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肌肉的名称是什么?以及图解有哪些?

人体各肌肉的名称是什么?以及图解有哪些?,第1张

肌肉图以及名称:

一、肌肉有3种类型:一种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随意肌,另一种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不随意肌,还有一种叫心肌,为心脏所特有。

二、肌肉分类:

1、按肌肉的位置,分有胸肌、腹肌、腰肌等。

2、按功能,分有屈肌、伸肌等。

3、按形状,分有长肌、短肌、阔肌等。

4、按肌头数,分有二头肌、三头肌和股四头肌。

5、按纤维排列方向,分有羽状肌。羽状肌又分为羽状肌和半羽状肌以及多羽状肌。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中医理论中,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肌肉:解剖结构名。故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

貌似没有滑车肌肉这一说~

一只眼睛有8块眼肌:上、下斜肌,内、外直肌,上、下直肌,上睑提肌,上睑板肌。其中的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转向外下方。

滑车神经是第四对颅神经。

支配上述眼外肌的有关神经解剖简述如下:

动眼神经 为支配眼运动之最重要神经,它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及下斜肌,此外还支配提上睑肌及瞳孔括约肌与睫状肌。神经核在中脑上丘水平,由一群细胞核组成。细胞核神经原可分为三大群,两侧为大细胞群,支配眼外肌,各眼肌在神经核中有一定的对应部位。司下直肌的神经核在最背侧近中脑导水管,向腹侧的次序为司下斜肌、内直肌、上直肌及提上睑肌的神经核。自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有的交叉至对侧,有的在同侧,有的眼肌受两侧神经核支配。在大细胞群的内侧为小细胞群,称为:Edinger—Westpha.1核,支配收缩瞳孔,调节也可能由此核支配,但未得到确证。在动眼神经核之中,有一个细胞群是单独不成对的,称为Perlia核,它的功能更不肯定,一般认为与会聚运动有关。

动眼神经核发出之纤维经过中脑红核及黑质自大脑脚间向前穿出成动眼神经。颅后凹中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居后交通动脉的下外方,经蝶鞍后床突的外侧进入颅中凹,穿过海绵窦,在窦的外侧壁行走,以后经眶上裂进入眶内,入眶前分成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与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及下斜肌。

动眼神经核的联系:动眼神经核与滑车神经核及外展神经核都有联系,这可以构成两眼的协调运动。位于脑桥的眼球协同运动中枢,通过内侧纵束将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与对侧的外展神经核连系,这样在眼球向某侧转动时,一侧的内直肌配合对侧的外直肌一起收缩。动眼神经经过内侧纵束与前庭神经核发生联系,头位改变时眼球之代偿性运动以及转动后之眼球震颤都是通过这些联系起作用的。又动眼神经核上与大脑皮质也有较复杂的联系,此种联系可以产生一些高级的眼球运动,例如命令眼球的随意活动,以及眼球的注视功能等。

滑车神经 为较小的神经,其神经核与动眼神经核是相连的,其神经纤维自核出发后交叉到对侧在脑千背侧下丘的下方穿出中脑。以后环绕中脑及大脑脚向腹侧行,穿过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在小脑天幕切迹处穿过硬脑膜,由后颅凹进入颅中凹,穿越海绵窦,然后经眶上裂进入眼眶,支配上斜肌。与动眼神经核相似,滑车神经核与眼运动的各种神经核之间,与前庭神经核之间,与大脑皮质之间也都有联系。

外展神经外展神经核在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绕过外展神经核形成面神经襻,这使在定位诊断时两者发生密切的联系。外展神经核的纤维在脑桥下端穿出腻干,沿着颅底斜坡向前进行,跨越颞骨岩部,进入海绵窦,也从眶上裂穿进眼眶,到外直肌。外展神经在颅底的进行路线最长,因此较易受颅内各种病变影响。外展神经核也通过内侧纵束与其他眼运动神经核及前庭神经核等发生联系,此外也与大脑皮质有核上纤维相联系。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贝茨方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与它不涉及解剖学和视觉心理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它所需要的一切知识都将在第二部分中详细讲解,你可以略过这一节和以后两节的知识而直接进入到后面的实用学习中去。但是,我想如果你对视觉构成方面的知识稍微有一些了解的话,那么对于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知识将会辅助你更好的理解后面的指导性练习,并且加速你改善视力的进程。

