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拓展训练项目 雷区取水 的组织方法及流程

求 拓展训练项目 雷区取水 的组织方法及流程,第1张

这是一个集体项目

1、首先画个直径四米的圈,在圈中央放上一瓶正立没有盖子满瓶的矿泉水。

2、给学员三根绳子,一根四米的,两根六米的任务背景,你们的一个伙伴中毒了,在一片雷区中有一瓶打开的救命药水,滴水不漏的安全取到才能解救你的伙伴。

“听着,圈内都是地雷,任何物品接触圈内的地面,地雷就会爆炸,在有限的道具上如何才能取到药水。就要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计时开始,给他们时间讨论实验,看看他们如何做。

4、最后根据学员的完成度,和完成所用时间,方法。再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享,点评

扩展资料:

项目名称:群龙取水(雷区取水)

项目性质:团队挑战项目

项目介绍:

在直径一定的绳圈内放置许多矿泉水瓶。

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进入圈内取出矿泉水瓶。

在取出的过程中,水有任何的洒出即算任务失败。

要求每队使用不同的方法取两次。

项目点睛:

开拓队员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让队员了解到任何创新都会受到资源的限制,不能天马行空。

提高团队协作,使队员认识到统一指挥的意义与重要作用。

活跃集体气氛增加团队凝聚力

项目目标:

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部借助任何物体完成取水的任务,保证人手1瓶。

项目流程:

1、 根据团队的人数,完成团队每人取一次水的任务。

2、 距离是起点与目标点之间是18米。

3、 任何人的肢体、衣裤等物品不得触碰地面。

4、 若取水的过程中触碰的地面或接触地面,水源将推后20厘米。

5、 团队成员每人只能取一次,违规者俯卧撑10个给予一次机会。

6、 开始前决策时间5分钟,练习时间为10分钟。

兵器:地雷。

地雷是埋在地下的爆炸性火器,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地雷,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公元1546—1549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的。不久,其他将领也竞相制造和使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大量制造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或设伏地域内,加强守备。

到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仅《武备志》就记载了10多种。雷壳材料有铁、石和陶瓷。引爆方式有踏发、绊发、拉发、点发、定时引发和戚继光所部创制的机械式引爆装置“钢轮发火”等。主要制品有炸炮、伏地冲天雷、无敌地雷炮和万弹地雷炮等等。

炸炮是用生铁制作的地雷,大小如碗,壳面留有装药口,装药后用木杵杵实,并在火药中插入一个小竹筒,从中通出一根火线。使用时,常将几个炸炮的火线串联,并接在一个机械触发式发火装置“钢轮发火”的火糟内,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然后选择敌人必经之路挖坑埋设。

若敌人踩绊长线,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即发火爆炸。与炸炮类似的还有自犯炮和万弹地雷炮等。

伏地冲天雷是用火种引爆的地雷。火种装在盆内,放在雷壳上,从雷内通出的火线总联于盆上,靠近火种。盆面竖立几支长柄枪刀等兵器,然后用土盖平。当敌兵经过摇拔长柄枪刀时,盆内火种倒在火线上,将地雷引爆。

无敌地雷炮是点火引爆的球形铁壳地雷,大者装火药一斗,小者装火药三五升,装好后用坚木将雷口塞住,并从雷中通过竹筒引出三根火线,然后将地雷埋于敌必经之路上,竹杆口露向己方。待敌人进入雷区时,士兵点着火线,引爆地雷。

万弹地雷炮的雷壳好像一个坛子,内装火药,雷口用土填紧,留有一个小孔,从中通出火线。使用前,将雷体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出的火线相接,其上用泥土与鹅卵石盖平,地面上安设一个与钢轮发火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钢轮发火时,即牵动发火机,引爆地雷,泥土与卵石乱飞,击杀敌军人马。

