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语随笔》最新txt全集下载

《星语随笔》最新txt全集下载,第1张

星语随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星语随笔

作者:钟大群

悠悠的琴韵

更新时间2007-7-31 12:12:00 字数:884

 

  没有钢琴也没有音乐,而我的心中却有悠悠的琴韵环绕,悠悠又悠悠……

  她在我的心中好美,好美!第一次见到,一股气质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有气质的女孩子,我的心跳了!她的网名叫“悠悠的琴韵”,她喜欢音乐,会钢琴,会跳健美操,喜欢运动,会篮球,是个多才多艺的美丽女孩。于是我多次约了她,她很随和,很开朗,我们很快乐。我每天上网等她的出现,甚至于我摸清了她的上网时间,静静的等待她的上线,她经常隐身,但是我有办法知道她是否在线,打开我们赖以相识的佳缘,我就知道她是否在线,因为那里有标明显示……我做的菜不好,我自己清楚,但是她说比她做的好多了,我的心里真的很快乐!

  我们相约去了姑婆山,去的时候我们不是坐同一辆车,因为我刚好要路过望高要办一点事,我就先行一步了,然后我在八步等,她后一步到,此时已是中午,时间太紧,我们坐出租车去了。姑婆山的山好美,虽然去年我来过,但是那时我们是一帮人来的,而现在我们却是单独的两个,心情是不同的,另有一番不同的愉悦!她的照相的姿态很美很自然,我暗地里偷拍好几张。她很会选角度,会取景,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观。我们从里面往外面观赏景点,先到仙姑瀑布,在六月的天里,那飞流的水花,带着凉爽的风,如自然的空调,我们的心情跟着也清新爽朗。我们出来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坐车,而是……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

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

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

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

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

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

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

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

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目前,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27家,旅游景区(点)达50余个,每周有6次飞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飞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游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车每日对开直达北京、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包头、大连,旅游观光巴士可直接行驶至全市各景区(点),满洲里市至俄罗斯后贝加尔新国际公路口岸已开通。

重点景区(点):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金帐汗蒙古部落、鄂温克博物馆、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达斡尔风情园、朝鲜人家、吊桥公园、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冰雪园、阿尔山雪域温泉

其他主要旅游景点:呼伦贝尔大草原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 满洲里国门 呼伦湖 弘吉剌蒙古大营 凤凰山庄 伊敏河 金帐汗蒙古部落 室韦蒙古族发祥地 额尔古纳河 呼伦贝尔草原 嗄仙洞 白音呼硕草原 莫尔格勒河 巴彦呼硕草原 布里亚特蒙古族 莫尔道嘎森林公园 扎兰屯吊桥公园 黑山头古城 敖鲁古雅驯鹿之乡 维纳河疗养区 乌兰泡 汇河口 灵泉 美人湖 熊谷 一目九岭 樟子松林 大雁五泉山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 苍狼白鹿岛度假村 大汗凭吊 九曲松风 喇嘛山 龙岩览胜 乌尔旗汉原始森林 西山自然保护区 偃松幽径 贝尔湖 西山生态湿地 世界名马(业) 边卡要塞遗迹 黑山头中俄界河 巴图湾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 鄂伦春博物馆 鹿鸣山庄 柴河风景区 布苏里军事要塞 扎兰屯秀水山庄 扎兰屯柴河月亮湖 扎兰屯九龙泉 熊瞎子洞 巴林喇嘛山 扎兰屯金长城边壕

最佳旅游时间

呼伦贝尔盟的北部为林区,最佳旅行季节为5月的5-20号和9月中下旬,5月树木新绿,漫山遍野开满杜鹃花;9月,秋色染遍大兴安岭,是摄影的好时光。

南部以草原为主,最佳旅行季节为7-9月。

11月至次年2月中旬则是冰雪游的最佳时节。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是防火期,此期间到呼伦贝尔盟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办理防火证,这段时间也正是呼伦贝尔盟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凋敝的时期,只5月上旬大兴安岭林区的杜鹃花开遍山野尚可一游。

购物

呼伦贝尔的民族手工艺品以粗犷感和用途广而闻名。

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生产的银制艺术品、海拉尔市民族(呢绒)服装厂生产的牧羊牌蒙古袍、蒙古刀具海拉尔市民族用品厂生产的刀具--主要有蒙古刀和王爷腰刀、海拉尔龙艺雕刻厂开发的木雕壁画、木雕壁挂、根雕、瘤雕、木帖拼雕、板画、镶嵌画、镶嵌书法、树皮画等系列艺术品,风格天成,古朴高雅。

