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要从了解钻石开始,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单质,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强金刚光泽。折光率2417,色散为0044,均质体。世界上以南非钻石比较有名,因为很多大粒钻石出产在那里,淘宝上很多仿钻称瑞士钻,日本钻,苏联钻等等,一克拉批发成本就是1元钱左右,都是假的。仿钻的材质主要是立方氧化锆,也称为锆钻。真钻都会带有鉴定证书,可网上查询,鉴定证书分为很多种,好的证书直接关乎到钻石的价值,再下边介绍完钻石的4C后会具体描述各种证书。
了解钻石,当然不得不说的就是钻石的4C标准,这点非常重要。钻石的价格=克拉重量(Carat)+净度(Clarity)+颜色(Color)+切工(Cut)。所谓“4C”即是这4个以C开头的英文单词的简称,只需综合“4C”的四点来鉴赏,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一颗钻石的价值与品质。
1克拉重量(Carat)
钻石重量单位是克拉和分:100分=1克拉=200毫克=02克,075克拉为75分,009克拉为9分。在其他标准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钻石重量的增加,其价值呈J型曲线增长,这是因为钻石是无法由多个小钻石合成1个大钻石的,单颗1克拉的价格是05克拉的5倍左右!重量相同的钻石,会因颜色、净度、切工的不同而价格相差甚远。
钻石4C中,最重要的就是重量,分数越大,就越有价值。如果是一颗小钻石,就算是净度,颜色,都很好,又有什么意义,看得到吗?所以国家规定20分以下的钻石不具体分级。也就是说,对于小钻石而言,没有级别的问题,只有真假的问题,证书上也只鉴定了钻石的真假。
2净度(Clarity)
钻石结晶于地球深处地幔岩浆之中,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其内部难免含有各种杂物和存在瑕疵,当然这些瑕疵也见证了钻石的独一无二。
通常使用10倍放大镜对已镶嵌的钻石内部、表面瑕疵将净度分为IF、VVS、VS、SI、P,如果是未镶嵌的钻石,则更细分为IF、VVS1、 VVS2、VS1、VS2、SI1、SI2、P1、P2、P3。
市面上多见SI-VVS级,这里要说的是香港的钻石,级别划分的比较松,不严格。有些顾客认为再香港买到的钻石就是便宜实惠的。其实不然。香港的一些商家从大陆批发SI、P的钻石,反过来鉴定成VS级别以上。再出售给大陆人。之前发生的“上海周生生裸钻不合格事件爆光”并不是偶然,这在香港珠宝商是公开的秘密,净度级别普遍偏低”不要相信地界的差别价格就会有差别,好的钻石,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成本价格的。就看不同的商家追求的利润如何了。
一般情况下,用我们的肉眼直视钻石是看不出净度的,需要用到10放大镜才能看得出钻石的瑕疵。也就是说,外观上,VVS、VS与SI的差别,大致上是看不出来的。有的买家在商场里对比钻石后觉得VVS要比VS的闪一些,这并不是因为净度的原因哦,净度对火彩(也就是闪光)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决定火彩的是切工,同理,切工好的SI也会比切工不好的VVS闪,提前讲到切工有点跑题了~呵呵。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有着高级别的净度,但是价值很低的“奶油钻”,这种钻石的内含物是白色的雾,肉眼观察给人感觉很白,钻石不透彻,很浑浊,白色的雾严重影响了钻石的火彩,“奶油钻”虽然能被国内的(即使是国家级权威)鉴定中心,鉴定出高级别的颜色,和高级别的净度,但是价值却是很低。
IF级净度:无瑕级,在十倍放大镜下观察,没有任何内含物。
VVS级净度:极微瑕级,钻石具有极微小的内含物,十倍放大镜下极难观察。
VS级净度:微瑕级,钻石具有细小的内含物,十倍放大镜下难以观察。这些钻石所具有的内含物对于肉眼是看不到的。
SI级净度:小瑕级,钻石具有明显的内含物,十倍放大镜下容易观察。这些钻石的内含物肉眼一般情况下看不见的,但不排除某些极端的情况,例如对着太阳光下非常仔细的看或者视力很好的买家反复的仔细观察。不是非常挑剔的买家,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SI净度的钻石是性价比很高的。
P级净度:这些钻石肉眼能够看出明显的内含物。店里缺货,呵呵。亲们也不会需要这种品质的钻钻的。
3颜色(Color)
亲们就可以易为理解了的,肉眼可以直接分辨出来,颜色的级别由高到低分为DE色(极白)、FG色(优白)、H色(白)、IJ色(淡白)、KL(微白)、MN(一级黄)、O-R(二级黄)、S-Z(黄)。
一般情况下,H色以上的钻石就是观察不到任何颜色的精品了。亲们可以到商场里对比,这样能够最直观的观察各种颜色级别差异。
4 切工(Cut)
钻石的璀璨光辉归功于其独特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性能。钻石是最硬的物质,无坚可摧,永不磨损,一经切磨便光辉永恒。判别钻石切工优劣的方法:拿起钻石,凝视跳动在顶部的光芒,切工精美的钻石辉煌眩目。
切工直接关系到钻石的璀璨程度。那可是直接可肉眼看出来的。谁都不想佩戴着颗暗淡无光的钻石吧。GIA证书体系中切工级别由高到低是:EX(特优)、VG(优)、G(良好)、F(尚可)、P(差)。
