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和曹参的名望都胜过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

萧何和曹参的名望都胜过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第1张

萧何和曹参的名望都胜过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

秦二世胡亥元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关东郡县纷纷起陆续举兵叛秦。沛县人也击杀死秦国任命职的县令太爷,沛县头面人物萧何、曹参纷纷推举陆续举荐刘邦做主公。刘邦推让不成,欣然接受毫不在意,改称号为沛公正式兴兵伐秦。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曾是沛县管理人事的官员,曹参也是县官,威望和名声知县,声望和知名度都胜过于刘邦,为什么反而推举何反倒举荐落草为寇的刘邦为主公呢?小编认为觉得存在三大原因。

猜测一:二人身份注定无法当老大

萧何、曹参仅仅沛县的两个县吏,说起声望,肯定不如沛县县令,可沛县县令也被老百姓杀掉了,他二人算个啥?假如强制左右,要当老大,如果将老百姓不接受,那么他们二人仅有死路一条,害怕死亡,让二人害怕迈出这一步。

还有一点,沛县县令要起兵造反时,便与萧何、曹参二人商议,由此可见,这二人,在沛县县令心里,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假如萧何、曹参并没有与沛县县令欺压过老百姓,沛县县令是不可能这般仰仗这二人,沛县县令被害后,二人心里不安不心虚?自然心里不安,即然心里不安,如何还敢左右?

猜测二:二人深知刘邦秉性

沛县起义之际,谁的阵营较大?不容置疑就是刘邦,尽管刘邦只带到沛县上百人,但这上百人是啥身份?逃跑的徒役或是犯罪分子,这帮人,假如不谋反,等候他的仅有死路一条,因而,是谋反信心最坚定的一波人,都是战斗能力最强悍的一拨人。而这波人,只认一个大哥,那便是刘邦,假如萧何、曹参与刘邦角逐大哥之职,也许沛县老百姓会支撑她们,但这一波人绝对不会适用。

或许在沛县老百姓的支持下,萧何、曹参可在与刘邦的角逐中有幸获胜,但如果真的当上大哥,反而成了萧何、曹参的催命符。刘邦什么人,二人心照不宣,此次领人回家,目地便是要当老大,如果被萧何、曹参摘了胜利果实,必然气急败坏,一定会对二人下凶手,萧何、曹参全是聪明的人,怎样会干这类傻事?

猜测三:读书人的劣势

萧何、曹参虽然都是县吏,却也算得上文武官的行列,起义之时,最主要的就是角逐地界、抵御秦军围歼,这些事该哪些去干?不容置疑武人。

即然起义早期武人更为重要,那样县吏出生的萧何、曹参便注定只有待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这也是抗战时期,弱不禁风的文人的可悲。也亏到萧何、曹参二人有自知之明,不然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大汉王朝,还不可知。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对于以上猜想大家认同吗?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秦朝末年,在沛县这个地方最有声望的是萧何,他一直负责辅助县令,统筹全局,在这个地方还是很有声望的,但是刘邦也仅仅是个亭长,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地痞流氓,啥都会,40多岁了也是游手好闲的状态,但是在秦末农民起义当中,萧何却推举刘邦成为沛公,一个地痞流氓成为一个起义军的首领,说实话也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状态,但是仔细想想也是合理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从人物的性格来讲,所有的聪明人都是很谨慎的,但是起义有时候是靠胆量的,要准备随时脑袋落地的状态,萧何一直负责统筹全局,对每件事情都会谨小慎微,所以每件事情都会判断风险,不会有刘邦那种不怕死的状态。

第二点:从大势来讲,以刘邦为代表煽动性会更强,毕竟刘邦是平民出身,没有任何的背景和后台,所以他起义的,再加上刘邦也擅于煽动,所以会很容易号召跟他一个层次的人,容易引起共鸣。

