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词,无论是在歌曲中,还是在荧屏上, 包拯包大人的形象基本都是以刚正不阿 、铁面无私,甚至于有些过于冷酷的不讲情面为主。
可事实上,宋朝 历史 当中的包拯,是个完全依靠自己的一身才干,成功在宋朝官场混得如鱼得水, 在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就成功升迁二十五次的 包拯,是个不折不扣的双商极高的"讲人情"的官员,不禁让人们感叹,原来铁面无私并不是真的。
1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孝子
在关于包拯到底 是否真如话本戏曲里那样铁面无私 ,为民请愿这点上,虽然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可要是说到包拯是否纯孝,这所有的声音就会统统归拢成一处。因为,无论包公的为官之道如何,他的孝心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孝肃包公奏议集》中就有写到,包拯"辞官归养,庐亲墓侧,至孝也。"为了能够侍奉家中的父母,即使好不容易考取了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甲科第一甲(全国前三十名), 包拯也因为距离家太远而选择辞官 。
后来,朝廷再次委派他去往和州(现安徽和县)的时候,虽然和州离他家较近,但因为他的父母不愿意离开家乡,所以他也就再次辞官,安心在家中侍奉双亲。
2孝道与宋朝官场风气密不可分
包拯先是在家中一直侍奉双亲,等父母相继逝去后,他又守着父母坟冢,在墓庐(坟墓旁的小房子里)里认认真真守了三年孝。
因为包拯这些遵守孝道的行为,他在当地, 乃至于朝廷中都颇有名气 。事实上,包拯的这些孝行,和宋朝当时极力推行孝道是分不开的。
孝道在我国 历史 中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宋朝对于孝道的推行尤为浓烈。《东都事略》中有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特意在全国下令"举孝悌章闻",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法由此展开。
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 以孝闻名的人不仅有可能可以收获钱财粮食 ,免除徭役,甚至于还有的能直接做官。但如果是有不孝的行为被发现,那么轻则流放,重则杖刑。
在这样严苛的孝法之下,即使包拯想不辞官,离开家上任,也很难成行。因此,包拯行孝道, 虽然确实是他有孝心的体现 ,但同时也是宋朝将孝与法紧密联系的结果,是有利于他以后的仕途,有利于他在官场中、朝廷上的名声与发展的利好行为。
1坦荡的晋级之路
据《包拯年谱》所记载,从"景祐四年(公元1037)",包拯出任"扬州天长县"开始算起, 一直到他六十四岁死在枢密副使的位子上为止 ,短短25年的时间里,他竟升官了26次。这种升官的速度,不要说宋朝,就算放眼整个封建 社会 ,也实属罕见。
实际上, 包拯顺当的晋级之路不仅和他的才干有关 ,更和他审时度势,懂得处理官场关系有关。在当时,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在宋朝大力推举新政,新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朝廷中大批昏庸无道的官员清理出去。
按照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他本该大力帮助新政推行,狠查贪赃枉法之臣,但事实上, 包拯对于新政的态度一直都是模糊的 。
包拯不尽全力帮助新政推行一来因为比起理论上的改革,他本身更偏向于做实事,二来则是改革的对立面,保守派的****正是举荐包拯升官的王拱宸。
除了王拱宸之外, 认真将包拯所有弹劾过的文武百官整理一遍后 ,可以发现,包拯几乎没有弹劾过他的同年,而他的同年们大多都在宋朝朝廷上担任要职重职。
因此,虽然从明面上难以发现包拯的经营,但从他的所作所为能看出来,包拯其实非常懂得如何在官场中生存。
2谏遍百官皇宫却依旧屹立不倒
包拯在位二十五年的时间,斗倒贪官污吏无数,即使面对皇亲国戚也丝毫不惧,但即使是这样,他却很少遭到贬谪。究其背后原因,包拯懂得在弹劾上"因人而异"是一方面, 他懂得揣摩圣心则是另一方面 。
宋仁宗久不立太子,朝堂上下积极谏言,包拯自然也不例外。在封建 社会 ,妄议立储可是大罪,一旦没有处理好,轻则丢官, 重则全家都要遭殃 。但包拯不仅在这件事上成功脱身,还让宋仁宗在后续继续对他委以重任,包拯的情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宋仁宗听到包拯的谏言后恼火不已, 眼看宋仁宗就要怀疑自己的时候 ,包拯大胆直言,立即表明自己年事已高且膝下无子,提此谏言仅仅是为了国家、为了皇帝考虑,绝非为了自己和后代。
包拯的这句辩解 十分精准的对应了宋仁宗的猜忌 ,不仅让自己转危为安,甚至还利用这次危急加深了宋仁宗对他的信任。毕竟,年事已高又膝下无子这两点足够让统治者心安。
1有选择的弹劾与交好
将包拯同年的名单整理后可以发现 ,包拯的同年大多官居高位 ,光是宰相就高达七人。对于他的这些同年,对于他的举荐人,包拯几乎从未对他们进行过弹劾。事实上,包拯不仅没有和他的这些高官同年们避嫌,还从许多方面积极和他们交好。
包拯的同年,同时也是将相五十年的文彦博。包拯一直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了加深两家的羁绊, 包拯还与文彦博结成了姻亲关系 ,让自己的次子(大儿子早逝,次子在包拯六十岁才出生)续娶了文彦博的季女。
除了文彦博之外, 包拯与他的同年韩琦也有着很好的关系 。深知皇帝最忌讳结党营私的包拯,在私下交往上一向很谨慎,但在和韩琦的关系上,包拯的避讳却并没有那么重。
当韩琦上书《乞罢差里正衙前奏》后,包拯不仅率先响应,还上书劝谏宋仁宗,表示韩琦的建议极好,建议尽快实行。
在包拯的经营之下,即使好友文彦博被罢相后, 包拯的官路也依旧亨通 ,因为接替文彦博担任宰相的正是韩琦。在韩琦担任宰相的时间段内,包拯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就升官五次,从右司郎中一路升至枢密副使。
