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重点学科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重点学科,第1张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该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招收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该学科点拥有教师22人,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其它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科点负责人为博士生导师吴建平教授,现为中美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世界银行中国西部草地项目高级顾问,德国牦牛、骆驼基金会常务理事,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绵、山羊、奶牛遗传育种、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和动物生产体系等领域的研究。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遗传学理论与应用;动物繁殖技术;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学科点针对中国西北畜禽资源优势,特别是青藏高原上的畜种优势,积极组织科学研究和开展生产实践探索,在反刍动物(绵羊、山羊、奶牛)遗传、繁育及生产体系、特种动物(牦牛、藏獒、野骆驼等)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及猪品种选育和配套系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先进,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主要开设了基因工程原理及实验技术、数量与群体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原理与技术、专业外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等学位课程,在近五年内,共培养出博士16人,硕士50余人。

完成、承担国内各类科研课题40余个,科研经费年均200万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加拿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机构正在合作的项目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5篇。主编、参编了《羊生产学》、《动物繁殖学》,《基因工程与应用》、《动物遗传学》、《中国现代养羊》、《种草养羊技术》、《中国羊百科全书》等教材和专著11部。

该学科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与教学成果奖近20余项,许多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畜牧学

畜牧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草业科学、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畜牧学一级学科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点为农业部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学院具有农业推广(牧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为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基地和甘肃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基地。

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重点学科是在原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动物生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61开始招收研究生,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科授权。本学科1998年被批准列为甘肃省1998~2001年重点扶持学科。2001年11月接受并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此后,学科点就自身存在的差距,着力克服与改进。2002年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在杨诗兴、彭大惠、张松荫、崔玉溪、赵有璋、刘孟洲、郝正里等学术大师的带领下,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经验,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风和逐步建立了较好的培养模式。

1研究方向

在稳固原有动物营养生理与产品品质调控(研究消化道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免疫、营养与性状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分析主要经济性状发育、表达和调控的相关网络)、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评定饲草料的营养价值,研究饲料营养价值的变异、组合效应、配方技术管理与配合饲料品质控制技术以及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营养与加工技术)及动物营养(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规律与营养需要量,营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拓展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现代家禽生产(主要研究家禽生产、管理与环境控制的关键技术及新工艺、新模式,研究禽肉、蛋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和遗传控制)和牛、羊生产系统(以西北地区优势畜种—绵羊、山羊、牦牛等草食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品种选育与良种化技术、草原放牧生产系统、动物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等领域研究工作,为草食动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两个新的研究方向。

2师资队伍

截止2010年,已在学科点内建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教授5人,兼职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4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9474%。

3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适当扩大招生规模。2006~2010年共招收博士30名,硕士96名,毕业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76名,博士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其他文章12篇,硕士发表文章51篇。2006~2010年共举办国内学术会议11次,参会人数1605人,共有25人次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15次。

4科学研究

以草食动物研究为特色和重点,以动物营养生理与产品品质调控为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以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领域,着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2006~2010年共申请到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5项,横向经费68万元,科研经费共计1438万元。年平均用于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达2876万元,近5年已获省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1项,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9篇,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发表论文17篇,其他论文115篇,鉴定项目7项。

学科点加强与公司之间的科研合作,先后与英国丹尼斯克、陇原中天、兰州博亚、民勤种羊场和永昌种羊场等多家公司和养殖场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承担1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饲用酶制剂和精油饲用效果评价,丹尼斯克动物营养),2010年丹尼斯克动物营养公司在学科点设立“甘肃农业大学丹尼斯克动物营养研究生奖学金”。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复试科目有:作物栽培学,农作学,作物育种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

笔试分值为100分,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主要测试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每门课考试时长为2个小时。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每门加试课程分值为100分,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每门课考试时长为2小时,成绩需达到60分,不计入复试总成绩。

笔试要求

①考生凭本人《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应当主动配合监考员按规定对其进行的身份验证核查、安全检查和随身物品检查等。开考15 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入考场参加当科考试。

②考生只准携带必需的文具,如黑色字迹钢笔或者签字笔,以及铅笔、橡皮、绘图仪器等,或者按照学院要求的所需携带的用具;不得携带其他书刊、报纸、稿纸、、资料、具有通讯功能的工具(如手机、照相设备、扫描设备、智能设备等)或者有存储、编程、查询功能的电子用品以及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进入考场。考生在考场内不得私自传递文具、用品等。

