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称为国贼的原因主要是他在汉献帝被俘后,拒绝了群臣提出的“奉迎天子”的提议,而是自行决定继续征战,并未把皇帝放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他还通过控制皇帝来削弱诸侯,进一步扩大他的势力范围。这些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大逆不道,为士大夫所不齿。
至于曹操玩弄权术,这是他在乱世中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所采取的手段。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谋略,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其他诸侯联姻,提拔和罢免官员,控制军队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扩张势力。这些权术手段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曹操也只是在运用这些手段来取得成功。
然而,曹操的权术手段并非毫无争议。他的行动经常引起争议和反对,有时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和叛乱。因此,曹操的权术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行动和决策常常引发各种问题和争议。因此,对于他的评价和定位,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曹魏和吴国为何不趁刘备尚未发展起来扼杀呢?
刘备夺取益州花了3年之久,为何曹操和孙权都没有阻止曹操阻止了,而且是武力阻止,但由于当时曹魏军事集团后院起火,自顾不暇,尽管文韬武略的阿瞒有计划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最终错失了良机!而孙权想阻止,却鞭长莫及,不具备阻止的条件。
1曹操知力有不逮,对南方战事有见好就收的意思。
赤壁之战前,曹操踌躇满志,这时,他兵多将广,是他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后,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似乎再没有“皎皎如月,何日可掇"的质问,也没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愿。
可以说,他已经放弃了消灭孙权和刘备势力的意图了;知力有不逮,曹操开始酝酿在北方取献帝而代之的事,建安十七年的时候,群臣打算推举曹操做魏公,但是为荀彧等士族出身的大臣所阻拦,第二年,曹操做了魏公,此时,南征北战的曹操已经五十九岁了;进取心已消磨的差不多了,对战事已有了见好就收的意思!
2曹魏军事集团后院起火,忙于化解和平叛!
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优势,但曹魏军事集团内部还有大量忠于汉献帝的旧臣,赤壁之战后,曹魏军事集团内部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这要花精力化解;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曹操一方面是在建安十六年派钟繇攻打汉中,但是却被马超打得丢盔弃甲,曹操不得不亲征马超,直到将马超逼入汉中。另一方面,在建安十七年与孙权在濡须口打相持战,曹操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第二年便退兵了。
其实,有战略眼光的司马懿曾劝曹操继续进兵益州,但是曹操虑及内部琐事没有采纳,而是安排夏侯渊、张郃等人驻守前线,曹魏集团内部的矛盾迫使他不敢长时间滞留南方了。
3孙权有梦想阻止妹夫,没成功!
而孙权要攻打益州,在地利上不占优势。孙权曾有和刘备联合取益州以便早得荆州的想法,刘备也同意了,刘备的小九九是让孙权当自己的志愿军;但刘备的主簿殷观劝刘备说:孙权不傻啊,吴、蜀联合进兵的话,孙权的兵马在主公你的后面。如果主公往你往前打不下益州,再被孙权抄了后路,我们不就完了吗所以,刘备突然反悔了。后来孙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但这个时候刘备已经派兵把住了隘口,不让孙权进兵。
“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孙权一见妹夫未雨绸缪、有了准备,只好撤兵。而且,后来刘备带庞统入蜀时,还把诸葛亮与五虎上将中的三位关羽、张飞、赵云留在了荆州,量自己的大舅子孙权也翻不了多大的浪花!所以,孙权也不敢有大动作。
司马懿入仕到曹操去世这段时间,司马懿一直是一个文臣谋士,而在战乱年代,如何能快速升迁发达,无疑是军功,而恰恰曹魏一生为让司马懿染指军权,曹魏军权一直就是曹操的宗亲把持着。虽然期间司马懿也升迁很快,但没有军功做支撑终究显得单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曹丕死后,尽管司马懿被认为是曹丕的心腹,但曹丕在位的几年里也为授军权与司马。
曹操一生阅人无数,自然看得清人心向背,最先察觉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即野心勃勃之人。曹操自觉杀之可惜,用之有疑,最终决定将其安排在曹丕身边做文学掾,把他无情的隔绝在权力中心外,并且处处防着她他。司马懿位卑未敢展露野心,未能把持朝政。曹丕继位后,虽然将其安排在尚书台,依然是处处防着他,不让司马懿染指军权。
一直到明帝曹叡时代,曹魏的开国功勋们基本上凋零殆尽,司马懿才开始得到领兵的机会,诛孟达,抗孙权,拒诸葛,平公孙,四方征战,积累功勋。在明帝去世的时候,他和曹爽同时成为托孤大臣。高平陵之变后,才终于将曹魏政权整个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
