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苏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第1张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两塔瑰宝 [宋]五节石函:顶部边长225厘米,底部边长27厘米,通高441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石函平面方形,下广上狭,分五节叠落而成,无雕刻,内原置铁函。 [宋]铜如来佛像:高16厘米。1978年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天宫中发现。佛像皆螺发肉髻,但在雕刻处理上各不相同。肩圆臂瘦削,胸肌结实,结跏跌坐于束腰莲花台上。相传释迦穆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怔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姿势,因此佛教通常以全跏坐为如来坐,身后皆有显示光明的火焰纹背光。 [五代]铜质大金涂塔:通高368厘米,塔座15厘米。塔为四方形,可拆卸,整个塔大致可分五部分,从上到下分别为:塔刹、蕉叶形插角、塔身、铜盖及带有四面十六个罗汉像的须弥座,整个塔身雕刻系印度风格,各面刻有佛教故事,蕉叶形插角外侧共刻故事三十二则,内侧分立四大天王像。塔刹占全塔比例约三分之一,刹座为莲形覆钵,刹身有相轮五重。 [宋]铜佛坐像:高192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螺髻,双耳垂肩,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圆形蒲团座上,背而出一环纽,未见背光。 [宋]铜十一面观音:高235厘米。两尊十一面观音像大体相同。观音像立于束腰莲花台上,一脚向侧前略伸,身穿天衣,一条飘带轻轻搭在右手上,左手持一宝瓶。全身配有璎珞、耳珰、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各种珠宝佩带装饰,一条珠链从项颈处斜长至足背,身式略呈“S”形。 [宋]铜地藏佛像:通高21厘米。地藏菩萨像发现于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的天宫中。其貌似沉寂端庄,阔额长耳,身披袈裟,衣纹流畅,半跏坐于长方形座上,左足下踏着莲花台。右手持一宝珠,左手置于膝上。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宋]浮雕佛像石函:长46厘米,宽265厘米,高2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二层发现。系有六块裁好的砚石板榫合而成,平面长方形,盝顶,函身每面浮雕佛像五尊,底部四周刻如意云纹花边,函盖内面涂成漆地。石函内原置鎏金镂花包边楠木经箱。 [宋]针刺佛像铜镜:直径162厘米。针刺佛像,有“曹庶升舍入塔”六字。 [宋]楠木经箱:束腰长378厘米,宽192厘米,高21厘米,楠木制作。箱底垫有丝织物,外涂器,各部边缘和接缝处都镶包银质鎏金花边。这只经箱大体完整,箱上记载制作艺人姓氏更属可贵。1956年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现藏苏州博物馆。 [宋]嵌螺甸经箱:长348厘米,宽137厘米,高127厘米。经箱分盖、身、台三部分。盖为盝顶长方形套盖,盖面图案在散花中聚成三朵团花,中间镶半圆形水晶,并点缀五彩宝石。四周斜坡和边沿嵌有瑞花、菱形环带花纹间以蝴蝶和飞鸟状钿片。箱身壁面四周嵌缠枝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寓意“子孙满堂”。台座采用须弥座形式,设16个凹形台门,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辉煌。 [宋]盛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宽425厘米 ,高123厘米。1978年发现于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只内木函之中。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 真珠舍利宝幢:通高1226厘米。1978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一个封存已久的宝藏,宝幢即是其中之一。宝幢置于黑色外木函内,木函的正面立墙上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 书画[明]王宠《春山图》:内纵1008厘米,横305厘米;外纵240厘米,横57厘米。此幅《春山图》是其一幅极其少见的绘画作品,在其图左上角题诗一首:“媚眼风光恰似春,白沙黄荻水粼粼。轩窗遍启抛书坐,猿鹤襟期土木人。” [明]刘钰《烟水微茫图》:内纵1389厘米,横44厘米;外纵250厘米,横73厘米。在此图的右上方有刘珏五言诗一首,最上方为徐有贞行草五言题诗和跋文。