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发展史

钻石发展史,第1张

钻石号称"宝石之王", 它与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金绿猫眼石同被列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五大名贵宝石,而其中钻石又居于五大宝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

钻石是金刚石的宝石名称,所以又称金刚石、天宝石、夜光石,英文名称为DIAMOND, 语是最硬的意思,希腊文称之为无敌于天下的"阿塔玛石"。

钻石的高折射率和高色散值导致钻石具有一种特殊的"火彩",现代科学精确的计算出钻石的最佳折射角度和切磨方法,因此切工精致的钻石可以幻化出动人心魄的异彩,加上其坚硬永恒的特性,所以成为世人珍爱和追求的目标。

世界上首枚钻石大约是产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条叫克里希纳的河谷内发现的。

直到十八世纪之前,巨富的印度历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应者。

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初,印度一共生产了约300万克拉的原钻。

这也是钻石为什么以"克拉"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

古印度生长一种奇特的树, 这种树每颗树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于钻石稀世罕见、重量有限,聪明的印度人便用这种树的树籽"克拉"作为钻石的重量单位。

钻石的重量计量单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纪的欧洲,钻石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品,佩带钻石是皇后、公主们的特权。

法国国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妇爱丽丝·苏慧是第一位打破这种传统的女子,她从国王那里获赠一颗钻石,并在公共场合佩带,钻石从此进入民间。

15世纪是钻石与爱情结缘的里程碑。

巴根地公爵查尔斯爱钻如命,喜好收集钻石,他女儿玛丽与奥地利大公订婚时获赠一枚钻戒,成为历史上第一枚订婚钻戒。

其后,钻石便成美丽及永恒爱情的象征,也因此而俘获了无数女人的心。

16和17世纪,浪漫的法国人独领钻石新潮流。

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项链镶有11颗大钻石,他的王后嘉芙莲除喜欢钻石首饰外,还将钻石粉末掺入食物中将政敌毒死。

欧洲历史上相传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钻石粉末。

钻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证,极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编造谎言,以防矿工将钻石吞入体内行窃。

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钻石在法国的流行达到顶锋。

他的皇宫内摆满珠宝玉石,全身上下钻石闪闪。

据说他以国家名义购买了109颗重达10克拉以上的钻石、273颗重量为4至10克拉的钻石。

最著名的要数从宝石巨商手中购回的44颗大钻石,其中包括一颗112克拉的法国蓝钻。

受法国影响,俄罗斯沙皇将钻石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彼得大帝1724年为皇后加冕时, 皇后冠上镶有2500颗钻石。

英国王室与钻石也有一段难解之缘。

享利八世是钻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时髦一时,顿成风尚。

同时又掀起用钻石在玻璃窗上刻情书的热潮,钻戒一度被称为刻字戒指,甚至伊丽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块玻璃上与沃尔特爵士咏诗谈心, 倾诉哀肠。

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当时王室拥有2500颗钻石供她使用。

美国人对钻石的兴趣比欧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纪末期,美国才时兴钻石首饰, 并将它作为爱的永恒信息。

这一切完全是由钻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创造的,他是把戴比尔斯公司从19世纪带到20世纪的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爵士的儿子。

美国人后来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发起的以"钻石是永恒的"这句广告语闻名于世的促销运动。

据说钻石巨商布雷迪拥有2万颗钻石;出版业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国皇室珠宝拍卖会上买到一条镶有222颗钻石的项链送给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伊丽莎白·泰勒都与钻石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美国老百姓对钻石也是感情深厚,当世界名钻在纽约展出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雨中排队,等候参观。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佩戴婚戒的人还不到人口的1%,后来,戴比尔斯发起的一场朴实无华然而持之以恒的促销运动,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钻戒。

西德人是另一个容易受广告宣传影响的消费群体。

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欢佩戴由两个金环重合而成的婚戒,于是戴比尔斯推出了"三环钻戒"的新概念,即给"双环戒"增添一个镶钻石的第三环。

这一新概念使西德变成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钻石消费国。

中国最早关于钻石的记载是西晋时的作品,《列子·汤问》提到辊铬之剑,和汉代「十洲记」提到的切玉刀。

这些刀剑都镶有钻石。

订了婚的女士们将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传统,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们相信爱情之脉从心脏直接通到左手无名指的指尖。

透过一只简单的单粒钻戒,钻石为世上无数男女传达了心中的情愫,散发出永恒的爱火。

从结婚,到结婚周年纪念日,相爱的男女都用钻石来表达情意,一只镶满钻石的圆形戒指,说的是"我俩的爱情没有尽头",代表永恒之爱(这个源自西方的传统亦为东方人所接纳),时至今日,人们以钻戒作为爱的献礼已蔚然成风。

人们还将结婚60周年或75周年称为钻石婚,也将钻石作为四月的生辰石。

数十亿年前即诞生在地壳深处的钻石,一直是无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并因为它的坚硬和美丽而价值不凡。

