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一世(William Ⅰ,1027—1087),原是法国北部诺曼底公国的公爵;以其于1066年率军征服英格兰,故有“征服者威廉”的绰号。他在英格兰的在位年为1066—1087年,是为威廉一世。
公元1042年,忏悔者爱德华继承英格兰王位。他是西撒克逊国王伊塞尔雷德之子,西撒克逊王国葛德文伯爵的女婿。他的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女儿,也就是威廉的姐妹。因此,就其母方的血统来说,他不是英格兰人,而是诺曼人。在丹麦人统治英格兰时期,他从幼年到中年一直住在诺曼底,过着僧侣生活。所以,一当他登上英格兰王位以后,便任命一大批诺曼人在教会和朝廷中担任要职,这为诺曼征服铺设了一条阳关大道。
公元1066年1月5日,爱德华逝世,无嗣。继任者为谁,一时很难解决。最直系的继承人是阿尔弗雷德的后裔埃德加·艾塞林,但埃德加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孩,不能治国。“贤人会议”为安定社会秩序,宁愿推举葛德文伯爵的儿子哈罗德(当时是威塞克斯的伯爵)为英格兰国王,是为哈罗德二世。哈罗德虽然戴上王冠,但不能稳坐江山;因为,诺曼底的威廉公爵为夺取英格兰王位,立即兴师声讨。
威廉是诺曼底公国建立以来的第七个公爵。诺曼底公国原系北欧人于公元912年所建立;但是,经过一百数十年的时间,它已变成基督教世界和讲法语世界的一个成员。1066年,威廉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力十分强大:一是因为他与弗兰德尔伯爵鲍尔温的女儿梅蒂尔达结婚(1052),与弗兰德尔结成联盟;二是因为一向觊觎诺曼底公国的法王逝世,新王腓力一世年幼无知,由鲍尔温摄政,这样威廉就在诺曼底南部少去一个强大敌人;三是因为1051年安茹伯爵马特尔占领缅因威胁诺曼底之后,因马特尔的两个侄子发生内战,安茹分裂,威廉得以在四年之内收复缅因(1063),有效地控制了布列塔尼。公元1066年,从斯凯尔特河到菲尼斯太尔河一带的海港都掌握在威廉的盟邦或对他负有封建义务的人手中。这样,威廉离国远征,便无后顾之忧。诺曼底的人力和物力虽不足以供应其进攻英格兰的需要,但因威廉权倾欧陆,他不仅可以从布列塔尼和缅因,而且可以从弗兰德尔、中部法国、阿奎丹和诺曼底在南部意大利的殖民地上取得支援。
威廉的兴师问罪颇为振振有词。第一,据威廉自己说,公元1051年,在他访问英格兰时,爱德华曾亲口答应,以他为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现在哈罗德登上王位,显系“篡权夺柄”。第二,在爱德华逝世的前两年,哈罗德在英吉利海峡航行,遇大风暴,落入威廉手中。据威廉自己说,当时哈罗德曾经发誓,有朝一日,英格兰王位由威廉继承;现在,哈罗德竟敢黄袍加身,显系“自食前言”。尽管威廉这些指责似乎都属“查无实据”,但他的这次出兵总算是“师出有名”了。
公元1066年8月间,威廉带领12,000人乘舟渡海,直向英格兰进发; 9月28日在伯文西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威廉全身铠甲,第一个踏上英格兰领土。不知什么缘故,他忽然滑倒,两手着地。众士兵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叹声四起。威廉深恐军心涣散,他急中生智,连忙爬起来大声叫喊道:“看!我的主呀!凭着上帝的荣耀,我已用我的双手掌握住英格兰了,英格兰是我的了。凡是我的东西,也就是你们的东西。”于是,大军依次前进,直抵黑斯廷斯安营扎寨,搜索军粮,准备大战。
当时,哈罗德正在北方同挪威王激战于斯坦福桥,挪威王战死。公元1066年10月1日,哈罗德正在北方大宴群臣,庆祝斯坦福桥大捷,忽接威廉在伯文西登陆的消息,急忙率军南下应战。10月14日,战斗在黑斯廷斯开始。自晨至暮,鏖战整日。哈罗德初获大捷,终则败北,战死沙场。
威廉为什么能够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取胜
第一,在斯坦福桥战役中,挪威王固然战死,但是哈罗德的禁卫军也打得精疲力竭,从约克到伦敦相距190英里,徒步行军数日,劳累不堪。而诺曼军自登陆以后,已经休整两周,精力充沛。以逸待劳,胜负易见。第二,哈罗德的高级将领原建议采用“坚壁清野”之法,迫使诺曼人因缺粮而撤退,但是哈罗德认为此举势必伤及英格兰人的生命财产,不愿采行。这样就使得威廉能够以战养战,不患军粮之不足。第三,哈罗德派驻北方担任防务的两个亲戚艾德温和摩卡认为,英格兰的王冠无论落在谁的头上对他们无关,他们仍然可以据守一方,有力量与英格兰王(不管是哈罗德还是威廉)平分秋色。因此,他们坐山观虎斗,对哈罗德不予支援。第四,哈罗德的营寨设在森拉克山头,踞高临下,故得几次用乱石标枪击退冲上山来的诺曼士兵。威廉眼见不能取胜,乃下令佯作兵败逃奔之状,诱敌下山。英格兰人果然中计,马上冲下山来追赶“逃敌”。这样一来,英格兰人再无深沟高垒可守,大战阵化成零星战斗,被诺曼人各个击破。第五,哈罗德的士兵手持战斧盾牌,徒步战斗,威廉的军队则骑在马上,挺矛探剑,奋勇作战。威廉的军队还从法国人那里学来了一套弓箭术。当夜幕降临时,忽然一支箭自天而下,射中了哈罗德的右眼,他倒在军旗之下。英格兰士兵,群龙无首,四散逃亡。黑斯廷斯战役就此结束。
哈罗德死后,威廉包围伦敦,伦敦投降。当年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举行加冕典礼,是为威廉一世。
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中的胜利,仅仅是他征服英格兰的开始。要想完全征服英格兰,还需要采取一些军事的和政治的措施。
威廉既然指责哈罗德为“王位的篡夺者”,就必须把自己打扮成爱德华的合法继承人。他保持住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来“贤人会议”的政体。但是,在他的统治下,“贤人会议”的性质已非昔比:它不再是国王的谘询机构,而是国王的御用工具。为了拢络人心稳定政局,他起用爱德华时代的高官贵爵,这使得艾德温、摩卡、沃尔西夫和大主教斯蒂甘得与诺曼权贵阿多、奇阿弗雷、威廉·菲兹·奥斯本和罗伯特伯爵同朝共事。但是,英格兰人有职无权;而且他们的职位只是昙花一现,一当时过境迁便被诺曼人所取代。
尽管威廉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措施,英格兰人心仍然不服,反抗活动风起云涌。当时,英格兰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英格兰居民并未形成一个民族;各地起义的贵族或群众既无组织又无联系,不能不被威廉的强大兵力所镇压。结果是,埃德加·艾塞林逃奔苏格兰,避难于马尔康·凯姆的朝廷;艾德温和摩卡兄弟欲与威廉平分秋色的迷梦顿成泡影;沼泽地区的希沃德纵有两栖游击的本领,也抵挡不住威廉的威慑。伊利岛于1071年的陷落,标志着威廉对英格兰实行军事征服的全面完成。
