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于戈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倒戈卸甲 杯酒戈矛 被甲枕戈 兵戈扰攘 操戈入室 操戈同室 持戈试马 大动干戈 倒载干戈 倒置干戈 倒持干戈 倒持戈矛 倒戈卸甲 倒戢干戈 反戈相向 反戈一击 干戈载戢 櫜弓戢戈 横戈盘马 横戈跃马 化干戈为玉帛 擐甲挥戈 挥戈反日 挥戈返日 挥戈回日 挥戈退日 挥日阳戈 金戈铁甲 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解甲倒戈 解甲投戈 卷甲韬戈 砺戈秣马 鲁戈挥日 鲁戈回日 鲁阳挥戈 鲁阳麾戈 买牛息戈 抛戈弃甲 弃甲倒戈 弃甲投戈 泣血枕戈 前徒倒戈 寝苫枕戈 衽革枕戈 入室操戈 束戈卷甲 韬戈卷甲 韬戈偃武 铁马金戈 同室操戈 投戈讲艺 投袂荷戈 投袂援戈 朽戈钝甲 偃革倒戈 偃武息戈 以戈舂黍 枕戈尝胆 枕戈达旦 枕戈待旦 枕戈待敌 枕戈待命 枕戈汗马 枕戈击楫 枕戈披甲 枕戈泣血 枕戈寝甲 枕戈以待 枕戈饮胆 枕戈饮血 枕戈剚刃 枕戈坐甲 止戈散马。
2 戈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没有戈开头的成语
投袂荷戈、
解甲倒戈、
挥日阳戈、
轻动干戈、
横戈盘马、
倒持戈矛、
卷甲韬戈、
枕戈剚刃、
铁马金戈、
朽戈钝甲、
挥戈回日、
解甲投戈、
金戈铁甲、
止戈为武、
枕戈尝胆、
鲁阳挥戈、
挥戈返日、
止戈散马、
杯酒戈矛、
止戈兴仁、
买牛息戈、
衽革枕戈、
鲁戈挥日、
枕戈待命、
枕戈饮血、
投袂援戈、
枕戈泣血、
枕戈寝甲、
枕戈饮胆、
同室操戈
韬戈卷甲、
偃武息戈、
干戈满目、
枕戈以待、
倒戢干戈、
倒置干戈、
弃甲倒戈、
金戈铁骑、
枕戈达旦、
铸甲销戈、
枕戈待旦、
倒戈卸甲、
操戈入室、
枕戈披甲、
以戈舂黍、
前徒倒戈、
入室操戈、
挥戈反日、
寝苫枕戈、
干戈征战、
鲁戈回日、
金戈铁马、
倒载干戈、
枕戈待敌、
反戈相向、
櫜弓戢戈、
偃革倒戈、
大动干戈、
反戈一击、
操戈同室
干戈载戢、
投诚反戈、
抛戈卸甲、
泣血枕戈、
韬戈偃武、
被甲枕戈、
兵戈扰攘、
砺戈秣马、
载戢干戈、
倒戈弃甲、
干戈满地、
枕戈汗马、
投戈讲艺、
倒持干戈、
枕戈坐甲、
束戈卷甲、
挥戈退日、
擐甲挥戈、
抛戈弃甲、
枕戈击楫、
横戈跃马、
持戈试马、
弃甲投戈、
总戈成林、
投戈讲蓺、
鲁阳麾戈、
化干戈为玉帛
3 带戈字的成语有什么兵戈抢攘兵戈扰攘操戈入室操戈同室持戈试马倒戈弃甲倒戈卸甲反戈相向反戈一击干戈满地干戈满目干戈满眼干戈载戢干戈征战横戈盘马横戈跃马挥戈反日挥戈返日挥戈回日挥戈退日金戈铁甲金戈铁马金戈铁骑砺戈秣马鲁戈挥日鲁戈回日抛戈弃甲抛戈卸甲束戈卷甲韬戈卷甲韬戈偃武投戈讲艺朽戈钝甲以戈舂米以戈舂黍枕戈尝胆枕戈达旦枕戈待旦枕戈待敌枕戈待命枕戈汗马枕戈击楫枕戈披甲枕戈泣血枕戈寝甲枕戈以待枕戈饮胆枕戈饮血枕戈剚刃枕戈坐甲止戈散马止戈为武止戈兴仁止戈之武杯酒戈矛倒持戈矛化干戈为玉帛倒持干戈大动干戈。
4 同音字戈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没有戈开头的成语投袂荷戈、解甲倒戈、挥日阳戈、轻动干戈、横戈盘马、倒持戈矛、卷甲韬戈、枕戈剚刃、铁马金戈、朽戈钝甲、挥戈回日、解甲投戈、金戈铁甲、止戈为武、枕戈尝胆、鲁阳挥戈、挥戈返日、止戈散马、杯酒戈矛、止戈兴仁、买牛息戈、衽革枕戈、鲁戈挥日、枕戈待命、枕戈饮血、投袂援戈、枕戈泣血、枕戈寝甲、枕戈饮胆、同室操戈韬戈卷甲、偃武息戈、干戈满目、枕戈以待、倒戢干戈、倒置干戈、弃甲倒戈、金戈铁骑、枕戈达旦、铸甲销戈、枕戈待旦、倒戈卸甲、操戈入室、枕戈披甲、以戈舂黍、前徒倒戈、入室操戈、挥戈反日、寝苫枕戈、干戈征战、鲁戈回日、金戈铁马、倒载干戈、枕戈待敌、反戈相向、櫜弓戢戈、偃革倒戈、大动干戈、反戈一击、操戈同室干戈载戢、投诚反戈、抛戈卸甲、泣血枕戈、韬戈偃武、被甲枕戈、兵戈扰攘、砺戈秣马、载戢干戈、倒戈弃甲、干戈满地、枕戈汗马、投戈讲艺、倒持干戈、枕戈坐甲、束戈卷甲、挥戈退日、擐甲挥戈、抛戈弃甲、枕戈击楫、横戈跃马、持戈试马、弃甲投戈、总戈成林、投戈讲蓺、鲁阳麾戈、化干戈为玉帛。
5 戈开头字成语大全没有“戈” 字开头的成语,含“戈”的成语:
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杯酒戈矛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
操戈入室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持戈试马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操戈同室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倒持干戈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倒持戈矛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6 带戈字的成语有哪些解甲倒戈、轻动干戈、倒持戈矛、止戈为武、投袂荷戈、挥日阳戈、枕戈剚刃、铁马金戈、朽戈钝甲、卷甲韬戈、横戈盘马、枕戈尝胆、金戈铁甲、解甲投戈、止戈散马、枕戈寝甲、枕戈饮胆、挥戈回日、挥戈返日、止戈兴仁、鲁戈挥日、以戈舂黍、杯酒戈矛、买牛息戈、衽革枕戈、枕戈饮血、前徒倒戈、枕戈待命、同室操戈、弃甲倒戈枕戈以待、大动干戈、泣血枕戈、韬戈卷甲、倒戢干戈、投袂援戈、寝苫枕戈、枕戈泣血、偃武息戈、倒置干戈、鲁阳挥戈、干戈满目、倒持干戈、被甲枕戈、反戈一击、枕戈披甲、枕戈待敌、枕戈待旦、入室操戈、櫜弓戢戈、兵戈扰攘、挥戈反日、倒戈弃甲、操戈同室、干戈征战、鲁戈回日、韬戈偃武、偃革倒戈、铸甲销戈、载戢干戈干戈载戢、倒戈卸甲、枕戈击楫、操戈入室、束戈卷甲、枕戈汗马、鲁阳麾戈、横戈跃马、投诚反戈、弃甲投戈、抛戈卸甲、枕戈达旦、金戈铁骑、反戈相向、挥戈退日、擐甲挥戈、投戈讲艺、抛戈弃甲、砺戈秣马、干戈满地、枕戈坐甲、投戈讲蓺、金戈铁马、倒载干戈、持戈试马、总戈成林、化干戈为玉帛。
7 戈开头字成语大全没有“戈” 字开头的成语,含“戈”的成语:
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杯酒戈矛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
操戈入室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持戈试马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操戈同室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倒持干戈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倒持戈矛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8 戈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
倒置干戈 把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反戈相向 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横戈跃马 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挥戈反日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抛戈弃甲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入室操戈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同室操戈 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1 有关于戈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倒戈卸甲 杯酒戈矛 被甲枕戈 兵戈扰攘 操戈入室 操戈同室 持戈试马 大动干戈 倒载干戈 倒置干戈 倒持干戈 倒持戈矛 倒戈卸甲 倒戢干戈 反戈相向 反戈一击 干戈载戢 櫜弓戢戈 横戈盘马 横戈跃马 化干戈为玉帛 擐甲挥戈 挥戈反日 挥戈返日 挥戈回日 挥戈退日 挥日阳戈 金戈铁甲 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解甲倒戈 解甲投戈 卷甲韬戈 砺戈秣马 鲁戈挥日 鲁戈回日 鲁阳挥戈 鲁阳麾戈 买牛息戈 抛戈弃甲 弃甲倒戈 弃甲投戈 泣血枕戈 前徒倒戈 寝苫枕戈 衽革枕戈 入室操戈 束戈卷甲 韬戈卷甲 韬戈偃武 铁马金戈 同室操戈 投戈讲艺 投袂荷戈 投袂援戈 朽戈钝甲 偃革倒戈 偃武息戈 以戈舂黍 枕戈尝胆 枕戈达旦 枕戈待旦 枕戈待敌 枕戈待命 枕戈汗马 枕戈击楫 枕戈披甲 枕戈泣血 枕戈寝甲 枕戈以待 枕戈饮胆 枕戈饮血 枕戈剚刃 枕戈坐甲 止戈散马。
2 戈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没有戈开头的成语
投袂荷戈、
解甲倒戈、
挥日阳戈、
轻动干戈、
横戈盘马、
倒持戈矛、
卷甲韬戈、
枕戈剚刃、
铁马金戈、
朽戈钝甲、
挥戈回日、
解甲投戈、
金戈铁甲、
止戈为武、
枕戈尝胆、
鲁阳挥戈、
挥戈返日、
止戈散马、
杯酒戈矛、
止戈兴仁、
买牛息戈、
衽革枕戈、
鲁戈挥日、
枕戈待命、
枕戈饮血、
投袂援戈、
枕戈泣血、
枕戈寝甲、
枕戈饮胆、
同室操戈
韬戈卷甲、
偃武息戈、
干戈满目、
枕戈以待、
倒戢干戈、
倒置干戈、
弃甲倒戈、
金戈铁骑、
枕戈达旦、
铸甲销戈、
枕戈待旦、
倒戈卸甲、
操戈入室、
枕戈披甲、
以戈舂黍、
前徒倒戈、
入室操戈、
挥戈反日、
寝苫枕戈、
干戈征战、
鲁戈回日、
金戈铁马、
倒载干戈、
枕戈待敌、
反戈相向、
櫜弓戢戈、
偃革倒戈、
大动干戈、
反戈一击、
操戈同室
干戈载戢、
投诚反戈、
抛戈卸甲、
泣血枕戈、
韬戈偃武、
被甲枕戈、
兵戈扰攘、
砺戈秣马、
载戢干戈、
倒戈弃甲、
干戈满地、
枕戈汗马、
投戈讲艺、
倒持干戈、
枕戈坐甲、
束戈卷甲、
挥戈退日、
擐甲挥戈、
抛戈弃甲、
枕戈击楫、
横戈跃马、
持戈试马、
弃甲投戈、
总戈成林、
投戈讲蓺、
鲁阳麾戈、
化干戈为玉帛
3 戈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
倒置干戈 把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反戈相向 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横戈跃马 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挥戈反日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抛戈弃甲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入室操戈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同室操戈 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4 戈壁的戈能组什么四字词语枕戈待旦: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入室操戈: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的戈;铁马:披有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铁马。比喻战争及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或将士的。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反戈一击: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两种兵器。原指进行战争。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倒戈弃甲:倒:颠倒,翻转;弃:抛弃。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轻动干戈: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抛戈卸甲:抛:抛弃;戈;长矛;甲:盔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在战场上打了败仗 详细»
枕戈饮胆:见“枕戈尝胆”。
枕戈以待:同“枕戈待旦”。
枕戈待命:枕着武器等待命令。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枕戈待敌:枕着兵器等待迎敌。形容时刻准备杀敌。
枕戈尝胆: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铁马金戈:①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②谓战事,兵事。
弃甲投戈: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弃甲倒戈: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买牛息戈:犹言卖剑买牛。
鲁戈挥日:同“鲁阳挥戈”。
鲁戈回日:同“鲁阳挥戈”。
韬戈偃武: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金戈铁骑:见“金戈铁马”。
金戈铁甲:同“金戈铁马”。
