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老厂旅游景点介绍大全 富源老厂有多少人口

富源老厂旅游景点介绍大全 富源老厂有多少人口,第1张

富源县老厂煤矿区()

老厂煤矿位于富源县城南60公里,与昆明至盘县柏果煤矿的铁路富源站有公路连接,至罗平县公路横穿矿区,新建南(宁)昆(明)铁路沿矿区南缘通过,交通方便。

老厂矿区跨老厂、雨汪、黄泥河三乡,东邻贵州兴义,西北接富村、恩洪煤田,东南近圭山煤田,为我国南方重要煤田之一。矿区呈北东向展布,长20公里,宽10公里,面积201平方公里。共划分六个勘探区,除五勘区位于老厂背斜北西翼外,主要勘区均位于南东翼,其中一、二、五勘区为勘探区,三勘区为详查区,四、六勘区为普查区。

成矿时代距今约24亿年。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及长兴组,总厚400—470米,含煤29—42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6层;全区可采7—8层,均属较稳定至稳定、薄至厚煤层。煤种属优质无烟煤。

老厂煤矿古有土窑开采,据1915—1923年余焕东等所编《云南省矿产一览表》记载:拖竹、余家老厂由当地乡民开采,年产约80万斤,销当地及附近作民用燃料。

地质调查始于1941—1942年间,云南省企业局派马希融赴矿区调查;继之有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金耀华、马祖望填绘富源、罗平、师宗、路南间1∶20万地质图,著《云南平彝、罗平、师宗、陆良、路南间地质矿产》,其中对老厂(补乃)矿区做了叙述,估计老厂背斜东南翼煤矿储量1000万吨。

1942年9—11月,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苏良赫及资源委员会云南出口矿产品运销处周泰昕赴富源调查有关矿产,著《云南平彝余家老厂锑矿》,论述了老厂矿区地层、构造,并指出“罗平煤系在本区有煤7层,其中有3层厚度在1公尺以上,可以开采,煤种为半烟煤”。

新中国国成立后,为寻找具有工业价值的沉积型黄铁矿,1954年有李毓尧、1956年初有西南地质局五二三队到老厂做过调查。当年,西南地质局五三八队(1958年改名为云南省地质局富源地质队,队长伍鉴平,技术负责人剑萍),根据老厂矿区古有炼磺历史及前人调查成果,沿老厂背斜煤系出露部位开展煤系下部之黄铁矿系统普查,对成矿条件较好之大山脚、余家老厂、补乃、普珀等四个矿段按200—400×100—200米勘探工程网度控制,共施工钻孔76个,进尺11605米,辅以浅井、坑道等手段,于1959年4月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余家老厂黄铁矿储量报告书》,计算黄铁矿矿石593亿吨;并对煤矿做了初步了解,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余家老厂煤矿地质储量报告书》,计算工业储量188亿吨,1962年经云南省地质局审查,认为控制过稀,原C1级降为C2级,原C2级降为地质储量。黄铁矿储量报告未经审批。

1960年5月,云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派魏良荷等赴矿区对煤矿进行为期半年的普查,以地表调查为主,施工探槽10900立方米,坑道360米,采集各种样品156件,1∶1万地质测量45平方公里,认定含煤地层含煤25—45层,可采10层,煤种属贫煤—无烟煤,并概算远景储量694亿吨。后因人员调动,由焦宝玉于1964年7月整理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余家老厂、古木、富村、庆云煤矿初步普查报告》,对老厂煤矿区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2年10月,随着恩洪煤矿勘探工作的结束,云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转入老厂矿区,进行综合性矿产普查勘探工作,梁唯则、许善任先后任队技术负责人,1∶5000地形图由云南省地质局测绘大队测制。1973年廖志杰、郭全义、吴庚贞等首先进入一勘区进行普查勘探,1975年刘新汉、陈经泽等进入五勘区,1976年王崇武、但燮阳等进入二勘区南部,全面拉开了对老厂煤矿区的普查勘探。

1977年正式提交了《云南富源老厂五勘区精查地质报告》,探明工业储量1508万吨。总结了老厂矿区主要煤层集中在19煤层以上,不宜把大量钻孔打穿整个含煤地层,此一意见对其他勘区起到了借鉴作用,节省了大量施工费用。1980年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矿区一勘区精查地质报告》,1981年被云南省地质局评为优秀勘探报告。上述两报告先后经省储委审批通过。此段工作仅限于矿区浅部。

1981年省地质局体制改革,地质与探矿分别组队,地质工作由组建后的第一地质大队三分队承担。1982年,刘新汉主编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普查、勘探总体设计》,工作向深部延伸,设计探获整体储量40亿吨。经批准,三分队负责二勘区精查,于1985年提交《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二勘区详勘报告》,探明工业储量740亿吨,经全国储委审查通过。队伍由矿区技术负责人但燮阳带领转入三勘区详查。1983年2月组建十五分队,负责四勘区、六勘区普查。十五分队多次变更分队领导,以沈德其、邓成达工作时间较长,于1988年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四勘区普查报告》,探明储量2549亿吨;1989年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三勘区详查地质报告》及《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六勘区普查地质报告》,分别探明储量215亿吨及18亿吨。

从事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有刘凤池、梁建棠、周素芳、刘林六、李世林等。钻探施工及物探测井由云南省地矿局八○七队向振兴、戴润泽等负责。

至1990年,共施工钻孔339个,进尺136380米,完成探槽工作量359195立方米,并做了大量采样、化验及水文地质工作。全区共探明储量3868亿吨,其中工业储量2055亿吨;矿区外围及深部(1500米以下)尚有预测储量5451亿吨。

南昆铁路的兴建,为建设大型矿山创造了条件,随着地质工作者的足迹,一个依托矿山的新兴工业城镇将出现在老厂。

为满足矿区总体开发设计的需要,云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三分队但燮阳、邓成达、董炳坤等于1991年复入老厂矿区开展四勘区详查,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1986年,老厂矿区浅部井田的勘探工作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

富源老厂镇那里有温泉吗

富源老厂镇有温泉。 当我们再回首时,沉淀的可能不只是记忆,那些如风的往事,那些如歌的岁月,都在冥冥的思索中飘然而去。拥有的就该要珍惜;毕竟,错过了的,是再也找不回的。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十一想出去旅游,谁能介绍下云南曲靖?

珠江源头第一市

——云南曲靖

在南中国第一大河——珠江的源头,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曲靖。这里西邻昆明,东接贵州,南靠广西,是彩云之南的一块投资宝地。

曲靖山川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工业发达,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畜牧、油料、蚕茧、能源、化工基地。

(一)自然资源丰富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距省会昆明130公里,辖7县1区1市和1个省级开发区,即宣威市(县级)、麒麟区、沾益县、马龙县、会泽县、师宗县、陆良县、罗平县、富源县和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5875万人,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43%。

其优势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

1、地理气候:曲靖地跨东经102°42'~104°50',北纬24°19'~27°03'之间。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省会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云南进入内地及东南沿海和大西南走向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陆路交通枢纽,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现已形成以4条国道、四条高速公路和2条铁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曲靖是仅次于昆明的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曲靖境内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坝子等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其中陆良坝子面积77199平方公里,是云南最大的坝子。境内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包括从南亚热带到北温带的6种气候类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5℃,年无霜期224天,年降雨量600~1816毫米之间,年日照时间19174小时。

2、水能资源:曲靖市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地。境内江河纵横,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小江等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6 82万千瓦,可开发30031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35.46万千瓦,占451%,开发潜力巨大。

3、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铅、锌、铁、磷、重晶石、萤石等矿分布,其中以煤、铅、锌为主。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276亿吨,占全省总量的52%,炼焦煤约占全省的965%;富源县老厂优质无烟煤矿区被称为“中国江南第一大煤田”。铅锌及稀有金属保有量360万吨,远景储量800万吨,居云南省第二位;磷的预测储量63亿吨,探明储量10亿吨,居云南省第二位;硫铁储量占全省的80%;天然气探明储量达4亿吨以上,占全省的4/5。

4、生物资源:境内生物资源多样,有3955种种子植物,约占全省种子植物的1/3,有使用植物178种,药用植物973种,工业用植物236种,花卉及观赏植物285种,其中属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有树蕨、野茶花、木兰、辣子树等37种。另有竹荪、鸡枞、牛肝菌等数十种食用菌。同时,曲靖独特的气候环境繁衍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大灵猫、猕猴、水獭、黑熊、金猫、豹、斑羚、黑颈鹤等30种。

