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备式
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
2起式
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最后想到丹田。
3左(右)野马分鬃
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4白鹤亮翅
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5左(右)搂膝拗步
转腰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左(右)脚踏实左(右)手搂膝拗步时呼气,意从腿到腰至右(左)手掌劳宫穴,右腿蹬到位时,右手也同时推到位,右(左)掌心突出中指微挺之后立刻放松。
6手挥琵琶
右脚跟半步,提左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合抱下搨,左腿钩脚尖下蹬时呼气,意在双掌和左脚跟。
7左(右)到卷肱
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退步推掌时呼气,意在左(右)掌推和右(左)肘,双手之间有引力感。
8左(右)揽雀尾
摆掌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棚时呼气,意在左(右)肩和小臂外侧,有挤靠之意;抱掌回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有下沉之意,转腰回挤时呼气,意在左(右)小臂,分掌回坐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按掌时呼气,意在腿、腰和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微挺,有推山之意。
9单鞭
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转腰蹬腿摆掌时呼气,意想腿、腰、左肩、左臂外侧至小指外侧。
10云手
向右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进左腿根右腿,向左摆掌时呼气,意在左胯、左肋、左肩和左臂外侧,有向左冲挤之意。
11高探马
跟半步翻掌时吸气,意在丹田,推右掌撤左肘时呼气,意念同到卷肱。
12右(左)蹬腿
买左(右)腿上步提膝成十字手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右(左)腿分掌时呼气,意在右(左)脚跟和右(左)掌。
13双峰贯耳
收右腿抱拳时吸气,意在丹田,上右步双拳合击时呼气,意从左腿到腰至双拳,双拳有合击之意。
14左(右)下式
虚步钩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下式穿掌时呼气,意在右(左)腿到腰、左(右)肩和大臂,有前靠之意。
15右(左)金鸡独立
右(左)跟进时吸气,意在丹田,提右(左)膝成独立式时呼气,意在腰胯和右(左)膝,右(左)手上挑和左(右)手下按之意。
16左(右)玉女穿梭
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右(左)穿梭时呼气,意由左(右)腿到腰到右(左)臂(上架)和左(右)掌(前推),的劳宫穴,左(右)掌心微凸,中指挺直。
17海底针
上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向下穿右掌时呼气,意在右掌中指,意想一把利剑刺入地。
18闪通臂
两臂上提时吸气,意在丹田,上步推掌时呼气,已由右腿到腰、两掌,左掌有上托,右掌回撤之意。
19转身搬拦锤
转身成右虚步时吸气,意在丹田,摆右脚右拳时呼气,意在右脚跟和右拳背,左虚步拦左手时吸气,意在腰(丹田),上左步冲右拳时呼气,意由右腿到腰到右拳面。
20如封四闭
后坐回收时吸气,意在丹田,向前推掌时呼气,意由右腿到腰,到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挺直。
21转身十字手
转身摆掌向下划弧交叉成十字手上举时吸气,意在(气沉)丹田而后上提至两臂,两臂下落时呼气,意随双手下落至丹田,此过程为收气。
22收式
两手掌重叠扶于(男左掌在外,女相反)丹田静养,调整为自然呼吸1-2次,双手缓慢下落至体侧,左脚收回。
太极拳运动必须配合呼吸,但刚开始太极拳锻炼时就着意于呼吸,反倒使动作僵硬,呼吸急促。只有进行专门的呼吸练习,形成自动的呼吸程式,自能和动作相配合。调息练习要求呼吸加深加长,肺活量增加,体内得到更多的氧气供应。逆腹式呼吸对内脏器到按摩的作用。
练太极拳如何呼吸: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各家论述不一样,如有的强调“气沉丹田”,有的主张“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拳势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曲伸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练太极拳如何心静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这个原则应该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
(一)用意指导动作
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太极拳家称作"练意",结合"练气"(腹式呼吸)、"练身"(运动肢体内外),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优越的拳术〕。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能够增强体质和使精神焕发,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所起的良好作用。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挪(虚灵活泼预动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练太极拳多年后的内体感觉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另外,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以听到。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后,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后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上述种种反应不可追求,练到一定功夫自然会产生,而且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没有反应;如果勉强追求,会有流弊的。
