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泡石长效肥增产小试及对水稻土改良试验总结

海泡石长效肥增产小试及对水稻土改良试验总结,第1张

受湖南省地质研究所的委托,我站针对其研制、生产的海泡石掺混肥进行了对晚稻增产小区试验及海泡石粘土对水稻土改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

长沙县江背镇铁锁村责任田。

2供试土种

浅麻沙泥。

3供试品种

湘晚籼11号。

4试验农户

赵新年。

5试验处理

处理①:即对照,施用(N+P2O5+K2O)养分25%的水稻专用复混肥50kg/亩,尿素8kg/亩,人畜粪1000kg/亩。

处理②:施用(N+P2O5+K2O)养分25%水稻专用复混肥50kg/亩,尿素8kg/亩,人畜粪1000kg/亩,内掺12kg/亩的海泡石粘土矿粉与复混肥掺混构成海泡石掺混肥一起作基肥施用。

6试验田间布置

田间处理①选择在一块12亩的责任田内;

田间处理②选择在一块12亩的责任田内。

两田灌溉水互不相通,严格保证了试验的精确性,减小试验的误差。

二、试验结果

1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白根数的影响

育秧采用旱土软盘育苗,抛入大田后10d,每一处理随机选择10株水稻苗进行白根数观测,发现①施用海泡石掺混肥的白根数为151,而对照区水稻的白根数为123,白根数处理②比处理①要多28根,增加228%,可见海泡石掺混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水稻的白根数量。水稻白根数量的多少是衡量水稻作物生命力旺盛强弱的标志,白根数越多,证明其旺盛力强,秧苗抛入大田后,海泡石有利于促进秧苗的成活率的提高,加快了水稻的转青速度。同时,还发现施用海泡石掺混肥的水稻死蔸率极低,要比未施用海泡石处理低40%。

2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茎基宽的影响

抛入大田10d后,选择20株稻苗进行观测,发现施用海泡石掺混肥的平均茎基宽030cm,而对照平均茎基宽028cm,宽度增加002cm,增加71%。

3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测产收获期,从两个处理中分别随机选取5蔸水稻对其进行株高的测定,处理①选择5蔸,共计168株,平均高度950cm,处理②选择5蔸,共计181株,平均高度为956cm,处理②比处理①平均株高高出06cm。增加0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海泡石对水稻的株高增加有促进作用。

4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有效穗的影响

通过对稻田的有效穗进行调查,处理①平均每亩折合有效穗2419万穗,而处理②每亩折合有效穗24933万穗,平均每亩增加0743万穗,这为海泡石掺混肥夺取高产打下了基础,可见海泡石掺混肥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稻田的有效穗数。

5海泡石掺混肥对穗长的影响

通过对收获期随机抽取的2蔸水稻进行穗长测量,处理①选择2蔸,共计68株,每株平均穗长1844cm,处理②选择2蔸,共计76株,每株平均穗长1924cm,处理②较之处理①水稻穗长增长08cm,可见海泡石掺混肥能有效地增加穗长。

6海泡石掺混肥对总粒数、实粒数、空壳率的影响

通过对收获期水稻的总粒数、实粒数的统计,处理①平均每穗水稻的总粒数8400粒,实粒数4976粒,空壳率为4076%,处理②平均每穗水稻的总粒数9563粒,实粒数为5569粒,空壳率为4177%。虽然处理②的空壳率比处理①的要高,但是处理②每穗的实粒数要比处理①的多,如果在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情况下,处理②的产量就肯定比处理①高。

7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通过对收获期的水稻的谷粒进行随机抽取称量,处理①的千粒重为2726g,而处理②的千粒重为2822g,可见海泡石掺混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平均每千粒增重096g。

8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收获期,对每个处理的水稻实行单打单晒,然后称重,处理①面积12 亩,总产57005kg,平均亩产47504kg;处理②面积12亩,总产62523kg,平均亩产521021kg。处理②比处理①平均每亩增产4598kg,增产97%。通过实际测产表明,海泡石掺混肥对水稻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9海泡石掺混肥对土壤孔隙度、容重的影响

