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制是什么

禅让制是什么,第1张

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禅让”包括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 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禅让 shàn ràng“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这是一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制的模拟,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

历史上禅位的皇帝  

上古七帝:

  黄帝、少昊、颛顼、挚、尧、舜、禹

  唐朝:

  唐高祖李渊禅位给太宗李世民(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高祖被迫退位)

  唐睿宗李旦禅位给玄宗李隆基(延和元年,712,自动)

  唐玄宗李隆基禅位给肃宗李亨(天宝十五年,756,肃宗自行在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北宋:

  宋徽宗赵佶禅位给钦宗赵桓(宣和七年,1125,金兵压境,徽宗迫于朝野压力退位)

  南宋:

  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绍兴三十二年,1162,厌倦帝王生涯,禅位于养子孝宗,自动)

  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光宗赵淳(淳熙十六年,1189,自动)

  宋光宗赵潡禅位给宁宗赵括(绍熙内禅,绍熙五年,1194,被迫,嘉王赵扩在太皇太后的支持和大臣赵汝愚、韩侂(tuō)胄等人的拥立下即位)

  清代:

  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庆(乾隆六十年,1795,自动,兑现即位时许下的承诺)

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1、在中国古代,所谓禅让制时代,是指的“五帝”的时代,即尧舜禹的时代。按儒生们编造的神话,尧年老之后,自动让位给舜,而舜年老之后,自动让位给大禹。从而,表现出这些氏族领袖们的大公无私。

然而,历史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完全不像儒生们吹的那样。是什么大公无私。而是充满了暴力和残忍。尧执政后期,争夺权力者比比皆是,尧本人将争夺权力者之一的担朱予以囚禁。但是,却没有防住另一个:舜。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

舜后来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争夺氏族部落联盟领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业,终于将舜杀死。史书上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这只不过是不敢进家门。因为禹不敢和家人接近。否则就会被舜杀死。而在后来禹取代舜夺取权力后,则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运。史书上说,她们是因为感念舜而流下了泪,其实是因为她们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着泪被逼跳江自杀的。这完全是赶尽杀绝。因为大禹他自己就怕有人学他的样子。

在这三位领袖的后面,是三个部族集团的对权力的争夺。舜是东夷部落的领袖。而大禹则是华夏集团的领袖。二者之间的争权夺利是部族集团之间的争斗。在大禹死后,掌握政权的华夏集团为了不至于让权力落到东夷部落手中,将当选的东夷部落领袖伯益杀死,由禹子启继位。从而建立夏朝。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但是,在夏朝初期,启死后,仍然发生了由东夷集团的领袖后羿和寒促争夺权力的争斗。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禅让制向来都是充满了暴力和残酷的。禅让制根本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它与民主制度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这些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禅让制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是建立在争权夺利的基础上的。在实现禅让之前,首先要经历剧烈的权力争斗。最后由胜者掌握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在世袭制度建立之后,禅让制仍然并存着。至少,从形式上讲,从西汉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个开国统治者都是从前代的末代统治者手中“禅让”而获得政权的。其本质,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表现为成王败寇。

2)、民主制度是民意选择的结果。是按照法律和人民意志转让权力。民主制能让社会进步。而禅让制只能使社会整体腐败。因为民主制度中执政者要取决于民意。而后者中执政者只取决于实施阴谋的能力。