5、旅游资源:曲靖自然风光旖旎,旅游景观独特,有2个国家4A级风景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8个市级风景点。明代徐霞客曾遍踏滇东大地写下了《盘江考》一文,探明珠江源就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并盛赞了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观。“源出马雄”的涓涓细流,流过滇、黔、桂、粤四省区,创造出南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珠江三角洲的繁荣。马雄山风景名胜区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曲靖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闻名遐迩的铜商文化、“正书古石第一”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历史罕见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有史可考的“七擒孟获”、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及声名日盛的滇东美食文化为世人所瞩目。雄奇的乌蒙山、马雄山,秀美的牛栏江、多依河以及罗平的30万亩油菜花海、鲁布革峡谷风光、九龙河瀑布群、珠江源以及陆良大型国际沙雕节、会泽钱王之乡旅游文化节、沾益珠江源旅游节和宣威火腿美食文化节,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布依族的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耍龙灯、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染花饭等节庆活动,彰显着迷人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二)历史文化悠久

曲靖是著名的爨文化发祥地,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以其极高的书艺价值及史料价值而被世人推崇,被誉为“南碑瑰宝”、“神品第一”。曲靖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秦修“五尺道”,最早开辟出云南“内引外联”的通道。西汉王朝时期已在曲靖设置味县。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在曲靖会盟设建宁郡。西晋王朝设宁州,曲靖成为全国19州之一。自蜀汉至唐天宝年间,是“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曲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5月,曲靖撤地设市。

(三)发展前景广阔

1、工业基础:曲靖市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已形成以煤炭、电力、烟草、机械、纺织、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5年工业总产值4643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原煤3572万吨;焦炭8106万吨;卷烟5183亿支;黄磷64万吨;水泥3976万吨;汽车466万辆;生铁1354万吨;合成氨454万吨。

2、农业前景:曲靖是亚洲最大的优质烤烟基地和云南省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蚕茧生产基地。全市土地资源总量43305万亩,其中耕地占20%,林地、草地占50%。2005年农业总产值139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202万吨,烤烟总产量18万吨,油菜籽产量84万吨,蔬菜产量135万吨,生猪出栏4343万头,羊存栏1443万只,肉类总产量655万吨。

3、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和珠江源大城市目标,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以推进‘三化一投’工作为重点,以‘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的总体思路,在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了“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和进入大城市行列;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到2007年翻1番,到2017年翻22翻,到2020年翻26翻,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四)城市建设加快

曲靖的城市风姿卓然,街道绿树成荫,在滇中城市群中其规模仅次于省会昆明。全市城市面积(含县城和小集镇)1075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45万人,城镇化率达46%。市政府所在地麒麟区,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35万,道路总长100多公里,绿化覆盖率1383%,是全国规划管理、房地产管理、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曲靖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曲靖城以其别具风格的城市雕塑独显特色,目前已经落成的城市雕塑有10余处,散见于各个单位庭院的雕塑小品不计其数。作为曲靖城标的《麒麟仙女》以及《徐霞客》、《阿诗玛》、《耕耘》、《鱼的故乡》、《诸葛亮与孟获》(浮雕)等取材于曲靖历史文化的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鼓舞着曲靖人民不懈努力,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开放水平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曲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和13家国内500强企业来曲靖发展,法国罗地亚、荷兰艾维贝、美国远东能源公司、泰国协联、菲律宾康达资产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国内知名的企业中国一汽、新希望、唐人神等落户曲靖。2005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2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465亿元。有37户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完成进出口总额119亿美元,出口4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曲靖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10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424万美元。与国内20多个省市和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了联合协作。

(六)综合实力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曲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曲靖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奏响了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和珠江源大城市的最强音,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实现工农业产值5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人均GDP为7582元。目前,云南省已将曲靖市确定为引进外资的重点地区,作为云南的能源基地、汽车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化学工业基地和卷烟工业基地来布局。

智者先识,勇者先达。曲靖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经济发展、人民安康,她正以崭新的形象崛起于珠江源头。曲靖将以“让别人发财,求曲靖发展”的全新理念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共谋发展,同创辉煌。

翡翠手镯不一定按真假来论价钱。有可能你花一百块买只手镯是真的A货,也有可能花上千买到一件B货。这个主要看手镯的成色。通常也就是指的种、水、色、工。简单来说,种就是他的结构密度,密度大,种就好。水是通透度,最好的像玻璃一样晶莹剔透。工不用多讲,工细就好。色是颜色,以绿为最好,还有红、白、蓝、淡紫、黄、墨绿等颜色。

刚才说了一百元买到A货,就算是真的,成色也好不到哪里去,会比较干,没什么水头。而一千元买到的B货,可能看着很漂亮,但却是人工填补的。如果真的想买手镯,建议还是到正规的商场去购买。商场价格会偏高,但是比较有保障。

或者如果感觉商场太贵的话,网购也不错。但是网购一定要找一家信誉比较好的店铺,可以退货的那种,还要问有没有鉴定证书。如果从网上买感觉不太放心,可以拿去当地的珠宝鉴定机构鉴定一下,价格十几元就可以。这样的话,若是买到的是假货,可以退给卖家。只是邮费要自己来出了。

我是云南的,这个单位我知道,是在云南珠宝玉器交易市场的,他们对市场里每一件珠宝玉器都要做鉴定,好像有背景,市场里的珠宝鉴定都被他们一家垄断的,别家的鉴定单位就不允许进驻。那么多的珠宝玉器要经过他们鉴定后才能放在交易市场里交易,每件都要收取鉴定费,说的难听点也就是雁过拔毛,这么多年不知道赚了多少鉴定费呢。这家单位不对外公开,负责人是中国地矿大学珠宝学院的。现在和云南省珠宝协会有什么特殊关系,具体细节就不太清楚了。

龙蟠-乔后断裂带又称作剑川断裂或白汉场-剑川断裂带。前人研究认为,该断裂带北起金沙江上虎跳峡的龙蟠附近,向SSW方向,经上元村、雄古、白汉场、九河、剑川和沙溪等地,最后止于乔后一带,全长约120 km,整体走向15°~20°。并认为该断裂带是一条前第四纪以压扭性的右旋走滑为主、第四纪期间转变为以张扭性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的区域性走滑断裂带(国家地震局地质所,1990;毛玉平等,2003)。区域地质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地矿局,1990),该NNE向构造带可能形成于古生代前后,其发育对区域内古生代以来地层的分布有明显影响。沿断裂带不仅两侧地层分布不同,而且有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和苦橄岩发育。在断裂的南段,古生界分布于断裂东侧,而北段则出露于断裂的西侧。中生界主要被限制在断裂带的东侧,而古近系则大片分布于断裂以西。这些特征可能都与断裂带的多期活动相关,也不能排除是断裂后期活动引发地表块体运移和差异侵蚀的结果。

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在地质图和遥感图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在遥感图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NNE走向的线性影像和沿断裂带所分布的串珠状的菱形和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构造盆地。在地质图上,该断裂带不仅切割区域内的NW向构造带或被其所限制,而且显然控制了一系列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从北到南,沿断裂带至少有7个盆地的发育与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包括中和、雄古、白汉场、九河、剑川、沙溪和乔后等盆地。另外,在剑川盆地的西侧,断裂带切割了中新统和早上新世沉积地层和侵入新近纪地层中的喜马拉雅期正长岩体和岩脉,并控制了上新统三营组的分布。这些表明该断裂带的发育明显晚于或略晚于该区NW向构造的形成,而且其最新活动应该发生在上新世晚期以来。根据断裂带的分布特点和不连贯性,可将其划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称为雄古-剑川段,南段称为沙溪-乔后段。

一、雄古-剑川段

龙蟠-乔后断裂带的雄古-剑川段是由多条N20°~30°E走向的次级断裂呈右阶斜列分布而构成的一条整体走向为N15°~20°E的断裂带。该段从金沙江河谷东侧的两家村-齐平村一带南延至剑川盆地西南的桃园公社附近,全长约70 km。在次级断裂右阶斜列的阶区发育菱形的拉分盆地,如雄古、白汉场、九河等谷地(图4-28),而在断裂带的南、北末端则分别发育剑川和中和2个尾端拉分盆地。上述第四纪构造盆地与断裂带的关系都一致表明其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性质,并且与地表的观察结果相吻合。

