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三年,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得来的原因与他的父亲有些类似。他本来有一个哥哥,只不过这个哥哥命不好,活了两年就夭折了,于是,司马衷理所应当成了嫡长子,接着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太子。
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而言,此时他天资中的愚钝未能完全暴露,他的弟弟司马柬虽然也是皇后的儿子,却才五六岁,作为父亲的武帝司马炎自然也没什么可选择的。在司马衷即位之前的二十三年太子生涯中,他的地位屡次受到威胁,却终究稳如泰山,平安熬到了登基,这主要得感谢三个人。
首先得感谢他的母亲杨皇后。司马衷的弟弟司马柬智商不仅正常,史书上说他沈敏有识量,即沉着聪明又有胆量,尽管如此,作为母亲的杨皇后还是更喜欢愚痴一些的司马衷。
待司马衷渐渐长大,当父亲的司马炎开始流露出对这个太子的不满,甚至表示为了天下苍生想换掉太子,杨皇后出面反对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一句话说到了武帝的痛处,如果他自己不是嫡长子,恐怕也登不上皇帝的宝座。
第二位,是他的叔叔司马攸。
司马攸对傻孩子司马衷的太子宝座实在没有特意作出什么贡献,只不过他犯了一点错误,恰好帮助了这个傻侄儿。他主要就是犯了太优秀的错误。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司马攸一辈子都犯在这个事情上。
司马昭在立接班人的人选上曾经有过一段迷茫期,据说他临死之前极担心两个儿子因为争太子位而反目为仇,拉着两个儿子的手殷勤嘱托作为兄长的司马炎要照顾好这个他最爱的小儿子。四年后,两兄弟的母亲王太后死前,也是念念不忘这个得宠的小儿子,对司马炎自然又是一顿苦口婆心。
朝中大臣对这个曾经差点成为皇上的司马攸也一直念念不忘,司马炎就试探性地问了问大臣张华:谁可托寄后事?张华回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当时朝中重臣王浑、羊、王济、甄德以及司马家族的重量级人物,都很看好齐王攸。
不管司马攸是有心争储还是无心恋战,对于武帝而言,实在是不能容忍之事。一个帝王最怕的不是别的,是自己在位,臣子们心中已经认定了一个新的皇帝人选。而这个新的皇帝人选,还是自己最大的对手。
再者司马攸成年后,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并且以礼自拘,鲜有过事,他个性刚正,武帝亦敬惮之,每引之同处,必择言而后发。
就这样,因为司马攸过于优秀,当哥哥的司马炎就更加喜欢自己的儿子了,尽管那个儿子真的不让他满意。
接着,就是司马衷要感谢的第三个人,这人不是别人,是他的儿子:司马。
史书上的确有记载说晋武帝司马炎怀疑太子不慧弗克负荷其智慧难当皇帝大任,但因孙子司马天资聪颖而打消了另立继承人的念头。晋书如此记载: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尝与诸皇子共戏殿上,惠帝来朝,执诸皇子手,次至太子,帝日:‘是汝儿也。’惠帝乃止。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人暗中。帝问其故,太子日:‘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由是奇之。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日:‘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帝嘉其意,即使烹之。因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日:此儿当兴我家。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史书上主要记载了四件事,一件事说明这个孙子深得司马炎的钟爱,所以恒在左右;一件事说明这个当爷爷的实在很喜爱自己的孙子,一握手就知道是司马通;后面两件事主要是说小司马通虽然年少但甚有大有为于天下的潜质,所以才有了此儿当兴我家这样直接的暗示。又说小司马通像汉宣帝,话中的意思直接明了,以至于修史书的人都以为,司马炎之所以将皇位给自己的儿子,是希望在群臣的帮助下熬过傻儿子的在位期,将司马家的天下托付给自己这个钟情的孙子。
而尽管有三个人的热切帮助,司马衷熬到了登基,却换不来一个太平天下,到底还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无法解决政治上的困难,经历了西晋中衰的惨剧八王之乱,他本人还成为他人的傀儡,最后被东海王司越毒死。
第一个就是宋理宗的个人意愿。虽然宋理宗知道自己的侄子很不成气候,但是,还是要将他立为太子,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是自己的亲侄子,其他人也是可以作为太子的,但是,在血缘上还是稍微远一些的,但是自己的亲弟弟就这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没有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吧!