威廉王自衮冕登场以后,大肆没收英格兰人的土地。被没收土地的人首先是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死和那些拥护哈罗德的人,其次是反抗失败的人。公元1069年初,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产都已从英格兰人转入诺曼人手中。至1086年,在提兹河以南地区,只有两个英格兰人拥有诺曼贵族规模的地产:他们是阿登的森吉尔和林肯的考尔斯威。
威廉王把自己看成是英格兰全部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他将全部耕地的1/7和大部森林据为己有,并对每一个从征的诺曼人进行分封,分配到土地的诺曼人在这块土地上拥有一切特权,同时必须对国王履行一切义务。诺曼贵族有权把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再分赐给自己的臣属。国王和贵族都有权把封赐出去的土地收回,改封他人。但一般说来,贵族是把自己的封地传给子孙,合法的土地继承人是嫡系长子。由于土地世代相传,就使得被封赐的土地,成为各级封建领主世袭所有。威廉王赐给诺曼大贵族的地产分散至英格兰各郡,例如,威廉·菲兹·安斯寇尔夫的地产遍及12个郡,不过他的中心地产则在达德利城廓周围的一大片村庄。又如,理奇蒙德的亚兰公爵在东部诸郡拥有一大片封地,其他许许多多采邑则零星分散于其他各地。
威廉将英格兰的土地封赐给诺曼贵族,具有政治、军事和财政意义。在政治方面,由于诸侯领地分散,而国王土地广袤,这就为王权强大提供了条件。在军事方面,凡是获得封赐的贵族必须豢养若干骑士,需要时为国王打仗。这样,威廉就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不愁国内外敌人的侵袭。在财政方面,凡是获得封赐的贵族必须为国王开辟国库来源,这就是说,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英格兰人民身上暴敛诛求,供威廉的挥霍。威廉成为英格兰最富有的头号封建领主。
威廉在完成对英格兰的军事征服以后,便着手于对教会的控制。他将担任主教职务的英格兰人统统解职,而代之以诺曼人,连在英格兰拥有强大势力而且表示效忠于威廉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甘也难幸免。他被剥夺了教职,为诺曼人兰法朗克所取代。
威廉在位年间所颁布的唯一法律,就是“森林法”。“皇家森林”这个概念,早在诺曼征服的前40年就已有之:克弩特有“皇家森林”,爱德华也有“皇家森林”。不过,供威廉狩猎的“皇家森林”更加辽阔,护猎规矩更加苛刻。
公元1086年,威廉为了了解其臣属的财产、土地和收入数额并为征收贡税取得精确依据,下令清丈全国土地,由陪审员负责执行,每一“百户村”和市镇都有代表参加清丈工作。1087年,将调查结果编成《土地清丈册》。由于这次调查雷厉风行,人们犹如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之这一清册得到《末日审判书》的别名。清册列举了土地占有者及所占数量,庄园上的各种依附农民、牲畜、森林、草地、池沼、磨房以及各种手工业等等,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有关十一世纪英国封建制度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1087年,威廉在入侵法国时,因惊马事故身受重伤,死于卢昂。关于他的事迹和性格,《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写道:
“威廉王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比他的任何一个前辈都要来得强大和显赫。他对顺从上帝的人表示宽和,对反对他的人则非常严厉。……在他的周围尽是全英格兰的富人、大主教和主教、修道院院长和伯爵、贵族和骑士。他非常固执,非常残忍;没有一个人敢于违反他的意旨。他可以把反对他的伯爵囚禁起来,将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撤职,将贵族禁锢于囹圄;最后,他也绝不宽恕他自己的兄弟阿多,……将他投入监狱。但是,在其他一些事情方面,我们也不要忘记他在英格兰的善举: 凡是来到王国游历的人,只要他的口袋里装满黄金,他就不会受到干扰。……他统治着英格兰全境。他很有能力,他对英格兰的一切了如指掌。谁家有多少海德的田,一海德值多少钱,他都统统知道,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在他统治时期,英格兰人受尽折磨之苦。他下令建筑城堡,穷人悉遭压迫。他非常刚愎。他利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手段向臣民勒索金银……。他贪得无厌。他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租土地:谁出价最高,谁就能够得到土地。他建立许多鹿林。他特别制订一条法律:凡射杀一只公鹿或母鹿者,挖眼睛。射杀公猪者,处以同样之罪。他爱护高大的鹿,仿佛他是它们的父亲。他认为必须让野兔自由自在,因此对野兔也有同样的规定。为此,富人悲叹,穷人抱怨。但是,他抱着一颗铁石心肠,全不理睬他们对自己的仇恨。如果他们想活下去,想得到地产,想获得国王的恩宠,他们就必须顺从国王的意旨。”
诺曼征服给英格兰各阶层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为英格兰带来比较发达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比较强大的王权,为后来英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学习法语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法语单词与英语单词都十分相似,甚至一模一样。