图4-28 龙潘-乔后断裂带上的九河拉分盆地剖面

在该段的南部是四边形的盆地(剑川盆地),该盆地第四纪期间的堆积厚度可达500 m左右。断裂从该盆地西侧的边界通过,在其西侧山地,上新世地层所构成的峰顶高程2900 m左右,而东侧盆地面2200 m左右,加上盆地中的第四系沉积厚度,断裂两侧的垂直位差幅度大约为1200 m左右。在盆地西南端的龙门邑-江长门-后箐一带,断裂从上新世晚期的三营组地层(N2s)中穿过,形成10°~20°走向的线性沟槽地貌,并且山麓台地面在断裂两侧有明显的垂直位差,西侧高出东侧约20~30 m。沿后箐-江长门一带,还可以观察到山前冲沟在通过断裂带处发生左旋偏转的现象。沿断裂向NNE方向,在剑川县城西-甸尾坪一带可以观察到一系列断裂左旋错动基岩山地、山麓侵蚀面和河流切割陡坎等地质-地貌现象。在剑川县城西的永丰河出山口处,拔河50~60 m的山麓冲洪积台地面被断裂左旋错动180±20 m,沿断裂还发育线性沟槽地貌。在班洞河北,可以见到拔河60~80 m的山麓堆积-剥蚀台地面被断裂左旋错动的现象。在厢何-甸头,断裂从高出盆地100~120 m的山麓台地上通过,并左旋错动台地面和切割台地的冲沟,其最大左旋错动量可达350±50 m。向北,在梅园-甸尾坪一带,断裂错动灰岩山地,左旋错动量为11±01 km。其中灰岩山地面的海拔2340~2390 m,高出谷地80~160 m。断裂带通过九河拉分盆地,在白汉场-雄古一带除了局部形成小型的拉分洼陷外,主要表现为宽200~500 m,走向10°~15°的断层谷地貌,在断层谷的一侧或两侧可见浅灰**的厚层断层泥和断裂破碎带。在中坪村的北侧,可见谷地西侧断层面的产状为100°~120°∠72°。在白汉场北的谷地东侧边界见断层带产状290°∠65°~68°。沿断层带发育构造透镜体、断层泥和滑动面等断层活动形迹,并指示断裂的左旋走滑性质。

照片4-25 杨家村窑地存在古地震破裂现象(镜向S)

断裂带向北通过雄古盆地和鸿文村之后,从花园村-上元村一带的山麓冲洪积台地上穿过。该处断裂西侧为宽约15 km、与断裂近于平行的金沙江谷地。钻探资料显示,上元村北的杨家村一带是石鼓-虎跳峡段金沙江河谷堆积最厚的地区,第四系沉积厚度达300 m左右。平面上,此处谷地形态近似菱形。这些暗示了谷地的发育可能与断裂带的走滑拉分或尾端拉张断陷有关。在花园村的南北两侧,可以观察到断裂带左旋走滑所形成的平行断裂的纵向隆起和线性沟槽地貌。其中在花园村的南侧,断裂左旋错动冲洪积台地形成挡水凸起。该洪积台地被南侧的冲沟下切了20~30 m,河流的切割陡坎在挡水凸起处显示70±5 m的左旋位移量。从上元村向北经过齐平村之后,断裂形迹逐渐消失,其最北端可能延至继红桥一带。野外调查发现,在继红桥南金沙江左岸和杨家村窑地存在古地震破裂现象,地震破裂切穿了中更新世(Q2)晚期的湖相沉积层和古风化壳,上覆的晚更新世砂层沿着地震裂缝贯入,形成砂楔(照片4-25),据此推测该古地震事件可能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沿该段断裂至少有4个级别的走滑位移量是清楚的。它们从低到高分别为11±01 km、350±50 m、180±20 m和75±5 m。所错动的地质-地貌面的最高海拔逐渐降低,分别为2390 m、2360 m、2280 m和2040 m,并且上述地质-地貌体被河流切割的深度(拔河高度)也是逐渐降低的,表明它们的年龄逐渐变小。上述被错动的地貌面都低于周缘上新世地层构成的山地面,应该都形成于第四纪期间。在花园村附近,可见最新一期冲洪积台地与拔河70~80 m的金沙江东岸冲积台地呈相变关系,并被形成于晚更新世、拔河40 m左右的冲积台地所切割。据U系法测年结果(赵希涛等,1998),后一期冲积台地中下部的泉华台地形成于约650~65 ka BP,相应的冲积台地可能形成于约30~50 ka BP左右。被走滑错动180±20 m的山麓堆积台地被河流切割了50~60 m,显然切割发生于比较大的间冰期,根据区域对比认为,该切割阶段形成于约100~150 ka BP左右的末次间冰期。最早一期基岩山地面上发育红色风化壳,区域上与剑川盆地周缘海拔2400 m左右的山麓侵蚀面相对应,其低于上新世末期的夷平面,并被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的山麓堆积面所切割,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的大间冰期(400~500 ka BP)。如果上述推断合理,则断裂带中更新世以来的走滑活动速率应该为1~3 mm/a,平均20±10 mm/a。

二、沙溪-乔后段

沙溪-乔后段(断裂带的南段)从剑川盆地南侧沙溪盆地南延至乔后盆地一带,全长约40 km。断裂带的活动不仅使其西侧呈NW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地层与东侧的古生代地层呈截然的断层接触,而且显然控制了其尾端的沙溪和乔后两个第四纪盆地的发育。其中沙溪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厚度可达300 m左右。上述尾端拉分盆地的形成指示,该段是一条第四纪期间持续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由于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断裂带的北段,因此这里不对该段断裂进行详述。

三、龙蟠-乔后断裂带的北延问题

通常所指的龙蟠-乔后断裂,其北端位于金沙江河谷上虎跳南侧的龙蟠附近(国家地震局地质所,1990;毛玉平等,2003,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4)。另外,也有部分人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认为,该断裂带在龙蟠附近转为NW走向可继续向NNW方向延伸至小中甸盆地东侧(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虽然在1:20万地质图上或地表观察都可以发现,在龙蟠及其北西侧确实存在二叠系玄武岩和三叠系板岩、灰岩地层之间的断层接触,并且断层接触带在龙蟠的北侧向NW或NNW方向偏转的现象,但地表活动构造调查表明,发育于龙蟠及其北侧的P玄武岩与T板岩和灰岩之间的断裂带实际上属于一条早期的构造带,它没有显示出第四纪仍在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和地质现象。因此可以基本排除后一种观点。在该区进行第四纪地质和构造地貌调查后,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也同样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主要体现在:

(1)前人认为该断裂向北延至龙蟠一带,主要是依据遥感解译和该区盆地地貌与断裂关系的推测,而迄今为止并未在该区发现地表断裂活动的确切依据。

(2)地表观察发现,鲁南-龙蟠-两家村一带确实显示出近SN向谷地的形态,并且在该谷地的东侧及金沙江河谷中堆积了上百米厚的第四纪沉积物,其中最显著的是发育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多套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以该区的第四纪沉积物为参照物,我们沿鲁南-中义一带进行了详细的地表观察,但未发现任何断裂错动第四纪地层的确切地质证据和地貌特征,并且第四纪地貌面(阶地面、冰碛台地面和山麓面等)未受到构造扰动。相反,在沉积物穿过盆、山边界时,都呈现出切割或覆盖的关系。这些暗示沿盆、山边界带既不存在明显的水平滑移现象,更没有显著的垂直差异运动。

(3)鲁南-龙蟠-两家村近SN向谷地的形成可以不用断裂的尾端拉张来解释。由于该谷地位于玉龙雪山的西侧,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期间强烈的正断活动必然会导致其西侧上升盘一侧——裂谷谷肩的强烈剥蚀,从而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引发该山脉向西一侧翘起,而龙蟠盆地恰恰位于翘起一侧的拗陷地带。因此,该盆地可能是地壳挠曲形成的拗陷谷地,而不是断陷盆地。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龙蟠-乔后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没有延伸至龙蟠,而是截止于继红桥一带。

(一)探矿工程

一般所称的探矿工程包括钻探和坑探两大类。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50年代,探矿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在本省组建的20多支勘探队,都配备了苏联的手把式钻机,推广当时苏联一整套钻探施工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工艺,钻进深度可达五六百米。坑探工程也由人工掘进向半机械化前进了一步。但到了50年代末,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地质勘探队内强调以钻探为龙头,忽视钻探施工的目的性,忽视钻探本身的工作质量,忽视技术进步,使探矿工程的效益和技术进步受到影响。1962年,钻探技术改造开始得到重视,引进了瑞典油压钻机,推广了YN-7型双管钻具、内管半合式及喷射式反循环钻具,钻头磨料以钢粒代替了铁砂。钻进操作由手把式给进改为手轮给进,机械转动由中间轴皮带带动改为联轴机直接转动,人工扭管改为机械扭管,不停车倒杆等等,提高了钻探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在坑探工程方面,开始使用机械打眼,机动湿式凿、通风和轨道运输等设备,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掘进效率。1966年,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采用加固500型钻机,钻进深度达1000多米,为发现大红山铁矿做出了贡献。1965年,省地质学会成立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收到钻探专业的论文21篇,坑探专业的论文14篇,其中,李伟男的《关于保持岩、矿心原生结构问题的探讨》,欧阳申的《地质勘探坑探机械化的探讨》,反映了当时探矿工程的技术水平。60年代后期,即“十年动乱”的前半期,探矿工程基本处于停产状态。70年代初,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开始推广使用金刚石小口径钻进工艺,为解决磁性矿体中的钻进、小口径钻孔测斜问题,研制成功小口径测斜仪。第十四地质队在蓝石棉矿区钻探中,试验分支定向钻孔,多点取心,以钻代坑,对加快勘探速度起了显著作用。在钻孔护壁方面,开始采用化学处理剂,以及低固相、不分散和润滑剂等冲洗材料。