③笔试结束后2日内将成绩在学院网站进行公布。

“作物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1年3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建立,同年,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作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设施作物学 4 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旱地与绿洲农作制、作物栽培与生态生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 遗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作物主要性状的遗传育种、作物组织培养与种质改良 等。主持的科研项目有8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6项、科技部项目4项、农业部项目3项。其中经费在1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有24项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主要以旱农生态系统及综合增产技术、一熟地区多熟种植、河西绿洲农业综合开发途径、“吨粮田”“双千田”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为重点,研究建立了水肥互馈、旱农系统四元协同控制、集雨节灌、地膜覆盖、节水农业等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创了“吨粮田”“双千田”模式化栽培技术;提出了三年三区轮作制、间套作光能利用与营养竞争互补理论,在本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以间套复种和抗旱节水为特点的集约化耕作与栽培、旱农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模式化栽培、抗旱与抗盐的生态生理等研究方面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本学科点已在优势研究领域出版专著和教材17部,在 Crop Science 、作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草业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

“作物遗传育种” 博士学位授权点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内陆灌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选育优质、丰产、抗土壤和大气干旱、抗病虫的作物种质材料和新品种。 研究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规律,突出品种的优质、高产、抗旱、抗病等重要农艺性状的组装配套。 具有“遗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作物主要性状的遗传育种”和“作物组织培养与种质改良”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科技部、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教育厅和甘肃省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于2003年顺利申报成功甘肃省级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和大麦种质改良为目标,在西部春小麦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扩繁,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有关研究论文100余篇,教材与专著7部,获得 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

本学科新增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600多平米,利用国际贷款430多万元,学校扶持资金50多万元,农学院自筹经费72万元,增置“自动 DNA 萃取仪”、“基因分析仪”、“ PCR 热循环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人工气候箱”、“傅立叶近红外仪”、“水分中子仪”、“植物冠层分析仪”和“光合分析仪”等实验设备62台件,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水平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以促进干旱半干旱资源缺陷区持续高效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基本手段,致力于旱地与绿洲农作制,作物栽培与生态生理,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药用植物的栽培与驯化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开发。

一、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1986 年获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 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 年与作物遗传育种学共同申报获得作物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03 年在一级学科下自设药用植物的栽培与驯化博士学 位授权点,目前拥有博、硕士点各 2 个。  二、学术成就及近期开发重点 1 、旱地与绿洲农作制方向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科技部攻关项目,甘肃省科技厅及计委攻关项目30余项,在雨水就地入渗利用理论、水肥耦合、农牧结合、间套 复合群体增产的技术与理论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二等奖各 1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地厅级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 和国际、国内会议发表论文 120 余篇。研究成果中,将多熟种植推移到海拔 1500 米以上的高原 一熟不保灌区 , 并开创 “ 吨粮田 ”“ 双千田 ” 高产高效技术 , 是对多熟种植技术与理论体系的重要充实。 本学科点近期开发重点:集流节灌,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理论体系;复合群体根、水、肥时空分 布与协调机理,群体内组分间的化感作用机理和应用、超高产模式化生产技术的研制。 2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方向本学科点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态、模式化栽培、抗盐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随着干旱 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重,开展作物抗逆生理生态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可为克服干旱盐 碱危害、提高中低产田产量和效益提供超前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7 项,地厅级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 会议发表论文近百篇。学科点开展的以试管内特定生态条件中幼苗物质和能量代谢、转化及相 互关系等方向的研究,有可能创立试管生态学。

开发重点:作物的模式化栽培与精准管理,葡萄、扁桃等特种植物的引进、转化与推广 学术成就及近期开发重点 3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本学科点以黄土高原西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教学和 科研工作。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奖 17 项,其中省部级一、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5 项, 厅局级奖励 6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7 部。本学科点在生态系统的 多元调控理论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开发重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多元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 4 、药用植物栽培与驯化:已完成科研项目 10 余项,在相关刊物发表论文 30 余篇。目前实施 “ 西部专项 ” 、 “ 948 ” 专项、 “ 国 家 GAP 建设 ” 、 “ 省长基金 ” 等科研项目 8 项。 开发重点:西北特色药用植物驯化栽培与繁育技术体系,道地中草药GAP建设,药用植物营养调控  三、学术梯队 本学科点共有教学研究人员21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8人,其它人员3人学术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人,在读博硕士各1人,50 岁以上人员 2 人 特色优势:本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重点学习和掌握作物生产、作物品种选育、作物生产系统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同时涉及农业环境、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等学科和知识,发展前景广阔。本专业紧紧围绕我国和甘肃省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以北方干旱半干旱为区域特色,以实践性教学为教学特色,重点培养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保护学、土壤农业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统计、农业气象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农作学、种子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生态学、旱农学、农业经济管理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进入农业行政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以及种子生产加工等企业,从事作物生产,作物育种与种子工程,农业科技推广,行政管理,特种植物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工作;也可在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中专农业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从事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 。

