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向英王室讨要“非洲之星”钻石,这颗钻石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南非向英王室讨要“非洲之星”钻石,这颗钻石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第1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这颗“非洲之星”产自于南非,被切割,从而才镶嵌在英国女王的权杖以及皇冠之上。其实这颗钻石当时是由英国统治南非的政府购买的,并且将这个钻石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爱德华七世国王。但是这种殖民交易不被南非人民认可,所以这个国家也是出动了6000余人签署请愿书,就是想要将自己国家的非洲之星要回。

在伊丽莎白二世成为女王之后,大半辈子都在炫耀这些钻石,但是这种炫耀的现象让南非人民更加嫉妒。虽然当时因为种种事情将钻石拍卖,但是那个时候大家还都是不太了解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过这种强词夺理的方式也不能被大家赞同,因为这并不是伊丽莎白抢过来的而是往事传承下来的。因此也是付出了相应的金钱,想要回去也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

买东西给钱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既然给钱了,那么钻石的所有权就在女王的名下,想要回去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想要让国家的钻石在自己的博物馆中进行收藏,但是也要拿出与之相匹配的财富。另外南非这个国家也是在女王去世之后才一直发酵这件事情,甚至也一度和英国争论这颗宝石的所有权。

南非的行为无非是一种霸道行为,毕竟这颗钻石和英国女王并没有相应的联系。现在趁女王办葬礼的过程当中,公然要求对方还钻石,并且还要英国给予赔偿金是非常不合理的。不过这颗钻石有着一个较为好听的名字叫作库里南,在1905年被发现,而且这颗钻石原石高达3106克拉,但是后来被切割为9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所以价值是非常昂贵的。

钻石在珠宝中是最值钱的一种,钻石便代表着“富贵”的象征,但你知道吗在世界上还有着5大“恐怖”钻石的传闻,据说这5个钻石背后都有着一个“神秘的诅咒”,让拥有它的主人受到影响,那么这五大诅咒钻石分别是哪五种呢?下面就跟着我来一起了解一下,看看这5个“恐怖钻石”背后的事迹!

世界五大诅咒钻石

1、摄政王钻石

2、光之山钻石

3、厄运之钻希望蓝钻石

4、创世者之眼钻石(黑色奥洛夫钻石)

5、圣甲虫形珠宝

1、摄政王钻石

摄政王钻石是在1701年时被一再钻石矿干活的印度奴隶说发现,其重达410克拉,之后它为了将其带出去,便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割下了一款,然后将钻石常在其中,逃出了矿区。之后他和一船长进行了交易,将这一秘密告诉了船长,称能够和它一起分享这颗大钻石,前提是要带他先逃离这个国家,没想到在路途中船长是将他给干掉,自己独吞了这颗钻石,这颗钻石也是一颗充满了鲜血的不祥之物,据说拥有它的人都会遭到“神秘诅咒”,现在是被收藏在了法国的卢浮宫之中

2、光之山钻石

光之山钻石又被人称之为“灾难之星”钻石,据说拥有了它就能拥有全世界,但也要承受它所带来的一切灾难,只有妇女和上帝佩戴才不会带来“厄运”。这颗钻石是在1895年被送给了英国女王,随后被镶嵌在女王的王冠之上,之后女王带着他参加丈夫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而没想到没过多久乔治六世就去世了,而这颗光之山钻石便被人认为是受到了永远的诅咒

3、厄运之钻希望蓝钻石

希望蓝钻石是历史上有名的“厄运之钻”,首先出于1909年,总是伴随着凶杀以及抢夺,和光之山钻石一样,是沾满了鲜血的不祥之物。这块厄运之钻几经易主,而主人都相继离奇地死亡,直到被捐献给美国的史密森研究所,厄运才得以中止。1958年11月7日,希望蓝钻石被捐给了史密森尼博物院

4、创世者之眼钻石(黑色奥洛夫钻石)

创世者之眼钻石又被叫做黑色奥洛夫钻石,这颗钻石只从被一个和尚偷走之后它的“诅咒”便开始了,所有拥有它的人都会遭遇不幸,有的自杀有的遇难,就像在冥冥之中有股神秘的力量在驱使着他们,实在是可怕!

