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有什么首饰

藏族有什么首饰,第1张

  藏族首饰主要有:

  手链、戒指、项链、护身符、头饰、耳环等,藏族首饰天生拥有那片土地赋予的神奇魔力。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白银是制作藏饰的主要原料,就是这些平实的材料,粗糙的外表却有精致的内涵。细小的花纹、镂刻、镶嵌,都巧妙地形式藏饰的设计风格,并散发出浓烈的古、土味。所有藏饰均是手工完成,好多藏饰是喇嘛在庙里打造出来的,每一件都是与众不同。

去西蔵必买的东西有:冬虫夏草、藏刀、风干牛肉、林芝松茸、墨脱石锅、藏香等。

1、藏香

藏香,秘宝古香,其制作工艺流程蕴含着藏文化的精髓。西藏香的法是依据诸佛菩萨密续经典记载,加入心脏良药肉豆蔻,肺之良药竹黄,肝之良药藏红花,命脉良药丁香,肾脏良药草豆蔻,脾之良药砂仁及麝香、红白檀香、黑香、冰片、当归等数十种中药草,并且更加入珍贵天珠、金、银、铜、珍珠、珊瑚及喜马拉雅山圣地之高山药材,其中部份香更加入各种加持甘露丸,实为弥足珍贵。

2、墨脱石锅

林芝地区的人们最常用的炊具是一种用皂石制作的锅,简称"石锅"。当地人不仅做饭烧菜用石锅,烹饪美味佳肴时更离不开它。墨脱石锅由于质地绵软,很难用机械加工,所以目前都是人工打造而成,所以每个石锅都不相同,具有唯一性。

3、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主产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上游。东至四川省的凉山,西至西藏的,北起的岷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的龙雪山。西藏虫草的产量大约占全国虫草产量的40%,冬虫夏草主产于青藏高原上,又简称"虫草"。西藏那曲冬虫夏草生长在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上,以生理特性强、药用价值高、个大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也是全世界品质最高的冬虫夏草。

取代分为两种情况:

1·主观上认为南红比红珊瑚更好看,所以选择了南红。

2·红珊瑚太少,不得不用南红来替代红珊瑚。

显然,藏族同胞买南红越来越多,是第二种原因。

借用一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因为南红是红珊瑚的替代品,所以也就不存在钟不钟爱。

藏族人喜爱鲜艳的颜色,比如**,红色,绿色,蓝色···,所以他们喜欢**的蜜蜡,喜欢红色的珊瑚,喜欢蓝色的绿松,喜欢在经幡上缀满五彩的旗帜,因为喜欢这种颜色所以才会去选择某一种宝石。

红珊瑚产于深海之中,西藏并没有红珊瑚,有人说,西藏有,然后扯喜马拉雅山,说以前这地方是海洋,珊瑚化石是有的,这种纯粹是想像的结果,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没有见过珊瑚化石,如果你见过,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异想天开。

顶极红珊瑚的颜色深红,鲜红,桃红以及粉红,藏族人是越红越爱,而藏族人使用红珊瑚的历史也只是从明清两代才开始的,藏族人的珊瑚大多来自皇家赏赐,仅在藏族世间贵族之间流传。

但是随着红珊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是明清两代动不动就海禁,尤其到了清代闭关锁国),藏人对红色珠宝的喜爱却日趋变大,所以不得不寻找替代品,而云南保山地区出产的南红就成为了红珊瑚的替代品。

保山南红中的锦红虽然仍然不如红珊瑚颜色鲜艳,但即然是替代品就不能要求太多。

于是,南红开始正式走入藏族同胞的生活,大批的南红珠子出现在了藏族人的饰品之上,这股浪潮一直持续到清晚期,保山南红资源逐渐枯竭,好的南红连供皇室需求都不够,于是锦红没了用柿子红,保山南红没了,用甘南红,但是显然到了甘南红品质跟保山锦红比,差的档次就太多了。

幸好,这时候赛璐璐拯救了大家,尤其是日本成立了一个神马株式会社之后,假货就横空出世了,想要啥颜色有啥颜色,而藏族人哪儿知道还有这种黑科技!假货赛璐璐经由茶马古道进入到了藏族人的生活,开始的时候完全懵X,不认识啊。

后来懂行的人上过当之后,发现还有这种假货,于是他们学会了用牙齿轻叩来辩别这些南红或者珊瑚蜜蜡是不是真的。至于具体操作方法,我也不知道。

不过道理还是讲的通的,毕竟塑料和宝石敲击发出的声音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赛璐璐就是塑料制品。