1979—1985年,金刚石(钻头)钻探、冲击回转钻探、定向钻探等多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坑探工程在推广使用“三线二钻”(三线指中深坑道、短浅坑道、浅井机械化作业线;二钻指取样钻、坑道钻)的同时,推广了定向爆破、喷描支护、非电导爆等技术。这一期间,探矿工程技术可概括为五个大转变,即:钻探磨料从硬质合金、钢粒为主向硬质合金、金刚石、金刚石聚晶压块为主转变;钻探设备从手把式老系列设备向具有高、低及常速钻机、变量泵、轻变钻塔转变;钻井液从高固相细分散向低固相非分散和无固相转变;钻探工艺从单一回转正循环向多种钻探工艺转变;坑探从手工作业向单项作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转变。岩心钻、取样钻、水文水井钻、工程地质钻、砂钻、石油钻均具备,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系列。金刚石钻头钻探、绳索取心钻探、定向钻探和坑探机械化的配套程度正在提高。1980年,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在滇东坝林构造上钻进一口深井,深4435米,是本省境内已完成的最深井,也可代表这个时期的钻探技术水平。

在探矿技术开发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1982—1985年,省地矿局刘国经研制的SX54-Ⅲ型液动冲击器和LZF-1型提引水龙头,构思独特,结构简单。冲击器属国内首创,经过生产试验,比普通回转钻进平均小时提高效率30%-50%,回次进尺提高50%左右,进尺的单位成本有不同程度降低。水龙头密封性能好,不仅是冲击器的配套设备,而且是一种适用范围宽的钻探通用设备。正在研制的软土取土器,已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二)地球物理探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物探工作相应发展。1954年,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处在个旧(五○一队)建立物探专业队,承担个旧矿区及其外围的磁法、直流电法勘探。1956年,地质部组建西南物探大队,个旧物探队归属该大队,为三○一队;同时,三一一队在武定,三一三队在墨江从事物探;1958年,在此基础上改组成昆明物探大队,1959年下放给省地质厅。除原有地面磁法、直流电法勘探外,增加了重力勘探、放射性测井等工种,并配合部物探局九○四队、九○二队开展航空物探。冶金、石油、煤炭等部门的地质单位也先后组建了物探专业队。1970年,石油工业部在云南成立石油勘探指挥部,由四川调入两个地震勘探队组成云南石油地震大队,寻找油气。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3部队成立水文物探排。1983年,省地矿局物探队改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简称物化探队),增加了地球化学勘查项目。

1磁法勘探

50年代以引进西德悬丝式磁力仪和苏联M-2刃口式磁力仪为主。在个旧锡矿、武定至罗茨一带的铁矿、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的勘探中,磁性勘探取得显著的效果。1958年九○四航空物探队在红河以东开展航空磁测,到1985年底实际完成控制面积297万平方公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找矿信息。60年代以来,国产悬丝式垂直磁力仪代替了进口刃口式和悬丝式磁力仪,地面磁法勘探得到广泛应用,航空磁测异常得到检查和验证。1965年在罗茨温泉探到隐伏富铁矿,1966年在新平大红山探到火山岩型隐伏大铁矿,1971年在景洪大勐龙发现铁矿多处,1979年在弥渡金宝山发现铂钯矿,磁法物探均起了一定的作用。

2重力勘探

1954年,五○一队在个旧开始对重力勘探进行试验,1959年才正式使用。1959—1961年,石油工业部贵州石油勘探局云南大队做1∶100万重力测量,除滇西北和滇西部分地区外,控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当时,省地质厅物探队在罗平、曲靖、丘北等地,开展1∶10万到1∶20万重力勘探,寻找油气构造。1964年以来,重力勘探以普查盐类矿产为主,先后对思茅中生代盆地的景谷、江城、磨黑、勐腊4个含盐带以及楚雄中生代盆地的牟定、大姚等地开展1∶20万重力测量,面积达12440平方公里;发现130多个重力负异常,推断有74个为含盐地质体所引起;钻探验证24个,有22个见盐。配合地质,先后发现了江城、勐腊、安宁等大盐矿。实践证明,利用重力勘探找盐是很有效的。1979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全省建立了11个一级重力基准点,以昆明机场国家基本重力点(A)为起算点,进行了各点联测;1980—1982年又在滇西北对近11万平方公里的空白区作重力测量扫面,经统一改算,为编制完整的全省重力异常图打下了基础。1983年开始转入1∶20万区域重力测量,现已完成建水、东川两个图幅。

3电法勘探

1954年,地质部物探处五○一队在个旧锡矿区的老厂、卡房、白泥洞、普雄等地应用自然电场法寻找锡多金属矿,完成1∶1万比例尺勘查面积158平方公里,因探测深度很有限,故应用范围很窄。1958年以来,省地质局物探队应用充电法、电剖面法探测金属矿,效果较好,如在金平白马寨铜镍矿区,找到了Ⅲ号矿体,使全矿储量增长80%以上;1965年,利用电法(四级剖面法)圈定隐伏爆发角砾岩简,以配合寻找金刚石;以及垂向电测深法确定盐矿体顶面埋深,与钻探的结果基本一致。70年代初,电法找水得到广泛应用。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宾川、祥云干旱坝区采用电测深探水打井,出水(成井)率达90%以上。1973—1975年,煤炭一九九、一四三地质队组建了二个电法勘探分队,利用电测深法探测第三系盆地基底和找水位,效果明显。1977年,在有色金属矿普查中推广激发极化法,先后在罗茨找铜、腾冲找锡、蒙自白牛厂找银-多金属矿。实践说明,此法受地形影响小,适用于山区,探测金属硫化矿效果明显。

4地震勘探

1970年,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首次在楚雄盆地、景谷盆地进行地震勘探试验。1971年,采用磁带地震仪代替光点式地震仪,在罗平、牟定开展以多次覆盖为中心、配合激发方式与组合检波试验,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采用直线复盖方法未能根本解决山区的地震勘探问题。1978年,在南盘江坝林背斜构造上,改用弯曲测线多次复盖方法和电算处理,野外使用24道地震仪组合为48道仪接受,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山区特点的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经过在楚雄盆地、昆明盆地、丘北—师宗等地的地震勘探实践,对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基本查清,为石油钻探提供了资料。1983—1984年,云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与湖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合作,在昆明盆地进行了煤田地震勘探,对盆地地层、基底构造获得一批资料。

5放射性物探

1955年,地质部三局三○九队开始沿省内主干公路进行汽车伽马概查。1956年,成立地质部三局二○九队云南队,技术上接受苏联专家指导,开展铀矿地质工作。1958年,地质部三局二○九队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二○九队,其航测队从事云南航空放射性测量。地质部九○二队在滇东、滇中开展航空磁测的同时,也做了1∶20万航空伽马测量,发现了一批放射性异常。1966年,二机部中南二○九队九分队调来云南从事铀矿地质勘查,找矿手段主要是放射性物探;至今已探明了一个大型铀矿床和多个中、小型铀矿床。

6钻井物探(井中物探)

1956年,西南地质局在云南首先于宣威宝山、禄丰一平浪煤田勘探中推广应用井中物探,主要是电测井,有时还进行放射性测井。由于电测仪和放射性测井仪灵敏度低,性能不稳定,所得成果具多解性,往往还要通过井壁(放炮)取心验证。1965年,采用JBC-2型轻便全自动测井仪和仿苏PAPA放射性测井仪,测井质量提高。特别是1971年改用灵敏、稳定、轻便的TFS-1型放射性测井仪,为开展自然伽马和伽马伽马方法测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判定煤层厚度,减少了井壁取心。井中物探使用的方法是:(1)视电阻率电位与梯度法;(2)三级侧向电流法;(3)接地电阻梯度法;(4)伽马伽马法;(5)自然伽马法。上述方法在煤田测井中可根据煤层结构特征及围岩性质,选择使用。80年代中期,煤田地质系统的井中物探技术,日臻完善,方法综合化,由于技术进步,成果精度进一步提高,逐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除煤田井中物探外,1965年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在盐矿钻井中(如江城勐野井钾盐矿),还开展了能谱测井技术试验,70年代初投入使用。该技术除测定盐层厚度外,还可测出K2O>3%、厚度>05米的钾盐矿层。1971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开始在滇中几个铁矿勘探区推广三分量磁测井技术,采用国产JSZ—Ⅰ、Ⅱ型三分量磁力仪。