切工是钻石级别中唯一的由人为决定的标准,而让钻石之美能够再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先天决定每颗钻石的颜色、净度,但我们可以后天通过切工唤醒钻石的光芒,GIA钻石只要是G以上的切工,都是很璀璨的精品。但是这仅说的是GIA证书的标准,国内的鉴定证书对切工的划分似乎不靠谱。目前国内的各种权威证书的切工级别我只见到过VG,即使是切工很差的钻石在国内鉴定机构的鉴定下,切工也VG,如果对切工要求很高的买家,推荐购买GIA证书的钻石。
GIA证书,中还有两个附属的数据用于评定钻石的切工,即:抛光(Polish)和对称性(Symmetry),同样由高到低为:EX、VG、G、F、P。当一颗GIA钻石的切工、抛光、对称性都达到EX时,这颗钻石的切工堪称完美。也就是所谓的3EX完美切工。
与切工有关的,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八箭八心”,一些珠宝商在销售钻石饰品时,打出所谓“八心八箭”就是完美切工、完美钻石的噱头,让不少钻石饰品消费者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八心八箭”,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纯属商家炒作,误导消费者。
其实,神秘的“八箭八心”只是一种切割方式,同样有好坏之分,在切工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不管是不是八箭八心都是一样璀璨,一样的价值。所以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哦。真正称得上完美切工的是3EX切工
莫桑钻与钻石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来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莫桑钻与钻石的区别。
1、重量:一般莫桑钻的重量比钻石更轻便一些,钻石的比重为352,而莫桑钻的比重仅322对未镶嵌的材料,用甲基碘比重液比重332)很容易将两者区分。
2、火彩:钻石的昂贵源于此独有诱人的火彩,色散指数火彩)0044,莫桑钻的魅力在于它高于钻石的色彩指数火彩)高达0104,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的火彩闪烁高于钻石且呈七彩色。而且莫桑钻与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一样,特别是在阳光底下,火彩更加炫目夺人。
3、导电性:据GIA的报告,80%的莫桑石均为电导体。常见的白/浅**系钻石是不导电的天然钻石中仅蓝色、蓝灰色IIb型钻石具导电性),因此可用电导仪或者莫桑仪区分和鉴别钻石与莫桑石,不过普通的导热测钻笔是可以通过的。
4、硬度:真钻的硬度是摩氏10度,莫桑钻的硬度为925度。
5、价格:莫桑钻的价格有几百到几千不等,不同的价格代表不同的质量,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魔星钻。
6、质量:莫桑钻的主石成色参差不齐,主石成色D-N色从高到低依次排序;钻石也是如此分级
而莫桑钻能真正达到D色的目前市场只有比利时魔星钻。
“希望之星”(Queen Mary),深蓝色,世界著名珍宝;300多年以来,它给占有它的人带来的厄运比所有巫师的诅咒还要坏。这使它蒙上了一层极其神秘的色彩,因而又有“神秘的不祥之物”之称。
按照玄学的说
法,珠宝钻石一类的东西,总是伴随着凶杀以及抢夺,是沾满了鲜血的不祥之物,至于这块厄运之钻,传说拥有它的主人相继离奇地死亡,直到被捐献给美国的史密森研究所,厄运才得以中止。
传说来源
关于这颗钻石会带来厄运的故事,首先出于1909年,当时,May Yohe和纽卡斯尔公爵离婚,并将自己婚姻和演艺生涯的失败归罪于这颗钻石。在当年6月25日出版的泰晤士报上,一位驻巴黎的记者写了一篇文章,声称这颗钻石曾给许多拥有者带来厄运,1920年,May说服著名默片导演乔治·克莱恩拍摄了一部长篇希望钻石之谜,并亲自出演主要角色。该片编剧编造了许多故事,比如发现者塔韦尼埃被狗咬死(其实他以84岁高龄在俄罗斯善终),以及马拉塔人因此失败于英国等等。麦克林也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些角色,甚至包括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些故事,再加上麦克林本人后来也确实遭遇不幸,都为这颗钻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本世纪初,“希望”钻石和侯普收藏的其他珠宝被一个叫杰奎斯·赛罗的商人买去。他不久之后便莫名其妙地自杀了。这颗钻石又被俄国人勘尼托夫斯基买去,此人不久被刺而死。
“希望”钻石的下一个主人是商人哈比布·贝,在他将其卖给了一个叫西蒙的人后不久,他和全家人都淹死在直布罗陀附近的海中。而西蒙在把这颗钻石卖给土耳其苏丹阿布达尔二世后,在一次车祸中全家三人都跌到悬崖下死去。阿布达尔苏丹在获得这颗无价之宝后于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党人废黜。
后来“希望”钻石再次出现在巴黎,并经珠宝商皮埃尔卡蒂尔之手以154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华盛顿的艾沃林·沃尔斯·麦克林。麦克林和丈夫是《华盛顿邮报》和《辛辛那提市问询报》的出版商。这夫妇二人自从买了这颗钻石后也遭到许多不幸。1918年他们去看肯塔基马赛时,他们在华盛顿的8岁的儿子从保镖那里逃走,跑到街上被车压死。此后不久,奈德便开始酗酒,最后失去了健全头脑并丢失了报业。他们的一个女儿死于误服过量安眠药。1967年12月他们的25岁的孙女因酒精药物中毒死于得克萨斯的家中。