解甲倒戈:谓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挥戈退日:见“挥戈反日”。
挥戈返日:挥:又作“?”,舞动。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将戈一挥,可以使西下的太阳回转过来。①比喻留连光景,希望。
横戈盘马:犹横戈跃马。
倒持戈矛: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倒持干戈: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持戈试马: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操戈同室:指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操戈入室:比喻深入了解对方,找出其纰漏,又以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抛戈弃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反戈相向: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
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战争。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驻景挥戈:驻:停留;景:同“影”,日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挥舞长戈使太阳停止运行。比喻留住逝去的光阴
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止戈之武:戈:兵器。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投袂援戈:表示为国效命。同“投袂荷戈”。
投袂荷戈:振起衣袖,拿起武器。表示为国效命。
被甲枕戈: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铸甲销戈: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止戈散马: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枕戈坐甲: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
5 带戈字的成语有哪些解甲倒戈、
轻动干戈、
倒持戈矛、
止戈为武、
投袂荷戈、
挥日阳戈、
枕戈剚刃、
铁马金戈、
朽戈钝甲、
卷甲韬戈、
横戈盘马、
枕戈尝胆、
金戈铁甲、
解甲投戈、
止戈散马、
枕戈寝甲、
枕戈饮胆、
挥戈回日、
挥戈返日、
止戈兴仁、
鲁戈挥日、
以戈舂黍、
杯酒戈矛、
买牛息戈、
衽革枕戈、
枕戈饮血、
前徒倒戈、
枕戈待命、
同室操戈、
弃甲倒戈
枕戈以待、
大动干戈、
泣血枕戈、
韬戈卷甲、
倒戢干戈、
投袂援戈、
寝苫枕戈、
枕戈泣血、
偃武息戈、
倒置干戈、
鲁阳挥戈、
干戈满目、
倒持干戈、
被甲枕戈、
反戈一击、
枕戈披甲、
枕戈待敌、
枕戈待旦、
入室操戈、
櫜弓戢戈、
兵戈扰攘、
挥戈反日、
倒戈弃甲、
操戈同室、
干戈征战、
鲁戈回日、
韬戈偃武、
偃革倒戈、
铸甲销戈、
载戢干戈
干戈载戢、
倒戈卸甲、
枕戈击楫、
操戈入室、
束戈卷甲、
枕戈汗马、
鲁阳麾戈、
横戈跃马、
投诚反戈、
弃甲投戈、
抛戈卸甲、
枕戈达旦、
金戈铁骑、
反戈相向、
挥戈退日、
擐甲挥戈、
投戈讲艺、
抛戈弃甲、
砺戈秣马、
干戈满地、
枕戈坐甲、
投戈讲蓺、
金戈铁马、
倒载干戈、
持戈试马、
总戈成林、
化干戈为玉帛
6 什么日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暗无天日
白虹贯日
百花生日
饱食终日
不见天日
拨云见日
补天浴日
不可终日
拨云睹日
长绳系日
出头之日
惨无天日
重睹天日
重见天日
殆无虚日
大天白日
浮云蔽日
覆亡无日
干霄蔽日
干云蔽日
光天化日
国无宁日
黑家白日
黄天焦日
黑价白日
挥戈返日
挥戈回日
回天倒日
糊口度日
回天挽日
黄人守日
黄道吉日
河清三日
挥戈反日
挥戈退日
黄人捧日
和风丽日
黑天白日
敬时爱日
积时累日
旌旗蔽日
精贯白日
葵花向日
开云见日
夸父逐日
狂犬吠日
夸父追日
鲁阳回日
良时吉日
鲁阳指日
鲁人回日
鲁阳挥日
鲁戈回日
鲁戈挥日
良辰吉日
烈火辨日
母难之日
浓荫蔽日
青霄白日
清天白日
千载一日
迁延时日
青天白日
日复一日
绕梁三日
日甚一日
日慎一日
蜀犬吠日
誓天指日
死亡无日
三头两日
三朝五日
赏不逾日
誓以皦日
天无二日
偷天换日
无天无日
玩岁愒日
玩时愒日
玩时贪日
孝子爱日
心贯白日
隐天蔽日
远年近日
余声三日
永无宁日
殷天蔽日
以夜继日
严霜烈日
野人献日
羿射九日
有朝一日
有天没日
云开见日
牖中窥日
有天无日
移天徙日
移天换日
尧天舜日
移天易日
夜以继日
尧年舜日
瞻云就日
忠心贯日
追风逐日
忠贯白日
指矢天日
遮天映日
遮天盖日
遮天蔽日
遮空蔽日
指天誓日
长天老日
出头无日
出头有日
蹉跎时日
大酺三日
浮云翳日
回天转日
祸至无日
精诚贯日
葵倾向日
摩天碍日
浓翠蔽日
披云见日
天无宁日
枉费时日
消损白日
相见无日
夜以接日
葬用柔日
7 挥什么如什么四字成语挥汗如雨 [huī hàn rú yǔ]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出 处
《战国策·齐策》:“监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例 句
大忙季节,农民们虽然~,却也不肯停止劳动。
挥金如土 [huī jīn rú tǔ]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挥:散。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形容极端挥霍浪费。
贬义
出 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符离之师》:“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
因为曹丕听不进刘晔的建议。曹魏朝堂曾在襄樊之战后、夷陵之战前,开会讨论刘备是否会攻打孙权,魏国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认为刘备不会伐吴,很多大臣认为:蜀汉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现在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国内害怕,不敢出战的。
只有侍中刘晔认为:蜀汉虽小,刘备一定会攻打东吴的,这是刘备的立国之本,况且刘备与关羽名为君臣,恩如父子,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是说不过去的。果然情况如同刘晔猜测的那样,刘备在称帝两个月后发动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发生后,曹丕也曾召集群臣在朝堂讨论魏国如何应对夷陵之战,获取最大利益?
当时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以皇帝曹丕为首,主张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理由是东吴已向曹魏称臣,就不能攻打东吴,否则天下人会认为曹魏出尔反尔,没人再归降;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吴相斗两败俱伤时,曹魏再出兵,可坐收渔翁之利;
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合蜀汉攻打东吴,理由是蜀汉地处偏远,而东吴近在眼前,攻打东吴不用大规模调动部队,而且刘备是报仇而来,联合蜀汉攻打东吴,刘备不会放弃,而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话,孙权毕竟没有攻蜀的动力。仔细来研究一下刘晔的理由,之所以不能攻打蜀汉,主要有三个理由:一、地势原因:蜀汉地处偏远。
自从襄樊之战后,蜀汉势力退出荆州,曹魏与蜀汉的国界线只有两个地方交界,一是汉中与关中长达八百里的秦川;二是曹魏的上庸三郡与蜀汉的汉中郡及巴东郡交界。虽然有两个地方交界,但是这两个地方的路是非常的难走,八百里的秦川自古以来就是道路难走的代名词,而且蜀汉如果据险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恐怕打进去都很难。而上庸三郡也是这个问题,道路难走,难以大规模调动军队开战,对于防守一方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反而是进攻一方的,毫无胜算。
二、军队调动原因:曹魏的重兵都布置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曹魏防守的重心一直都是与东吴交界的合肥、淮南到荆州一线,如果攻打蜀汉,就必须把合肥、淮南、荆州的重兵调往关中或上庸三郡,大规模调动军队是很大的工程,而且还要防备东吴偷袭。况且战机稍纵即逝,从这些地方调兵攻打蜀汉,至少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这还算快的了,等你调动好部队,人家蜀汉早就做好防守了,怎么打?战机都没有了。
就算曹魏真的联合东吴攻打蜀汉,东吴也不可能让曹魏的部队进入荆州,东吴和曹魏原来就没有合作基础,况且孙权也不是真的臣服曹魏,只是权宜之计,缓过眼前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的暂时计谋。三、介入战争,破解吴蜀联盟。刘备是发动战争的一方,而且又想夺回荆州,又想为关羽报仇,刘备发动战争的意愿很强烈 ,而且不会轻易放弃。但是孙权不一样了,孙权原来就是假意臣服曹丕,也只有曹丕会相信孙权的鬼话,换了曹操,绝对不会被孙权蒙了。
曹魏如果联合蜀汉攻打东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反过来如果曹魏要联合孙权攻打蜀汉的话,没有可操作性,孙权没有强烈的攻打蜀汉的意愿,因为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刘备不一样,刘备在兴头上,有可能会答应曹魏的请求。刘晔说的很有道理,同时在司空王朗的劝说下,于是曹丕放弃了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计划,转而支持王朗的观点: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吴斗得两败俱伤时,曹魏出手。
于是曹丕没有选择偷袭蜀汉,成本太大,而且还不现实,曹丕选择了成本最小,而且以逸待劳的方法,坐壁上观,但是没想到的,夷陵之战前期双方虽然打得很精彩,但没有过多的消耗,双方都很克制,毕竟有个共同的敌人在边上虎视眈眈。夷陵之战的最终决战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刘备迅速被击溃,逃到永安,夷陵之战迅速结束,而曹魏想占便宜的心态,也没有得到实施,等曹丕反应过来的时候,东吴已经做好了对曹魏的防守,同时又解除了蜀汉的威胁。
王佐之才遭逢李氏,字药师,京兆三原人。父亲李诠,为隋赵郡守。青少年时期的李靖,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体貌魁梧秀美,通史书,有文武才略,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要遇主逢时,必建功立业,以取富贵。舅父韩擒虎是名将,李靖常与他谈论兵法,韩擒虎常赞不绝口地说:可以与谈孙、吴兵法的,除了李靖还有谁呢?李靖刚刚走入仕途之时,只任地位很低的长安县功曹,等到三十岁时,才任兵部驾部员外郎。然而他的才略却得到了吏部尚书牛弘、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曾赞叹说:李靖,王佐之才也!杨素甚至有一次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你最终是要坐在这里的。隋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他察觉太原留守正密谋起兵造反,于是他前往江都,准备向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走到长安,道路阻塞,滞留未去。此事当时有人报告给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迅速攻占长安,李靖当了俘虏,记起前仇,李渊决定将李靖处死。临刑,李靖呼喊说:你李渊起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何以私怨斩壮士?李渊壮其言,加之秦王为之说情,李靖才免于一死。从此,李靖归附李渊、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遇主逢时的愿望
勇败萧铣威震岭南武德二年,李靖奉命讨伐萧铣率军南下。萧铣是南朝梁皇室的后裔,在隋末大乱时,拥兵四十万占据长江中游地区。李靖军队受到萧铣的阻挡,无法开往夔州。李渊非常气忿,密令硖州都督许绍把李靖斩首。但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上表请求赦免,李靖才免于一死。不久,开州人冉肇则造反,驻守夔州的李孝恭迎战失利。李靖率八百士卒袭冉肇则大营。继而又设伏兵于险地要塞,杀了冉肇则,俘敌五千余人。对此李渊特别高兴,对大臣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还写了一道敕令给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从此之后,李渊对李靖倍加重用