眼睛的解剖学构成

什么是视力呢?视力是生物利用光线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知的感知能力。最简单的生物,例如植物,它们只能感知到最基本的光线。生物越高级,他们的分辨能力也就越高,他们会具备辨别对比、移动、影像、颜色和纵深感的感知能力。

与其他感知能力相比,视觉感知能力的潜力更加巨大,它们能够观测到近处和远处事物的细节和特殊信息。这对于生物的生存意义重大,生物生存需要良好的视力,眼睛的进化将会促进生物的进化水平。

在生物王国里,人类的眼睛构造并不是最复杂的,但却是生物物种中最先进的。眼睛是服务于大脑工作的构造最复杂的身体机能。眼睛的机能就跟人体耳朵一样,感受外部刺激,将形成的印象传送到大脑。

从构造上说,人类的眼睛是典型的脊椎动物的眼睛,具备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眼睛在轻微的压力压迫之下会在眼球内充满流动的液体,而这种压力同时能保持眼球的形状。

眼睛大体上被晶状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晶状体呈现凸透镜状,富有弹性,直径约8毫米。晶状体前面充满清澈水质——房水。晶状体后面与玻璃体相接触,玻璃体是透明的凝胶,充满眼球的后段。光线通过晶状体之后,行进于玻璃体而到达视网膜。前后两面交界处为赤道部,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通道。

从解剖学概念上讲,眼睛球面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巩膜、葡萄膜(眼色素层)、视网膜。

眼球外层由巩膜和角膜组成。眼睛最外面一层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质地坚韧,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复杂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光线通过这个椭圆形透明窗口折射进入眼球。

葡萄膜,又称色素膜,由三部分组成,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位于葡萄膜的最前部分,紧跟角膜之后,呈圆环形,中央有一个圆孔,称为瞳孔。虹膜的肌肉收缩能够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虹膜含有光色素(绿色、棕色等等),因为这些色素,眼睛才会有色彩的感觉。视力经过瞳孔之后,进入玻璃体,通过玻璃体周围的悬韧带,到达睫状体。悬韧带肌肉的运动会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视力焦距长度。葡萄膜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脉络膜。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是眼球内部血液供应的主要提供者。

眼睛的最里面一层被称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具有很精细的神经细胞网络结构,凝聚了视觉系统中最重要的感光器,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视觉感光细胞有两种类型,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于灰色光线比较敏感,只能形成灰色阴影,而视锥细胞在灿烂阳光下发挥作用,形成彩色视觉。

视网膜的构造

在人类胚胎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前脑膨胀出一些枝芽,这些枝芽后来就成长为视杯,其实人的视网膜就是人大脑表层的副产物,是视觉信息产生和接受初步过程的前哨地区。

每个视网膜上有130,000,000个感光细胞,视束上只有1,000,000个神经纤维,视束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到达大脑的通道。因此,每个视束神经纤维会聚集130个感光细胞,视网膜的部分作用就是保证这些视束不会降低视觉画面质量。这样的功能要归功于分布于神经纤维和感光细胞之间的深入细胞层,深入细胞层帮助感光细胞均匀分布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的边缘包含的感光细胞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是视杆细胞,它们所能形成的视觉功能跟原始动物比较相似。在视网膜的外围,事实上,一般不产生无意识的视觉形象,基本上都是有意识的感知运动和对比。当你看到某些事物在你的“眼睛中央”,你就自动地想要把它看得更清楚,这样就是你对视网膜外围部分产生的视觉信号做出了反应。

越往视网膜中央,感光细胞排列的就越紧密,而且视锥细胞相对视杆细胞的比例开始不断的增长,视网膜中央部分是大约55毫米的**斑点,称为“黄斑”,黄斑的中央是中央凹,中央凹大约直径为19毫米,中央凹的中心,位于视轴线,是大约035毫米的“小凹”。