1947年麦克林夫人死后,珠宝商海里·温斯顿(Harry Winston)用110万美元买下了她的蓝钻石“希望”。此后10年中,温斯顿带着这颗钻石和其他名贵宝石行程64万公里,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为慈善事业募捐经费,先后共有500人参观过这颗钻石,共募捐到100多万美元。
1957年温斯顿和史密斯研究院协商,要把“希望”钻石送给该院作为一系列宝石中的中心展品,与英国伦敦塔上的那些加冕礼用的珠宝比美。史密斯研究院同意接收。1958年11月8日,这颗蓝钻石被放进了一只山羊皮盒子,用褐色纸包好送到纽约邮政总局,寄往华盛顿。宝石商们一向认为,这是运送宝石的最可靠方法。很快,在武装人员的监护下,送到了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里,并保险100万美元。温斯顿为此花费145.29万美元,他是“希望”钻石的最后一个主人,也是300年来最幸运的一个主人。
其间,温斯顿还遇见了一件趣事。一次,温斯顿和他的妻子一起,到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去,回纽约时他妻子先一天乘飞机走,温斯顿本人于第二天飞返纽约。温斯顿夫人的飞机按署飞,按规定在亚速尔群岛的玛丽亚机场中途降落加油,由于飞机引擎发生了小故障,因而耽误了约3个小时。在等待修理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位男乘客提出拒绝再乘这一架飞机旅行,坚决要求改乘第二天的飞机,于是他下飞机走了。温斯顿并不知此事,他在第二天去里斯本机场的路上,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报,说她已平安抵达纽约。温斯顿将此电塞进衣袋,随即登上飞往纽约的班机,飞机起飞时,他发现邻座是空的,他很高兴,因为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一觉醒来,飞机巳到达加油站亚速尔群岛的玛丽亚机场,在飞机加油时,他下机散步去了。
当他回到飞机时,发现邻座已经有了客人,而且此人正在滔滔不绝地给机上的旅客们讲述自己的一个冒险故事。他说自己昨天居然和噩运之钻主人的妻子同乘一架飞机,果然飞机在这玛丽业机场发生了故障,他赶快逃下飞机,要求改乘今天的飞机,等等。这位旅客继续说:“我并不迷信,可我为什么要冒险和噩运之钻主人的妻子同乘一架飞机呢?我坚决要求改乘另一架飞机,你们看,我安全了,并且能在此地谈话。”温斯顿在旁边听着,真是哭笑不得,心想,这位老兄要是知道我是蓝钻“希望”的主人,那他现今又会怎样呢正在这时,邻座那位客人突然提高嗓门说:“如果昨天那架飞机能够安全到达,那才是怪事。”涵养不错的温斯顿先生大约也忍不住了,他从口袋中掏出妻子打来的电报,递给了邻座这位激动的旅客,顿时,他像泄了气的皮球安静了,一直到达目的地纽约,这位旅客再也没有开口。
至今前往史密斯研究院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赞叹这颗稀世之宝历尽沧桑的同时,仿佛感觉到那闪闪的蓝光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它那神秘不祥的历史。
品牌费用在里面,大部分都是专门的店,费用很高,还有服务。
我曾经穿这很破的迷彩服去过一个金伯利的专卖店,明确地告诉她们我买不起,但她们依然热情服务,还拿出戒指让我看,这样的服务确实需要很多钱的支持。
1、蓝白色钻石:一种无色透明的钻石,像水一样纯净,特别是带有浅蓝色。如百年之星等。2、红钻是一种由红到亮T色的透明钻石,其中BABP4e7%9%oeebut531333636462岁为稀世珍宝。澳大利亚是它的主要来源。(红钻只有一个等级,FancRhed,没有Fanciterne,lid。浅红色)3蓝钻是一种透明的钻石,有天蓝色、蓝色到深蓝色的鱼,其中深蓝色最好。这种钻石不同于所有其他的核石。它含有元素,具有导电性。因为特别少见,所以是罕见的情况。比如世界著名的钻石霍普(Thefope),南排的Primir矿就是它的主要来源。4、绿钻是一种从淡绿色到彩色的透明立石,多因晶结变为H而产生,蓝鱼通常只在钻石表面。绿钻要有草原绿和松柏的鲜艳颜色不容易,鲜香的价格最不合理。例如,钻石钻工邓·瑟德斯登是世界上最大的彩色钻石。5、紫钻:一种淡紫色到紫色的透明钻石,比无色钻石贵三倍,尤其是紫色的更是稀世珍宝,前苏联是其主要来源。6、彩黄钻是一种金色透明钻石,是彩钻的常见品种。如果颜色是金**和明亮的“淡**”,如蒂芙尼,它的价值是惊人的。1983年估计达到了1200万美元。7、曾钴丰富的颜色是黄的诱因,使其有黑褐感,但文蛤赶上自然钻的并不多见。1974年10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5、54TFANCYLIDORANGEPUMPKINDLAMOND以130多万美元的高价成交。8、黑钻石黑钻石通常不能作为宝石级别的钻石,但世界闻名的钻石黑奥尔洛夫(TheBlackOrloff)据说是镶嵌在印度一座寺庙的圣像中的钻石,也被称为梵天之眼。