古代藏人的发式大概有辫发、披发、椎髻等几种,但妇女忌讳披发,认为那是妖女的发式。至今,各种辫式仍在藏区各地呈现出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特点。玉树地区藏族妇女辫饰的特征,主要在辫套上反映。辫套上金黄而透明的蜡贝是松脂的化石,稀少而名贵。一般,辫套在顶端嵌一颗红色玛瑙或珊瑚珠,随其数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辫套多为绸缎质地,也有棉布质地的。其颜色有墨绿、枣红、深蓝、纯黑等,镶有彩边。有几乎与人身等齐的,有自肩至膝弯的,也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绸料图案短辫套,前两者上的装饰为依次排列的金属铆钉或银圆。更多的是依次排列的蜡贝、珊瑚等。安多地区的银盾装饰仅在玉树的曲麻莱等地可见这种银制辫饰品雕缕着精美的图案,大的如龙碗,小的如酒盅,自上而下有序地排列下来。 辫套为妇女后背辫梢相连的装饰品,是藏族妇女常见的一种头饰,它是用艳丽的绒布精心缝制而成,上面刺绣着美丽的花纹图案,并钉缀有各种饰物。大多宽约10厘米,长130厘米左右,既是装饰,又是护发工具。妇女们往往将它成对地佩戴在身后,有的地区戴在身前。农牧区辫套各式各样,农区所用辫套呈长方形,宽十二三公分,长自后脊背及辫梢。两侧相仿的“佳仑”和相夹其间的“扎序”组成,“佳仑”为一对,用彩线刺绣分隔成几个框,佩以许多的珊瑚串,其间镶嵌绿松石或其它宝石,“扎序”上同样用彩线绣成框,框内佩带八九个草帽形、直径10公分左右的银盾做装饰,向下至膝窝外续以红穗交绺。银盾是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妇女普遍青睐的饰品,它是用白银压制而成,状如倒扣着的圆碗,周围有压花,顶端为一圈压制突出的圆珠,规格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4至5厘米。牧区妇女的辫套有大小两种样式,大辫套形长方,中央布有形如碗状的大银盾6个,周围分别排列有23个小碗状银盾,辫套下方续以红穗。小辫套呈正方形,上镶以各种珍贵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为饰,下方也续红穗。

姑娘出嫁前,一般要举行戴头饰仪式。那时,家人要郑重地请来当地具足善良、福运和子孙满堂之条件的老年妇女,为新娘梳理头发,把精美的发套佩戴在新娘的发辫上,所以发套又是已婚妇女的标志。西藏地区的藏族妇女将长发分成三股,编成三条大辫子,每根辫子的末稍挂一个银盾,每个银盾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左为父,中为夫,右为母,如哪根辫子上的银盾没有了,说明对应的亲人已经故去。青海、甘肃、四川地区妇女的银盾都镶饰在用红布制做成的发套上,所饰的银盾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多为三十,大者如汤碗。

  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西藏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浓缩了西藏各种文化的饰品,市场也越来越广阔。卖藏族饰品的小店遍布整个拉萨城,尤其在以八廓街为中心的地段,各种天然石头、动物骨头、金属制成的各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图腾形状的饰物,是所有的藏族同胞以及外来游客们舍不得挪动脚步的美丽玩物。似乎,这些美丽的藏饰,天生就拥有这片土地赋予的神奇魔力。藏族的饰品五花八门,各种材质应有尽有。只要是颜色绚丽的,就拥有作为饰品的潜力。

  牦牛骨

  在西藏人的观念中,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牦牛是美好的神圣的动物,牦牛骨也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原始自然、粗犷豪放,给佩戴者增添一种野性的魅力。

  有机宝石

  红珊瑚石与琥珀、珍珠被称为有机宝石,形状像棵树,生长在深海中。20年长一寸,300年增加一公斤,质地坚实,美丽娇艳,更具养颜美容、活血明目之功效。用红珊瑚能雕琢成贵重珠宝的有深红、桃红、粉白等少量几个品种,其中又以深红为上品、价格也最为昂贵,是尊贵不凡,高雅夺目,是吉祥、平安、护身的代表。

  藏族头饰

  在西藏,不同的地区,服饰和穿着也不尽相同,其中,头饰的地域性尤其明显,是最具地方色彩的装饰品。

  过去,在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女子们都佩戴一种叫“巴珠”的华贵头饰。这是一个“人”字形的饰物,将分岔的那一边朝前固定在头顶。“巴珠”上缀满了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等名贵的宝石。这些零碎的装点物,像藏族的其它服饰一样,名称繁多。要想全部记住,还得下一番功夫才行。现在,这种头饰很少有人戴,很多人卖了或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珍藏了起来。有些时候,可以在藏戏或者舞蹈、影视作品中欣赏到这种雍容华贵的艳美头饰。但在人潮如织的八廓街上,有缘人仍然可以得见这一类头饰的真容。未婚的女子,还习惯在头上编一根辫子。

  而在藏北,已婚女子习惯把头发编成许多细长的辫子,然后在前额串上珊瑚或者翡翠,在后脑勺编一根粗一些的发辫,上面缀满大大小小的银质圆饼。在冬天,她们还会在头饰上面戴帽子,其中,狐狸皮帽子是礼帽。