海拉尔区购物相当便利,市区内拥有多家专业市 ⒋笮凸何锷坛呛褪 ⒍砺匏股坛

友谊大厦位于三角地中心,规模庞大,环境优雅,是一家销售中高档百货商品为主的大型商 F浞值暧岩晟坛谴τ诳

土特产品 黑木耳 炒米 费乌瑞它 甘草

特色活动

除了内蒙古各地都有的那达慕和祭敖包等,呼伦贝尔盟独有的节日有:

伊慕额节

“伊慕额”,蒙语“丰收”之意,顾名思义,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在每年5月22日。

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

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 成羯羊。

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

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

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其内容和形式与“伊慕额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欢庆丰收。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

1994年6月18日,建国后首届“瑟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

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

篝火节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例如: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不许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等。

呼伦贝尔的汉族大部分来自山西、山东、河北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岭东,在农村形成同籍贯聚居村落,如山东屯、庄河屯、直北村等,这些地方的生活习俗,诸如语言、餐饮、居住格局、人际往来、婚丧嫁娶、岁事活动等方面,基本保持着原籍的风俗习惯。

岭西则不同,地广人稀,气候严寒,与少数民族和俄侨接触密切,交往频繁,兄弟民族的习俗长处和优点,均被汉族人民一一吸取,故生活及风俗习惯变化很大。

一、衣食住行

(一)饮食

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等。

但在岭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 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

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

(二)服饰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

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

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

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

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

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

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

(三)住屋

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

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

80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

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 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

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

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

农区大多烧茅柴、秸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

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

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

(四)交通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行走以马匹和畜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60~70年代,一般家庭都购置了自行车,远距离行走则靠火车或公共汽车。

1978年以后,许多家庭添置了摩托车、小型拖拉机和汽车,这些既是生产机械,又是交通工具,生产生活两用。

二、经济生活

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

其生产方式直至70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

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

80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80年代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

三、婚嫁与丧葬

(一)婚嫁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

一般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

相识,因分在一起工作而产生感情,自然达到恋爱阶段和经第三者介绍而相识相恋两种。

恋爱阶段有长有短,认为情投意合时即可结婚。

农村普遍保留“订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介绍人一定彩礼酬金。

男女双方到 指定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

结婚仍多沿袭女到男家的习惯,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

结婚日一般为男方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

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80年代起,城镇为轿车,农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

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

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习俗。

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革新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方式。

(二)丧葬

人死亡,有当日出殡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殡者。

治丧期,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幛、现金等。

死者晚辈着丧服(现多为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

汉族历来实行土葬,70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

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

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

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场,过去为自选墓地,现为当地乡、镇、苏木 指定地点。

四、节日、岁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法定的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外,汉族人民普遍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方式与东北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80年代以后,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牧区、林区,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个岁事,而且影响之深 ,活动之广,自觉程度之高都是过去不能比的。

其一是“清明节”。

这天家家户户,甚至一户的全体成员到故人坟上“扫墓”,骨灰在火葬场的,家属子女亦去“扫墓”,整日大车小辆拥挤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

其二是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各户也要到坟上、火葬场填坟扫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灯,在十字路口烧冥纸、冥钞,纪念亡者。

其三是阴历十月初一,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烧冥品,诸如冥衣、冥钞、冥马牛,还有冥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等近现代冥品,名曰用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五、家庭

呼伦贝尔境内的汉族家庭,长期以来多为夫妻子女型结构,通常是由长辈人担任家长,掌管一切家务事情。

民国时期,呼伦贝尔的汉族家庭基本沿袭清代的大家族形式,多为老辈兄弟几人及眷属和少辈众兄弟及其眷属同为一户的组合式,或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家庭,并以人多为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辈组合式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子孙三代、四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

1980年以来,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家庭成员渐渐以两辈为主,成员人数更少。

主要是子女结婚后,一般单独建立家庭,多辈组合式大家庭解体。

在父母称谓上也有许多改变。

过去从各地来呼伦贝尔的汉族人对父母的称呼多数叫“爹”、“娘”,个别人称父亲为“大大”,后由“爸爸”、“妈妈”代替。

特别在岭西,均如此称呼。

六、民间艺术

在呼伦贝尔的城镇、农区、林区汉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农村的闲暇季节,群众文娱活动较活跃。

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转、单出头表演和冰雕、冰灯、彩灯展览等,近年城市还兴起了焰火晚会。

秧 歌

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龙灯、腰鼓、踩高跷、跑驴、划旱船、担花篮、大头娃、耍狮子、戏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