从古至今,人们在地面上钻了无数孔井,大部分是为了寻找资源——开矿、找水、探石油,也有的是为了收集地质资料,了解地壳构造的秘密。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是苏联地质学家于1979年7月开始在苏联北部境内的科拉半岛钻挖的一口地质勘探井,深度为12公里,比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还要深。在此之前,苏联曾于1976年5月开始在阿塞拜疆开始探井,原计划钻深16公里,后因故中止。
1986年,联邦德国计划在黑森或巴伐利亚东北的上巴拉丁涅地区钻挖一口14公里深的地质探井。钻挖工程计划于1988年开始,1995年完成,估计费用为45亿马克。完成之后,它将是世界上最深、花费最多的钻井。
世界上最深的工业钻井则数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贝莎罗杰1号油田的32#天然气井。该井由罗夫兰兄弟钻探公司于1974年4月3日钻成,井深9583公里,费时503天。
我们还未出生,人类就已踏上月球。
而踏上月球的那些人陆续离开人世后,人类却还没有触摸到地球的莫霍面。
不仅要问,在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钻穿莫霍面,抓一把地幔物质的哪一天吗?
答案是:能。
还有多久?
…………请看下文
钻到莫霍面有多难?史料记载,中国汉朝时就开始钻井了,晃眼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钻的最深井也就12公里多一点点。而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这就是说,自打人类学会往下打洞以来,我们只向地心前进了019%。
为什么这么难?
以前苏联钻探的科拉超深钻孔为例,当他们成功进入深度10公里的岩层后,钻头和钻杆的自重就已超过200吨,而中国新一代主战坦克99式改型50吨左右,也就是说,钻到10公里深时,就相当于是操纵4辆坦克的重量去钻井。
另一个难点是,1米长的钢管要有多坚硬就能多坚硬,但十几公里长的钢管,它其实软得就像一根绳子,你就是把其弯曲成一个“8”字,那也是一点问题没有。
虽然这么难,但还是要去做,因为这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而不是猴子的原因之一:向未知进发!
一个玩笑引发的宏大计划也许是二战刚结束,美国人民意识到—— 科技 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大把大把的资金不断涌进科研部门,物理学家们笑开了花,他们得以用亿万美金建立起先进的加速器,可谓是美滋滋。而地质学家们面对金山却只能叹气,原因是他们提不出像样的够气魄的科研项目。
根据国际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的回忆,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在1957年伙同他人提出一批项目,但都因为不够气魄惨遭淘汰。作为一个地质学家,赫斯很苦恼,难道我们地质学家就提不出一个有价值的项目吗?!
正在上课的赫斯教授。
恰逢那时,科学家们对地球莫霍面以下的地幔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地幔到底是何种岩石构成。有的说是榴辉岩,有的说是橄榄岩,还有的说是某某岩,大家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还是在1957年,赫斯和海洋研究所的芒克拉家常,两人都对地学界提不出像样的项目深感失望。忽然,芒克半开玩笑地说, 何不如打一个深孔直达地幔,看看莫霍面以下到底是什么岩石?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赫斯却眼睛一亮:没有比这更高大上的项目了。
于是,赫斯向“美国多学科研究会”作报告,阐述打到地幔的想法。众人一听,一拍即合,并将这个计划命名为 “莫霍孔”计划 ,开始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奉上建议书,准备申请资金。
“莫霍孔”计划雄伟壮阔,很多人都知道它的难度所在。也许,美国政府压根不会批准这个计划并为其拨款,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 苏联代表暗示,他们也有类似的“莫霍孔”计划, 这是真的。
这下可刺激到美国政府的神经,他们决定在地下与苏联老对手一见高下,于是火速批准了该计划。
大把的钱有了,剩下的只是怎么钻的问题。
地壳下面才是莫霍面,莫霍面以下才是地幔。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就有33公里,从陆地钻井的难度可想而知,几乎不可能,除非外星人跑来帮忙。幸运的是,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在一些特殊地方,海底的地壳才有5公里厚,而有的地方比如西南印度洋脊甚至只有3公里厚。
所以,“莫霍孔”计划就是到深海,去找那些薄地壳的海域,然后开始钻。他们钻了很多孔,其中一个是在1961年4月钻的,钻具伸入3558米深的海水,并钻透了170米的沉积物,取上来13米长的玄武岩。取得这个成功并返回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并称这是科学史上“ 历史 上的里程碑 ”。
然而,“莫霍孔”计划持续了数年,花钱逐年递增,而取得的成就却寥寥。于是,反对的声音逐渐多起来。有地质学家认为,地幔物质虽然在地壳以下,但由于地质运动,地幔物质难免会跑到地壳之上,只要找到,取来就是了,何必花费亿万美元去干这事?