(三)地球化学勘查探矿

云南省地球化学勘查(以下简称化探)工作始于1954年,首先是地质部的五○一队在个旧一带开展找锡矿、锰矿。1958年以后,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顺便进行了路线土壤测量。物探队伍当时在开展有色金属物探工作时,把化探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助方法。由于测试落后,分析灵敏度和精度、准确度很低,找矿效果不明显。1979年,配合寻找锡矿,省地质局物探队在中甸、腾冲、耿马、峨山、文山等地,开展大面积化探,发现了腾冲小龙河、上山寨、夹谷山及石屏小塔顶等锡矿远景区。1982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学习推广河南省地矿局痕量金化学光谱分析方法,使化探分析金的灵敏度达到0001—00003ppm,接着就对哀牢山北段化探样进行组合分析,发现了33个金异常,使本区金矿普查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为提高分析精度和探测效果,还建立了13个水系沉积物二级标准样和7个由不同基质成分组成的二级金标样;编制了《云南省景观地球化学图》,将全省划分为7个不同类型的地球化学景观区,这对研究不同景观条件下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分配、迁移、富集规律,选择化探的方法技术建立起初步基础。1983年,省地矿局物探队设立化探分队,改队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同时在局属地质大队和区域地质调查队中也设立了物化探分队。接着,按国际分幅的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全面展开,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分析测试39种元素,灵敏度比过去半定量分析提高2—10倍,个别元素提高50—150倍。由此,化探水平进入了一个新层次。

(四)岩矿测试实验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岩矿测试实验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而充实壮大。1954年,西南地质局五○一队由于偏光显微镜及费氏台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矿物晶体的光学常数测定及矿物鉴定技术提高了一大步。1956年,云南省地质局建局筹备阶段就组建了实验室,配备了光谱分析仪、X光机、差热分析仪等,对提高测定速度、一次性测定多种元素及解决疑难矿物鉴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省地质局为实验室引进日本Geigerflaxs型X-萤光光谱仪,能直接测定岩矿样品。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贫铂矿的综合利用提出新方法,通过作为钙镁磷肥的原料,使炉渣中的铂族元素及铜镍品位比原矿石提高10倍,(实验室法)解决了贫铂矿石利用问题。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化验室在褐煤中萃取褐煤蜡中试成功,为综合利用褐煤提供一条新路子。1976年,省地质科研所引进西德CM5-3型质谱仪主机,为测定1977年吉林“陨石雨”的陨石年龄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提供了可靠数据。1981年,该机又装置了数字处理系统,分辨能力、测试精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之后西南有色地质研究所也引进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1979年,省地质局实验室胡文范等研制成“高频感耦等离子光源固体粉末送样装置”,将发射光谱分析中溶液试样,改为固体粉末送样,样品雾化率达到70%,粉末均匀稳定,灵敏度较弧光源提高约1—3个数量级。1980年,省地质局区调队罗家骧研制出《显微镜下常见透明矿物鉴定指南》,该成果可直接对照出560种透明矿物,适合野外鉴定矿物使用。省地质局实验室施家辛、江鑫培研制成功“多用三轴旋转针台”,为测定矿物光学常数提供一种比费氏台容易掌握的简便装置。二机部中南二○九队第九队顾孝发发现一种铀酰钼酸盐新矿物,命名为腾冲铀矿,获国际矿物学协会承认。1982年,省地矿局实验室先后引进美国制P—E4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制D/MAXMA型晶体粉晶X-射线衍射仪、JSM-35CF型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波谱仪)和美制PV9100型X-射线能谱仪及其X萤光光谱、红外光谱等大型设备,反映云南省地矿测试实验装备的当前水平。1984年,施家辛在西盟锡矿的一块标本中发现磷酸铋新矿物,命名为“西盟石”,有待国际矿物学组织审定。至今,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本省矿物岩石的鉴定测试已进入微观鉴定和痕量分析的新阶段。

(五)其他

70年代初,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开始应用航片于地质调查,对区域地质调查速度的提高效果明显;1979年,省地质科研所镶嵌成云南省卫星遥感图象,为利用卫片解释区域构造创造了方便。1980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应用航测技术敷设探测网试验成功,改变了常规方法,提高工效3—4倍。1983年,省地质科研所建立遥感地质站,配合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找矿,利用四川省地矿局成都遥感站处理系统进行图象数字处理,使遥感的判读分析提高了一步。“六五”期间,武汉地质学院配合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对腾冲锡矿带开展遥感、构造分析、物化探综合方法寻找隐伏矿体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效。

1972年,省地质局开始普及数学地质和应用电算技术;1983年在物探队建立电算站,配备了高中档微型计算机3套。如DuAl—6800 83/80微机系统,配有4个终端,可进行多道作业;X—Y绘图仪,可绘制多种地质、物化探图件。与此同时,局成立计算中心,测绘队和测试中心(原实验室)配备了中档微型计算机,初步形成省地矿局的计算系统;先后开展了CS-3机和TP—801单极机加普通音频录机之间双向信息传转研究,及其CS-3微型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程序、IBM—PC机平面控制网设计和平差程序研究。微机排版、矿产储量数据库存、区域化探数据处理及自动化成图等软件的开发研究,为地质工作及有关生产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云南保山核桃坪矿集区铅锌铜多金属矿位于保山市北部,主体隶属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

1966~1990年,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1∶20万永平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1∶20万永平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发现了核桃坪铅锌矿点。1991~1993年,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开展1∶5万阿石寨地区物化探测量工作,发现并圈定了金厂河、核桃坪、打厂凹、黑岩凹、黄家地、上厂、陡崖等一批物化探综合异常,在核桃坪异常区找到中型铅锌矿床。2000~2009年,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云南省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1∶5万物化探综合异常区,开展了大比例尺物化探和异常查证、地质找矿勘探工作,先后发现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打厂凹铁金铅锌多金属矿、黑岩凹铅锌多金属矿、黄家地金矿、陡崖铁矿、铅锌多金属矿,累计探明资源量:铁达到大型矿、铅锌达大型矿、金达中型矿、铜达中型矿规模。

一、矿床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保山-永德褶皱束北段及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褶皱带南段。属于澜沧江以西的六库-保山-镇康成矿带及波密-腾冲锡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按成矿带划分属保山-镇康有色金属成矿带,该成矿带南段有龙陵猛糯、镇康芦子园两个大型铅锌矿,中北段有施甸东山、泸水凤凰山铅锌多金属矿,区域成矿条件良好。

区内出露地层自新到老为:下泥盆统(D1)钙质细砂岩、泥灰岩;上志留统(S3)沉积条带状灰岩与灰白色纯灰岩,中志留统(S2)灰色泥质条带砂岩,下志留统(S1)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上奥陶统(O3)粉砂岩、泥岩,中奥陶统(O2)粉砂岩夹泥质灰岩,下奥陶统(S1)粉砂岩、泥质灰岩;上寒武统保山组(3b)页岩、砂岩夹灰岩,上寒武统沙河厂组(3sh)上部为砂岩、粉砂岩,下部为砂、页岩、灰岩,上寒武统核坪组(3h)上部为灰岩、板岩,中部为板岩、灰岩,下部为板岩。核桃坪组(3h)是区内主要含矿层位(图4-5-1)。

图4-5-1 核桃坪矿集区区域地质图

矿区及西部、南部有辉绿岩、辉长岩体,呈岩珠、岩脉分布,总体呈南北向排列。矿区东部沿澜沧江带见花岗岩、石英斑岩岩体,呈北西向展布。

两条区域性构造分别由矿区东、西两侧通过,西侧为怒江深断裂,近南北向展布;东侧为澜沧江深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两者相距50km,向北逐步靠近,向南散开。

(二)矿集区地质特征

核桃坪矿集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钙质泥岩、砂岩,奥陶系粉砂岩、页岩,志留系泥质条带灰岩、页岩,泥盆系灰岩、粉砂岩、页岩。褶皱主要为核桃坪复背斜,断裂以北北东向木瓜树-朱石箐断裂和北北西向木瓜树-阿石寨断裂为主,形成一马蹄形构造,次一级为北西和南北向断裂发育。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期呈脉状产出的辉绿岩。重力测量结果显示在茅竹棚—核桃坪存在隐伏花岗岩,魏家大山有隐伏基性岩体存在。区内主要矿产有核桃坪、上厂、陡崖、黑岩凹铅锌矿,金厂河铜铅锌铁矿、黄家地金矿。

1地层

矿集区主要出露寒武系核桃坪组、沙河厂组地层。

核桃坪组下段(ξ3h1)。上部为灰绿色钙质粉砂岩,下部为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矽卡岩化发育,局部具铅锌铜矿化。