在中央凹和“小凹”中没有视杆细胞,只有视锥细胞,它们紧密排列,因此看起来跟视杆细胞很相似,视锥细胞在“小凹”中达到最大密度,最小有效直径只有一毫米的千分之一。

在人的整个视网膜中,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比例大约是18:1,视锥细胞负责传送精确详细的视觉信息,一些“小凹”中的视锥细胞具有独特的单独神经纤维的作用。(有趣的是,在过去,小凹只出现在某些鱼类、蜥蜴和某些鸟类中,而在低等哺乳动物中却没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眼睛中才有小凹,黑猩猩的眼睛和人类的相似,人类眼睛中的黄斑高度发展,它们可以提供远处和近处的精确影像,在人类从猎人到农夫再到技术工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感光细胞中含有的色素被暴露在阳光下时就会被漂白,这个化学变化能够产生电子刺激,通过神经传送到大脑。一旦被漂白,某个感光细胞中的色素过一会儿就会被取代。当被暴露在强光下,整个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就会被彻底漂白,一段时间之后,感光细胞灵敏性就会被削弱。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直视强光后眼底会有残留影像的原因。

眼部肌肉结构

选择和控制落在视网膜上的视觉形象的功能主要是三个肌肉系统,其中两个位于眼球内部,另一个位于眼球外部。

第一个肌肉系统是虹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虹膜位于葡萄膜的最前部分,紧跟角膜之后,呈圆环形,中央有一个圆孔,称为瞳孔,虹膜的肌肉收缩能够引起瞳孔大小的变化。就像每个摄影师所知道的那样,要想获得最好的影像,必须根据主要光线强度来调节照相机光圈的远近。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数量虽然不是虹膜的主要功能,但是当瞳孔产生16:1的比例变化时,进入人眼内的光线的变化比例至少在1,000,000:1,虹膜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控制进入黄斑的光线,除了需要最高敏感性的时候,比如在黎明和黄昏的时候,瞳孔能同时缩短近处视线,使之正好落在眼睛“照相机”上,增强眼睛聚焦能力。

瞳孔根据落在视网膜上光线的数量进行自动闭合,换句话说,瞳孔是从视网膜到虹膜的反馈。

反馈这一说法在视觉研究领域中曾经数次遭受质疑。这对于眼睛在判断应该聚焦于近处的物体还是远处的物体的调节过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调节性反馈来自于产生知觉功能的大脑部分,如果一个影像在视线之外,那么大脑就会自动发送命令要求聚焦机能重新进行聚焦调整。

那么,现在让我们进入贝茨方法中最受争议的地方吧,调节功能取得成功的方式。目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视觉调节功能只能通过人体内在的第二个肌肉系统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系统就是睫状体。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描述传统的理论观点,尽管在眼科专家中,关于睫状体的运行规则和它自身的神经支持系统还存在某些争议和不确定。

一般来说,眼睛在观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形状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的,但是如果要对近处的物体产生会聚光线,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那么晶状体必须要是凸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详细的分析)。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囊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围在晶状体外面。在某些地方晶状体囊壁比其他的地方要薄,而且能够自然凸起形成凸状。除非来自悬韧带的压力作用于胶囊,这个柔软填充物就会形成凸形,从而降低晶状体的焦距。

你会发现,当晶状体在凸起的状态下,晶状体就会处于自然休眠状态,因此只有需要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才会发挥作用。令人惊奇的是,反过来说也是这样的,当晶状体处于悬韧带形成的持续压力下,会是平面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比较适合观看远处的物体。当你需要观看近处的物体时,睫毛周围肌肉收缩,将睫状体推向前方。睫状体直径减少,悬韧带压力减轻,晶状体就会形成凸形。

稍后我们会详细讲解眼睛的调节功能,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人眼的三个肌肉系统的话题讨论中。

人眼的第三个肌肉系统由六块外在肌肉组成,它们控制眼球在眼眶内的运动。这六块肌肉与巩膜相连,排列成三对,它们共同合作使得眼睛可以看向各个方向。

身体的大部分肌肉体都包含一种或者两种纤维,在有意识的控制之下(比如手部肌肉)会包含斑纹纤维,而那些与无意识行为有关的肌肉(比方说消化功能)则会包含平滑组织,而眼睛的外部肌肉则包含这两种纤维。就像我们会在下一节中看到的那样,外部肌肉既可以实现有意识控制之下的功能也可以实现无意识的行为功能。

