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还是一代理发师?——王家卫的选择题

一代宗师,还是一代理发师?——王家卫的选择题,第1张

拍《一代宗师》,王家卫装了满肚子民国人物和故事。

**里章子怡饰演的宫家二姑娘宫若梅,为了报杀父之仇,断发奉道,一辈子不婚嫁不生育。原型是民国时代的奇女子们,其中一位是施剑翘。她的父亲,奉系第二军军长施从滨受俘于北洋军阀孙传芳,被孙杀死,悬首曝尸三日。施剑翘20岁,立誓复仇。先是寄望堂兄,落空,又有人用代为复仇为交换来求婚,她真嫁了,丈夫一路升官,却老是推脱“时机不成熟”。施剑翘携幼子不辞而别,自己探得孙传芳下落,在孙传芳去天津佛教居士林进香时,用勃朗宁手枪连发三枪将其击毙。成为轰动民国的一件大事。此时距其父被杀已十年。

“民国人的刚烈,达到这个极致。”王家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片中,佛山人叶问7岁学拳,成了咏春拳名师陈华顺的关门弟子。叶问后来又叫“培德里叶”,因为整个培德里都是叶家的。40岁前衣食无忧,让叶问可以沉湎于对功夫的喜好。《一代宗师》真正的故事从1936年讲起,叶问在这一年由两广国术馆推举,与从奉天南下办引退式的中华武士会会长宫宝森过手,取胜。宫家二姑娘不服,给叶问递帖相约一决高下,这次叶问输了。抗战爆发,叶问、宫二、一线天……这些当年的武林高手,各自流落。

《一代宗师》事实上应当归入华语片导演尝试功夫类型的那波潮流。李安1999年拍《卧虎藏龙》,张艺谋2001年拍《英雄》。《一代宗师》剧本2001年注册,真正开拍已是2009年底。

潮流中几张面孔反复出现:梁朝伟、章子怡、张震。但这次,梁朝伟真开始练武。“我从小就喜欢功夫,武打电视剧也演过不少,像《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但从没学过功夫。《一代宗师》开拍前一年,我47岁,真正开始学咏春。”梁朝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虽然原本在2012年上映的计划落了空,《一代宗师》却没有变成“一代失踪”,自嘲“拖稿王”的王家卫也真的交了稿。想在2012上映,因为正好是民国百年,王家卫希望在一百年后回顾那个年代,写出“中国人的美”。

“今天我们回头看,民国实在有些东西太美好。但再往后50年,回头看2013年,也有它的美好。每次我们回头都是这样。我们总说,很好的东西不见了,其实可能只是暂时不见。”王家卫说,“不少**讲人的丑陋、黑暗,剧情好发展,也好写。但任何时候你都会碰到一些人,觉得他们很美。中国人有非常美的一面。”

从真正筹备开始,**《一代宗师》历时十年多,拍摄耗时三年。直到2012年11月上旬,剧组仍在广东开平补拍,停机当天,还拍摄了九个多小时。王家卫舍不得结束,因为这样的台前幕后阵容,投入这样多的力量创作,在他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可一不可再了。他说这甚至可能是自己最后一部胶片长片。拍《一代宗师》的富士胶片,是这个型号生产线上的最后一批,王家卫特意保留了一盒:“很伤感,你会看到那些摄影机,今后它们该做什么呢?”

**最后一个镜头,落在宫二决意复仇时停留的佛寺大殿。那是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殿,建于1020年,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1948年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一枚炮弹击穿大雄殿殿顶,落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双手中,却没爆炸,只是损伤了佛像右手。镜头扫过尘封的佛台上一盏盏燃亮的佛灯,呼应**里武林前辈嘱托后辈的一句词:“点一盏灯,留一口气。”王家卫说,“好东西某天还是会保留下来。”

“生活才是最高的高度

南方周末 : 你对民国的怀念在哪里?

王家卫 :并非我对民国特别情有独钟,只不过是这戏以叶问为主线,而叶问这一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民国历史。民国是中国武术的黄金时代,那时大家都认为需要一个强国,这是个独特的时代,从武术家身上我们看到很多那个年代家国情怀的东西。很多**会写我们现实的一面,我希望这部**能体现出中国人美的一面。

譬如说宫老爷子跟他师兄丁连山的关系,他们就是愿意成为一个面子,也愿意成为里子,因为大家有一个不同的责任,那一别就是三十年,对宫老爷子来说,他会认为练武之人轻生死重离别,这不是一般民族会有的。

南方周末 : “里子”和“面子”怎么理解?

王家卫: 炖蛇羹那场戏,你要留意一下丁连山说离开东北是1905年。那年中国历史上有件大事,就是“北方暗杀团”的吴樾行刺(满清出洋)五大臣。吴樾、张容那一批北方豪杰,要把满清推翻,他们以暗杀为方法。

梁启超说那个年代是暗杀年代。推翻满清,一是共和、革命,一种就是最激烈的,暗杀。一明一暗。

他们认为推翻满清不能用温和的政治运动,必须要用极端手段,就是暗杀。丁连山和宫宝森分手的时候,丁连山问宫宝森,掌一个门户容易还是浪迹天涯容易。宫宝森说当然是掌一个门户容易。那丁连山就说,他就去做那件不容易的事。

这是真有其事的:一个日本浪人叫薄无鬼,在东北奉天大街上,用武士刀画一个圈,说这是日本领土,进来就死。这是圈套,结果很多热血的国人都去挑战,死了。圈越来越大。丁连山把薄无鬼干掉,从此离开东北走进“鬼道”,他也得了外号叫“关东之鬼”。

宫宝森就是“面子”,接替师兄做中华武士会的会长。中华武士会,明里是武术救国,暗中就是北方暗杀团。就像日本的柳生家族有“明柳生”和“暗柳生”,明就是将军家的教练,暗的都是专事暗杀的隐者。

