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又称文身、刺青,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即指刺破皮肤而在创口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花纹。在皮肤上造成隆起条纹瘢痕的作法,有时也称为纹身。平纹纹身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均有实行,肤色较深的民族没有这种习惯,中国近几百年间也比较少见。许多民族认为纹身可以防病祛灾。也有的民族用纹身标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团的成员资格,但最普遍的动机大概是为了美观。
译文:(我纹这个纹身)那是因为我一直爱着你文身产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纹饰肤体的习俗。即经手术后在身体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有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文身习俗
首先,要注意纹身店的器械设备是否卫生。纹身可称得上是一场小手术,所以器械的卫生与否,十分关键。纹身操作人员应使用一次性手套、刺针,纹身机以不锈钢材质为宜。
第二,要了解纹身色素的质量。现在的纹身一般不使用刺青所使用的染料和墨水,而是使用经酒精浸泡的液体植物色素。由于植物色素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渗入皮肤时,比较不易受感染。
第三,要注意自身的保护。在纹身时,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清洗、止血。纹身完后,擦洗纹身需用温开水,要保持纹身的干燥(持续时间一般为一星期),否则会引起感染,而导致皮肤腐烂。
第四,不可用动物血液或朱砂等纹身,鸽子血朱砂纹身此种方法极其危险。
第五,不可用酒精或紫药水处理刺过的伤口(酒精会刺激伤口,紫药水会破坏纹身的颜色)。
第六,纹身完成后需要涂抹专业文身药膏或医用凡士林,2-3小时后用温水将药膏和血水冲洗干净,并用脱脂棉或专业纸巾沾干水分,之后不要再涂抹任何药物
第七,纹身完成几天后发痒,结痂,脱皮属正常现象,不可抓挠伤口,以免感染或脱色,内衣要柔软,不可太紧身
第八,纹身之后暂时不可游泳或洗桑拿
第九,如有溃烂,化脓,流水,伤口迟迟不愈合或发烧等现象请及时咨询文身师或去医院检查
港大皮肤系副教授陈衍里表示,纹身用的化学颜料对苯二胺很容易造成刺激性敏感皮肤炎,患处痕痒,并引起磨损性损伤。若颜料长时间留在皮肤,会引起皮肤功能性失调,严重者会出现水肿及溃烂。
德国慕尼黑大学皮肤专科诊所部门主管,约尔格.基斯杜化.普林兹教授说,如果颜料内含一成对苯二胺,则十个人中有八个也会出现敏感。普林兹教授警告父母,不要让儿童、青少年接触各种含对苯二胺的产品,这些有害的化学染料可能会引致深远的后遗症。
有些纹身爱好者由于缺乏纹身专业知识,竟然允许所谓的“纹身师”用纹眉机和非纹身专用色料来为自己纹身!殊不知,由于纹眉机马达的扭力和转速都嫌不足,纹出的效果往往不是增加美丽而是添丑;而且还有可能会由于没掌握好深浅等等原因引起皮肤病变。而非纹身专用色料所纹出的图案其艳丽的程度要比专用色料纹出来的色彩相差甚远。
纹身造成的健康威胁包括对原料的过敏反应,而纹身不能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时会引发B型肝炎等病毒感染疾病。除去纹身的方法包括擦皮法、皮肤移植(整形手术)、雷射手术,这些方法都会留下疤痕。
纹身后的注意事项说明:
一、纹身后5-7小时将保鲜膜或纱布撕掉,纹身伤口用温水冲洗干净,禁用肥皂和浴液。
二、纹身后1-2天伤口会有血性渗出为正常现象,不要随意涂抹外伤药膏,不可用手触摸伤口。
三、保证伤口清洁干燥,洗澡后或大量运动后,用干燥纸巾沾干伤口表面水分。
四、伤口不可用酒精和碘酒处理,预防感染,可口服适量的外伤消炎药。
五、伤口未好前,勿喝酒和辛辣食物,禁止游泳桑拿(只可温水冲洗)
六、纹身完成后几天发痒,接痂,脱皮不可抓挠伤口,以免脱色,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七、注意伤口的卫生纹身后一定要洗澡的,每天都要洗,但洗的时候不要用力搓擦纹身部位的皮肤,因为洗澡是要把渗出的体液和残留的药膏儿洗干净,不过要注意不要用有刺激性的浴液、肥皂之类的东西,另外洗澡时间不宜太长。可以冲澡,但不宜泡澡,也不宜游泳,(请不要因为会有人说刚纹完几天内不可洗澡而不洗,我说的这些都是个人经验,如果不洗的话只会结很厚的痂并恢复得慢,很不舒服。) 纹身恢复过程中纹身部位会发痒、脱皮并结一层薄薄的痂,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千万不要用手抓抠纹身部位,否则会影响纹身的颜色。皮肤恢复得好的话一般10天左右就会痊愈,以后应有意识地保护纹身的部位(若纹身部位的皮肤受伤,会影响颜色,严重时则需要补色)。并且纹身彻底恢复前尽量不要喝酒、不要吃海鲜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这些都会引起纹身部位发红、发痒甚至出现过敏症状,容易对纹身造成不良后果。
纹身不利人体健美
说纹身者勇,有不怕针刺之勇气,但又不能全然抹掉传统印象中“粗野”、“狠毒”的阴影。有关资料表明,男性纹身者中,有犯罪史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因纹身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二分之一以上。 从杜芊芊的纹身谈起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梅花三弄》第三部《水云间》吗这部改编自台湾女作家琼瑶的小说,反映民国初年西湖边上一群青年画家的生活和爱情,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女主人公芊芊爱上嗜画如命的梅若鸿,竟然把其一片痴情刻在自己的胸部肌肤上,刺下一朵永不磨灭的彩色梅花,可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杜芊芊此举,展示了她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多多少少改变了那时对纹身“粗野”的传统看法。
纹身:示勇求美标记
许多人纹身,是从国外或港台地区传入的警匪片、暴力片里观摩到的。而纹身的影视镜头,又常聚焦在那些黑社会成员、暴徒、恐怖分子等人的身上,他们的胸、背、臂等处,密密麻麻地刺着青蓝色的龙、蛇、鹰之类的动物图案。纹身者多凶残毒辣,似乎成了世人的普遍印象。