第一阶段

狡猾的敌人吃过几次苦头后,便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他们遇见了“踏雷”,就用石灰粉在其周围撒个圈,以防接触;遇见了“绊雷”,他们就远远地用铁钩子勾出来。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我们又研究出“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们就研究出“拉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鬼子的大队人马,;敌人无规律的走,他们就实施“飞行爆炸”。在不断的实践中,他们先后制造和改进了“丁子雷”、“水雷”、“梅花雷”等三十余种雷,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轰。那时,赵疃、文山后、小滩是开展地雷战最活跃的村庄,是胶东军区有名的“特等模范爆炸村”。他们把大量的地雷埋到敌人的交通线和进攻地段上,敌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头、山岭、海滩和庄稼地也难逃挨炸。有一次,敌人出洞到文山后,发现路上埋着地雷,仍然依照旧例,用铁钩子把地雷钓好,然后急忙卧倒,可是一钓却是假的,真雷却在敌人卧倒处爆炸了,汉奸队长和几个鬼子被一同炸上了天。为了对付敌人的扫雷组,民兵们又四处扒出新土,故意露出可疑的痕迹,把雷埋在没有新土的地方,使敌人上当受骗。当敌人发现没有新土的地方设有地雷的秘密后,民兵们又在新土处埋上地雷,在新土旁插上草人,草人身上写着“打倒日本鬼”的标语,敌人一见,必然气愤地上前拔,即遭雷炸。为了麻痹敌人,民兵们还研究了一种在地雷腹中自动点火的“慢雷”。有一次鬼子把起出来的地雷,小心谨慎地带回去研究,忽然轰的一声,地雷爆炸了,把屋子里的敌人炸得粉身碎骨。日伪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敌人每次“扫荡”均遭杀伤。当时在群众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的鬼子开了花。”

第二阶段

地雷战

为了避免踏雷,敌人又想出了一条更毒辣的手段,这就是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粮,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尾随在后面。为了不伤害无辜的群众,民兵发明了一种“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以后,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随着几声巨响,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而老百姓却安然无恙。

由于敌人连遭打击,兵力损伤很大。为了苟延残喘,便将其外围的日伪军全部集中在行村据点内,强迫周围的群众往里面给养。赵守福、于化虎等民兵就深入到东山、鹏化庄、南泊子等村,发动群众掐断敌人的供给,并组织他们建立武装,学习埋雷技术。据点里的敌人坐吃山空,只好用汽车从青岛往这边运输。我民兵就在敌人汽车经过的青威公路上埋下丁子雷,炸毁了跑在前面的一辆汽车,其余三辆汽车慌忙掉头逃走。民兵们一拥而上,从车上卸下许多大米、白面,全部上缴了区委会。

第三阶段

敌人陆路运粮失败,又改从海上运粮。轮船开到何家村以南,那儿没有码头,船靠不上岸,日军便叫伪军下水扛粮。赵守福、于化虎等通过调查,摸清了敌人下水扛粮的往返路线,便提前把水雷埋在敌人往返的路上,等敌人扛着粮食靠近岸边时,水下的连环雷一齐爆炸,敌人大批倒毙在水中,民兵们趁机把粮食抢走了。以后敌人改用飞机运粮,但狼多肉少,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因而只能向“西寺”日军那边丢。但飞机飞得太低要挨打,飞得太高又投得不准,投了三次东西,结果只丢进“西寺”一包罐头,其余的全掉在围墙外边,倒成了民兵们的慰劳品。被困守的敌人坐立不安。

1945年5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扰“五虎村”,陷入地雷阵,五小时走了不足五华里,踏响地雷20多颗,炸死30多人。同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模范村”光荣称号。