而对于把钻头伸进4000多米深的海水,然后再往下钻5000多米这个宏大的计划,比尔·布莱森在他所著的书中,引用了一位海洋学家的话,“ 这就像从帝国大厦顶上用一根意大利式面条在纽约的人行道道上钻个孔 ”。
最终,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66年8月18日,在耗费数千万美元之后,美国众议院以投票的方式终结了“莫霍孔”计划。为什么是政治原因而不是花钱多的原因?因为跟阿波罗计划比起来,莫霍孔计划花的钱还不到登月计划的一个零头。
前赴后继“莫霍孔”计划被中止后,科学家们对大洋地壳下的世界依然着迷,他们还有大把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还有很多学说需要去验证 。不甘心,于是又有了后来的“ 深海钻探计划 ”。
这是一个从1966年持续到1983年的海洋钻探计划,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钻穿莫霍面,而是在世界大洋打大量不太深的钻井,采集沉积岩心,取得洋底地壳上层的资料。 格罗玛·挑战者号。
负责完成这次计划的钻探船名叫“ 格罗玛·挑战者号 ”,1983年11月,挑战者号退役,接替它的是更先进的“ 乔迪斯·决心号 ”,而“深海钻探计划”也随之改称为“ 大洋钻探计划 ”。 乔迪斯·决心号。
“大洋钻探计划”从1983年持续到2003年。
该计划结束后,另一个10年期计划启动,这就是从2013年持续到2023年的“ 国际海洋发现计划 ”,简称IODP,同样,中国也是其成员之一, 每年的会员费300万美元 。
IODP每年都会在大洋上打很多井,而每个井的研究目标大都不一样。在第360航次中,也就是IODP之“SloMo”计划中,他们的目标是 致力于在人类 历史 上首次钻穿壳幔边界 ,而SloMo在2015年11月30日 至 2016年1月30日的初期目标是先在西南印度洋脊打一个1300米深的井,为将来彻底打穿3000米厚的海底地壳,钻穿莫霍面做准备。
钻穿莫霍面目前还没有实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多国的联合,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终将直接摸到地幔物质。
而未来这一天如果真的来了,那么, 它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有象征意义,可以预见,一些悬而未决的关于地球的重大问题将得到解答。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寒木钓萌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 社会 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古登堡低速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最近,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 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1914 年 B 古登堡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测定地核的深度为2900千米,比现代精密测量的结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边界又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如果有幸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无知的钻穿地幔,那恭喜你们将见证他们如何的一步一步将人类带向灭亡。
先说说什么是莫霍面吧。
莫霍面就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是一个人的名字,全名叫莫霍洛维奇,是个克罗地亚地震学家。为什么叫莫霍面?当然因为这个面是他发现的了!
那是上个世纪初的事儿。那时候,现代意义上的地震仪已经被发明出来了,欧洲许多地方也建立了地震观测台。莫霍洛维奇就是萨格勒布地震台的台长。
1909年10月8日,在震中距离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仅30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一次大约里氏六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莫霍洛维奇就写信向欧洲各地的地震台收集资料。最终,他收到了41份地震波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研究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地震波从震中向外传播,如果它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那么离地震的震中越远,接收到地震波的时间越晚,时间和距离应该成正比。但是,在莫霍洛维奇收集到的资料中,距离震中200公里以外的地方接收到地震波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早。
莫霍洛维奇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距离地震震中近的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是在地壳中传播的,而较远的地方接收到的地震波有一段是在地幔中传播的。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是,在距震中足够远的地方,地震波到达就比预计中来得快了!