故事特别动人,但是因为赵本山老师那个时候身体不行,所以没办法把他那条线拍得更仔细。

南方周末: 影片里你安排了很多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他们各自做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王家卫: 从清末民国,到抗战,到香港,这是一个大时代,里面发生了多少事。大时代里,每个人要选择,有一些人会继续往前,有一些人宁愿留下,有一些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时代,其实生活才是最高的高度,不管你的武艺有多高,生活才是非常难越过的高山,它可以消灭你的意志,蹉跎你的事业。最后**里很多人都可以成为一代宗师,章子怡可以,一线天可以,马三也有这个能耐。但最后只有叶问走到了最后,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了下去。

南方周末 : 所以你觉得叶问其实才真正越过了最高的高山。

王家卫: 对。当年很多人认为,武功秘籍每代传人不要超过16人,不要传外人。但叶问到香港后就把咏春发扬光大。他们说他把咏春最古典的精神弄没了,所以说是因他而起,因他而终。但对叶问来说,他没门户之见,认为武术应该是大统。

南方周末 : 除了大选择之外,**里还有两个关键词,转身和回头。

王家卫: 我为什么把叶问跟章子怡对立,他们是一阳一阴。武功上也是,因为咏春拳基本上是直线的,只有眼前路。最主要的是面对面,他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章子怡的八卦掌,认为两点之间最短但不一定是最快。她会绕圈,走到你背后。这也代表了两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眼睛永远望着前面,章子怡是永远看后面,到最后她宁愿留下,因为她一生都在回头。

所以为什么梁朝伟说你缺一个转身,你没往前看。那老猿挂印的那个回首望月,就是说很多时候回头是一种回想,一种反思,但有时候也是怀旧。

《一代宗师》似乎永远也拍不完,直到停机当天,王家卫还拍了九个多小时。**版本剪了又剪,演员们和观众一样,不到**上映,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戏份。 (剧组供图/图)

他们没有光环,他们更动人

南方周末: 张震演“一线天”,与梁朝伟演的叶问没有对手戏,他们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王家卫: 他和梁朝伟平行——都是武功高强,经历苦难,最后都到了香港,都为生活做了并非自己理想的事。最后都是开宗立派,但一个有了光环,成为一代宗师,另一个就成了一代理发师。也就是戏里说的人活一世,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都是时势使然。但是其实更动人的是,很多人默默在做很多事情,他们没有光环,他们默默地把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路传下去。

南方周末: 所以更动人的是那些“一代理发师”?

王家卫: 我小时候,家下面有一个理发厅,小的时候就听说很多身怀绝技的高手都混到里面,到了香港之后就是地头蛇。

张震演的一线天,原型其实来自两个人,第一个人是八极拳的大师,叫李书文。他出手不留情,但是他人非常懒,他说有用的一招就够。另外一个是台湾的大师,叫刘云樵。他在民国时代也是一个特工,也是为了抗日做了很多事情,之后到了台湾也是发扬八极拳。

很多人都身怀绝技,有些人能拿到光环,那是因为他有这个机遇。但是没有这个机遇不代表你不需要做这些事,有些人没有这个光环,但是一路在保存祖宗存下来的东西,我认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东西。

南方周末: 武林人士在风月场所“金楼”聚会,有句解释也很好,叫“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这是研究史料找到的,还是你自己的感悟?

王家卫: 是我的感悟。你要注意到这个金楼叫“共和楼”。宫老爷子讲“我一辈子做成三件事”之前,其实还有另外一段话。但可能太长。他说我那年带着一帮人从东北,穿着皮袄一路脱,进关内,到佛山,进了金楼才知道自个儿是土包子。这里的景是满室描金一尘不染……但我们不是来嫖的,我们到金楼,是来送一个炸弹。炸弹是蔡元培先生配制的,三天之后,就炸了广州将军凤山,民国就此开始。所以这个楼叫共和楼。它是一个风尘之地,但里面都是英雄。

因为没有了这一段,很多人就说为什么这些武林中人都在“堂子”里面。要知道溥仪的退位诏书,都是那几个执笔的人躲在堂子里写的——不能让人知道,大隐隐于市。

南方周末: 还有一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王家卫: 念念不忘是自己的初衷,叫做不改初衷是英雄。不迷不成家,你必须要对你的事业念念不忘,你要专注,不断地灌水的时候,结果这个树才会长出来。

他们第一代的中华武术会的人说,强国强族,武术救国。那个蛇羹就是他们的初衷和理念。他们希望把这个理念继续下去。宫宝森是一个很伟大的老人,他在叶问身上看到了这个希望,所以他最后承认自己输了,他说我把我的名声借给你。这就是期望你可以把这个火把继续下去。

“高手一摸手就知道高低”

南方周末 : 宫二打败马三,关键的招数是两手托住对方下巴推出去,宫宝森死的那场也用这招。这是你从美感上作出的选择,还是从八卦掌专业角度,就该用这个动作?

王家卫 :我希望**的招数跟剧情是配合的。我看到形意拳有一手,叫“老猿挂印”,其实很简单,用膝盖撞到你的胸骨,叫挂印。这是要死人的。马三那个时候给日本人做事,希望“挂印”,但宫宝森告诉他这一招的关隘是“回头”,我认为这刚好跟剧情契合:老爷子希望他回头,但他没有回头。章子怡那招叫“叶里藏花”,破他的“老猿挂印”。这是文戏武唱。

南方周末 : 拍武打戏的时候,演员的武术师傅和八爷(动作指导袁和平)同时在场,他们对武术动作的观点肯定不一样。谁最后说了算?