专业负责人: 牛俊义(教授)  现有教师:  牛俊义(教授)  黄 鹏(研究员)  张恩和(教授) 方子森(教授)  柴 强(教授)  郭丽琢(教授) 李玲玲(教授)  高玉红(副教授)  于爱忠(讲师)  谢军红(讲师) 特色优势: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区域发展的趋势,1999年国家教育部增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专业通过教学、科研以及实践活动,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与发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掌握农学基础理论、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 :农学概论、区域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公共管理学、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学、农村发展研究法、农村发展规划、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农业推广学、村镇规划与设计、农村发展规划 毕业去向:毕业生可以在行政机关、农业推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从事农技推广、行政管理、情报管理与信息咨询、农副产品与农资产品的营销策划、传播与教育,以及科技开发与服务、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农业类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每年有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院校及研究院所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专业负责人: 柴守玺(教授)  现有教师: 柴守玺(教授) 窦学诚(教授)  景 锐(副教授)  闫丽娟(副教授)  逄 蕾(副教授)  常 磊(讲师)

法律系

人文学院法律系成立于2000年。法律系现有一个教研室和甘肃省法学会农业法学研究会等研究机构。法学专业学科门类基本齐全,专业基础有较大提高,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经过三届专科生和四年本科生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素质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法律系承担我院法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法学主干课程,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十四门课程。二是法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据法、公司法、法律逻辑学、合同法学、法律文书写作、西方法律思想史、会计学与会计法、金融法学、房地产法、中国法律职业制度导论、国际贸易法学、法律社会学、犯罪心理学、婚姻与继承法学、仲裁法学、法律英语等十六门课程。这些课程注重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理论教学与大量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该系现有教师共16人,其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主导,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近9375%。就职称结构看:教授1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的6875%;具有中级职称的5人;就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的教师有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875%,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875%;就教师的能力结构看:能承担二门以上法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8%以上,其中有4名教师获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并从事兼职律师工作。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自编教材6部,先后承担了12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学科带头人、总支书记、尚振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法理学和农业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甘肃省法学会农业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并担任多家单位的立法顾问和客座教授。出版编著或主编规划教材5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在研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

学科带头人、系主任、潘醒副教授,主要从事民商法、司法制度、农业法学等领域内的教学、研究及法律实务工作,出版编著或主编规划教材2部,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与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2004年被评为兰州市“优秀律师”称号;2006年作为甘肃省委政法委特邀专家,参加全省政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活动,获得甘肃省委政法委颁发的“荣誉证书”。担任甘肃省法学会房地产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分别担任天水仲裁委员会、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及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

甘肃农业大学值得去。

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省的农业类高校,提供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工程、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专业。

1学科专业与优势:

甘肃农业大学以农业为主要学科方向,具有丰富的农业科研和教学资源。学校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农业相关学院,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此外,学校还提供多个其他学科专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科选择。

2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

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学校注重科研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机会。

3校园环境和设施:

甘肃农业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和科研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4学生活动和社团组织:

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丰富的学生活动和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机会。学校设有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组织,涵盖了文艺、体育、科技、公益等多个方面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锻炼个人能力,丰富校园生活。

5就业和发展机会:

甘肃农业大学拥有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就业推荐。此外,甘肃农业大学位于农业资源丰富的甘肃省,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6人文氛围和社会责任:

甘肃农业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开设了多门人文社科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甘肃农业大学在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声誉和优势,学校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

关于甘肃农业大学属于几本院校回答如下:甘肃农业大学是二本高校。

甘肃农业大学是二本。甘肃农业大学在甘肃既有本科一批招生也有本科二批招生,在其他全国大部分省份均为本科第二批次招生,因此我们通常认为甘肃农业大学是二本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甘肃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

甘肃农业大学专业设置甘肃农业大学设有21个学院(教学部),58个本科专业,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7个学科门类。

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甘肃省级精品课程47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甘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农业部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学校设有23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

还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甘肃农业大学是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88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