所以,禅让制是一种落后的制度。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上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是错误的。儒家制造的关于它的神话是该破灭的时候了。

~~~~~~~~~~~~~~~~~~~~~~~~~~~~~~~~~~~~~~~~~~~~~~~~

2。最近看到缘故时代尧舜"禅让"的现代版本!感觉很有意思,拿来大家欣赏下!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 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禅让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制”原始依据,直到今天,还是正统历史观的宠儿,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舜是黄帝后裔中的另外一个分支,距黄帝九世,居住在黄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带),舜当是该部落的首领,名声才会被尧所闻。尧为了联合拉拢舜的部落,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这是中国史“和亲”的最早滥觞。遥想当年,舜下了重金作为聘礼,在妫水边迎娶二女的时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苍苍,野露茫茫,一丝寒意一定袭上了年轻的舜的心头:这次联姻吉凶未卜,二女所怀的,不知是怎样恶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实力,眼看即将暴露在闺房女红的闲庭信步之中;但是无论二女如何作为,舜又无法处治,毕竟,娥皇、女英是强大的尧的亲生女儿。“和亲”,脉脉的温情下面,提前隐藏着刺探和背叛的结局。 那时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黄金时期,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被当作工具用于各种无法言传的场合。况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尧宠爱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长子丹朱,将来的皇位非丹朱莫属。而丹朱顽凶,娥皇、女英和另外九个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预料到了丹朱上台后自己的命运。那么,父亲密令刺探的这个叫舜的男人,能够依恃吗?毕竟,尧之前,也不是没有过非长子继位的先例,尧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夺了哥哥挚的皇位。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张扬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绪复杂,滋味难辨。 婚后的日子波澜不惊。舜,“目重瞳子(两个瞳仁),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干,会耕,会渔,会制陶器;又孝顺,处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爱戴。如果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还有什么人值得爱呢?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中,爱情,这个神秘的烟幕,悄悄地放出来了。当舜的父亲瞽叟和异母兄弟象屡次要加害舜的时候,娥皇、女英被爱情激发出了巨大的智慧,指点舜两次逃生。先结婚后恋爱的滋味,原来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趁着尧派他的九个庶出的儿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实为收集情报的时机,三人和九男结成了统一战线。 尧73岁时,传位于丹朱,舜和九个内应发动了政变,一击得手,囚禁了尧和丹朱,舜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这就是“禅让”的真相。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舜则志得意满,江山美人一手尽揽。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数,数十年后,舜却重复了尧的命运: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九嶷山,天苍苍,野茫茫,瞻前顾后,感怀身世,不禁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渗进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诞生。 感觉搞笑的成分多于事实!

档案链接

相传尧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尧、舜、禹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明君,合称为“尧舜禹”,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们学习的榜样。帝王死后,儿子继承皇位,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舜并不是尧的儿子,尧为什么要传位给舜呢?

尧德行高洁,胸怀博大,爱民如子,富有天下而不骄横,贵为天子而不傲慢。因此,各部落的百姓们都像冬天需要太阳那样依恋他,像旱天盼望甘霖那样仰仗他,大家互相亲近团结,各尽其职,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尧老了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难以应付繁杂的政务,于是召集大臣讨论即位的人选。

一个大臣说:“您的儿子丹朱天性聪慧,为人开通明理,可以继承您的王位。”

尧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熟悉他的为人,他太喜欢跟人斗气,不能用。”

另一个大臣说:“共工能团结群众开展各项工作,而且业绩卓著,可以担任治理天下的重任。”

尧说:“共工为人不正派,只会讲漂亮话;他外表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甚至连上天都不放在眼里,也不能用。”

于是,尧对他最亲近的四个大臣说:“唉!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都能廉洁奉公,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

四位大臣都谦让说:“我们的品德和才能都差得远,哪里敢担当天子的重任啊!”

尧想了想,对四位大臣说:“那就请你们继续推举吧!不论是亲近的贵戚,还是疏远的族人,甚至隐居的圣人,只要德才兼备就可以。”

四位大臣议论了一会儿后,对尧说:“民间有个叫舜的单身汉,我们觉得他能够担当重任。”

尧点了点头,说:“我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他究竟怎么样呢?”

四大臣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不讲道德,后母爱说坏话,弟弟骄纵凶狠,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

尧说:“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

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怎样治家;又叫九个儿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观察他怎样待人接物。舜把他们接到家里后,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并让他们放下架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舜的影响下,尧的两个女儿都谦逊谨慎地对待亲戚,大家都称赞她们贤惠;尧的九个儿子对人也比先前更加真诚。

尧对舜的做法十分赞赏,于是又让舜管理国家事务,各项事务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这样考验了舜三年后,尧十分满意。尧知道把天子之位让给舜,自己的儿子丹朱会不满意,但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绝不能让天下百姓受难而让丹朱一人得到好处。于是,尧召见舜说:“你考虑事情很周到,说了的事也能办得很有成效,就由你来继承我的王位吧。”

正月初一,舜在祖庙里接替了尧的位置。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禅让”,是指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

尧逝世后,三年的守丧期结束,舜把天下让给丹朱,以显示自己谦让的美德。但各个部落首领来朝拜天子,都不到丹朱那里去,而是来朝拜舜;百姓们都拥护、歌颂舜,而不拥护丹朱。舜说:“这真是天意啊!”于是正式登上了天子之位。

舜上任后,任用了22位大臣来主管各种专门事务。在舜的精心治理下,全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尧德行高洁,胸怀博大,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没有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舜又把王位传给了禹。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但后来为什么被世袭制所取代了呢?

大禹在治水中的丰功伟绩,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联盟首领中的威信和权力。于是,原始的民主气氛渐渐淡了下来。

有一次,禹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风氏杀了。各部落的首领们见大禹把防风氏杀了,竟然面面相觑,都不敢多说什么。

经过这次事件后,大禹事实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指定伯益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此时,大禹的儿子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各部落联盟之间积极活动,企图代替伯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大禹死后,伯益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来启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启本人非常贤能,所以各部落首领们也都拥戴他。这样一来,部落联盟任人惟贤的“禅让”制正式被废除,变成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了。

启即位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另外一种,也是被人忽视的一种就是曹丕所开的禅让制。这种制度虽为很多人所不齿,但是实际意义却是很大的。它保证了一种正统思想的延承,也是中华文化不衰的保证。这种禅让在以后大量被应用,到陈桥驿为止。因为世祖灭了宋朝,不需要所谓的正统了。

