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全名爱新觉罗·代善,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在长子褚英死后,依序成为长子,因此也有人叫代善为皇长子。代善和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是努尔哈赤与其原配妻子佟佳·哈哈纳札青生的孩子。代善出生于公元1583年,1616年因功被封为和硕贝勒,依序为四大贝勒之首,人称大贝勒。公元1626年,推举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公元1643年,再次拥立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为顺治帝。公元1648年,代善去世。
代善作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四处征战,甚至还参与了努尔哈赤同意女真各部的战役。公元1599年,代善十六岁,这一年他跟随自己的父亲征战哈达、辉发、叶赫等国。在各个战役中,都有英勇表现,因此在战后因为所获军功,而被封为贝勒。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打响后,威名传出,加之本部力量的不断壮大,因此到了后来不断有一些女真部族前来归顺。
公元1607年,东海女真策穆特赫部归附,首领请求努尔哈赤派出将领护送自己的部众归附。努尔哈赤便命代善与褚英随同舒尔哈齐前往策穆特赫部,护送部众归来。去的时候一切顺利,但是收编后的返程途中,却遇到了乌拉部布占泰贝勒的堵截。建州女真有兵三千,乌拉部布占泰领兵一万,敌我双方势力悬殊,舒尔哈齐不愿正面与乌拉部对上。但是代善和褚英都认为,要是想要活路,定是要与乌拉部大战一场。
两人私下里制定好突围计划,先是让策穆特赫部的部众扎营代善简介,留下一部分人护卫。随后以言语激励士兵,带着士兵便直冲乌拉部大营。在交战中,代善攥住对方主将博克多头上所戴之盔,挥刀将其斩于马下,又斩杀了博克多的儿子。此次战斗大获全胜,建州女真兵生擒常柱父子及其弟胡里布贝勒三人,斩人三千,获马五千匹,铠甲三千副。此次军功让代善获“古英巴图鲁”美号,长了自己的威名。
公元1612年,皇长子褚英在诸大臣和众贝勒的联名弹劾之下,被努尔哈赤革掉嗣子身份,罢其执政。褚英失势之后,代善便成为实际的长子。他的骁勇善战,军功卓著,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权势颇大。因为立功无数,作战勇猛,努尔哈赤甚至令大贝勒代善代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这里的大阿哥指的就是代善,这句话基本上就已经认定了代善继承人的位置。代善从此以后,权势越来越高。
俗话说的好,物极必反,虽然代善的地位一步步增高,最终还被封为储君,但君王健在下的储君,实际上是很薄弱的一个位置。公元1620年,努尔哈赤因为代善虐待前妻之子,被努尔哈赤废黜了储君之位。事情的起因代善简介,是代善次子硕托因无法忍受代善的虐待而突然失踪。在没有找到确着证据之时,代善便一口咬定硕托叛明。在找到硕托之后,代善不顾硕托严词说自己没有叛明之心,跪求努尔哈哈赤斩杀硕托。努尔哈赤因此开始调查代善对前妻之子的待遇问题,最终发现了代善虐待前妻之子的事情。随后努尔哈赤做主让岳托、硕托与代善分家,并公开宣布废掉代善的太子之位。
代善失去了储君之位,让代善此人越加谨慎。无论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还是皇太极去世之后,他本来最有资格继承汗位和帝位。偏偏他都没有接受,而是看清形势,分别推举了皇太极与福临继位,也因此他是努尔哈赤所有儿子中活的最久的一个。现在很多人,都戏称其为“老狐狸”,也不是没有道理。
公元1684年,代善已经六十六岁了,在这一年,他因病去世。
赐祭葬,立碑纪功。1671年7月(康熙十年六月),追谥曰烈,配享太庙。
1、福林皇帝死后玄烨当了皇帝,年号康熙。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
2、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康熙帝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
3、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公元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六岁继位之谜: 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立嗣”,在他逝世之时,围绕新一任皇位的争夺便开始了。争夺这个位置的主角主要是两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一、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场蓄谋已久的斗争即将展开。
我们先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战功累累,在满族八旗中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支持。豪格身上继承者父亲皇太极的优秀品质,战功累累。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在生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在汉族帝王中“皇子继承”的传统观念已经开始影响了满族贵族们的思想。
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小三岁,也同样是位高权重,战功累累。他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而且深得皇太极的信任和倚重,他自己也是文武双全。皇太极曾经对多尔衮说过:“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的评价极高,自己深信诸子弟中只有他能“成事”。多尔衮最重要的一张牌便是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仍然存在,皇太极死后,这些共议国政的贝勒们大多支持多尔衮。
