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JP摩根的金融人物评价,4000字以上,要有引言,事迹概括和总结

求JP摩根的金融人物评价,4000字以上,要有引言,事迹概括和总结,第1张

浮华高手JP摩根

如果说约翰·D·洛克菲勒与“敛财”二字紧密相连的话,那么J·P·摩根除了财富之外,则还与浮华休戚相关。约翰·D虽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10亿美元富翁,并以敛财为人生之最大目标,但其个人生活极度简朴,近乎清教徒,相比之下,摩根的个人资产少得多,他逝世时留下的遗产据估算仅值5000万美元,他只能跻身于当时前20名美国富豪之列,他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他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的能力方面,而不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

  作为家族的第三代商人,摩根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四方游历,视野广阔,养成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的习惯,相比之下,约翰·D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对财富的敛聚过程大于享受过程,从小接受的是中产阶级乃至贫困家庭的教育,终身对浸礼教信守不渝,并在其教义下过着节俭生活。约翰·D为人谨小慎微,注意细节,甚至给人刻板的感觉,而摩根则脾气暴躁,好冲动,更像一个性情中人。对于生活和生意中的不爽之事,约翰·D选择隐忍的态度,而摩根则无法隐藏自己的不快,当他对公司的某一个合伙人感到不满,便马上表露了出来,并希望那个合伙人出局。

  从他给家人写的大量书信中可看出,摩根内心丰富到了多愁善感的地步,这一点很像他的父亲。当然,他比父亲拥有更多的霸气、更强的叛逆心。他害怕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充满担忧。他自小多病,而且难看的酒糟鼻给他的一生留下阴影,他还患有间歇性发作的抑郁症,多次陷入神经衰弱的境地,如果他能用洛克菲勒那样粗壮的神经去对待公众舆论和政府反托拉斯调查的话,那他也不会在1913年便与世长辞,1912年反托拉斯调查掀起的风潮使他神经骤然崩溃,健康迅速恶化,76岁时一病归西。

  摩根个性上的缺陷没有压抑他的才能使其沦为平庸的“公子哥”,他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他也充分以自己创造的财富和成功为资本,获得浮华享受。玩游艇,包专列,他花在度假旅游及业余兴趣上的精力一点也不比花在生意上的少。当然,他可以为自己找到最完美的理由就是:他的身体需要时时休息调养。生意之外他最大的个人爱好是收藏。他一生之中将大约一半的财富用于购买各种艺术品。这种收藏的兴趣并非像镀金时代的一些富豪那样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炫耀财富,他的收藏发自一种本能的热爱,到了后来还出于一种道义感——为了提高新兴的美国的文化品位,使其迅速达到可与欧洲相比的水平。事实上,他一生的收藏品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 

  他对简单的事物和对复杂的事物一样喜爱。他最简单的两样爱好,由于坚持得太久,以至于它们也能够成为摩根的个人标志:玩单人扑克牌、抽古巴雪茄。

  与许多迷恋奢华的富豪一样,摩根对女人充满迷恋。他的一生有多少情人至今仍是个谜。摩根对女性的迷恋自少年开始,并终其一生。他不断爱上新的女性、有魅力的女性。为她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并获得她们的芳心和身体。但他在杜绝让外界抓住他风流生活的把柄方面,也堪称控制力极佳,以至于花花公子型的大亨摩根直到去世近100年后,人们对他的绯闻还往往只是捕风捉影,很少有明确的绯闻细节在社会上传播。

  作为名门望族,有身份的人,摩根对情人交往事宜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值得广大新富们学习、借鉴。虽然摩根与妻子范妮结婚以后不久便发现二人性情不合,但直到摩根去世,一直没有离婚。摩根与情人交往的原则是,不直接让妻子知道自己情人交往方面的情况。他与情人交往采取隐秘的方式,至少不让妻子抓住把柄。这样一来,有利于保全夫妻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婚姻上的名誉。

  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名誉和家庭的稳定性都很重要。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正统血脉的延续、家族基业的传承,而一个有条件追求自由体验的人,又不能受这些东西羁绊。毕竟,男欢女爱的欢乐,与事业上攻城略地,或者在思想和智力上追求更高境地的欢乐,都是丰富的人生所不能缺少的。摩根的解决方案,是处于他那种地位的人的一种妥善解决方案。