5、圣甲虫形珠宝

圣甲虫形珠宝据说是以南非的妇女从一珍贵的墓穴中所偷出来的,但没过多久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纷纷遭遇不幸,而只有她幸免于难,于是便向当地部门求助,让其收回这颗宝石。

  解读《黑执事》的密码--历史

  《黑执事》果然是一部华丽之作,不知不觉像着了魔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想重温英国历史的冲动,而事实上在《黑执事》的世界里也的确充满了英国历史上的“密码”,于是我便有了这个将此中涉及的密码一一列举的想法。

  密码一、浮士德

  《黑执事》虽然是一部典型的日本漫画,可是它却完完全全的抛弃了日本的社会时代背景,而把十九世纪末期的英国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框架则来自德国古老的传说---浮士德。大多数人可能都对德国作家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有所耳闻,其实早在歌德以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就已经根据这一传说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从这一点上来看其故事的框架还是勉强能和英国扯上一点关系的。我的大学课本《英美文学选读》是这样介绍《浮士德博士》的:“作为一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其思想核心是人本主义,它赞颂的是人类对知识,力量,美和欢乐的激情也揭示了由于残酷的社会现实,道德秩序以及时代的限制人类无法实现其崇高的理想。”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不是能说明浮士德博士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来换取实现个人愿望的做法就是对的,但是无论怎样博士最后还是因为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而落了个悲剧结局,我一直都想知道博士是不是因此而后悔,可是我实在提不起兴趣把这过于古老的故事从头到尾看上一遍所以也就一直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不会后悔,就像夏尔那样心甘情愿的接受交易,也许悲剧结局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时的犹疑,如果可以从头来过我还是会选择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然后去实现自己的宏大的理想。

  密码二、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

  如果看过**《来自地狱》就不会对这个开膛手杰克感到陌生了,我也是最先从那部**中了解到英国历史上这一谜一般的真实事件。

  事件的始末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至少五名妓女连续被人以残忍说段杀害。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 开膛手的犯案地点集中在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这里在当时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远从俄罗斯和东欧来的数万移民定居在此。由于收入微薄,此处早已成为贫穷与犯罪的温床,街头上流落着无家可归的流氓与拉客的娼妓。虽然苏格兰场于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逻网,但薄弱的警力仍难以负担每晚有数万妓女出没的东区治安。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白教堂连续杀人案发生了100年之后,人们对杰克的作案手法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能推断出杰克的很多特点:

  A,他必须具有相当的解剖学知识。

  B,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室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照明,不得不随时警惕周围的情况,极端紧张的时间),杰克肯定是一个熟练的用刀者。

  C,所有的受害人都是从右到左被刀伤害,说明杰克很有可能是左撇子,或者两手都能熟练用刀。(这个推测间接指明杰克很有可能是有经验的医生或者解剖学者)。

  D,杰克有可能不是单独作案。(这个推论被“皇家阴谋论”者广泛接受,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杰克有同伙)。

  E,杰克必须是有一定体力的人。

  最后一条成为“皇家阴谋论”的主要缺陷。皇家阴谋论的嫌疑犯威廉姆·吉尔(William Gull)(**《来自地狱》中的凶手)被认为在案发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样的一个老人,无论他的解剖技术多好,体力也不允许他进行如此费力的谋杀。

  (以上资料来自)

  开膛手杰克其实是史上第一连环杀手,据说在其给媒体的公开信中曾自称是其催生了二十世纪,要是这一说法可以当真的话那二十世纪还真是个天生变态的世纪。

  密码三、厄运蓝宝石----希望(hope)

  (来自百度空间)