有些秧歌中穿插活报剧表演。

表演者浓妆艳抹,形象夸张,服装五光十色,鲜艳夺目。

男女均穿绸缎衣裤,腰系彩绸。

锣鼓队多为男子,身着彩色绸服,头扎白羊肚手巾。

有些秧歌的内容增加了武术、服饰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

秧歌成为城镇、农村和林区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冰雕、彩灯

从八十年代起,每年元旦、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呼伦贝尔的城镇、林区开始出现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块进行雕刻造型的艺术展览。

每到冬季,各种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继问世,有人物、动物、建筑物、风景等千姿百态的作品栩栩如生。

在呼伦贝尔的几个城市,每年冬季都要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冰雕作品比赛。

民间剧种“二人转”

“二人转”也叫“蹦蹦戏”,由一男一女二人边唱边舞,后来发展出“单出头”,即一人单独表演,是汉族群众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1924、1925年“二人转”流入扎兰屯、阿荣旗地区。

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单出头”、“拉场戏”、“二人转”。

主要剧目有“二人转”《西厢》、《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红月娥作梦》等。

此种演出形式人员少,道具简单,行走方便,唱词通俗简单易懂,民间口语多,唱腔高亢、嘹亮、形式活泼,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

华俄后裔民间舞蹈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及海拉尔的华俄后裔中,保持着传统的俄罗斯族民间舞蹈。

有单人、双人和集体表演的“希卜里哈”、“巴达罕拉娜”、“嘎巴乔克”、“灭斜斯”、“奥吉诺其卡”、“茨冈内卡”(译音)等。

舞曲有“希卜里哈”、“那林琴卡”、“累塞”、“嘎巴乔克”、“灭斜斯”等,舞步多变,跺脚较多,单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

每个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一般只用手风琴伴奏,有些集体舞还加伴唱。

每逢节假日或闲暇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欢歌狂舞,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七、吸收外来语

呼伦贝尔的汉族,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同胞和外侨同街居住,他们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长处,而且在语言方面也相互渗透融合,借用语较多。

如:

“西米丹”,俄语,“乌鲁莫”,蒙语,是牛奶上面的凝结物,汉语称“奶皮子”,无膻味,香甜可口,人人喜食。

秋冬季节,各家各户都储些备用,汉族人一样称此物为“西米丹”或“乌鲁莫”。

“嘎拉哈(hà)”,又称“嘎什哈”,满语,它是猪、羊、狍、黄羊等的后腿膝盖骨,俗称“背式骨”,学名“髌骨”,是呼伦贝尔各族儿童和妇女的一种玩耍物,人们都叫它“嘎拉(什)哈”,如弹“嘎拉哈”,置“嘎拉哈”,抓“嘎拉哈”等。

“笆篱子”,俄语,意为警察,现在泛指监狱,如罪犯被逮捕、被判刑都说是“蹲笆篱子”。

“芒格儿”,蒙语,是一种野菜,样子、味道如韭菜,但叶子比韭菜叶宽厚、颜色浅,无汉名。

“达哈(hà)”,蒙语,意为宽大的披风,为羊皮制品,现在通称“皮大哈”。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提倡汉族干部学习掌握蒙古语,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言,因此,很多汉族干部下到牧区后,都会说一口较流利的蒙古话,一些汉语中亦夹杂着少量的蒙古语,以后则逐渐减少。

篇一

 光阴如梭,眨眼之间学期又近结束。回首这个学期的团队工作,感到忙碌而又充实。我们第二团队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

 一、常规管理有规范

 团队的中心工作就是常规管理,它将直接影响到团队、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每两周一次的团队学习和集体备课正常有序地进行。通过学习,让我们每个队员及时了解团队动态,捕捉可喜的进步进行表扬激励,抓住存在的不足及时整改。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年级组各位老师都能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借助教材、活动,潜心育人,能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活动,并能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卢岚、金燕、王惠英、刘静华等老师们积极上进,时时抓住学习的机会,外出听课学习之后及时地总结收获。每位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着,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老教师陈永琴、徐亚君老师,不甘落后,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尽心尽力辅导学生。邵丹老师、唐胜娟老师等班主任工作细致入微,学生犯错时,积极做好教育工作;同时,也经常地与家长沟通。

 二、团队精神有发扬

 集体的智慧是无可估量的。我们第二团队是一个团结协作、求实奋进的团队。年级组十八位老师爱岗敬业,充满活力与朝气,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共建一个上进、愉悦的大家庭。有成绩共享、有困难齐帮、有疑惑同商。只要一开课,大家总能放下自己手里的工作,围坐一起,帮助开课老师分析改进,群策群力,毫无保留。

 一次次活动,不仅仅使教师得到了锻炼,开发了创新潜能,更增强了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工作凝聚力。组内形成了互敬互助、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和谐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由此,本组的教学、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蒸蒸日上。

