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何时在中国发展的?

钻石何时在中国发展的?,第1张

世界上首枚钻石大约是产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条叫克里希纳的河谷内发现的。直到十八世纪之前,巨富的印度历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应者。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初,印度一共生产了约300万克拉的原钻。这也是钻石为什么以"克拉"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古印度生长一种奇特的树, 这种树每颗树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于钻石稀世罕见、重量有限,聪明的印度人便用这种树的树籽"克拉"作为钻石的重量单位。钻石的重量计量单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纪的欧洲,钻石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品,佩带钻石是皇后、公主们的特权。法国国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妇爱丽丝·苏慧是第一位打破这种传统的女子,她从国王那里获赠一颗钻石,并在公共场合佩带,钻石从此进入民间。

15世纪是钻石与爱情结缘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尔斯爱钻如命,喜好收集钻石,他女儿玛丽与奥地利大公订婚时获赠一枚钻戒,成为历史上第一枚订婚钻戒。其后,钻石便成美丽及永恒爱情的象征,也因此而俘获了无数女人的心。

16和17世纪,浪漫的法国人独领钻石新潮流。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项链镶有11颗大钻石,他的王后嘉芙莲除喜欢钻石首饰外,还将钻石粉末掺入食物中将政敌毒死。欧洲历史上相传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钻石粉末。钻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证,极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编造谎言,以防矿工将钻石吞入体内行窃。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钻石在法国的流行达到顶锋。他的皇宫内摆满珠宝玉石,全身上下钻石闪闪。 据说他以国家名义购买了109颗重达10克拉以上的钻石、273颗重量为4至10克拉的钻石。最著名的要数从宝石巨商手中购回的44颗大钻石,其中包括一颗112克拉的法国蓝钻。

受法国影响,俄罗斯沙皇将钻石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彼得大帝1724年为皇后加冕时, 皇后冠上镶有2500颗钻石。

英国王室与钻石也有一段难解之缘。享利八世是钻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时髦一时,顿成风尚。同时又掀起用钻石在玻璃窗上刻情书的热潮,钻戒一度被称为刻字戒指,甚至伊丽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块玻璃上与沃尔特爵士咏诗谈心, 倾诉哀肠。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当时王室拥有2500颗钻石供她使用。

美国人对钻石的兴趣比欧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纪末期,美国才时兴钻石首饰, 并将它作为爱的永恒信息。这一切完全是由钻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创造的,他是把戴比尔斯公司从19世纪带到20世纪的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爵士的儿子。美国人后来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发起的以"钻石是永恒的"这句广告语闻名于世的促销运动。据说钻石巨商布雷迪拥有2万颗钻石;出版业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国皇室珠宝拍卖会上买到一条镶有222颗钻石的项链送给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都与钻石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美国老百姓对钻石也是感情深厚,当世界名钻在纽约展出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雨中排队,等候参观。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佩戴婚戒的人还不到人口的1%,后来,戴比尔斯发起的一场朴实无华然而持之以恒的促销运动,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钻戒。

西德人是另一个容易受广告宣传影响的消费群体。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欢佩戴由两个金环重合而成的婚戒,于是戴比尔斯推出了"三环钻戒"的新概念,即给"双环戒"增添一个镶钻石的第三环。这一新概念使西德变成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钻石消费国。

中国最早关于钻石的记载是西晋时的作品,《列子·汤问》提到辊铬之剑,和汉代「十洲记」提到的切玉刀。这些刀剑都镶有钻石。

订了婚的女士们将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传统,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们相信爱情之脉从心脏直接通到左手无名指的指尖。透过一只简单的单粒钻戒,钻石为世上无数男女传达了心中的情愫,散发出永恒的爱火。从结婚,到结婚周年纪念日,相爱的男女都用钻石来表达情意,一只镶满钻石的圆形戒指,说的是"我俩的爱情没有尽头",代表永恒之爱(这个源自西方的传统亦为东方人所接纳),时至今日,人们以钻戒作为爱的献礼已蔚然成风。人们还将结婚60周年或75周年称为钻石婚,也将钻石作为四月的生辰石。

数十亿年前即诞生在地壳深处的钻石,一直是无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并因为它的坚硬和美丽而价值不凡。钻石是经得起时代变迁的古老宝藏,几世纪以来早已成为永恒之爱的象征。传说中,邱比特的箭端镶了钻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为它的光芒凌驾超越于任何宝石之上,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陨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认为钻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人们也一度认为钻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在梵文中钻石一词即为雷电之意,借以表达钻石由闪电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现代科学的发展才告知人们钻石并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