比如英语中的pain在法语中有对应的peine,英语中的ceremony在法语中有对应cérémonie,英语中的lamp在法语中有对应的lampe,英语中debt在法语中有对应的dette ,英语中的delay在法语中对应着ddélai , 英语中的naive对应着法语中的naf ,诸如此类的单词还有很多。这些单词发音相近,拼写相似,甚至意思也一致,却分别出现在英语和法语中,于是就会有人不免感到疑惑: “英语和法语是亲戚吗?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相似的单词?”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种语言并非是亲戚。请看这幅图,它显示了不同语族在欧洲的分布情况。
不同语族的语言在欧洲的分布情况。
什么是“语族”呢?从字面理解,语族就是“语言的家族”。凡是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组成的单位都可以称之为“家族”,所以同一语族里的语言都是由共同单一祖先语言演变发展而来的。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出,英语是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与德语,荷兰语等是亲戚。这些语言的共同单一祖先是原始日耳曼语。而法语则是拉丁语族的语言,与西班牙,意大利语等语是亲戚。这些语言的共同单一祖先是拉丁语。日耳曼语族与拉丁语族均属于印欧语系。
但是英语在日耳曼语族里算得上一种比较“另类”的语言。在语法上,英语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分析语化”,而分析语却是汉语的典型属性,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别说与英语属于同一语族了,连语系都不一样。在单词上,英语中来自拉丁语族的词汇则高达60%以上,其中约30%来自法语。屈折语的分析语化这个在很多语言里都出现了,就连德语也出现了轻微的屈折语化。而且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说汉语的老祖宗也是屈折语,只不过早在几千年前就完成了屈折语化。所以英语的屈折语化尚且可以理解,但三成单词都来自法语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个就要归功于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
公元410年,罗马人在不列颠岛的统治结束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尔特人开始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人的语言,我们称那时的英语为“古英语”。古英语有着典型的的日耳曼语高度曲折的特征,跟现在的德语十分类似。但是情况到了公元1066年发生了变化。由于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哈罗德二世便被推举为新的国王。
但是位于法国北部的封建主威廉公爵声称老国王在位之时曾许诺把王位传给他,于是便召集同样位于法国北部的其他封建主入侵英国,与英王哈罗德二世争夺王位。十月,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十二月,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诺曼王朝开始对英国的统治,并把自己的语言——法语定为官方语言。受到上层社会语言的影响,此时法语词汇开始海量涌入古英语。
虽然古英语仍然在底层社会使用,却几乎再没有文字记录,造成古英语中的部分词汇逐渐消失或不经常被使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362年英语在英国恢复官方语言地位后,由于政治,经济以及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停止从法语借词。这一时期,古英语也开始了分析语化的过程,语法规则大为简化,进入了中古英语时代。直到公元1500年,英语进入早期现代英语时代。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英语则称为后期现代英语,其形成则要推迟到1700年以后了。
——拜伦
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雅典的少女,在我们分别前
Give, oh, give back my heart!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Or, since that has left my breast,
或者,既然它已离我而去
Keep it now, and take the rest!
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Hear my vow before I go,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By those tresses unconfined,
那自由飘逸的秀发
Wooed by each Aegean wind;
爱琴海的每阵风都愿意追逐它
By those lids whose jetty fringe
那乌黑亮丽的刘海儿
Kiss thy soft cheeks' blooming tinge;
亲吻着你泛着绯红的脸颊
By those wild eyes like the roe,
还有那透着野鹿般神情的眼睛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By that lip I long to taste;
那久欲一尝的香唇
By that zone-encircled waist;
那轻盈曼妙的倩影
By all the token-flowers that tell
那所有一切传情的鲜花
What words can never speak so well;
任何言语都难以述说
By love's alternate joy and woe,
那爱情里交织着的喜悦和悲伤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Maid of Athens! I am gone:
雅典的少女啊,我走了
Think of me, sweet! when alone
当你孤独的时候,温情的想着我吧
Though I fly to Istambol,
纵然我飞到伊斯坦堡
Athens holds my heart and soul:
我的心和灵魂依旧留在雅典
Can I cease to love thee No!