  这颗久负盛名的厄运宝石现就收藏于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很久以前我就对此颗不详的蓝宝石有所耳闻,记得当时好像是一本杂志上介绍了世界著名的被诅咒的珠宝其中排名第一且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颗厄运蓝宝石,在其倒霉的拥有者当中就有被推上短头台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两口子,(我一直以为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就现在可知的资料来看这颗蓝宝石好像即和英国王室贵族没什么瓜葛也没有被分割过,倒是另外两颗与其齐名的厄运宝石有一颗被分割成了现在的三块,有一颗和英国王室有密切关系。

  (以下资料来自新浪财经来自百度空间):

  希望:美丽的死亡之钻

  现存于世的深蓝色钻石中有几颗绝世佳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希望”。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觉得这块寓意吉祥的钻石应该能给主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和好运,事实上,这块美得出奇的宝石在3个世纪里带给主人的却是厄运乃至死亡。

  1642年,法国珠宝商塔维密尔在印度西南部发掘出了这块巨大的深蓝色金刚石,当时重112克拉。识货的他马上将宝石带回祖国,献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国王封了他一个官职,并且给他一大笔钱作为献宝的奖赏。

  然而,厄运开始降临在所有接触到宝石的人。腰缠万贯的塔维密尔有一个败家子儿子,在这小子的不懈“努力”下,老爹的钱很快被挥霍一空。在儿子的威逼下,穷困潦倒的塔维密尔80岁时跑到印度再次寻宝,结果却被野狗咬死,暴尸荒野。接下来就轮到了路易十四,奢侈成性的国王命人将这颗蓝钻雕琢成一颗重6903克拉的钻石饰物,可仅仅戴了一次,就患天花死去。自此,这颗宝石就被视为不祥之物。随后继位的路易十五比较谨慎,曾发誓终生不佩戴它,而是将钻石借给了自己的情妇,没多久她就在大革命中被砍了头。路易王朝的末代国王路易十六偏偏不信邪,经常和王后佩戴此钻,最后夫妻俩双双上了断头台,身首异处。王后的女友兰伯娜公主,随后成了这颗噩运之钻的主人,没多久公主也被斩杀了。

  从此以后,这颗宝钻被封存于法国国库中。1792年,国库失窃,该钻再现人间,并被重新打磨一次,重量也减为4552克拉。1830年,它出现在伦敦的珠宝市场上,当即被银行家霍普(Hope)用18,000英镑的高价购走,从此,这颗蓝钻就叫做“Hope”。因为英文Hope又是希望的意思,故此钻又名“希望”。霍普临终前将蓝钻传给了外孙,不久,小霍普破产。1906年,为了清偿债务他被迫卖掉了“希望”,此后的两年之内,“希望”被转卖了多次。1908年,土耳其的苏丹哈密德二世用40万美元买走了“希望”。经手这笔交易的商人随后在一次全家旅行中遇到车祸翻下悬崖,惨遭灭门。宝石由苏丹赏给他的亲信左毕德佩戴,但是没多久,苏丹亲自处决了左毕德。从此,关于该钻的厄运之说再次不胫而走,“希望”的价格也就此暴跌。

  1911年,美国邮政的负责人麦克兰觉得收藏“希望”有利可图,于是用114万美元购得,并将它送给自己的妻子作为礼物。第二年,他的儿子死于车祸,伤心欲绝的麦克兰不久也死去。厄运却没有结束,麦克兰夫人心爱的女儿也因为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孤零零的麦克兰夫人却一直安稳地活到了1947年,让人们颇为疑惑。一些占星士解释说,麦克兰夫人在佩戴“希望”的同时还拥有另一颗世界名钻“东方之星”,两颗名钻相生相克,抵消了“希望”的煞气,麦克兰夫人因此安然无恙。

  1947年,美国著名的大珠宝商海瑞-温斯顿成了名钻的主人,也许他身上的贵气真的遏制了钻石的邪气,随后的日子里,他不仅平安无事,事业还越做越大。到此,很多人都相信,关于“希望”的厄运之说终于告一段落。随后的十年中,温斯顿带着这颗钻石和其他名贵宝石行程64万公里,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为慈善事业募捐经费,先后共有500人参观过这颗钻石,共募捐到100多万美元。后来,他又将宝石捐赠给了国家,现收藏于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用来炫耀财富的名钻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也许是“希望”的最好归宿。