武德四年正月,李靖经过慎重地思考,向李渊献策以攻取萧铣,李渊极为赞赏。于是,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军队的指挥工作由李靖负责。李靖急召巴、蜀酋长子弟,量才授任,安排在左右,此举表面上是提拔重用,实际上是做为人质,稳定了巴蜀局势。九月,唐军分四路自夔州发兵浩浩荡荡而下。当时,江水猛涨,诸将建议待水落以后再进军。李靖认为兵贵神速,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意见,大军乘二千余艘战舰,顺流而下。十月,进至夷陵。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扎于清江。李靖认为,文士弘是名将,不可速战,应待其气衰,然后奋击。李孝恭不听李靖的意见,命李靖驻守大营,亲自率师出战,结果大败。文士弘的军队小胜后乘机抢掠,阵势混乱。李靖立即指挥将士出击,一举打败文士弘,获战舰三百余艘,这次战役战死者近万人
打败文士弘后,李靖率精兵五千围江陵,萧铣恐惧而投降。诸将建议没收萧铣将士以及战死者财产,犒赏将士。李靖不同意,他说:王者之师,应该宣扬忠义,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乃是忠臣。至于归降之人,更不应惩罚,因为萧铣控制的地区,还有许多尚未归附。我们应该宽大为怀,以慰人心。于是,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江汉地区州县闻知,纷纷归降
平定萧铣后,李渊论功行赏,授予李靖上柱国,封永安县令。十一月,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并授予承制拜封的特权,代表朝廷任命地方官员。李靖所到之处,招抚诸州,共计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岭南之地尽为所有。李渊又命李靖检校桂州总管,镇守岭南
挥兵江南击败突厥武德六年八月,原先归附唐朝的江淮农民起义军,在江南重新组织反唐,其领袖辅公自封皇帝,率兵向海州、寿阳进发。李渊以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带领徐世等七总管的军队,由西、南、北三个方面,包围江淮军。武德七年三月,唐军至舒州,输公部将冯慧亮、陈正通屯兵于博望山、青林山,深垒高墙,坚守不战,一时双方形成对峙之势。李孝恭召集诸将商议攻战之策,大多将领认为,冯慧亮拥强兵扼守,又据水陆之险,如果强攻,一时难以取胜,建议绕道直取丹阳,丹阳一败,冯慧亮等定不战自降。李靖反对,他认为:博望诸塞尚不能攻破,辅公据石头,岂易取战?如进攻丹阳,十天不下,慧亮威胁我后方,使我腹背受敌,那就危险了。他还说:冯慧亮不是不想战,而是辅公授计使之持重,据险固守,拖延时间,他的计策是使我师老兵疲
我们现在如果攻打其城以向他们挑战,则一举可破!李孝恭采纳李靖的意见,以老弱士卒攻冯慧亮,冯慧亮不知是计,率军出城追之,遇到李靖率大队人马,一时之间冯慧亮被打得措手不及,遭到惨败。于是李靖率水陆大军俱进,直逼丹阳。辅公知前方军败,弃城而逃,在浙江武康镇被俘。江淮军彻底被镇压下去,唐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战争结束后,在丹阳设立了东南道行台,李靖被任为行台兵部尚书。不久,行台制度废除,设扬州大都督府,李靖当了扬州都督府长史,协助都督李孝恭治理江南
武德八年八月,突厥进犯太原,才刚当了一年多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李靖奉命北上,投入了反击东突厥的战争。李靖为行军总管,率江淮军万人驻扎太谷,诸军皆败北,李靖却打了胜仗,全师而归。第二年四月,突厥又进犯灵州,李靖率兵抗击,在青铜峡附近展开激战,突厥被打败。不久,李靖被任命为灵州大都,担负北方的防务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不久,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后来,又任命为代理中书令,当了宰相
李靖虽老屡建战功唐太宗李世民是个的有作为的皇帝。对于不断扰边的东突厥他决定给予狠狠地打击。贞观三年,他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总管,征讨东突厥。李靖率骁骑三千从马邑直取恶阳岭,夜袭颉利可汗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可汗大惊失色,往北逃遁碛口。李靖不战而下定襄,唐太宗听到捷报,封李靖为代国公,赞扬李靖说:汉李陵以步卒五千抵御匈奴,然终归降于匈奴,尚青史留名;今李靖以三千轻骑攻占定襄,威振北方,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盟之耻!颉利败窜铁山,派遣使者入朝谢罪,太宗知道突厥反复无常,,于是决定剿灭。他一面派鸿胪卿慰抚,又一面令李靖引兵打击。李靖遂定计偷袭。颉利见唐使者唐俭,心中自安,而李靖军先头部队乘雾而行,至离其总部七里,颉利始觉察,乘马先逃。李靖率大军赶到,此役斩首万余,俘虏男女十八万,获牲畜数十万。贞观四年三月,颉利可汗被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灭亡
在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靖功居第一,凯旋而回。但御史大夫萧禹却上奏唐太宗,弹劾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宝,掳掠俱尽。唐太宗下敕免予弹劾。李靖入宫进见,唐太宗对他大加斥责,李靖也不予置辩,唯顿首叩谢,后来,唐太宗知道上了谗言的当,就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坏话,现在我明白自己上了当,请不要将这件事放在心里。贞观四年八月,任命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再次当了宰相
李靖担任宰相后,身居富贵,功名显赫,他为人沉稳厚道,态度恭顺,从不盛气凌人,唐太宗誉为一代楷模。贞观八年正月,太宗命李靖等十三人分行天下,巡察各地,李靖为畿内道大使。十一月,李靖以足疾辞去宰相职务。唐太宗准许了他,但给了他特殊的礼遇,病情好转时,每两三日去政事堂参加宰相会议
不久,吐谷浑犯边,唐太宗对侍从说:李靖能再度起为帅吗?李靖闻知后,说:臣虽年老,尚可一征。唐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等五总管出征吐谷浑。李靖采纳侯君集建议,分兵两路,不顾缺水缺粮,穷追不舍,终于击溃吐谷浑王伏允,其子慕容顺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在这次征讨吐谷浑的战争中,盐泽道部管高甑生延误军期,李靖以军法给予惩罚。班师回京后,高甑生为报私仇,诬告李靖密反。此事不辩自明,唐太宗以诬告罪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但官场的险恶却给李靖的心里投下了阴影。从此,他杜绝宾客,闭门不出。贞观二十三年初,李靖病重,太宗曾亲往探视。五月,病死于家中,时年79岁。陪葬昭陵。
斛律金传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氏。高祖倍侯利,因强壮武勇而扬名塞外,随道武内附,赐爵孟都公。祖父幡地斤,任殿中尚书。父大那瑰,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天平中,斛律金显贵,赠司空公。
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行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着飞扬的尘土能说有多少马兵步军,嗅地能知道军队已经离开这里有多长的时间。初任军主,同怀朔镇镇将杨钧一道护送蠕蠕主阿那瑰归北。瑰见斛律金射箭,感叹其本事高超。后阿那瑰寇掠高陆,被斛律金打垮。正光末年,破六韩拔陵作乱,斛律金领众归附,陵授给他王号。斛律金估计陵必定失败,就带领部属万余户前往云州投降,随即被委任为第二领民酋长。又慢慢统领部众南移,出黄瓜堆后,被杜洛周击败,人员大都逃亡。金与兄平脱险,投奔尔朱荣。尔朱荣上表署金为别将,后升任都督。孝庄帝立,赐斛律金阜城县男,加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参加攻打葛荣、元颢等战,多次立功,加镇南大将军。
在尔朱兆等人叛乱时,高祖就有了匡复之志,斛律金同娄昭、厍狄干等协助成就大计,并随同举起了义旗。高祖南向攻邺,留斛律金守护信都,兼任恒、云、燕、朔、显、蔚六州大都督,处理后方诸种事务。攻讨李修,打败了他,以功加右光禄大夫。于邺地与高祖部汇合,跟随着平定了晋阳,追击打垮了尔朱兆。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汾州刺史、当州大都督,升爵为侯。又跟着高祖在河西打败了纥豆陵。天平初,迁都邺城,高祖命令斛律金率领三万步骑镇守风陵,以防备西部的寇贼,事情结束,回晋阳。又随着高祖参加了沙苑之战,因失利而撤军,于是东雍附近的许多城镇再次为西魏军所占领。高祖派遣斛律金与尉景、厍狄干等出兵将这些失地收复了过来。元象中,周文帝再次率兵大举攻打河阳。高祖率众抵抗,吩咐斛律金赶往太州,构成犄角之势。金抵晋州,由于周军撤退而中途改变计划,即与行台薛修义一道围攻乔山的敌寇。高祖很快赶到,乔山之敌被歼,继而随从高祖攻克了南绛、邵郡等数城。武定初,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举城归服了西魏。周文帝入侵洛阳。斛律金在高祖的调配下统领刘丰、步大汗萨等数万步骑布防河阳城进行防守。高祖抵达河阳,斛律金跟随着打败了高仲密。军还,升任大司马,改封石城郡公,食邑一千户,转任第一领民酋长。三年(545),高祖分兵二路偷袭山胡。斛律金为南道军司,率部从黄栌岭出发。高祖则亲率兵马从北道开拔,翻越赤襌岭,两路兵马在乌突戍会合后,取得了偷袭的成功。军还,斛律金出任冀州刺史。四年,诏令斛律金率众走乌苏道,前往晋州与高祖相会,随同攻打玉壁。军还,高祖命令斛律金总督兵众,返回晋阳。
世宗即位,侯景占据颍川投降了西魏,帝诏令斛律金带领潘乐、薛孤延等固守河阳以防备侯景的进攻。西魏派遣其大都督李景和、若干宝领带数万兵马,计划从新城赶赴颍川援救侯景。斛律金率部停留广武准备拦截李景和部,景和得知此消息后退兵了。斛律金从河阳返归后,做了肆州刺史,依然统领所部在宜阳之地构筑了杨志、百家、呼延三戍,并派兵把守,安置停当才赴肆州。侯景逃到南豫后,西魏的仪同三司王思政马上进驻了颍州。世宗派遣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等人率兵包围了颍川。帝又诏令斛律金领众督促彭乐、可朱浑道元等驻屯河阳,用来截断王思政的退路。不几天,帝调斛律金会攻颍川。夺回颍川后,帝又指派斛律金率部从萫坂送粮米到宜阳。西魏九曲戍将马绍隆占据险要之地拦击金的粮队,但却被击退了。因军功另封为安平县男。
显祖受禅,封斛律金咸阳郡王,依然兼任刺史诸职。本年冬,朝晋阳宫,斛律金病,帝亲自来他家探视,并赐给医药,还不断派人慰问。病痊愈后回到肆州。三年,升任太师。帝征讨奚贼,斛律金从行。军还,帝亲临肆州,与斛律金宴饮欢聚之后才告别而去。四年,罢刺史职,以太师身份回到晋阳。皇帝又亲幸其住宅,六宫以及诸王也一同前往,置酒作乐,直至深夜才告结束,帝极其欣喜,诏令斛律金第二子丰乐为武卫大将军,并说:“公为佐命元勋,父子忠诚,朕当与公结为婚姻,永为蕃卫。”乃诏令斛律金之孙武都娶义宁公主。行聘礼的这天,帝跟着皇太后亲临其家,皇后、太子以及诸王等也一齐来了,这就可见皇上十分地亲近敬重斛律金。
不久由于蠕蠕被突厥攻破,种落分散,担心他们会侵犯边塞,骚扰边民,皇帝便诏令斛律金率两万骑兵屯驻白道进行防备。此时虏帅豆婆吐久备带三千余户密谋西去,侦察的骑士回来报告后,斛律金率部追击,一下子将其全部虏获。蠕蠕但钵拟将举国西徙,斛律金抓住他们的侦察骑士送往京城,并上表陈述可攻打蠕蠕的有利条件。于是显祖率众与斛律金等一同在吐赖伏击,俘获两万多户而返归。进位右丞相,食齐州干,迁为左丞相。
肃宗登基,纳其孙女为皇太子妃。又诏令斛律金朝见,特许步挽车至阶。世祖登基,礼遇更重,又纳其孙女为太子妃。斛律金长子光为大将军,次子羡及孙武都并为开府仪同三司,出镇方岳,其余的子孙均封侯而富贵显达。斛律金家出了一皇后,二太子妃,娶了三位公主,尊宠之盛,当时哪家也赶不上。斛律金曾对光讲:“我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听说古时外戚梁冀等没有不覆灭的。女若得宠,就会遭致嫉妒;女若无宠,天子便会嫌弃。我家一直是以建立功勋尽忠奉上来致富致贵的,岂可凭借女孩子的地位?”虽然多次推辞朝廷的赏赐,但却无法拒绝,因此常为这些事忧愁。天统三年(567)去世,时年八十。世祖在西堂为其举哀,继而后主又在晋阳宫为之举哀。朝廷赐假黄钺、使持节、都督朔定冀并瀛青齐沧幽肆晋汾十二州诸军事、相国、太尉公、录尚书、朔州刺史,酋长、咸阳郡王等官爵如故,还赐钱百万,谥号武,子光嗣继。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精通骑马射箭,而以武艺闻名于世。魏末,跟随父亲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者晖这时正在行武中,光看见后,骑在急驰的马上向他射箭,趁着射中的机会,将他活捉了过来,这时光才十七岁。得高祖嘉奖,擢升为都督。世宗作太子,任命光做了亲信都督,慢慢地提升为征虏将军,累加卫将军。武定五年(547),封永乐县子。曾陪同世宗在洹桥狩猎,看见一只大鸟,正展翅高飞,光拿起弓来,一箭就射了下来,而且是正中要害。这只鸟形状像车轮,旋转着掉了下来,一看是大雕。世宗拿过雕来观看,将他夸赞了半天。丞相属邢子高感叹着说:“真正的射雕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落雕都督。不久兼左卫将军,晋爵为伯。