王家卫: 这是这次拍戏最微妙的地方。对八爷这样的**武行来说,有句话:小孩、狗、教头,是最难搞的。小孩,你要教他打功夫是很难搞的;动物不用说,更难;还有就是教头,因为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念——这样不行,不是我们门派的东西。但这次融合得比较好,因为大家都有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各个门派的一招一式,都要标准。取舍在于,有时候这一招不规范,但会好看,也还在情理之中。当中的平衡是在这里。

那些老师永远就跟你说,(我们门派的东西)一手就死了。你不能永远都是一手啊,那这个**就完蛋了,不能看了。黑泽明那种,刀剑还可以,拳脚不能这么做。

南方周末: 你寻访民间武术高手的过程里,有的师傅会表示,愿意让自家功夫出现在影片里,但条件是不能输给咏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家卫:所以到最后我要非常感谢王世泉老师还有几位八卦掌的老师,他们没有计较这个。一般来说,你这个**是讲叶问的,那我们门派是输还是赢?我们这个不能输的,输了我们就是罪人了。我解释给他们听,这个**不是只有一个宗师,也不是讨论输赢的问题。最后这些老师很信任我,这是我的幸运。

其实这个戏里所有的武功,有些地方是很有趣的。比如叶问和宫老爷子掰饼这一场,一般人不知道为什么梁朝伟一次是掌心向上,一次是掌心向下。要是行家你会知道,掌心向上的叫阳手,一般来说就是“慈悲”——你的重心从地下上来,会伤人不会死人;阴手就是“超度”了。叶问试过阳手,试过阴手,他知道都不是方法,最后用了听桥,就好像咏春的黏手,也跟太极的推手一样,就是听你的劲儿,跟着你走。所以其实很过瘾的。但是有些东西要内行看才会说,哎,王导还是懂一点哦!

南方周末: 片头叶问的台词是“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输的躺下,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这是否是推崇赢者战略?

王家卫: 不是,不是赢者的战略。武术到最后其实讲得就是一个艺术。中国门派功夫120多种,每一门每一派都有他们的手法,到最后这是一个手段,最后的目的,要不就是躺下要不就是站着。只有站着才是对的。人家说你的拳不是很重,我的拳比你更重。没有什么可以讨论,在武林当中比一下就知道了。

高手其实一摸手就知道高低。以前的人,要给彼此面子,给台阶下,我觉得这是最有趣的。要毁一个人的名声,是很大的事情,因为他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门派,两个门派之间的仇就会没完没了。

南方周末: 三年寻访民间宗师,你对现在的武林状况有什么感受?

王家卫: 中国武术现在分开两个部分:一是体制内的竞技武术,把武术运动化,没有门派观念,都是套路。但没有门派就没有传承,没有师徒关系。其实以前中国人说的“手把手教”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事情是口传心授,你必须要练到某个程度,火候到了,师傅捅一下,豁然开朗。民间的传统武术的发展让人担心。现在这个时代,父母不会让孩子从小去练武术,都是练个跆拳道、画画、弹钢琴……练武是不可能的。我访问过的不少老师,都是五十多岁,他说我们是下岗以后才可能重新练,我们这个门派里最年轻的徒弟都是50多了。你说担不担心。穷文富武,你为了生活不可能练的。

后人编著的公案小说《施公案》(写江都知县、通州漕运总督施世纶破案故事的小说),将窦尔敦的生平事迹加以改编收入其中。京剧艺人又根据《施公案》中窦尔敦的故事改编成京剧,至今仍上演的有《盗御马》与《连环套》。在这两出戏中,窦尔敦不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他与清王朝的斗争,被改为武林中个人恩怨的争斗。《盗御马》写窦尔敦在比武时被黄三太用暗器打伤,一直伺机复仇。十几年后,他得知梁九公携御马外出狩猎,遂潜入梁营盗走御马,并留下黄三太姓名,嫁祸于他,以报前仇。

《连环套》说的是梁九公失落御马,见有黄三太的留名,欲拿其子天霸问罪(时三太已死)。三太好友彭朋为了庇护天霸,责令他在限期内访拿真正盗马之人。

黄天霸乔装镖客外出查访,遇窦部下贺天龙,得知盗马案的线索,乃只身上山进入连环套,会见窦尔敦,劝其交出御马,未果。二人遂约定,次日在山下比武定输赢。是夜,黄的助手朱光祖上山,摸进窦的卧室,盗走其兵器——护手双钩,并将黄的兵刃——钢刀,插留案间,以示警告。窦醒后大惊,深悔自己麻痹大意,在懊恼忿激之下,决定献出御马,随黄到官府自首。

不久之后,窦尔敦之友梁大刚纠合绿林人士,前往劫救,反被窦尔敦斥退。窦获释后,看破红尘,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渡过余生。

此剧的思想性和剧情均较为平淡,故很少整本全剧演出。经常上演的只有《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天霸拜山》一折。这两出戏在表现京剧的唱、念、作功等方面颇具代表性,没有相当造诣的演员,一般难以问津。 清代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彭公案》中的豪侠。后世一些传统通俗文学《大侠窦尔敦》、《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黄天霸全传》、《连环套》也以说书等形式表现他。窦尔敦武艺高强,外号铜头铁罗汉,拿手绝活有螳螂十六式、达摩老祖易筋经、达摩二十四式、阴阳二气拳、虎尾三节棍、双钩等。

窦尔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习武甚精,后又拜一尊佛海靖为师,得其真传,终于艺冠群芳,成为绿林高手。他为人忠厚,性格直爽,讲究义气,侠肝义胆,虽身怀绝技,却并不欺人作恶,而是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拥戴,推举他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京剧《盗御马》讲的是黄天霸乔妆镖客出口外,假意拜山,计诱窦尔敦自认盗御马的故事。 在京剧里,窦尔敦被画成蓝脸。 窦尔墩从少林寺学艺归来,为生活所迫,到本县北宗村李财主家扛活。这年三十晚上,被长工李二拉到家里喝辞岁酒。饮至三更,一个朋友酒醉大哭,大伙问他怎么回事,他哭着向大伙说他在百里以外的张庄张百万家扛活,本来双方讲定,每月工钱三十吊,到年底算账时张百万却按每月十五吊,还说他赖张家的钱,并命家奴把他赶了出来。他有心去告他,一没立字据,二张家与官府勾结,有钱有势,有理官司也打不赢,他只好忍气吞声作罢。窦尔墩听他讲完,从腰里掏出一些碎银子丢在桌上说:“哭有什么用!你家孩子老婆得吃饭,把它收好。”又说:“来!今天是大年三十,咱们共同干一杯,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完一饮而尽。他一放酒杯说:“我去解个手,”就出去了。大伙被他的朋友义气所感动,一时高兴又喝了起来。等了半天,不见窦尔墩回来,刚要去找,他却回来了。大伙重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一个个都睡着了。