第三点:沛县最早反抗秦朝暴政的是刘邦,因为刘邦是泗水亭长,秦朝有征劳役的制度,结果路上有人跑了,在秦朝施行连坐法,所以护送的人员都是死罪,没办法,刘邦只能带着护送人员上山落地为寇,等到秦朝大乱的,才下山来,所以沛县最早反秦也是刘邦。

所以说时也命也运也,刘邦有时候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就相当于改革一样,做了第一个改革的人,再加上知识体系一般,所以一直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知识体系越好的人,越谨慎,像刘邦这样,也没有想过太多,做了就做了,结果一上去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最终成为汉高祖刘邦。

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因为当时刘邦还只是一个小混混,而为什么萧何回推举刘邦为起义队伍的头领。萧何之所以会这样自然不是因为看重刘邦,更不是因为他长得很有领导样子。而是害怕起义失败,需要一个来担责任,而刘邦正好是最好的人选。

很多人认为萧何之所以回推举刘邦这个小混混为自己的首领,是看重刘邦的本事。可是当时给刘邦根本没有展现出什么本事出来,而且此时的萧何根本是看不起刘邦的。要知道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的地位可是高出刘邦不少。

在刘邦还是一个混混之时,萧何在沛县之中已经是有点地位的人物。当年吕公来到沛县,沛县县令来给吕公接风洗尘,其中宴会的主持人就是萧何。而此时刘邦这个混混混了进来,还说到“贺钱一万”。可是在场的人除了吕公其余的都看不起他,其中就包括萧何。所以,萧何肯定不可能是因为认为刘邦有远超他人的本事而推荐刘邦为首领的

至于说刘邦有什么异相而推荐刘邦也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史料上的确是记载得有刘邦存在异相的,比如说刘邦的额头高高的隆起,等等。可是这些很多异相都是后人编写的,即使是真的有异相,早就认识刘邦的萧何也不肯定不认为刘邦这个混混的异相是真的代表什么。

至于为什么回推举刘邦为头领,在《史记》当中也是有所说明的:“众莫敢为,乃立季(刘邦)为沛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将,头领这个位置,大家都是想要当的。但是很多人又担心造反最后失败了,当首领的人受到的责罚肯定更重,于是就立了刘邦为“沛公”。而刘邦也不担心这些,本来就是一个混混,也就没有拒绝。

刘邦一开始只是一个小混混,在建立汉朝之前,最大的官职也就是做了个泗水亭的亭长,但是刘邦却能得到那么多有志之士的跟随,这和刘邦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而且刘邦意志比较坚定,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做事有分寸,能得到众人的信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刘邦卖命,最终建立汉朝,成就了一番帝业。

一、刘邦能使众人信服。

刘邦还是泗水亭的亭长时候,秦始皇修建陵墓,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刘邦就押送这么劳役去往秦始皇陵。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结局,所以刘邦就想办法逃跑了,没有想到,刘邦的逃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众人逃走之后,刘邦索性就放了众人,让他们回家去。刘邦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为他的形象埋下了伏笔。

二、刘邦做事比较有分寸。

刘邦是一个为了大业,懂得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刘邦入关之后,听从了樊哙和张良的谏言,把秦国的财务都封存了起来,没有拿一分一毫。然后刘邦又派人去各个地方张贴上告示。秦国人民知道了之后,就非常开心,拿出自己的好酒好菜犒劳汉军,刘邦却又推辞,这样秦人就认定了刘邦是一个统治者,比较英明,所以就推崇刘邦做皇帝。

三、刘邦比较能屈能伸。

项羽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物,这恰恰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的品质。项羽失败一次,就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但是反观刘邦则不同。刘邦是一个屡战屡败,却又能屡败屡战的人物,所以最终才能成功建立政权。正是因为刘邦身上这么有优秀的品质,所以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早年经历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这个事情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起兵反秦

斩断白蛇

刘邦斩蛇碑刘邦斩蛇像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有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籍和叔父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共立国15年,47天。