许多国家、民族在远古时代,有以纹身图案作为崇拜的图腾标志。尽管时过境迁,当今世界仍有极少数土著人遗留着这种古老的习俗。所以,纹身者是为示勇而刺青还是为求美而纹图或纯粹只是为某一神秘组织刺下的一种花纹标记其中奥秘及心态,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纹身一族”悄然兴起
时下,在我国一些大都市里,也有不少年轻人,为追求刺激和时髦而模仿他人纹身。有在手臂、手腕、背、胸、肩部等处,刺下龙、蛇、虎、马、鹰、蜂、玫瑰等动植物图案的,也有刺着忍、爱、恨等字样的;更有直接地刺着自身芳名或崇拜偶像大名的。可谓图案日益多样,内容日益创新,色彩日益斑斓,风格日益奇特。令人关注的是,纹身者的人数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由男青年到妙龄少女, 悄然构成了“纹身一族”。现今,世人对纹身的印象,似乎在悄然改变。
诚然,说纹身者勇,有不怕针刺之勇气,但又不能全然抹掉传统印象中“粗野”、“狠毒”的阴影。有关资料表明,男性纹身者中,有犯罪史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因纹身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二分之一以上。
纹身有害健康
源于远古人类文化的纹身是示勇也好,求美也罢,崇拜或者作标记也然,姑且不去评头品足,但从医学保健角度看,纹身则是一种有害健康的行为。首先,用针尖在人体上刺、纹,对人体皮肤细胞、神经细胞无疑是一种破坏,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其次,纹身专用的针头如消毒不净,可传播多种疾病,甚至可能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再次,有些特异体质的人做了纹身后,常会发生皮肤过敏、病态反应或留下疤痕,结果是:求美不成反变丑。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据研究,纹身专用的刺青颜料,含铅、铬等重金属及其它化合物,这些有色化学合成物质对人的身体有潜在的危害,是诱发皮肤癌的因素之一。
纹身贴纸代替纹身
近10余年来,从欧美传入港台地区市场的纹身贴纸,由于印刷精美,款式多样,色彩鲜艳,粘贴性好,防水性佳,而颇受一些好奇青年男女的青睐。据报道,纹身贴纸有表现纹身彩绘之美,而没有纹身针刺之苦和刺青颜料长期不良刺激之忧。优质的纹身贴纸可保持图象三、四天不变,容易清洗、消除,可如时装饰物那样随意更换,爱慕纹身者不妨用贴图代替不健康的纹身。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一种全新Q开关脉冲激光,由电脑控制进行治疗,所发射的激光能极为顺利地穿透病损部位以上的皮肤,进入到病损部位,并对病损部位的纹刺颜料进行治疗,治疗时颜料在强大的激光下被气化、粉碎,使纹刺的颜色消退。这种消退在治疗的当时就会见到。一般而言,浅的纹刺治疗一次便能收到明显的疗效,甚至完全消除,通常需要多次的治疗。因为治疗效果与纹刺的染料的性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一般说来纹眉眼线所采用的染料颗粒较细,染料的成分较为纯净,所以治疗效果显著,大多数能在2-3次治疗后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部分较为复杂的纹刺也能4-5次治疗后消退。而普通的纹身,由于使用的纹刺颜料多是普通的墨水,不但颗粒粗,而且杂质很多,故治疗难度较纹眉和纹眼线要大些,通常要完全清除,需要5-6次,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另外,彩色纹身的治疗难度也较普通大些,需要较多的治疗次数,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为三个月。由于这种激光几乎不损伤皮肤,所以,治疗后一般不留斑痕,可完全恢复皮肤本色,但有部分疤痕体质的人有可能出现疤痕反应,所以在治疗前,患者应将着方面的情况告诉医生。
机体对激光治疗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加上每个患者的病情有轻有重,所以具体到每人的治疗次数有较大的个体间差异。由于亚洲人皮肤的特点,个别患者有可能发生色素沉着,通常情况下医师会采取避免色素沉着的防范性措施,以减少色素沉着的发生。即便个别病人发生了色不沉着,也会在数月内自行消失,无需特殊治疗。
由于视觉对颜色的判断较为迟钝,只有在病变颜色消退大约50%时您才可能感觉到治疗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治疗一次后,原来的青色变成了褐色,意味着色素已消退50%。治疗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皮肤水肿(依个体差异,水肿程度时不同的),也可能有轻度的渗血,这是正常的治疗反应。
专业激光祛除纹身事项:
一每次褪纹身后一至两星期内禁忌进食辛辣,带色素和刺激性食品,前3天不能沾水。
二每次褪纹身后须保持皮肤干燥,注意清洁卫生,如有起泡,纯属正常反映,不可抓挠。
三第一次褪纹身后间隔70—85天才能进行第二次褪纹身(间隔时间根据各人皮肤组织状况而定),第三次要间隔75—90天左右(以此类推)。
四褪纹身客户须注意自身保养,皮肤结痂瘙痒过程不能抓挠。
五褪纹身后皮肤若起水疱不能随意刺破,应让其自行消退。
六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不可自行处理。
如果去选择一家专业的纹身店:
一、纹身店的选择 若要纹身的话一定要去正规的专业纹身店,千万别去兼顾纹身业务的美容院,虽然价格很便宜但是卫生和质量都很难保证,而且非专业纹身师纹出来的图很糙,实在不敢恭维。一般专业纹身店都可以保证卫生及安全,纹身用的针都是一次性的,不会被传染上血液病,纹身所用的颜料也不会对皮肤和身体有什么伤害(正规纹身店用的纹身颜料都是安全的进口色料),而且专业纹身师纹出的图案很精细,所以也许要价儿不低但是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物有所值。纹身后按照纹身师的要求护理纹身,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不用担心。
二、完美的纹身图案加上专业纹身师的正确方法和技艺是完美纹身的保障。
三、纹身者必须年满十八周岁
四、切不可用动物血液或朱砂等纹身(有传言此种纹身只有在饮酒之后才能显现)此种方法极其危险。
五、不可用酒精或紫药水处理纹过的伤口(酒精会刺激伤口,紫药水会破坏纹身的颜色)。
六、不正确的纹身方法和不严格的消毒容易引起感染或传染疾病。
七、不可用肥皂或浴液等清洗伤口,(温水可以)。