眼部运动

人的眼睛极度适合双目并用的观察影像。这是很不寻常的安排,双眼所看到的视线范围几乎是相同的,两眼所给出的影像差别及其细微,这些都促使眼睛形成深度影像的信息。眼睛作为一个双器官,和谐工作,它们的外部肌肉比人体其他任何地方的肌肉都更为精密与敏感。

外部肌肉至少有四个功能,总结如下:

1控制视轴线

2追踪

3搜寻

4探测

如果你环视房间四周,然后聚焦于距离你鼻子30厘米(1英尺)处的手指,你会发现你的眼睛有轻微的交叉,本来是平行的两条视轴线,现在都汇聚于你的手指,两个“小凹”也被带到同一定点。

如果你想获得良好的视力,必须很精确地控制两条视轴线,并且在眼睛进行运动的时候依然要保持良好的控制。

控制视轴线与外部肌肉的另外两个功能:追踪和搜寻的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控制视轴线的运作比较简单。如果你要求某个人观察一个正在移动的物体(比方说你的手指),你会发现他的眼睛在眼眶内进行平滑的旋转,但是一旦你取消这个移动的物体,然后要求他的眼睛重现刚才的移动,你会发现,他的眼睛不再进行平滑的运动,只会产生眼睛的肌肉抽搐。

追踪与搜寻运动也非常不同,当追踪某个正在移动的目标的时候,一个枪手首先要通过瞄准来“测量目标”,测量的距离是由目标移动的速度和轨迹以及目标距离枪口的距离决定的。在实际射击中,大脑要在瞬间就可以做出必要预估计算。发现表明,在追踪过程中,人眼也必须测量目标,人眼用6毫秒(一秒的千分之六)的时间预估出物体的移动方向,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人眼的运动跟人体肌肉运动一样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事实上,这个假设部分是正确的)。大脑可以发出命令要求眼睛聚焦于视野中的某一物体,但是大脑怎样发出命令要求眼睛追踪正在移动的物体呢?这时就要求产生感知行为,光线刺激感光细胞,神经脉冲到达大脑,大脑会在135毫秒中对信号做出反应。时间上已经产生滞后性。即使不计算命令从大脑返回眼睛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在6毫秒之内做出反应。如果从大脑发出信息支配眼睛,眼睛经常会发生阻滞,使得眼睛不能聚焦于正在飞行的鸟儿或者正在移动的网球,因此控制追踪的引导系统不可能位于大脑,而应该是在眼睛内部,确切的说是在视网膜中,我们已经知道视网膜在大脑表层的起源处,在视网膜中除了有感光细胞以及相关细胞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神经细胞,就像在大脑中发现的那些细胞一样,它们的功能暂时还是一个谜。

眼部的第三个运动形式是搜寻,它与眼睛的第四个运动有些相似的特征。就像我们第二个实验所展示的那样,人眼在搜寻视野内事物的时候显示出痉挛的特征。而一旦某个事物进入视线,这时眼睛的肌肉痉挛运动或者说是眼睛飞快扫视运动就会逐渐的减少并且锁定进入视野的物体。使用由附着在隐形眼镜的微小反射镜组成的仪器,观察者可以在感光纸上观测到眼睛飞快扫视运动的轨迹。当眼睛聚焦于物体的某一定点上,轨迹表明视线一次又一次的返回到这一定点上,在这一物体周围不断的无意识的徘徊。

因为只有视网膜中央部分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因此,眼部扫视运动能帮助眼睛更好的探测到视野范围。但是这种无意识的特性与眼睛的第四个运动十分相像,眼睛总是持续的,高频率的颤动,我们把这个运动叫做探测,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讲解。

探测对于视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取代隐形眼镜上的微小反射镜,而变成一个小型的放映机,稳定落在视网膜上的影像,影像就会逐渐变淡。视野中的物体就会逐渐变得模糊和灰暗。最终灰色消失被黑暗取代。不被期望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生,原先影像的零星片断就会在大脑和视线中连续的显现,一个影像不断取代另一个影像。

对信号作出反应

如果把视觉比作一个原材料比较轻的最终产品,那么眼睛只不过是大脑工厂中原产品或者是半成品的供应者。

就像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视觉原始基础数据的基本形成过程是在视网膜的两个细胞层,一个叫做两极细胞层,另外一个叫做成神经节细胞层,每个两极细胞都连接着很多各自的感光细胞,同样的,每个感光细胞也都连接着不同的两极细胞,同时,两极细胞又与成神经节细胞相连,形成一个纷繁复杂的细胞网络。