齐立国,加光开府仪同三司,另封西安县子。天保三年(552),随从大军出塞,光为先锋,打垮了敌人,掳获甚多,并且夺得了一些其他的牲畜。还京,除晋州刺史。同齐东部接壤的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戍之头目,经常召引亡叛,多次寇掠齐境。七年,光率五千步骑偷袭了他们。又大败周朝的仪同王敬俊等,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后返归。九年,又领兵夺取了周的绛川、白马、浍交、翼城等四戍。任朔州刺史。十年,拜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二月,统领万骑攻打周的开府曹回公,并杀死了他。柏谷城主帅、仪同薛禹生弃城逃跑,于是光就占领了文侯镇,立戍置栅后回京。乾明元年(560),为并州刺史。皇建元年(560),晋爵巨鹿郡公。这时,乐陵王百年为皇太子,肃宗认为光家世代淳厚清谨,加之为皇室立有功勋,便纳其长女为太子妃。太宁元年(561),官尚书右仆射,食中山郡干。二年,除太子太保。河清二年(563)四月,光率二万步骑在轵关西部筑建勋掌城,又修造了二百多里的长城,设置了十三个戍。三年正月,周调将军达奚成兴等来寇掠平阳,帝令光率三万步骑抵御,兴等闻风而退走。光乘机追赶,进入了周境,俘获二千余人才回来。其年三月,迁司徒。四月,率骑北讨突厥,获良马千余匹。是年冬,周武帝派遣柱国、大司马尉迟迥、齐国公宇文宪、柱国庸国公可叱雄等,拥众十万,寇掠洛阳。光率五万余骑急行军赶赴洛阳,两军在邙山大战,迥等大败。光发箭射死了可叱雄,获首级三千多级,迥、宪幸免一死,还缴获了所有的甲兵辎重,并将死尸堆成京观。世祖亲临洛阳,策勋颁赏,迁光为太尉,又封冠军县公。早几年世祖命纳光第二女为太子妃,天统元年(565),拜为皇后。其年,光转为大将军。三年六月,因父去世,光辞官归家。其月,诏令光及弟羡起复,仍为前任。秋,除太保,袭爵咸阳王,并袭第一领民酋长,另封武德郡公,移食赵州干,迁太傅。
十二月,周又派将领围攻洛阳,截断粮道。武平元年(570)正月,帝诏令光率领三万步骑攻讨。军队驻扎定陇,周将张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等又屯驻鹿卢交大道,光披甲执锐,身先士卒,锋刃才交,桀众大溃,斩首两千多级。光又进军宜阳,与周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扌翕跋显敬对峙百日。光置筑统关、丰化二城,用来打通前往宜阳的道路。军还,驻扎安邺,宪等五万兵卒,紧跟在后。光指挥骑兵回头猛击,宪众大败,俘虏了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人,又斩首三百多级。宪依然下令桀及其大将军中部公梁洛都与景兴、士彦等三万步骑在鹿卢交堵塞要道。光与韩贵孙、呼延族、王显等人合兵猛击,大获全胜,杀死景兴,得马千匹。诏令加光右丞相、并州刺史。其年冬,光又率五万步骑在玉壁筑造华谷、龙门二城,与宪、显敬等相对抗,宪等不敢轻举妄动。光趁机围攻定阳,又筑南汾城,置州设郡用来逼迫周,夷夏万余户纷纷前来归附。
二年,光又率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镇戍十三所。周柱国木包罕公普屯威、柱国韦孝宽等领步骑万余,进逼平陇,同光在汾水之北交战,光获胜,俘、斩千余人。又封光中山郡公,增邑一千户。军还,帝诏令光率五万步骑沿平阳道进攻姚襄、白亭等城戍,都攻下了,俘虏城主、仪同、大都督等九人及数千士卒。又别封长乐郡公。是月,周派其柱国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五万步骑赶往援救,两军在城下大战,又夺了周建安等四戍,捕获千余人才回。军还没有抵达邺城,敕令放散兵众,令归其家。光认为兵士多立有军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放散,不施恩泽,就不能赢得民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行至紫陌,光只好命令驻营等待。帝听到说光军营已逼近都城的通报,很不高兴,急派舍人请光入见,然后慰劳奖赏兵众,令其放散。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王廷不知晓,骑马从其朝堂门口走过。光见后大怒,对人说:“这人好大胆子!”后来王廷在内省,高声大气地讲话,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王廷知光忿恨,向光的随从奴仆行贿,还打听说:“相王很恼怒我孝征吧?”答:“自从公主事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穆提婆请求娶光庶女为妻,光不同意。帝将晋阳田地赏给提婆,光在朝上大声讲:“晋阳的田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几千匹,以平寇难,如今赏赐给提婆,这不是破坏军务吗?”因此光与祖、穆二人有了怨仇。
周朝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就制作歌谣,令间谍在邺城散布,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又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王廷又乘机加了几句:“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并让小儿在路上歌唱。提婆听唱后,向他的母亲令萱作了报告。萱认为“饶舌”是指斥的自己;“盲老公”说的是祖王廷。因而相与密谋,将歌谣向帝启报,说:“斛律累世为朝廷大将,明月威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娶公主,谣言十分可怕。”帝就此事询问韩长鸾,长鸾认为不必大惊小怪,事情也就作罢了。祖王廷又在帝前挑拨,当时帝旁只有何洪珍在。帝道:“前得你的报告,本打算施行的,却给长鸾制止了。”王廷没有回答,洪珍进言说:“如若无此意,还行;既然有此意,就应该施行,万一泄露出去,那就把事情闹大了。”帝说:“洪珍的话讲得有理。”但还是犹豫未决。适逢丞相府佐封士让进密奏,奏称:“前时光西征回京,陛下敕令放散兵卒,光却令军卒进逼京师,欲行不轨,事情没有成功就停止了。再说,光家藏有弩甲,拥有奴僮千多,常派人前往丰乐、武都等人家里,相互勾结。如不早点加以制止,任其发展,那就危险了。”恰好启奏上有“军卒进逼京师”之语,与帝前些时日的怀疑相合,帝便对何洪珍说:“人的想法有时很正确,我以前怀疑他有反叛之心,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帝性格十分怯懦,担心事情会突然暴发,命令洪珍快马召祖王廷进宫。又害怕光不从命。王廷趁机进言:“正要召他,又怕他起疑心不肯来。应该派人赐给他一匹骏马,告诉他说‘明天准备前往东山游观,王可乘这匹马一同前往’,因此,光一定要入宫致谢,这时就乘机把他抓起来。”帝遵其言。不一会儿,光来了,有人把他引进凉风堂,刘桃枝从后边扭住,很快砍下了他的头。这年光五十八岁。光被诛,帝下诏说他谋反,现已伏法,其余家口不受株连。很快又发诏书,将光族满门抄斩。
光言语寡少,性格刚正急躁,御下严格,治兵督众,只是依仗威刑。在筑城置戍的劳作中,他常常鞭挞役夫,极其残暴。自从少年从军后,不曾违背规章,而使邻敌闻风丧胆。光没犯什么罪,却被朝廷处死,所以时人极其惋惜。周武帝得光死的报告,十分欢喜,竟下令赦免其境内的罪犯。后帝逃往邺城,追赠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帝指着诏书说:“如果光还活着的话,我哪能跑到邺城来?”
光有四个儿子。长子武都,历职特进、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梁兖二州刺史。所有任职并无政绩,惟有拼命聚敛,侵渔百姓。光死后朝廷派人赴州处死了武都。次子须达,官中护军、开府仪同三司,比光早死。次子世雄,开府仪同三司。次子恒伽,假仪同三司。世雄、恒伽被朝廷赐死。光最小的儿子钟,因年幼,未受屠戮,北周时袭封崇国公。隋开皇中卒于骠骑将军位上。
斛律羡,字丰乐。少时机警,尤善射箭,而被高祖夸赞。世宗擢其为开府参军事。迁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加安西将军,晋封大夏县子,拜通州刺史。显祖受魏禅,进号征西将军,另封显亲县伯。
河清三年(564),转使持节,都督幽、安、平、南、北营、东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其年秋,突厥十余万众寇掠州境,羡统领诸将抗御。突厥部众见齐军军容整肃,而不敢交战,马上派来使者请求款服。羡等估计有诈,告谕突厥说:“你们这帮人此次行动,不是来朝贡的,而是准备见机起事。如果是真心实意,就应该迅速回到你们的巢穴中去,再派遣使者前来。”于是突厥退走。天统元年(565)夏五月,突厥木汗遣使请求朝贡,羡将此情况向朝廷作了报告,从此开始,突厥朝贡岁时不绝。两方和好,羡起了很大作用。诏令加其为行台仆射。羡认为北虏多次侵扰边地,为防不测,就从库堆戍直至东海边,依山势的屈曲计算,共计两千多里的线上布防,其中两百里中的险要之处,或劈山筑城,或断谷修造屏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又导引高梁水往北与易京汇合,往东,与潞联结,或灌田,或转运边地储集的粮草物资,于公于私都有好处。三年六月,因父去世而辞官,不久,与兄光同被起复,依然镇守燕蓟。三年,加位特进。四年,迁行台尚书令,另封高城县侯。
武平元年(570),加骠骑大将军。此时,光子武都为兖州刺史。羡侍奉数帝,因谨慎坦直而被世人推许,虽然极其荣宠,但从不自矜自夸,到了这个时候,由于合门贵盛,羡十分担忧。所以就上书推辞,还请求解除自己所有的官爵,帝特意下诏不准许。其年秋,晋爵荆山郡王。
三年七月,光被诛杀,帝敕使中领军贺拔伏恩等十余人乘驿马赶赴幽州逮捕羡,又调领军大将军鲜于桃枝、洛州行台仆射独孤永业带领定州骑卒随后赶来,拟命永业接替羡之刺史职位。贺拔伏恩等抵达城郊,把守城门的人慌忙向羡报告,还建议紧闭城门。羡说:“朝廷派来的使者岂可不让进城?”出门相见,伏恩拉着他的手,将他绑了起来,旋即处死于长史厅。羡临死前哀叹着说:“女为皇后,公主满家,出入有三百兵士护卫,如此富贵,怎能不败!”但朝廷宽宥了他的五个儿子世达、世迁、世辨、世酋、伏护和年十五以下的孩子。羡在未被诛杀前,忽然命令在幽州比伏护小的儿子五六人,颈戴枷锁骑驴出城,全家哭着送到城门口,晚上这几个儿子才回来。吏民十分地惊异。行燕郡守马嗣明为医术之士,得羡亲爱,私底下问其缘由,羡答:“这是为了禳灾。”几天后就出现了这一事变。
羡和光两人很早就擅长骑射,他们的父亲每天都要让他俩出去打猎,回家后比较收获。光有时猎物不多,但射中的都是要害。羡虽然猎物不少,但射中的不是要害。光常常得到奖赏,羡时常遭到捶打。人们打听原因,金说:“明月总是对准猎物的要害发箭,丰乐却是随便动手,他打的猎物多,但箭术却远远赶不上他的哥哥。”听了解释的人都认为金讲得有道理。
金兄平,熟悉射箭骑马,有才干。魏景明中,脱除布衣而做了殿中将军,迁襄威将军。正光末年,六镇动乱,跟随大将军尉宾往北击讨。军败,被贼俘虏。后逃到其弟金所在的云州,不久进号为龙骧将军。与金率众向南,抵黄瓜堆,被杜洛周打败,部众离散。投奔尔朱荣后,受到了优厚的待遇,还承袭了父爵第一领民酋长。
高祖起义,以都督身份随从。慢慢迁平北将军、显州刺史,加镇南将军,封固安县伯。不久晋爵为侯,行肆州刺史事。周文帝调其右将军李小光占据梁州,平率领偏师征讨,并且虏获了他。出任燕州刺史。入朝兼左卫将军,带领一万多兵众击讨北徐之贼,获胜,拜济州刺史。侯景渡江,帝诏令平为大都督,率领青州刺史敬显俊、左卫将军厍狄伏连等强占了寿阳、宿预三十多城。事情结束回到了济州,诏令加开府,进位骠骑大将军,晋爵为公。显祖受禅,另封羡阳侯。行兖州刺史事,因贪污被朝廷免官除名。后拜开府仪同三司。废帝即位,拜特进,食沧州乐陵郡干。皇建初年,封定阳郡公,拜护军。后为青州刺史,卒。赠太尉。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
卢俊义,北京城里的员外大户,绰号“玉麒麟 ”,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被梁山泊吴用用计骗到梁山,卢俊义与梁山英雄大战,不敌而逃,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俊义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乘机逃走。回到北京城,妻子贾氏却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卢俊义同时亦被官兵捉拿,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宋江率梁山泊英雄攻打北京城,拼命三郎石秀独力劫法场,救出卢俊义,杀了夫*妇。卢俊义投奔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受招安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后被高俅用药酒毒伤,不能骑马,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公孙胜,河北蓟州人。梁山人马攻打高唐州时,高廉手下有三百飞天神兵,高廉会用妖法,使宋江折兵损将。吴用让宋江请公孙胜来破高廉。公孙胜是罗真人的大徒弟,名叫清道人。与高廉斗法,大获全胜。高廉驾起一片黑云想逃走,被公孙胜用法术从云中打落后杀死。宋江率梁山好汉闹华州后回到梁山,路过徐州沛县芒砀山,被能呼风唤雨的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拦阻。公孙胜见芒砀山内尽是青色灯笼,就知道有会用妖法的人在内。公孙胜献计用法术破了三人,劝他们归顺梁山,建立奇功伟业。在梁山泊英雄排名次时排行第四,封为掌管机密副军师。宋江受招安后公孙胜回蓟州出家。
