钻石表面以激光烧出一个直达内含物的小洞,或者加热局部区域制造裂隙,再加以酸洗内含杂质。

裂缝填充处理:将折射率近似于钻石的物质填充至具有裂缝中,使羽裂纹不易观察。

GIA接受评级经激光钻孔处理的钻石,但不接受评级经裂缝填充处理的钻石,因激光钻孔为不可逆的永久变化,然而加热会破坏填充物质,经常发生于镶嵌时使用焊枪。钻石若经优化处理,贩售方应主动告知买家。

参考资料:

-钻石净度

上海九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首家在线钻石销售服务商,成立于2005年3月。传承源自意大利维琴察珠宝文化通过全新的营销模式,整合钻石产业链,用现代诠释传统珠宝文化精髓,致力于“让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更优质的钻石消费体验”

公司宗旨:“美钻零距离”——美丽、爱情与钻石,触手可及,轻松拥有!

九钻主推的美钻,经国际权威的GIA、IGIHRD专家严格把关挑选,其钻石腰棱均带激光镭射编号,独一无二与证书相符;率先成立由国内顶级专家教授担任顾问的九钻钻石研究所暨质量控制中心,建立领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卓越品质;首家启动“双证双保险”项目,多角度保障钻石品质,保障物流配送安全,保障顾客利益,保障购钻零风险。

价格优势:

依托全球钻石定价者RAPAPORT(九钻投资巨头之一)渠道优势,获得最新市场信息和钻石货源,跳过层层中间商环节,以第一手价格直达顾客。同品质钻石价格仅为市场的30%~70%。

款式优势:

与欧美最新潮流款式同步发行,海量陈列万千精款,时时更新,让您品享全球精美设计风情。

服务优势:

线上选购+线下体验“一对一”贵宾式专业服务,双向互补,尽享全方位优质服务。

九钻运作模式借鉴全球最大在线售钻企业——美国BLUENILE公司,以网络售钻的方式,省去传统方式中的高额店铺成本,使“优价”成为可能。同时将美国模式“本土化”,创新推出“网络+体验中心+实体店”模式,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05年相继推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定制服务”、“一对一”服务、“全球搜钻”等全方位服务,令顾客购钻更便捷、专享、轻松、安全,省时省力,因而成为行业耀眼的新星,备受媒体关注和消费者青睐。渠道上,九钻的优价美钻“洲际直达”,其股东RAPAPORT钻石集团,正是全球钻石价格制定者,旗下Rapnet每天有30万颗钻石在线销售。在保证自然成就“优价”的同时,RAPAPORT赋予九钻醇正钻石血统,从货源上优先保障九钻的至臻品质。2008年2月26日九钻获得千万美元级风险投资,依托四大风险投资商得天独厚的优势背景,在钻石货源品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其中:

RAPAPORT集团:全球钻石届的核心人物,是全球钻石价格制定者;

KPCB: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也是美国最大的在线钻石销售公司BlueNile的投资商(短短几年其网销业绩已超出包括Tiffany、卡地亚在内的美国前三位珠宝公司的总和);

清科集团:国际领先的投资公司,同时也是中国VC年会的组织者,VC排行榜的制定者,专注于投资具

有高增长潜质的中国企业;

启明创投:国际领先的投资公司,是美国第二大在线钻石网站ICEcom的投资者,同时也是Diamond

com的投资者;

你好,朋友

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很多人都把钻石与爱情绑定在一起,但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接触到的钻石都是碎钻。这个价格不只是很便宜,而是非常便宜。包括娱乐圈的张雨绮也说过碎钻不值钱。因为碎钻没有回收价值。我们在珠宝行绝大多数都是高价买进来,不值钱卖出去。如果对钻石真的喜欢,不妨买大一点的整钻,这样后续还能变现

玉石呈现的饰物,很容易出现智商税的问题。就想这个岫玉的手镯,总能在商家的忽悠下卖上大几万。看着也通透,听着卖家说也感觉确实很稀有。但实际上也就几十块钱。岫玉的产量非常大,值钱程度跟玻璃差不多,很多人不懂玉石,没有鉴别能力。就很容易买到商家的岫玉。带着玩还好,如果后续手头紧想变现,一问价高血压都上来了

很多企业都想请一副字画摆在办公室,来表示办公室档次和寓意。每次看到王健林拿出几百万珍藏字画,就觉得字画非常贵。就算不知名的作家,在字画店也是万元起步。但殊不知万能的某宝上,字画真的便宜。特别是想写什么就能有什么。37就能写字、装裱、全国包邮。如果你喜欢字画想买字画,那么不如上某宝看看,买不来吃亏买不来上当的价格。多划算。甚至还可以七天无理由退款,简直太周到了。