(一)结婚戒指的起源

         订婚礼上以钻戒象征爱情的传统源于16世纪的欧洲。其准确起源与根据还颇具争议。第一枚作为婚姻承诺的钻石订婚戒指大概要追溯到1503年的威尼斯 从此 婚戒成为了结婚传统内容。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赠给新娘勃艮第玛丽(Mary of Burgundy)的戒指据说也是世界上第一枚订婚戒指 象征两人的结合。戒指的钻石拱起 是今天长方形钻石的先驱 钻石的形状像哥特字母“M” 该字母是夫妇二人的名字首字母 也意指圣母玛丽亚。

     (二)求婚戒指

     订婚戒指通常有一颗突出的钻石,在他单膝下跪时手执的正是此物。很多女郎也以订婚戒指的震撼程度来决定要不要说“Yes”。

     (三)结婚戒指

     结婚典礼上交换的,通常是较素雅的素圈。对男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也为平时的“永不摘下”提供方便。

     (四)挑选婚戒

     挑选购买婚戒时,合理的大小非常重要(是的,甚至比一颗戒指的面相更重要)。在专业品牌购买婚戒时,你一定要试戴出最合适的大小。我有朋友婚戒总是很容易摘下,常常感觉降低了婚姻的诚意;更有朋友戒指选得太小,把手指勒得极不美观。

     (五)结婚戒指,确切来讲它是什么?

     最后,如果真心相爱,戴什么材质的戒指并不重要。《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里用骷髅和小草莓戒指当婚戒的片段,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

     (六)打造属于你们专有的结婚戒指

     西方传统做法是,选定戒指后要在圈内刻字,最早使用拉丁文 “上帝所赐予的结合无人能分离”。对我们来说,浪漫而忠贞的,是刻上对方的名字以及结婚的日期,让这枚婚戒无论是Cartier还是Tiffany’s &Co,都是独一无二属于你们自己的。

     (七)婚戒如何戴?

     根据传统,订婚戒指与结婚戒指佩戴于右手与左手的不同手指上。带有浪漫色彩的解释是无名指的静脉血管vena amoяis直达心脏,也就是传统的爱之来源地。

     (八)婚戒也得看“潮流”

     现在较流行的一种做法是把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套在一个手指上,看起来时髦贵气。

钻石被现代人誉为尊贵永远的象征,质量与体积均为上呈的自然也就越珍贵。“希望”蓝钻石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钻石王之一。1947年,“希望”蓝钻石的标价为1500万美元,这是它的最后一次标价。而如今,“希望”蓝钻石的价格已远不如此了。自从1947年后,“希望”蓝钻石再也没有被拍卖过。

1958年,“希望”蓝钻石被占有它的最后一个主人、美国珠宝商海里•温斯顿捐赠给了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在该院的珠宝大厅内,“希望”蓝钻石陈列在一个防弹玻璃柜里,与各国帝王加冕礼上用过的珠宝媲美。那幽幽的蓝光仿佛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诉说着它那神秘的历史。

“希望”蓝钻石问世于500年前。在鳊基伯那河畔的一座废弃的矿井里,一个路过的老人偶尔瞥见一块熠熠闪光的石头。经辨别,竟是一枚硕大的蓝钻石。老人请工匠将钻石进行粗加工,加工后的蓝钻石还有1125克拉。老人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为这枚钻石大打出手,结果钻石被族长充公,下令镶嵌在神像的前额上。

一天深夜,一个抵不住钻石蓝光诱惑的年轻人偷走了钻石。但仅仅几个小时,他就被守护神像的婆罗门捕获,活活被打死,成为蓝钻石的第一个牺牲者。蓝钻石重新被镶嵌在神像的前额上。

17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用斧头劈死两个婆罗门,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将蓝钻石攫为己有。传教士将蓝钻石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可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被割断了喉管,蓝钻石也不知去向。

40年后,蓝钻石落入巴黎珠宝商琼•泰弗尼尔手中,他随即脱手,将钻石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数年后,琼•泰弗尼尔到俄国做生意,竟被一条野狗活活咬死。

路易十四对这枚蓝钻石爱不释手,经过琢磨,蓝钻石镶嵌在象征着王权的王杖上,取名为“法国蓝宝”。可是不久后的一天,他最宠爱的一个孙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路易十四受此打击后,不久也撒手归天。

路易十四死后,“法国蓝宝”落入蓓丽公主之手。她将钻石从王杖上取下,作为装饰挂在她的项连上。1792年9月3日,在一次偶发的事件中,蓓丽公主被一群平民百姓殴打致死。

“法国蓝宝”由蓓丽公主的宠物变为路易十六的珍玩。可是一场法国大革命的风暴把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送上了断头台。“法国蓝宝”在这场大革命中被皇家侍卫雅各斯•凯洛蒂乘乱窃取。