关胜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代,使一把青龙偃月刀,精通兵法。原来是蒲东的巡检,后被蔡太师调往梁山泊攻打宋江。关胜一人大战林冲、秦明两人。宋江不能取胜。呼延灼用假投降的办法引关胜兵马进入宋江的大寨,被挠挂钩拖下马鞍活捉。关胜感到宋江有胆识重义气,便归顺了梁山。蔡京调兵进攻梁山,关胜杀败单廷,单廷便投降了梁山。
受招安后,关胜被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在梁山泊英雄中排马军五虎将第一位。
林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林冲武艺高强,打了许多胜仗。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武艺高强,在梁山泊英雄中排第七,马军五虎将第三。宋江去清风寨投花荣时,被清风寨文官刘高陷害,宋江与花荣被黄信捉拿押往青州,又被清风山好汉燕顺截住相救。青州指挥司统领本州兵马,统制秦明得知花荣谋反,点起五百人马前去捉拿。秦明性情急躁,外号“霹雳火”,有勇无谋,同花荣斗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折兵损将后,秦明掉入陷坑被捉,秦明不肯归顺梁山,仍要回青州,却被花荣用计断了退路,终于投了宋江。宋江又将花荣的妹妹许配秦明为妻。在宋江征讨方腊时,被方腊的侄子方杰一戟刺到马下,死于非命。
呼延灼,梁山泊第八条好汉,马军五虎将第四。使一双铜鞭,骑一匹踢雪乌骓马,武艺高强。宋江兵马杀了高俅的弟弟高廉后,高俅推举呼延灼作兵马指挥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用连环马连败宋江兵马。金钱豹子汤隆献计徐宁用钩镰枪可以破连环马。吴用设计派时迁去东京偷了徐宁的雁翎锁子甲,骗徐宁到了梁山。徐宁的钩镰枪果然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呼延灼单枪匹马逃到青州,青州知府让他带人攻打桃花山、二龙山。梁山泊人马赶到桃花山、二龙山救援,用计把呼延灼骗到陷坑里活捉。呼延灼投降梁山。
受招安后,呼延灼被封为御管兵马指挥使。
花荣,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一员。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杨的功夫。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救了宋江。花荣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宋江三打祝家庄,花荣射落祝家庄的指挥灯,使祝家庄兵马自乱。
受招安后,花荣被封应天府兵马统制。宋江被毒死后,花荣到楚州看视,和吴用一起上吊死在宋江、李逵墓前。
柴进,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后代,人称柴大官人,专爱结交江湖好汉。江湖上有“小旋风” 美称。林冲发配沧州,路过柴进庄上,打败了洪教头。柴进家叔柴皇城,在高唐州被高廉的内弟殷天锡欺侮。柴进以为祖上有陈桥让位的功绩,宋太祖发有铁券丹书,不怕殷天锡仗势欺人。谁知殷天锡打死了柴皇城,要霸占柴家花园,被李逵打死。柴进被高廉捉住要判死罪。宋江、吴用带梁山兵马,攻打高唐州,救出奄奄一息的柴进,送上了梁山。柴进在梁山同扑天雕李应一起掌管钱财粮物。
受招安后,柴进被封沧州都统制。戴宗辞去兖州都统制的官位,阮小七被剥夺官位贬为平民后,柴进推说中风有病,退还官位,在家种田,无病而终。
李应,梁山泊第十一位好汉,同柴进一起掌管钱粮财物。李应原是李家庄庄主,江湖人称“扑天雕”,使一条浑铁点钢枪,背后藏有五口飞刀,能够百步以内伤人。时迁偷吃了祝家庄酒店一只公鸡,惹出事来,被祝家庄人马捉拿。杨雄、石秀求李应搭救时迁,祝家庄祝彪不给李应面子,李应和祝彪交战,被暗箭所伤。宋江攻下祝家庄,李应却不肯投奔梁山。后来李应被知府捉拿,多亏宋江率兵马相救,李应终于上了梁山。 受招安后,李应被封为中山府郓城都统制。
朱仝,梁山英雄中位列第十二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六名。原是郓城县巡捕马兵都头,人称“美髯公”,有一身好武艺。朱仝为人性情温和,宋江杀了妻子后被朱仝、雷横放走。雷横用枷板打死白秀英被捉,朱仝在去济州的路上放了雷横,因此被发配沧州。沧州知府见朱仝相貌非凡,就让朱仝带着四岁的小衙内玩。李逵杀了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归路,朱仝被迫上了梁山。
受招安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
鲁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武松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清河县人。景阳冈借着酒劲打死老虎,威震天下,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哥哥武大郎被夫*妇潘金莲、西门庆杀害。武松杀了夫、*妇,报案自首,被发配孟州牢城。在安平寨牢营,结识了金眼彪施恩。为替施恩夺回店铺,武松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后被蒋门神勾结张团练所陷害。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公差,回鸳鸯楼杀死张团练、蒋门神,在十字坡张青酒店改扮成行者,在二龙山落草,后来投奔梁山泊。成为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步军第二名头领。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留在六合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到八十岁死去。
董平,梁山泊第十五条好汉,马军五虎将第五名。董平原是东平府兵马都督,使一双长枪,勇猛无敌。宋江攻打东平府,用计骗董平到一村镇里,用绊马索绊倒董平。董平感谢宋江不杀之恩,归顺梁山。东昌府没羽箭张清善用飞石打人,弹无虚发,一连打伤宋江手下十几员大将。董平才投奔宋江,急着立功,与张清大打出手,张清连发三块飞石都被董平闪过。攻打方腊时,董平在卢俊义帐下攻打独松关,被炮火伤了左臂,和厉天闰、张韬交战时,为救张清,被张韬一刀,剁成两段。同张清、周通先后阵亡。
张清,梁山泊第十六条好汉,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五名。宋江和卢俊义抓阄攻打东平、东昌二府,东昌府猛将张清,善用飞石打人,百发百中,人称“没羽箭 ”。张清用飞石先后打伤金枪手徐宁,锦毛虎燕顺,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呼延灼,赤发鬼刘唐、杨志、朱仝、雷横、关胜等十五员战将。后被吴用用计逼入水中,被水军头领阮氏三兄弟捉住,归降梁山。征讨方腊时张清攻打独松关,与厉天闰交战时,一枪搠在松树上,一时又拔不出,被厉天闰一枪刺中腹部而死。
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徐宁,梁山第十八条好汉,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二。徐宁原来是京师金枪班教头。宋江被呼延灼连环马打败后,吴用用计让时迁盗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徐宁教梁山好汉使用钩镰枪打败呼延灼,立下大功。宋江征讨方腊时,兵马走到杭州城东新桥时,徐宁去救郝思文被毒箭射死。
索超,梁山第十九条好汉,排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四。索超原是大名府梁中书手下的正牌军。杨志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后,梁中书叫副牌军周谨和杨志比武,杨志打败周谨,气坏了周谨的师父急先锋索超,索超挥动大斧和杨志大战五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梁中书便将索超、杨志同时升做提辖。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石秀,梁中书命索超、李成为先锋出战,索超被骗进陷坑,杨志劝他归顺了梁山泊。宋江打败方腊起义,攻打杭州城,索超和南军元帅石宝交战时,被石宝一锤打落马下死于非命。
戴宗原来是江州知府蔡九手下的两院节级。宋江在浔阳楼写下反诗,蔡九令戴宗前去捉拿宋江,戴宗让宋江披头散发,把屎尿泼在身上,装疯以逃过捉拿。戴宗与吴用是旧交,自幼练就了一身行走如飞的功夫,人称“神行太保”。戴宗被蔡九派往京城送礼给父亲蔡京,却在梁山泊朱贵开的酒店中,被人下蒙汗药逮住。在梁山,和吴用商议用计让人模仿蔡京笔迹写成假书来救宋江,不料一时疏忽,在图章上出了纰漏,连累戴宗也被陷在狱中,后被梁山好汉从法场上救出,上了梁山,做了总探声息头领,排梁山好汉第二十位。
受招安后,被封兖州府都统制,戴宗不接受,到泰安岳庙陪堂,了此一生。
刘唐,梁山英雄第二十一名,排步军头领第三位,使一把朴刀。梁中书因丈人蔡京过寿,要送价值十万贯的生辰纲到东京,消息被江湖好汉赤发鬼刘唐得知,便找到托塔天王晁盖劫生辰纲,终于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料白胜被捕,供出了晁盖。宋江走漏消息给晁盖,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和阮氏三兄弟打败追捕的官兵,上了梁山。后来宋江征讨方腊时在攻打杭州的战斗中阵亡。
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招安时,李逵不愿受招安,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杏黄旗,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
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
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从小喜欢舞枪弄棒。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遭高俅陷害,携老母逃往延安府,路过史家庄时老母病倒,王进就住在史家庄教史进武艺。史进打败了在家乡附近少华山上当强盗的好汉朱武、陈达、杨春,好汉结识好汉。不料被猎户李吉告了官,华阴县派兵围了史家庄,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一起杀败了官兵,上了少华山。史进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 ”,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后归降梁山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三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征讨方腊时战死。
穆弘,排梁山英雄第二十四位,是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第八位。宋江被发配江州,走到一处集市,见病大虫薛永在使弄枪棒卖艺,便给了五两银子,不想惹恼了揭阳镇上的富户子弟“没遮拦”穆弘和弟弟“小遮拦”穆春,被追杀逃到浔阳江上,幸亏被“混江龙”李俊所救,又结识了“船火儿”张横、“浪里白条”张顺、童威、童猛兄弟等众多好汉。后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了宋江、戴宗。穆弘兄弟也同时上了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死。
雷横是梁山第二十五条好汉,步军头领第四位,外号“插翅虎”。原是郓城县步兵都头,打铁出身,学了一身好武艺。宋江杀阎婆惜后,他奉命追捕,和马兵都头朱仝一起放了宋江。后因他的母亲遭白秀英侮辱,一气之下,用枷板打死了白秀英,被打入死牢,后被朱仝放走,投了梁山。随宋江征讨方腊时战亡。
李俊,梁山第二十六条好汉,四寨八员水军头领第一位。李俊原来是揭阳岭人,浔阳江上的好汉。宋江被发配江州,在催命判官李立的店中喝酒时被麻倒,幸亏李俊相救。后被穆弘兄弟追杀,宋江逃到江上,又被“船火儿”张横江中抢劫财物,危急时刻,又是李俊赶来相救。浔阳楼宋江写反诗,被绑押刑场,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李俊、李立等众英雄来迟一步,二十九名英雄“白龙庙小聚会”,上了梁山。李俊一身水中好功夫,多次为梁山建功立业。宋江攻打方腊得胜回京,兵马到苏州城外时,李俊假装中风,要求把童威、童猛二人留下照顾自己。随后打造船只,从太仓港出海,投奔到日本国去了。