处理①和处理②的田块,随机选取5点进行土壤抽样,送土肥站进行孔隙度、容重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处理①孔隙度为5454%,容重为121g/cm3。处理②的孔隙度为5743%,容重为116g/cm3。处理②的孔隙度和容重比处理①分别增加43%和下降53%。

三、试验结论

1)海泡石粘土虽然本身不具有肥性,但是它掺混在肥料中对养分有缓释作用,对后期水稻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极为有利,能显著使作物增产。

2)海泡石粘土的填充作用,促使土壤的耕性改变、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粘粒比重增加,孔隙度增大,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的通气良好,这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空气,促进了作物早生快长。

3)海泡石粘土作为复混肥的填充料和缓释剂,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掺和物,采用海泡石粘土和肥料掺合研制生产海泡石掺混肥将有效增加作物产量和改良土壤,应该加快该类复混肥的生产和推广。

(试验负责:长沙市农业局彭铁柱)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是中国高产的经济作物之一,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

水稻不仅是我们的主要粮食来源,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那么要让水稻高产的种植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一起去看看吧!

1、温度

插秧时的温度不宜过低(主要指早稻种植区域),正常情况下,稳定在15度以上即可,如果插秧时温度过低,容易导致秧苗出现冻害,影响返青、分蘖,不利于水稻在大田情况下的生长。

2、时间

插秧的时间也不能过早或过晚,如果过早,会出现上述所说的冻害情况(早稻),如果过晚,会缩短水稻的生育期,造成减产,由于不同区域气候会有一定的差别,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具体来定。

3、水田沉淀

当水田整理完成之后,建议沉淀一天再去移栽,这样的话,秧苗移栽后,利于更快的返青和分蘖,如果未进行沉淀,移栽过程中,容易导致插秧时过深,延迟秧苗的返青和分蘖;相反,如果沉淀时间过长,插秧时不易插入到土中,也就是常说的“漂秧”,一样会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

4、插秧深度

插秧时建议浅插,如果插秧深度过深,秧苗大部分被淹没甚至全部被水淹没,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营养情况也变差,延迟秧苗的返青和分蘖,严重的情况下,秧苗会直接死亡,正常情况下,插秧深度控制在3cm即可,遵循8个字,浅水浅插,插直插稳。

5、插秧密度

插秧密度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值,从南到北,不同区域种植水稻的密度是有差别的,有些同一区域不同地块,种植密度也有差别,决定插秧密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秧苗质量、品种、土壤肥力、插秧时间等等。

6、对稻田的管理

对稻田的管理分为返青分蘖期的田间管理,拨节长穗期的田间管理以及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在反青分蘖期中,主要以营养器官为中心,要注意查苗补缺,保证全苗;并对病虫进行综合的防治。

在拔节长穗期中,是保证增穗生长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巧施穗肥,促大穗;并进行合理灌溉;对病虫进行综合防治。

在抽穗结实期,营养生长处于基本停止状态,要注意养根保叶,保穗以及增重等。

综上所述,种植水稻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另外农民朋友要细心的对稻田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水稻种植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

推荐阅读:樱桃苗多少钱一棵?樱桃的种植管理技巧有哪些?