从成神经节细胞开始,电子刺激离开视网膜领域,沿着视觉领域开始向大脑进军。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来自于左眼视网膜右侧的信号,会通往大脑右半球,但是来自于左眼视网膜左侧的信号,则会通向大脑左半球。右眼视网膜信号也是同样道理。因此大脑左半球可以收到双眼视网膜左侧发出的信号,而右半球只能接受来自于右侧发出的信号。视力通道交叉的地方叫做视交叉。随后信号到达初始视觉中心,左右半球各有一个,在这里视觉信号被进一步处理随后到达视中枢纹状区,这是主管视觉的大脑皮层区域。

大脑的感知过程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类只在最近几十年来才对它的过程有一些了解。把根本的视觉功能安装在机器上的尝试使得我们必须向生物学感知取得的技术成功致敬,但是人类的感知功能在生物界中却是最复杂的。至于视中枢纹状区与大脑皮层其他部分的合作却是更加复杂和令人迷惑,同时,大脑皮层与大脑深层区域的关系我们现在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神经生理学术语中,在视网膜和初级视觉中心,视觉信号是通过被禁止或者是被激发的形式被分析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纹状区形成一种被编码过的视觉形象,密码显示出直线、运动或者是颜色的形式。

任何影像,不管这个影像多么复杂,都会被分解成为一些直线形状,甚至有可能是非常细小的线条。就像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圆圈是由无穷多个非常非常短的短线构成的,这些短线与其他的短线以一种持续的、非常精确的角度连接在一起。(拥有家庭电脑的人对这个比喻应该更容易理解:在画一个多边形的过程中,如果多边形的边数达到50条或者更多,那么画出来的图形就会显示成一个圆形。在人类视觉中,要形成一个平滑的圆形,需要更多的边,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大脑皮层是大脑的一部分,这里是人类的感官感知、触觉、想像、记忆、思考以及人类真实性格的产生地。尽管皮层的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比方说听觉、理解力、味觉、视觉等等,但是这些不同的区域都被相关的纤维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类来说,感官感知,想像力以及大脑皮层其他领域的功能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的。

一旦一个区域的密码被解密,来自于纹状区的信息就会被重组。这两个纹状区分别处理来自于左侧的原始影像信息和来自右侧的原始影像信息。

心理视觉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理解眼睛传来的视觉想像,大脑需要借助于大脑皮层的两个相关功能:想像和记忆。观察不但是一种先天行为,更是一种后天学习的技能,不但是一门技能,更是一门艺术。视觉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就像大脑皮层的其他功能一样。我们以往的经历对于我们理解现在所看到的事物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学习到某种规则(例如,人类,房屋,树木等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大小形态),我们运用这些规则来解释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影像。

当然这是一个立方体,但是你能看出这个圆孔是在这个立方体的哪一面吗?一个答案是:如果你认为这个立方体是向下倾斜的,那么这个圆圈看起来就在立方体前方那一面的正中央,或者是后方那一面的左下角。另外一个答案是:如果你把这个立方体看作是向上倾斜的,那么这个圆圈就可以看作是漂浮于这个立方体中央的一个球体,或者是位于立方体的前面或者后面的一个球体。每一个说法从知觉感知上来说都是正确的,没有哪一个答案比另外一个更好一些。对于大脑来说,或许它会坚持认为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这就是大脑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大脑会选择一个认为是最好的描述或者说是猜测。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就没法作出决策,这个立方体和圆圈就会根据大脑所接受的描述前后不断的跳动。

视觉过程不但是眼睛及其大脑相关区域的功能,更是整个大脑皮层整体的功能。视觉是记忆,想像和光线共同作用而成。如果一个人,曾经被杂志上某个熟悉的物体所迷惑,因为它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或者是一个人在沉思的时候曾经看到过火中的人脸,那么这个人就很能理解我们这个理论。我们的感知习惯和信仰都深深地受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教育和背景以及我们的个性特征的影响。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不但是对我们这些习惯的描述,在同一时间也在加深这种认识,使得这种认识在我们脑海中更加根深蒂固。