第二个就是自己弟弟也是单脉相传。宋理宗可能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导致了自己竟然没有可以继承的子嗣,这个你说怪不怪,宋高宗也是没有子嗣的,后宫的佳丽不少啊。不知道这些君主到底是怎么回事!宋理宗的弟弟竟然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这个傻儿子,这个还是千辛万苦保下来的,之后就没有了子嗣了。这样,宋理宗只能选择这个不成器的侄子加以培养了。
这个家伙,学习文化知识那真的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啊。至于那些不良的行为,人家就是无师自通,酒色那绝对是没有问题的,有一次,第二天过来谢恩的妃子竟然有30多位,可见这个人的能力是多么的强悍。但是,就是不理朝政,你说这个是不是气人?人家就是乱吃等死的当了十年的君主。
在他当政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作为,因为不通文墨,无法品阅(批阅)奏章,只能让手下人干,这个人就是贾似道,结果导致了贾似道弄权,最终使得南宋逐渐走向了衰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有人说,南宋的灭亡,其中这位傻君主的贡献不小,你觉得呢?
赵真:他从1023年到1063年在位。他的名字是赵一力,他是赵恒的第六个儿子,一个真正的祖先。他软弱,仁慈,昏庸。5岁被立为寿君,8岁升为王,立为太子。他在1023年成为皇帝,在位41年。他昏庸懦弱,无法管理自己。战局萧条,土地赐贡;大石路,冗员激增;财政赤字,税收增加;庆祝新政,却无疾而终。最终既没有守住成功的能力,也没有发展的能力。54岁病死,葬于永昭陵。谥号的身体,天,法,道都是极其有效的。文圣吴瑞哲和肖明,寺名仁宗。猫变仁宗太子之谜的生母刘德飞是宋代太原人,后居四川。他的父亲此人名叫刘同,曾任胡洁都督、刺史。他和宋太祖一起死在路上攻克太原。起初,她妈妈在怀孕时梦见月亮在她怀里,不久就生下了刘德飞。十三四岁的她,变得小巧玲珑,娇艳欲滴,气质上聪明机警。她学习书法和绘画,演奏和演唱丝弦,她最擅长的是打鼓,这是一种早已失传的古老音乐。还有没什么好听的,但是刘德飞很聪明,可以用她自己的方式,让人听她的鼓就觉得越来越美,越来越细腻。今天她的花鼓是她传下来的。当她十几岁时,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她的祖父母家道中落,人口稀少。最后只剩下刘德飞一个人,为饮食发愁,几次想上吊。有一天,她无意在门前保持中立。一个算命的路过,看到德妃,从上到下都惊呆了。德公主见此情景,脸红了,对相士说:为什么不?如果你不看我,就不要看我。不走?相士说,我不不要因为你的外表很贵,就说什么不好。我在我的一生中,我遇到了许多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这是我第一次。我今天见到了你的脸。德公主在极度贫困无聊的时候,听了算命先生说的话,心里忐忑不安。她问他,我是一个可怜的人,我没有回报给你。唐don’不要说谎骗人。算命先生说。我不我不要你的报酬。请伸出你的手,看着我,你可以判断。德妃被他感动了,伸出一双沙色的玉手。算命先生一看,连连说:皇后的样子,皇后的样子。德公主要这么穷,在一个僻静的国家。她在哪里可以得到一个后妃?但是听了相士的话,我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每当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拿算命先生的话来原谅自己。邻居中有一个银匠叫龚妹家的人要去京城做生意,于是德妃就去找龚妹,想和他一起去。