叫我怎能不爱你?!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拜伦的这首《雅典的少女》写于诗人第一次旅居雅典期间,也是拜伦的名篇《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一个篇章。当时拜伦住在英国副领事遗孀色欧杜拉·马珂里的家里,并与她的大女儿特瑞莎坠入爱河,在惜别前他写下了这篇爱情诗。
诗歌的译文是根据翻译家查良铮原译文修正而来的,一直对原译文不太满意,于是就自己试着重新改编了一下,个别地方也没有完全按照拜伦的原文来翻译,但整体诗意仍尽力去吻合拜伦的真情实感。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我觉得诗歌才是真正凝固了的音乐,当诗歌被朗诵出来,诗歌所具有的无穷魔力就会在读者(或者听者)的内心释放出来,你会发现这些文字就如五线谱一般又变回了人间美妙的旋律,让你心潮澎拜,激动不已。
如要领略拜伦这首诗歌的美妙旋律,还是请读原英文吧,诗歌再怎么翻译,都会损失掉原文的魅力,这是不可避免的损耗。原诗歌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段落都饱含着诗人深切的情感传递,这就如一幅名画,你再怎么临摹,也无法复原到一摸一样,更何况翻译诗歌还是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拜伦极善于将普通的词汇举重若轻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在他的诗歌中的情感节奏吻合着人们心脏跳跃的韵律,引导着读者紧随诗人的激情一齐激荡起伏。
在这首诗里,开篇就进入和恋人分别前的状态:雅典的少女,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Give, oh, give back my heart! ) ,拜伦采用了极为口语化的写法,这使得诗歌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让我们能很快融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当我们觉得拜伦在抱怨离别时的痛楚时,拜伦又马上切换了另一个态度:或者,既然它已离我而去,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Or, since that has left my breast, Keep it now, and take the rest!),紧接着拜伦抛出了本诗的主旋律,临行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这句采用希腊文写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就如一首音乐的主旋律一样,每隔一段时间(段落)就会重复一次,这是拜伦独具深意的写作意向——他不但深爱着这位美丽的希腊少女,还深爱着这曾拥有璀璨文明的希腊。我们常会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可对于拜伦,他内心核心的爱依旧是对希腊文明的爱,他爱这个国家远胜于爱雅典的少女,最终他也为了希腊的自由而牺牲了他的爱情,同时也包括了他自己的生命。
诗人的情感随着诗歌内容在不断发生着流变,正是这不断流变的情感起伏,使得拜伦的诗歌可媲美音乐中的旋律!这种旋律是心碎的,忧伤的,也是深情的,陶醉的。这种拜伦式的爱情或许在历史上不断被重演过,但只有拜伦将这种爱情提拔到一种难以触及的艺术高度。
在拜伦的另一首《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里,这样写道:“心儿阿,需要停下来呼吸,爱情才能得以休憩(And the heart must pause to breathe,And love itself have rest)“,一颗深深坠入爱河里的心脏需要乘着呼吸的间隙才能得以休息,“因为利剑能穿剑鞘, 而灵魂也能穿透胸膛(For the sword outwears its sheath,And the soul outwears the breast),心儿如果得不到休息,爱情的火焰只会将自己燃成灰烬。
好吧,我也要停下来呼吸一下,不愿太多停留在拜伦的情感世界里。话说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并非完美之人,除了他先天跛足之外,他的爱情经历也颇受后人诟病。
用现代流行语来描绘就两个字:渣男!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的。但那些爱上拜伦的女人,也不过是爱上这位充满才情而又俊美又会写令她们春心荡漾的情诗的贵族公子,她们从不曾理解真正的拜伦。因而拜伦是孤独的,虽然他尝试着一次次通过爱情来打破这种孤独,但最终也无功而返。
拜伦的爱情是叛逆的,不羁的,这与他同时代的歌德颇有几分相似,结局却是大相径庭。歌德笔下维特的爱情是被世俗道德所禁锢的,维特最终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祭奠爱情,拜伦则以伤害女性为代价来保护自己不被爱情所禁锢。作为《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作者歌德本人也曾是反世俗伦理的,他同样和有夫之妇发生过恋情,哪怕在歌德七十多岁的时候他还爱上了他朋友十九岁的女儿,甚至曾试图向他朋友说亲,只不过最终他把这爱情的火焰压制在内心,以一首《马林巴德哀歌》终结了这不伦之恋。在社会秩序面前,拜伦是反秩序的,歌德虽然内心同样反传统社会秩序,但是他仍然选择了合理遵守秩序,以求达到一种平衡。
拜伦历经生活的波折,他在追寻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诗歌是他最重要的途径,爱情其次,当他生命的激情随着一次次爱情之花的凋谢也随之耗尽之后,他仍然在找寻出路,最终他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甚至还被推举为希腊革命军的总司令,这大概是他最愚蠢的决策吧,因为他毫无军事才能,这也让他走上自毁的征程,他渴望能战死沙场,走向那荣耀的光环,最终却倒在了行军途中的一场风寒,结束了年仅38岁的生命。
END
附:
《马林巴德哀歌》(又名:马里耶巴德哀歌)
别人在痛苦之中沉默不言,上帝却让我诉说衷肠
——歌德
我怎能指望佳期可再,
指望含苞待放的那一天?
天堂、地狱都向我敞开;
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别再迟疑!她已走近天国的大门,
她将你抱起,拥入怀中。
你就这样被领进了天堂,
仿佛美好将永远被你消受;
你别无希冀、需求和愿望,
衷心追求的目标已经达成,
你得见这一举世容颜,
渴慕的泪泉顿时倾尽。
白昼尚未展开飞驰的双翼,
时光却似在后面驱逐!
暗夜之吻,一次忠诚融合的铭记:
它就像明日的太阳永恒不变。
在悠然行进中彼此相守,
像姐妹一样,却不全然一致。
甜蜜如毒药的吻别,
将绵缠而美妙的情丝斩断。
我时行时止,回避门槛,
仿佛火剑天神在驱赶;
眼睛懊丧盯着阴暗小径,
回头凝望,门扉已紧闭。
此时只好紧锁心门,仿佛这颗心
从未被开启,也从未体验过
幸福时光,像每颗天上的繁星,
曾在她身旁璀璨生辉;
不满,懊悔,责备,沉重的忧戚
在郁闷氛围中压得喘不过气来。
世界是否还在?那悬崖峭壁之上
是否还能承蒙神圣的日辉?
五谷是否成熟?碧绿的大地
是否伸延到河畔的牧场和丛林?
深邃的苍穹是否还笼罩之上,
还能否看到白云苍狗,变幻万千?
恍惚间有个曼妙的倩影
缓缓升起在天际,像六翼天使
从庄严的天国里飘然而至,
多么轻盈而窈窕,明亮而柔婉
你看她婆沙曼舞,多么欢快,
世上一切可爱的形姿都无可比拟。
只有在刹那间你才胆敢
将这替代她真人的幻影紧紧抓握;
回到内心深处!你会有所发觉,
她将会有种种变换的姿影;
一个姿态幻化为无数个
千姿百态,越来越惹人心爱。
想那时,为迎接她在门口流连,
一步步都让我消融断魂;
吻别之后又转身回到我身旁,
在我的嘴唇印上最后永别的一吻:
爱的形姿竟如此鲜明,
像火焰一样烙印在我赤诚的内心。
这颗心,如巍峨城池般坚固,
为她坚守,将她守护,
为她保持永远的忠贞,
只有当她出现,赤诚之心才能将自己领悟,
才会在钟情的情网中自由自在,
只为了对她的感激,砰然心跳不已。
如果恋爱的能量,被爱的期望,
都已完全丧失,消逝无踪,
就会马上找到新的希望和兴致
进行有益的计划、决断和行动!