天刚亮,突然杀声四起,众人惊醒。只听外边大声喊道:“快交出窦尔墩来!”原来他趁解手的工夫,施展轻功本领,到张庄把张百万杀了。他在墙上写着“杀人者,北京长工窦尔墩也”!张家立刻到官府报案,三班六衙连夜赶往北京捉拿窦尔墩。窦尔墩叫李二开门,衙役们进来一看,只见杯盏狼籍,一个个醉的不省人事,窦尔墩看样子醉得更厉害。李二指着窦尔墩对衙役们说:“列位!这里离张庄少说也有一百里,若是三更杀了人,这时候回不来。你们看他醉成这个样子,什么时候去杀的人呢?再说,他与张东家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怎么会凭白无故地去杀他呢?很可能是他的仇人栽赃陷害,请各位还是三思而行。”

衙役们听了觉得有理,又见众人担保,只好带了保人回去交差。事后,窦尔墩拿出张百万的帽子,告诉大家这事确实是他干的,从此,窦尔墩“百里取人头”的故事就传开了。 《坐寨》这一大段西皮原板,窦尔墩回首往事,他说——“也是某心大意未曾提防”。黄三太不讲信用,明明说好窦尔敦双钩战他金刀,却因不敌,下黑手,用甩头伤了窦尔敦的肩膀,故引出窦尔敦盗马复仇这段故事。“大丈夫仇不报枉在世上,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一场?饮罢了杯中酒换衣前往。”可他万万没想到,黄三太走运,早就命归西天,自然死亡了,可又引出他儿子黄天霸的一段故事。没想到这黄天霸比他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又用阴招,或者你说是高招也行,反正不是光明正大的比武,赢了窦尔敦。(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黄天霸找人偷了窦尔敦双钩,留下自己的单刀,表示我没偷偷趁半夜杀你,窦尔敦觉得自己的武器和命都差点丢了,大方的承认输了)

文献《古城瑷珲》

据爱辉县保存下来的清朝史志《古城瑷珲》记载,窦尔敦(1626—1687)原名窦二东,后清政府贬称窦尔敦。明朝天启年间,窦尔敦生于河北省献县窦三香疃,逝世于康熙26年(1687年),时年62岁。其祖父、父亲都曾参加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父亲窦自忠曾带过13万兵马,任督军。窦尔敦的母亲因窦尔敦造反抗清而被捕入狱,绝食撞墙而死。妻子齐金凤在清军攻打连环套时战亡。窦尔敦有两子,长子窦飞虎,次子窦飞豹。次子后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是今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的窦氏第一代传人。

窦尔敦性格刚烈、豪爽,武功十分出众。康熙年间,他在河北省连环套一带树旗起义,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队伍,绰号“铁罗汉窦尔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决定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强占,激起了当地农民的无比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知道后,他率弟兄们劫了朝廷的十几匹好马。同年又在一个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纲,并把东西分给贫苦百姓。窦尔敦成了清政府当时有名的“大盗”,康熙帝亲自下旨“限期捉拿窦尔敦归案”,并两次派兵攻打连环套,损兵折将,没能抓获窦尔敦。后来,朝廷闻知窦尔敦是个孝子,派人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消息的窦尔敦万分悲痛,为了不牵连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安排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一事。这位将军为巩固边疆,收复雅克萨,广招人才。他对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德和过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当得知窦尔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几经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窦尔敦被流放到归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俄国境内),萨将军选出一批年轻人,让窦尔敦教他们杀敌格斗本领,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好准备。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萨战争打响,中国军队包围了雅克萨城。萨将军派窦尔敦到城中送劝降书,要求俄军投降并撤出雅克萨及占领的地区。窦尔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敌军拒不投降,在清军的猛攻下,俄军大败,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取得了胜利。

俄军不甘心失败,在清军撤回爱辉后,他们又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重修被烧毁的城墙,并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起一丈旗杆,旗杆上设有楼橹。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击战开打,敌将登楼用旗指挥,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为使俄军失去指挥,窦尔敦混入城内将支撑楼橹的旗杆砍断。在敌阵中他只身与俄军奋战,杀死许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又取得了胜利,为《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疆界,奠定了基础。

窦尔敦在此次战争中负了伤,于1687年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今窦集屯)。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萨布素将军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称为“窦尔敦庙”。 窦尔墩,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清直隶河间府县窦三町人,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墩。

窦尔墩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打活,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因不满地主老财为富不仁,遂涉足绿林,抗清反暴。当时,献县以北,河间城以南的方圆数十里区域内,就是他与绿林好汉们经常啸取聚义举之所。窦尔墩一生未婚,他获取的钱财,多用于济困扶危,个人坚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当地百姓对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门富户和反动官府对他却闻风丧胆,恨之入骨。

窦尔墩少时曾拜在当地名师韩实门下习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将石某为师。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尤擅使大刀。绿林生涯,使其深感长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设计改制了一种护手双钩,此兵器兼有刀、钩、匕首之功能,破长兵,敌短器,钩刺自如,攻防兼备。窦尔墩挥起双钩,疾如闪电,势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称它为虎头双钩。