就这样,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后来就被称为“莫霍面”。
从那以后,地质学家们一直很好奇,这个莫霍面到底什么样?面上和面下的物质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很想钻个洞到达莫霍面去看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各样的科学计划都被提出来。1957年的一天,美国地质学家芒克组织了一次家庭早餐会,参加的都是当时著名的地质学家。早餐会上,芒克半开玩笑地提到要钻透莫霍面,意外地得到在场人员的积极响应。
1957年,在多伦多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会议上,美国科学家宣布了他们的“莫霍孔”计划。这是钻穿莫霍面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但是当时的科学家也许没有充分估计到,这个事情的难度,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公里,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公里。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在科拉半岛上打过12公里多米的超深钻,却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离莫霍面的距离一半还不到。
大洋上莫霍面比较浅,在大洋上钻孔怎么样?但相对于在陆地上钻孔,大洋上钻孔更难得多。有一位位海洋学家形容说,要把钻头伸进4000多米深的海水,然后再往下钻5000多米,“这就像从帝国大厦顶上用一根意大利式面条在纽约的人行道道上钻个孔”。
不过,虽然难,地质学家们并没有放弃这个梦想。目前,钻穿莫霍面的努力集中在印度洋中脊一个叫亚特兰提斯浅滩的地方,据说,这个地方地壳的深度只有约3公里。
早在1997年,科学家就在印度洋上这个被称为亚特兰提斯浅滩的位置尝试过打穿地壳,到达莫霍面。但达到海底以下约1500米的时候,海上的大风导致钻杆折掉,堵塞了钻孔,不得不终止。
2015年,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再次来到亚特兰提斯浅滩钻取岩芯,第一阶段深钻1500米的计划已经结束,据称取得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数据。据称下一阶段还要继续钻下去,达到3公里的深度。如果一切顺利,科学家希望换一艘日本的钻探船,据说这艘船最大钻探深度可以达到6公里,最终实现打到莫霍面去的目标。
如果从这个计划来看,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这个目标实现还是很有可能的!当然,你的年纪不能太大,哈哈。
挖地球非常有意义。
因为人类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埋在地面以下,地球深处有无数的宝藏,黄金、白银、钻石。
》如果我们在地球上打洞,一直挖,会遇到什么?
答案是,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1970年,前苏联在靠近挪威边境的科拉半岛打了一口超深钻井,钻探深度达12,263米。虽然现在有石油钻井超过了科拉钻井深度,但是科拉钻井是第1个用于科学研究的超深井,里面布置了传感器。
打科拉钻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穿地壳,但是最后263米进展极为艰难,而且从洞里面传来了地狱般啸叫声音。
2012年,日本深海钻探船“千秋号”钻入太平洋海底,计划是穿过地壳。地壳在陆地上有30到60公里厚,但在海底最薄的地方只有5~7公里厚。
如果“千秋号”的钻机突破莫霍面的过渡边界,将到达地幔。
这是地壳和地球高温熔融核心之间的2900公里厚的神秘层。
科学家对地幔层了解较少,提取样本将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有人将其称为地质学版本的登月。但是实际上这个工作比登月还要难!
》古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绝大部分是虚的,因为看不见。
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基本上来自于“听” ,也就是振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
1909年,克罗地亚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在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时候发现,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地表下30公里处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层,速度会突然增加。
这表明这里的物质与地表的物质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莫霍面。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它的主要成分是玄武岩,以下是地幔,它的主要成分是橄榄岩。
地幔的密度不仅比地壳的密度要高(地壳的密度为29,地幔的密度为33),而且地幔的弹性模量比地壳也要高,这意味着地幔是比地壳更坚固的固体。
但是地幔又有可塑性流体的性质,所以才会推动地壳运动。
然而,以上都是科学推理。
真实的地幔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打穿莫霍面以后挖出来看一看,这就是科学家们执着和努力的原因。
》美国是最早打算钻穿地壳的国家。
早在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之前,美国就打算在太平洋底打穿地壳。
60年代初,美国在东太平洋的瓜达卢佩岛附近的海域开始了钻探计划,最深的洞仅穿透地壳183米,刚好穿过地表的沉淀物,进入坚硬岩石的下层。
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认为挖掘地幔不值得付出代价,于是在1966年,他们取消了这个项目。
现在科学家们希望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能够集中资源来支付这一费用。
即使科学家们在海底找到了可能最薄的地壳部分,这仍然意味着至少要钻透几公里的固体岩石。
更困难的是,当深入地球时,会遇到极端的温度,和极端压力。可能超过538摄氏度,以及惊人的压力3000~5000大气压。
由于这种压力挤压了设备,保持设备运转将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把正在挖掘的材料推回到地表。
不过,有利的一面是,在过去半个世纪,石油工业的钻井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有改进的钻头、工具和仪器,它们更能承受高温和压力。
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先进技术,使钻井船在深水中保持在同一地点要容易得多。
》挖穿莫霍面对人类有什么价值?
关于地幔的知识相当有限,科学家从未得到过地幔的纯样本。目前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和检查从火山流出来的熔融岩石来找出答案。
甚至科学家还需要通过外太空的陨石来寻找答案。因为有些非常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以后,会砸穿地壳,让地幔里的物质溅射到太空。
地球的地质构造有很多未解的谜团。几十亿年前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出地核、地幔和地壳的,以及板块构造是如何开始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了解地幔来解答。
对地幔的研究或许可能解开地壳以及板块之间如何相互挤压的问题,甚至可能预测地震和火山爆发。
而且在地壳内部深处很可能有细菌等微生物,可能封闭在那里几十亿年独立演化。这对于了解生命的起源也非常有意义。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钻到莫霍面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包括前几年开始的日本等国的计划,在钻入地层较深的地方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很可能在30年内,人类没有办法钻穿莫霍面。也许还要更长,超过大多数人的有生之年。
当然能够实现啦!并且已经实现了!
