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学生拥有一个或者多个QQ号码已经是非常普遍,根据多年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有QQ号码,个别没有QQ号码主要都是农村初中毕业的学生,但都表示很快就会申请注册。拥有QQ号码自然就有了一个网名,在QQ世界中称之为昵称。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名字是上代人给的,体现的是上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思维习惯。现在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改名字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自己在作业本、课本上、试卷上写上自己改的名字,称这才体现是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性的名字。现实中改名字受到法律和行政程序的约束,并不普遍。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这个法律和道德约束苍白的世界,成了中学生随心所欲表达自己思想的场所,给自己QQ昵称的命名最能体现这一现象。
从日常生活及自身上网经历出发,QQ昵称的选择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可能与个人心理变化、社会交往有关,也可能和方便使用有关,但这都体现了“一千个昵称背后会有一千种心理”。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变相满足”,学生的QQ昵称也可用这心理投射的方法来分析。这心理投射的原则可以说是学生们选择昵称时基本上不自觉地用到的。
2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QQ虽然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但是当前研究QQ昵称与心理现象的文章很少,课题组在国内最大的收费期刊收录网——万方数据网上用“QQ昵称”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在找到的697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与心理研究有关的,只有如何利用QQ这一交流工具进行心理咨询之类的文章。QQ昵称是网名的一种,换用“网名心理”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只搜索到3篇与此有关的文章,分别是《网名透视社会文化心理》、《个人网名抽样分析》、《网名:透视大学生道德自我认识的窗口》,其它大量的是网络成瘾心理、网络健康心理等方面的文章,并且有关网络心理研究的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的,与这方面研究者主要是大学学者和大学生有关,与中学生相关的文章几乎空白。
3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彰显强烈,家庭因素、学习压力、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等都会引起学生情绪变化,这些都给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日常学生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了解学生内心、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一些沉湎于网络的“问题学生”的了解,将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辅导老师带来很大的帮助。课题组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了解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QQ昵称背后普遍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心理变化,从而了解中学生网络之外的心理现象,以利于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和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这一术语。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同时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社会化学习和个性的形成期,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情绪化,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比如QQ昵称上。通过对学生QQ昵称的分析,可以“投射”出学生当时的心理状况。