如果爱情能使爱者更加振奋,
那么在我身上已表现得臻于完美;
当然还要全靠她!——我的灵魂和肉体,
曾背负着沉重的忧伤;
在我苦闷、空虚、荒凉的心里,
四处看到的全是恐怖的景象;
这时熟识的门槛隐约透出希望,
她如和煦的阳光翩然而至。
尘世之人——正如《圣经》所言——,
享受着神赐的平安和爱,
我要把它比作相伴爱人
所感受到的爱之欢欣与安和;
在心儿歇息的地方,什么也无法
阻挡那最深的执念——我被她所拥有。
我们纯洁的胸中回荡着一股热枕,
于一个更高、更纯的不可知者,
出于感激,而甘愿献身,
要把这永不可名者加以辨认:
我们称之为虔敬!——在她面前
我已感到如此崇高的幸福。
面对她的目光,有如太阳的炙烤,
面对她的呼吸,有如沐浴春风,
内心的情愫虽已久藏严寒的洞穴,
坚硬的冰石,也会逐渐消融;
自私,成见,都无法继续保留,
只要她到来,都将倏然离去。
仿佛她曾说过:“时时刻刻,
总有快乐的生活呈现给我们;
昨日种种,我们无需过虑,
明日一切我们也不能预知;
如果我害怕黄昏的降临,
在日落时分,还可欣赏无限美景。
像我一样吧,明智而欢悦,
正视每一瞬间!不可延挨!
快去迎接它,友好而欢快,
无论是行动,或是欢乐,或是爱;
到哪儿都永远保持孩童的童真,
这样你便是一切,你便不可战胜。”
你说得真好,我想,这是神的恩赐
他以瞬间的恩惠,伴你同行,
任何人在你温存的身旁,他就立刻会
觉得自己成为命运的宠儿;
我害怕你那叫我离开的眼光,
再高深的学问,于我又有何用?
如今我已远离!眼前的时刻
该如何安顿,我也说不出来;
她给我的那些臻于完美的至宝,
竟成为我的负担,我必须摆脱;
而不可克制的眷恋在将我逼迫,
除了无尽的泪眼,别无良策。
那就让泪如泉涌吧,让它永不停歇;
可内心的烈焰依旧无法扑灭!
生与死在我胸口凶狠地厮斗,
发出怒吼,要把一切撕裂。
肉体的病痛还有医药可治,
可心灵却缺乏决断与意志。
还缺少理解: 它何以如此痴恋?
它千百次温习她的姿容,
时而逡巡不前,时而蓦然不见,
时而影影绰绰,时而有清光簇拥;
这微薄的安慰又有何益,
不过来而复去有如潮汐。
忠实的旅伴们,就这儿把我丢下!
让我独自陪伴山岩和泥沼;
世界已向你们开放,你们快去吧!
大地宽广,天空雄伟而崇高;
观察吧,探索吧,把细节加以搜集,
就会陆陆续续讲出大自然的奥秘。
我失去了一切,连自我也给落下,
虽然我刚才还蒙众神宠爱;
他们考验我,送我潘多拉,
既有财富,又有灾害;
他们逼我把恩赐的芳唇亲吻,
又将我分开,使我断魂。
(绿原译,略有修改。歌德极为珍视这首诗歌,”他用拉丁字母把诗歌写在坚固的仿羊皮纸上,并用一张红色的摩洛哥羊皮把它包起来,然后用一根丝带系好。“摘自《歌德访谈录》。诗中这位19岁的少女名叫乌尔莉克•封•莱韦措,在与歌德分别后,终身未嫁,别人曾探问她与歌德之间的情事,她说如果当初母亲同意,她会嫁给歌德。在她逝世前,她将珍藏一生的歌德写给她的书信付之一炬,享年95岁。)
唐·舒尔茨博士是世界最著名的营销大师之一,也是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整合营销传播》是第一本整合营销传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成为20世纪后半世纪最主要的营销理论之一。为此,舒尔茨博士被全球权威的《销售和营销管理》(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杂志推举为“20世纪全球80位对销售和营销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W·爱德华·戴明、戴尔·卡耐基、亨利·福特、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等著名营销大师和营销天才并列在一起。
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
克里斯·po基里斯(Chris Argyris)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
华化·贝尼斯(Warren Bennis)
马文·鲍尔(Marvin BOwer)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
詹姆士·钱匹(Jam。 ChamPv)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W·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亨hi·法约尔(Henri Fayol)
玛丽·帕克·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
亨利·福特(Henry Ford)
哈罗德·杰林(Harold Geneen)
舒曼特拉·高沙尔(Sumantra GhOShal)
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
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熟悉两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以为英国、法国始终是一对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的盟友,毕竟在两次大战中,两国曾经精诚团结,共同抵御德国。
但是,从立国以后的一千多年历史来看,两国更应该是仇敌关系―――军事上,双方曾经多次兵戈相见;政治上也是敌对时间长,结盟时间短。
一、英法的建国历程
说起来,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祖先都属于古代欧洲蛮族―――“日耳曼人”;而现代英法之形成,多少要“归功”于公元四五世纪匈奴人对欧洲的征服。强大匈奴骑士从东向西的驱赶,迫使原来在欧洲大陆生活的日耳曼各部落离开家园,向西大迁徙。
在这次大迁徙中,西罗马帝国灭亡,而法兰克人占据了现在的法国全境,并四处扩张。古法兰克人的鼎盛时期是查理大帝在位时(771-814)的查理曼帝国时代,842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正式将帝国分为三部分,由此产生了现代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三国的雏形。法兰克帝国的辉煌从此已一去不复返了,三国仍然继续分裂而且境内封建割据局面非常严重。比如法国,全国被分为大小不等的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国王的权力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有象征意义,王室的领地也很小,主要城市只有巴黎和奥尔良。
现代英国人的祖宗―――盎格鲁和撒克逊人,由于无法在欧洲大陆立足,只好渡海来到不列颠岛,通过对不列颠原有凯尔特人的征服(此前罗马帝国著名统帅凯撒曾经对不列颠进行过征服,并带来了基督教文明),出现了七个小国互相争斗的格局。在八世纪和十世纪,丹麦人曾两次入侵英国。
二、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
公元1042年,爱德华就任英国国王,他的母亲是法国诺曼底公爵之女,因此有一半诺曼人的血统。由于爱德华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人称“信教者”,还是僧侣,只是名义上结过婚,所以没有子女。1066年爱德华去世后,英国人推举贵族哈罗德继任国王。但是新国王刚刚就任,就受到了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的挑战。
“诺曼底”即二战中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之所在地,当时就是法国的一部分,但是诺曼底公爵在自己的领地拥有绝对权利。威廉是第七代诺曼底公爵,他和爱德华算得上是表兄弟。1051年威廉访问英国时曾经得到爱德华的许诺―――在死后将王位传给威廉。1064年哈罗德在英吉利海峡乘船失事,被迫来到诺曼底,为了返回英国,也曾向威廉宣誓,支持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可是现在的结果却是如此,威廉自然恼羞成怒了,因此决定以武力夺取王位。