立足关中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现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己称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楚汉相争

会战项羽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公元前206年1月,项籍挥军破函谷关,想消灭刘邦军。刘邦自知不敌,亲赴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谢罪。不久,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春,项籍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却将其发配到了江南,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同时分封18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籍。项羽亦率军东归。6、7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11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名为义帝发丧,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籍,拉开了4年楚汉战争的序幕。

初战彭城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乘项籍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彭城。项羽闻之,急率轻骑兵3万奔袭,歼联军30余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

争夺成皋

同年6月,刘邦到达荥阳,击败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7月,刘邦派兵攻废丘,迫章邯自杀,解除了后顾之忧;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发动反攻,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刘邦又派纪信装扮成自己去楚军诈降,乘机逃出荥阳。项籍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成皋。

为了减轻楚军对荥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想引诱项籍南下。为配合汉军行动,此时韩信也率军到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彭越正在进攻下邳 (今江苏邳州南) 。项籍被迫率军回救,刘邦乘机收复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项籍以凌厉攻势拔荥阳,再夺成皋。

霸王别姬刘邦一面命汉军在巩县一带坚守,阻击楚军前进,一面命韩信组建新军击齐,派人入楚腹地协助彭越进攻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等地,再次迫使项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用计再次收复成皋。

项籍在击败彭越后,寻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籍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公元前203年10月,项籍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籍自刎于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 ,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6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项羽带着26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

因为萧何不愿承担造反失败的风险。毕竟古代谋反成功的几率不大,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失败,主犯就会被诛九族。萧何作为读书人,脑子想得多,但冒险精神上,肯定是多少有顾忌的。

一、萧何与刘邦的前半生

萧何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对秦朝律法多有研究,属于学霸级别的人物。萧何在成年之后,就到了县衙当了主吏掾,算是一个有编制的公务员了。主吏掾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权力很大。这个官位的人主管县衙内部的人事调动。因此,萧何在沛县的地位是很高的。

刘邦只不过是个亭长。亭长相当与现在的警察,还是那种没有编制的便衣民警。因此,当地人眼中,刘邦就是个小混混,对他没有什么好感。刘邦虽然祖上三代都是农民,但是他自己却不务农,也不经商,更加不会读书写字了。这样一个亭长,天天吊儿郎当的混迹在城市中,自然被人看不起,连刘太公都看不上自己这个吊儿郎当的儿子。

从官位上来看,刘邦只不过是萧何的下属而已。在沛县的乡亲们眼中,萧何算是成功人士了。而刘邦只不过是个痞子而已,但是刘邦和萧何平时的感情处的不错,萧何还经常接济刘邦。

二、风云变换,刘邦成主公

陈胜吴广起义后,许多地方纷纷响应,即“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这时候,刘邦也因为押送囚徒失期,干脆带着一帮人落草了。沛县县令在天下纷纷反秦的大势下,也吓破了胆,把萧何与曹参喊来,商议响应起义之事,并安排樊哙去芒砀山把躲在那里的刘邦叫来。后来县令又反悔了,下令把城门关上,不让刘邦进城,还想把萧何、曹参二人杀掉。

既然县令不仁,萧何也不再讲究道义,干脆与刘邦里应外合斩杀县令。在这几个人当中,萧何的官位最高,而且名气最大,不管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为新一任县令,退一步说,就算选曹参当县令,也比刘邦更具说服力。但是,最后刘邦成了沛县县令,也就是所谓的沛公,原本的上司萧何与曹参,则成了他的下属。

其实,萧何与曹参之所以不当县令,不是能力和威望不够,而是他们太聪明,不愿承担风险。毕竟古代谋反成功的几率很小,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失败就会被诛九族。所以,萧何与曹参才推辞,联手拥立刘邦为县令。