2懂得揣摩圣心
除了善于处理官场中的关系,有区别的弹劾与交好之外,包拯还极会揣度圣心。 双商皆高的包拯深知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宋仁宗性情宽厚,乐于纳谏,因此包拯时常慷慨进言。
对于宋仁宗后宫的张贵妃想要将自己的伯父举荐当官一事,包拯明白宋仁宗身处其间的为难。 外戚实力壮大以至于影响到朝廷绝对是宋仁宗不想看到的 ,但直接拒绝张贵妃的提议显然也不是很恰当。
这个时候,包拯雷厉风行地针对宋仁宗的三次提议进行了三次劝谏,次次犀利,"逼"得宋仁宗 只好回到张贵妃处无奈的说 ,你难道不知道御史中丞是包拯么?!
在阻止外戚干政上气势高昂的包拯,在遇到劝皇帝立太子上,依旧只能小心谨慎,关键时刻甚至说出自己年事已高, 身后无子这种话来打消皇帝的疑虑 。
事事冲在前面, 面对贪污腐败势力毫不畏惧 ,敢上谏敢下行的包拯无疑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实干派清官,在皇帝的眼里,这样有能力又这样敢冲在第一线,且又确实"身后无子"的包拯无疑是最值得放心的所在。
3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包拯集校注》中有记载,"北宋王朝作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与农民阶级也存在着复杂尖锐的矛盾。"而这矛盾的具体表现, 就是那一年比一年多的农民起义 。
面对这些农民起义,包拯虽然"速行处理,不主滥杀,妥善善后"将整件事情处理得又快又好。但他身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却依旧能从他的言语当中透露出来。
当王伦和张海两人发起农民起义后,包拯的批复是"若不及时诛灭,万一无赖之辈相应而起,胡可止焉?"
"无赖之辈"这四个字非常明显的体现了包拯没能成功跳脱他本身的阶级,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整个事件 。因此,包拯虽然是个敢谏肯干的实干派清官,但这并不影响他积极拥护地主阶级利益。
包拯不仅 非常会在官场中处理人际关系 ,和高官同年们关系都很好,还很懂得揣摩圣心,知道在哪些时候需要铁面无私,哪些时候需要战战兢兢。
虽然身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让他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农民起义 ,但具有前瞻性目光的他还是能够高效妥善的处理好农民起义的事情,他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说包拯在官场中 并不像艺术作品中写的那样铁面无私 ,并不是指包拯不是个清官,只是指包拯在具有高智商的同时,还具有非常高的情商,懂得审时度势,从而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中活得如鱼得水。
狸猫换太子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故事传说:
《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包文拯是在赵祯手下做官
景佑,是指1034年到1038年11月,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宋景佑四年(1037),包拯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 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宋仁宗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赵祯。真宗子。统治期间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
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 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后来虽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包拯曾经审理过两个很有名的案子,一个是在安徽天长县的牛舌案,还有就是涉及了当时朝上的皇帝的一件案子。
包拯在安徽当县令时审的。当时有个养牛人来到他那里告状,说是家中养着的牛,牛舌头被人给割掉了。牛在那个时候是属于比较贵重的物品,在那个时代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所以这个案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牛没有了舌头,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让报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卖牛肉以减少损失。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果不其然,养牛人刚把牛给杀了,就有人去到包拯哪里前举报。于是包拯就捉拿下了这个人,经过来回的审讯这个人也承认了他自己因为报复杨牛人割养牛人的牛舌的罪行。
第二个案件而且关系到了当朝上皇帝。事情出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官员调到京城为官了,在皇佑二年的四月左右,开封府的坊间传着一个惊人的传言。有一个叫冷青的人,屡屡当众宣称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自己的妈妈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仁宗临幸怀有皇帝的孩子,出宫后生下了皇帝的孩子。民间百姓都以为那个人说的是真的。
通过这两个案子来查看,其实包拯是异常的聪明,推理能力也很好。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神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