晋察冀边区的爆炸大王、民兵英雄李勇

1945年5月,日伪军2000余人占据了盆子山区。海阳民兵对敌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地雷爆炸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5月18日,行村据点的敌人偷袭赵疃。赵同伦、赵守福等预先获取了这一情报,即率民兵在村里摆下地雷阵。敌人闯进村北的树林里,碰响了绊雷;转而扑向十字街口,又踏响“箱子雷”,共毙伤日伪军16名,炸死战马1匹。同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入“五虎村”, 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走了还不足5里路,踏响地雷20多颗。26日下午,索格庄据点日伪军600余人,分三路南撤。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速摆地雷阻敌。伪军200余人先抵村西,接连踏响三颗地雷,不敢挪步。日军200余人随后赶到,在村西北头踏响一颗地雷,在河边踏响连环雷,死伤甚重。敌军四周皆布有地雷,进退两难,只得抬着40多个死伤者绕路逃到夼里、孙家夼村据点。5月下旬,日伪军在丁家夼村、夼里村安设据点,对民兵活动和群众安全威胁很大。大山区作战指挥部抽调叶家、修家、代格庄、槐家泊等村的20几名爆炸能手,由区武委会主任于东山率领,夜间摸上黄山顶埋设地雷。此后,民兵便夜夜上山埋设地雷,敌人天天挨炸,死伤累累。

第四阶段

日伪军在多次挨炸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走小路,不走大路;走水路,不走旱路。这倒是使鬼子减少了挨炸的机会,但这条经验很快就失效,民兵们在小路、水路上也埋上了地雷,鬼子照样挨炸。小滩村南有一条河,是行村日伪军到莱阳穴坊庄据点的必经之地。敌人为避地雷,便在水中走。小滩村民兵孙藻训、孙玉敏、孙春旭等,做了九颗水雷,瞅准敌人将到时,迅速将雷埋在河中里。日伪军涉水过河,九颗水雷全部爆炸。6月初,孙家夼据点300多日伪军到行村搬运物资,行至赵疃村东集前埠嘴下,陷入赵疃民兵布下的“长蛇雷阵”,在长达二里的路上,地雷连续轰鸣,敌人左躲右闪,也未能躲开雷阵,被毙伤30多人。

第五阶段

6月的一天中午,日伪军集中一个营的兵力袭击了文山后村。民兵队长于化虎一面派人向附近的部队报告,一面指挥民兵用土枪**把敌人诱进河套的地雷区,炸得敌人蒙头转向,扭头向西南方向的山上爬,没想到被埋伏在那里的我军主力十六团所狙击,敌人不得不逼上野虎山,又遭到县独立营的袭击,向东北逃窜,被埋伏在那里的文山西巷民兵打了回来。当敌人第二次被挤进河套时,地雷接连不断地开了花,日伪军死伤70多人,俘虏30多人。

在盆子山区人民开展反“扫荡”的105天中,海阳民兵共配合部队埋雷2500多颗,炸死炸伤日伪军200多人。7月,胶东武委会在海阳县高家召开反“扫荡”斗争经验总结大会。大会总结推广了海阳县“五虎村”、盆子山区人民联防抗敌的斗争经验。同时,授予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于晋江、赵同伦、纪常胜、纪中胜、陈桂香、纪彦、纪洪福、栾恒悦、隋良萱、冷世竹等13人为胶东民兵英雄。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胶东地区的抗战,为胶东地区的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最后部分

1943年冬,赵守福、于化虎、赵同伦、栾恒月等60余人,组成胶东爆炸队,开赴莱阳,在莱阳城外布下地雷,日伪军被封锁的不敢出动。同年,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等在小纪区笤帚夼村集合民兵50人,夜入莱阳五尺渡,袭击了赵保原的联络点,俘敌6人。撤离时布下地雷,被敌人全部踏响。1945年5月6日,各路日伪军集结莱阳城,赵守福奉命带领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城及东漩河一带,埋设地雷20颗,毙伤敌人20余名。

民兵英雄赵守福在给小学生讲地雷战的故事

1944年10月,胶东军区调文山后村民兵队长、爆炸大王于化虎5名爆炸队员,到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四个多月。他们在黄县(今龙口市)、蓬莱一带,教给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术。一次,于化虎等在蓬莱城附近埋雷20多颗,毙伤日伪军28人。1945年1月,胶东区武委会派于凤鸣带领4人爆炸组,再赴蓬莱执行任务。在十余天中,于凤鸣等教部队民兵600多人学习爆炸技术,并布雷封锁大辛店据点,毙伤敌人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