  摩根在事业方面的魄力,更多是与他日渐加强的对整个美国金融的控制力相联系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商人,而他则成为号令天下的金融帝王,控制铁路、钢铁、航运等多个工业的发展命运,甚至依靠自己的权威两次将美国从金融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解决了当时美国总统束手无策的燃眉之急。纵观摩根两次代替政府挽救美国金融业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金融业霸主,摩根将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看得是多么的重要。他挽救美国金融的过程也是使美国避免成为一个无信用国家的过程。尽管他在金融业方面的种种经营手段饱受对手和社会大众的诟病,也可能导致了他控制下的产业工人不能获得较大的劳动报酬,但作为一个商业游戏规则尚不明朗时期的商人,他却有着非凡的维护商业信用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美国商业精神里可贵的成分。他甚至提出,在衡量放贷条件时,他将借贷者的人格,看得比他的抵押物更重要。

  早年的摩根,曾经单纯为了赢利而从事交易,他操纵过市场,甚至在南北战争期间将一批武器低价买进,再高价倒给政府军队,赚了不小的一笔钱,他的道德也因此遭受质疑。而晚年,他则作为美国金融业的拯救者出现——当时除他之外,似乎无人堪当“拯救”重任。他义无返顾地承担了起来。尽管有人认为在充分拯救者的过程中,他使他和他的合伙人获得暴利,但他的心中,的确抱着一种救世情怀,而非简单的赢利动机。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做出了非凡的壮举,却落得一片狼藉的声名……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60827/09352859035shtml

美国总统的背后是金融集团的操作

美国十大财团(他们就是所谓的财主党)

洛克菲勒财团 摩根财团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 杜邦财团

波士顿财团 梅隆财团 克利夫兰财团 芝加哥财团

加利福尼亚财团 得克萨斯财团

财团对美国经济的垄断

财团除靠所属企业积累资金、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之外,还依靠企业的兼并而扩大规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70年代末,曾掀起3次企业兼并的高潮,每经过一次兼并,财团的经济实力就得到一次增强,更加提高了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程度。美国经济的各个部门,无不受到各大财团的控制和支配。

财团对美国政治、外交的控制

各大财团不但凭借其雄厚的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掌握着美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还利用它们的金融家、企业家及经济学家,组织各种委员会、协会、同业公会等公众团体,针对当前美国的财政、金融、外贸等经济问题,发表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提出有利于财团的各种建议意见,以左右政府的决策。垄断财团通过操纵总统竞选和国会改选的途径,争夺政府要职和国会席位,从而左右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美国真正的统治集团。由于各大财团在海外的利益不断膨胀,因而对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关心,千方百计设法对政府施加影响。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多尔兖志得意满登金銮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兄弟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贪图享乐,陷于腐化堕落之险境。就连明朝名将吴三硅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

多尔兖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基业。

今用解析

在现代经商活动中,“趁火打劫”是经营高手惯用之计。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地争夺利益,以达到预期目的。但此计使用者必须要真正了解对手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认定对手有求于自己时,就可逼得他接受自己的苛刻条件,趁火打劫,获得谈判成功,从中赚大利润,发大财。

◆官惜贷:民贷“趁火打劫”

有位观察家写文章说,每逢年关,很多公司的资金面都比较紧张,对于民间借贷来说,利息水涨船高是常有的事,而2010年的水涨得却有点过。由于加息预期,加上多数银行收紧贷款,甚至部分支行停止投放贷款,这两个因素导致民间贷款的利率迅速上浮。有消息灵通人士从京、浙、桂三地了解到,平均涨幅达到30%-50%,超过往年10%左右的增幅。民间利率上涨3到5成“月息5%,100万元每月利息5万元。

某先生在浙江经营一家高档餐馆多年,因为新年将近,餐馆年夜饭的预订异常火爆,进货、装潢等需要大量现金,但因为去年下半年将大量资金抛入股市,却不料行情一直疲软,导致他现在的资金链异常紧张,急需50万元作为周转资金的他想到了小额贷款公司。

但5%的月息,显然超过了他的负荷。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要是早来两个月,月息只有3%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当地的民间借贷利率陡然上升了近50%。

在广西开了一家大型水果经销店的某女士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2009年12月末,她想趁春节抬价因素还没发挥作用,多从海南进一些高档水果,囤到春节前夕卖个好价钱,于是打算去借钱。但4%的月息却令她望而却步,较去年三季度末上涨了30%。

在实际操作中,民间借贷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最长也不会超过一个季度,且利息计算是与借款时间成反比的:借款时间越长,利息越低;时间越短,利息则越高。

目前,央行规定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六个月为486%,一至三年则为54%,而根据目前民间资金行情,按照借入100万元计算,5%的月息,即每月还5万元,6个月还30万元,民间6月期短期利率为30%,是基准利率的约6倍。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利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4倍就属于高利贷,高出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而是基准利率6倍的民间贷款显然已属此列。因此借款人不仅要支付高额的利息,还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但不得不为之的背后,是“借款越来越难”的担忧。