眼是视觉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眼所占的体表面积和容积虽小,但其功能对生活和劳动至关重要。眼是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全身系统性疾病可在眼部有所表现。为“捕捉”光的讯息,眼必须暴露于体表,这增加了它受外伤和外界病原体侵袭的机会。眼的疾病最终都会影响视觉功能。视力丧失不但使患者遭受痛苦,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因此眼科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眼球是一个球形器官,分成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

眼球壁 分外层、中层、内层。 外层称为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交织而成的结缔组织,眼球的外形由此层决定。

①巩膜为一层厚度为03~10mm、直径为24mm的白色球形膜,前面有一直径为11mm的孔,供角膜镶嵌于其中,近孔缘的巩膜内埋有一环形的施莱姆氏管,是房水流出的管道,后极部偏鼻侧的巩膜有一直径为15mm的筛板状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索由此孔穿出眼球形成视神经。巩膜的赤道部后有四根斜穿巩膜壁的涡静脉。后睫状动脉和神经在巩膜后极部穿入眼内。6根眼外肌的肌腱附着于巩膜壁上。巩膜壁外还包裹着眼球筋膜囊,起着滑囊样作用,利于眼球转动。

②角膜,为一厚度05~10mm、直径11mm的透明膜、镶嵌于巩膜前面圆孔内,其交叠部为宽03~15mm、灰白色半透明的环,称为角膜缘,外露的角膜为一横径11mm、竖径10mm的卵圆形、凸起的透明组织,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径为8mm,周边部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数为1376,与空气的界面具有+43D的屈光度,为眼球的主要屈光媒质。

角膜分为五层,最表面为上皮层,为非角化性复层鳞状上皮,上皮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是全身痛觉和触觉最敏锐的部位。上皮表面有一层泪膜覆盖,维持其湿润与呼吸功能。上皮层内尚有游走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作为体表防御系统。上皮层下为前弹力层,或称鲍曼氏膜,为增厚的胶原纤维层,厚 8~14μm,它不具备再生能力,一旦受破坏即遗下疤痕。角膜第三层为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由高度分化的角膜细胞、胶原和含有粘蛋白、糖蛋白的底质构成,它们均匀一致的排列,使角膜具有高度透明性。基质层的后面贴裱着后弹力层,或称德赛梅氏膜,是内皮细胞的基底膜,约10~12μm,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角膜后面为单层的内皮细胞覆盖,具有主动转输离子的功能,将角膜基质层内的水分子不断地泵入前房,使角膜基层保持在脱水状态而透明。

人类的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分裂,随着年龄增大,单位面积内的内皮细胞密度相应减少,外伤、炎症都可破坏内皮,当内皮细胞减少到1000/mm2时,内皮功能就有可能失去代偿,此时角膜发生水肿并变混浊。正常角膜内不存在血管,它的营养由角膜缘的血管网供应。 眼球壁的中层为葡萄膜,因其有丰富的血管和深浓的色素,如一个剥去外皮的紫葡萄,故名,又称色素膜,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①虹膜,呈古钱状的膜组织,周边附着在睫状体上,中央有一圆孔即为瞳孔。虹膜的色泽决定于该个体体内色素的多寡,黑种、黄种人的虹膜呈深褐色,白种人可自浅灰色、绿蓝色至土**。虹膜前表面有许多深浅、大小、形状不等的隐窝,后表面衬有深黑色的色素上皮,色素上皮可延展至瞳孔边缘而呈黑色花边状。虹膜实质内有环状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位于色素上皮前,受来自颈内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瞳孔开大。瞳孔的大小是通过神经反射而自主调整的,可借此控制进入眼内的光强度。虹膜与晶状体构成虹膜-晶状体膈。将前房与后房、玻璃体隔开。

②睫状体,位于虹膜根部后,宽6~7mm的环形组织,贴于角膜缘后巩膜的内表面。前部有70~80个辐射状排列的睫状突,晶状体小带附着在睫状突之间的睫状体上皮上。后部为宽4mm的睫状体平坦部,与脉络膜以锯齿缘为界。睫状体内有平滑肌,其纵长纤维处于最外层,前端附着于巩膜棘突,辐射状与环状纤维位于纵长纤维的内则,它们都受副交感神经支配,肌纤维收缩时睫状体皱部向前并向中轴线移位,晶状体小带即放松。睫状体内侧衬有两层上皮,即视网膜的睫状体部。最内一层为无色素的上皮,是产生房水的部位。