 团队温馨和谐,相亲相爱。本学期我们团队组织的盐城考察活动,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情趣盎然、受益匪浅,大家领略了丹顶鹤的美,麋鹿的神,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踊跃走进杏林讲坛,刘丽婷老师的《吃出你的健康来》,赵莉老师的《亲情,永远的不等式》,王惠英老师的《养花真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金燕老师的《走进,感悟经典》,这些精彩的演讲,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愉悦了身心。

 期末的工会活动中,我们团队人人踊跃参加、个个争着向前,齐心协力,为团队争光。尤其是在“服装设计”的团体赛中,你出点子,我来动手,大家集思广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忙碌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成功。

 三、团队工作有成效

 本学期,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第二团队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金燕、朱惠洁、卢岚老师分别承担了专家指导课。卢岚老师的《提高课堂实效,紧扣文本的“点”》获江苏省二等奖。唐胜娟老师的《牵手》获江苏省三等奖;《生活为语文洞开一片云天》获无锡市二等奖。王惠英老师的《班集体建设漫谈》等四篇论文分别获全国二等奖,江苏省三等奖和江阴市一等奖,江阴市二等奖。四年级学生袁心怿的两篇习作《征服》《受骗以后》发表在《江阴日报》上。赵莉老师的《想象,为习作挥洒出一片自由的天空》获江阴市二等奖。王惠英老师在原要塞片《争做幸福江阴好园丁》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

 第二团队是一个团结协作、勤奋好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团队,是一个面对成绩不自满,面对困难不气馁的团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博大的爱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博学的品质投入到新学年的工作中去,为自己的提高、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更大的收获。

篇二

 本次团队建设活动我既是上午游戏的一名参与者,也是下午游戏研讨会的一名主持者,所以颇有些感想。

 首先,上午和其他项目组成员在七星公园进行了4个团队建设游戏——网捞鱼,背夹球,石漠化游戏和脚绑脚。这些游戏都是经另外三名组织者精心挑选,具有一定趣味性并包含环保寓意的,通过这些游戏,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经过下午的集体研讨,我们可以对这次如下:

 打破隔阂,拉近距离

 虽然在前两天的培训中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交流,但还是比较的生疏。而这些游戏让所有的成员甚至研究生师兄师姐和薛博都参与其中,并且根据游戏设计,都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比如手牵手、背靠背、脚绑脚等等,这些细节让大家通过亲近的身体接触和由此而自发交谈,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友好竞争时的争强好胜、丑态百出时的会心一笑……都是大家关系在逐步融合的契机和铁证。游戏结束后,大家已经可以彼此之间互开玩笑,主动交谈了,所以无法不承认,是这些游戏真的是大家友谊的润滑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虽然早就知道我们的团队里的人既然是经过严格考核挑选出来的,必然每一位同学都“身怀绝技”,但是直到这次团队活动,才真正的清楚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也为自己能结识这么多优秀的队员而自豪。四个游戏各有特色,所侧重的能力训练方面也有所不同。于是,每一次的重新分组又给了大家和不同的队友并肩作战的机会。在一次次友好游戏和竞争中,我们都发现了身边的队友的惊人智慧、组织能力和表演才能。而每次游戏淘汰出局的“惩罚”,更是给了队员们一个个舞台,恰恰舞、健美操、书法、兔子舞……无一不是才艺的展示。

 团结协作,力争胜利

 这些团队建设游戏虽有趣,但同时也是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与竞争性的。比如在网捞鱼、背夹球、脚绑脚等活动都是分组竞争的,于是游戏开始前,各组的队员都在组内纷纷进行讨论,出谋献策,寻求加速胜利的方法。每个人都为了整个小组的胜利而付出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为了共同的目标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特别是脚绑脚游戏中,因为A组第一次比赛的时候到了中转线时解开各自的绳子转了身再绑耽误了时间,B组维持脚绑脚的现状转身的趁机加速并取得了胜利;于是A组就不服气,提出了三盘两胜的新规定;B祖也迎接挑战,打算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没想到A组通过吸取教训,真的反败为胜了。这个小小的变动既体现了团队荣誉感在大家观念中的重要性,也更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必要性。

 环保理念,自然灌输

 这些团队游戏当然不仅仅是单纯的趣味游戏,它们更寓意了一些环保理念。网捞鱼意在告诫人类不能过度捕捞鱼类,导致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背夹球则说明自然界一种迁徙的现象;石漠化意在形象表明植被队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脚绑脚主要是说明自然界万物相联的关系,任何一种生物受到破坏都会导致生态不平衡。于是,通过这些游戏,它们所蕴含的环保理念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灌输到大家的脑中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在看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游戏本身的浅显性还须加强。考虑到我们即将要把这些游戏带到小学生当中,所以必须要使游戏的规则和解说寓意都要浅显易懂,甚至连游戏的名称也需再加斟酌,所以经过讨论把“网捞鱼”改为“大网捕小鱼”;“背夹球”改为“蚂蚁搬家”等,都是出于此种考虑。