练太极拳如何由内及外: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向来有"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对功夫较深者专向静处练习而说的。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武禹襄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亦畲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拳论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陈发科说"内不动,外不发"。这些话都是说的"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
内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脏、肌肉的动向安排,二是内气的流转贯注,都是用意来指挥的《十三势行工歌》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这都是内动支配外形的明确规定。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兼顾,以气为主,认为形体之能抗拒外力,百节之能屈伸活动,是"气之充也";认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动力。太极拳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为功能,以缠绕圆转的螺旋缠丝劲、抽丝劲的技击方法为应用,其由内及外的锻炼方法,各式太极拳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代教授太极拳者大都只讲外动,通常只笼统地说"以意识引导动作",对于内动的方法,则略而不详)。兹综合陈、杨、武三家的内动导外形的方法,试举例以明之。
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举动轻缓"、"动作弧形"、"上下一条线"等原则下,动作欲向何处,内部即先作好安排。在顶劲领好,桩步稳当之际,如意欲左旋迈步,则眼神先去,直射平视,脊骨节节松沉,胸腹内部先微微右转(眼随意动,身随眼动),同时缓缓吸气,脐下小腹微内收,右侧胸肌向下松沉,右侧腰部倍觉充实,右腰隙(即内肾)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左侧腰隙;胯根撑开,右胯根微向内抽,松胯屈膝,逐渐坐实右腿,成右实左虚之势,是为吸、为合、为蓄。使腰部充实,而内劲由两腹侧向腹前汇集于一点。然后,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轻缓地向左前方迈出,步随身转,随即缓缓呼气,两胯根更撑开,两膝盖向左右分向前挺(膝盖不宜超过足尖)。随着重心逐渐左移,左侧胸肌向下松沉,左侧腰部渐觉充实,而其中内劲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两肩中间骨节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门穴则向后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后有对拉匀称之意。逐渐坐实左腿,呼气时部分气呼出,部分"气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为呼、为开、为发。这时,左右胸肌随着松沉,牵动着内劲,随着呼气,有"外往前合"之意。小腹部两侧的内劲弧形向腹前中线汇合于一点,与眼神和手的动向相一致。完成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发的动作,接着又缓缓吸气,使气聚于脐下,腹部内收;左胯根微向内抽,左腰隙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右侧腰隙,随着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缓缓呼气,小腹逐渐外突,成左实右虚之势。脊柱和左右胸肌随着松沉,胸两侧肋骨仍是节节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气沉小腹,其中内劲由小腹两侧向腹前正中线折射,焦点集中于一点。肛门微紧收,成"吊裆"之势,这是又一个吸呼、蓄发的动作。这种内部的上下、左右虚实互换,也是阴阳相济、阴阳互为其根的具体运用。胸背部分始终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态。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部分呼出,部分气下沉于小腹部。吸气为四梢"劲回归丹田",呼气为"气沉丹田"、"劲贯四梢"(四梢为两手两足尖端),通过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使丹田劲上行者由旋腕转膀而达于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转腿而达于足尖。在动作过程中,尾闾始终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对准胸腹部中央一条垂直线,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动作欲向何处,脊骨根立即对向何处,对动向起到舵手作用(应用在推手,开呼为发劲,打放;合吸为蓄势,走化)。