宫妹不同意,德妃却笑着说:唐不要担心餐费。我有本事到处吃,绝对不会拖累你。我们可以被视为兄妹。沿路会有人提问,我自己回答。不会有发生事故的危险!龚梅没能t拒绝,于是同意了,带着她一起上路。德公主到了路上,就打起了花鼓。看她的人看到她很美很漂亮,唱歌也很婉转。花鼓打得硬硬的,她就多给了钱。起初,桑德公主独自一人。后来龚妹看到打花鼓很赚钱,就做了一个小锣,实际上就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一路走来,每个州县都搅了不少人,赚的钱不仅德公主取之不尽,宫妹也沾了不少光。到了京城,宫妹还在做银匠,德妃用光了一路上赚的一些钱,只好又去卖艺。首都不如其他县。突然,一个打花鼓的女孩来了。大家都没见过这个东西,都争着过来看。在等待闲暇的等待中,他们相约聆听光明,渐渐地
郭皇后连生了三个儿子,都是早生的伤。杨也是如此的诞生。真宗王耔急于选择宰相的孙女沈伦作为人才。沈杨的父亲曾经是光禄庆和的家庭背景也是有的,只是德妃出身贫寒。郭死后,三个妃子都有继位的可能。虽然德公主表面上很谦虚,但她内心非常嫉妒。她只希望自己能有个王子,女王的位置将唾手可得。但是她可以不要怀孕。想出一个计策,用鬼鬼祟祟的东西代替别人,暗中让李宫女侍候真宗。李出生在杭州,有着美丽的外表和温柔的气质。他的父亲李仁德是岳统治时期左半寺的一名成员。吴越属于宋朝,李仁德在迁徙汴京期间死于疫病。后母带着儿子改嫁,留下李一个人,无法谋生,于是剪发出家当了尼姑。刘德飞偶尔去庙里拜佛,看到李她的脸很漂亮,她的态度很平静,她知道她是一个很好的家庭。说着说着,德妃懂得了如何恰当地解读和回应,带着李走出了尼姑庵,因为她与自己同病相怜。真宗唤德妃入宫,李随后做了宫女。德妃考虑是因为没有孩子。只有李是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她温柔胆小。她不怕为娇而战,博取宠爱。如果她生了儿子,她会带走,自己养。只要事情是秘密进行的,就和她自己的一样。因此,李被命令卧床休息。李的生死都在德妃手里,他自然是为所欲为。李真是迷人,婉转柔和,那天晚上竟然怀孕了。十月相遇,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德公主从襁褓中接过婴儿,作为自己的孩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后来她只说王子是自己的孩子,不能放出来。一方面,她要求真理,并以她的名字命名。第二天,真宗和大臣们讨论。我不我不知道有多少部长认为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可能的,但翰林学士李棣抗议说:“刘飞出身低微,不配做天下母亲。真宗立刻变了颜色。政治顾问赵安仁说:陛下想当接班人,但比沈采强。人才来自对门,人在意料之中。真宗说:可以将来不可自大,刘飞才德才兼备,不愧为母仪。我我已经决定了,所以不要。我什么也不说。大臣们不敢再抗议了。真书刘是皇后,而杨名叫,才子沈氏名叫,李名叫。刘继位后,因为他母亲虽然有一个宫妹被改成了刘尽管姓s,但挣面子的人还是太少了。虽然留侯的心里话还没出口,就有人瞥见内情,把它传出去了。一时间,成千上万姓刘的人开始被认出是自己的亲戚。刘落网后,所有人都得到了奖励。汴京城里凡是姓刘的,一下子就成了大家族。刘的背影他的心很聪明,关注时事,而且他知道如何读书。这时,他看了看经史。每当真宗退朝,显章奏事,刘的背影都陪他坐在那里,好让他先睹为快,一看就过目不忘。甄总有时会不记得了,还是有些可疑的地方。当她问留侯时,她能够如实回答,她能够举一反三,滔滔不绝,为真宗解惑。真宗做任何事都要和留侯商量,于是留侯逐渐开始做外交前期工作。禧四年,真宗久病之后住在宫里,很多事情都是后来决定的。有一次,真宗环顾了一下他的大臣们说,为什么?我好久没见寇准了。群臣都知道以前的法令和政令不是真的,而是刘皇后与宋等人勾结,内外夺权。真宗严驾崩后,仁宗即位。刘皇后就是同和皇后