根据徐有贞跋可知,此画作成化二年夏至后的一天,刘珏与徐有贞乘船至相城沈周家,在沈周家中作画、题文和跋文,为后人传达了吴门文人雅土的生活情景,特别是“江南不可思,动予情依依”的艺术情怀。 [明]蓝瑛《仿大痴山轴》:内纵3315厘米,横1005厘米;外纵440厘米,横137厘米。 [明]米万钟《红杏双燕图轴》:内纵156厘米,横539厘米;外纵255厘米,横65厘米。此轴画虬枝红杏,勾勒圈点,是当时作风。下一湖石,瘦皱玲珑,画法古怪,形似荆、关,而神似范宽。石后几丛芍药,元人画法,颇得逸韵。图中双燕相互顾盼,黑燕以红杏为衬景,白燕以拳石为烘托,别具新意。 [清]任薰《茹叶蜻蜓图》:内纵1522厘米,横544厘米;外纵270厘米,横85厘米。 [明]陈淳《牡丹湖石图轴》:内纵181厘米,横952厘米;外纵290厘米,横118厘米。 [明]唐寅《灌木丛篠图轴》:内纵1094厘米,横589厘米;外纵250厘米,横89厘米。 [明]夏昶《墨竹图轴》:内纵483厘米,横258厘米;外纵215厘米,横57厘米。此图两丛墨竹左出,一丛茂密,有沉甸甸下压之动态;另一丛为新篁,疏朗飘逸,十分传神。款署“仲昭”,钤“太常寺卿图书”印。 [明]沈贞吉《秋林观瀑图轴》:内纵143厘米,横61厘米;外纵270厘米,横90厘米。沈贞吉画法杜琼,其画传世极少。 陶瓷 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盘明:宣德时期。高5厘米,口径299厘米,底径203厘米。胎质细腻,器形规整。侈口,浅弧腹,圈足,砂底。青花色泽纯蓝,无黑色锈斑,为国产含锰较高的钴土矿青料烧造。盘内壁绘青花折枝仙桃、荔枝、樱桃和柿子,中心纹饰为干叶榴花。外壁口沿处有青花匾额式款“大明宣德年制”,腹部四周为折枝番莲四组。底足露胎处火石红色明显。 洒蓝釉反口石榴尊(清):雍正年间。高182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8厘米,最大腹径156厘米。胎质坚致细白。石榴形,五瓣花口外撇,束颈,圆肩,圆腹,卧底假圈足。通体采用钴彩料为着色剂,釉面花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故称“洒蓝”,又名“雪花蓝”、 “青金蓝”。由于洒落的钴料深浅不一,釉色形成了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外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行篆书款。 青花釉里红桃子天球大瓶(清):口微撇,长颈,假圈足,腹部丰满浑圆,似天体中的星球,故名“天球瓶”。整器比例合度,假圈足处理光滑。器身以青花绘桃树、桃叶,勾勒花、桃,釉里红作花蕊、花瓣之色,并绘大小寿桃九只。釉里红的烧造技术高超,釉厚处呈微黄绿色,显出了寿桃的成熟感。 洒蓝釉反口石榴尊(清):胎质坚致细白,石榴形,五瓣花口外撇,束颈,圆肩,圆腹,卧底假圈足。通体采用钴彩料为着色剂,釉面花纹犹如洒落的蓝色的水滴,故称“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由于洒落的钴料深浅不一,釉色形成了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外底书“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康熙款斗彩海水龙盆:清康熙年间。高4cm,口径213cm,底径125。敞口,浅弧腹,大平底,矮圈足。胎体坚致细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整器以海水云龙纹装饰,器外壁用釉下青花绘云纹,釉上抹红绘龙,并用黑彩点睛。器内壁绘五爪龙穿行于云海之间,龙姿威猛,龙嘴微张,犄角后掠。底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清]陈鸣远款紫砂方斗杯:高54厘米,长119厘米,宽104厘米。此杯为酒器,形如方斗,器形规整。敞口,斜腹,平底。整器呈栗壳色,内壁光素,外口沿及下沿各饰连续回纹一周,左壁凸塑衔环铺首,右壁塑羊兽弧形把,并连有活环,正面阴刻行楷“斗有酒藏之久为君子有”十字诗句及划刻楷书“庚子维夏存朴堂主人属”和“作鸣远”等十三字,旁有阳文篆体圆形“陈”,方形“鸣远”二方印戳,背面凸塑螭龙一条。 [清]紫砂干果洗:高37厘米,长99厘米,宽83厘米。乾果杯实为象生器,是用含有白色细砂的棕色泥塑半爿栗壳型杯,下在浅棕色的板栗蒂疤处,用黄泥塑胡桃一只,旁附白色泥作的西瓜子一粒;在杯底胡桃,瓜子的左上方,有用棕色泥塑的乌菱一只及白色泥作的花生果一颗,右上方有用深紫泥塑的荔枝及白泥塑的白果各一粒,作杯的支衬足及把柄。 明,德化窑白瓷凸花高足簋:高97cm,口径14cm,底径109cm。簋式炉造型,敞口,平口沿,短束颈,扁鼓腹,胫部折收,外撇圈足,平底。足端露胎,胎质润白如玉。内外施白釉,釉质肥厚滋润如凝脂,近似象牙白。颈部饰凸花一周,颈腹部饰双瑞兽耳,圈足外侧饰回纹二周。 青花海水白龙盘:明宣德年间。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它的蓝色花纹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270度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瓷从唐代开始烧制,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这件青花瓷盘中心有一条暗花五趾白龙,外壁上有两条小龙做追逐戏耍的姿态。