核桃坪组中段(ξ3h2)。为一套青灰色纹层状钙质板岩夹大理岩化灰岩及板岩,局部具硅化,矽卡岩化。有脉状铅锌矿体产出,如上厂铅锌矿。

核桃坪组上段(ξ3h3)。下部由大理岩化泥质条带灰岩、纹层状钙质板岩,纹层状泥质灰岩夹中层状大理岩化灰岩组成。上部为大理岩化泥质条带灰岩及板岩,是铅锌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如核桃坪矿段,打厂凹矿段。

沙河厂组下段(ξ3sh1)。为灰黄、黄绿、紫红色变质含长石石英细砂岩和粉砂岩,白云母板岩,变质粉砂岩。具矽卡岩化、硅化及铜铅锌矿化。

沙河厂组上段(ξ3sh2)。下部为浅白、浅灰色含石英岩屑白云质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顶部夹变质砂岩透镜体。层间裂隙发育,具矽卡岩化及铜铅锌矿化,是矿区主要含矿层之一。

2构造

矿集区位于核桃坪背斜的北倾状端,背斜及其两翼呈向南开口的马蹄状分布。背斜轴向为5°~20°,北部在观音寺、茅竹棚一带倾伏,两翼地层分别向东、西两侧倾斜,东翼倾角为40°~77°,西翼倾角为27°~45°。核部为核桃坪组下段(ξ3h1)地层,两翼为核桃坪组中上段和沙厂河组(ξ3sh)地层。东翼金厂河一带核桃坪组地层(ξ3h3)上隆,形成一个穹窿构造。

矿集区断裂发育,沿背斜轴及东西两翼分布的近南北向及北西向、东北向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其中,南北向、北北西向断裂多沿背斜轴及东翼分布,具先张扭、后压扭的特点,断裂两侧纵张性裂隙和破碎带发育,为矿集区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北东向断裂为核桃坪背斜近轴部的左行张扭断裂,走向上被近南北向断裂限制,属矿区次要导矿及容矿构造。

3岩浆岩

地表仅见华力西期辉绿岩,呈岩脉、岩珠产出。长几米到数百米,宽几厘米至数十米,接触带局部见金属矿化。中比例尺重力异常反映沿背斜轴部及其东翼存在隐伏中酸性岩体,呈北东向展布,为铅锌铜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矿源和热源。

4矿床地质特征

通过1990~2009年物化探、地质工作,核桃坪铅锌矿、黄家地金矿、打厂凹铅锌金矿、黑岩凹铜铅锌多金属矿、陡崖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重要新进展,金厂河铜铁铅锌多金属矿实现了隐伏矿床找矿重大突破。

矿集区内矿化及矿物组合复杂,按矿物组合可分为铅锌矿体、铅锌铜矿体和铅锌金矿体、铜铁矿体、金矿体等;含矿地层以矽卡岩为主,次为大理岩,钙质泥岩、角砾岩等;矿体受断层破碎带控制明显。现简述核桃坪、金厂河两矿段的矿床特征。

1)核桃坪铅锌矿。矿体产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上段的薄—中层状大理岩化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内的断层破碎带及层间破碎带中,呈脉状、似层状产出,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一般为30°~43°,与顶底板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类型以硫化铅锌矿石为主,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阳起石、透辉石、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氧化矿物有水锌矿、菱锌矿、白铅矿、异极矿、孔雀石、褐铁矿等。矿床类型为具一定层控特征的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

2)金厂河隐伏铜铁铅锌多金属矿。矿体呈丘状或板状—囊状产于ξ3h2底部的阳起石矽卡岩中。矿体垂向和侧向分带明显。垂直分带:上部为铅锌矿、中部铜矿和铜铁矿、下部为铁矿。侧向分带:中心为铁矿、中部为铜矿、外侧为铅锌矿,在中部,铜逐渐过渡为铅锌矿,其外侧可能为金的分带。

据矿体产出形态、特征、分布,可分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大理岩型铜矿体、矽卡岩型铜铁矿体、矽卡岩型铁矿体四个矿体群,各矿体特征分别描述如下。

A)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呈脉状—板状产于ξ3h2强大理岩化泥质灰岩、钙质板岩中的矽卡岩内,形态严格受其控制。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北西侧向北西侧伏,侧伏角为3°~5°,南东侧向南东侧伏,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为12°~16°。矿石矿物为闪锌矿及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黑柱石、透闪石或阳起石及石英、方解石等。矿石类型为硫化矽卡岩型铅锌矿石。

B)大理岩型铜矿体。矿体呈扁豆状产于隆起侧翼基性岩与3h2的外接触带,隆起中心矿化明显减弱。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侧伏,侧伏角为3°~5°,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为14°。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为黑柱石、石英、方解石及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类型为硫化矽卡岩型铜矿石。

C)矽卡岩型铜铁矿体。矿体呈板状—似层状产于ξ3h2-1与基性岩的内接触带,呈脉状,分多层产出。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侧伏,侧伏角为3°~5°;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为5°~10°,矿体具分枝复合现象。矿石矿物以磁铁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为黑柱石、透闪石或阳起石及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铜铁矿石。

D)矽卡岩型铁矿体。矿体呈丘状—板状产于矽卡岩体内,岩体即为铁矿体。矿体总体形态与隆起形态相似,走向北西,向北西、南东侧伏,侧伏角分别为30°~40°。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为黑柱石、透闪石-阳起石、钙铁榴石及少量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绿帘石。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铁矿石。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50万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矿区周边表现为强烈的起伏变化的重力场,主要异常带有:中部的曹涧-保山-姚关重力低值带,南北长20km,反映保山古生代坳陷带的基底特征。其两侧,西为怒江重力高值带;东为云龙-龙街重力高,沿澜沧江东侧北西向分布,澜沧江以西为柯街重力高值带。澜沧江以西的三个条带状重力高、低值带近南北向平行排列,向北有收拢之势,南部为北东向勐波罗河重力高。显而易见,保山古生代坳陷带周边被重力高所围限。

航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全省1∶50万航磁图上,保山地区表现为变化较大的磁场特征,异常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有:矿区及其西侧向南经保山至姚关为缓变负磁场带,强度在-50nT上下,与曹涧-保山-姚关重力低值带对应。其东侧为铁厂-大寺高值带,沿澜沧江北西向展布,强度在+50nT上下,与沿江分布的中酸性岩体及其接触带有关;西侧上江-草皮坡磁力高值带,强度为+30nT,沿怒江东岸呈南北向分布,位于怒江重力高东侧的转换带。磁力高低值带呈明显的向北收拢,向南散开,南部猛波罗河出现大片平稳负磁场区,强度在-50nT上下。

1∶20万航磁在核桃坪、陡崖、金厂河等地出现椭圆状局部正负异常,强度为5~10nT;东侧木瓜树-瓦窑一带,为强度+50nT的较强异常带,沿澜沧江西侧呈北西向分布。

1∶20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在保山地区多种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异常成带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异常带,位于保山古生界沉积区东西两侧,呈南北向分布,主要元素Pb、Zn、Ag、Cd,伴生Au、As、Sb以及Cu等元素。西侧为沙河厂-水银厂异常带,东侧为瓦窑-东山异常带,两个带在核桃坪一带交会,在矿集区及周边形成范围大、元素组合复杂、强度高的综合异常,并出现Sn、W异常。南部两异常带也有合并之势,酒房—猛棒一带的异常为北东向,Au异常的数量多,如里嘎、章龙等Au异常即位于该异常带。

(二)矿集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物理特征

矿区内主要岩矿石的物性参数特征如下。

1)岩矿石磁性测定结果。以矽卡岩及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的磁性最强,其磁化率为(6300~19000)×10-6SI,剩磁为(440~6200)×10-3A/m,它能引起数百纳特的磁异常,可与其他岩石如大理岩、砂板岩(弱磁性或微磁性)引起的异常相区分。

2)岩矿石电性测定结果。矽卡岩型铁金多金属矿石电阻率比灰岩、砂板岩低 极化率是其他岩石的3~5倍,铁金多金属矿极化率最强、电阻率低,所以是区内引起激电异常的主要地质体。

3)岩矿石密度测定结果。中酸性岩为26×103kg/m3,大理岩为272×103kg/m3,砂板岩为265×103kg/m3。因此,区内隐伏中酸性岩体可引起重力负异常。