2现实依据
QQ的使用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QQ的使用也列入中学信息技术教材。课题组主持人徐老师是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已经从事了10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手中收集了近千名学生的QQ信息,经常交流的学生有200多名,这些是开展研究必不可少的样本。同时具有专业优势,可以利用掌握的网络技术发布、收集相关调查表格、帖子。
课题组另外一位成员B老师是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常年主持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与学生交流时,不会对学生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比较愿意与我们交流,同时具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可以对昵称做相关心理分析。
学校网络硬件设施齐全,学生机房、电子阅览室拥有近300台可以上网的学生用机,为课题开展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QQ昵称是网名的一种,网名还可以出现在聊天室、公告栏、博客、电子邮件等所有可以“署名”的网络交流上。相对于其它交流方式而言,QQ主要在比较固定的、或者认识的人群之间交流,相对与注册网名而言,QQ昵称更具个性特点,更换昵称更容易、自主、频繁,它的命名或者改名更能说明它主人可能因外部因素或者内部因素影响而出现心理变化。
课题组通过课堂和志愿学生整理出了210个愿意用于课题研究交流的学生样本,其中在校高三学生样本64个,高二学生样本83个,高一学生样本18个,近几年毕业的学生样本45个,这些学生都是平时比较喜欢用QQ进行交流的,并且部分是常上线的网虫,其中有20多个是用手机QQ常年挂线的,老师、家长都比较头疼的学生,特别是高二的学生,有10多个带手机标记的头像永远亮着,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课题组通过QQ对这些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心理学理论,对QQ昵称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学生QQ昵称的命名、改名现象,分析其背后普遍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心理变化,了解现在中学生推崇的网络文化,了解其心理波动情况,为学生工作的和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叛逆、个性彰显愈发明显,在校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的QQ昵称中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了“火星文”。
所谓“火星文”,从字面可解作“火星人”用的文字,最先源于台湾,是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使用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故被称为火星文。如,“僾能Сhāo傤”,“しovの恋恋”,“小猪囧/ty ”等。
据调查,“火星文”的流行,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只是作为一种修饰,跟年轻人喜欢打扮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二是充满活力,充满想象力,追求个性,凸显创新;三是叛逆,推崇所谓“非主流”文化;四是装可爱或故作深沉;五是情绪充满着不稳定性,波动比较大;六是盲目跟风,新鲜好玩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2.根据“心理投射”原则,假如昵称给人感觉充满活力,一般来说取名时心情比较好,或者此人对生活比较乐观,相反有些昵称看了之后会让人心情沉重压抑,现实中的人可能就比较悲观,甚至厌世或者叛逆。但也有很多例外,据分析,有以下几条原则:
①双重性格。现实与网上的名称表现判若两人,如成绩拔尖,偏偏起个“阿呆”,在网上装“弱智”,平时在同学中很不起眼,偏起了个“伟爵爷”。
②性别特征模糊,推崇中性美。一般说来,男性的名字要表现阳刚之美, 要表现理想与抱负,多用如大、德、刚、高、耀等字,女性的名字要表现阴柔之美,多用“女” 字旁字,内容也多与花鸟、珍宝、柔情、美景有关,如娜、娇、霞、雯、凤、兰、丽等。所以我们往往不见其人,通过其名可以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来其性别。 但在QQ世界但是名字到了网络里,性别特征却不那么明显了。如,“橙辣椒”“风吹狗尾巴草”“紫衣国”“思无邪”等。
③幻想、伤感型:多见女生,幻想与梦是一致的,起的名字富诗意或伤感型来引人爱引人怜。如“水晶泪”“为你流浪”“伊雪儿”“单纯的我”“独自等待”“白婚纱”等。