可以说,此时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都没有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双方各自暗地里在做着密谋和交易。
多尔衮与豪格画像
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盼望已久的一天终于到来了。诸王贝勒们在皇太极的棺椁前提议立皇位继承人,两黄旗的精锐将停放皇太极棺椁的崇政殿围住,两旗代表大臣索尼、鳌拜、图赖等为了争夺“拥力之功”便握剑高喊:“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而多尔衮则以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捍卫者的身份,回喝到:“放肆,诸王贝勒们尚未开口,哪有尔等说话的地方,还不给我速速退下”。阿济格和多铎看到眼前的局势,并部占优,于是赶紧上前劝阻多尔衮,可是多尔衮怎会把如此小辈们放在眼里,阿济格和多尔衮同母弟弟多铎急的喊道;“太祖遗诏可继位者也有我之名,你若不从,便立我。”索尼、鳌拜、图赖等回击到:“太祖遗诏,肃亲王之名也在其列”。多尔衮冷眼说道:“那就立长,那当立礼亲王代善”。当时礼亲王代善,已经年老体衰,很久不问朝政了,他本人也无心介入此争斗之中。他只好两不得罪,说道:“睿亲王若应允,诚为国家之福分;否则,肃亲王为帝制长子,亦可承继大统。”
豪格坐不住了,以退为进说道:“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说罢,拂袖而去。可惜豪格虽然有父亲作战时的勇敢,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谋略。两黄旗的代表也纷纷离座,索尼、鳌拜、图赖等齐声道:“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愿从先帝与地下。”
代善见双方僵持不下,自己也部可能做皇帝,于是也打算退出这场辩论了:“我虽先帝之兄,但因年事已高,不与朝政,朝中之事一概不知,如何议立?”说完,也退出了崇政殿。
眼看拥立新皇帝之事就要谈崩,聪明的睿亲王又开口了:“尔等所言甚是,皇子继承也有道理,那既然肃亲王谦让退出,那便拥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新帝。而福临尚在幼小之年,须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我左右辅政,待其成年,即当归政。”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因为福临此时年仅六岁,大家并没有想到他。而福临也是“皇子”,两黄旗大臣们,发愣之余,也无法再次开口,因为他们打的口号是“皇子继承”,他们知道,福临的母亲是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之一---永福宫庄妃。在五宫后妃中虽然还有麟趾宫贵妃,但是她的儿子博不博果尔,但是他年仅两岁。大家想来想去,多尔衮这个随机应变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至于摄政王之职,既然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之争,福临还年幼,也无可厚非。双方便退而求其次,拥立六岁的福临继位,即女真满族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帝。睿亲王虽然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但却成为了这场斗争的胜利者。顺治朝的两位摄政王,济尔哈朗排名是在多尔衮的前面,可是在第二年,济尔哈朗便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宣布道:“今后各衙门办理事务,凡报告我二王的,以后都先报睿亲王,所有的记档署名,也先署睿亲王之名即可。自此之后,多尔衮便位居摄政王之首,在年幼的顺治帝面前,更是以摄政王的身份独揽大权,当上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顺治继位之谜新解清太宗皇太极因患心血管病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六岁的福临成为皇位继承人。六岁的福临何以能承大统?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往之论者多认为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笔者提出另一粗浅看法,试做顺治继位之谜新解。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
秘密状启。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上述《秘密状启》,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两句重要的话,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九王应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个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应之曰”―――此前为议论,此后为结论;“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启下,接前而转后。有三点,应分析。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依据史料,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未定储嗣,在这突发事件之后,权力的更迭之战一触即发。皇位最有可能的两大人选分别为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十四弟,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不下,而且大清处在伐明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止权力的分化导致国力的衰退,一个折衷的方案被提出来,拥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为什么选择多尔衮辅政而不是豪格呢,这里面真的有说道,都是为了皇位!