  历史上被厄运诅咒的美丽珠宝

  创世者之眼:魔咒已解?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还真是藏着不少“宝物”,“创世者之眼”(The Eye of Brahma)就是其中之一。这颗黑色钻石又称为“黑色奥洛夫”,重675克拉,它原是印度教神像“梵天”(Brahma,创造之神)的眼睛,最初重达195克拉,后来被一名贪财的僧侣悄悄取了下来,僧人后来离奇失踪,生死不明。从此民间开始流传,这件事被神灵怪罪,在黑钻上下了诅咒。

  一开始,那些贵族富商们并没有在意人们关于诅咒的说法,没想到,钻石的3位主人都遭遇了不幸,先是俄国公主纳迪亚和李奥妮拉,她们得到后没多久就相继死去;美国纽约的珠宝商帕里斯随后高价购得这颗钻石,转手交易后,赚了不少钱的他却不知何故突然自杀;更离奇的是,这3人都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系列变故彻底让“创世者之眼”成为珠宝界的一颗名钻,媒体们说它是“邪恶死亡宝石”,人们也都对它敬而远之,毕竟诅咒这种传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破除传说中的诅咒,“创世者之眼”被分割成三块,灵异人士认为这样可以减弱钻石的“魔性”。随后数十年,分成三块的黑钻石辗转流转于一些收藏家之手,其过程却不为世人熟知,直到1990年,其中的一块才在纽约的拍卖会上重见天日。

  据目前黑钻石的拥有者佩帝•梅萨斯宣称:他从不觉得拥有“黑色奥洛夫”有什么危险,诅咒已经被破除了。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只要人们的贪婪不变,关于“创世者之眼”的诅咒就不会结束。

  历史上被厄运诅咒的美丽珠宝

  光明之山:王室的厄运之石

  印度教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这里说的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钻石之一—光明之山。700年来,它就像折射历史的一面镜子,引发了无数次的血腥屠杀和争斗,而许多拥有它的君主,最终也难逃厄运。

  “光明之山”最初属于印度,16世纪,蒙古贵族巴布尔占领了这里,并杀死了拥有这块钻石的土邦主。可惜,还没有从得到宝物的美梦中清醒,巴布尔的儿子就发动政变,把他关进了牢笼,他的儿子胡马雍成了这颗尖顶的拱形钻石的新主人。登上国王宝座后没几天,因为内战失败,胡马雍不得不流亡波斯。作为回报,他又将“光明之山”送给了波斯国王塔马斯,没想到,不久,塔马斯就因国内局势动荡而下台。

  时光流转,胡马雍的后人贾汉国王(因修建泰姬陵而闻名)进攻波斯,不仅俘杀了戈尔康达国王,并且得到了这块祖传的宝物。荣归的贾汉还没来得及庆祝自己的胜利,就得了重病,他的十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和这颗价值连城的钻石自相残杀,他也被急于篡位的儿子囚禁在“红堡”中,至死没能重见天日,这颗引起血腥的钻石就此销声匿迹。

  18世纪30年代,“光明之山”重现江湖,波斯国王纳第尔不仅一举占领了印度,还得到了这颗垂涎已久的钻石。当他把钻石举过头顶的时候,一道七彩光芒划破夜空。纳第尔不禁脱口而出:“科-依-诺尔(波斯语,光明之山的意思)”,“光明之山”从此被叫响。

  得到钻石3个月后,纳第尔就莫名其妙地染上了浮肿病,病痛使他失去理智,先后刺瞎自己5个儿子的眼睛,1747年,在熟睡时被仇敌暗杀。纳第尔死后,他的后人也继承了他残暴的个性,波斯王室陷入了自相残杀的连环套里,几乎每个君主都死于非命。