这件瓷盘就是明代宣德时期典型的官窑器代表作之一。 清顺治款青花天女散花碗:清顺治年间。高72cm,口径129cm,底径6cm。器形规整,撇口,深腹,腹微收,圈足。器足高深,足边修正圆滑齐整。胎体细腻,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色泽淡雅,呈色稳定。整器构图严谨,以线条纤细的淡描技法来装饰器物的内外壁。器内壁中心青花双圈内绘婴戏图。器外壁绘有两组带有浓厚唐朝风韵的天女散花纹饰,底书“大清顺治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黄地绿龙盘(明):高39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129厘米。胎质细腻坚致,胎体厚薄均匀。口微敛,浅弧腹,矮圈足,底微塌。盘外壁黄釉地上绘有绿彩龙和云纹。圈足釉底青花双圈内有“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明甜白刻花葡萄花果纹菱花口盘:明永乐宣德年间。高26cm,口径201cm,底径117cm。盘为菱花式折沿口,浅腹、浅圈足,细砂平底,釉白肥厚而洁净,以划花的手法装饰菱花口盘,折沿为一圈十六组灵芝纹,内辟由荔枝、牡丹、枇杷、茶花、石榴、芙蓉、桃、菊花等组成花果纹组成,盘中心为一组缠枝葡萄,盘外壁由四组灵芝,四组梅花相间构成。整个器型如盛开的莲花,无款。 明万历款青花海水云龙把杯:明万历年间。高88cm,口径101cm,底径46cm。官窑,足形为平底高足,釉面平整,乳白莹润,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紫,纹饰中杯外壁为两条云龙,其中一条为仰首向前追赶,另一条为回首嬉耍,在天空中穿云追逐,腹部为海水山石,杯把由十五朵云构成,在白色杯中心有双蓝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 明万历款五彩鱼藻小碗:小折沿口,腹较深,浅圈足。釉面细润,呈乳白色,青花色调蓝中泛紫。器内壁饰有五多青花云,中心青花双圈内绘正面云龙。外壁纹饰有青花鱼八条和水藻四条组成,并在釉面上用绿、黑、抹红加接青花水藻,在鱼上部空间用黄、绿、黑、抹红等彩绘小花九朵,好似鱼在水藻中惬意潜游。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居仁堂粉彩梅鹊花碗:民国时期。这对瓷碗是袁世凯的第十三个女儿袁经祯捐赠的,器物胎质精白如雪,彩质纯净,碗壁内外画有粉彩梅鹊图。图案绘工精细,特别是白梅、红梅、绿叶均以渲染表现出浓淡明暗的层次,极富立体感。同雍乾官窑粉彩瓷器毫不逊色。圈足内有“居仁堂制”四字楷书款,真正的洪宪瓷器非常少见,因而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器物更显弥足珍贵。 青花人物笔海:这件是清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笔海。笔海即体积比较大的笔筒。此物件绘图精美,青色鲜亮,浓淡适宜。这件器物的有着康熙朝时期青花的主要特点--青分五色。 彭年款紫砂笔筒(清 ):高82cm,长8cm,宽61cm。树根形笔筒。紫红色砂泥。器身刻有轻烟佳月夕阳微雪 乙末夏日 少云制。器底篆书彭年阳文款。 抹红海水飞兽纹高足杯(明):万历年间。高89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48厘米。平底高圈足。釉面平整,乳白莹润,青花发色微泛紫。杯外壁红彩绘海水,间以青花苍龙、麒麟、海马、飞象、狮子、瑞鹿、鸾雀和鲤鱼等,杯把为红彩海水山石。白色杯心为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铜器回纹伯子觚:商代时期。高26cm,口径145cm。喇叭口,高圈足,有八乳钉,饰回纹,圈足内部有铭文。 回纹卣:商代时期。高224cm,口径115cm,145cm。扁圆形,缺盖,有双耳,圈足,肩部饰一周雷纹,卷口。 饕餮纹铜爵:商代时期。高177cm,有尾,有流,三足,足截面呈三角形,圆底,把内有铭文,有两蘑菇形柱,器身饰饕餮纹。 师趛重环纹四足盨:周时期。长271cm,宽178cm,高195cm,有盖,附双耳,果叶形圈足下附四足。腹较深,圈足缺口方正。盖上设捉手四枚,造型灵巧,转角圆润,铸有镂空纹饰。器身饰重环纹两组,器盖饰重环纹一组。 铜蟠螭三足提梁盉:战国时期。高29cm,腹径24cm。此盉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纹饰布局合理,图案华丽,是吴国青铜器的代表作。盉属酒器。青铜盉的出现在商早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春秋晚期至战国有所谓的提梁盉,颇具地方特色。 三羊三足炉:明宣德时期。高97cm,口径198cm,腹径213cm。 夔纹盨:西周晚期。高205cm,口径235cm,157cm。方形,双耳,圈足,有盖,盖上饰夔纹钮,盖、器身饰夔纹。 伯父乙鼎:西周时期。高179cm,口径183cm。口沿外撇,双耳,三足,双耳外侧饰重环纹,口沿下方饰蝉纹一圈,内底铭文三行。 羊鼎:周时期。高165cm,口径136cm。双耳,三柱足,口沿下部饰一周蝉纹,内底有铭文。