为了扎下反清抗暴的大本营,他把河间府作为攻取目标,并智取得胜,首战告捷。窦尔墩虎踞河间府,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兵部尚书彭朋发兵河间,连战失利,因此被弹劾削职。黄三泰为搭救彭朋,派人指镖为凭,向窦尔墩借银。虽说是借,实则是依恃武力,明抢强夺。窦尔墩是血性男儿,哪买他的帐。黄三泰栽了跟斗,恼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较量一场恶斗。比武前双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黄三泰是个久闯江湖的老手,虽有君子协定,但他仍暗器藏身。临阵双方交手数十合,黄渐觉气力不支,遂背弃盟约,用“甩头”击窦。窦尔墩自恃武艺在身,没提防对方会暗器伤人,遂被击中左膀,遭敌暗算。时清兵突至,窦尔墩率众出逃,失弃了河间府。

此后,窦尔墩又在清皇陵马兰峪以北的风水禁地兴隆山,觅得一处三面临水,一面绝壁耸天的险地,扎下了连环套营盘,继续与清廷作对。后来,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后,只身潜入御马厩,用熏香熏倒守卫,用匕首杀门丁,盗走了御马。此举,使绿林义士大受鼓舞,给了清廷又一沉重打击。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职,黄三泰也因受到牵连。窦尔墩终于报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

官兵攻环套数年不下,便想出了一个先捉拿窦尔墩的老母,诱其投案的毒计。窦母被捕后,官方贴出告示,称数日之内,窦尔墩若不投案自首,便杀其母。窦尔墩是个孝子,求母心切,误投囹圄而亡,时年34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协会名称为“山东省烹饪协会”(SHANDONG CUISINE ASSOCIATION)。

第二条本协会的性质是,从事餐饮业经营以及烹饪技艺、烹饪管理、烹饪教学、烹饪理论的食品营养研究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厨师、专家、学者、经营管理人员自愿组成的全省性的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行业性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第三条本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继承、发扬、开拓、创新”为指针,为会员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传达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反映会员愿望和行业要求,弘扬山东烹饪文化、提高烹调技艺,研究烹饪科学,宣传烹饪知识,培养烹饪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团结广大烹饪餐饮业工作者,为促进与发展山东烹饪餐饮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条本协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的监督管理。本会挂靠单位是山东省旅游局。

第五条本协会的会址设在济南。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本协会的业务范围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反映会员的餐饮行业的问题、意见和愿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二)组织会员和协会办事机构对发展山东烹饪事业和餐饮业的方针、政策、规划、措施等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研究总结餐饮企业深化改革和开拓市场的经验,在业内进行交流和推广;

(四)在烹饪餐饮行业开展创名店、名师、名品活动,组织认定和推荐;

(五)监督餐饮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六)开展烹饪理论与烹饪文化研究,提高烹饪科学水平;

(七)组织与参加省内外烹饪比赛,提高烹饪技术水平;

(八)组织技术与管理培训,提高烹饪餐饮队伍素质;

(九)协助主管部门搞好职工技术等级评定,接受省内外委托办理山东鲁菜烹饪业的技能鉴定;

(十)开展国际烹饪文化教育、技术交流与合作,把山东鲁菜烹饪宣传介绍到国外,把外国先进的烹饪技术与管理经验引进到山东来;

(十一)开展与推广绿色餐饮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推动筵席改革,提倡科学用餐;

(十二)推动餐饮食品特别是中式快餐的开发、经营,配合或承办相关产品和设备的展示、展销等活动,促进山东鲁菜烹饪的工业化与产业化;

(十三)开办实体,开展与烹饪餐饮业有关的经贸往来、人才开发、技术合作;

(十四)承办烹饪技术与业务咨询服务;

(十五)承担有关部门委托办理的有关烹饪事项,开展有益于烹饪事业发展的其他活动。

第三章会员

第七条本协会会员分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第八条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团体会员:各地的烹饪协会、学会、研究会、研究所;餐饮业公司、集团和饭店、

宾馆、酒家、餐厅等餐饮企业以及与餐饮业相关的企业;烹饪院校、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不分所有制性质,凡拥护本协会章程,均可自愿申请入会,成为本会的团体会员。

(二)个人会员:中、高级以上的烹调师、面点师、调酒师、雕刻冷拼师、餐饮服务技师、

烹饪教师、医师、营养师、研究人员、艺术家、烹饪理论研究工作者;从事烹饪工作多年,对烹饪研究有一定造诣和行业经营管理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凡拥护本协会章程,热爱烹饪事业,均可自愿申请入会,成为本会的个人会员。

第九条会员入会手续

凡自愿参加协会者,需提交入会申请书,经本会会员介绍,由本协会常务理事会或授权秘书长办公室会议讨论通过,方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或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应推选一至二名联系人作为团体会员的代表。对热心烹饪事业、积极支持协会工作的知名人士,可由常务理事会直接吸收为本会会员或名誉会员。凡经批准入会的会员,均发给会员证书。

第十条本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协会和当地烹饪餐饮协会组织的有关活动;

(三)对本协会工作的监督、批评和建议权;

(四)获得本会提供的服务和供应本会编辑出版的烹饪书刊资料的优先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本协会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协会章程,执行本协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协会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完成本协会交办的工作;

(四)主动向本协会反映情况,提供资料,并尽可能对发展烹饪餐饮事业提出建议;

(五)按规定交纳会费。

第十二条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书。会员如果不履行会员义务,连续两年不交纳会费,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三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或者受到国家刑事制裁时,经常务理事会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本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三)选举和罢免理事;

(四)讨论并决定协会的工作方针和其他重大事项;

(五)推举本会名誉会长和特邀顾问;

(六)决定终止事宜。

第十五条会员代表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

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会员代表大会每届五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理事会二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一条本协会设立常务理事会、有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常务理事若干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对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

(二)制定协会年度工作计划;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五)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六)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七)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八)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九)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二条常务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常务理事会一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四条本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良好;

(二)在烹饪界和餐饮行业有较大影响;

(三)热心中国烹饪餐饮事业的协会工作;

(四)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年龄不能超过七十岁,秘书长为专职;

(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六)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形式处罚;

(七)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本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六条本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任期最多不能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本协会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本协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条本协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办公会;提名本会顾问,交会长办公会决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定期不定期向本会名誉会长、特邀顾问、顾问汇报工作,听取意见。