“银行涨,我们也跟着涨。”这是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信贷员的话。如果是银行业受到央行“收紧”调控的影响,议价能力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浮的话,而作为民间借贷机构,在满足借款人“短”、“频”、“快”的资金需求,当然都想“趁火打劫”了。

◆营销故事:准确把握时机

据《民营经济报》消息:在台湾,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鲜乳销售的淡季。为了消化过多的鲜乳库存量,台湾乳品行业在这期间大多采取低价销售战术以吸引消费者。这些低价战术不外是“三瓶100元”、“买二送一”等,平均每瓶鲜乳(946CC)售价约33元。1990年4月,鲜乳销售淡季已过。在台湾乳品分会的协调下,贩卖鲜乳的各家厂商照例要休战,终止各种低价促销战术,每瓶鲜乳恢复为45元。正当这些乳品厂家停止“买二送一”及“三瓶100元”的低价促销活动之际,台北的一家公司却突然“大打出手”,投资1200万元,推出“买鲜乳送名车”活动。从4月16日至6月17日,这家公司每周将赠送一台小汽车,中奖率为5%。公司认为,该公司半加伦装(约1892CC)家用鲜乳,售价88元,市场反应良好,为了进军家庭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故推出此项活动。公司的决策者们认为,当市场低价促销活动消失之际,正是以“趁火打劫”奇招攻占竞争对手原有市场的最好机会,因此公司以鲜乳业从未有过的手段———赠送汽车来促进销售。

“趁火打劫”市场经营策略,必须准确把握时机,巧妙抓住消费者心理。把此计用于商战竞争中,就是因“时”因“势”,寻找市场及竞争者的漏洞和不足之处,顺势大做文章,抢夺市场。

◆ 如下“三等”商人不可为

世人最憎恨的,莫过于那些承国之危——发国难才,承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趁火打劫”者。趁火打劫者,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等。大者,乃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时,在侵略者面前奴颜婢膝,叛国投敌,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的汉奸卖国贼是也,如抗日时期的汉奸商人;中者,乃当国家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货物,巧抢豪夺,趁火打劫,大发灾难财的奸官狡贾是也,如在抗美援朝药品中,用烂棉絮充急救包的不法商人;至于那小者,乃承人之危,趁火打劫,敲诈勒索的亡命之徒是也。这些趁火打劫者,是臭名昭著的人间败类,为世人所鄙弃所憎恨。由于利益的驱使,他们像蚊虫一样,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不时滋生出来,吮吸别人的血。

汶川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地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国同哀。党政军民总动员,化悲痛为力量,众志成城,奋起抗震救灾。在这场全民族的抗震救灾战斗中,涌现了成千上万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动天地,泣鬼神,激励着国人奋勇直前,夺取了抗震救灾阶段性的辉煌成绩。可是,正当党政军民总动员,众志成城,全民族奋起抗震救灾,各国人民都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的时候,一小撮“趁火打劫”也就是无处不在的“腐败分子”之流,竟盯上了救灾的善款和物资。他们或利用分发救灾物资的权力,把一些贵重物品据为己有;或利用手中掌握的救灾捐款为亲属高价推销滞销货物;或以劣充优,把一些“三无”产品作救灾物资出售,谋取暴利;甚至直接挪用、贪污救灾捐款。

某省某县人大常委某副主任,在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后,作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兼工商联合会主席的他,积极四出活动,要求属下企业捐款救灾,各企业踊跃捐款。他却利用手中掌握的救灾捐欵,以购买救灾服装为借口,高价帮其经营服装店的胞妹推销积压的服装,谋取暴利。

有些人的行为比趁火打劫还恶劣。在一次国家***风尘仆仆乘火车赶往西北地区视察灾情时,当他乘坐的专列到达某火车站已停稳,突然间,这位国家***又要火车继续开动,前进几十米后再停下来。原来是国家***发现他将要下车的地方铺着红地毯,才有意避开。

大家想想看,汶川发生历史罕见的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捐失。在举国同哀的日子里,竟有这样的地方官员,用红地毯迎接国家***到灾区视察灾情。他们脑子里盘算的是什么,打的是什么主意?这种期求用奉承拍马谋取官运亨通的行为,与那些趁火打劫者有何二样?真乃不是趁火打劫,却胜似趁火打劫。

◆华尔街大佬因机操纵白宫

世界商战中,趁火打劫的谈判高手当首推美国华尔街大佬摩根。

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几乎每小时都有宣布破产的消息。费城的著名投资银行杰伊库克公司也永远地关上了大门。库克因在南北战争中帮助政府出售国库券而名声大振,是投资银行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破产在当时商业界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后来事实证明,即便当时他能渡过危机,但因其力量早已衰微,也难以应付日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挑战。