1945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胶东军区授予的“胶东远征爆炸队”的大旗,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并向部队干部、战士传授爆炸技术。同部队一起实验用地雷加炸药,爆破敌人铁路3次,炸毁铁路50多米,致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由于海阳民兵工作突出,特别是地雷战战果辉煌,因而获得了不少殊荣。1943年冬,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民兵工作模范县”光荣称号。1945年6月,胶东区武委会授予海阳县“战斗模范县”光荣称号。

希望采纳!谢谢!

让每个队员找一个搭档,给每对搭档发一块蒙眼布,每对搭档中有一个人要被蒙上眼睛,眼睛都蒙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布置地雷阵了。

一、地雷阵游戏流程:

1、选一块宽阔平整的游戏场地。

2、安排不想参加游戏的人做监护员。当参加游戏的人较多时,游戏场地会变得非常喧闹。这是一个有利因素,因为这会使穿越地雷阵的人无所适从,难以分清听到的指令是来自自己的同伴,还是来自其他小组的人。

3、让每个队员找一个搭档。

4、给每对搭档发一块蒙眼布,每对搭档中有一个人要被蒙上眼睛。

5、眼睛都蒙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布置地雷阵了。把两根绳子平行放在地上,绳距约为10米(30英尺)。这两根绳子标志着地雷阵的起点和终点。

6、在两绳之间尽量多地铺上一些报纸(或是硬纸板、胶合板等)。

7、被蒙上了眼睛的队员在同伴的牵引下,走到地雷阵的起点处,挨着起点站好。他的同伴后退到他身后两米处。

二、地雷阵游戏展示:

 

三、地雷阵活动目的及意义:

1、目标设定,团队成员沟通与协作

2、思维创新,突破自我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沟通的有序性,有效沟通

4、基本工作流程的建立及组织计划的重要性

5、团队合作,团队分工协作及工具的利用

5、如何理解规则及规则的运用

四、地雷阵游戏规则:

1、首先,将纯净水和饮料瓶不规则的摆放在一块长度为5米的区域内;

2、挑战时,每一组中一人蒙眼,在队友的提示下穿越这个雷区,如果成功穿越则可以获得礼品,如果“触雷”则根据不同的“地雷”接受不同的惩罚。

3、不同的饮料代表不同的地雷,不同的地雷惩罚不同,比如:纯净水——5个俯卧撑,可乐——唱首歌,雪碧——一口气喝完一瓶雪碧,橙汁——跳舞(最好是摆臀舞)。

注意,为了防止记忆力好的挑战者记住摆放样式,当挑战者戴上眼罩后,大家可以在调整一下地雷的摆放,或者让其在原地转三圈。

五、心得体会

同时下达多个指令会让执行者茫然无措,造成局面混乱,只有保持指令清晰才能提高执行者的行为效率沟通的效果取决于表达、倾听和相互之间的理解。

参考资料

破冰游戏《穿越地雷阵》成都自强拓展公司[引用时间2017-12-31]

地雷战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集合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想出了对策。他们联合临近几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用土制地雷组成地雷阵封锁附近的日寇据点,使日本侵略者的受到沉重打击。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据历史遗物显示,地雷战战术形成并汇集成册是在民国30年12月28日(1942年)。

作者署名刘丁,书名叫《地雷课本》,全书共分十课,第一课《总说地雷》概述了太南地区的地雷战概况,由此书可知,地雷战最初是在太南地区诞生。至1941年,已经形成战术,汇编成册后流通至其他地区。

扩展资料:

地雷战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与,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这种条件下,地雷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海阳地雷战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死争夺,使日军防不胜防,闻雷丧胆,海阳民兵因此而名声大震,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海阳地雷战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其它地区的抗战。海阳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而且还奉上级武委会之命,多次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有力地支援了相关地区的抗战,从而推动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抗战,为山东地区的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地雷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3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