(四)代表本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十九条本协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协会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各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本协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资助和捐赠;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条本协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三十二条本协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三条本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四条本协会配备具有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五条本协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公布。

第三十六条本协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前必须接受社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七条本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条本协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条本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十条本协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会徽

第四十一条本协会的会徽为红色,中间是一把源自山东的炊具——炒勺,周围是山东烹饪协会的英文。

第八章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二条本协会完成宗旨计划自行解散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注销时,有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三条本协会终止动议须经过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四条本协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五条本协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为终止。

第四十六条本协会终止后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章程经2003 年 7月29 日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八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理事会。

第四十九条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有时也作为僧官的一种。中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盘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统治天下僧尼,亦尊为国师。但从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僧“实国师”的记载看来,则北周(557-581)时也有国师的称号了。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述国师称号的由来时说:“自古人君重沙门之德者,心尊其位,异其称,曰僧录、僧统、法师、国师。入对不称臣,登殿赐高座,如是为得其宜。”因此,后来有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常被当时帝王尊为国师。

不过,这种国师的称号,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史略》卷中“国师”条说:“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皈依,乃彰斯号。”《中阿含经·转轮王经》卷十五记刹利顶生王时,国师梵志巡行国界。这是婆罗门为国师的例子。《出三藏记集·诃梨跋摩传序》卷十一记载,佛灭九百年时,有个印度外道论师,想阻止巴连弗王崇敬三宝,就到摩揭陀国来活动。王即招募境内学者;谁能以辩论折服外道的,当奉为国师。诃梨跋摩应募而至,折服了这个外道。王及臣民非常高兴,即与全国人民奉他为国师。《慈恩传》卷四也说:印度胜军论师,学德兼备,摩揭陀王很敬重他,便派特使邀请,立为国师。

佛教东传以后,西域也有国师的称号。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西域车师前部王弥第来访长安,其国师鸠摩罗跋提同来,献胡语《大品般若经》一部(《出三藏记集·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卷八)。又高僧鸠摩炎(即鸠摩罗什之父,他从印度到龟兹,娶其王妹而生罗什),聪明有志节,舍相位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名敬慕,自出郊迎,请为国师(《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卷十四)。此外,汉地高僧也有为当时西域国师的。如陇西高僧法爱,深解经论,兼通术数,为西域芮芮(亦称蠕蠕或柔然国)国师,奉以三千户(《高僧传·法瑗传》卷八)。

至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许多高僧赖以大力弘法,佛教获得很大发展。当时许多高僧虽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受贵族王侯崇信,被称为家师、门师等。特别是北朝,如魏文成帝奉沙门统昙曜以师礼,孝文帝称呼《成实论》讲师道登为“朕之师”,北凉沮渠蒙逊对于昙无谶,后赵石勒、石虎对于佛图澄,前秦苻坚对于道安,后秦姚兴对于鸠摩罗什等的尊敬等,都是相当于国师的礼遇。至北齐文宣帝时,更正式尊称法常为国师。元代法洪所撰《帝师殿碑》(1321)说:“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师,惟其道之所存,不以类也。故赵以佛图澄为师,秦以罗什为师。夫二君之师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道路足以参天地赞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南朝陈宣帝,曾以天台智□为菩萨戒师,隋炀帝同样也以智□为菩萨戒师,有时也号为国师(《大宋僧史略》卷下)。隋炀帝时之智□,早亲承南岳大师,修法华三昧,后隐居钟山,炀帝屡诏,请问法要,礼为国师(《佛祖统纪》卷九)。唐高祖时之智满,亦有国师称号。唐代三百年间,佛教各宗高僧被尊为国师的很多。禅宗的神秀,历则天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皆被尊为国师。嵩山老僧慧安被称为老安国师,慧忠被称为南阳国师,知玄被称为悟达国师,无业被称为大达国师。密宗方面,金刚智圆寂后,谥为灌顶国师。不空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净土宗有南岳法照为代宗时代的国师。华严宗的澄观,于贞元十五年(799)入宫阐释华严宗旨,德宗赐以大统清凉国师之号;法藏则被封为康藏国师。祖琇在《隆兴佛教编年》卷十五说:“吾释之盛,莫盛于唐,凡三百年问,以道德为天下宗师者不可胜数。”从以上人物看来,此说庶几近于事实。

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停,但那些割据一方的小国对于高僧的赐号仍很流行。西蜀后主赐无业为佑圣国师,吴越王以天台德韶为国师,南唐以文遂为国大导师,闽王王审知以鼓山神晏为兴圣国师。

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时期,禅僧获得赐号者极多。但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以宋时来访中国,至开封谒见神宗,神宗赐以善慧大师之号,圆寂后葬于天台山国清寺建塔,赐题“日本善慧国师之塔”,这算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常盘大定《日本佛教之研究》第二百六十四页)。

辽代崇信佛教,不少僧徒兼任朝廷高官。《契丹国志》卷八说,兴宗“尤重浮图法,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摄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著名高僧非浊于重熙十八年(1049)为上京管内都僧录,清宁二年(1056)晋升为检校太傅太尉,赐纯慧大师之号。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燕京奉福寺圆融国师。圆融名澄渊,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详集记》十四卷,《科》三卷,被称为燕台奉福寺特进守太师兼侍中国师圆融大师赐紫沙门(《辽史拾遗·奉福寺尊胜陀罗尼石幢记》卷十六)。

到了金代,国师的名义更见明确。《大金国志》卷三十六“浮图”条说:“浮图之教,……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国师,在京之老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服正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

元代的国师,兼有政教的权力。由于朝廷过分宠信喇嘛,造成许多流弊。《元史·释老传》记当时帝师的权力说:“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其徒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方。”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以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新制蒙古字成,升号为帝师大定法王,更受赐玉印。至元十七年(1280)以四十二岁入寂,帝极哀痛,赐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尊号(《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至元初,曾立释教总制院,命国师管领释教僧徒及西藏事,至元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其后对于西藏喇嘛特赐或追谥为帝师、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者,不胜枚举。