三国时期的汉中之战过程是什么?结果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曹操。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一、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结成联盟于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之后,收复荆州各郡。刘备以荆州为根据,进而攻占蜀川。与此同时,曹操击败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进而攻占张鲁占据的汉中地。汉中与蜀中相接,曹操进军汉中给刚刚易主的蜀中百姓带来不小的震动,传蜀中一日数十惊。
司马懿劝谏曹操可趁机攻占蜀中,但曹操后方却发生叛乱。曹操留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镇守汉中,并让张郃进犯巴西。建安二十年(215年)镇守荆州的关羽与孙权发生矛盾,孙权派人袭取荆州,刘备率军支援关羽。
而此时张郃深入巴西,已经攻打到宕渠一带。刘备忙与孙权讲和,湘水划界后,率领张飞于瓦口关大破张郃。张郃退走后,刘备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率领大军攻打汉中。
二、战争过程
1、刘军失利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被曹休识破。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蜀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吴兰,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于是退走。
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被徐晃击败,死伤甚多。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停留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曹操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2、曹军失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军队的外围鹿角。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围鹿角。刘备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张郃亲身搏战,刘备一时难以攻克。
夏侯渊分兵去救援张郃。刘备派黄忠攻打南围鹿角。此时的南围鹿角,夏侯渊正在率领400曹军精兵修复鹿角,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一战就将夏侯渊斩杀在南围鹿角。黄忠又趁机攻向十五里之外的夏侯渊军营,夏侯渊军队因为丧失了主帅而迅速溃败。
益州刺史赵颙等,也被黄忠军斩杀。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惶恐不安,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
3、曹刘对峙
刘备击斩夏侯渊后,打算渡汉水来攻郭淮,郭淮部下见己方兵力过少,难以匹敌,建议郭淮可依汉水结阵。但郭淮却认为这是示弱,应该远离汉水结阵,趁刘备军半渡时袭击。但刘备见到郭淮的结阵方式,没有渡水。
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刘备踌躇满志,说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改变什么,自己一定会拥有汉中。刘备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与曹操对持。
4、僵局打破
曹操来争汉中,将数千万囊粮草搬运到北山囤积。刘备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杨洪以汉中是益州咽喉,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劝谏诸葛亮在这种时候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时黄忠在赵云营内。黄忠见曹操运送了这么多的粮草,于是建议赵云可以去劫取。但曹操的囤粮重地,应该是有重兵把守,为谨慎起见,赵云与黄忠约定期限,然后再让黄忠领兵去劫粮。
黄忠逾期未归,赵云率领轻骑前往接应,正与曹军相遇,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前,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设有伏兵,引军退走,赵云趁机反击,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死伤极多。
后来,刘备开始主动出击,派刘封于阳平关前叫阵,曹操大骂刘备常派义子出战,称自己可用黄须儿曹彰来与刘封一战。曹操于是派人去召曹彰来援汉中。五月,曹彰日夜兼程,赶至长安。但曹操已经撤出汉中。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应该说前期的曹操从未想过代汉自立,但那个江湖把他一步步逼到了那个位置,皇帝刘协没什么雄才大略,却总想着搞死曹操,他就算成功了又能怎样,曹操的手下哪一个能服他,估计最后还是杀董卓后的结果,连饭都吃不上的跑路,然后再找第三个董卓,如此循环没有任何意义,他如果真有雄才大略就该以司马懿的方式发展,他又有天下正统之民心,一步步瓦解曹操集团并取而代之比司马一族容易的多,甚至可能得到曹操的真心辅佐,因为曹操当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取卫、霍之功,而不是灭汉,但他非得不断的搞那些不入流的小动作,逼着曹操对其下狠手,且让曹操一步步对汉家天下越来越失望。。。