阮小二,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二十七位,是梁山四寨水军头领第四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是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个个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赤发鬼刘唐浪迹江湖,探听到生辰纲消息,晁盖、吴用和阮氏三兄弟一起,在黄泥冈用蒙汗药麻倒杨志,抢了生辰纲。济州府派何涛到郓城县捉拿晁盖等,幸亏有宋江事先通知,众好汉避到石碣村,官军追到时,被阮小二兄弟在芦苇港全部消灭干净。高俅等几次攻打梁山泊,阮小二兄弟率水军大出风头,建立奇功伟业。宋江攻打方腊时,阮小二率水兵袭击南军水寨,遭南军火排袭击,阮小二正要跳水逃跑,被挂钩搭住,他不愿受辱,自刎而亡
张横,排梁山好汉第二十八位,是梁山水军八寨第二头领。张横本是浔阳江上的好汉,专干船上劫财的勾当。宋江被发配江州,浔阳江上因被穆弘兄弟所追,逃上张横的船,没想到误上贼船,险些被张横害死,幸亏混江龙李俊相救,张横认识了宋江等一批好汉,与弟弟张顺投了梁山,随梁山义军四方征战,在水中大显英雄本色。后同弟弟张顺一起,驻守梁山西南水寨。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阮小五,梁山好汉中第二十九位,排梁山八大水军头领第五位。阮小五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二,亦是梁山有名的水中好汉,浪里英雄。他从小生长在石碣村,打鱼谋生,在黄泥冈劫了生辰纲,因官军追捕逃回梁山泊,与兄弟一起打败何涛。高俅率大军围断梁山,阮小五水中奋勇杀敌。他与童威一起驻守梁山东北水寨。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战死
。
金大坚,着名金石雕刻家,善刻当时的苏、黄、米、蔡四种字体,济州人氏。宋江被捉关在江州,吴用献计,把圣手书生萧让和金大坚请上梁山,金大坚刻了蔡京的假印,用来骗蔡京。没想到刻的图章是蔡京的名讳图章。哪有老子给儿子写信,盖自己名讳图章的呢?此事被黄文炳看破,险些断送了宋江、戴宗的性命。金大坚同萧让一起,都是梁山文职将领,专管造兵符印信,排梁山第六十六位英雄。征讨方腊时他被圣旨召回御前听用。
阮小七,绰号“活阎罗”,是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条好汉,梁山水军八员头领第六位。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纪最小,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黄泥冈和晁盖等用药酒麻倒青面兽杨志,劫了生辰纲。浔阳江上救宋江,打败官军。梁山泊里驾舟踏浪,先打败何涛,再打败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汉们刮目相看。他与童猛一起驻守梁山泊西北水寨。
受招安后,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阮小七就和老母亲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去了。
杨雄,梁山十员步军头领中排行第七,是梁山第三十二条好汉。杨雄原来是蓟州押狱兼行刑刽子手,外号“病关索”。一日杨雄行刑回来,几个朋友给他挂红贺喜,却被张保等人抢了,危急中被石秀所救,二人结为异姓兄弟,杨雄年长为兄,石秀为弟。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有情,石秀将此事告诉了杨雄,潘巧云却反咬石秀一口,石秀被杨雄赶出了家门。石秀暗中在杨雄家门口埋伏,杀了裴如海和庙里的头陀胡道。杨雄后悔不该错怪了石秀,杀了*妇潘巧云和丫环迎儿,和石秀一起投奔梁山,时迁因偷吃了祝家庄酒店的公鸡被捉,石秀、杨雄为救时迁,惹得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救了时迁。后杨雄在征讨方腊的途中病死。
石秀,江南人氏,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又爱打抱不平,外号“拚命三郎”。在蓟州街头因打抱不平与杨雄结拜为兄弟。三打祝家庄,石秀故意让孙立捉住,混入庄内作了内应。卢俊义被困大名府即将杀头,石秀一人跳楼劫法场,救了卢俊义的性命。因为不认识城中的道路,被梁中书所拿,与卢俊义一同被打入死牢。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后救出石秀、卢俊义。石秀作了梁山第八名步军头领,与杨雄驻守西山一带,排梁山英雄第三十三位。在征讨方腊时战死。
解珍、解宝兄弟俩原是登州好汉,本州第一猎户。登州城外山上出现了猛虎,知府衙门限猎户三天内将猛虎捉往。解珍兄弟俩在山上埋下了窝弓,射中一只老虎,不料那老虎却滚进了毛太公家后花园。兄弟俩去取虎,反被毛太公的儿子毛仲义叫差人绑了,下到死囚牢里。管牢房的乐和告诉顾大嫂、孙新,他俩与孙立、邹渊、邹润叔侄,救出解珍兄弟,投奔梁山。兄弟俩守梁山山前南路第一关,解珍为步军第九名头领,排梁山好汉第三十四位。攻打方腊南军时,解珍兄弟夜晚从小路上山,解珍被南军挠钩搭住发髻,解珍割断发髻,从百丈高崖坠下身亡。
解宝,解珍之弟,同哥哥一样打扮,穿虎皮套袄,提一把钢。兄弟俩出成双,死成对,作战英勇。被封为梁山步军第十名头领,外号“双尾蝎”。排梁山第三十五条好汉。征讨方腊时,哥哥解珍坠崖身亡。解宝见状,急退下山去,不料山上滚石乱箭齐下,解宝被活活砸死在乱山丛中。
燕青,排梁山三十六名天罡星最后一位,在梁山十名步军头领中排第六位。燕青是卢俊义的管家,从小死了父母,被卢俊义收养,吹箫唱曲样样能行,又射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杨之功,人称“浪子燕青 ”。卢俊义被骗到梁山,管家李固平时就与卢俊义妻子贾氏有勾搭,见此机会就与贾氏作了夫妻,霸占了卢俊义的家财,将燕青逐出家门。卢俊义回家后,李固向大名府告卢俊义私通梁山,卢俊义被发配沙门岛。李固买通董超、薛霸,要他们在路途中杀了卢俊义。薛霸、董超正要动手,被燕青两箭射死,救卢俊义上了梁山。任原自称擎天柱在泰安州东岳庙摆擂台,两年未遇敌手,却被善于相扑的燕青打败。宋江东京暗通李师师,燕青吹一口好箫,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皇帝,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
受招安后,燕青预感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七十二地煞星)
朱武,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精通阵法,很有谋略。同陈达、杨春,一起在少华山落草。陈达攻打史家庄,被史进打败。朱武同杨春求史进放了陈达。史进和少华山绿林好汉来往密切,被华阴县县官得知,包围了史家庄,朱武等三人救了史进。后朱武等人投奔梁山。封为同参赞军务头领。
受招安后,朱武随宋江征讨方腊,为生还的十五员偏将之一。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黄信原是青州知府慕容彦手下的兵马都督,一身好武艺。清风寨刘高捉了宋江,黄信来提犯人,又设计捉了花荣,押往青州时被燕顺、王英、郑天寿围住,黄信打不过逃走。秦明被捉投降后,劝说黄信也投了宋江,为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一名。
宋江受招安后,黄信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建功立业,后被授武奕郎。
孙立原是登州兵马提辖,精熟弓马,武艺过人,江湖上人称“病尉迟”。在弟弟孙新、弟妇顾大嫂的劝告下,为救解珍、解宝兄弟,众人联手劫了牢狱,救出了解家兄弟。孙立得知梁山人马正在攻打祝家庄,因孙立和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同师兄弟,便打着登州兵马提辖的旗号打入祝家庄作内应,破了祝家庄。是梁山第三十九条好汉,封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二名。
受招安后,孙立被封为武奕郎。
宣赞原是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郝思文是梁山第四十一条好汉,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四名。江湖人称“井木犴”。早先是东京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关胜率兵围剿梁山,郝思文与宣赞都是副将。关胜被宋江用呼延灼假降的计谋捉拿,郝思文与宣赞前去相救也被捉了,后随关胜一同投降了梁山。随宋江征讨方腊攻打杭州城时,郝思文正要举刀迎战,忽被绳索套住,拖进城斩首。
韩滔,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二位,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五名。宋江兵马攻破了高唐州。徽宗皇帝派呼延灼率领陈州团练使韩滔为正先锋,征讨梁山泊。韩滔人称“百胜将”,使一杆枣木槊,驱赶三千连环马先打败梁山人马。后梁山泊用汤隆计谋骗来金枪手徐宁,用钩镰枪破了连环马,活捉了韩滔。韩滔见宋江待人忠厚,当即归顺梁山。在宋江征讨方腊,攻打常州城时,韩滔不幸被南军冷箭射死。
彭原为颖州团练使。随呼延灼征讨梁山时任副先锋,人称“天目将”,使一杆大杆刀,刀法精熟,武艺高强。与扈三娘交战时轻敌,被扈三娘用红锦套套住活捉,归降梁山。封为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六名,与呼延灼、杨志、韩滔一起驻守梁山正北旱寨,是梁山第四十三条好汉。跟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单廷,梁山英雄中第四十四条好汉,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七位。梁山兵马打破大名府后,朝廷派凌州团练使单廷与魏定国领兵再打梁山。单廷人称“圣水将军”,善用淡水浸兵之法。关胜领兵与单廷交战,宣赞、郝思文被单廷捉拿。幸亏得李逵、焦挺、鲍旭三人在中途相救。关胜与单廷对仗,关胜掉头就跑,单廷拍马追赶,举枪便刺,关胜奋起神威,用拖刀计将单廷拍下马后活捉,单廷归降梁山。与林冲、董平、魏定国把守梁山正西旱寨。征讨方腊时阵亡
魏定国原是凌州团练使,精熟火攻法,上阵专用火器取人,人称“神火将军” 。与单廷一起奉旨攻打梁山。尚未出征,就被关胜围在凌州城里,后退无路归顺了梁山。排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八位。是梁山第四十五条好汉。跟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萧让,着名书法家,善写当时苏、黄、米、蔡四种字体,济州人氏。宋江被捉到江州,吴用献计让戴宗请圣手书生萧让和善刻金石印记的玉臂匠金大坚到梁山伪造蔡京的文书,以救宋江。萧让从此上了梁山。掌管梁山行文和调兵遣将之事,是梁山的文职将领。排梁山好汉第四十六位。宋江征讨方腊时,萧让未出征,留在京师。
裴宣本是京兆府的一个小官,人称“ 铁面孔目”,为人正直。因得罪了知府,被发配沙门岛。途经饮马川时,被邓飞、孟康救下,推举为饮马川寨主。戴宗、杨林在饮马川与裴宣相会后,裴宣等就归顺了梁山。裴宣在梁山做定功赏罚军政司官员,排座
肘外翻能当军官,也可以当士兵。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肘外翻是一种军事技能,可以帮助士兵在战场上更快地移动,更有效地攻击敌人。肘外翻可以帮助士兵更快地转向,更快地改变方向,更快地攻击敌人,从而提高战斗效率。军官可以利用肘外翻来指挥士兵,更好地控制战场,更好地指挥士兵,更好地实施战术。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汉代文化观的演变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提要] 关于炎帝的称谓有多种模式,主要与神农氏和蚩尤氏存在关联。对于炎帝的不同称谓,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炎帝神农氏为一系,炎帝蚩尤氏为一系,是炎帝文化的杰出代表。所谓炎黄之战,所谓黄帝战蚩尤乃汉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所致。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改变了汉初以蚩尤为宗的炎帝文化本色,但炎帝文化的内在力量与影响,与黄统展开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使汉王朝重回炎帝文化怀抱。班固等人重新改写古史,并提出三皇说和新的五帝说,实际上是对于历史的恢复性书写,具有历史实录和维护汉初赤统本位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炎帝蚩尤氏 炎黄之战 政治文化 对于炎帝的研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学术界,那就是关于炎帝的称谓,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关于炎帝与蚩尤氏的关系,他们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自汉代的典籍称炎帝神农氏,炎帝是不是神农氏,或者神农氏是不是炎帝的问题,后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了[1][第一章]。此外,蚩尤是否炎帝也是一个焦点问题。这种争论带来了学术界对炎帝和神农氏的关注,但同时也使得炎帝研究陷入迷茫:一个连对象都不明确的课题,科学性如何建立起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炎帝文化研究热起来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起。