威廉的打算得到了罗马教皇和法丹德等国国王的支持;而他本人又是一名杰出将领,他的部队有着熟练的作战技能和严格纪律,作战主力是重骑兵;威廉还加紧准备,做好大船,以便横跨海峡。而另一边呢,哈罗德的军队主力只是临时征集的民兵,战斗力很差;只能征用民间的小船充当军舰。恰巧的是,在威廉的鼓动下,哈罗德的弟弟托斯提格伙同挪威国王进攻英国北部,哈罗德好不容易搞掂了叛乱,军队也损失惨重。这时,威廉已经在英国南部登陆了(因为风向不好,登陆推迟了一个多月,谁知正好避开了英军主力)。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哈罗德赶紧回到伦敦,临时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队伍。两军在黑斯廷斯相遇,激战了一整天,哈罗德全军覆灭,其本人也死在战场上(这就是黑斯廷斯战役)。接着,威廉向伦敦进攻。后来威廉被英国人推举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从此,英国开始了诺曼底王朝时代(1066-1154)。
至此,英国结束了不统一、贵族纷争的局面,成为一个统一、具有强大王权的国家,并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三、长达两个世纪的英法斗争
1斗争的由来
威廉既是英国国王又是诺曼底公爵,因此必须服从法王,其领地也应该是法国的一部分。那么,英国是否应该从属于法国?从另一角度来看,诺曼底是否也应该属于英国呢?而且诺曼底距离巴黎极近,如果英国对法国有什么企图,法国必将十分危险。因此削弱和吞并诺曼底就成了法王的第一国策。
法王首先挑拨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与其父亲的关系,并支持他向父亲威廉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在法王的鼓动下,威廉父子果然在战场上兵戈相见了,威廉险些死在其子的长矛之下。
在法国的挑唆下,英国国内贵族叛乱事件时有发生。1100年威廉二世去世后,其弟登基,称为亨利一世。1105年亨利征伐诺曼底,大获全胜并将其兄罗伯特带回英国永远囚禁起来,于是诺曼底彻底归于英国统治。同年亨利还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姻,这将使法国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为此,法王决定必须与英国决一雌雄。
2战斗进程
从1109年开始,英法之间爆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
战争延续到1154年时,亨利二世登基,他不仅拥有了诺曼底,还得到了安茹、曼思、阿奎丹等地,几乎占有法国国土的三分之二,其面积相当于法国王室的六倍。对于法国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不利了。
亨利二世即位后,与法王路易七世纠葛不断,连年战争打得难解难分。为了积蓄力量以便与法国进行持久战,便先与法王媾和,并让年仅5岁的王子亨利和路易之女订婚。亨利王子15岁的时候,按照英国的习惯被立为英国和诺曼底的继承人。第二年,应路易七世之邀,在诺曼底举行了王子加冕大典,然后王子被接入法国王宫。路易乘机以岳父的名义挑拨亨利父子关系。在他的挑唆之下,回到英国的亨利小王子便向父亲提出要求,要么立即得到王位,要么得到诺曼底,二者必择其一。亨利二世自然不会答应这一非分要求。于是小王子投靠了他的岳父,公然反叛。
1187年,法王腓力二世(1179年登基)乘英国国内矛盾四起之机,开始收复失地,亨利二世被迫让出部分侵占的土地,以求停战。1189年亨利二世去世,其子理查一世继位。理查在十子军东征途中曾被奥地利公爵俘虏,然后被卖给德国。法王本想借机置其于死地,以夺取英国在法领土。但是理查交纳了大量赎金后返回英国。理查重新登基后,立即招兵买马,与法国再次开战了。不过这次的战争很奇怪,双方一边打一边谈判,每年都有一次停火,到了天气等条件适合的时候则再次发动战争。英军一度占有优势,胜利不断,但在1199年,理查阵亡,法国暂时摆脱了困境。
理查之后是其弟约翰,法王则故伎重施,开始帮助约翰之侄阿瑟来反对约翰。由于法国这时已经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声威大震,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恐惧。因此英国很快与神圣罗马帝国结为反法同盟。1214年英国及其盟国从东南、西北两路夹击法国,但被腓力二世军队击败。到了1223年腓力二世死亡的时候,法国已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了。
1294年英王爱德华对法再战,本来英军一直处于优势,但因国内矛盾加剧和财政紧张等原因,渐渐力不能支,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率军反攻并节节败退。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矛盾越发尖锐,苏、法决定结盟共同对付英格兰,英国不得不于1297年同法国休战。
1303年,英法签订《巴黎条约》,这标志着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英法战斗结束了。
四、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再次进行了长达116年之久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年战争。
1战争起源
自12-14世纪长期的斗争后,法国已经收复了很多失地。到14世纪初期,英国还保留着法国沿海的一些地方。英法矛盾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双方都想争夺佛兰德尔(现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佛兰德尔是法国的一个伯爵领地,法王固然迫切希望将其纳入自己的王室领土,而英国与之则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羊毛是当时英国的主要出口物资,其主要出口市场就是佛兰德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佛兰德尔支持英国,承认英王是佛的最高领导者,继而干脆承认英王就是法国国王―――这是因为,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腓力六世对爱德华三世的嚣张气焰十分气愤,暗下决心寻机报复。1337年,法军收复英属领地基思,百年英法大战爆发。
2 百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法王约翰二世和大批贵族被俘。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英国军队则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乱了征服步伐――――进入加莱城时,不少英军染上了黑死病病毒。黑死病不但导致英军大量死亡,而且导致英国的人口锐减,由流行前的400多万人降到疾病过后的250万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华三世再也无力顾及同法国的争斗,只好宣布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战争中,英军的弓箭是一种秘密武器,这种弓箭名叫“大弓”(据说是由一种紫杉木制成的),射程远、射速快、精度高,每分钟可以发射10-12支箭,能在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利用休战的机会,进行了许多财政和军事改革,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国力有所增强。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