钻石是经得起时代变迁的古老宝藏,几世纪以来早已成为永恒之爱的象征。

传说中,邱比特的箭端镶了钻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为它的光芒凌驾超越于任何宝石之上,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陨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认为钻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人们也一度认为钻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

在梵文中钻石一词即为雷电之意,借以表达钻石由闪电而生的信仰。

直至今日现代科学的发展才告知人们钻石并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

古人还相信钻石会生小钻石,连著名的科学家波义尔(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种说法。

在17世纪,葡萄牙的探险家认为"钻石在接近地表处生长2-3年可长成",并以矿工为何若干年后再返回老矿区仍可采到钻石为例证实这一观点。

中国大部分的钻石都是来自印度,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钻石的地方,历史悠久。

1比利时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有着钻石之都的美誉,全世界50%以上的钻石交易在这里进行。比利时加工的钻石包括圆钻和各种花式切工的钻石,大小从1分到10克拉都有,圆形钻通常为57个面,比率和修饰度都非常好。有的底尖稍稍打磨成一个磨砂状的小白点,以防钻石混装时磕碰磨擦损坏他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在钻石上打上客户需要的印记,现在比利时的钻石切磨工具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

  2美国

  美国加工钻石的自动打圆机主要引进以色列,加工的钻石包括圆钻和各种花式切工的钻石,主要加工1克拉以上的大钻为主。

  美国的切工钻石有58个面,主要是加工大钻,基本上加工园钻和一些花式切工的钻石,一般是抛光成透明的八角形。美国加工水平非常高,切工钻石的难度和精神是全世界闻名的,纽约钻石工业汇聚了400多名切割大师,是著名的钻石切割中心。尖底磨平抛光成透明的八角形,腰缘磨成透明刻面,但美国加工出来的钻石的对称性不如苏联工和比利时工。

  3以色列

  以色列的钻石加工业非常发达,但加工水平很不平均,抛光还经常使用传统工具。部分钻石的腰缘较粗糙,对称性较差,亭部阴影很不规则,底角有深有浅,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钻石的火彩,加工的圆钻从10分到50分为主。

  以色列的加工的圆钻从10分到50分为主,他们还经常使用一些传统的工具,虽然加工业发达,但是加工水平却不是很高,部分钻石加工很粗糙,色泽不均匀,形状也不规则。

  4俄罗斯

  俄罗斯加工的钻石比例是非常好的,它的切工也可以教苏联工,他们加工的钻石都是圆形的,从1克拉到10克拉的都有,也是57个面,做工很精致,只是表面会有平行细线。

  5印度

  印度加工钻石的方式以传统的家子作坊式为主,在业人次有近百万。施用半自念头械,加工出来的钻石抛光效果欠好,腰部较厚,对称性较差,影响火彩。印度钻石加工业的从业人数是最多的,占了全球的90%,他们使用的是半自动机械化,所以抛光效果不是很好,对称性比较差,影响了钻石的整体火彩。印度加工的钻石主要以20分左右的小钻石为主的。

切割钻石的方式大凡有三种,明亮式,阶梯式和混合式.区别在于切面的数量,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明亮式,其中有圆钻,心形、椭圆、榄尖形及梨形,切面都是58个,是最闪烁及最具火采的切割方式.阶梯切割的切割面如同阶梯一样,一般会用在长方形或方形的钻石上。混合切割就是把阶梯式切面及明亮式切面结合在一起.58个切面都是最闪烁及最具火采的切割方式其实标准圆钻的切割方式是最完美的这点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方钻和圆钻都是58个面,但方钻上部只有20个面,而下部有38个面,而圆钻的上部是33个面,下部是24或25个面,可见方钻的重量都集中在下部,同等重量下肯定是圆钻显大.但每个人对钻石的要求不同,有的为的是火采,有的为的是个性 不同形状的钻石,切面数是不同的。最常见的圆型钻一般是57_58个面,花式切割的面就不确定了。圆钻研磨的过程通常是,首先在底层做出8个大面,然后做16个刻面。加尖底,共25个刻面,并由此延伸出三角小面,风筝面及腰上刻面,一共33个刻面,这样一颗圆形钻石一共58个刻面,如果没有底尖的小刻面则共有57个刻面。 一颗精工切割的钻石所产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是经精确计算的,使钻石发出最大的光彩。由此可见,切割世界上最坚硬的宝石——钻石,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切割师由丰富的经验、高度责任心和全神贯注,才能释放钻石全部的灵彩。

传统的钻石切割是57个面,包括冠部33个和亭部24个,但由于钻石在携带,切磨过程中容易损坏底尖,所以在不破坏钻石的火彩和亮光的情况下在钻石的尖部磨出一个面来,去掉了底尖。

所以58个面就在底尖处多出一个面。钻石的各个特征和效果不会有改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80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