  几经辗转,光明之山落到了锡克王位的继承人辛格手中,还没成年时,他就听说了“光明之山”血淋淋的历史,害怕同样的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决定遵循古老的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钻石在运往英国的途中也是厄运连连,货船刚刚启航,就爆发了霍乱,死了很多人,途中还遭遇了海啸,好几个星期后钻石才交到了女王手中。

  维多利亚女王热衷收藏,从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常常令她陶醉不已。得到“光明之山”后,她先是派人把钻石镶嵌在胸花上。1852年,英国宫廷矿物学家坦南特再次打磨了这颗钻石,令它更加美艳照人,重量则减到了现在的1056克拉。从此,“光明之山”成为英国女王王冠顶部十字架上最夺目的宝钻。如今它静静地躺在伦敦的博物馆里,但是,拥有它的英国王室们并没有真正佩戴它,在人们心中,它依然不是一块“吉石”,伴随着它的只有那充满血腥的杀戮。

  著名的死亡之钻『希望』,现收藏于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

  英国玛丽王太后的王冠,顶部十字架上那颗夺目的钻石就是“光明之山”,它的背后充满了血腥与杀戮

  黑色钻石『创世者之眼』,它也被称为『邪恶死亡钻石』

  密码四、爱德华五世

  其实爱德华五世的悲剧只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玫瑰之战时期所发生的众悲剧之一。

  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也渐渐的走向了末路,亨利六世精神失常后英国的两大贵族,以红玫瑰为其象征的兰开斯特贵族和以白玫瑰为其象征的约克贵族便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之争。在战争之初约克公爵的儿子取得胜利并加冕为爱德华四世,但是在这位国王死后国家很快又陷入了动荡的局面。爱德华四世的年仅十三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和其弟弟约克公爵理查在伦敦塔内等待加冕礼的时候竟然神秘失踪,此后两兄弟的叔叔本为摄政王的格洛斯特公爵竟继承了王位加冕为理查三世,所以一直以来理查三世都被认为是谋害两兄弟的最大嫌疑犯。(但是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理查三世是清白的)。无论怎样理查三世的即位看起来总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在他即位仅两年后兰开斯特公爵的后裔亨利都铎就向其发难并取得了胜利,理查三世却在这场战争中丢掉了性命。亨利都铎加冕为亨利七世这也标志着都铎王朝的开创,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国王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都是这一王朝的君主。

  (以下资料及来自)

  爱德华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

  爱德华五世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子,他父亲死后即位为英国国王,但不到一年,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的失踪。由他们的叔父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三世即位。当时正是英国红白蔷薇战争的混乱时期。两年后,理查三世也被杀。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中描述后来,红白蔷薇战争的赢家、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在酷刑对待支持敌对的约克王朝流亡贵族詹姆斯·泰莱尔时,泰莱尔承认是由理查三世授意,他将两位王子杀死于伦敦塔内,但其尸体已被搬离。但现时托马斯·莫尔的纪录被认为是修辞的伎俩而不可以当成历史事实。

  1674年,工人在整修伦敦塔时发现一个装有两具小骸骨的盒子。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怀疑它们可能是两位王子的骸骨,在理查三世授意下放在西敏寺。1933年的专家考证认为其中一具骸骨比另一具大;可是由于骸骨已经残缺不全,专家们不能决定其何时去世或性别。

  密码五、末日审判(Domesday Book)

  我大学时代的教科书上的确提到过末日审判书可是那并不是《圣经》中的末日审判也不是动画中提到的死亡剧场而是法国统治者首次征服英国后为了为征收租税而编制的调查报告,如果有兴趣这道真正的末日审判是什么还得去看《圣经》啊,我已经下过很多次决心要从头到尾的看一遍《旧约》和《新约》可是都失败了,看来等到末日审判的时候这关是过不了了。

  (以下资料来自)