2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内土壤、岩石样品元素分析统计研究结果表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3h)地层中Pb、Zn、Cd、Cu、Au、Sb等元素均高于其他地层,说明该组地层是主要含矿层。因子分析结果,Sb与Pb、Zn可能赋存于同一矿物中,即中低温阶段富集成矿。聚类分析结果,Cu、Cr、Ni、Co归为同一类,与辉绿岩关系密切。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核桃坪矿集区在靶区选择、立项和矿产普查、评价全过程中,合理地运用、部署了物化探勘查工作。在各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在找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1∶50万重力、1∶20万航磁及1∶20万区域化探资料为矿集区的靶区选择、立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50万重力异常反映了保山古生代坳陷带的基底特征及矿集区的构造特征;1∶20万航磁在核桃坪、陡崖、金厂河等地出现椭圆状的局部正负异常,显示在核桃坪地区有局部磁性体存在。1∶20万区域化探在核桃坪圈定出多元素综合异常,主要元素有Pb、Zn、Cd、Cu、Au等,面积30km2,异常位于核桃坪背斜轴部。对异常进行踏勘性检查,发现了铅锌铜矿化线索。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寒武统核桃坪组(3h)泥岩、粉砂岩、泥质灰岩,厚层状灰岩,成矿地质条件好,具良好的找矿意义。

根据1∶50万重力、航磁及区域化探异常,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核桃坪地区是找矿的远景地段。

(二)1∶10万重力、1∶5万磁测及化探工作在矿产普查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10万重力测量

核桃坪矿集区1∶10万重力测量结果,在茅竹棚—岔河一带发现了起伏变化的重力场,重力正负异常相向分布,进一步划分为茅竹棚、陡崖重力低异常,阿依寨重力高异常等;以西为近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图4-5-2)。

茅竹棚重力低异常走向北东,北东部膨大,延伸至木瓜树以北;南西变窄,延伸至核桃坪以南,分布于核桃坪背斜轴部及北倾没端。陡崖重力低异常为北东向的两个小异常,南西有低缓异常,可延伸至朱石箐,北东有与茅竹异常相接之势,位于背斜轴的南部。

以上两个重力低异常,推测均由隐伏中酸性岩体引起。

图4-5-2 云南核桃坪矿集区重、磁(nT)异常示意图

1∶10万重力测量,在茅竹棚—岔河一带圈定重力低异常;结合地质情况,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由隐伏花岗岩体引起。该花岗岩体为核桃坪矿集区成矿提供了热源。

1∶10万重力勘查的成功,打开了核桃坪矿集区找矿的新局面。

21∶5万磁测工作

1∶5万地面垂直磁测结果,在平静的区域磁场中圈定陡崖、上厂、核桃坪、打厂凹、黑牛凹、黑岩凹、金厂河、草山8处强磁异常,强度为-1100~4800nT,正负伴生,面积为05~4km2。异常面积以金厂河为最大,次为上厂、陡崖。磁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西翼,草山、金厂河磁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东翼,黑牛凹磁异常位于核桃坪背斜的北倾没端,有规律地排列成马蹄形(图4-5-2)。推测该磁异常是由矽卡岩或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引起。范围小、强度高的异常一般反映浅部磁性体;范围大、强度中等的异常反映深部磁性体,如金厂河、上厂南段等。

经地表工程和钻孔验证,证实陡崖、上厂、核桃坪、打厂凹、黑牛凹、黑岩凹、金厂河7处强磁异常由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体引起。

31∶5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

矿集区及外围1∶5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结果表明,多元素异常发育、浓集中心清晰。全区共圈定28处异常。矿集区的异常主要有: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木瓜树、茅竹棚、新厂、黑岩凹、金厂河等。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西翼,茅竹棚、新厂、草山、金厂河异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东翼,木瓜树异常位于核桃坪背斜北倾伏端。矿集区的化探异常围绕核桃坪背斜有规律地排列成马蹄形。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草山、金厂河化探异常与磁异常相对应,主要元素Pb、Zn、Cu、Ag、Cd等彼此叠合,而Au、Sb、As、Hg等元素异常多出现在主元素异常外侧,具明显的分带性(图4-5-3)。

图4-5-3 云南核桃坪矿集区地质及化探异常图

矿集区内化探综合异常面积为6km2,元素含量较高,以上厂化探异常为例最高含量Zn5000×10-6、Pb7000×10-6、Cu350×10-6。目前勘探评价中,核桃坪、上厂、陡崖、黑岩凹、黄家地等铜铅锌金多金金属矿体均位于化探多元素异常内;金厂河化探、磁测综合异常与该异常内钻孔中见到的厚大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相对应。

化探综合异常是铅锌铜多金属矿的直接找矿信息,当矿体埋藏深度增大时,异常强度减弱,可结合磁测、电法成果综合判断含矿性。

1∶5万地面垂直磁测和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圈定磁异常13处、化探组合异常28处。结合地质情况,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分布在核桃坪背斜两翼的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木瓜树、茅竹棚、新厂、黑岩凹、金厂河异常具有良好的找矿意义。及时进行查证,在核桃坪、上厂、陡崖、新厂、黑岩凹等地发现了多条矽卡岩型铜铅锌矿、铁多金属矿体,提出了金厂河综合异常由隐伏矿引起的意见。

(三)1∶1万磁测、直流激电及化探工作在矿产评价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1∶1万磁测、直流激电及化探工作在核桃坪、上厂、打厂凹、陡崖、黄家地、黑岩凹、金厂河等矿段的勘查评价中,为探矿工程的布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物化探异常区布施的探矿工程大多见矿。

现以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物化探工作成果(见图4-5-4)为例介绍如下。

图4-5-4 云南保山核桃坪矿集区金厂河矿段地、物、化综合异常图

1金厂河矿区地质特征

金厂河矿区总体上为一向东倾,倾角19°~53°的单斜构造;在测区中南部F8断层附近约05km2范围内表现为一个小的穹窿构造。该构造轴向为120°~300°,核部出露ξ3h3-1灰白色泥质条带灰岩、钙质板岩。穹窿构造可能为岩浆上侵引起或为原始海底喷发形成的丘状构造,对成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图4-5-4)。

矿区主要发育北西向F1、F2、F8和北东向F9两组断裂。F2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推测倾角为30°~35°,为一逆断层。上盘为核桃坪组地层,下盘为沙河厂组地层,沿断裂构造角砾岩带宽达15m,角砾岩带显示出明显的Pb、Zn、Au原生晕异常,与成矿有密切联系。F8斜切穹窿构造,局部见杂色硅化角砾岩带,含Au(50~670)×10-9,具有明显的金原生晕异常。F9的形成明显先于F1、F2、F8,推测为平移断层,北西倾,倾角50°~60°,推测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交会部位的成矿条件较好。

沿断裂及层间破碎带常见华力西期辉绿岩出露,辉绿岩为区内金背景值最高的岩石,与金矿体形成有一定关系。

2物化探工作成果及解释推断

1)1∶1万磁测。由图4-5-4可见,金厂河磁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异常面积约3km2,极大值达1480nT;异常形态规则,总体形态呈椭圆形;以正异常(ΔZ≥600nT)为主,北东面有比较弱的负异常出现。异常走向北东,长650m。异常北东、南东、南西梯度大,北西梯度小。据上述磁异常特征,金厂河磁异常具有标准的斜磁化特征,垂直于磁异常中心剖面上的有效磁化倾角Ii=552°。推测异常磁性体为近地表端在磁异常的中心部位(ΔZ≥600nT),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厚板状体。通过磁异常向下延拓转换,下延100m的异常形态与0m的异常形态一致;下延至150m、250m时,异常在走向上明显出现两峰值,说明磁性体在F2、F9交会部位向上突起;下延至500m时异常出现起伏跳动的振荡现象,说明下延深已超过磁性体埋深。通过对磁异常做导数换算,显示出磁性体走向长650m,倾向延伸800m,与反演计算结果相符。经切线法、特征点法计算,磁性体埋深为250~270m,反演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磁性体倾向300°,倾角45~55°,厚130m,顶部埋深250~260m(图4-5-4、图4-5-5)。

2)1∶1万激电测量。在矿集区重点矿段开展了1∶1万直流激电(中梯、对称四极、偶极)测量,各种装置的直流激电测量均在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矿体上出现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图4-5-4、图4-5-5)。围岩的视充电率低,无干扰因素,矿体视充电率异常大于围岩的两倍;矿层视电阻率一般为500Ω·m左右,与围岩差异较大,形成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异常。(MS/ρS)比值GS在矿层异常更加突出,与非矿异常存在较大的差异。

激电中梯测量结果,在推测的磁性体部位有一视充电率异常(MS>2%)与之对应。对称四极测深结果显示,存在一向北西倾的低阻高极化体与推测磁性体相吻合,充分说明磁异常与强激电异常为同一矿体引起。