题主问是否能钻穿莫霍面,就要首先搞清楚 什么是莫霍面 。 莫霍面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提出的一个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假想面。
弄清楚莫霍面是壳幔分界面就好办了,想钻穿莫霍面,找到壳幔分界处就可以了。
地壳的平均厚度可达30km~40km,陆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km。目前在大陆进行钻探的最深记录是前苏联创造的12km,但远未及莫霍面。洋壳比较薄,所以在冷战时期,美国选择了在大洋进行钻探,但一番折腾之后,也未能成功穿透莫霍面。
那为什么说钻穿莫霍面是可以实现的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岩石圈的板块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在碰撞造山带、古海洋俯冲闭合的时候,会在缝合线的地方形成蛇绿岩套,一套标准的蛇绿岩套从上到下的完整序列包括深海沉积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杂岩群—辉长岩/层状辉长岩—上地幔物质。而上地幔物质在野外中发现的通常为橄榄岩至蛇纹岩。这么一套岩性组合本来是分布在壳幔之间的,由于构造作用,很多地表已经出露,在缝合线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蛇绿岩套的组合出现。而橄榄岩之上就可以认为是地下的莫霍面被带到了地表,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可以轻易的钻穿莫霍面了?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下面放个大招。
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国交界的伊夫雷亚带,真真切切的出露了一套下地壳剖面,从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一直到地幔橄榄岩都有出露,被认为是从中部地壳到下地壳再到莫霍面之下的连续剖面。这也是唯一一个有莫霍面之下地幔橄榄岩出露的下地壳剖面。下地壳到底通过什么机制出露地表,目前还都是一些假说在解释,但这不妨碍这一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开个玩笑的话,如果在伊夫雷亚带进行钻探,给我一把地质锤就能把莫霍面打穿哦!
谢邀! 这个问题算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下面先看一下莫霍面的来历,然后说一下个人看法。
莫霍面这个名字来自于它的发现者,克罗地亚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全称是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在网上查了 许多资料, 基本信息就哪一点点,大家都在复制过来复制过去,也没啥个人看法!
俺就说一下个人看法。
因为莫霍面在底下几十公里,从陆地钻大概20-40公里不等,海洋里浅一些,印度洋那个方位最浅,说是只有3-5公里左右
那么肯定 从海洋里面钻最为简单,但是就这个最为简单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因为钻头钻杆你钻的不深了 还体现不出他的扭力 ,当你钻到一定程度后, 钻杆自身的重量加上钻头的重量,是非常庞大的,钻机要提供很大的动力才能继续下去。
网上有个说法就是, 当钻杆长度达到千米以上时,整个钻杆可以折成一个圈, 你想那得多软,所以想继续往下 钻透莫霍面至少目前30年内难,技术都达不到。
至于我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钻透莫霍面的那个画面, 我想有一定难度, 假如你现在30岁,50年以后80,就以80的平均寿命来看,在这50年里想要钻透莫霍面,我 个人推断是不太现实 。
所以骚年们继续努力学习,说不定将来你可以为这一份事业出一份力也不一定!
钻穿莫霍面直达地幔当然比登月还难!在我们有生之年,估计人类不能实现这一壮举!
因为我们都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因为虽然月球距离地球有38万千米的距离,而地球的平均半径只有6378千米。 但是,要知道登月只要我们能够使飞行器具有第二宇宙速度,那么在它脱离地球大气层以后,其实飞行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完全没与阻力。甚至登月以后受到的阻力也不大。
而人类之所以直到现在,人类最多也只能钻孔到地球内部12千米处,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越深入地球内部,温度、密度、压力等参数就会越大,从而使钻孔的难度呈指数式增长。 比如当到达莫霍面以下时候,温度会达到1100度、压力会达到1900兆帕,这样的温压条件,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估计在很长时间都没有能力突破其限制!
以现在的 科技 发展潜力,肯定有打穿地壳的一天,并且不会太远。这关键是经济/政治效益。
如果说能搞个地幔一日游,一百万美元一次,每天能接待10人。保证几年之内就能搞出来。
关键是里面很大可能是戳热的溶岩,没什么好看的。现代 社会 ,赚钱最重要。亏本的事谁干啊?