汉族僧人被元朝尊为国师的也有九人,世祖时代的海云国师最为著名。海云名印简,山西岚谷宁远人,道行孤高,为朝野所重,卓锡燕京庆寿寺。太子生时,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寂后筑塔燕京。元初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曰:“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其行状见于北京市发现的王万庆撰《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成宗建大万圣国寺于五台山,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帝师迦罗斯巴推荐洛阳白马寺住持华严学僧文才,成宗即铸金印,署其为真觉国师(《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万松行秀为金、元两朝禅宗第一流人物,深受名相耶律楚材等王侯皈依。佛教史籍虽未见他有国师称号,但元代日僧邵元所撰《山东灵岩寺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所云:“大万松雨(秀?)国师下,有雪庭总统,三世而继其灯,息庵也。”万松之为元代的国师也是无疑的(冢本善隆《日支佛教交涉史研究》第九十八页)。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师于至治三年(1323)入寂,敕谥为普应国师。明本于延佑四年(1317)住湖州幻住庵时,著有《幻庵清规》,《续藏》则直称其为《普应国师幻住庵清规》。此外,云南大理地方的左黎,亦被元朝封为国师。左黎为滇西人,至京治成宗手疽,封为国师后归大理(《滇释记》卷一)。

明代之初,朝廷为加强和西藏等民族的联系,虽仍沿用元制,封喇嘛为“帝师”、“国师”等尊号,但其声势已不如元代之盛。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诏西番、土番各族酋长,推举过去有官职者至京受职赐印,使因俗为治。以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及彩币。自是番僧有封为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王者,俱赐以金章诰命,领其人民,间岁朝贡。永乐五年(1407),封西僧哈立麻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其徒孛罗等,皆封为大国师(《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永乐六年,吐番僧清来入贡,封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永乐八年,以番僧绵思吉为净慈妙济国师。以班丹藏卜为净觉弘济国师。永乐十三年,又封乌斯藏的释迦也夫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等。自永乐一朝受封的西藏喇嘛,有阐化、阐教、辅教、护教、赞善五法王,及二西天佛子,九灌顶大国师,十八灌顶国师(魏源《圣武记·国朝抚绥西藏记》卷五上)。

英宗天顺元年(1457),递减番僧封号,降法王为大国师、大国师为国师。成化四年(1468),魏元,康永韵等上书谏言:“今宠遇番僧,有佛子、国师、法王名号,仪卫过于王侯。……又多中国之人习为番教图宠贵者,伏望资遣番僧使之还国。”成化十二年(1476),大学士商辂又条陈时政说:“闲住番僧,往往自都纲、禅师升至国师、佛子、法王等,给予金银印信图书。其有死亡,徒弟承袭,更求造塔。二者皆侵耗朝廷财物,宜行禁治。”于是明政府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等称号。到武宗时,又大优遇喇嘛。正德二年(1507),升慈恩、能仁、护国三寺禅师为国师,以大慈恩寺领占竹为灌顶大国师。正德五年(1510),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并学番语诵番经,所封国师更多。至世宗信仰道教以后,国师的尊号才不多见(《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但穆宗隆庆三年(1569),仍有阐化、阐教、辅教三王入贡,诏依洪武之制,令三年一贡(《明史》卷三三一)。

明代汉族僧人得国师封号见于记载者,只有洪熙元年(1425)赐释智光号广善大国师。《明外史·方伎传》说:“释子智光,武定人,洪武时奉命两使乌斯藏、榜葛剌、地涌塔诸国。永乐时又使乌斯藏,迎尚师哈立麻。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英宗嗣位,又加号西天佛子。此外,成化间僧继晓,初以邪术获封法王和国师,后被革去国师为民(《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又万历年间相传漳州闲云石室高僧樵云因超度神宗皇太后,获赐龙袴,俗称为龙袴国师(念西《龙袴国师传》)。但从蕅益所撰《樵云律师塔铭》(《灵峰宗论》卷八之二)看来,樵云不过是一个精持戒律兼修净业的高僧而已,并没有国师的称号。

清初世祖敬重禅僧。顺治年间(1644-1661),憨璞性聪、木陈道态、玉琳通琇等,先后入宫说法,各赐紫衣及封号。憨璞称为明觉祥师。木陈称为弘觉禅师(清《尤西堂集序》及《八指头陀诗集》卷八,均称其为弘觉国师)。玉琳初称大觉禅师,继遣使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后又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通称为玉琳国师,此是清代汉传佛教中享有国师尊号的唯一僧人。

清代号为喇嘛教的复兴时期,但喇嘛被封为国师的并不多见。青海阿噶旺罗布桑却拉丹,于清初入藏受戒并受学于第五世拉萨大喇嘛,被认定为第十四世章嘉呼图克图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北京谒见清圣祖,圣祖为其建汇宗寺子内蒙多伦诺尔,令传教于内外蒙古;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灌顶普觉广慈大国师金印”。雍正年间,清世宗又为第十五世章嘉于汇宗寺西建立了善因寺(天纯《内蒙黄教调查记》)。清初诸帝对于喇嘛的封号甚为谨慎。乾隆特制一篇《喇嘛说》刻在雍和宫的四面碑上,其上曰:喇嘛又称黄教,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间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又注云:“我朝虽兴黄教,而并无加崇帝师封号者。惟康熙四十五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雍正十二年加授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令住持嵩视寺。”

乾隆时代对于章嘉国师虽极礼遇,但章嘉似乎不大过问政治。据清礼亲王的《啸亭杂录》关于清字经馆的记述说,乾隆三十七年,设清字经馆(即满文藏经馆)于西华门内,命章嘉国师综其事,以达天、运筏等助之,考取满人誊录员、纂修若干员,令翻译经卷,先后凡十余年,大藏告成。帝尝以法司案卷命师判决。师合掌答曰:“此国之大政,宜由皇上与大臣讨论,非方外之人所预也。”直至清末,章嘉虽世袭国师称号,实际上只是在蒙藏地区从事宗教活动而已。