八、纹身完成后要涂抹专业纹身药膏,5小时后用温水将药膏和血水冲洗干净,并用脱脂棉或专业纸巾沾干水分,之后不要再涂抹任何药物
九、纹身完成几天后发痒,结痂,脱皮属正常现象,不可抓挠伤口,以免感染或脱色,内衣要柔软,不可太紧身
十、伤口未好之前,请勿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十一、纹身之后不可游泳或洗桑拿
十二、生病期间(生理期)请勿纹身。
十三、如有溃烂,化脓,流水,伤口迟迟不愈合或发烧等现象请及时咨询纹身师或去医院。
纹身,又称文身、刺青,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即指刺破皮肤而在创口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花纹。在皮肤上造成隆起条纹瘢痕的作法,有时也称为纹身。平纹纹身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均有实行,肤色较深的民族没有这种习惯,中国近几百年间也比较少见。许多民族认为纹身可以防病祛灾。也有的民族用纹身标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团的成员资格,但最普遍的动机大概是为了美观。
文身产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纹饰肤体的习俗。即经手术后在身体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有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文身习俗。
纹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纹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很多人是在监狱里面做的,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纹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画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类似现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于是刺青开始慢慢脱离由部份的刑罚让人对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传统,也是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而纹身是在刺青基础上发展而来,采取电动纹身机,专门的色料,颜色丰富,图案也比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纹身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形式,它集艺术、文化、医学、心理学于一身,具有一定的边缘性。
约葬於西元前2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曾发现纹身。有关色雷斯人、希腊人、高卢人、古日耳曼人和古不列颠人的记载都提到纹身。古罗马罪犯和奴隶要纹身。基督教兴起后欧洲各地禁止纹身,但在中东和其他地方仍保留此风。欧洲人在探险时代与美洲的印第安人及玻里尼西亚人接触时,再次在这些民族中间发现纹身。受玻里尼西亚人和日本人的影响,为欧美海员身上刺花的纹身馆出现在全世界许多口岸城市。第一台电动纹身机於1891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权。美国成了纹身新图案的产地。特别是美国纹身图纸传播各地之后,表现航海生活、军事内容、爱国思想、浪漫情调和宗教热情的主题,在全世界都趋於标准化。20世纪早期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已渐趋消失。
19世纪美国罪犯获释时要纹身,英国逃兵要纹身。后来西伯利亚的监狱和纳粹集中营的在押人员身上也刺上标记。20世纪街帮或摩托车帮的成员常以纹身图案来作为标记。19世纪晚期英国上层社会男女曾流行纹身。纹身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已将灭或绝迹,只有特殊医学用途或欧美、日本纹身类型例外,这些是1990年代重新引起兴趣的主题。
纹身习俗。产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纹饰肤体的习俗。即经手术后在身体某部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有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纹身习俗。
民俗名。即于肌肤刺字等之习俗。见《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狄夷之国,祝发纹身。”人们以于身体一定部位之皮肤,用墨或其它色绘图写字,乘墨迹未开,即以针刺其上,墨汁即从针刺之孔波及肤下。愈后,洗去皮表之墨迹,所绘图形字迹即呈现于皮下,永不消失。称之为纹身。
现代文身。纹身作为人类辉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纹身给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议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专利品,其实这种观念并不适合现代,近几年来社会日渐开放民众大量接受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化资讯,已不再把纹身当作禁忌,在纹身人员中有些是夫妻、情侣,表作爱意将对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见不干净种。第一种是毛利人流传下来的,用鲨鱼牙齿及动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锤敲击入肤。第二种是用数根针绑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点刺入肤。第三种是用电机带动针刺入皮肤,此种方法是当今纹身师常用的方法。现代人对纹身的理解又是包罗万象,极具个性化的。这种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图案将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身体语言的纪念性,激励性,解脱性,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