3)地球化学土壤测量。金厂河磁异常倾斜方向的上方上坪子一带,土壤测量结果表明低温元素(前缘晕元素)Au、As、Sb、Hg异常非常明显,而中、高温元素Cu、Ni、Fe异常表现不明显,仅在局部地段出现。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Cu、Pb、Zn、As、Sb、Hg、Au、Ag、Bi元素异常在F8、F2断层或断层附近非常明显,其异常值高于克拉克值几倍至几十倍,推测形成磁异常的磁性体为硫化物多金属矿引起。

综上所述,金厂河磁异常形态规则、面积大、幅值高,经空间转换计算和半定量、定量计算,推断形成磁异常的磁性体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5°,顶部埋深250m、厚130m,走向长650m,倾向延伸800m左右的板状体;也可能是多个板状体组合。磁性体产在3h2地层的钙质板岩中,且受多期次构造控制,围岩介质环境和构造条件对成矿有利;从地球化学特征及化探异常特征看,成矿元素在温度、空间上具明显的分带性,显示了在浅部(低温)形成Au,中深部(中温)形成Pb、Zn,深部(高温)形成Fe、Cu、Ni富集之特征。

金厂河物化探异常经钻孔验证,在孔深28038~71062m见到厚大的铅锌、铜、铁矿体,所见矿体空间形态与物探推断结果基本一致。

图4-5-5 核桃坪矿集区金厂河矿段0线地质、物探综合剖面图

四、工程验证及取得成果

经工程验证,在核桃坪矿集区金厂河、核桃坪、打厂凹、黑岩凹、黄家地、上厂、陡崖等物化探综合异常,勘查到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体。现以金厂河矿段工程验证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结合地质、物探、化探等成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测金厂河磁、电异常是由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引起,经多次研究论证,决定对其进行钻探工程验证。

首个验证孔(ZK1)选择在磁性体的中心部位,在推测磁性体埋深地段见到了矿体,且与推测埋深基本一致。ZK1控制铅锌矿体厚236m,铜矿体厚1967m,铁矿体厚8205m。第二个验证钻孔ZK2亦见到了较好的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铜矿体厚6542m,铁矿体厚26465m)。就此打开了金厂河隐伏铁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局面。

金厂河矿区共完成钻孔16个,总工作量11000m。所控制矿体呈丘状—似层状产于寒武系核桃坪组中段(ξ3h2)底部,矿体垂向和侧向分带明显,由上往下依次为铅锌矿、铜矿和铜铁矿、铁矿,由内向外依次为铁矿、铜矿、铅锌矿,在中部铜与铅锌矿过渡,其外侧可能为金的分带。据矿体产出形态、空间分布、矿物组合,分为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大理岩型铜矿体、矽卡岩型铜铁矿体、矽卡岩型铁矿体。金厂河铜、铅锌、铁多金属矿床目前矿床的规模,铁达大型矿,铜、铅锌为中型矿。

以上验证结果表明“地物化集成技术”在金厂河探寻隐伏矿床是成功的。

(本节供稿人:官德任李芹杨茂齐郑小龙刘杰)

老厂煤矿位于富源县城南60公里,与昆明至盘县柏果煤矿的铁路富源站有公路连接,至罗平县公路横穿矿区,新建南(宁)昆(明)铁路沿矿区南缘通过,交通方便。

老厂矿区跨老厂、雨汪、黄泥河三乡,东邻贵州兴义,西北接富村、恩洪煤田,东南近圭山煤田,为我国南方重要煤田之一。矿区呈北东向展布,长20公里,宽10公里,面积201平方公里。共划分六个勘探区,除五勘区位于老厂背斜北西翼外,主要勘区均位于南东翼,其中一、二、五勘区为勘探区,三勘区为详查区,四、六勘区为普查区。

成矿时代距今约24亿年。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及长兴组,总厚400—470米,含煤29—42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6层;全区可采7—8层,均属较稳定至稳定、薄至厚煤层。煤种属优质无烟煤。

老厂煤矿古有土窑开采,据1915—1923年余焕东等所编《云南省矿产一览表》记载:拖竹、余家老厂由当地乡民开采,年产约80万斤,销当地及附近作民用燃料。

地质调查始于1941—1942年间,云南省企业局派马希融赴矿区调查;继之有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金耀华、马祖望填绘富源、罗平、师宗、路南间1∶20万地质图,著《云南平彝、罗平、师宗、陆良、路南间地质矿产》,其中对老厂(补乃)矿区做了叙述,估计老厂背斜东南翼煤矿储量1000万吨。

1942年9—11月,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苏良赫及资源委员会云南出口矿产品运销处周泰昕赴富源调查有关矿产,著《云南平彝余家老厂锑矿》,论述了老厂矿区地层、构造,并指出“罗平煤系在本区有煤7层,其中有3层厚度在1公尺以上,可以开采,煤种为半烟煤”。

新中国国成立后,为寻找具有工业价值的沉积型黄铁矿,1954年有李毓尧、1956年初有西南地质局五二三队到老厂做过调查。当年,西南地质局五三八队(1958年改名为云南省地质局富源地质队,队长伍鉴平,技术负责人剑萍),根据老厂矿区古有炼磺历史及前人调查成果,沿老厂背斜煤系出露部位开展煤系下部之黄铁矿系统普查,对成矿条件较好之大山脚、余家老厂、补乃、普珀等四个矿段按200—400×100—200米勘探工程网度控制,共施工钻孔76个,进尺11605米,辅以浅井、坑道等手段,于1959年4月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余家老厂黄铁矿储量报告书》,计算黄铁矿矿石593亿吨;并对煤矿做了初步了解,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余家老厂煤矿地质储量报告书》,计算工业储量188亿吨,1962年经云南省地质局审查,认为控制过稀,原C1级降为C2级,原C2级降为地质储量。黄铁矿储量报告未经审批。

1960年5月,云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派魏良荷等赴矿区对煤矿进行为期半年的普查,以地表调查为主,施工探槽10900立方米,坑道360米,采集各种样品156件,1∶1万地质测量45平方公里,认定含煤地层含煤25—45层,可采10层,煤种属贫煤—无烟煤,并概算远景储量694亿吨。后因人员调动,由焦宝玉于1964年7月整理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余家老厂、古木、富村、庆云煤矿初步普查报告》,对老厂煤矿区有了进一步了解。

1972年10月,随着恩洪煤矿勘探工作的结束,云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转入老厂矿区,进行综合性矿产普查勘探工作,梁唯则、许善任先后任队技术负责人,1∶5000地形图由云南省地质局测绘大队测制。1973年廖志杰、郭全义、吴庚贞等首先进入一勘区进行普查勘探,1975年刘新汉、陈经泽等进入五勘区,1976年王崇武、但燮阳等进入二勘区南部,全面拉开了对老厂煤矿区的普查勘探。

1977年正式提交了《云南富源老厂五勘区精查地质报告》,探明工业储量1508万吨。总结了老厂矿区主要煤层集中在19煤层以上,不宜把大量钻孔打穿整个含煤地层,此一意见对其他勘区起到了借鉴作用,节省了大量施工费用。1980年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矿区一勘区精查地质报告》,1981年被云南省地质局评为优秀勘探报告。上述两报告先后经省储委审批通过。此段工作仅限于矿区浅部。

1981年省地质局体制改革,地质与探矿分别组队,地质工作由组建后的第一地质大队三分队承担。1982年,刘新汉主编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普查、勘探总体设计》,工作向深部延伸,设计探获整体储量40亿吨。经批准,三分队负责二勘区精查,于1985年提交《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二勘区详勘报告》,探明工业储量740亿吨,经全国储委审查通过。队伍由矿区技术负责人但燮阳带领转入三勘区详查。1983年2月组建十五分队,负责四勘区、六勘区普查。十五分队多次变更分队领导,以沈德其、邓成达工作时间较长,于1988年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四勘区普查报告》,探明储量2549亿吨;1989年提交了《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三勘区详查地质报告》及《云南省富源县老厂煤矿区六勘区普查地质报告》,分别探明储量215亿吨及18亿吨。

从事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有刘凤池、梁建棠、周素芳、刘林六、李世林等。钻探施工及物探测井由云南省地矿局八○七队向振兴、戴润泽等负责。

至1990年,共施工钻孔339个,进尺136380米,完成探槽工作量359195立方米,并做了大量采样、化验及水文地质工作。全区共探明储量3868亿吨,其中工业储量2055亿吨;矿区外围及深部(1500米以下)尚有预测储量5451亿吨。

南昆铁路的兴建,为建设大型矿山创造了条件,随着地质工作者的足迹,一个依托矿山的新兴工业城镇将出现在老厂。

为满足矿区总体开发设计的需要,云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三分队但燮阳、邓成达、董炳坤等于1991年复入老厂矿区开展四勘区详查,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1986年,老厂矿区浅部井田的勘探工作获地矿部找矿三等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90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