(更多馆藏文物还可翻阅

参考资料:

古堡石楼鱼林沟

鱼林沟村位于邢台县路罗镇西北,从路罗沿323省道西行一公里就到了鱼林沟南口。据沟口石碑记载,清朝初年李、赵、郭姓分别从菜树沟、桃树坪、浆水搬迁而来,在此立村。

后来,有杨、朱、胡、安姓相继迁来定居。七姓氏聚族而居,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据村民讲,最初不同姓氏的长辈就村名问题进行磋商,为了体现不同姓氏村民的平等,决定不以姓氏来命名村名。

村附近的沟谷中有一块酷似鱼形的巨石,月夜波光粼粼,酷似鱼鳞,大家认为这是神灵的昭示,是上天恩赐,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充裕,因此就把村名定为鱼鳞沟。鱼鳞沟村的村名一直沿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简化书写为鱼林沟。

优美的民间传说

农耕时代的鱼林沟人,过着日出日作、日落日熄的生活,享受着蓝天白云、风清月明的生态环境。农耕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少了喧嚣和浮躁,使读书人思绪飞扬,创造诗歌和神话。

据说,在清朝和民国时期,鱼林沟的李家和朱家比较富裕,李家有外出经商的人,有读书识字的人。见多识广,胸有诗书,房屋建筑自然讲究,精神生活也不贫乏。至今流传的神话故事,也证明了清朝时的鱼林沟有识文断字的读书人。

故事的梗概是:古时候的鱼林沟山林茂密,鸟儿啼鸣,清水流谷,鱼儿簇游。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山谷里,居住着一户人家,因父母双亡,家中兄弟两人靠打猎为生。憨厚老实的老大娶了一个刁钻刻薄的媳妇,她想霸占全部家产,千方百计想把老二撵出家门。

住在山谷溪流中的鲤鱼姑娘,对兄弟俩的家事看得一清二楚,她决定嫁给老二为妻。于是在一个霞光普照的早晨,鲤鱼姑娘邀请自己的好伙伴,来到山北的里寨沟,支起一锅水,忍着剧痛让伙伴们用石刀一片片刮掉了自己的鳞片,砍掉身上的鳞鳍,化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嫁给了老二。因为触犯了天条,鲤鱼姑娘受到了天庭的惩罚,化为一块似鱼的石头,卧于河谷之中。那石头表面,鳞片的疤痕清晰可见。

诚实的老二看到妻子化为一块石头,心如刀绞,整日整夜地守在妻子身旁,时间久了也变成一块石头,两块巨石相守相望。为纪念鲤鱼姑娘,人们把这个山沟起名为鱼鳞沟,把鲤鱼姑娘支锅用水的地方叫做三支锅,刮掉的那些鱼鳞就堆集在里寨沟三支锅的旁边,从山沟底一直堆到半山腰,形成一座云母矿山。

那片云母灿烂耀眼、五颜六色,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运走,至今还能捡到碎片。如今,这块鱼形巨石依然静卧沟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故事蕴含着朴素的平等观念,也是对乡人进行优良品德教育的鲜活教材。

鹿钟麟住所和防空洞

从鱼林沟村口沿沟往西北走,穿过一华里长的新村,来到一座古桥边,古村落呈现眼前。古桥附近是两条沟谷汇流处,一条较大的沟谷从西北方向顺势而下,一条小溪从东侧汇流而来,古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分布在西沟南侧和西沟与小溪的夹角地带。