③脉络膜,贴合在大部分巩膜的内面,厚度平均为025mm。最外层为大血管层,主要由睫状后动脉供血,静脉血经涡静脉引流,中层为中血管层,内层为毛细血管层,这些血管呈小叶状分布。脉络膜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视网膜的外层,血流丰富,其静脉血中的含氧量仅低于动脉血的2~3%。脉络膜的血管周围间质内有大量树枝状的黑色素细胞,使眼球的后段成为一暗房,以发挥视网膜的视觉功能。脉络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有玻璃膜(布鲁赫氏膜),是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基底膜、胶原、弹力纤维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基底膜组成。 称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内层,前起于锯齿缘后止于视乳头,又分为外面的色素上皮层和内面的神经感觉层(又可分为 9层)。色素上皮层由单层立方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色素,顶端有微绒毛,能吞噬和清除脱落的锥体杆体细胞外节的盘膜,细胞间的联合体构成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的屏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感觉层之间有潜在的间隙,在某些情况下,这两部分可以分离,形成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三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最外层的感光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神经上皮细胞,称为视锥和视杆细胞,其核位于外核层中,每一感光细胞有终足、内节、连接部、外节等部分,外节由约1000个圆盘状的盘膜叠合而成,是感光的微器官,它们通过粘多糖底质和色素上皮的微绒毛互相粘着。第二神经元为双极细胞及水平细胞,通过位于外丛状层中的胞突联合和轴突接受来自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内丛状层中的突触,将讯号传递给位于内层的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有很长的轴索,这些轴索在视网膜表面形成神经纤维层,并向眼球后极部偏鼻侧的巩膜筛板集中,穿出眼球,形成视神经。视网膜最内层为内界膜。

视神经为直径2mm的神经束,表面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包裹,这些鞘膜与颅内的同名脑膜相连续。视神经的眶内段呈S形走向,从视神经孔内穿入颅腔后,在垂体窝前形成视交叉,鼻侧的纤维交叉至对侧与对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合并成视径,终止于中脑的外侧膝体和四叠体。视网膜内的胶质细胞主要为米勒氏细胞,其细胞核位于内核层中,细胞突作为视网膜的支架,充填于整个视网膜神经元之间,并在内面凝聚为视网膜的内界膜,在相当于感光细胞内节的平面上形成视网膜的外界膜。

视网膜内层主要由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伴行静脉供血,少数人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部分区域,它们都是眼动脉的分支。视网膜的血管和脑内血管都缺乏侧支循环,若血管阻塞其分布区即发生缺血。视网膜上的小动脉缺乏弹力层和连续完整的肌层,它们的调控不受交感神经支配,而成独特的自主系统。在视网膜后极有一特殊构造的黄斑区,这里视锥细胞高度密集,缺少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血管在其周围终止,色素上皮细胞含色素较多,而在感光层内含有叶黄素,在绿色光照射下显示为**,故名。这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黄斑的鼻侧偏上有一直径 15mm的视盘(视乳头),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为视神经的起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进入眼内,此处仅有神经纤维,无感光细胞,故无视觉功能,在视野中构成一盲区(生理盲点)。

眼球内容物

眼内容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 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

向前外方开口的骨性圆锥形空腔,其开口缘骨质较厚且坚实,称为眶缘。眼眶上壁与颅前窝相隔,内侧壁和下眶与副鼻窦相邻,外侧壁有坚实的颞肌和颧弓保护。眶的前面开口处有一层致密的纤维膜构成眶隔,是眼睑的基础。眶的后内部称为眶尖,有视神经孔、眶上裂等与颅腔相通;眶下裂与蝶颚窝相通。眶内的神经血管都经由这些孔和缝进入。