可怜李,白白生了仁宗,没在第一王朝的宫娥里混的时候一句话都不敢说。看着留侯的辉煌,我感到相当愤怒!因此,疾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才有人得知留侯被宸妃录取了。书到了不省人事,当晚就死了。后来刘以为仁宗收养的事没人知道。他的任务是带走李的葬礼并把棺材搬出去照着宫人的例子。吕夷简走进戏里说,听说在宫里生病了。听不到内部指示怎么对待丧事?刘听了,勃然大怒。他知道自己的话是有原因的,因为仁宗在身边,不方便提问。就算站起来,也是把仁宗领进了房间。不多时,崇又出,立于珠帘下,唤曰:“汝等如何?一个宫女死了,然后相公这么说,为什么?吕夷简说:当我以罪恶对待一个首相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刘的脸沉了下去,他问,你是不是打算离间我母亲和儿子?简奏不慌不忙地说,刘没有理会李的想法,所以我不敢说什么。如果你想要刘长期和平与宸妃葬礼,它这非常困难。听完刘敏感的天性,他不能他不禁点了点头,于是他下令将宸妃再次埋葬。吕夷简还对管家罗崇训说:宸妃应该葬在女王穿上衣服,埋在水银里。唐不要说我吕夷简没有我以后不会提醒你。罗崇训,不明所以,只得领了留侯,听了吕夷简一个接一个的单词。她低下头想了一会儿,然后命令吕夷简用后服用。第二年春天,留侯想戴上皇帝的皇冠去祭拜太庙。到朝鲜工作后,他还戴了一顶燕冠,前后挂了十次。许多善于献殷勤的小人都怀疑留侯想自己当皇帝。萧方忠公写了一封信,请刘寺据武侯第三任使者程林画了一幅武后临朝图的画,请留侯过目。我知道留侯把它扔在了地上:我赢了不要这样对待我的祖先。刘突然觉得冷,病得很重。仁宗广招天下名医,进京治疗,但始终无效。刘一个月后病倒,葬在永定陵西北,享年65岁。王太后死的时候,仁宗并不知道他是李宸妃生的。其他人害怕留侯,没有人敢这么说。刘林死时,他不能他不说话,用手拽着衣服,好像受到了委托。仁宗没能我不禁想知道。参与政治的薛葵说:太后认为她戴着帝王的皇冠,所以在地下见始皇帝不方便。仁宗顿悟,用后取丧。颜渊对仁宗说,它统治世界胜过孝顺父母。皇上在朝廷十几年了,连亲生母亲都没有我还不知道。这也是我这一代人的错朝臣们谁能他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仁宗越来越优柔寡断,问袁燕燕为什么。颜渊说,陛下出生在李宸妃。刘洋二世之后,他没有不要照顾别人。仁宗没有他不等我说完,就严厉地说:“为什么不呢?黄叔叔刚才不是讲了吗?颜渊说,始皇帝在日本,末代皇帝在用。陛下登基,内蒙将被孤立。后来,刘保守秘密,不准朝廷泄露职权。我早就想过了,怕一旦出口,会被谴责,会成为圣弓和宸妃的阻碍。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我在杜门一直很低调,我不我没有事先邀请你。我我今天只是想让你明白。我谅你也是朝中大臣,意思是一样的。可怜的宸妃出生了。陛下,不要抱怨。即使他那天死了,也有人说是留侯秘密谋杀。仁宗听了,不由我忍不住大声哭泣。他渴望去宸妃去殡仪馆看遗体。李宸妃被尊为太后,她的名字叫张仪。仁宗对疲惫的日子置之不理,用
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你可以我不完全相信。1063年,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赵真因病去世。
康熙十三年,胤礽于坤宁宫出生,一年之后,康熙将其立为皇太子。其实胤礽并不是康熙长子,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叫做胤禔。那为什么康熙不立长子胤禔为太子,而要立次子呢?