村庄建筑以青石墙体楼房为主,与附近英谈的红石楼相比可谓别具一格;石楼随坡就势,错落有致,远看有六七层高,形似古堡,气势壮观。

跨过观音庙附近的古桥向西北行,有三个过去相连的院落,第一个院落临街,门前的高台墙角建成圆弧状,上建石板护栏,既便利通行,又能防止门前玩耍的儿童跌落。第二个院落临街开有五个窗户,木窗的上部分别雕刻礼义仁智信行楷字,标明了户主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家风。

第三个院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的居住之处,该院建有精美的门楼。

门楼双层飞檐,石板覆顶,横木枋上有祥云木雕,木挂落雕刻葡萄连枝和八仙所用器皿,葡萄架上雕刻仰面摘葡萄的小松鼠。雕刻采用镂空和阳刻相结合的技法,构图繁复,立体感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门楼的两个立柱高悬九级台阶之上,木柱的底端是石柱础,柱础下部雕刻一圈精致的莲花瓣,上部雕刻成带乳丁的石鼓,中部束腰。上九级台阶,再登上门洞下的十一级青石条,就进入了院落。院落原有木闪屏,现今只遗留两个带乳钉的石鼔形柱墩。

院落是标准的四合院,北屋和西屋中间的风道通向后院,后院山岩上开凿一防空洞,洞口高一点五米,洞内高一点八米,宽一点七米,深三米有余。洞的南侧有气孔,孔口处于一个普通人家的柴草垛后。整体来说,该院落气派威严,结构严谨,利于逃生。只是日本鬼子扫荡时曾经火烧门楼的左侧,造成木雕件残损。

顺石板铺地的街巷而行,发现古民居门楣刻字简洁易懂,反映了普通人家的人生期盼,如“安之居”、“吉迪惠”等。窗户用红石过券,窗格多种多样,雕花立体感强,从而增强了石楼的美感。街巷边随处可见大盘的石碾,大小不等的石磨。往昔岁月,一辈辈鱼林沟人正是利用这些石碾石磨加工绿色生态的小米、面粉、豆腐,才能在婚庆节俗之时制作出家族盛宴,一家老小共享天伦之乐。

为了一个大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村民们往往把加工好的面粉卖给商人,以换取多一些的粗粮或钱财。商人们赶着驴马商队,顺着穿村而过的冀晋古商道把面粉运往山西,成为晋中地区大户人家的美餐。

如今,石碾石磨早就停止了转动,但村民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加速运转,新修建的邢汾高速高架西沟后口,“一日千里”已经不足以形容车速之快。

走过一盘大石碾,有一处建筑精致的四合院。该处四合院坐西面东,开东北门。门口横梁彩绘祥云,有四个户对,中间两个雕刻为龙头形状,两边的是云朵形。下边的挂落彩绘戏剧人物,雕刻牡丹花。门楣上阳刻两行隶书风格的文字,上为芝兰之室,下为福禄寿。两侧的木垂柱下端雕刻成石榴灯笼形状,寓意吉祥喜庆,代代相传。登上21级台阶走进院内,院落是五过三的四合院,主房坐落于九级台座之上,三明两暗带抱厦;垂柱下端的雕花很是特别,刀法古朴,形如倒挂的花朵。

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

因为地处沟谷地带,村内有不少石桥。跨过西沟上的一座小桥,在沟北侧行走,一处石楼屋顶落架,石墙耸立。村民说鬼子扫荡时在此纵火,烧掉了这处民居。走到两沟交叉处,有两颗柏树挺立,树后有复建的土地庙,庙前放置一残破的石香炉。站立树下,顺沟谷往下游望去,进出村落的一车一人都不能逃过眼底,足见当初在此建村实属科学合理之举。

鱼林沟确属风水宝地。村子虽地处沟谷之中,但有河滩可耕种,有水源能灌溉,村头古商道连接邢台与山西左权,便于贸易,可进可退。 1940年,八路军太行行署六专属在鱼林沟村兴建毛纺厂,在老鹳嘴、洪罗寺各设一个车间。

老鹳嘴位于鱼林沟村口西侧老鹳嘴山下,厂房车间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此处原有一座水磨坊,毛纺厂利用水流落差动力安装了弹毛纺线机,除车间弹纺外,还组织农家妇女手纺毛线,以弥补机纺的不足。

洪罗寺原是一座寺庙,原址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工厂利用寺殿设置织毯机16台,其中10台是木制机,车间原有工人40余人,日产毛毯40条。后来日军扫荡,洪罗寺被日军烧毁。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颇具特色、规模可观的太行古石楼,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为鱼林沟增添了几分浓浓的文化底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55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