现代纹身这一文化现象融合了“时尚”和“流行”,随着身体展现的文化兴起,让大家逐渐能接受身体的表现型式,纹身图案已经成为社会艺术品,而闻名的纹身师傅也被视为艺术家,社会学或人类学者也会以流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不少艺人会选择纹身来强调自己的个人风格,例如王菲与谢霆锋就曾经弄了一对“情侣装”的纹身;贝克汉姆将爱妻维多利亚(Victoria)的名字用四个印度文字文在了左手前臂文上。
纹身是时下年青人凸现性格、展示自己、美化自己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这股潮流已经流行了几千年。从古代埃及人、古代欧洲人、非洲部落和印第安人等等都有纹身的传统。
纹身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纹身店的器械设备是否卫生。纹身可称得上是一场小手术,所以器械的卫生与否,十分关键。纹身操作人员应使用一次性手套、刺针,纹身机以不锈钢材质为宜。
第二,要了解纹身色素的质量。现在的纹身一般不使用刺青所使用的染料和墨水,而是使用经酒精浸泡的液体植物色素。由于植物色素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渗入皮肤时,比较不易受感染。
第三,要注意自身的保护。在纹身时,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清洗、止血。纹身完后,擦洗纹身需用温开水,要保持纹身的干燥(持续时间一般为一星期),否则会引起感染,而导致皮肤腐烂。
第四,不可用动物血液或朱砂等纹身,鸽子血朱砂纹身此种方法极其危险。
第五,不可用酒精或紫药水处理刺过的伤口(酒精会刺激伤口,紫药水会破坏纹身的颜色)。
第六,纹身完成后需要涂抹专业文身药膏或医用凡士林,2-3小时后用温水将药膏和血水冲洗干净,并用脱脂棉或专业纸巾沾干水分,之后不要再涂抹任何药物
第七,纹身完成几天后发痒,结痂,脱皮属正常现象,不可抓挠伤口,以免感染或脱色,内衣要柔软,不可太紧身
第八,纹身之后暂时不可游泳或洗桑拿
第九,如有溃烂,化脓,流水,伤口迟迟不愈合或发烧等现象请及时咨询文身师或去医院检查
港大皮肤系副教授陈衍里表示,纹身用的化学颜料对苯二胺很容易造成刺激性敏感皮肤炎,患处痕痒,并引起磨损性损伤。若颜料长时间留在皮肤,会引起皮肤功能性失调,严重者会出现水肿及溃烂。
德国慕尼黑大学皮肤专科诊所部门主管,约尔格.基斯杜化.普林兹教授说,如果颜料内含一成对苯二胺,则十个人中有八个也会出现敏感。普林兹教授警告父母,不要让儿童、青少年接触各种含对苯二胺的产品,这些有害的化学染料可能会引致深远的后遗症。
有些纹身爱好者由于缺乏纹身专业知识,竟然允许所谓的“纹身师”用纹眉机和非纹身专用色料来为自己纹身!殊不知,由于纹眉机马达的扭力和转速都嫌不足,纹出的效果往往不是增加美丽而是添丑;而且还有可能会由于没掌握好深浅等等原因引起皮肤病变。而非纹身专用色料所纹出的图案其艳丽的程度要比专用色料纹出来的色彩相差甚远。
纹身造成的健康威胁包括对原料的过敏反应,而纹身不能在无菌状态下进行时会引发B型肝炎等病毒感染疾病。除去纹身的方法包括擦皮法、皮肤移植(整形手术)、雷射手术,这些方法都会留下疤痕。
纹身不利人体健美
说纹身者勇,有不怕针刺之勇气,但又不能全然抹掉传统印象中“粗野”、“狠毒”的阴影。有关资料表明,男性纹身者中,有犯罪史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因纹身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二分之一以上。 从杜芊芊的纹身谈起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梅花三弄》第三部《水云间》吗这部改编自台湾女作家琼瑶的小说,反映民国初年西湖边上一群青年画家的生活和爱情,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女主人公芊芊爱上嗜画如命的梅若鸿,竟然把其一片痴情刻在自己的胸部肌肤上,刺下一朵永不磨灭的彩色梅花,可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杜芊芊此举,展示了她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多多少少改变了那时对纹身“粗野”的传统看法。
纹身:示勇求美标记
许多人纹身,是从国外或港台地区传入的警匪片、暴力片里观摩到的。而纹身的影视镜头,又常聚焦在那些黑社会成员、暴徒、恐怖分子等人的身上,他们的胸、背、臂等处,密密麻麻地刺着青蓝色的龙、蛇、鹰之类的动物图案。纹身者多凶残毒辣,似乎成了世人的普遍印象。
许多国家、民族在远古时代,有以纹身图案作为崇拜的图腾标志。尽管时过境迁,当今世界仍有极少数土著人遗留着这种古老的习俗。所以,纹身者是为示勇而刺青还是为求美而纹图或纯粹只是为某一神秘组织刺下的一种花纹标记其中奥秘及心态,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纹身一族”悄然兴起
时下,在我国一些大都市里,也有不少年轻人,为追求刺激和时髦而模仿他人纹身。有在手臂、手腕、背、胸、肩部等处,刺下龙、蛇、虎、马、鹰、蜂、玫瑰等动植物图案的,也有刺着忍、爱、恨等字样的;更有直接地刺着自身芳名或崇拜偶像大名的。可谓图案日益多样,内容日益创新,色彩日益斑斓,风格日益奇特。令人关注的是,纹身者的人数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由男青年到妙龄少女, 悄然构成了“纹身一族”。现今,世人对纹身的印象,似乎在悄然改变。
诚然,说纹身者勇,有不怕针刺之勇气,但又不能全然抹掉传统印象中“粗野”、“狠毒”的阴影。有关资料表明,男性纹身者中,有犯罪史的占三分之二以上,因纹身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二分之一以上。
纹身有害健康
源于远古人类文化的纹身是示勇也好,求美也罢,崇拜或者作标记也然,姑且不去评头品足,但从医学保健角度看,纹身则是一种有害健康的行为。首先,用针尖在人体上刺、纹,对人体皮肤细胞、神经细胞无疑是一种破坏,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其次,纹身专用的针头如消毒不净,可传播多种疾病,甚至可能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再次,有些特异体质的人做了纹身后,常会发生皮肤过敏、病态反应或留下疤痕,结果是:求美不成反变丑。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据研究,纹身专用的刺青颜料,含铅、铬等重金属及其它化合物,这些有色化学合成物质对人的身体有潜在的危害,是诱发皮肤癌的因素之一。