史部通典职官典》里记载: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太师

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

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太后诏:“ 令太师无朝,赐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食具十七种物也。灵寿,木名。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讳师,故置太宰,以代太师之名,晋书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当时撰述者之误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号,时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拜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仲尼及长孙祯、武士□、窦毅、韦玄贞、张说、裴光庭而已。□音忧缚反。

太傅

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绶。初用王陵,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为之。

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光武以卓茂为之,薨,省。明帝又以邓禹为之。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又张禹字伯达,迁太傅,舍于宫中,太官进食,五日一归府。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章帝以赵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乃以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征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之,恩宠之异,莫与为比。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则省。胡广注曰:“犹古冢宰总己之义。”桓帝践祚,已加元服,不复置傅,但令太尉胡广、司徒赵戒领尚书事。至灵帝,复以陈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竖,以清本朝,世乱谗胜,用殒厥身。胡广代之,拱默而已。

魏初置太傅,以钟繇为之。钟繇字元常,迁太傅,有疾。时华歆亦以高年病,朝见,皆使乘舆上殿就坐。 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晋宋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佩山玄玉。

梁、后魏、北齐、后周及大唐皆有。

太保

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为之。光武中兴,省。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冲,字文和。 位在三司上。

晋武初践祚,以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又卫瓘为太保,以公就第,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也。章绶佩服冠秩与太傅同。

梁、后魏、北齐、后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而已。

太宰

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周武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秦、汉、魏并不置。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以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增掾属十人,盖为太师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为太宰,朝会乘舆入朝,剑履上殿,如萧何、田千秋、钟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琅玡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盭绶,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绿也,以绿为质。盭,草名也,出琅玡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义恭为之,冠绶服秩悉与太傅同。至齐以为赠。

梁初有之。至陈,又以为赠,有事则权兼之。

后魏初无。至孝庄时,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之,增置佐吏。

北齐无闻。

后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国。

自隋而无。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汉因之。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郑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束皙据非秦官,以此追难玄焉。刘昭曰:“纬候众书,贵尚神诡,出没隐显,动挟诞怪。太尉官实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赋政,当是据后位以书前职,非虞之实号也。太尉所职,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称太尉,乃中候之误假,盖非官之为谬。康成渊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礼而忘舜位,岂其实哉!此是不发讥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广微之诮,未探硕意。”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 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田蚡曰:“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窦婴;婴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蚡从之,皆如其谋。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大司马说在本篇。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旧名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府门无阙。论者云,王莽以大司马篡盗神器,故贬其阙。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与二公通谏诤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刘宠字祖荣,迁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署郑弘为督邮,举孝廉。及弘为太尉,而伦为司空,位在下,每朝见,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又陈蕃拜太尉,临朝叹曰:“黄宪若在,不敢先佩印绶。”后坐辟召非其人,策罢。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征,为太尉。司马文王进爵为王,祥与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耶?损魏朝之美,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独长揖。文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

晋太尉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若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齐制,九旒。

后魏初,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皆置焉。

历代唯后周无,其余皆有,悉为三公。

综上所述可见他们是在不同时代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时有时元,时断时续,然而没有这些头衔,他们的工作会有其他人做,如南北朝时各诸候小国太字官职可见一斑,齐时,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

陈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合,厅事置鸱尾。

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第一个版本: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NOTE: 南阳武侯祠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第二个版本: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诸葛亮与武当山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打天下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唯一未能学得到的就是神仙炼养之术,使他终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许这也是他道门师长看他是个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负,因而因材施教的结果吧!

参考资料: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唐僧先后在金山寺和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在化生寺被推举担任法师坛主。唐太宗贞观年间,海州人陈萼(字光蕊)赴京应试,喜中状元,被任命为洪州太守,又有幸被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抛绣球打中,和殷氏结为夫妻。陈萼携妻赴任,误乘强盗刘红、张彪的贼船。刘洪见财起心,便想谋财害命。当行至志门刘村(现庆云县东辛店乡境内)附近时,刘洪趁陈萼不备,将其推下船去,陈萼溺水而亡。殷氏见丈夫被歹人推下河,也想跳河自尽,却被刘洪牢牢抓住。见殷氏年少貌美,刘洪便想霸占为妻。此时,殷氏已怀有八个月的身孕,为了不使陈家绝后,便忍辱屈从。不久,殷氏产下一子,刘洪逼殷氏将孩子抛弃。殷氏乘刘洪不备,写下血书,详叙始末,将血书藏于孩子身上,将孩子放进入一个木匣中,投入大河。木匣浮于河水,顺流而下,被金山寺(明朝被毁,现恢复重建)法明和尚所救,取名海流。由于孩子太小,法明和尚交给一位康氏妇女收养。海流长到12岁后,被接回金山寺,剃度为僧,法名玄奘,这就是后来的人们所说的唐僧。玄奘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后来他游历全国,遍访名师,成为佛学后起之秀。他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被誉为"三藏法师"。他发现诸师之说各有渊源,但隐显有异,莫知所从,于是决心赴印度取经,请求西行,但遭到朝廷拒绝。玄奘意志坚定,28岁时,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毅然私自离开长安,从凉州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冒死出国。途中,他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历时四年,穿越数十国,终于抵达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此苦读五年,成为第一流学者。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657部经书返抵长安,长安数十万人夹道欢迎。此后,玄奘先后在长安最大的皇家寺院弘福、慈恩、西明诸寺译经传教,创立唯识宗。他在宰相房玄龄的帮助下,从全国选出20名高僧参与译经,历时19年,译经74部,1335卷,1300万字,成为古代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为中国佛教做出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玄奘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笔录,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听闻28国的情况,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及中国西北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玄奘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朝吴承恩根据传说写成著名章回小说《西游记》,唐僧(玄奘)也因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1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