英国所谓的“光荣革命”和接下来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曹丕这种禅让是不是很像呢?

揭秘古代禅让制背后的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

相传在我国上古时代的中原黄帝部落,人们共同推举有才能、品德好、大家都信任的人为部落首领,当这样首领去世后,便把统治权让给(通常是自愿的)已经通过考察,更有贤德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来继承自己的权力,成为新一代的部落首领,这样世世代代更替传承下去的方式就是禅让制。

著名的华夏始祖首领尧舜禹便是以这种方式来当上部落首领的。

怪物来袭,给你一个基地,你能否抵挡住怪物攻城?

广告

怪物来袭,给你一个基地,你能否抵挡住怪物攻城?

禅让制通常是自愿的,也应该是自愿的,不过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谓的禅让皇位的,不过这是强迫的,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时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汉献帝让位,还有西汉的王莽篡权,这也是禅让的一种,因为不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来继承权利的,不过都不是自愿的,所有就不算真正的禅让。

禅让制的方式理论上让所有部落的成员都有机会当部落首领,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名声足够好就行,看上去是一种非常民主的选举方式,所有儒家非常推崇这种方式,认为这是天下一统,万姓一家的最民主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不可靠的权力继承方式,因为这是以品德为标准的选举方式,但是品德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不可靠的衡量手段,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所以很容易暗箱操作,来谋取私利,而且缺乏权力的监督机制。最重要的是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品德就能治理国家也是非常不可取、不可靠的。

禅让制的特点

禅让制看起来很美好,因为表面看起来人人都有机会当部落首领,也可以选举自己看中的首领,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而且这种制度是以品德为选择依据的,而不是以血缘为标准的,也就是说要想当上部落首领首先要有一个好名声,至少要让大家都知道你才行,这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也是很难做到的。

不过这看起来很美好很公平很民主的制度,其实蕴藏着很大的不公平,因为实际上部落的管理权掌握在少数贵族元老手中,他们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来选举部落首领,实际上权力只在少数范围内流传,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参与选举与被选举的,这也预示着禅让制的崩溃。

而且禅让制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因为那时候社会生产力很低下,人口也少,人们为了生存,只能以部落联盟的形式聚居在一起,选择一个大家公认的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来管理部落的各种事物,而且以品德来衡量一个人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个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部落里所以的财产都是公共的,没有人能够获得足够多的私有财产,这就为禅让制创造了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了,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占有足够多生产资料的人便可以通过雇佣没有财产的人为他劳动,就可以生存下去,阶级出现了,部落联盟里的成员变得不平等了,禅让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禅让制是通过氏族成员之间共同选举来产生部落首领的方式来传承部落权力的,这个候选人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考察,而且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选举产生的才是合法的。

也就是说禅让制的实质是部落联盟的贵族们代表全体部落成员来选举有贤德的人来当首领的,权力是掌握在少数贵族长老手里的,并不是真正的所以人都可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所以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好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为了生存而发生的战争渐渐少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用再为了生存而到处迁移,为了争夺地盘而战斗,而在相对固定的地方通过渔猎采集就可以获得生存必须得生活资料,人们的生活也就逐渐稳定下来了,所以部落首领的产生方式也就不需要用战斗力来证明了,于是人们就采取和平的选举的方式,在贵族之间用品德的才能为依据,共同推举一位大家都信服的人来当部落首领,这个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锻炼他的能力,名声还必须非常好,通过考察之后,再由部落联盟会议决定才是合法的,才有资格成为新一任的首领。

禅让制(“禅”,拼音:shàn (国) / sin6(粤),中古拼音:

zjenh),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最早的禅让制由尧帝传给舜帝,可以说尧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西汉新朝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东汉魏西晋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宋齐梁陈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 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502年,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 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东魏北齐

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给北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北周隋唐后梁

557年,西魏恭帝元廓禅让给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南吴南唐

937年,南吴睿帝杨溥禅让给南唐烈祖李昪

后汉后周北宋

951年,后汉李太后下诰将后汉皇位禅让给后周太祖郭威 960年,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

其他

以下是其余在中国历史上曾完成禅让程序,但随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权 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 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 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兰芳共和国

华人在南洋婆罗洲建立的兰芳共和国,总长实行禅让和选举结合的形式。

禅让制之后的制度

叫作:世袭制,主要是为 家天下。

相传在远古时代,尧在帝位70多年,年老准备退位,在部落联盟会议上就继承人问题征询大家的意见。众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却还是让他担任了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举舜。舜于是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时,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后继人。这种通过部落联盟会议选举,更替联盟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

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实质上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随着私有制的逐步发展,禅让制终于被世袭制所取代了。传说禹往位时众人推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于禹前,众人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可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位自立,禅让制度便从此废弃了。

禅让的

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 尧是黄帝的后代 ,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 , 本名放勋。帝喾去世后 , 放勋的长兄挚继承其帝位 , 在放勋十五岁时被封为唐侯 , 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 发展农业 , 妥善处理各类政务 , 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 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 , 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可是帝挚却没什么突出的政绩 , 各部族首领也就亲放勋而疏远挚。帝挚九年 ,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 放勋即帝位 , 帝号尧 , 因初封于唐 , 即以唐为朝代号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 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 , 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为政勤慎俭朴 , 定历法 , 施德政 , 抗天灾 , 建国制 , 选贤能 , 政绩卓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3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