 2、环保理念的融入还缺乏技术。这体现在做完每一次的游戏时,主持人在给队员解说活动中潜在的环保理念时,有点牵强附会,没有很好地把环保理念自然地融合进去。

 3、对活动的总体把握还不够。这体现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够周到,比如场地问题,天气问题,突发事件等等。

 4、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比如网捞鱼游戏中,由于做网的几位同学跑不速度又快又慢,又急于求成,导致身体较娇小的女队员摔倒在地,网也破了。这主要是做网的同学之间没有协调好,统一步伐。所以我们在搞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如果玩游戏的主体是小朋友时,就必须更加注意了。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省才是!”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应该太注重结果的成败,而更应注重的是通过这些事情,我们收获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以后应该避免什么,而这些,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才能实现。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团队建设是每一个团队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一项很长远的“大工程”,这次我们的收获总体来说还是很大的,但“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篇三

 周一下午开始了广州市公司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广州分公司的历程和前景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介绍,企业文化,廉政建设要求还有拓展训练。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为期1天半的拓展训练了。

 拓展训练开始先是组建团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团队的名称,logo,队歌,口号等信息成为了整个训练时期我们团队的象征。然后就是开始各项拓展项目了。“信任靠”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机器人”让我们在黑暗无助中体会到了如何信任别人,如何指引别人;“蜘蛛网”则让我们明白了要进行详细的计划以及明确的分工;“珠行万里”培养了我们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背摔”让我们克服恐惧,并体验到了团队对个人的支持;最后的“毕业墙”让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这些项目中令我感触最深,收获的就是“毕业墙”了。当我们126人刚站在高48米的墙前面时,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能爬上它。足足有3个我那么高,怎么可能爬的上去!这时教练教了我们攀爬的方法:首先由两个人先搭建人梯将一名队员送上毕业墙,接下来由其他队员继续搭建人梯,将其余队员通过“下顶”、“上拉”的形式,依次送上毕业墙。虽然了解了攀爬的方法,但我们依然对成功缺乏自信。当教练问我们多久能完成时,我们大都说2个小时,2个半小时。

 翻越毕业墙开始了!一个个身材高大的队员面朝墙壁,站定双脚,探出坚强的肩膀;一个个队员将膝盖顶在了一起。第一个我们组的赵阳在人梯队员的双手托举下爬上了毕业墙,随即,一个又一个的队员一一踩在人梯队员的身上由上面的队员拉引下翻越了毕业墙。当人梯的队员们的衣服早已湿透,上面拉引的队员汗如水下,在下面作保护的大群队员都高举双手,仰望着毕业墙的上方,很多人都被感动了,眼里含着泪水。最后,我们终于成功了,竟然只花了30分钟!这是多么短的时间啊!可以说这是我们事先都没想到的!不知何故,此时的毕业墙显得那么可爱,那么温顺,那么平静;每个人的脸上显得那么坚强,那么自信,那么幸福!

 单就毕业墙这个项目,我感触颇多:1、团队凝聚力建立于目标上的共识。目标上所达成的共识时团队凝聚力的基础。这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从根本上激发了每位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2、团队凝聚力蕴藏着对团队的尊重。在整个团队登顶的进程中,团队中每个人都客观存在着与其他队友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个性、甚至不同的性别。但是为了整个项目的成功,大家必需拧成一股绳、尊重团队的最后意见、服从团队的整体安排。当面临三米的高墙时所有人都有恐惧感,也许没有队员从心底一开始就甘做人梯。但为什么大家都按部就班的做了呢因为大家都很了解,要想完成项目必需舍弃个人利益、必需服从团队的安排、必需执行团队的决定。而这“舍弃”、“服从”、“执行”都蕴藏着对团队的尊重。3、团队凝聚力体现在成员间的协作。不难看出,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就如一个个单列的珍珠,是相互间的协作把每一个环节整体的串联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完美的“珍珠项链”。而大家的协作是以相互间的信任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信,使得最下面的队员甘做人梯;中间的队员敢于伸出救助之手;上面的队员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虽是短短的一天半,我不仅进一步认识、提高自己,同时更感受到团队的作用。团队,不是“团伙”,一个优秀的团队具备的是团结、信任与协作并有很好的团队文化。相信我们公司的每位成员在这次拓展中都受益非浅,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我们广州电信这个大平台上发挥我们团队协作精神,早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那就是真正的成功。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 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目前,全市星级宾馆饭店3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27家,旅游景区(点)达50余个,每周有6次飞往北京的往返航班,5次飞往呼和浩特的往返航班,旅游旺季每天都增加航班,火车每日对开直达北京、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包头、大连,旅游观光巴士可直接行驶至全市各景区(点),满洲里市至俄罗斯后贝加尔新国际公路口岸已开通。