④本我型。一是性格、理想与名字一致,二是真实姓名若隐若显的指明。如学生中有“我是xixi”“晶晶”“石灰 Mao”等同学、老师间一眼就知道谁的,甚至真名真姓一概奉献的。
⑤情感宣泄型。上网聊天本身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宣泄苦闷,寻找快乐的。随时随地选一个适合自己此时此刻心情的名字,或快乐、或伤感、或平淡、或喜悦,哪怕是一声感慨,一句歌词都可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心情舒畅。如“一路有言笑”“我要快乐”“骂爹骂娘”“懵懂的爱”“我自由自在”“自由的风”等。
⑥无病呻吟型或者哗众取宠型。语不惊人誓不休,如“无泪回忆”“想你难过”“霸无道”“惊天绝爱”“心碎梦无痕”“天天想你”等。
⑦追求时尚。流行的就是时尚的,时尚就会成为潮流,就会成为年轻人的目标。歌星、影星、球星、新歌、老歌、情歌都成为昵称命名的目标。
⑨崇洋媚外型。在210个QQ昵称样本中,使用英文名有32个,如Sweet Candy,PIGFENG,Island,COCOICE等。
⑩无原则,极端个性化。随手拈来,灵机一动,如“地地地黑”“斤微秒第”“AK”
3.形成相关案例,方便将来出现类似情况加以借鉴。(由于案例里涉及的学生QQ昵称在学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是真人真事,所以在案例中出现的昵称,只提关键词,不提全名)
案例一:高三一女生,学校附属初中部毕业,连她自己都搞不清楚,是如何考上重点高中的,总之,勉强上线了。因为人长的修长靓丽,不管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校健美操队队员,身边常有男生围着。第一次在QQ上接触,其昵称中有“惘然”和舞蹈的字眼,据了解,进入高中后,成绩不是很理想,身边不少男生在干扰,“惘然”也就不足为怪了。高一第二学期临近期末的某天上了QQ,发现其昵称改了,除了舞蹈外,包含有“哭泣”,甚至是“血色”的,询问后的回答是“很悲伤的名字……符合我的心情呗……教训:不能谈恋爱”,这些都是QQ聊天中她的原话。过了几天,向我请教PhotoShop软件处理的技术,然后发给我两张照片,一张是她自己的,整个画面铺满厚重的横线,上面书写着“究竟是你还是我把希望埋葬”, “埋葬”两个字重重压着整个的画面空间;另外一张是个男孩子(刚毕业了)的照片,画面灰暗低调,画面上除了沉重厚实的“埋葬”两字外,还有一行繁体字写的话“从哪开始从哪结束”。这时她的昵称还是“血色”的、“哭泣”的。高二学年开始后,她昵称又改了,除了不变的舞蹈外,有“涅磐”,但依然是“血色”的。涅磐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思是“灭渡”,即“重生”。这个昵称目前还没有改过,现在她刚进入高三新学年。
这是个外向的女孩,是学校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外界带给她的心理变化直接表现在其QQ昵称上。由于她对笔者的信任,许多事情愿意与我交流,课题组也一直关注她的心理波动,及时给予心理上的引导与支持。顺便提下,在刚刚更新的QQ个性签名上她写着“继续奋斗”。
案例二:高三一男生,从乡初中考上重点中学,与他同村还有两个男生同时考上,初中他们都是好朋友,笔者都认识。他的QQ昵称是里“石头人”字眼,可能与他名字里有很多石头有关吧,也可能与他的性格也有关,因为“石头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与人交流都不敢抬头看别人眼睛,高度不自信。这个男生并不经常上网,曾经偷偷摸摸跟同学去过几次网吧,所以交流不是很多,最多是说说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高二第一学期,发现“石头人”改成“超级男生”,反差真是太大了。随后发生的事情使得原因了解一二,“石头人”家庭境况不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就是一个人跟随亲戚邻居生活,交流很少,“落得沉默寡言”,考上重点高中后,目睹同学间贫富悬殊,学习上也没有初中时期的优越感,老师批评多表扬少,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开始有点“自闭”,成绩一落千丈,两个一同考上的朋友成绩却一直非常冒尖,与他们的交流也几乎停止了。某次音乐课上,音乐老师对他的音色表扬了几句,这成了他以后改变的所有理由。于是他开始放弃在文化课的努力,向父母提出准备考音乐学校,要拜师学习弹琴唱歌,否则宁愿出去打工,不管家长老师如何做工作,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当笔者看到“超级男生”昵称时,若有所悟,试探着问起是不是有“一举成名”的想法时,竟然得到肯定的回答。在随后的交流中,终于了解到“石头人”虽然平时寡言少语,但是其内心并不平静,家庭条件的反差、学习成绩的下滑(曾考过班级倒数第一)都是他的“心病”,但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带来的成功成名的浪潮加上音乐老师的表扬,他开始想“逃避”目前的状况,平时没有人交流,QQ上的“快乐男生”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家长、老师的努力下,现在“超级男生”再也没有上线过,安心地学习,也不提辍学打工赚钱自学音乐的事了,只不过是改读文科,家长答应偶尔可以跟老师学学音乐,老师的反应是现在表现还不错。