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内脏轻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动,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气血沿着经络、血管系统活泼流转,外部的形态,手足的变换,随着内动而运动。周身在运转过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协调平衡,加强合力作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肩节始终对准胯节,两乳对准两肚角,齐进齐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随。这种内劲率外形,"由内及外"的练法,关键在于腰脊命门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肾的抽换来支配全身内外动作的协调,无止境地越练越细致。
太极拳运动常采用的呼吸方法
任何体育运动都包括呼吸的锻炼,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太极拳有其独特的呼吸锻炼方式,它是通过动、静,内、外,阴、阳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的。
论——太极要领之“息”
在太极拳运动中通过肺的功能,将大气中的自然之气(属外,为阳)吸人体内,通过意念中潜在的内呼吸(属静、内,为阴),与体内的真气结合化为宗气;再通过太极动作的导引(动,为阳)输布、营养全身;同时,体内的浊气通过内呼吸经皮毛或特定的穴位排于外,或者交于肺,通过肺的呼功能排出体外。所以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不单单指肺的呼吸功能,还包括了潜在的内呼吸。在功能上除外气(后天之气)的出入外,还结合了内在真气的运行、转化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运化输出和浊气的排泄。
呼吸方法有许多种,在太极拳运动中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自然呼吸法: 也就是我们在练太极拳时,不特意运用某种特定的呼吸法,不去想它,任其自然,用我们平常习惯的呼吸方法。事实上,一般人平常用的自然呼吸可分为三种形式,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混合呼吸。但不管哪种形式,都是吸气时隔肌下降,腹微向外凸,呼气时隔肌上升,腹微向内收。初学者,要求采用自然呼吸。
2顺腹式呼吸: 练拳者配合动作,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有意加长加深呼与吸的过程,即吸气时,腹肌放松,横膈下降,腹前壁逐渐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横隔上升。
3逆腹式呼吸: 这种呼吸法与顺腹式呼吸法相反,即吸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内收;呼气时反之,只有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学习应用逆腹式呼吸。其呼与吸必须与动作的开合、内劲的收放相结合。因此较易上功夫。
4意念呼吸法: 就是通过意念的作用,练功者在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潜在的呼吸。包括:
(1)内呼吸:指体内脏腑的呼吸。通过这种意念内在的呼吸,一方面可以激发,调理和运化脏腑固有的精气;另一方面,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内养脏腑,同时排泄浊气。
(2)外呼吸:指练功过程中通过意念在肌肤皮毛上进行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可以调节营卫功能,增加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从太极推手的角度来说,可提高皮肤的触觉灵敏性,增加听劲,化劲能力。
(3)丹田呼吸:也就是通过丹田的开合与运转来聚集、贮存和调配内气,这是增加太极内功必不可少的。
(4)胎息:即通过脐进行细微的呼吸,如同胞胎中婴儿的呼吸,也称脐呼吸,一般在太极运行中偶然或时而用到胎息。但也有放慢动作,专门练胎息的。
(5)足呼吸:通过脚跟或脚趾进行人与地阴交换的呼吸。天、地、人称为三才。天为纯阳,地为纯阴,天地阴阳相交而为人,故人为阴阳之物。
(6)掌呼吸:通过掌心或手指尖与自然或天进行阳交换的呼吸
(7)穴位呼吸:通过特定穴位进行的呼吸,常用的有百会、劳宫、涌泉穴等。
意念呼吸法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练拳者必须掌握的。俗话说:“外练筋皮骨,内练精气神”,这精气神的内练就离不开意念呼吸法。实际上太极拳中筋皮骨的外练,也要通过意念呼吸法中的外呼吸的配合。
5发声呼吸法: 即在呼或吸的过程中配合一定的发声。陈氏太极拳中用到的有“哼”(吸)“哈”(呼)二字,但不常用,偶尔在发劲或需迅速换劲时用到。发声呼吸法不可乱用,如运用正确有助于内力的爆发与气的运转,但运用不当也会造成内伤,不利健康。
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有不同层次的呼吸方法。但要注意,这并不是说练到一定阶段就开始采用高一级的呼吸法。这些呼吸法是同时存在于太极拳运动中的,它们与动作、劲路、精神、气血相结合,相互转化,相互调节,使太极拳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内外兼修的运动。
总得来说,通过太极拳的呼吸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肺的功能(因为肺主呼吸),还可以通过顺、逆腹式呼吸增强肠胃脾的功能;通过丹田呼吸、胎息调节肾功能,因为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以及通过外呼吸加强营卫功能。脏腑营卫功能的增加,反过来又可增加练拳者内力,使其练拳更加充满精神与活力。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