眼睑

覆盖于眼眶开口处的软组织,被水平向的睑裂分为上下两份。睑裂的内眦角较钝,外眦角较锐。从表面到深部,眼睑可分为五个层次。

①皮肤,与面、额皮肤延续;是全身最菲薄的皮肤,在睑缘有一灰线,其前部有睫毛生长,其后缘有睑板腺开口,是皮肤与睑结膜的交界线。

②皮下结缔组织,十分疏松,易于积聚水肿液或皮下出血,不含脂肪。

③肌肉,包括三组肌肉:眼轮匝肌,可分为眶部及睑部,纤维围绕睑裂,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降睑裂闭合;上睑提肌,肌束自眶尖发出,水平向前行进于眶顶骨膜与上直肌之间,呈扇状,至近眼睑处,肌纤维垂直向下移行为腱膜。腱膜向前附着于睑板前面,在两侧附着于内眦、外眦腱。腱膜与结膜囊上穹、眶隔、滑车、眶上切迹处也有附着,并有纤维穿过眼轮匝肌附着于近睑缘的皮下,形成双眼皮皱折。该肌属骨骼肌,受动眼神经支配;米勒氏肌为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平滑肌。上睑的米勒氏肌起自上睑提肌的内表面,附着于上睑板的上缘。下睑的米勒氏肌起自下直肌的囊睑头,附着于下睑板的下缘。在低等动物中,遇敌时这一肌肉可协助睁大睑裂、扩大视野,并起威吓敌人的作用,在人类这些功能已退化,该肌仅起辅助上睑提肌维持睑裂睁开的作用。

④睑板,为一致密的结缔组织,上下与眶隔连续附着于眶缘,内外侧借内、外眦腱固定于骨壁。厚1mm,宽29mm,上睑板高11mm,下睑板高4mm。睑板腺也称迈博姆氏腺为一全泌性变异皮脂腺,垂直排列于睑板内、腺管开口于睑缘,其油状分泌物在睑缘部可防止泪液外溢浸渍皮肤,并构成泪膜的表层。

⑤睑结合膜,为眼睑的衬里,也是结合膜囊的前份,是一层透明的粘膜,可透见排列整齐、犹如树枝的血管,一组由上睑动脉弓分支而来,占3/4面积,另一组由下睑动脉弓分支而来,占1/4,两组在睑板下沟处吻合。

结膜

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将眼睑与眼球相结合,为非角化性上皮和其下方的固有层组成。覆盖于前部巩膜表面的部分称为球结膜,以角膜缘为其起点,覆盖于眼睑后面者称睑结膜,以睑缘为止点。两者有疏松的移行部,称为穹部。整个结膜加上角膜构成一开口于睑裂的“袋”,称为结膜囊。在内眦部结膜有一半月状皱折,称为半月皱襞,为低等动物瞬膜(第三眼睑)的遗迹。在其内下方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为泪阜,表面覆有无角化层的覆层鳞状上皮,并有皮脂腺及细毫毛。

泪器

分为泪腺及泪道两部分。泪腺位于眶内颞上方骨性窝内,被上睑提肌腱膜分隔为眶部及较小的睑部,是一外分泌腺,受神经反射控制,分泌浆液性泪液,分泌管开口于颞上方结合膜穹窿部。眼睑内尚有副泪腺,受交感神经控制,提供基础的泪液分泌。泪液都分泌在结合膜囊内,起润湿和润滑作用。泪道由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泪小点位于上下睑缘的内眦端,由于泪液受泪小管的虹吸作用和泪囊受挤压时产生的负压,从泪小点进入滑行于内眦睑缘内的泪小管,再经总泪小管进入泪囊,泪囊位于内眦腱前后两附着缘之间,向下经过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之膜性鼻泪道,与下鼻道相通。正常时,泪液在结膜囊内蒸发一部分,所余部分由泪道排入下鼻道。泪液反射性分泌增多或泪道阻塞时,泪液才从睑裂间溢出。

眼外肌

骨骼肌,每眼有六条。其中内侧直肌、下直肌、外侧直肌、上直肌和上斜肌起自眶尖的肌环,四条直肌的腱止端在巩膜附着,其附着缘与角膜缘的距离分别为5、6、7、8mm。上斜肌从眶尖发出,在眶的鼻上方向前,借一韧带悬挂于眶壁的滑车后,再反折向后、外方,在上直肌肌腹下越过眼球赤道部,附着在巩膜壁上。下斜肌起自鼻侧眶底近眶缘处的骨壁上,肌腹斜向后外方,终止于眼球赤道后颞下侧相当于黄斑区的巩膜上。内侧下、上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外侧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则受滑车神经支配,它们的协调收缩,使眼球能随意转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222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