纹身贴纸代替纹身
近10余年来,从欧美传入港台地区市场的纹身贴纸,由于印刷精美,款式多样,色彩鲜艳,粘贴性好,防水性佳,而颇受一些好奇青年男女的青睐。据报道,纹身贴纸有表现纹身彩绘之美,而没有纹身针刺之苦和刺青颜料长期不良刺激之忧。优质的纹身贴纸可保持图象三、四天不变,容易清洗、消除,可如时装饰物那样随意更换,爱慕纹身者不妨用贴图代替不健康的纹身。
56个民族,56枝花。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如下:
1、蒙古族(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10、纳西族(nà xī zú)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11、布朗族(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12、阿昌族(ā chāng zú)
阿昌族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13、怒族(nù zú)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14、鄂温克族(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15、鄂伦春族(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16、赫哲族(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满族服饰的影响,赫哲族的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
17、门巴族(mén bā zú)
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其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18、白族(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姑娘的头饰非常有特点,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bǎo ān zú)
保安族的服饰,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20、布依族(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
21、达斡尔族(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
22、德昂族(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23、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
24、侗族(dòng zú)
侗族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25、独龙族(dú lóng zú)
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
26、俄罗斯族(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会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27、哈尼族(hā 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28、哈萨克族(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29、基诺族(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
30、京族(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妇女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31、景颇族(jǐng pō zú)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32、柯尔克孜族(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头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
34、黎族(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35、珞巴族(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
36、满族(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既具有东方色彩,又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
38、仫佬族(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美丽大方,经久耐用。
39、普米族(pǔ mǐ zú)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红三色居多,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
40、羌族(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妇女服饰多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42、畲族(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其服饰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
43、水族(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
44、塔吉克族(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少女则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
45、塔塔尔族(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46、土家族(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
