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全息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宇宙全息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第1张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这是一个对于人类来说充满种种疑团而又神秘的空间。

意识在物质层次上的具体的体现,就是一个大无其外的空间。大到没有你的外面了,没有外面,那就是大到极致,就所谓没有边际,而这个空间里可以允许所有的发生、所有的存在。

我们所以为的整个宇宙,所有的物质,以及一个人身在这个世界所体验的各种关系,各种世界,都只是在你这个空间里上演的戏码和剧目而已。

至于在这个空间里上演什么剧,以及这个剧有多大,取决于你自己的心境,你认为你是什么。

众生平等,每一个存在,都是伟大不朽的存在,他和你的出生、职业、社会地位、身体没有关系,只对当下你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可有关。

所有的发生,都在你的空间里发生,你包容着这些,世界在你之内,你的意识可以决定他在与不在。

每一个物质世界的点,都是无数个全息集合在一起,既共处,又互相影响。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这是一个对于人类来说,充满种种疑团而又神秘的空间。

David Bohm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

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

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

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

什么叫全息呢 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 如果我们把这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 如果我们再把它撕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影像。这样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

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

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 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

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 "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 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

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律?

例如: 直线是由点构成的。

例如: 纸上可以画条直线。

例如: 盒子里放个纸片。

那么四维的东西就理所当然地容纳三维了。我们人体算三维的。我们的世界就是四维了,为什么是四维的呢?因为我们的世界有这样四个元素:长宽高和时间。

看待世界的维度不同,你的认知度和自由度就不同,也就是说,生命的自由来自于意识维度的提升。

一维是一条线,我怎么打扮它都不美,二维是一个面,我可以画一个很美的图画。我们人对二维的美感比对一维美无穷多倍。再美的画我都不如把它变成立体的,我们对三维的美感比对二维又美无穷多倍。于是,每多一维就会多出无穷多倍的美感!

我们突破三维认知只有一个功能,告诉我们这个宇宙的无限性。“天外有天”是真的,时空穿越也是有可能的……

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也就是提升维度!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们不妨设想一种二维世界的生物,他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都仅限于二维世界。

同样是上文的那个鱼缸,假设有六个二维生物分别处于鱼缸的六个面观察描述鱼的运动。当然,他们不能像三维生物那样,从鱼缸的一个面直接[穿行]到另一个面,他们只能沿着鱼缸的表面,从一个面[绕行]到另一个面。

而且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绕了圈子,在他们看来从鱼缸任一面到其它面的空间是平坦的,他们所选择的是最短距离路线。而他们在相距那么远的六个地方所分别看到的鱼,理所当然的,是六条不同的鱼。

然后他们发现,在某两个位置观察到的两条鱼之间存在着超距作用: 其中一条鱼向某个方向游时,另一条鱼就向反方向游; 当他们对鱼施加影响,使其中一条鱼突然改变运动状态时,另一条鱼也立即改变运动状态。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看不见的联系。

二维生物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正在困惑之时,一位能直接看到三维事物的智者( 二维生物可能把他称作: "佛" ),出现了。

智者决定告诉他们真相,但苦于二维生物无法理解三维事物,所以只能把真相转换成二维世界的语言来表达。

智者甚至不能使用"正面"、"背面"、"上面"、"下面"这样的词,因为这实际上已经引入了第三维。

对于二维生物来说,虽然"上"、"下"、"左"、"右"这样的概念是可理解的,但这些仅限于二维的"面"中。"面"就是他们所能感知的全部空间,在他们看来,所有空间都是平坦的,诸如"正空间"、"反空间"、"上空间"、"下空间"、"转折的空间"等概念是无法理解的。

于是智者只好说: “你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很多条鱼,但其实那些都是假象,真实的情况(实相)是,鱼只有一条。”

在描述鱼的运动时,由于智者不能直接使用三维的语言,为了不以偏盖全,又必须兼顾六个面的观测结果。于是智者说道: “鱼既是向左游的,又是向右游的; 既不是向左游的,又不是向右游的; 既是向上游的,又是向下游的; 既不是向上游的,又不是向下游的。”

这样的表述让二维生物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但智者也确实没有更好的表达方法。有较聪明的二维生物追问: “你说的这些既是又是既不是又不是都只是假像吧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智者只好回答: "不可说,不可说"。意思是三维的事物是无法用二维的语言准确表达的。

把上面的论述推广应用于三维世界生物,不难发现人类理解和表达更高维度事物存在着同样的困难。

准确地说,人类所处的世界并不是三维的,只是人类所能直接感知的领域被局限于三维而已。

David Bohm 不仅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量子跃迁与EPR关联等量子力学现象,而且用它来解释宇宙的演化和人类意识等一系列科学与哲学难题。

事实上,玻姆本人在发明全息技术前已对佛教华严宗理论有着非常深的造诣,其全息理论正是《华严经》“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一句的极好印证。佛菩萨就是高维层次的人,随着果位的高低就维数越高。

你不再把自己看得渺小,你会知道你的意识具有绝对的创造力,任何人都不能决定你的命运,因为任何人的意识决定不了你的意识,只有你的意识决定你的生活。

此时你产生任何一个情绪,任何一个想法,瞬间遍布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你的起心动念,你所有的一切都在此时此地,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别处,需要你去获得。当下,一切原本具足!

我是一切的根源,改变自己的意识,从限制性信念中走出来,从负面情绪当中走出来。

改变程序指令,改变输入语言。生命会如斯如是地反映你新的指令人生!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宇宙全息论的基本原理是: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

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1-2]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维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时下,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

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元(bits)的资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元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Bohm 不是唯一的认为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 Pribram也分别独立地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Pribram研究脑部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

在1920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它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然后在1960年代,Pribram 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知道他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

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元(bits)的资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元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就比较能了解人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的能力。

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 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词语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

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资料都似乎与其他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他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在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记忆的储存不只是脑部科学唯一稍获解答的谜。另一项谜题是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光波,声波,等等),使之成为人们知觉的具体世界。

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正如全像摄影像是某种镜头,某种传译的工具,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Pribram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经由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人们内在知觉的世界。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事实上,Pribram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 阿根廷籍的意大利脑神经研究者Hugo Zucarelli,在近一段时间把全像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

Zucarelli发现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Zucarelli也发展出全像式音响的科技,一种录音的技术,能够几乎真实无误地重新复制出声音现象。Pribram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 现,人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

例如,研究者发现人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嗅觉是与眼下称为oamic的波动有关,而甚至人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如此的发现使人们推论,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觉领域中,这种波动才能被整理归类为正常的知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83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