我们不知道地壳下是否有生命的存在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钻石美丽、稀有,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代表永恒不破的爱情。
2017年5月16日,苏富比拍卖行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春季珠宝拍卖会,一对彩色梨形钻石耳坠以大约5740万美元、约合395亿元人民币的总价,创下拍卖史上的新纪录。这对梨形耳坠产自南非,除颜色不同,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分别重约16克拉。其中,深粉色钻石名为"阿泰米斯",拍出1550万美元(1067亿元人民币),另一颗钻石为深湖蓝色,名叫"阿波罗",由于颜色比粉钻更罕见,价格是粉钻的两倍多。
GIA钻石净度分级
GIA将钻石净度划分为“FL、IF、VVS、VS、SI、I”六个大级别,其中有些级别还被进一步细分,总算下来共有11个净度等级。
FL(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没有任何内含物或表面特征;
IF(内无瑕级):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无可见内含物,仅有微量可见表面特征;
VVS(极轻微内含级)可细分为VVS1和VVS2等级: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从极难(VVS1)到很难(VVS2)看到的微小内含物;
VS(轻微内含级)可细分为VS1和VS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有从较难(VS1)到较容易(VS2)看到的微小内含物;
SI(微内含级)可细分为SI1和SI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有较容易(SI1)或非常容易(SI2)看到的内含物;
I(内含级)可细分为I1、I2和I3:内含物在10倍放大镜下明显可见,并且肉眼也很容易发现瑕疵,对钻石的透明度和亮度会产生影响,导致钻石整体级别降低,火彩效果变差。
钻石的产地
世界各地均有钻石产出,已有30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年产量一亿克拉左右。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这五个国家的钻石产量占全世界钻石产量的90%左右。其它产钻石的国家有刚果(金)、巴西、圭亚那、委内瑞拉、安哥拉、中非、加纳、几内亚、象牙海岸、利比利亚、纳米比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加拿大等。
世界主要的钻石切磨中心有:比利时安特卫普,以色列特拉维夫,美国纽约,印度孟买,泰国曼谷。安特卫普有"世界钻石之都"的美誉,全世界钻石交易有一半左右在这里完成,“安特卫普切工”便是完美切工的代名词。
纳米比亚
对于钻石的毛坯和宝石级钻石所占比例来说,最好的钻石来自于纳米比亚冲积矿床中开采出来的钻石。这些钻石经历的自然风化搬运到海边,路程长达1000英里。经过这段旅程钻石中脆弱部分都分离。在特定沉积环境中钻石按不同粒级不同形状一定规律分布于岩层中。该矿区宝石级钻石最高达到97%。对切磨好的钻石戒面,很难分辩出产自哪个国家和矿区。
任何矿区产出的钻石都有好、中、差。拿矿区中最好的钻石与纳米比亚产出最差的钻石比,纳米比亚冲积矿床的钻石也不一定就好。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3000年前,印度是钻石的唯一产地。自2500年前至18世纪初印度克里希纳河、彭纳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产出钻石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著名钻石如光明之山(kohi-noor)、奥尔洛夫(orloff)和大莫卧儿(greatmogul)都来自印度,但印度的钻石产量很小。
巴西
至1725年巴西钻石的发现及开采,使巴西取代印度,成为当时全球钻石的最重要产地。
南非
1867年以后,南非发现了冲积砂矿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使得南非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其产量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由此开创了钻石业的新纪元。1905年,在南非阿扎氏亚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普列米尔岩筒,并在此发现最大的钻石(库利南钻石)。南非拥有世界上产量最大、且最现代化的维尼蒂亚钻石矿。南非钻石颗粒大,品质优,50%的金刚石均是可切割的,其产量虽不及澳大利亚等国,但产值一直居世界前列。
澳大利亚
自1979年澳大利亚西部发现钾镁斑岩中含有金刚石起,至1986年,澳大利亚的金刚石产量已居霸主地位,但宝石级仅占其产量的5%。澳大利亚钻石主要分布西澳新南威尔斯的bingara和copeton,尤其是阿盖尔(argle)矿床储量为5.5亿克拉。
博茨瓦纳
盛产优质金刚石,宝石级占50%,其产值居世界首位。博茨瓦纳的钻石来自露天开采的金伯利岩,巨大的矿山有orapa岩筒(1967年)、letihakena岩筒(1977年)和jwaneng钻矿(1982年),三个矿的总产量在1989年超过1500万克拉。
俄罗斯
俄罗斯的钻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雅库特地区,该区找到有一百多个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筒,1988年,俄罗斯在靠近欧洲附近又找到新的钻石矿。俄罗斯钻石产量在1200万克拉左右,一半为宝石级。多年来俄罗斯形成了独立的钻石开采加工销售体系,其钻石数量大、质量优、均匀性好,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加拿大
前几年报道加拿大北部地区发现大量金伯利岩,几年后钻石产量可占全世界产量的10%。
1871年7月16日,坚持向深处挖掘的库力斯堡合伙采掘队获得了成功,他们在占据的几十平方米的土地上,一直往深处挖掘,在这一天终于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钻石。全世界第一座钻石矿也就诞生了。命名“库力斯堡矿”也叫“新热潮矿”。
南非
南非产出的钻石素以颗粒大,质量佳而著名。从矿山开采出来的钻石英钟毛胚中有50%可以达到宝石级。五十几年前,南非的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非的钻石产量逐年减少。1987年南非钻石产量为1000万克拉是世界总产量的10%左右。
2014年8月,非洲南部内陆国家莱索托的旗舰矿发现198克拉的白色钻石。该颗超乎寻常的白钻石拥有高品质,无瑕疵。该钻石可以卖“超过1千万美元,可能达1500万美元。
中国
中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产量在20万克拉,主要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中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和山东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1971年辽宁瓦房店找到钻石原生矿床。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瓦房店和山东蒙阴地区。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
中国钻石主要产地有三个: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临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矿其中辽宁的质量好,山东的个头较大
中国现存发现的最大钻石为常林钻石,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于山东,由常林大队魏振芳发现,故而得名“常林钻石”,现藏银行国库中。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体,质地洁净、透明,淡**。
另据传,中国最大的钻石曾是金鸡钻石,也发现于该地区,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