法国临时政府在清点国库时,发现“法国蓝宝”失踪,于是贴出告示:凡私藏皇家珍宝者处以死刑。侍卫雅各斯•凯洛蒂闻讯后终是不安,精神发生错乱,最后自杀而死。

“法国蓝宝”40年后为俄国太子伊凡觅得。伊凡在寻花问柳时,为了讨得一个妓女的欢心,竟将“法国蓝宝”拱手相赠。一年后,伊凡另结新欢,对赠宝之事后悔不已,决定追索回来。可是,那个妓女死活不依,伊凡一剑刺死妓女,夺宝而归。然而时过未久,伊凡皇太子在宫中死于非命。

神秘的“法国蓝宝”给占有它的主人带来的厄运比巫师的诅咒还要灵验,人们视之为不祥之物。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有许多贪婪的目光盯着它,希冀有朝一日成为拥有它的主人。

“法国蓝宝”从伊凡皇太子手里转移到女皇加德琳一世手里。女皇意欲将钻石镶在皇冠上,于是命人将“蓝宝”送至荷兰,交由堪称世界上一流手艺的威尔赫姆•佛尔斯进行精心加工。经过威尔赫姆•佛尔斯的精心雕琢,“法国蓝宝”被切割成现在见到的样子,它的每个面都闪着诱人的蓝光。加工后的钻石重444克拉。钻石加工好以后,钻石匠的儿子不辞而别,将钻石带到英国伦敦去了,无法交差的钻石匠服毒自杀,以谢女皇。而他的儿子后来在英国也自杀身亡,死因不明。

英国珠宝收藏家享利•菲利浦在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手里以9万美元购得了这颗钻石,命名为“希望”。1839年,享利•菲利浦暴死。他的侄子成为“希望”蓝钻石的主人。这位钻石的主人将钻石置于展厅公展,后来据说他寿终正寝。

本世纪初,一个叫杰奎斯•赛罗的商人购得了“希望”钻石,但不久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钻石又流落到一个俄国人康尼托夫斯基手中,此人不久遇刺死而。

哈比布•贝购下了钻石,接着转卖给西蒙。传来消息说,哈比布•贝及其家人在直布罗陀附近的海中不幸淹死。西蒙则在一次车祸中全家丧生。

钻石辗转到了土耳其苏丹阿卜杜拉•哈密特二世手中,一个王妃为此丧生,苏丹本人于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党人废黜。

“希望”蓝钻石的下一个主人是华盛顿的百万富翁沃尔斯•麦克林夫妇。自从拥有这颗钻石以后,灾难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们,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先后遭遇不幸。

1947年,海里•温斯顿以1500万美元购进“希望”蓝钻石,成为钻石的最近一个主人。

“希望”蓝钻石自问世以来,历经沧桑,周游列国,其间,更易的主人有数十人之多。可是“希望”蓝钻石并没有给占有它的主人带来希望,相反,除少数几个人外,其余的主人屡遭厄运,甚至命丧黄泉。这是为什么呢?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所知的神奇的力量呢?也许有一天,“希望”蓝钻石能满足人们探究这个秘密的希望。

我们常说的钻石,是一种天然的矿物,因其璀璨夺目的外表,以及其稀有程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成为了地位、权力、和富贵的象征,现在一些年轻人将钻石代表为爱情。

国外对于钻石流行时间比较长,1939年的时候,为了促进世界对钻石的需要,打开市场,度过当时的经济低迷期,戴比尔斯打出来A diamond is forever的口号,钻石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且价格飙升。

而国内市场对于钻石的兴起比较晚,93年之后,随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钻石推进了中国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才开始广泛接受钻石,特别是这句广告词戳中了新婚男女对爱情的心,也就此改变翡翠,黄金在婚庆市场的垄断地位,现在基本变成结婚必有钻戒的局面,而中国也成为钻石消费大国。

钻石以其稀有性成功的成为贵重物品,就哪类钻石较为贵重的说法,我们的想法是越大越稀有越贵重,其实衡量钻石价值要通过4C标准,除去重量,净度、色泽和切工也是衡量的标准,其次钻石的美丽度也会成为一个因素。

其中钻石无色为最好,当然具有彩色的钻石更是位列珍品,其中红钻最为名贵。世界历史上排名靠前的钻石,其中非洲之星以其世界上最大的原石钻石而驰名,而摄政王钻石以其纯净度以及切工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钻石的开采,新出的钻石也是很多拍出天价,14年的绝世粉钻,15年的1111g宝石级大钻石也都被拍卖收藏。不难发现,除去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钻石,新出的钻石中大克拉等级高的价值大,越稀缺,也就越贵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634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3
下一篇2023-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