其它案例:
一个自诩是电脑游戏狂人,高一时的QQ昵称是“飞冥战狂”,老师一眼就掌握了这个应该重点关注的主。经过多次“关注”后,昵称中相继改成了“涸泽的心”、“心如死水”,后来死灰复燃,来了“魔君七夜”,家长老师头痛不已,现在高三了,昵称是“罗格里修斯”,一个电脑魔幻人物,这个男生始终是大家“关心”的对象。
一个快乐、精力旺盛、阳光的高三小眼睛男生,从“寻找天鹅肉”到“恨自己不够酷”。
一个从曾讽刺“哈日族的灯灰”和“扁阿扁”的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女团支书。
一个昵称是“硫酸铜CuSO4”和“糖水加糖”的化学课代表。
一个今年刚毕业,文采飞扬,毕业晚会上拿酒瓶对吹的“随风飞”“清风掠影”女孩。
……现在的中学校园环境是个宽容的、包容性很强的,代表着时代潮流的中学生的QQ昵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正是学生个性彰显表现之处。许多学校已经将QQ作为面对面心理辅导的重要补充形式,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德育工作者加强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QQ昵称进行分析,有助与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动态。但在课题研究中,也有很多体会与反思:
1.志愿学生提供QQ号码给课题组,但许多学生不愿意将老师加为自己的好友,也不愿意被老师加为好友,因为,一旦互相加为好友后,以后只要一上线,老师就知道了。这些学生是比较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不愿意自己的行为被有意或无意的监视。
2.学生QQ昵称的命名越来越个性化和随意性,对于心理学上归类分析难度很大。
3.虽然目前传统文化仍然是网络文化的主流,但是分析QQ昵称过程中发现,210个昵称中只用简体中文的只有59个,在QQ昵称这块传统文化正受到被学生称之为“非主流”文化因素侵蚀,这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具有一定负面的导向性。
4.不健康的QQ昵称,“无厘头”的文化正在不断敲击网络道德规范的底线,折射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即网络语言文字混乱和不健康文化泛滥。
(转)
江苏浪淘沙
账号:jiucibugai
密码:526603546(有个点)
永久YY 大眼有神,一年宠物都有,拿去蹦吧
四川区的要不31级剧情过完有5套衣服帐号fanwei360630 密码520240
区 : 浙江华数
性别 : 女
等级 : 34
以下道具绝对永久、保证卜过期、
永久脸型(6个) : 1那是什么 2窃喜 3水汪汪大眼 4无所谓咯~ 5喜欢你 6大眼有神
永久头型(8个) : 1蓝魅 2浪漫女生 3梦幻公主 4博学少女 5阿曼尼 6马尾发型 7心动护士 8Sex
永久上衣(8件) : 1ESPRIT 2摄影者 3夜生活 4MLB
5SE-1 6GUCCI 7摇摆的爵士 8凉夏柔白上衣
永久下衣(10件) : 1时尚平口短裤 2小点点中裤 3HELLO KITTY 4奶油女生 5阿曼尼迷彩军裤 6彩色短裙 7黑白配短裙 8乖乖宝贝 9美社莎 10密雪儿环珠热裤
永久鞋(8双) : 1韩式露脚皮鞋 2宝儿 3蜜桃半熟 4健美操女生 5Dior毛靴 6ZENK绿色凉鞋 7蒂凡妮长靴 8欧罗拉公主
永久套装(1套) : 1少女的红色背带裤
道具(3个) : 1GB双倍卡 2经验翻倍卡 3表情变换卡
一年宠物(1个) : 1小花猪Daisy
如果有那么多的道具你都没兴趣的话,,我乜无话可说乐,没有更好的号能满足你乐,,
还有,,我的家族是全区排名第二的,,狠拽,,
帐号 : hanniu0620
密码 : hanniu0620
全是复制别人的,不知道能不能登上去,要知道现在网上忽悠人的太多了。
如今的中学生拥有一个或者多个QQ号码已经是非常普遍,根据多年课堂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有QQ号码,个别没有QQ号码主要都是农村初中毕业的学生,但都表示很快就会申请注册。拥有QQ号码自然就有了一个网名,在QQ世界中称之为昵称。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名字是上代人给的,体现的是上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思维习惯。现在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改名字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自己在作业本、课本上、试卷上写上自己改的名字,称这才体现是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性的名字。现实中改名字受到法律和行政程序的约束,并不普遍。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这个法律和道德约束苍白的世界,成了中学生随心所欲表达自己思想的场所,给自己QQ昵称的命名最能体现这一现象。