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些制约炎帝问题的深入研究了。如果神农氏不是炎帝的话,炎帝就无足轻重了,他不过发动了一场不义战争而最终被黄帝打败,是个不光彩的角色。像农耕发明,医药发明等,都是和炎帝没有关系的。果真这样,炎帝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假如是,我们又怎么解释司马迁的态度?如此看来,炎帝的身份还是不得不辩的。 此外,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司马迁的叙述矛盾重重,突如其来的这样一场战争带给人们困惑。这场战争描述是怎样诞生的呢?我们也必须加以考辨。 一,炎帝担当者的称谓 炎帝本身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它是由许多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的共称。我们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把炎帝仅仅视为一人的独称,把炎帝视为唯一的一个首领。这样,许多历史上本来合理的叙述就成为矛盾。我们不能掏空炎帝的内涵来谈炎帝。 炎帝称谓是由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炎帝这个称号,二是担当炎帝的那个氏族的姓氏,二者的结合是炎帝的一般称谓,如炎帝神农氏,指的是担任炎帝的神农氏族,他的身份是双重的,炎帝是一个特定的联盟的公共领袖,神农氏是氏族的姓氏。还有三部分的构成者,除帝号,氏族姓氏外,那就是这个首领的名字。如,炎帝神农氏,有名魁隗者,也有名帝承者[2][卷一],神农氏凡八代担任炎帝一职。帝承即炎帝神农氏帝承,魁隗即炎帝神农氏魁隗,这是炎帝的完整称谓,怎么能够凭炎帝两个字就可以论述炎帝呢?到底哪些氏族的首领担任过炎帝这样一个职位呢? 第一,神农氏。这是后来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但是,这无论如何都是确认炎帝身份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早于司马迁《史记》的《世本》里,已经明确指出:“炎帝神农氏。”[i]《世本》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或者秦到汉初,司马迁也引用讨论该书内容,说明早在司马迁 以前,人们已经将炎帝神农氏合一了。东汉郑玄注《礼记·月令》称:“炎帝,神农也。”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有神农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也,代伏羲氏。”东汉时期的人们已经很清楚得懂得炎帝和神农是不同的称号,但二者是统一的。所以,班固在《汉书》的《古今人表》里,明确指称:“炎帝神农氏。”司马迁也没有说他们是两个人。我们很清楚看到,炎帝为神农氏是汉代较为普遍的看法。炎帝神农氏除了魁隗,还有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和帝榆罔。神农氏族的八代首领担任了炎帝的职务。 第二,厉山氏。厉山氏又称烈山氏,因为音变成为两种称呼,所以这二者是一样的。《左传》和《国语》都提到烈山氏之子柱的事迹。《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这里说烈山氏是有天下的,是人们把他和炎帝联系起来的重要因素。东汉郑玄注释《礼记》,于注《祭法》篇指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当时,他没有直接说厉山氏就是神农氏。他是分别说炎帝神农氏,炎帝厉山氏的,这说明,炎帝是多个氏族、多个首领曾经担任的一个具有公共权力的职位。 第三,大庭氏。也为郑玄所称。《礼记·月令》注:“炎帝大庭氏也。”《左传》昭公十八年疏也称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又有言伊耆氏为炎帝者,吕思勉先生著文详论此事。[3][第七节] 第四,归藏氏。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在炎帝神农氏以下,先列列山氏,再列归藏氏。班固对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有所不满,因为司马迁将历史从黄帝开始,把黄帝以前的一段很长的有记载的历史割断了,又因为他改变了汉初的炎帝崇拜习俗,因此,在《汉书》这样一本断代史的著作里,班固想通过这样一个具有通史性质的古今人物表,补足一段历史世系。在这个表的序言里,班固说,唐虞以上,“诸子颇言之,虽不考乎孔氏,然尤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诫后人,故博采焉。”[4][古今人表序]归藏氏属于炎帝系列,应该是有所本的。 第五,蚩尤氏。炎帝蚩尤氏是历史的存在,是不能否定的事实。《逸周书·史记篇》:“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 烈山氏可以归于神农系列,归藏氏也排在神农氏之下,大庭氏归属不详,或为独立一支,今不可考。炎帝系列最著名,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大的即是神农氏和蚩尤氏两家。 二,《史记》的叙述模式与成因 否定炎帝神农氏为一人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史记》的两处记载,一处是《五帝本纪》,里面没有明确说炎帝和神农氏为一人,而是分别称炎帝和神农氏。另一处是《封禅书》,里面明确说:“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看起来神农氏和炎帝是两个人。 我们不能以《史记》的不明确的表述来否定《世本》、《汉书》和《帝王世纪》的明确表述。简单地否定任何一方都是没有道理的,凭什么说司马迁就是对的,而班固就是错的呢?这种判断的方法论上本身就有问题。何况司马迁并没有说神农氏本身没有担任过炎帝,《史记》本身也给了我们关于炎帝和神农氏关系的丰富信息。事实上,是我们没有理解司马迁特有的历史观造成混乱,并不是司马迁本身有什么问题。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五帝中除黄帝外,称谓都叫帝某某,如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而不叫颛顼帝,喾帝,但是,《五帝本纪》里却提到了炎帝。这里的含义是:黄帝外,其他四帝均为黄帝之后,五帝是一个血统,一个系列,这在叙述中十分明白。五帝是从黄帝开始的,故称黄帝,而不是帝黄,其他继承者,都是帝某某,既表现为血统的一致性,也表现为文化的一致性。《大戴礼》有《五帝德》篇,五帝之所以为五帝,在于德,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而炎帝和黄帝不一样,是“异德”,因此,炎帝不能和五帝并列在一起。炎帝是另外一个系列。我们在《帝王世纪》里发现了这样的叙述,炎帝称谓是某帝,但是,炎帝的后裔则是帝某,如所谓的炎帝八代,帝临魁、帝直、帝榆罔等,和《史记》对黄帝系列的称谓一样。显然,黄帝和炎帝是不同的两个系列。 由于《五帝本纪》是从黄帝开始的,所以,黄帝为尊,炎帝就不能尊称为帝了。对于既往的老炎帝,便直呼其氏姓神农氏,而对于那个新的炎帝蚩尤氏,司马迁时而称之为炎帝,时而称之为蚩尤。于是,对于炎帝系列的首领,司马迁用了三个称谓,即神农氏、炎帝、蚩尤。这就容易让人们十分迷茫了。其实,这里只有两个人,即炎帝神农氏,炎帝蚩尤氏。蚩尤曾经驱逐炎帝神农氏的最后一位领袖帝榆罔,自称为炎帝。 关于蚩尤,在传世的材料里,他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是被诛杀,一是做了黄帝的战神。司马迁是认同被杀的材料的。今天所见到的蚩尤被杀的事迹,主要来自《史记》,《山海经》主要是“荒经”记载蚩尤被杀之事,但“荒经”一般认为是汉代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史记》的影响。而在先秦时期,人们没有说过蚩尤被杀,没有黄帝战蚩尤的记载,相反,他与黄帝关系十分和谐。《韩非子·十过篇》载: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在这里,蚩尤最多是臣服了,在黄帝的仪仗里,蚩尤居前,显然关系和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与此明显不同,现引述如下: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里逻辑其实是清楚的,但是由于神农氏、炎帝和蚩尤分开叙述,两位炎帝一下子好像变成了三位。“神农氏世衰”,说明统治联盟达八代之久的神农氏族目前有些力不从心了。蚩尤夺取了炎帝之位,所以是“蚩尤最为暴”,那么那个侵陵诸侯的炎帝就是蚩尤无疑。轩辕组织诸侯联盟,三战取得胜利。但是,蚩尤还是作乱,于是轩辕再次组织联盟,擒杀了蚩尤。轩辕于是不客气,代替了神农氏,作了黄帝。叙述中,司马迁对于蚩尤时称炎帝,时称蚩尤。 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实为一战,学术界已经有较多的论述,如梁玉绳,蒋观云,吕思勉,杨宽等,战炎帝就是战蚩尤,这样,在司马迁的心中,炎帝就是蚩尤。“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3][第八节]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又单称神农氏,而不称其为炎帝呢?称神农氏,表明那时神农氏已经不是联盟首领,所以不能称为炎帝了。由于蚩尤实际上做了炎帝,炎帝的称谓仿佛就不怎么光彩,故把它和神农氏分开。这是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对炎帝系列的称谓的基本特点。 在《史记·封禅书》里,司马迁引管仲的话,叙述十二家封禅者,前几位是: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等,神农氏是单列出来的,后面是炎帝。显然,这个炎帝和神农非一人。据《路史》后记所述,蚩尤号炎帝,兴封禅,那么,这个炎帝也是指的蚩尤。司马迁是非常注意身份的,在轩辕未作黄帝前,司马迁一直称他为轩辕。当他说道轩辕“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后,《五帝本纪》的叙述就都用黄帝的称呼了。由于司马迁的正统思想,他没有在本纪中承认蚩尤的地位。故没有说代炎帝,也没有说代蚩尤,而是说代神农氏,表明了他对蚩尤的态度,这里炎帝便只是一个作乱的坏蛋。 隐去炎帝是一批古史专家形成的一种叙述语气。如《易传》“系辞”称伏羲、神农、黄帝,中间没有炎帝,炎帝到哪里去了?因为炎帝就是神农,为什么不称炎帝呢?这是他们正统的史学观的缘故。《大戴礼》里的“五帝德”从黄帝开始,以前就不能称帝了。伏羲和神农皆为氏,虽然他们都是远古的首领,是实实在在的“帝”,但正统儒典的不能称他们为帝。这就是炎帝为什么在有些史籍和文献里见不到的缘故。 我们在汉代画像石的古代帝王图谱中,如嘉祥武氏祠里,也看到这样的叙述语法:神农后便是黄帝,没有炎帝。这是一批人坚持儒典的叙述语气,认为炎帝和蚩尤关系太重,神农氏的名声很好可用,便用神农氏代炎帝,蚩尤被视为篡逆,不予承认。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在《封禅书》里又要说出一个炎帝来呢?这不是司马迁本人的意思,他对十二个古代封禅的帝王的名单抄录是来自《管子》,是实录而已。同时,蚩尤确实是以炎帝的身份封禅的,由于封禅的都是杰出的古代帝王,不好说蚩尤也参加封禅了,所以就用炎帝之名,增强封禅的神圣感。 引起最大争议的《史记》中的这段话,称神农而不称炎帝,是遵循了儒家史学的语法,五帝前不称帝,体现尊卑秩序,与《易传》精神一脉相承。 那么,既然炎帝如此之坏,而刘邦又崇拜炎帝,怎么办呢?《史记》使用了炎帝的另外一个代名词:赤帝。如刘邦是赤帝子,把刘邦在家乡对于炎帝蚩尤的祭祀分别称谓赤帝,蚩尤。仿佛赤帝和炎帝就没有关系。这样一种语汇的变化体现出司马迁的良苦用心。赤帝与炎帝的区分表现出面对一个复杂的历史对象,司马迁处理的一种独特方式,既表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现实立场,又不能明显动摇现实的文化秩序。 另外一种关于炎帝称谓的叙述模式与此相反:黄帝以前的帝王皆称帝,神农即是炎帝。其代表是《世本》,班固《汉书》和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世本》称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称:太昊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皇甫谧在黄帝之前,称炎帝神农氏,称太昊帝伏羲氏,这便是三皇系列。在三皇系列里,炎帝神农氏获得帝的身份,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不是班固、皇甫谧的杜撰,反而是对古史的重要修正。改正了儒典造成的古史系列太过短促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历史的修正。事实上,不是班固、皇甫谧把炎帝和神农氏连在一起了,而是司马迁有把神农氏和炎帝分开了。人们一般责怪皇甫谧,其实,他只是承袭了《世本》和《汉书》的表述而已。但是,他们和司马迁一样,没有给蚩尤帝王之位,班固还将蚩尤视为下下之流。 