47、仡佬族(gē 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围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48、土族(tǔ zú)
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
49、佤族(wǎ zú)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50、维吾尔族(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51、乌孜别克族(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
52、锡伯族(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锡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开襟的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
53、瑶族(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54、裕固族(yù gù zú)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
55、彝族(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56、汉族(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
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的花纹。
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
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
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
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
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
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
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
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的花纹。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子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傣族服饰: 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 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傣族女子服饰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 基本服饰 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只有部分老年人还穿大襟上衣和宽松肥大的裤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人大都已改为穿现代服装。 妇女一般着衣领周围缀满银泡银链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织粗布做成的长衣统裙,颜色多为深色。老年妇女大都穿较宽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 另外,喜欢用花作饰是阿昌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白、黄几种,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白花象征着纯洁,黄花象征着爱情。 阿昌族服饰: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极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脑、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阿昌姑娘还扎 阿昌族服饰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这与阿昌人的劳动生活有关。据说,古时有位猎人的女儿,为了跟父亲学打猎的本领,就缝了一条腰带把腰身扎紧,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姑娘们羡慕她,也学她扎起腰带。扎时在身前留出一长一短两条扎头,既紧束腰肢,方便劳作,又飘如彩蝶,十分美观。已婚妇女多穿窄袖对襟黑色上衣,改着筒裙。裙与裤成了区分婚否的标志。男子则可以包头颜色来区别婚否。一般未婚者打白包头,已婚者打藏青色包头。 德昂族服饰:男性: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青年多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 女性: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条。德昂族妇女不留发,剃 光头,用黑布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重在背后,唐代史书描写她们是"出其余垂后为饰"。
一、 彝族
传统的滇南彝族服饰,男子各支系大同小异,一般头绕玄色盘头,上身穿 镶边的偏襟或对襟紧身上衣,扎腰带,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裤,外面披宽大的毛织披风,彝语称"瓦拉"。