从日常生活及自身上网经历出发,QQ昵称的选择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可能与个人心理变化、社会交往有关,也可能和方便使用有关,但这都体现了“一千个昵称背后会有一千种心理”。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变相满足”,学生的QQ昵称也可用这心理投射的方法来分析。这心理投射的原则可以说是学生们选择昵称时基本上不自觉地用到的。
2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QQ虽然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但是当前研究QQ昵称与心理现象的文章很少,课题组在国内最大的收费期刊收录网——万方数据网上用“QQ昵称”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在找到的697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与心理研究有关的,只有如何利用QQ这一交流工具进行心理咨询之类的文章。QQ昵称是网名的一种,换用“网名心理”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只搜索到3篇与此有关的文章,分别是《网名透视社会文化心理》、《个人网名抽样分析》、《网名:透视大学生道德自我认识的窗口》,其它大量的是网络成瘾心理、网络健康心理等方面的文章,并且有关网络心理研究的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的,与这方面研究者主要是大学学者和大学生有关,与中学生相关的文章几乎空白。
3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彰显强烈,家庭因素、学习压力、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等都会引起学生情绪变化,这些都给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日常学生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了解学生内心、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一些沉湎于网络的“问题学生”的了解,将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辅导老师带来很大的帮助。课题组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了解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QQ昵称背后普遍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心理变化,从而了解中学生网络之外的心理现象,以利于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和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这一术语。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同时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社会化学习和个性的形成期,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情绪化,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比如QQ昵称上。通过对学生QQ昵称的分析,可以“投射”出学生当时的心理状况。
2现实依据
QQ的使用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QQ的使用也列入中学信息技术教材。课题组主持人徐老师是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已经从事了10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手中收集了近千名学生的QQ信息,经常交流的学生有200多名,这些是开展研究必不可少的样本。同时具有专业优势,可以利用掌握的网络技术发布、收集相关调查表格、帖子。
课题组另外一位成员B老师是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常年主持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与学生交流时,不会对学生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比较愿意与我们交流,同时具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可以对昵称做相关心理分析。