古代皇帝册立太子,主要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立贤不立长”几种形式。就是说有的以“嫡子”优先,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长子”优先。而有的朝代更注重才能,因此“贤德”的皇子优先。
康熙之所以册立胤礽,而不册立胤禔,是因为胤礽是他的嫡子。胤礽在坤宁宫出生,这是皇后的住所,他的生母就是康熙的发妻孝诚仁皇后。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可惜在生下胤礽两个时辰后,便不幸去世了。
康熙悲痛地为皇后办完丧礼后,便承担起养育胤礽的重任。对他来说,胤礽并非一个嫡子那么简单,还是他与孝诚仁皇后仅有的血脉,因此对胤礽寄予厚望。
而胤禔生母是惠妃,他原本排行第五,可惜前面几个哥哥未序齿就夭折了,他便成为了长子。即使他是康熙长子,康熙也从未考虑过,要立他为太子。
康熙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胤礽身上,但是胤礽却辜负了他的期望。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掉了胤礽,他认为胤礽是: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既然胤礽已经被废,那么作为长子的胤禔,是不是就有机会了呢?然而事实却是,康熙废掉胤礽后,又在畅春园召集群臣和诸位皇子,商议该立谁为皇太子。康熙特意声明,群臣推举的人选,必须是除胤禔以外的皇子。
原来,康熙会废掉胤礽,胤禔在当中出了不少力。是他向康熙报告,说胤礽有诸多不良表现,比如暴戾不仁,克扣贡品,纵容手下等等。康熙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于是对胤礽开始改观。
后来皇十八子生病,康熙为此很是焦急,可胤礽作为兄长却无动于衷,这更让康熙对他大失所望。最后忍无可忍,便将他废黜了。
可是当胤礽被废后,胤禔不仅没有关爱弟弟,还趁机落井下石。他整日关注着康熙对胤礽的态度,见到康熙气急败坏,便趁机请求处死胤礽。还说要是康熙下不了手,那么自己来替他下手。
康熙虽然生气,但心中还是关心着胤礽的,毕竟爱之深责之切。可胤禔竟狠心想要兄弟死,这让康熙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康熙对胤禔失望至极时,皇三子胤祉又站出来,举报胤禔用魇术导致太子被废。不仅如此,群臣又在这时推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康熙便认定胤禩与胤禔结党营私,共同对胤礽不利,还觊觎储位。
于是,康熙将胤禔夺爵罢官,下令永久囚禁于宗人府。直到雍正十二年,胤禔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胤禔作为康熙的长子,原则上来说,他也是有希望继位的。可惜在他之下有个嫡子胤礽挡着,虽说清朝没有“立嫡不立长”的规矩,但胤礽是孝诚仁皇后所生,对康熙来说极为珍贵,其他儿子是没法和他比的。
而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正是考验储位皇子的重要时机。此时急于上位的,不关心兄弟的,落井下石的,都会被康熙排除。胤禔、胤祉、胤禩、胤祥都是典型的例子,不关心胤礽被关,为他说好话也被关。
最聪明的就是皇四子胤禛,什么事都不做,等康熙气消了,再去为胤礽求情,这也是康熙对胤禛改观的重要原因。
要说“立长不立贤”,但胤禔只是庶长子,所以他注定要输给嫡子胤礽。要说“立贤不立长”,胤禔不念手足之情,实在担不起一个“贤”字,所以他仍然当不了太子。
综上所述,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康熙都不会选择胤禔,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什么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
邬思道,从他的名字就可看出他对道家思想的情有独钟,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师参谋都是因道而成名的,如诸葛亮、刘伯温等等,邬思道也是这样一个人。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复立废太子,绝对算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正确的“夺嫡方略”。
这个方略很好得贯彻了老子《道德经》“不争是争”的思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四阿哥胤禛就是遵照这个“夺嫡方略”,成为最终的胜出者,这再次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太子胤礽因失德烂政、买官卖官、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婪妄为,最终被康熙废掉。
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他心中并没有绝对好立谁为新太子,诸位皇子主要分为以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为代表的两大团体。论能力,也以他俩最强。
但康熙非常厌恶八阿哥这种“假公济私”,他知道八阿哥构陷太子的事后,大骂“其心可诛”。这个时候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厌恶甚至已经超过了那个不成器的太子。
后来选举太子,八阿哥胤禩的行为可以用“上窜下跳”和“志在必得”来形容。他不仅纠集自己的亲信党羽争取更多的选票,还争取到了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的支持。推举新太子呈现出了八阿哥胤禩的选票一边倒的压倒性多数的局面。
同时,八阿哥胤禩为了造势,也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上演了一出“江湖术士”算命测字制造“八王大”的所谓“天意”舆论。
这让康熙更加反感,传位给他是不可能的了。
此时的四阿哥胤禛就算有了夺嫡的想法,也是力不从心,无论是朝野还是舆论上,他都与八阿哥不能相提并论。胤禛此时真的是“心急如焚”了。
此时的他唯一可走的路就是抓住康熙的心。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的师爷邬思道给他指了一条很好的路。
邬思道让他公开推举太子,这也正好抓住了康熙的心。
康熙对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奏折感到非常满意,评价是三个字:好,好,好!这两份保举废太子的奏折加上张廷玉保举废太子的密折,给康熙打击八阿哥胤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终随着结果胤禩下野,佟国维养老而落幕。
邬思道通过老子《道德经》里的智慧,帮助雍正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