妇女的服饰则多用大色块组成,色彩对比鲜明,绚丽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领窄袖,外罩绿边背心,下身穿拖地长的白褶长裙或大裤管裤子。裤饰虽多为大裤管,但其中又分盖膝和盖躅两种,如聂苏支系的多为盖膝的大管裤,裤带是一条约丈许长的两头有刺绣且饰以流苏垂缨的花布巾,用中部从腰际绕过一圈,打结后将有刺绣的两个尾角如翅似的露于臀后,很是美丽。在妇女的打扮中极为重要的是围腰,其形状是凸字形的,中间镶有四方形腰芯,周围用彩丝线刺绣着各种彝家喜爱的花草,整块围腰色泽鲜艳,耀眼夺目,美观大方。妇女头上戴鸡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鸡冠的形状,再用1200多颗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啼鸣的雄鸡。据说在远古时期,一对青年恋人在森林中约会,遇上森林魔王,正当魔王欲加害于青年人时,雄鸡啼叫驱走魔王,此后,佩戴形似雄鸡的鸡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镶绣的银泡则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于用蓝靛染衣,各家屋前种有蓝靛,用其叶子放入缸内加水一泡即成蓝色。哈尼族分布地区较广,各地服装均有不同,以妇女的最为突出。常见的是右衽无领短上衣,短裙,同时小腿上系膝裤,穿布鞋,头上戴头帕,用银币等做成装饰。红河等地的哈尼妇女则喜欢穿裙子,在衣服上镶上银质装饰,走路时发现叮叮当当的声音,悦耳动听。碧约人则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现仍保留一种古老的妇女头饰,未出嫁的女子头戴青布圆帽,圆帽质料是用传统织布染上青色加工制成的;出嫁后头饰便换为一块长一丈左右的宽六寸的黑或蓝色棉布包头,这块布缠头时高出头顶五寸左右,折叠成梯形状,头顶上还别一把梳子作装饰。
哈尼男子的服装大多相似,为穿右襟或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头上缠黑布包头。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装也不相同,主要差别表现在颜色、式样、花饰镶边部位等。苗族服装可分为裙类和裤类,湘西贵州松桃一带多为穿裤,衣袖和裤边镶有花饰,衣领周围有花边称"托肩";云南一带的苗族大多穿大领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装和盛装,便装较素净,盛装衣服边上绣有花纹,同时拥有多种装饰。便装衣裙不绣花,染成藏青色,朴素大方,其腰带用自织的花椒布做成,裙为白褶裙,长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绣花,裙围有两块,分别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后面,前一块素净,后一块下摆镶有宽约三四分的花边,用彩色丝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绑腿。盛装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缎子作面,布作里,两袖下摆绣有彩色花纹图案,下摆用缎子作底,绣以彩色花鸟虫鱼等纹样,绣衣用绸缎子作底,多为绿色,以彩色丝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贴在上面,其边用细丝线缝合。
蜡染桃花是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每个女子七八岁就学会刺绣桃花蜡染。蜡染是用蜡刀把蜡涂在布上制成图案,浸入蓝靛缸内染好后脱去黄蜡使其现出白色花纹而成。
四、 白族
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青年妇女多穿黑色丝绒或灯芯绒的小褂,雪白的衬 衫,蓝色或白色的宽裤子,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并喜好在褂子右边挂上串银制的三须或九须,脚上穿着绣花的白布鞋,头上戴的帽子,绣着美丽的花,垂着长长的流苏,被喻为"风花雪月"帽,映射着大理四大著名风景: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带的白族妇女穿对襟上衣,前短后长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块素色或绣花围腰,佩戴银饰,足穿绣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对襟上衣,长裤,外加黑色短坎肩,缠包头。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一端垂在右侧。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带傈僳族为例,妇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袭至脚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为黑蓝两种棉布或自织的白中夹麻的细麻布,裙下部用线条或图案花装饰一圈。妇女双手戴竹藤或金属制的手镯,胸前带贝壳、玻璃料珠制成的胸饰,头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较小的红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条,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顶部用贝壳或白料块串成条,横排两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属圆珠串起作装饰,而帽的后部则空着,整个帽子由串串红白彩珠相串,加上闪光的金属片犹如一件工艺品。此外傈僳族妇女还习惯于肩上挂一个红白黑等碎布相拼并绣有图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浅色右 衽交领长袍和长裤,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妇女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下身穿宽大的长裤,头裹一丈多长的头巾,头巾的一端垂及腰际。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装新颖别致,青年男女喜欢裹戴黑白两种颜色的包头,对比鲜 明,耳上戴着大耳坠,脖子挂着银亮的项圈,上身习惯穿侧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蓝色或黑色,裤子较短,肥阔宽大。女子多不留头发,剃成光头然后用黑布裹头,主要是表示对佛爷的尊敬,上身多穿紧身短衣,也是蓝色或黑色的,下穿长裙,裙子的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红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红黑相间的颜色,花德昂则镶有四条白色带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宽的红布相饰,黑德昂所穿的黑统裙上织有几条深红色的布带,其间又衬夹着几小条白色带子。