重点景区(点):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金帐汗蒙古部落、鄂温克博物馆、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达斡尔风情园、朝鲜人家、吊桥公园、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冰雪园、阿尔山雪域温泉

其他主要旅游景点:呼伦贝尔大草原 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 满洲里国门 呼伦湖 弘吉剌蒙古大营 凤凰山庄 伊敏河 金帐汗蒙古部落 室韦蒙古族发祥地 额尔古纳河 呼伦贝尔草原 嗄仙洞 白音呼硕草原 莫尔格勒河 巴彦呼硕草原 布里亚特蒙古族 莫尔道嘎森林公园 扎兰屯吊桥公园 黑山头古城 敖鲁古雅驯鹿之乡 维纳河疗养区 乌兰泡 汇河口 灵泉 美人湖 熊谷 一目九岭 樟子松林 大雁五泉山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 苍狼白鹿岛度假村 大汗凭吊 九曲松风 喇嘛山 龙岩览胜 乌尔旗汉原始森林 西山自然保护区 偃松幽径 贝尔湖 西山生态湿地 世界名马(业) 边卡要塞遗迹 黑山头中俄界河 巴图湾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 鄂伦春博物馆 鹿鸣山庄 柴河风景区 布苏里军事要塞 扎兰屯秀水山庄 扎兰屯柴河月亮湖 扎兰屯九龙泉 熊瞎子洞 巴林喇嘛山 扎兰屯金长城边壕

最佳旅游时间

呼伦贝尔盟的北部为林区,最佳旅行季节为5月的5-20号和9月中下旬,5月树木新绿,漫山遍野开满杜鹃花;9月,秋色染遍大兴安岭,是摄影的好时光。南部以草原为主,最佳旅行季节为7-9月。11月至次年2月中旬则是冰雪游的最佳时节。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是防火期,此期间到呼伦贝尔盟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办理防火证,这段时间也正是呼伦贝尔盟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凋敝的时期,只5月上旬大兴安岭林区的杜鹃花开遍山野尚可一游。

购物

呼伦贝尔的民族手工艺品以粗犷感和用途广而闻名。

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外贸工艺品厂生产的银制艺术品、海拉尔市民族(呢绒)服装厂生产的牧羊牌蒙古袍、蒙古刀具海拉尔市民族用品厂生产的刀具--主要有蒙古刀和王爷腰刀、海拉尔龙艺雕刻厂开发的木雕壁画、木雕壁挂、根雕、瘤雕、木帖拼雕、板画、镶嵌画、镶嵌书法、树皮画等系列艺术品,风格天成,古朴高雅。 海拉尔区购物相当便利,市区内拥有多家专业市 ⒋笮凸何锷坛呛褪 ⒍砺匏股坛

友谊大厦位于三角地中心,规模庞大,环境优雅,是一家销售中高档百货商品为主的大型商 F浞值暧岩晟坛谴τ诳

土特产品 黑木耳 炒米 费乌瑞它 甘草

特色活动

除了内蒙古各地都有的那达慕和祭敖包等,呼伦贝尔盟独有的节日有:

伊慕额节

“伊慕额”,蒙语“丰收”之意,顾名思义,伊慕额节也就是丰收节,在每年5月22日。这时草原上的羊、牛、马和骆驼刚接完春羔,一片生气勃勃的丰收景象。牧民们用刀将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种的公羊则被阉割成羯羊。还要为年满2岁的马驹打上烙印。

米阔鲁节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日。在每年5月下旬举行,其内容和形式与“伊慕额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劳动完毕要举行宴会,欢庆丰收。

瑟宾节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以图腾为特征,16世纪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后逐渐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国后首届“瑟宾”节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举行,主要内容有鄂温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后6月18日就成为鄂温克族的“瑟宾”节。

篝火节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对于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例如: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不许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等等。

呼伦贝尔的汉族大部分来自山西、山东、河北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岭东,在农村形成同籍贯聚居村落,如山东屯、庄河屯、直北村等,这些地方的生活习俗,诸如语言、餐饮、居住格局、人际往来、婚丧嫁娶、岁事活动等方面,基本保持着原籍的风俗习惯。岭西则不同,地广人稀,气候严寒,与少数民族和俄侨接触密切,交往频繁,兄弟民族的习俗长处和优点,均被汉族人民一一吸取,故生活及风俗习惯变化很大。