  《末日审判书》

  其正式名称应是《土地赋税调查书》或《温彻斯特书》。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Domesday Book 1又称最后审判。基督教谓耶稣将于世界末日,审判古今全人类,分别善人恶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亦泛指在灭亡时受审。 俄文

  基督宗教认为,在世界终结前,上帝和耶稣将要对世人进行审判,这就是末日审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并行善者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下地狱受刑罚。《圣经·启示录》中对末日审判进行了描述。

  2基督用真理来作审判的工作

  末世的工作是各从其类的工作,是神经营计划结束的工作,因为时候已经近了,神的日子已经来到了。神将所有进入他国中的人也就是对他忠心到最终的人都带入了神自己的时代。但在神自己的时代并未来到之时,神要作的工作不是视察人的行为,不是打听人的生活,而是审判人的悖逆,因为神要洁净所有来到他宝座前的人。凡是跟随神的脚踪走到今天的人则都是来到神宝座前的人,既是这样,那每一个接受神最后作工的人都是神洁净的对象。也就是说,每一个接受神最后作工的人都是神审判的对象。

  密码六、水晶宫与世博会

  因为上海世博会马上就要召开了,世博会也就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各种媒体对有关世博会历史的报道也非常充分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对此唠叨一番。

  英国伦敦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博回的城市,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便是今天世博会的前身,这届世博会的举办场馆就是举世闻名的水晶宫了。水晶宫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座钢结构玻璃幕墙建筑物也算是开启了现代建筑史的旅程碑式的建筑所以虽然其早已在1936年的大火中被焚毁可还是被人津津乐道。动画中塞巴斯蒂安和阿格尼在水晶宫举行的咖喱大赛上角逐,而这时的水晶宫早已从世博会的举办地海德公园迁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并经过扩建作为娱乐中心向公众开放了。

  漫画第22集夏尔去巴黎觐见前往那里视察世博会场所的维多利亚女王,就是在这期间夏尔了解全部的真相而塞巴斯蒂安与虐杀天使在埃菲尔铁塔上也进行了第一次的交锋。这届世博会想必就是1889年的法国巴黎世博会吧,在那次世博会上亮相的最拉风的建筑就是埃菲尔铁塔了。其实在1855年法国就已经举办了一届世博会,那次博览会距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只有仅仅四年时间大概是为了和英国较量实力吧,因为自从工业革命以后英法两国便成为了欧洲经济的领头羊也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而两国又在殖民地的争夺中针锋相对。1889年法国再次举办世博会好像是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

  密码七、伦敦大火与黑死病(鼠疫)

  当看到漫画结尾的时候那燃烧在伦敦市区的熊熊大火的时候我脑子里就跳出了“伦敦大火”这一词汇,但是事实上著名的伦敦大火并不是发生于十九世纪而是发生于1666年。

  (以下资料来自)

  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凌晨1点左右,伦敦市普丁巷(Pudding Lane)有一间面包铺失火。一阵大风将火焰很快吹过几条全是木屋的狭窄街道,然后又进入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些仓库里。大火延烧了整个城市,连续烧了4天,包括87间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间民房尽被焚毁,欧洲最大城市伦敦大约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后来起火点普丁巷附近立了一个纪念碑克里斯多佛·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所设计,重建的工作由雷恩主导,54间教堂中有51间是他重新设计的,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

  动画第20集塞巴斯蒂安被刑讯逼供可他却戏谑的承认爱德华三世时席卷欧洲的鼠疫是他引入的。其实他说的鼠疫就是盛行于十四世纪整个欧洲的黑死病,这是一种由鼠跳骚传播的淋巴腺鼠疫,由于病人全身发黑腐败而死所以又叫黑死病。在当时这种疾病还没治疗的手段所以在十四世纪整整100年间它都是笼罩在欧洲的噩梦,特别是爆发于1347—1350年间的大鼠疫更是使欧洲的人口锐减,而在1348年夏天大鼠疫毫无征兆的袭击了英格兰使得英格兰丧失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口。

  其实在古代的欧洲除了鼠疫以外还经常爆发出血热等流行疾病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人们常常把这类疾病想象成魔鬼,被称为红死病的出血热是由红死魔传播的,而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自然是由黑死魔传播的了。

  密码八、冰上集市与卡蒂萨克号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冰上集市和卡蒂萨克号的资料加上来吧,看来《黑执事》的作者对英国历史真可谓精通啊,连细节的场景和道具都那么具有历史性啊!