九、 纳西族
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带,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相似, 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七星装饰,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所穿服装和藏族类似,头戴色彩对比鲜明的窄条发带,穿黑色长袍,在边缘装饰两条颜色不同的宽边,有的在饰边上绣有几何图案,用彩条布做腰带。
十、 基诺族
云南景洪市山区的基诺族,男子衣着以无领对襟短衫、长裤为主,扎宽布腰带。女子的服装颇具特色,上身穿宽袖对襟短衣,衣襟合缝处夹一块方图案,绣上美丽的几何图案,精巧护胸,上衣的领口袖边衣襟肩部等处加以边饰,下身多穿黑色合缝短裙,在身前折合,裙长仅过膝,用红布镶边,小腿缠有裹腿,头上戴着用布缝制的浅颜色的尖顶头帕,基诺妇女服装颜色多用蓝黑红白等作基调,活泼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带,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衫,下穿撒腿长裤,用黑布包头,扎布腰带,腰间挂一把长刀,肩上挎一个自织布包。
女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条纹装饰,衣服颜色多用红蓝及黑色,习惯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许多藤圈,喜戴大耳环、项圈以及各种料珠,头上扎发带。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妇女染黑齿、结"砧板髻"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的花纹。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妇女刺绣享有盛名。
水族:水族男子过去多穿对襟上衣,戴马尾帽或遮阳帽。现多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穿草鞋或布鞋。妇女过去多穿圆领宽袖的对襟上衣,饰以银扣、下配百褶裙,打绑腿,穿翘尖绣花鞋。现在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宽大半长衫、长裤,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穿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闻名遐迩的“水家布”,质地细腻,纺织均匀,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东乡族: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纳西族:纳西族过去是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现在妇女服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永宁的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且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束红、**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它是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的体现,蕴含着纳西族丰富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基诺族: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德昂族: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戴耳坠,耳筒和银项圈。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保安族: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汉族:汉族有1042482187人,占中国人口的92%。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是秦汉之际在夏、商、周人融汇为华夏族体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汉族有北方、吴、湘、赣、闽、粤、客家七大方言,语音差别大。方块汉字是统一的书面语言。汉族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名人济济,造诣博大精深。汉族以大米、面粉为主食,喜吃蔬菜和肉类,烹调技术考究。住房依地区而不同,木梁立架承重,座北朝南,门楼影壁,斗拱飞檐是其民居的基本特征。
独龙族: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赫哲族: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
门巴族: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氆氇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带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带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珞巴族: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要便于骑乘。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颜色五彩斑斓。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子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注:袷袢音为掐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