摩根在国内外出售证券的能力举世无双。达布尼—摩根公司和在伦敦的摩根公司及巴林兄弟公司、费城的安东尼·德雷克塞尔、纽约的利瓦伊莫顿以及纽约其他几位大银行家与摩根的联合,所形成的势力与能力使他得以在1871年从库克手中夺过价值2亿美元的国库券,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出售给外国投资者;1873年的上半年,摩根及其合伙人又以同样理由赢得33亿国库券的一半,并且处理得可谓得心应手。而库克在出售他那部分国库券时却困难重重,这也是库克破产的因素之一。在这场危机中,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控制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同时继续向欧洲抛出优惠证券。

1884年的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巩固了摩根的地位。从这时起一直到1913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国投资银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自1884年11月以来,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当时有个谣言很快传遍了华尔街,说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做法。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担保这不是事实,但是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的做法仍在进行,致使国库告急,落到了几乎无力偿清债务的地步。

为了救济金库空虚带来的经济恐慌,就必须立即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政府财政当局的估计至少要1亿美元。摩根已知在这股抢购黄金的风潮中,政府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商定,由他们两家银行组成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这样,他们即可解救财政部危机,又可获得高额利润。但因他们的苛刻条件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这个建议,总统也难以接受。当时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计划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其余半数委托美国国内银行存款。由于正值恐慌之际,任何市银行都自顾不暇,这位财政部长的呼吁便被理所当然地束之高阁了,于是,他又使出苦肉计,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公债,这一招打破了投资金融界的惯例,也欺骗了投资很行,并重创和惹恼了摩根。由于摩根的操纵,当这位财政部长匆匆忙忙赶赴纽约召集银行家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白眼,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摩根提出的要么认购全部公债,要么完全拒绝认购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谈判条件。

出于无奈,摩根再次被总统召入白宫,互相摊牌。当摩根深知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美元时,更是固执己见,并进而胸有成竹地说:“除了我和罗斯查尔组成辛迪加,使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外,似乎没有第二种办法来解救陷于破产状况的国库了。现在,我手头就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若是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一切就都完了,要不要我在这里拍电报,现在立刻汇到伦敦去呢?”

在这种威胁下,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以去洗手间为名,每隔5分钟就去与正在另一室等候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商量对策。摩根很清楚,若不使出硬的一手来,白宫不会轻易就范。因此,在同总统面谈时,也就“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拘小节”,“单刀直入”,步步紧逼。并且吸起总统讨厌的雪茄烟,悠悠地等待着不能不做出的明智选择。

结果总统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不得不答应摩根提出的条件,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拜下风。当夜摩根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摩根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中就净赚了1200万美元,并且还安排了一项国际协议,在公债发行结束前,不用美元兑换英镑,也不购买美国的黄金,这大大冲击了《夏尔反托拉斯法案》。

企业经营者离不开谈判,而谈判的特征之一是对抗性,谈判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争夺利益。谈判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须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否则打的就是糊涂仗。摩根与总统谈判,探知国库存款甚少,陷入危机,便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摩根获得谈判成功,并从中赚了大钱。

摩根公司的“趁火打劫”术,是美国社会和美国历史不得不给摩根的机会。摩根是在争取不到机会后,才果断地来硬的。因为美国当时的财政“软”的几乎库空。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统治着金融世界。作为通用电气、美国钢铁公司和一个庞大铁路帝国的缔造者,他担任了数十年的美国央行行长。摩根在很多方面塑造了他的世界,但他的死被笼罩在神秘之中,有人称他为工业化的英雄,也有人谴责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是纽约金融界的晴雨表,是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华尔街真正的大人物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发展到今天,摩根基金会已经是百年历史上的世界富豪。虽然世界经济几经变迁,但摩根基金会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摩根基金会能有这样的地位,应该归功于它的创始人——摩根。

1907年的恐慌是一场几乎摧毁美国经济的金融危机。纽约的几家大银行濒临破产的边缘,但在摩根接管并解决危机之前,并没有拯救它们的机制。当摩根接管后,他在纽约的豪宅会见了全国主要的金融家,并让他们想出一个计划来应对危机。

他并不是世纪之交最富有的商业巨头,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银行却是美国最大、最重要的银行。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所控制的巨额美元现金。1895年,摩根通过组织其他华尔街巨头在早期的恐慌浪潮中购买联邦政府债券,救助了美国财政部。

在今天的情况下,摩根对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债务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们是把美国人民拉了上来,还是把美国人民推入更深的深渊,压迫所有国家的人民很难说,但毫无疑问,摩根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他的权力和影响力,赚了很多钱。作为一个债权国是很自然的,摩根最自豪的是大英帝国不得不向他求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1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