曹操真正发迹的时刻就是给董卓“献刀”事件,这个事件虽然没有把真正的目的达到,但是为曹操以后的路做出了铺垫。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爸爸曹嵩,是依靠买官升迁为太尉,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曹操的爷爷是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
曹操算是官三代,曹操年轻的时候虽然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曾经得到高人的点评,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成年后,也一直在朝廷里做官,官职都不是很大,但是曹操却都做出非常优秀的成绩。
真正让曹操脱颖而出的就是给董卓“献刀”,这个是很多大臣一起商议出来对付董卓的一个办法,想用献刀的办法被董卓刺杀。但是刺杀未成功,变成了献刀。曹操这个名号从此在朝廷和江湖里名声大振。
刺杀失败后,曹操骑着马迅速的逃出洛阳城,也因此碰到了陈宫,又刺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也开始了招兵买马的生活,一步步招贤纳才,兵精将广、势力不断壮大,成为了割据一方的霸主。
后来又听从身边谋士的建议,施行“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战略,让自己站在最有力的条件下,对各地的势力展开对决。
曹操之所以能够发迹,其实也是离不开曹操这个人的真才实干。他善于兵法、懂得重用贤才,还有他慧眼识人的本领也是非常厉害。
提起曹操,不喜欢他的说他是个奸贼,一般的人说他是个奸雄,只有他的粉丝才称他为英雄。难道曹操就与“奸”字脱不了干系了吗?既然曹操奸诈,刘备仁厚,为何当时的人才大都投奔奸诈的曹操而不是仁厚的刘备呢?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曹魏以一敌二而不落下风,为何?一是占据北方富庶之地,其次就是曹操为曹丕留下了众多的人才,而且是一代接一代,不像吴蜀两国后继者寥寥无几。
曹操虽是官宦世家,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使曹操有了最初的政治资本,但是当时具有这样条件的不止曹操一人,袁绍、袁术等人出身并不比曹操差,但是为何最后成功的只有曹操呢?
当初各路诸侯反董时,袁术是后将军,袁绍是渤海太守,孙坚是长沙太守。刘备还是一名县令呢,而曹操不过是一名骁骑校尉而且董卓封的,这时候说他是白衣也不为过。然而曹操能够散尽家财,召集义兵共同反董。能召集义兵,族中子弟及夏侯兄弟都甘愿听从曹操调遣,说明曹操人品、能力都不错,不然难以服众。众诸侯中曹操被推举为奋武将军(行监军职)说明曹操向来处事公正,不然何以当监军之职?
讨董时期,各路诸侯不能团结一心,只有曹操孙坚等少数人出战,落败后曹操因兵少,去扬州募兵继续对抗董卓,可谓是百折不挠真豪杰!
而刘备呢?是否参与过对董作战尚不可知,只是在这期间“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不知是被黄巾余孽还是董卓军打败,失败后就去投奔公孙瓒了。匡扶汉室,只是说说而已吗?
讨董一战,可以说奠定了曹操英武之名,而刘备寂寥无名。从此之后,天下英才都对曹操十分钦佩。
曹操手下最初只有曹操的几个堂弟和夏侯兄弟,起兵后很快李典、乐进等人归附。等到诸侯混战时:
主动投奔的有:荀⑿碡⒓众肌⒐巍⒄培A、许褚、典韦等。
被曹操提拔任用的有:荀攸、钟繇、于禁、程昱、徐晃等。
被击败后投降曹操的有:张辽、庞德、文聘、臧霸等。
可见曹操手下谋士将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主动投奔和曹操慧眼识人,一小部分才是被迫投降,但最后还都忠于曹操。
而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颠沛流离,手下武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谋士只有孙乾、麋芳、麋竺等不入流的平庸之才,好不容易遇到个徐庶,没多久就又离去。
刘备手下人才稀少,是为什么呢?刘备不是汉室后裔么?为何不能一呼百应呢?
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魄力能力不够,没能在讨董之战树立起威名,前期名气与曹操等人相差甚远。
二是东奔西走,始终寄人篱下,人才就算投奔也是投奔他当时的靠山而不是刘备。
陶谦死后,刘备主政徐州,这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盘。陶谦本人无能,手下的人也多是平庸之辈,刘备却照单全收。这是刘备的第一波人才。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才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军师。取荆州后,黄忠、魏延投奔刘备。荆州集团成了刘备的第二波人才。
入蜀后,马超、李严、许靖、法正追随,这是刘备的第三波人才。
刘备所收的陶谦的手下、刘表的手下、刘璋的手下,除了少数具有谋略或者勇略,其他大多不够出众。而且刘备这些手下老去之后没有新的血液来补充,不像曹魏,人才一代接一代。
同样是成长于乱世,被称为奸雄的曹操,靠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力众多杰出的追随者。
而以仁厚著称的刘备,手下多是夺取了别人势力后收编的二流人物,到底谁才是真的英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