  在藏南,则又有异样的风俗,藏南农牧区的已婚妇女都要编两根辫子,从发辫的中段开始用一种藏语叫“扎休”的发饰,跟头发一起编成辫。扎休通常是三条一样粗细却不同颜色的彩线,每一条彩线由许多根同色的线组成,这样编成的彩辫往往要盘在头顶,给人一种美感。

  八廓街措纳巷,铜质的小盒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这种里面可以装各种祈福小物件的东西,这段时间卖得格外好,新年将至,长辈们都要来这里买上一个外形精美的盒子回家,预备着给小孩子做礼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珊瑚、玛瑙、牦牛骨、藏银、藏铜都是制作藏饰的主要原料,就是这些平实的材料,粗糙的外表却有精致的内涵。细小的花纹、镂刻、镶嵌,都巧妙地形成了藏饰的设计风格。

  在以前,传统游牧生活中,藏族同胞们需要将全家几代人累计的财产转化为方便携带的珠宝首饰披挂在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方便他们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安全又方便。所以藏饰在藏族同胞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美的象征,也是财富的明证。

  从藏族同胞头上戴的巴珠、簪子、发卡、发辫上的银币、耳朵上的大环,到项间戴的项链、托架、嘎乌,再到腰上系的图纹腰带,悬挂的火镰盒子、藏刀、腰扣、鼻烟壶;以及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等,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耳环、项饰与胸饰

  耳环是藏族同胞们必不可少的饰物,以前多用金、银镶嵌宝石制作。男子所戴最常见的耳环称作“阿隆”,呈圆形,有金、银和铜质,镶嵌松耳石。牧区的耳环较大,农区人所戴相对小一些。男子通常只戴一只耳环。妇女戴双耳环,质地和形状比男士耳环丰富,有金、银、宝石、珍珠耳环等。有的精致、小巧,有的体大、厚重。阿里普兰一带有一种姑娘佩戴的耳环,形似红艳的花朵,戴时从耳廓垂挂到肩上。过去贵夫人和**带一种叫“埃果尔”的耳环,用金银镶嵌上等绿松石精制而成,呈长方形,体形较大,常同“巴珠”一起佩戴。贵族和有地位的男子过去多戴称为“索儿”的耳饰,形状圆而细长,用金丝和上等绿松石串缀。

  而前文所说的小盒子,藏语名字叫”嘎乌”,也是人们脖子上必不可少的饰物之一。此外,人们通常在脖颈上戴挂一串串由各种天然宝石串缀的珠串。在藏族人的装饰品中,有两大主要构成,一是金银器物,一是天然宝石,而藏族同胞对天然宝石有着特殊的偏好。当高原大地从“特提斯”古海崛起,留给这块辽阔大地的便是石头的世界,自古以来石头就同藏族和藏族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藏族人的饰物中离不开宝石,把各种珠宝饰品作为财富和美的象征,家境再贫,也要倾其所有设法求购或添置几颗珠宝,作为女儿们的装饰。藏族人最喜欢的天然珠宝有琥珀、猫眼石(以九眼珠最为名贵)、玛瑙、珍珠、珊瑚、绿松石等。有些妇女节日时穿戴的镶金嵌银、珠宝满身的盛装,不知是多少代人才积累起来的财富。

  藏族腰饰

  除了头饰和项饰,藏族服饰另一大特点是腰间的装饰:缀挂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奶桶钩、针线盒等装饰品。藏族的腰饰大部分来自生产劳动工具,这是由游牧文化的特性所决定。如:洛龙,最早是为了凭借挂在腰上的奶桶钩来减缓手臂提桶的负荷,协调力量,后来渐渐成为装饰品。针线盒最早是为了装针线。火镰最早是引火用具。还有小腰刀是食肉用具等等,都是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转变。而“邦典”也是藏族特色腰饰之一。

西藏的饰品种类繁多,但是不外乎藏银饰品,各种石头(绿松石、玛瑙、珊瑚)等饰品,还有最著名的天珠(藏民族历史上古老的货币。又称眼睛石,习惯称天珠。九眼石品种繁多,形状上有条柱形和球形,两种都有穿绳小孔。条柱形有一眼、二眼、三眼直到九眼、十二眼、十八眼不定,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因是吉祥之数,被视为最佳。条柱形九眼石长短不一,最长的达8厘米,直径1厘米,中间粗,两头细,呈纺锤形,图案有宝瓶、金刚、藏文字母等,大多数图案对称,颜色有黑、淡红、白、棕色等。球形九眼石图案有莲花、彩虹、笼子、虎牙等。九眼石硬度高,花色奇异,图案精美,既有文物价值又有艺术价值,除藏族地区外,其他地区很少见到。) 还有一切其他藏族的,比如牛角的饰品,皮制品,还有很多改良的纯手工饰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57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