一、衣食住行

(一)饮食

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籍的习惯,主食有粥、面条、馒头等。但在岭西普遍喝奶茶、食牛羊肉, 这些均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同胞一样,所不同的是汉族人家都多吃一些蔬菜。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岭西,稻米饭已成为主食。

(二)服饰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人的服装以棉布、棉花为主,颜色为黑、蓝、灰、白居多。夏季单衣单裤,冬季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野外放牧或生产穿白茬羊皮袄、毡疙瘩。之后,生活逐渐富裕,特别是1978年以后,穿着随气候变化而定,一般人都备有单、夹、薄、厚服装。年轻女子,喜穿各色花衣,各样长短裙、连衣裙,头戴鲜艳纱巾,冬围各式新样毛织围巾;男女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羽绒服等新款式服装屡见不鲜。衣料已不以“棉”为主,而是以毛绒、呢子、裘皮、纤维、毛的、混纺等质地好的衣料制作。男戴礼帽、前进帽、针织毛绒帽,女式新帽更多,近年来更讲究帽子的高档和式样。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人戴金戒指的也不少见。

(三)住屋

早年住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房屋。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普遍为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房屋。80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减少,大部分为砖瓦结构,有的住进楼房;郊区农民多住红砖瓦房(有的铺铁盖)。岭西各乡、镇、苏木住户,均为定居,住板夹泥、苇 板夹泥房,少数住砖瓦房。房屋都是门朝北开,开门处接有20~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风楼”或“门斗”。门斗冬季防风寒,又是夏季的厨房。农区大多烧茅柴、秸杆、薪材,少部分烧煤;牧区燃料以牛羊粪为主,少量为煤。一般用柳条编的篱笆障子或用桦木杆圈成院子,独门独院。野外放牧或生产,住蒙古包或铁皮板房。

(四)交通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期,汉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行走以马匹和畜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60~70年代,一般家庭都购置了自行车,远距离行走则靠火车或公共汽车。1978年以后,许多家庭添置了摩托车、小型拖拉机和汽车,这些既是生产机械,又是交通工具,生产生活两用。

二、经济生活

在岭东,早期“闯关东”和后来的自流者,基本都垦荒种地。其生产方式直至70年代,均以繁重的手工操作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由于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获得显著改善,开始大量购置小型(少量大中型)拖拉机和机引农机具,使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实现了机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林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采煤和社会各项服务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汉族都是主要从业者。家庭副业生产,岭东岭西一样,耕种园田,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奶牛、猪、鸡、鹅、鸭等。80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用,80年代以后,已有相当一部分到城镇或集市上出售,以改善自家生活。

三、婚嫁与丧葬

(一)婚嫁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有很大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改革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穷人富人相差甚远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都经过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相识,因分在一起工作而产生感情,自然达到恋爱阶段和经第三者介绍而相识相恋两种。恋爱阶段有长有短,认为情投意合时即可结婚。农村普遍保留“订婚”形式,即宣布正式形成恋爱关系,其礼节主要为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单是男方宴请,并给女方和介绍人一定彩礼酬金。男女双方到政府指定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结婚仍多沿袭女到男家的习惯,男到女家者称“招养老女婿”。结婚日一般为男方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缛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为畜力车辆,80年代起,城镇为轿车,农村为拖拉机,也有用汽车、摩托车者。结婚三日为新娘“回门日”,由新郎陪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婿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习俗。也有摒弃婚事奢办旧习的革新者,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方式。

(二)丧葬

人死亡,有当日出殡者,也有停放3~5日出殡者。治丧期,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幛、现金等。死者晚辈着丧服(现多为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汉族历来实行土葬,70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场,过去为自选墓地,现为当地乡、镇、苏木政府指定地点。

四、节日、岁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法定的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外,汉族人民普遍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方式与东北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80年代以后,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牧区、林区,一年中普遍增加了3个岁事,而且影响之深 ,活动之广,自觉程度之高都是过去不能比的。其一是“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甚至一户的全体成员到故人坟上“扫墓”,骨灰在火葬场的,家属子女亦去“扫墓”,整日大车小辆拥挤不堪,全天是不放假的休假日。其二是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各户也要到坟上、火葬场填坟扫墓,距河近的,晚上放河灯,在十字路口烧冥纸、冥钞,纪念亡者。其三是阴历十月初一,为死者“送棉衣”,晚上在十字街口大烧冥品,诸如冥衣、冥钞、冥马牛,还有冥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等近现代冥品,名曰用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五、家庭