学校网络硬件设施齐全,学生机房、电子阅览室拥有近300台可以上网的学生用机,为课题开展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QQ昵称是网名的一种,网名还可以出现在聊天室、公告栏、博客、电子邮件等所有可以“署名”的网络交流上。相对于其它交流方式而言,QQ主要在比较固定的、或者认识的人群之间交流,相对与注册网名而言,QQ昵称更具个性特点,更换昵称更容易、自主、频繁,它的命名或者改名更能说明它主人可能因外部因素或者内部因素影响而出现心理变化。
课题组通过课堂和志愿学生整理出了210个愿意用于课题研究交流的学生样本,其中在校高三学生样本64个,高二学生样本83个,高一学生样本18个,近几年毕业的学生样本45个,这些学生都是平时比较喜欢用QQ进行交流的,并且部分是常上线的网虫,其中有20多个是用手机QQ常年挂线的,老师、家长都比较头疼的学生,特别是高二的学生,有10多个带手机标记的头像永远亮着,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课题组通过QQ对这些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心理学理论,对QQ昵称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学生QQ昵称的命名、改名现象,分析其背后普遍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心理变化,了解现在中学生推崇的网络文化,了解其心理波动情况,为学生工作的和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叛逆、个性彰显愈发明显,在校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的QQ昵称中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了“火星文”。
所谓“火星文”,从字面可解作“火星人”用的文字,最先源于台湾,是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使用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故被称为火星文。如,“僾能Сhāo傤”,“しovの恋恋”,“小猪囧/ty ”等。
据调查,“火星文”的流行,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只是作为一种修饰,跟年轻人喜欢打扮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二是充满活力,充满想象力,追求个性,凸显创新;三是叛逆,推崇所谓“非主流”文化;四是装可爱或故作深沉;五是情绪充满着不稳定性,波动比较大;六是盲目跟风,新鲜好玩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2.根据“心理投射”原则,假如昵称给人感觉充满活力,一般来说取名时心情比较好,或者此人对生活比较乐观,相反有些昵称看了之后会让人心情沉重压抑,现实中的人可能就比较悲观,甚至厌世或者叛逆。但也有很多例外,据分析,有以下几条原则:
①双重性格。现实与网上的名称表现判若两人,如成绩拔尖,偏偏起个“阿呆”,在网上装“弱智”,平时在同学中很不起眼,偏起了个“伟爵爷”。
②性别特征模糊,推崇中性美。一般说来,男性的名字要表现阳刚之美, 要表现理想与抱负,多用如大、德、刚、高、耀等字,女性的名字要表现阴柔之美,多用“女” 字旁字,内容也多与花鸟、珍宝、柔情、美景有关,如娜、娇、霞、雯、凤、兰、丽等。所以我们往往不见其人,通过其名可以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来其性别。 但在QQ世界但是名字到了网络里,性别特征却不那么明显了。如,“橙辣椒”“风吹狗尾巴草”“紫衣国”“思无邪”等。
③幻想、伤感型:多见女生,幻想与梦是一致的,起的名字富诗意或伤感型来引人爱引人怜。如“水晶泪”“为你流浪”“伊雪儿”“单纯的我”“独自等待”“白婚纱”等。
④本我型。一是性格、理想与名字一致,二是真实姓名若隐若显的指明。如学生中有“我是xixi”“晶晶”“石灰 Mao”等同学、老师间一眼就知道谁的,甚至真名真姓一概奉献的。
⑤情感宣泄型。上网聊天本身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宣泄苦闷,寻找快乐的。随时随地选一个适合自己此时此刻心情的名字,或快乐、或伤感、或平淡、或喜悦,哪怕是一声感慨,一句歌词都可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心情舒畅。如“一路有言笑”“我要快乐”“骂爹骂娘”“懵懂的爱”“我自由自在”“自由的风”等。
⑥无病呻吟型或者哗众取宠型。语不惊人誓不休,如“无泪回忆”“想你难过”“霸无道”“惊天绝爱”“心碎梦无痕”“天天想你”等。
⑦追求时尚。流行的就是时尚的,时尚就会成为潮流,就会成为年轻人的目标。歌星、影星、球星、新歌、老歌、情歌都成为昵称命名的目标。
⑨崇洋媚外型。在210个QQ昵称样本中,使用英文名有32个,如Sweet Candy,PIGFENG,Island,COCOICE等。