说道金箔,都想着跟金沾边,价格肯定不便宜。特别是食用金箔,就更高贵了,一般人均五百以上才看到食用金箔,成本可想而知。你看着酒里的金箔,多好看。你看这甜品上的金箔多有逼格。这一个个金光闪闪的看着就很酷炫很奢华很牛逼闪闪,有木有?一个冰淇淋贴几张金箔就就感觉酷炫吊炸天,有木有?入口即化的金箔,完全是金子入肚。但实际上金箔的价格仅仅只需16元就能买一张了。而且这一张还是真正的金箔。只不过打的太薄,只有01微米左右。1克金子就能打几百张金,换算对比金价打成金箔还有额外的利润空间。所以以后就算看到有食用金箔,可别被忽悠了,实际点缀的一点也就几毛钱不到。

挖地球非常有意义。

因为人类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埋在地面以下,地球深处有无数的宝藏,黄金、白银、钻石。

》如果我们在地球上打洞,一直挖,会遇到什么?

答案是,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1970年,前苏联在靠近挪威边境的科拉半岛打了一口超深钻井,钻探深度达12,263米。虽然现在有石油钻井超过了科拉钻井深度,但是科拉钻井是第1个用于科学研究的超深井,里面布置了传感器。

打科拉钻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穿地壳,但是最后263米进展极为艰难,而且从洞里面传来了地狱般啸叫声音。

2012年,日本深海钻探船“千秋号”钻入太平洋海底,计划是穿过地壳。地壳在陆地上有30到60公里厚,但在海底最薄的地方只有5~7公里厚。

如果“千秋号”的钻机突破莫霍面的过渡边界,将到达地幔

这是地壳和地球高温熔融核心之间的2900公里厚的神秘层。

科学家对地幔层了解较少,提取样本将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有人将其称为地质学版本的登月。但是实际上这个工作比登月还要难!

》古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绝大部分是虚的,因为看不见。

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基本上来自于“听” ,也就是振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

1909年,克罗地亚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在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时候发现,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地表下30公里处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层,速度会突然增加。

这表明这里的物质与地表的物质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莫霍面。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它的主要成分是玄武岩,以下是地幔,它的主要成分是橄榄岩。

地幔的密度不仅比地壳的密度要高(地壳的密度为29,地幔的密度为33),而且地幔的弹性模量比地壳也要高,这意味着地幔是比地壳更坚固的固体。

但是地幔又有可塑性流体的性质,所以才会推动地壳运动。

然而,以上都是科学推理。

真实的地幔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打穿莫霍面以后挖出来看一看,这就是科学家们执着和努力的原因。

》美国是最早打算钻穿地壳的国家。

早在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之前,美国就打算在太平洋底打穿地壳。

60年代初,美国在东太平洋的瓜达卢佩岛附近的海域开始了钻探计划,最深的洞仅穿透地壳183米,刚好穿过地表的沉淀物,进入坚硬岩石的下层。

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认为挖掘地幔不值得付出代价,于是在1966年,他们取消了这个项目。

现在科学家们希望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能够集中资源来支付这一费用。

即使科学家们在海底找到了可能最薄的地壳部分,这仍然意味着至少要钻透几公里的固体岩石。

更困难的是,当深入地球时,会遇到极端的温度,和极端压力。可能超过538摄氏度,以及惊人的压力3000~5000大气压。

由于这种压力挤压了设备,保持设备运转将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把正在挖掘的材料推回到地表。

不过,有利的一面是,在过去半个世纪,石油工业的钻井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有改进的钻头、工具和仪器,它们更能承受高温和压力。

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先进技术,使钻井船在深水中保持在同一地点要容易得多。

》挖穿莫霍面对人类有什么价值?

关于地幔的知识相当有限,科学家从未得到过地幔的纯样本。目前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和检查从火山流出来的熔融岩石来找出答案。

甚至科学家还需要通过外太空的陨石来寻找答案。因为有些非常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以后,会砸穿地壳,让地幔里的物质溅射到太空。

地球的地质构造有很多未解的谜团。几十亿年前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出地核、地幔和地壳的,以及板块构造是如何开始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了解地幔来解答。

对地幔的研究或许可能解开地壳以及板块之间如何相互挤压的问题,甚至可能预测地震和火山爆发。

而且在地壳内部深处很可能有细菌等微生物,可能封闭在那里几十亿年独立演化。这对于了解生命的起源也非常有意义。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钻到莫霍面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包括前几年开始的日本等国的计划,在钻入地层较深的地方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很可能在30年内,人类没有办法钻穿莫霍面。也许还要更长,超过大多数人的有生之年。

我们还未出生,人类就已踏上月球。

而踏上月球的那些人陆续离开人世后,人类却还没有触摸到地球的莫霍面。

不仅要问,在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钻穿莫霍面,抓一把地幔物质的哪一天吗?