这样,整个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有利于法国的变化。然而,就在查理五世打算一鼓作气收复全部失地时,却突然离开了人世。继承王位的查理六世才12岁,靠几个叔叔摄政,到1388年才得以亲政,而在1392年查理突然得了精神病,没能力治理国家,更不用说领兵打仗。这给了英国人很好的喘息机会,但此时的英国仍陷入瘟疫之中,无力反扑,战争进入僵持状态。由于瘟疫一时难以控制,英国被迫与法国在1396年签订了20年停战协定,放弃了一些既得的利益。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年),1413年上台的亨利五世重新点燃了百年战争的烽火。1414年亨利五世亲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9月攻占了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1415年,两军在阿让库尔交战,法军死伤8000余人,被俘2000多人,而英军只伤亡400多人,阿让库尔一战使亨利五世名噪一时。1417年,亨利再次带兵进攻法国,于1419年攻陷法国的鲁昂,打开了整个法国的门户。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就在这时,法国国内两大封建主集团奥尔良派和勃艮第派却出现了严重的内讧。勃艮第派主动与亨利五世走到了一起。在勃艮第派的援助下,英军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地区。眼看大势已去,法国被迫与英国在1420年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和约宣布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亨利五世担任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年),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幼小的亨利六世无法亲理国政,英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再度展开权力斗争。法国原王储查理乘机在法国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查理七世。争夺王位的战火再度燃起。挟亨利五世的余威,英军很快又取得了优势。
此时,一个拯救法国的英雄出现了,她就是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贞德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少女,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17岁的贞德先是说服了沃古勒尔城城防司令,通过他拜见了查理七世,查理被她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并授予贞德“战争总指挥”的头衔。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部队解除了奥尔良城外的重围。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贞德因寡不敌众而被俘,第二年备受酷刑之后被英军活活烧死。
但是,法国军队已经处于战争优势,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 1450年夺回曼思和诺曼底。1453年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1964年9月14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奖词说:“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然终生迷恋他最好的诗作。《荒原》和《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一个哭泣的年轻姑娘》、《空心人》、《三圣人的旅程》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诗作的名单上,也许还可以再加上《小老头》和《小吉丁》。但刚才列举的5首诗是他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成就。”
罗杰·金博尔说:“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不是因为我们今天不赞同他对女性、犹太人、教育或宗教的态度,而首先是因为他写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好奇的诗。”艾略特能以罕见的激情和信念鼓舞所有他接触到的东西,他用他的诗歌和评论讨论重大问题。读艾略特的著作能培养严肃的态度,但并不是说艾略特总是很阴郁。他也写过一些戏谑的作品,如《老负鼠的群猫英雄谱》。读艾略特的作品会让人感到强烈的活力和漂浮感,这是因为艾略特不停地去发现,因为他渴望把握现实。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艾略特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英国,菲利普·拉金等年轻一代诗人把现代派诗歌当作不愉快的插曲,试图在诗界重新确立托马斯·哈代的传统;在美国,那些迷恋爱默生“内在的声音”的诗人与批评家觉得艾略特背离了美国精神。但是艾略特对当代英语诗歌写作的影响不可磨灭。英国广播公司(BBC)2009年组织了一次网上投票,请广大听众和观众推举“全国喜爱的诗人”(不包括莎士比亚),获得这一称号的是现代派主将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网上调查的数据并不能决定一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这一结果毕竟说明,艾略特已经完全为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所接受。
唐·舒尔茨博士是世界最著名的营销大师之一,也是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整合营销传播》是第一本整合营销传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成为20世纪后半世纪最主要的营销理论之一。为此,舒尔茨博士被全球权威的《销售和营销管理》(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杂志推举为“20世纪全球80位对销售和营销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W·爱德华·戴明、戴尔·卡耐基、亨利·福特、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等著名营销大师和营销天才并列在一起。
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
克里斯·po基里斯(Chris Argyris)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
华化·贝尼斯(Warren Bennis)
马文·鲍尔(Marvin BOwer)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
詹姆士·钱匹(Jam。 ChamPv)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W·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亨hi·法约尔(Henri Fayol)
玛丽·帕克·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
亨利·福特(Henry Ford)
哈罗德·杰林(Harold Geneen)
舒曼特拉·高沙尔(Sumantra GhOShal)
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
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香甜可乐作答!