刘邦也不傻,知道当县令的风险,但若起义之事成功,他获利最大,就算失败,刘邦早就造反了,多项罪名不多,少项罪名不少,与其东躲西藏,不如拼一把,富贵险中求,从投资和风险比来看,他不亏。所以,刘邦欣然接受,开开心心当县令,结果证明,刘邦赌对了。

历史记载,刘邦有一次在咸阳看到了秦始皇不禁感慨:“大丈夫当如斯”,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说明,刘邦一直都有要干大事的心,但当时他是没机会的。

秦二世执政之后,昏晕无道,丞相赵高掌握大权,胡亥和赵高的“胡搞组合”搞得名不聊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一呼百应。之前的六国后裔,看到有机会纷纷起兵,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刘邦恰在这个时候,因为押送犯人去给秦始皇修陵墓,不能按时到达,按照秦律是要斩首的。混混出生的刘邦一咬牙,干脆就放了犯人打算跑路。没想到剩下的犯人没跑,反而打算跟着刘邦一起混饭吃。

刘邦就领着一帮人,跑到山里躲藏,不久后, 萧何和曹参忽悠了沛县的县令,让县令召刘邦回来,一起起兵,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有几百人了。县令答应了,后来想想不对,又反悔了。 萧何和曹参干脆就干掉了县令,刘邦进入了沛县。

这时,大家都想造反,但是没人想带头,担心连累家人,抄家灭族。 萧何和曹参极力推举刘邦,刘邦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后来的彭城之战,为了逃命,三次可以将自己的儿子女儿扔下车。可见,刘邦对家人是不存在心理负担的,就爽快地答应了。刘邦就成了起义军的小头领。

起兵后,刘邦率军在附近四处出击,扩张地盘,效果不怎么样。后来,投靠了项梁,在项梁处刘邦混的很好,成为项梁手下一员大将,后来与项羽一起配合,打的战绩不错。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派刘邦攻打秦朝首都咸阳,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一路走一路收编扩张,在张良和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帮助下,进行的比较顺利,最后攻入关中,灭亡了秦朝。

刘邦终于实现了当年:“大丈夫当如斯”的感慨,本想赖在秦宫不走,张良一番利害关系的劝说, 刘邦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秦宫。但是,脑子抽抽的刘邦当时听了手下的建议,派军在函谷关拦截不让项羽进来。

项羽哪受得了这个气,打算第二天灭了刘邦。项伯知道后,马上去告知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张良,让张良跑路。张良立马告诉了刘邦。之后,就有了鸿门宴,刘邦一边装孙子,一边借故尿遁了,躲过一劫。

后来,被封到蜀地的刘邦,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划下,冲出关中,与项羽开始了楚汉之争。虽然刘邦在对项羽的战争中从来没有胜过,但是刘邦的地盘却一直在扩张。这就是他的能力,刘邦打仗不行,但是会用人、会收买人心,虽然一直在败, 地盘却一直在扩大。

刘邦在对项羽的战争中,手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汉初三杰的萧何 、韩信、 张良、谋士陈平、曹参……,武将彭越、英步、樊哙、 ……,人才济济。而对手项羽,只有自己。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单打独斗的项羽,是一定打不过这么一大群人的,结果就是项羽被群殴死了。

刘邦从一个小混混成为了一代帝王,建立了汉朝。刘邦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单论个人能力,这个时期的很多人都比刘邦要强太多了。但是,刘邦的最大优势是能整合所有人,关键时候不手软(逃命的时候可以丢下自己的孩子,面对韩信出兵的要挟分了韩信为齐王),能听取意见,该低头的时候低头,心理素质极好,一直败一直战,而且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刘邦具有的其它素质,也就是非专业素质外的能力,其它人都是不具备的。这使他在建国后,可以将分封的七个异姓王都干掉,而没有引起国家的动乱。

拥有整合他人为己所用的能力,加上强大的心理素质,刘邦统一了天下,开启了一个延续407年的帝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93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