答案是:能。

还有多久?

…………请看下文

钻到莫霍面有多难?

史料记载,中国汉朝时就开始钻井了,晃眼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钻的最深井也就12公里多一点点。而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这就是说,自打人类学会往下打洞以来,我们只向地心前进了019%。

为什么这么难?

以前苏联钻探的科拉超深钻孔为例,当他们成功进入深度10公里的岩层后,钻头和钻杆的自重就已超过200吨,而中国新一代主战坦克99式改型50吨左右,也就是说,钻到10公里深时,就相当于是操纵4辆坦克的重量去钻井。

另一个难点是,1米长的钢管要有多坚硬就能多坚硬,但十几公里长的钢管,它其实软得就像一根绳子,你就是把其弯曲成一个“8”字,那也是一点问题没有。

虽然这么难,但还是要去做,因为这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而不是猴子的原因之一:向未知进发!

一个玩笑引发的宏大计划

也许是二战刚结束,美国人民意识到—— 科技 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大把大把的资金不断涌进科研部门,物理学家们笑开了花,他们得以用亿万美金建立起先进的加速器,可谓是美滋滋。而地质学家们面对金山却只能叹气,原因是他们提不出像样的够气魄的科研项目。

根据国际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的回忆,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在1957年伙同他人提出一批项目,但都因为不够气魄惨遭淘汰。作为一个地质学家,赫斯很苦恼,难道我们地质学家就提不出一个有价值的项目吗?!

正在上课的赫斯教授。

恰逢那时,科学家们对地球莫霍面以下的地幔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地幔到底是何种岩石构成。有的说是榴辉岩,有的说是橄榄岩,还有的说是某某岩,大家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还是在1957年,赫斯和海洋研究所的芒克拉家常,两人都对地学界提不出像样的项目深感失望。忽然,芒克半开玩笑地说, 何不如打一个深孔直达地幔,看看莫霍面以下到底是什么岩石?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赫斯却眼睛一亮:没有比这更高大上的项目了。

于是,赫斯向“美国多学科研究会”作报告,阐述打到地幔的想法。众人一听,一拍即合,并将这个计划命名为 “莫霍孔”计划 ,开始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奉上建议书,准备申请资金。

“莫霍孔”计划雄伟壮阔,很多人都知道它的难度所在。也许,美国政府压根不会批准这个计划并为其拨款,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 苏联代表暗示,他们也有类似的“莫霍孔”计划, 这是真的。

这下可刺激到美国政府的神经,他们决定在地下与苏联老对手一见高下,于是火速批准了该计划。

大把的钱有了,剩下的只是怎么钻的问题。

地壳下面才是莫霍面,莫霍面以下才是地幔。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就有33公里,从陆地钻井的难度可想而知,几乎不可能,除非外星人跑来帮忙。幸运的是,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在一些特殊地方,海底的地壳才有5公里厚,而有的地方比如西南印度洋脊甚至只有3公里厚。

所以,“莫霍孔”计划就是到深海,去找那些薄地壳的海域,然后开始钻。他们钻了很多孔,其中一个是在1961年4月钻的,钻具伸入3558米深的海水,并钻透了170米的沉积物,取上来13米长的玄武岩。取得这个成功并返回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并称这是科学史上“ 历史 上的里程碑 ”。

然而,“莫霍孔”计划持续了数年,花钱逐年递增,而取得的成就却寥寥。于是,反对的声音逐渐多起来。有地质学家认为,地幔物质虽然在地壳以下,但由于地质运动,地幔物质难免会跑到地壳之上,只要找到,取来就是了,何必花费亿万美元去干这事?

而对于把钻头伸进4000多米深的海水,然后再往下钻5000多米这个宏大的计划,比尔·布莱森在他所著的书中,引用了一位海洋学家的话,“ 这就像从帝国大厦顶上用一根意大利式面条在纽约的人行道道上钻个孔 ”。

最终,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66年8月18日,在耗费数千万美元之后,美国众议院以投票的方式终结了“莫霍孔”计划。为什么是政治原因而不是花钱多的原因?因为跟阿波罗计划比起来,莫霍孔计划花的钱还不到登月计划的一个零头。

前赴后继

“莫霍孔”计划被中止后,科学家们对大洋地壳下的世界依然着迷,他们还有大把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还有很多学说需要去验证 。不甘心,于是又有了后来的“ 深海钻探计划 ”。

这是一个从1966年持续到1983年的海洋钻探计划,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钻穿莫霍面,而是在世界大洋打大量不太深的钻井,采集沉积岩心,取得洋底地壳上层的资料。 格罗玛·挑战者号。