  关于冰上集市我查到的资料并不多,可已确定的是这集市的确存在,而且好像也是从以前沿袭至今的,网上还有关于07年伦敦冰上集市的报道呢,只不过举办地由泰晤士河上改到了泰晤士河岸上,托全球变暖的福哦想在冬天的泰晤士河已经不结冰了,所以冰上集市也不能名副其实了。

  卡蒂萨克号真的很了不起而且和中国也真的有些渊源,可惜原本好好的保存在博物馆的它直至2007年竟被一把火烧焦了,并有消息说是有人故意纵火,哎哎。。。。(叹息中)

  (以下资料来自)

  “卡蒂萨克”号是世界帆船史上航行速度最快的一艘船,被称做“顺风威士忌”,代表着帆船建造技术的顶峰,1869年在苏格兰建成,已经有138年历史。现在它是伦敦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重温历史上的巨型帆船时代。

  在蒸汽船取代帆船之前,“卡蒂萨克”号之类的帆船被用来从中国运回茶叶,从澳大利亚运回羊毛。“卡蒂萨克”号是帆船制造史上建造的最快的一艘帆船,唯一可以与之一比高低的是“塞莫皮莱”号帆船。两船于1872年6月18日同时从上海启航驶往英国,途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比赛开始后,“塞莫皮莱”号率先抵达爪哇岛。但在印度洋上,“卡蒂萨克”号驶到了前面。看来,它首先返抵英国是确信无疑的了,但它却在比赛中连遭厄运。8 月份“卡蒂萨克”号遭到了一场特大风暴的袭击,失去了一只舵。船身左右摇晃,无法操纵。船员用备用的木板在船上赶制了一只应急用的舵,并克服重重困难将舵安装就位。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船的航速。因为船不能开得太快,否则就有危险,应急舵也会被刮走。因为这个缘故,“卡蒂萨克”号落到了后面。跨越赤道后,船长将船停靠在一个港口,在那儿换了一只舵。但此时,“塞莫皮莱”号早已在500多英里之遥了。尽管换装新舵时分秒必争,但“卡蒂萨克”号已经不可能取胜了,它抵达英国时比“塞莫皮莱”号晚了 1个星期。但考虑到路上的多次耽搁,这个成绩也已很不容易了。毫无疑问,如果中途没有失去舵,“卡蒂萨克”号肯定能在比赛中轻易夺冠。

  这场比赛持续了整整4个月,是这类比赛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它标志着帆船伟大传统的结束与一个航海新纪元--“蒸汽机”时代的开始。

  2007年5月21日,位于英国伦敦的珍贵古帆船“卡蒂萨克”号燃起大火。这艘在19世纪为茶叶贸易而造的古帆船当天上午遭遇严重火灾。大火最终被扑灭,但古船已被烧得面目全非。

  到这里我的解密活动也算是事无巨细了,所以也不怕麻烦再唠叨一句美泉宫吧,记得吧就是塞巴斯蒂安教夏尔跳舞的那会他提到的,维也纳华尔兹没问题,因为他常去美泉宫,还真是位风雅的恶魔!

  (以下资料来自)

  美泉宫(德语:Schloss Schönbrunn ,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Vienna 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至1619年在位),传说1612年他狩猎至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在《黑执事》这部漫画中实在是包涵 了太多的有关英国历史的“密码”,如果想一一列举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但是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著名历史事件以外其实《黑执事》中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出奇巧合的事实关联以及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和哲学观点,这才是《黑执事》这部动画的真正密码,直到现在我还不能把这些真正的密码理出个头绪来,如果你也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就亲自去看看这部动画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95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