1066年的诺曼征服英国的战争发生在公元11世纪中叶的黑斯廷斯战役,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为争夺英国王位而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诺曼人意在征服英国的战争以英国大封建主哈罗德中箭身亡,威廉的胜利而告终。它既是诺曼人对外扩张的继续,又是西欧同英国之间的又一次社会大融合,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颠群岛组成。1002年,英国国王埃塞尔雷德娶诺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玛为妻。1013年,丹麦国王斯文(八字胡王)征服整个英国,埃塞尔雷德携妻儿仓皇逃往诺曼底。丹麦人的王国很快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后王位空悬。英格兰贵族推举流亡在诺曼底的爱德华王子为合法继承人,并于1043年为其加冕。爱德华国王娶英格兰大贵族戈德温之女为妻,但他在朝中重用诺曼人,遂使诺曼人的外来势力同以戈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
威廉对英国王位的觊觎由来已久。1051年,他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德华讨论过王位继承问题。爱德华无子,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哈罗德也曾许诺日后奉威廉为王。
爱德华国王于1066年1月病逝,临终前却让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英国政治机构的核心贤人会议也决定由哈罗德继承王位。不久,哈罗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称王。这对威廉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决定用武力夺取王位,征服英国,建立自己的王国。
为创造有利的形势,威廉派使节游说当时最有影响的封建领袖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向他们控告哈罗德背信弃义,是一个篡位者和发伪誓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为,还赐给他一面“圣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帮助威廉夺回王位。丹麦国王出于个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凑出一个反对哈罗德的松散联盟。为解除后顾之忧,他与东面的弗兰德人订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部占领了梅因。这一切为他入侵不列颠创造了有利条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开封建主会议,制定进攻英国的方案。
同威廉的积极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罗德却无所作为,对威廉外交活动的战略意义毫无觉察,这就在战争过程中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
就兵力对比来看,双方基本是势均力敌,各有所长,但哈罗德准备不足。诺曼底地处欧洲大陆,进入封建社会早于英格兰。威廉是诺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骑士等诸多封建附庸,随时听候威廉的号令出征打仗。威廉纠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锐部队,渡海所需的500余艘船只也很快制造完毕。
哈罗德的有利之处是以逸待劳、内线作战;不利的是,由于封建化水平低,军事制度相对落后,机动性差,再加上爱德华在位时,曾将英格兰的舰队解散,从而使哈罗德缺少在海上打击威廉的力量,防御纵深大大缩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进攻准备基本就绪,军队在第费斯河口集结待命。12日原本准备向不列颠进发,但为恶劣气候所阻。非常凑巧的是,在威廉的大军被天气所阻的这一个月内,英格兰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意想不到的插曲无疑是上天对威廉的恩赐。封建主托斯蒂格为哈罗德夺走了自己的伯爵领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三世怀着个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联手行动。他们曾兵临英格兰北部重镇约克城下,但终为哈罗德所败。
就在哈罗德获胜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时分,威廉的远征军乘着凉爽的南风驶向海峡对岸。28日早上9时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湾登陆。此时,英格兰东南沿海地区门户大开,直到伦敦都无重兵防守,因为哈罗德正在约克庆祝自己的胜利。
10月1日,哈罗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飞马赶回伦敦。由于事发突然,哈罗德来不及大规模动员,手下兵力只有未获充分休整的5000余人迎击威廉。
10月11日,哈罗德从伦敦出发,13日夜到达黑斯廷斯附近的一处高地宿营。威廉的远征军此时也已赶到黑斯廷斯,双方在此遭遇。一场激战,也是威廉征服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就这样开始了。
哈罗德选择威尔登山地的山背最高处作为统帅部所在地,将亲兵部署在峰顶两侧,在中央构成坚固的防守,两翼则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构成严密的方阵。威廉将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个方阵,第一线是弓箭手,第二线是重装步兵,第三线是骑兵。他亲自指挥中央的诺曼底战士,并在队前打起教皇赐予的“圣旗”。
14日上午9时,号角齐鸣,战斗开始。诺曼人排成一线,沿山坡向山顶推进。当两军接近时,诺曼弓箭手开始射箭,英格兰人凭借盾牌护身,用长矛、标枪、战斧向敌人发起冲击。英军居高临下,兵器锐利,给诺曼人严重杀伤。威廉左翼开始向山下败退,中央的诺曼人也受到影响后退。在混乱之中,威廉坠马,但他马上恢复镇静,跃上另一匹马,大声高呼:“请大家都看着我,我还活着!上帝会保佑我们胜利!”诺曼人停止败退,重整旗鼓,在威廉指挥下,由骑兵在前,步兵随后,向英军发起第二次进攻。结果仍无法突破对方密集的防线。此时,威廉改变战术,用佯败将敌人引开坚固有利的阵地,诺曼人向后退到谷底、上山,待敌人追击时,居高临下予以痛击。哈罗德没有识破这一计谋,追击时损兵折将,实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这一战机发动最后反攻。哈罗德中箭身亡,英军阵脚大乱,全线崩溃。黑斯廷斯战役以威廉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乘决战胜利的威势,威廉率军长驱直入,先后占领坎特伯雷、韦斯特汉姆、西尔、吉尔福德等地,接着又横扫北部。伦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并奉他为国王。1066年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加冕为英国国王。
诺曼征服战争以威廉的胜利告终,从此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威廉的胜利,取决于他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有明确的大战略,即以外交孤立哈罗德;有周密的战争计划,并能在决战中适时调整战术,使用计谋,出奇制胜。在对己不利的地形上连续两次发动进攻,导致惨重伤亡,这表明威廉并无指挥天才。所幸的是,他能临危不乱,在己方部队败退、险些“群龙无首”之际果断指挥,重整旗鼓。
反观哈罗德,他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战略头脑,如忽视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处理突发事件缺乏远见、没能广泛动员民兵;没能把这场战争当作一场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来对待;在战役指挥上,英勇果敢有余,用兵计谋不足,不能抓住战争中的有利时机进行彻底的歼灭战。
诺曼征服战是先进社会集团对落后社会集团的战争。威廉的胜利不仅把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移植到英国,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改变了英国的面貌,使英国同西欧大陆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