三皇的意义在哪里呢?它不是层累地造成古史,而是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恢复历史的一定的本来面目,改正司马迁叙述的偏颇,展现较为真实的上古史的面貌;二是改变汉武帝以来,以黄帝为尊的文化表述,恢复到汉初的赤统,构建像刘邦那样的炎黄同祀的和谐传统。宋衷注《世本》,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均以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三皇,这是在构建炎黄的和谐,这种传统为后代所继承,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乃三皇世系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司马迁五帝世系的结果。这样看,三皇对于历史的实际影响要大于司马迁的五帝说,也就是说,后来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接受司马迁的世系。而新五帝说的开头一位是少昊,即青阳,本来继承黄帝作为联盟的领袖的,但是司马迁竟然不予叙述。《史记》“索隐”以为少昊为金天氏,不合五行之次序,所以不叙。但是,这里面的更深层的问题是:少昊可能与炎帝族有关。少昊号青阳,这样的太阳崇拜的名号显然有些炎帝嫌疑。又据《帝王世纪》,炎帝都曲阜,即古穷桑,而那里也称大庭氏故国。如前所述,大庭氏乃炎帝之族。而少昊都曲阜,并有号穷桑帝,[2][卷二]这不是炎帝的传人吗?而《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少昊以鸟示师而鸟名的,继位时,有凤来仪。日鸟一体,这是中国神话传统,少昊与炎帝的渊源太深。更有甚者,吕思勉先生认为少昊乃是蚩尤一系,也是有相当的依据的,如《逸周书》说“蚩尤于宇少昊”[3][第九节]。司马迁对炎帝有偏见,故略去了这样一位有影响的首领,可见他也不是“实录”。 宋衷和班固的五帝说,以少昊为五帝之首,这是明显要把司马迁的五帝世系改过来,主要是去除黄统的地位,还汉代的赤统之本。少昊为五帝之首也是给他一个实在的地位。 宋衷和班固更接近历史本源,三皇说更富有历史的内涵,新五帝说也较司马迁之说更忠实历史事实本身。司马迁过于拘泥“考信于六艺”,他的叙述有其自身的逻辑,但不能因此说班固等人的说法有问题。 三,关于炎帝蚩尤氏 承认蚩尤的赤帝的地位,把蚩尤视为炎帝,这是一种叙述模式。如《逸周书·尝麦解》有段话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解释历来不是很准确。现引述如下: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野,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这段文字有个关键词,即“二后”。人们过去说的,无论是天皇还是地皇,都没有根据;说成炎帝黄帝,也于与语义不连贯。其实,文字本身很清楚,说完“二后”,即“命赤帝”云云,“命蚩尤”云云,二后即二帝,实际上就是赤帝、蚩尤。黄帝此时势力尚弱小,从他与蚩尤作战开始节节败退可以知道,那时,黄帝也只是一个联盟成员而已。作二后者是谁不详,应是一次联盟大会的决议,由于联盟对天的信仰,故有上天的名义。这次分派,似乎赤帝的任务是分正二卿,即确定联盟成员的职位,而蚩尤则总理天下大事,执掌上天给这个联盟的最后的权力。为什么说是“末成之庆”呢?我们看《史记》所说的“神农氏世衰”就会明白,确实,掌管了八代五百多年,神农氏炎帝族有些力不从心了。神农氏“世”衰,即神农氏的后代有些软弱,新一代的首领是榆罔,他的任务不是临四方,似乎只是一个象征席位,实际执政者乃是蚩尤。是谁来主持召开这样一次盟会呢?如果是榆罔,他不大可能把重要的权力交给蚩尤,如果有其他的强者,这个“二后”赤帝和蚩尤谁都没份,那么主持者可能就是东方的蚩尤。炎帝族东迁,蚩尤族是东方土著,实力强大,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区,他必定要求得和当地土著的结合。炎帝迁都,必有隐忧,实际上前后都有危机。蚩尤族有条件地接纳了炎帝神农氏,这就是那次“建典”。 《逸周书》和《路史》的相关材料说明,蚩尤后来赶走了炎帝榆罔,自己号炎帝,可见在那次盟会中,这个“临四方”的权力是他自己争来的。由于其权力中心主要在阪泉一带,又号阪泉氏。他有一项重要的事务,就是兴封禅。《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古代帝王,有神农氏封禅,炎帝氏封禅,就是没有提蚩尤氏,说明炎帝就是蚩尤氏。现在看,蚩尤不是神农氏炎帝血统,但蚩尤是炎帝联盟的主要成员。蚩尤夺取了炎帝之位,并使用炎帝之号,表明他对该联盟历史的认可,他自然也就成为炎帝族,这和黄帝不一样,黄帝接管联盟,名称都改了,炎帝的文化包括传说信仰等,都受到一定的抑制。今天我们见到的历史,炎帝的文献有限,说明黄帝族不是炎帝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有更多的新的文化要素。黄帝族是改朝换代,蚩尤族是内部调整,性质是不同的。我们要强调的是:蚩尤氏举起了炎帝的旗帜,而黄帝改变了这面旗帜。虽然榆罔向黄帝求救,但黄帝似乎没有帮榆罔的忙,而是自己登上了联盟盟主的席位。 蚩尤被击败,炎帝文化便退出主流文化的舞台,转而进入民间,从东方到南方,到处留下蚩尤氏的足迹,实际上也是炎帝的足迹。蚩尤的存在使东部一度成为文化中心,也使东部成为炎帝文化区。蚩尤是炎帝文化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继承者,他给已经衰微的炎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东部一个庞大的族群整体加入了炎帝文化的阵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西部的古老文化是炎帝神农氏主宰的,他向东部发展时,带动了东部的一大片土著加入炎帝集团,蚩尤氏接过了炎帝的大旗。这时,黄帝轩辕氏开始崛起,神农氏与黄帝合作了,炎帝蚩尤氏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和黄帝发生尖锐冲突,其结果传世的文献有两种说法,一说蚩尤战败被杀,一说蚩尤也和黄帝合作,担任战神。就传世的文献看,后一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关于黄帝和蚩尤合作的记载很多,如齐国宰相管仲把蚩尤说成是黄帝的“六相”之首,《管子·五行》篇称: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那么,蚩尤不仅不是一个武夫,而是懂天道的道德建设者。 在更早的文献,《韩非子·十过》里,神话般地记载了黄帝的典礼:蚩尤奔走先后。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的传说中,蚩尤和黄帝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和谐的关系在秦汉时期还在延续,最珍贵的一段史料是《史记正义》所引的《鱼龙河图》: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这里蚩尤不是被杀,而是臣服,作了黄帝的总兵指挥。他死后,连画像都有安天下之功。 东汉的《越绝书·记倪内经》是这样记载炎黄和蚩尤的关系的:“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该书应该是东部的作者所写,他们似乎没有认为蚩尤被杀,也没有认同炎黄大战。 综上所述,蚩尤一度代榆罔成为炎帝,并到泰山封禅。他可能和黄帝发生冲突,但最后与黄帝合作,辅佐黄帝安定天下。东西部地区,这种民间传统尤深。《述异记》记载有蚩尤神,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冀州一带有蚩尤戏,头戴牛角相抵。据说,汉武帝时,太原有蚩尤的神像出现,龟足蛇首,当地立祠祭祀。《述异记》的这些记载,表明在民间有着与官方(武帝时候开时形成的主流意识)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 东部地区一直没有忘记蚩尤,汉初,不仅刘邦所在的东楚地区如此,齐地八神祭祀依然。八神古已有之,一天二地,第三就是兵祖蚩尤。显然,人们一定不会认为蚩尤是败兵之将,否则怎么能够作为战神呢? 四,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传说与汉代文化观 汉代所称的炎帝多指蚩尤。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与汉代政治生活有关,汉代存在着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不同派系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影响炎帝的称谓,并且是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发生的动因。 关于炎黄之战,日本学者认为,可能是齐国田氏代齐的政治舆论。田氏属于姬姓,是黄帝族,姜齐是姜姓,是炎帝族。田氏代齐即黄帝代炎帝。所以炎黄大战表现了齐国的政治生活,体现陈(田)氏击碎姜齐的政治信仰机构的目的。[5][上编]钟宗宪则认为是姬周成长与姜姓矛盾的体。[5][上编]把炎黄或者蚩尤的故事视为一种现实反响是一种颇有价值的思路。因为我们发现,这些传说演绎出不同的版本均因为不同的现实观念所致。传说中的历史并不都是历史的再现,更多的是现实的反响。传说中的事实反映的不是传说时代的历史,而是传说产生时代的历史折射及其愿望抒发。 从汉初的情况看,至少在东部地区,在刘邦的家乡一带,蚩尤还是被视为炎帝,并且获得与黄帝同等的祭祀地位。刘邦被视为赤帝子,著名的斩蛇起义的故事,刘邦就是一个赤帝的化身。刘邦对蚩尤尤为敬重,在沛县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6][高祖本纪]这实际上就是在祠炎黄二帝。他造反,首先亮出的是红旗,“帜皆赤”。弥漫朝野的角抵戏即蚩尤戏,表达出人们对这位古代帝王的怀念。汉代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蚩尤文化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发展起来的。这个来自东部的帝王明确说,他十分重视祭祀,“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6][封禅书]这是东部老家的神灵进入国家祭祀的中心,同时也把西部固有的炎帝崇拜重新恢复起来。在汉代,人们把炎帝和蚩尤联系起来是很正常的。在汉初很长的时期里,赤帝是信仰的核心。而炎帝,蚩尤,刘邦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那时蚩尤即使不是独尊,也是和黄帝等神和谐并存的,他的地位比黄帝更高也是事实,这说明,汉初炎帝受到尊崇,而这位炎帝是东部的蚩尤氏,是最后的一位新的炎帝。刘邦把自己视为赤帝,实际上是把自己当作蚩尤传人。 那么。炎黄大战,或者黄帝战蚩尤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这与汉代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这种传说发生的背景,在形式上看,是帝德五行之争,实质上则是汉王朝政治矛盾的体现。 这种以赤统作为汉王朝代表的政治神话来源于战国以来的五德终始说。邹衍是最早阐述五德转移的学者,他说“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6][孟子荀卿列传]高祖刘邦时尊赤统,崇拜炎帝,文帝时虽然有人提出要行黄帝土德以尚黄,但是,文帝没有采纳。景帝时一仍其旧,继续崇拜炎帝。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文化发生变革,很重要的一点是炎帝赤统变成了黄统。齐人公孙卿上书称“汉兴当复黄帝时”,他讲了一大堆故事,尤其是黄帝封禅升仙的故事,弄得汉武帝心里痒痒,梦想自己要像黄帝一样成为神仙。后来武帝去祭祀黄帝冢,仿黄帝封禅,最后“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尚黄”。[6][封禅书]这是太初元年,汉家的天下改变了颜色。文化上也一改汉初以来的黄老无为学说,实行儒学独尊。 这样,黄帝被遴选为民族祖先,五帝的历史系统中便没有了炎帝的地位。不仅如此,炎帝,还有蚩尤氏被描绘为恶劣的形象,在神话和传说里因为无道而被杀死了。这些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被记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实录”精神的司马迁不去叙述炎黄和谐、黄帝蚩尤和谐的故事,而是选择炎黄大战、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予以书写,体现出强烈的改变文化形象的意图。 关于先秦的炎黄矛盾的记载,只有《国语·晋语》里有几句记载:“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人们把用师相济说成“相挤”,这可能就是司马迁炎黄大战的最初源头。但是,司马迁好像并没有采纳《国语》记载的其他内容进入《史记》,《史记》有着明显的价值选择。首先,《国语》里的这种兄弟关系被司马迁拆散了,《五帝本纪》只是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并没有说炎帝与他有什么关系,便直接说神农氏衰败,蚩尤为暴,炎帝侵凌诸侯。司马迁是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