呼伦贝尔境内的汉族家庭,长期以来多为夫妻子女型结构,通常是由长辈人担任家长,掌管一切家务事情。

民国时期,呼伦贝尔的汉族家庭基本沿袭清代的大家族形式,多为老辈兄弟几人及眷属和少辈众兄弟及其眷属同为一户的组合式,或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家庭,并以人多为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辈组合式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子孙三代、四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1980年以来,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成员渐渐以两辈为主,成员人数更少。主要是子女结婚后,一般单独建立家庭,多辈组合式大家庭解体。在父母称谓上也有许多改变。过去从各地来呼伦贝尔的汉族人对父母的称呼多数叫“爹”、“娘”,个别人称父亲为“大大”,后由“爸爸”、“妈妈”代替。特别在岭西,均如此称呼。

六、民间艺术

在呼伦贝尔的城镇、农区、林区汉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农村的闲暇季节,群众文娱活动较活跃。形式主要有秧歌、二人转、单出头表演和冰雕、冰灯、彩灯展览等,近年城市还兴起了焰火晚会。

秧 歌

秧歌表演的形式有舞龙灯、腰鼓、踩高跷、跑驴、划旱船、担花篮、大头娃、耍狮子、戏曲人物的扮相造型等。有些秧歌中穿插活报剧表演。表演者浓妆艳抹,形象夸张,服装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男女均穿绸缎衣裤,腰系彩绸。锣鼓队多为男子,身着彩色绸服,头扎白羊肚手巾。有些秧歌的内容增加了武术、服饰表演和健美操表演等。秧歌成为城镇、农村和林区群众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冰雕、彩灯

从八十年代起,每年元旦、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呼伦贝尔的城镇、林区开始出现了利用河流的天然冰块进行雕刻造型的艺术展览。每到冬季,各种造型的冰雕作品相继问世,有人物、动物、建筑物、风景等千姿百态的作品栩栩如生。在呼伦贝尔的几个城市,每年冬季都要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冰雕作品比赛。

民间剧种“二人转”

“二人转”也叫“蹦蹦戏”,由一男一女二人边唱边舞,后来发展出“单出头”,即一人单独表演,是汉族群众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1924、1925年“二人转”流入扎兰屯、阿荣旗地区。演出的形式主要有“单出头”、“拉场戏”、“二人转”。主要剧目有“二人转”《西厢》、《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单出头”《王二姐思夫》、《红月娥作梦》等。此种演出形式人员少,道具简单,行走方便,唱词通俗简单易懂,民间口语多,唱腔高亢、嘹亮、形式活泼,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

华俄后裔民间舞蹈

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及海拉尔的华俄后裔中,保持着传统的俄罗斯族民间舞蹈。有单人、双人和集体表演的“希卜里哈”、“巴达罕拉娜”、“嘎巴乔克”、“灭斜斯”、“奥吉诺其卡”、“茨冈内卡”(译音)等。舞曲有“希卜里哈”、“那林琴卡”、“累塞”、“嘎巴乔克”、“灭斜斯”等,舞步多变,跺脚较多,单人舞蹈腿部技巧很高。每个舞蹈都配有固定的舞曲,一般只用手风琴伴奏,有些集体舞还加伴唱。

每逢节假日或闲暇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欢歌狂舞,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七、吸收外来语

呼伦贝尔的汉族,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同胞和外侨同街居住,他们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吸取长处,而且在语言方面也相互渗透融合,借用语较多。如:

“西米丹”,俄语,“乌鲁莫”,蒙语,是牛奶上面的凝结物,汉语称“奶皮子”,无膻味,香甜可口,人人喜食。秋冬季节,各家各户都储些备用,汉族人一样称此物为“西米丹”或“乌鲁莫”。

“嘎拉哈(hà)”,又称“嘎什哈”,满语,它是猪、羊、狍、黄羊等的后腿膝盖骨,俗称“背式骨”,学名“髌骨”,是呼伦贝尔各族儿童和妇女的一种玩耍物,人们都叫它“嘎拉(什)哈”,如弹“嘎拉哈”,置“嘎拉哈”,抓“嘎拉哈”等。

“笆篱子”,俄语,意为警察,现在泛指监狱,如罪犯被逮捕、被判刑都说是“蹲笆篱子”。

“芒格儿”,蒙语,是一种野菜,样子、味道如韭菜,但叶子比韭菜叶宽厚、颜色浅,无汉名。

“达哈(hà)”,蒙语,意为宽大的披风,为羊皮制品,现在通称“皮大哈”。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直至60年代中期,提倡汉族干部学习掌握蒙古语,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言,因此,很多汉族干部下到牧区后,都会说一口较流利的蒙古话,一些汉语中亦夹杂着少量的蒙古语,以后则逐渐减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29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