  水稻籽粒的营养积累,80%以上是来自于稻株例三叶的光合产物积累直接运输到籽粒中所形成的。因此,必须确保后期建立起高光效的群体结构,特别是合理的冠层叶结构,以提高倒三叶的最大有效总叶面积,并延长其光合作用时间和效率。水稻后期由于叶到根的输导距离拉长,常常会导致根部缺氧;因土壤条件差,有机肥施用量少,后期氮素营养跟不上,落黄迅速,易引起根系生长减缓;由于后期稻株荫蔽。病虫害易迅速蔓延,致使稻株受到病虫危害而引起绿叶面积的减少及叶片光合功能减弱等等诸多因素,造成水稻早衰。根据水稻后期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自然天气条件和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针对引起早衰现象的种种病因,切实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协调好水稻植株体内的碳氮比,促进水稻体内有机物的合成、积累与运输,来增加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科学灌水防早衰 养根是保叶的关键,而养根要求土壤氧气充足,水气协调,以气养根,才能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因此,在水稻生长后期,切忌长期满灌,以避免水稻根系缺氧,影响根系活力。应该做到湿润灌溉,推迟断水,实行“间歇灌溉,干湿交替”的办法,改善水稻后期根际供氧的环境条件,增强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应采用“日灌夜排”方法来降温防早衰,达到以根养叶的目的。

  因缺补缺保平衡 由于水稻后期吸肥能力减弱,而根外追肥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辅助措施,通过根外追肥能迅速缓解水稻的营养缺乏。叶面追肥要求在孕穗末期到齐穗期间,每隔5~7天喷数次为宜。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水稻,只要补喷一次即可。水稻生长正常的田块,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用叶面宝1支或磷酸二氢钾100克,冲水50~60公斤细喷雾数次,可提高水稻抗逆抗病能力。

  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栽培措施,能显著改善水稻根部营养的全面供应,增强稻株抗逆抗病能力,有利于后期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促进花粉萌发,提高结实率,更好地满足籽粒灌浆结实的需要,形成大穗。对于后期落黄较重的田块以及保肥性能较差的沙质壤土,要及时采取施用化肥和根外追肥的补救办法。具体操作时应视水稻植株的落黄程度,一般每667平方米稻田用2~5公斤尿素和2~3公斤氯化钾,并用150克磷酸二氢钾,对水50公斤细喷雾数次。

  防病治虫莫放松 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是水稻后期的主要病虫害。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由于这些病虫害发展速度很快,极易造成较大危害。农技推广部门必须根据“二查二定”的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测报情况,促使农民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应用对口农药,及时用药,提高防效,确保后期有一定的绿叶面积,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和光合效率,促进水稻灌浆,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从而达到增粒增重品质优。

1、种子:由谷壳和糙米所构成,谷壳包括内稃和外稃,糙米包括种皮、果皮、胚、胚乳、糊粉层。2、根部:稻根为须根系,分为种根、不定根、支根。3、茎部:稻茎中空,呈圆筒型,有节和节间之分,节上生有叶和芽。4、叶片:稻叶可分为胚芽鞘、不完全叶、完全叶。5、稻穗:基部为穗颈节,穗颈节以下是穗颈。

一、水稻的结构

1、种子

(1)由谷壳和糙米组成,谷壳包括内稃和外稃(即内颖和外颖),糙米包括种皮、果皮、糊粉层、胚乳、胚。

(2)内稃和外稃下方,还具有护颖、副护颖。

2、根部

(1)稻根为须根系,有种根(即定根)、不定根、支根这3种。从横切面来看,种根分成表皮、皮层、中柱,其中表皮与皮层之间属于外皮层,皮层和中柱之间属于内皮层。

(2)不定根、支根与种根的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但不定根中柱的中央没有粗大的后生导管。

(3)支根内部的细胞(尤其是皮层细胞)数量较少,中柱结构简单,导管和筛管分子较少,或分化不明显。

(4)稻根伸长是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的结果,从纵向看可将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分支区、伸长区、根毛区。

3、茎部

(1)稻茎中空,呈圆筒型,有节和节间之分,节上生有叶和芽。茎上的节间数、长度、粗度因品种而异,一般有10-17个节,基部的节较密集,节上有根,称为根节或分蘖节。

(2)露出地面的节是伸长节,数量通常为4-6个。在生育期间,稻茎的地上部分一般呈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成熟时,叶绿体会退化变成**。茎的直立性和高度因品种而异,一般品种的高度为1-13米,改良品种通常低于1米。