爱新觉罗福临
原因一:多尔衮非先帝长子,福临继位后,其已无争夺皇位资格。你可能会问,这是他的先天不足之处也能算作优势?但现在已经不是皇位之争而是摄政之争了。豪格身为先帝长子,“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本身就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遵循祖制就应该是豪格继位,只是迫于多尔衮的紧逼才无奈退出争夺,说白了福临的帝位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且是走了狗屎运才得的利。如果豪格摄政,难免不会发生废帝自立的情况,都是先帝的孩子,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能坐我怎么坐不得。而多尔衮非先帝之子,在名义上已经失去了做皇位的资格,推举他做摄政王会使福临的皇位做的安稳点,起码比起豪格摄政要安稳。
爱新觉罗豪格
原因二:多尔衮的军事势力比豪格小。多尔衮和豪格年纪相差不大,均有战功,为大清的基业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多尔衮兄弟三人,主要掌握有两白旗,支持者也众多。而豪格,独领正蓝旗,而且有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也获得了镶蓝旗和两黄旗的支持,握有四旗的兵力,在单纯的兵力上已经超出多尔衮,而且代善和济尔哈朗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也都支持豪格继承大统。所以说当时的军事力量,豪格不虚多尔衮,如果豪格辅政,大权在握,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年幼的福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多尔衮辅政,会被豪格强大的军事势力牵扯,对于多尔衮来说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豪格而不是年幼的小皇帝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福临的帝位。
多尔衮
原因三:多尔衮无后。多尔衮妻妾不少,只是没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就算最终他夺了皇位,也没有继承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多尔衮本身废福临自立的念头。这也是福临一系考虑多尔衮摄政的一个方面。
原因四:皇太后的支持。福临年仅六岁登基,势必会仰仗之后的摄政大臣,孤儿寡母,唯有找一个有实权的靠山才可以保住侥幸得来的皇位,稍有不慎,命都能丢了。所以,在多尔衮摄政之后,也传出了皇太后与多尔衮有染,这也是无奈之举,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叔嫂不伦虽有失体统,但比起与豪格这位先帝长子要好许多吧。如果豪格摄政独揽大权,想要色诱那可是母子恋了,这可是难以容忍的。或许皇太后早就想到了这一步,投了多尔衮一票。不可谓不忍辱负重啊。
孝庄
原因五:拥立福临是多尔衮提出的。当皇位之争愈演愈烈之时,原皇太极所领两黄旗的忠心将领佩剑向前,以武力威胁,必须“立帝之子”,多尔衮明确提出,“当立先帝第三子(福临)”。提议是多尔衮提出的,你还不让其辅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济尔哈朗本就是豪格一方,既然济尔哈朗已是辅政,豪格就自然退出辅政之争。
总之,摄政王之争,福临皇太后一系还是考虑了多方面的问题,一切围绕福临的帝位,最终选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朝摄政,并在多尔衮的文治武功之下,彻底推翻明朝,建立大清。在这其中,孝庄皇太后也展现了其权谋之术,保住了福临的宝座。
清世祖福临逝世之后,身为其第三子的玄烨继任皇位,即康熙帝。福临生前共有八子,其中比玄烨年长的两个皇子分别是牛钮与福全。其中身为皇长子的牛钮为庶妃巴氏所生,据相关史籍的记载,这位皇子仅出生83天便夭折。不过也有后人经过研究之后发现牛钮这位皇子的生平记载存在诸多疑点,因为有座名叫嘉应观的龙王庙,里面所供奉的十五位治河功臣之中有一与牛钮重名的人。
古人向来讲究避讳,其中又以皇室更甚,所以牛钮这个名字应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此外,清朝时期的治水官员均有传记写于《清史稿》之中,唯独牛钮没有。而对牛钮治水一事进行记载的《豫河志》也只字未提牛钮的出身籍贯。结合这些疑点,后人推测牛钮这位皇子其实并未早夭而是因宫斗而被迫出宫生活,清廷则为了掩盖这一丑闻而说其早夭。
身为二皇子的福全为福临帝宁悫妃董鄂氏所生,于顺治十年出生。牛钮“早夭”之后,福全为剩余七位皇子中的最年长者,但是福临帝却未按照“立长”制度将其立为储君。幼年时期,福全与兄弟几人在去给福临问安之时被问及日后想要做什么,福全给出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则是给出了“原效法父皇”的回答。玄烨的这个回答让福临倍感惊异,他也因此开始关注起这个之前并不是很关心的第三子。
不过真正让福临下定决心将皇位传给玄烨的理由是玄烨曾出过天花。玄烨刚出生没多久便不幸感染了天花,为免传染,福临下令让奶娘将其带到紫金城外抚养。天花在古时候是一种死亡率颇高的病症,但是年幼的玄烨却成功熬过了该病症。待福临因病即将逝世之际,汤若望建议他将患过天花的玄烨立为皇储以继任大统。福临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于临终之前留下将玄烨立为太子的遗诏。待他逝世之后,玄烨遵循遗诏继承皇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