负责完成这次计划的钻探船名叫“ 格罗玛·挑战者号 ”,1983年11月,挑战者号退役,接替它的是更先进的“ 乔迪斯·决心号 ”,而“深海钻探计划”也随之改称为“ 大洋钻探计划 ”。 乔迪斯·决心号。

“大洋钻探计划”从1983年持续到2003年。

该计划结束后,另一个10年期计划启动,这就是从2013年持续到2023年的“ 国际海洋发现计划 ”,简称IODP,同样,中国也是其成员之一, 每年的会员费300万美元

IODP每年都会在大洋上打很多井,而每个井的研究目标大都不一样。在第360航次中,也就是IODP之“SloMo”计划中,他们的目标是 致力于在人类 历史 上首次钻穿壳幔边界 ,而SloMo在2015年11月30日 至 2016年1月30日的初期目标是先在西南印度洋脊打一个1300米深的井,为将来彻底打穿3000米厚的海底地壳,钻穿莫霍面做准备。

钻穿莫霍面目前还没有实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多国的联合,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终将直接摸到地幔物质。

而未来这一天如果真的来了,那么, 它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有象征意义,可以预见,一些悬而未决的关于地球的重大问题将得到解答。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 社会 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

先说说什么是莫霍面吧。

莫霍面就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是一个人的名字,全名叫莫霍洛维奇,是个克罗地亚地震学家。为什么叫莫霍面?当然因为这个面是他发现的了!

那是上个世纪初的事儿。那时候,现代意义上的地震仪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欧洲许多地方也建立了地震观测台。莫霍洛维奇就是萨格勒布地震台的台长。

1909年10月8日,在震中距离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仅30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一次大约里氏六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莫霍洛维奇就写信向欧洲各地的地震台收集资料。最终,他收到了41份地震波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研究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地震波从震中向外传播,如果它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那么离地震的震中越远,接收到地震波的时间越晚,时间和距离应该成正比。但是,在莫霍洛维奇收集到的资料中,距离震中200公里以外的地方接收到地震波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早。

莫霍洛维奇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距离地震震中近的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是在地壳中传播的,而较远的地方接收到的地震波有一段是在地幔中传播的。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是,在距震中足够远的地方,地震波到达就比预计中来得快了!

就这样,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后来就被称为“莫霍面”。

从那以后,地质学家们一直很好奇,这个莫霍面到底什么样?面上和面下的物质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很想钻个洞到达莫霍面去看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各样的科学计划都被提出来。1957年的一天,美国地质学家芒克组织了一次家庭早餐会,参加的都是当时著名的地质学家。早餐会上,芒克半开玩笑地提到要钻透莫霍面,意外地得到在场人员的积极响应。

1957年,在多伦多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会议上,美国科学家宣布了他们的“莫霍孔”计划。这是钻穿莫霍面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但是当时的科学家也许没有充分估计到,这个事情的难度,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公里,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公里。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在科拉半岛上打过12公里多米的超深钻,却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离莫霍面的距离一半还不到。

大洋上莫霍面比较浅,在大洋上钻孔怎么样?但相对于在陆地上钻孔,大洋上钻孔更难得多。有一位位海洋学家形容说,要把钻头伸进4000多米深的海水,然后再往下钻5000多米,“这就像从帝国大厦顶上用一根意大利式面条在纽约的人行道道上钻个孔”。

不过,虽然难,地质学家们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目前,钻穿莫霍面的努力集中在印度洋中脊一个叫亚特兰提斯浅滩的地方,据说,这个地方地壳的深度只有约3公里。

早在1997年,科学家就在印度洋上这个被称为亚特兰提斯浅滩的位置尝试过打穿地壳,到达莫霍面。但达到海底以下约1500米的时候,海上的大风导致钻杆折掉,堵塞了钻孔,不得不终止。

2015年,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再次来到亚特兰提斯浅滩钻取岩芯,第一阶段深钻1500米的计划已经结束,据称取得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数据。据称下一阶段还要继续钻下去,达到3公里的深度。如果一切顺利,科学家希望换一艘日本的钻探船,据说这艘船最大钻探深度可以达到6公里,最终实现打到莫霍面去的目标。

如果从这个计划来看,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这个目标实现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你的年纪不能太大,哈哈。

  不是的。QQ绿钻开通年费,并不是直达LV5,而是享用LV5的特权,只是比一般的升级快而已。

  QQ2007 Beta3中,QQ音乐包月服务“音乐VIP”正式升级为“QQ音乐绿钻贵族”,成为QQ钻石贵族服务的新成员。在保留原有Qzone音乐免费任用、QQ免费点歌等权限的同时,绿钻贵族还新增了QQ音乐播放器优质正版音乐下载权限, 提供更贴心的音乐享受。绿钻贵族是为热爱音乐的QQ用户量身订制的在线音乐增值服务,资费:10元/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188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2
下一篇2023-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