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发现,并被广泛运用。全球所有的钻石大多被发现于次生矿,第一个钻石原生矿是于1870年被发现在南非的金伯利村。那么,
钻石是怎么形成的
?
一般认为金刚石生成于地表下120-200公里,据测算是在1100~1650摄氏度之间的高温条件下及在四万至六万大气压的高压下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年代通常为24至33亿年前之间。藏于如此大的地下深处达亿万年之久的钻石晶体要重见天日,得有助于火山喷发,熔岩流将含有钻石的岩浆带入至地球近地表处,并附存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钻石原生矿;或长途迁徙沉淀于河流沙土之中,形成次生矿。
相信大家都会想知道,为什么钻石会大多出现在次生矿中。钻石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由三大部分组成,地球的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地壳,地球中心有一个结构非常紧密的核心,地核与地壳中间即是地幔(俗称岩浆)。板块移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地壳不同板块移动的压力下,岩浆必然会沿着缝隙上升,如果有某处的缝隙在地球表面,岩浆往上升就形成了火山的爆发,但是如果这种缝隙在地球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堵住,岩浆在上升到这坚硬的岩石下面后就被封住了,当处于这种状态时,这股上升的岩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无法冲破岩石的情况下,这股岩浆也就只能逐渐冷却,最后成为管状的矿体嵌在地壳的缝隙中间,这管状的矿体在由高温岩浆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必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1100~1657摄氏度范围内和高压状态中,此时岩浆中的碳分子就被挤压而形成了金刚石。
钻石是怎么形成的?再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作用,顶住岩浆上升的岩石被风化了,这根岩浆形成的管状矿体裸露了出来,甚至这根岩管的顶部也被风化了,于是顶端的金刚石会随着风化表层一起在风或雨水的挟裹下流向低洼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开始发现钻石的地方大都是在河床或沙漠中的原因。表层被风化的金刚石矿称为砂矿,岩管表层下未被风化的矿体则被称原生矿。
大部分钻石是在地质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钻石形成于年代久远的地层深处,一般是通过火山爆发而被岩浆带到地表。有些钻石矿石恰好落在河流上游,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自然瓦解,钻石暴露在外,随着径流的冲刷来到下游,被有缘人的发现。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直接在河边“淘钻石”。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已经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
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人类的技术已可以模拟钻石生成的环境,用碳来制造钻石,在2300℃、15到18万个大气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在中心放一颗很小的天然钻石作为种子,在种钻周围是高温金属液体,在金属溶液的上层是石墨,在这种环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会从金属原子中列队走向钻石从而形成新的钻石。但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钻石分子结构并不是天然钻石的完全八面体结构而是一种复杂结构,体积也比较受限。
钻石本质上就是碳元素组成的,贵也是切割工艺比较值钱。19世纪末的科学家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想石墨要是能在高压下变成钻石那不是美滋滋。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猜测是对的,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高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值。有个叫莫瓦桑的人就将石墨和融化的铁水混合,当铁水凝固时就可以对石墨进行加压了。他和助手就开始了烧锅炉生涯,烧了一炉接着一炉,也不知烧了多少炉却依旧没有看见钻石的影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1903年的某天终于让莫瓦桑得到了一小块钻石。他赶紧将这事儿上报给了法国科学院,后来全世界都惊呆了,这人莫不是会法术吧?石墨都能变成钻石,真的要发大财了。莫瓦桑因此声名鹊起,稳站当时科学界大佬的c位。
后来到了1906年,由于莫瓦桑在氟单质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从投票结果是5票对4票、1票弃权,以及他本人的获奖感言都跟钻石有关来看,这颗小小的钻石对他得奖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毕竟获得4票的是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的门捷列夫。
得了诺奖的第二年,莫瓦桑就去世了,之后科学家们才逐渐认明白,光靠铁水凝固的压力压根不能使石墨变成钻石,那那颗小钻石是哪来的呢?后来从他的老婆口中才得知了真相,原来是莫瓦桑的助手实在烧锅炉烧烦了,忍无可忍,于是悄摸摸地扔了块钻石下去,假装是石墨变的。
于是全世界都被这颗小钻石给骗了,尽管莫瓦桑可能迟早会得到诺奖,但是如果不是这颗小钻石推了一把,他非常有可能就没机会获奖了,毕竟得了诺奖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虽然真相大白后,证实了那个人造钻石的实验只是莫瓦桑的助手搞出的惊天大乌龙,但是在大概半个世纪后,霍尔等人终究还是真正地成功合成了人造钻石。
所谓的「点石成金」,其依据便是同素异形体(相同元素构成,不同形态的物体),至此之后,科学家们对「碳的同素异形体」越发地如痴如醉、如疯如狂。
终于,在1985年,斯莫利等三位科学家发现了长得跟足球似的、有着完美球形结构的碳原子簇C60,为了致敬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便将其取名为「富勒烯」,而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被授予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其实钻石就只是碳原子的晶体,它在高温高压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处理下才会变成我们所熟知的钻石。而钻石这么贵,其实主要是因为钻石行业的垄断,再加上营销极为成功所造成的。说钻石很稀少其实都是大家营销出来的一个观念,钻石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因为它就是简单的碳元素,而这种资源在世界上储存量是很大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垄断,那世界上所有人其实都可以拥有一堆。
而这个垄断者就是戴比尔斯,他几乎将全球所有比较好的矿源都掌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流出来的钻石量就比较少,从而就给大家营造了一种钻石是极稀少之物,而往往又物以稀为贵,自然钻石的价值就往上提了。同时在后来的营销中,钻石往往和爱情同时出现,像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台词应该就是“钻石恒悠久,一颗永流传”。在这样的营销下,越来越多的人在结婚时都选择买钻戒,他们觉得这象征了爱情的长长久久和纯粹。其实都是到头来你会发现都是骗局,因为你发现甜蜜时,看着钻戒像爱情,爱情破碎时,你才知道,它其实就是一堆碳元素。不仅没有原来美了,还没有原来值钱了,毕竟一般来说,钻石的一手价和二手价之间差了巨多,当你想转手钻戒时差不多只值买时百分之三十的钱。所以还不如买个金戒指呢,至少爱情破碎时,金戒指依旧值钱。
所以总的来说,钻石是不具备价值的,它所有的光环都是人为的营销所给予的,所以钻石首饰还是要谨慎入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