⑩无原则,极端个性化。随手拈来,灵机一动,如“地地地黑”“斤微秒第”“AK”
3.形成相关案例,方便将来出现类似情况加以借鉴。(由于案例里涉及的学生QQ昵称在学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是真人真事,所以在案例中出现的昵称,只提关键词,不提全名)
案例一:高三一女生,学校附属初中部毕业,连她自己都搞不清楚,是如何考上重点高中的,总之,勉强上线了。因为人长的修长靓丽,不管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校健美操队队员,身边常有男生围着。第一次在QQ上接触,其昵称中有“惘然”和舞蹈的字眼,据了解,进入高中后,成绩不是很理想,身边不少男生在干扰,“惘然”也就不足为怪了。高一第二学期临近期末的某天上了QQ,发现其昵称改了,除了舞蹈外,包含有“哭泣”,甚至是“血色”的,询问后的回答是“很悲伤的名字……符合我的心情呗……教训:不能谈恋爱”,这些都是QQ聊天中她的原话。过了几天,向我请教PhotoShop软件处理的技术,然后发给我两张照片,一张是她自己的,整个画面铺满厚重的横线,上面书写着“究竟是你还是我把希望埋葬”, “埋葬”两个字重重压着整个的画面空间;另外一张是个男孩子(刚毕业了)的照片,画面灰暗低调,画面上除了沉重厚实的“埋葬”两字外,还有一行繁体字写的话“从哪开始从哪结束”。这时她的昵称还是“血色”的、“哭泣”的。高二学年开始后,她昵称又改了,除了不变的舞蹈外,有“涅磐”,但依然是“血色”的。涅磐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思是“灭渡”,即“重生”。这个昵称目前还没有改过,现在她刚进入高三新学年。
这是个外向的女孩,是学校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外界带给她的心理变化直接表现在其QQ昵称上。由于她对笔者的信任,许多事情愿意与我交流,课题组也一直关注她的心理波动,及时给予心理上的引导与支持。顺便提下,在刚刚更新的QQ个性签名上她写着“继续奋斗”。
案例二:高三一男生,从乡初中考上重点中学,与他同村还有两个男生同时考上,初中他们都是好朋友,笔者都认识。他的QQ昵称是里“石头人”字眼,可能与他名字里有很多石头有关吧,也可能与他的性格也有关,因为“石头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与人交流都不敢抬头看别人眼睛,高度不自信。这个男生并不经常上网,曾经偷偷摸摸跟同学去过几次网吧,所以交流不是很多,最多是说说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高二第一学期,发现“石头人”改成“超级男生”,反差真是太大了。随后发生的事情使得原因了解一二,“石头人”家庭境况不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就是一个人跟随亲戚邻居生活,交流很少,“落得沉默寡言”,考上重点高中后,目睹同学间贫富悬殊,学习上也没有初中时期的优越感,老师批评多表扬少,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开始有点“自闭”,成绩一落千丈,两个一同考上的朋友成绩却一直非常冒尖,与他们的交流也几乎停止了。某次音乐课上,音乐老师对他的音色表扬了几句,这成了他以后改变的所有理由。于是他开始放弃在文化课的努力,向父母提出准备考音乐学校,要拜师学习弹琴唱歌,否则宁愿出去打工,不管家长老师如何做工作,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当笔者看到“超级男生”昵称时,若有所悟,试探着问起是不是有“一举成名”的想法时,竟然得到肯定的回答。在随后的交流中,终于了解到“石头人”虽然平时寡言少语,但是其内心并不平静,家庭条件的反差、学习成绩的下滑(曾考过班级倒数第一)都是他的“心病”,但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带来的成功成名的浪潮加上音乐老师的表扬,他开始想“逃避”目前的状况,平时没有人交流,QQ上的“快乐男生”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家长、老师的努力下,现在“超级男生”再也没有上线过,安心地学习,也不提辍学打工赚钱自学音乐的事了,只不过是改读文科,家长答应偶尔可以跟老师学学音乐,老师的反应是现在表现还不错。
其它案例:
一个自诩是电脑游戏狂人,高一时的QQ昵称是“飞冥战狂”,老师一眼就掌握了这个应该重点关注的主。经过多次“关注”后,昵称中相继改成了“涸泽的心”、“心如死水”,后来死灰复燃,来了“魔君七夜”,家长老师头痛不已,现在高三了,昵称是“罗格里修斯”,一个电脑魔幻人物,这个男生始终是大家“关心”的对象。
一个快乐、精力旺盛、阳光的高三小眼睛男生,从“寻找天鹅肉”到“恨自己不够酷”。
一个从曾讽刺“哈日族的灯灰”和“扁阿扁”的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女团支书。
一个昵称是“硫酸铜CuSO4”和“糖水加糖”的化学课代表。
一个今年刚毕业,文采飞扬,毕业晚会上拿酒瓶对吹的“随风飞”“清风掠影”女孩。