(3)稻茎节间数的计算方法有2种,即穗颈节(穗的第一苞着生处)至剑叶着生节为第一节,剑叶着生节为第二节,其余类推;剑叶节至穗颈节为穗颈,剑叶着生节以下为第一节。

4、叶片

(1)稻叶可分为胚芽鞘、不完全叶、完全叶。种子发芽时,胚芽鞘会首先长出,其颜色一般为黄白色,内含2条纵向维管束。胚芽鞘向根的一面(近轴面)有1个微凹坑道,胚芽鞘出现1天后,不完全叶通常便可从凹入处的萌发孔抽出。

(2)不完全叶的叶片不明显,肉眼只能看到叶鞘,当出现不完全叶之后,跟着出现的才是完全叶。

(3)完全叶的组成部分为叶鞘、维管束、叶片、叶枕等,从叶片的横切面观察,稻叶的组成部分主要为表皮、叶肉、叶脉。

5、稻穗

(1)稻穗为疏散圆锥花序,穗(轴)基部为穗颈节,穗颈节以下是穗颈。穗中轴为主轴(穗轴),大约有10个节,节上长出的分枝为一级枝梗,每个一级枝梗以2/5的开度绕穗轴而生。

(2)一级枝梗基部的节上通常会长出二级枝梗,小穗就着生于一级、二级枝梗上。每个小穗一般能开出3朵花,但通常只有1朵小花可以发育,因此常把小穗、颖花等同称呼。

(3)穗分枝是用来区分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的其中一个形态性状,亚洲栽培稻具有二三次分枝,非洲栽培稻没有第二次穗分枝。

(4)小穗一般由基部的2片退化颖片、小穗轴、3朵小花所构成,其中3朵小花中又有2朵已经退化,仅见2片不孕外稃,剩下1朵属于能育小花。能育小花通常由内稃、外稃2个鳞片以及6枚雄蕊、1枚雌蕊所构成,雄蕊由花粉、花药所构成,每个花药包含4个花粉束。

二、水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1、什么是水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水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所构成,因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的结构比较简单,它们没有细胞结构,组成物质为蛋白质的外壳以及内部的遗传物质。

2、原因分析

(1)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继而再构成完整的生物体。生物体中的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使其从结构上成为独立单位。

(2)细胞内含有细胞核,而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细胞质中含有能量转换器,即线粒体,它可以分解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使其从功能上成为独立单位。

(3)综上所诉,从细胞的结构、功能等角度来看,细胞才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杂交水稻的原理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就是用杂交水稻将产量大大提高而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杂交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就是省去传统的水稻栽培育秧过程,把经过浸种、催芽的稻种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蘖一直到成熟的一种简化栽培方法。

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通过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及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规律。而杂交就是指通过两种遗传性不同的品种,获得双亲基因重新组合、同时优良性状互补的方法,杂交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为“杂种优势”。水稻花在绿色的颖壳中包裹着雄花和雌花,正常情况下,它们是一起生长的。在开花结果的时候,雌花只能接受它自身的雄花授粉,如果要与其他品种进行杂交的话,就必须要赶在雄花性成熟之前将其去掉,防止自交。这时剩下的雌花可以作为母本,并与其他的父本进行杂交,进而产生杂交种。但人工去雄的效率是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需求的,正是袁隆平院士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当时他提出了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来完成杂交制种,可以免去了人工去雄的过程。抱着这个想法的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于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并以这株野生稻作为基础材料,成功的发展起了杂交水稻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还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果要利用“杂种优势”的话,杂交种必须每年进行杂交制种,但是这个雄性不育系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所以不育系要繁殖后代,就需要借助于其他材料。所以科学家还要给它匹配一个“堂兄弟”,借助“堂兄弟”的花粉来完成授粉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雄性不育系有后代,也就是“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正是这种方法,让粮食的亩产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14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