……现在的中学校园环境是个宽容的、包容性很强的,代表着时代潮流的中学生的QQ昵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正是学生个性彰显表现之处。许多学校已经将QQ作为面对面心理辅导的重要补充形式,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德育工作者加强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QQ昵称进行分析,有助与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动态。但在课题研究中,也有很多体会与反思:
1.志愿学生提供QQ号码给课题组,但许多学生不愿意将老师加为自己的好友,也不愿意被老师加为好友,因为,一旦互相加为好友后,以后只要一上线,老师就知道了。这些学生是比较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不愿意自己的行为被有意或无意的监视。
2.学生QQ昵称的命名越来越个性化和随意性,对于心理学上归类分析难度很大。
3.虽然目前传统文化仍然是网络文化的主流,但是分析QQ昵称过程中发现,210个昵称中只用简体中文的只有59个,在QQ昵称这块传统文化正受到被学生称之为“非主流”文化因素侵蚀,这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具有一定负面的导向性。
4.不健康的QQ昵称,“无厘头”的文化正在不断敲击网络道德规范的底线,折射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即网络语言文字混乱和不健康文化泛滥。
(转)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昨天晚上,一个好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给我发了个消息,说“雪儿,问你个事”。我压住心里的讶异,给她回了一个“”。
之后,她就向我倒了一肚子苦水,向我诉苦他们班里的情况--不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不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在大学里,班级团不团结影响着大学生活的质量高低。
同学之间的关系,宿舍之间的关系,学习氛围,集体活动的参与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她向我说的,就是班级里的学生不积极参加大学活动,叫谁说不上,弄得班级松松散散,氛围压抑。
就像她昨天跟我说,学校要每个班级出两个女生参加学校健美操比赛。他们抓阄,结果抓到阄的女生反而不去,在班级群里直接反驳,发泄自己的不满。
我同学还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好多次都是这样,选出来的人不参加活动,最后还是由班委收拾烂摊子,至于班委怎样解决的,我并没具体问。
她很是苦恼,她觉得有些部分同学的素质问题。我认同她的看法。
之后,我给她分析情况,给她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们班里男女比例2/3,而且班长是男生都管不住班级,说话没权威,看来班长管理班级的能力不行,管理班级的经验也不够。
但我相信,只要是问题,努力想办法,总会找到解决方法的。
首先,我跟她说,可以按学号排活动,一个一个轮着来。她用无奈的语气说,试过了,没用。
我倒是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我们班级就用的这个方法,而且自愿参加着优先。
我有说,你可以向辅导员反映,也无果,班主任要他们自己解决。
听上去很无奈,我不太了解他们学校的制度,而且每个学校的制度也多多少少不一样,她还是个大专学校。
像党员选取,国家奖学金评选,跟活动参与多少都不挂钩,甚至是都没关系,而且选人都是投票,拼的是人缘,感觉很敷衍。
这让我想起来高三那一段时间,真是跟他们班级情况一样。高三班级里,总有那么一群人,自己不学习,还不让别人学习,打游戏,边开声音变说话,吃东西,不交作业,背后骂老师,等等。
当时班级超级乱,班主任想了很多办法,一个班七个班长,开始是轮流一人一天值日的那种。由于班级太乱,后来三人管理一天,也失败了。老师和班干部想了好多种方法去管班级,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我现在一点也不怀念我的高中,很庆幸现在上了大学,解脱了。
我很同情我的这个同学,一个班级,一旦有那样的同学出现,思想有问题,而想要改变思想确实难上加难。更烦人的是,邻班人家就很团结,相处融洽,一对比,伤害更大。
最后,我又给她想了一个主意,我说既然宿舍之间的玩的好,以后活动由宿舍承包,有宿舍里面的人自由讨论分配活动。她说,我采纳了,试试吧!
大学,说复杂很复杂,汇集了中国四面八方的人,说简单也很简单,遇到人品好的同学,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否则就倒霉。
我很庆幸,我们的班级很团结,同学之间没有大矛盾,大家都相互理解,我觉得这很最重要的。
我想说,同学们,相遇即有缘,珍惜彼此,大学四年会更加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