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浙江力玄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产健身器材,如:跑步机、健身车、椭圆机、划船器等有氧运动系列产品。随着力玄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健身器材制造厂商之一。
法定代表人:吴银昌
成立时间:2012-11-27
注册资本:1818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20040007534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
公司地址:浙江省慈溪市宗汉街道新兴大道618号
基本内容慈溪市一特五金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五金配件、机械配件、电器配件、汽车配件、家具、的专业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职工30到40人,技术人员6到7人。
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精良的检测设备是构成高质量产品的基础。
本着“科技创新”的企业理念,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精良的设备和完备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下,我公司开发生产的五金配件因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周到而深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和各类五金生产企业的欢迎。
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优质的服务。
热诚欢迎惠顾!一特产品压缩机曲轴型号有:2CC-32Y压缩机4DC-52Y压缩机4DC-72Y压缩机4TCS-82Y压缩机4PCS-102Y压缩机4PCS-152Y压缩机4NCS-122Y压缩机4NCS-202Y压缩机4H-152Y压缩机4H-252Y压缩机4G-202Y压缩机4G-302Y压缩机6H-252Y压缩机6H-352Y压缩机6G-302Y压缩机专业五金配件、机械配件、汽车配件生产厂家6G-402Y压缩机6F-502Y压缩机8GC-602Y压缩机
曲轴:是压缩机最重要的机件之一。
它一般用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模锻而成。
为提高耐磨性和耐疲劳强度,轴颈表面经高频淬火或氮化处理,并经精磨,以达到较高的表面硬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它与连杆配合将作用在活塞上的气体压力变为旋转的动力,传给底盘的传动机构。
同时,驱动配气机构和其它辅助装置,如风扇、水泵、发电机等。
工作时,它承受气体压力,惯性力及惯性力矩的作用,受力大而且受力复杂,并且承受交变负荷的冲击作用。
同时,它又是高速旋转件,因此,要求它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具有良好的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耐磨损且润滑良好。
它一般由主轴颈,连杆轴颈、曲柄、平衡块、前端和后端等组成。
一个主轴颈、一个连杆轴颈和一个曲柄组成了一个曲拐,它的曲拐数目等于气缸数(直列式压缩机);V型压缩机它的曲拐数等于气缸数的一半。
主轴颈是它的支承部分,通过主轴承支承在它箱的主轴承座中。
主轴承的数目不仅与压缩机气缸数目有关,还取决于它的支承方式。
曲轴的支承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支承曲轴,另一种是非全支承曲轴。
全支承曲轴:曲轴的主轴颈数比气缸数目多一个,即每一个连杆轴颈两边都有一个主轴颈。
如六缸压缩机全支承曲轴有七个主轴颈。
四缸压缩机全支承曲轴有五个主轴颈。
这种支承,它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好,并且减轻了主轴承载荷,减小了磨损。
柴油机和大部分汽油机多采用这种形式。
非全支承曲轴:它的主轴颈数比气缸数目少或与气缸数目相等。
这种支承方式叫非全支承曲轴,虽然这种支承的主轴承载荷较大,但缩短了它的总长度,使压缩机的总体长度有所减小。
曲轴的连杆轴颈是曲轴与连杆的连接部分,通过曲柄与主轴颈相连,在连接处用圆弧过渡,以减少应力集中。
直列压缩机的连杆轴颈数目和气缸数相等。
V型压缩机的连杆轴颈数等于气缸数的一半。
曲柄是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连接部分,断面为椭圆形,为了平衡惯性力,曲柄处铸有(或紧固有)平衡重块。
平衡重块用来平衡压缩机不平衡的离心力矩,有时还用来平衡一部分往复惯性力,从而使曲轴旋转平稳。
家具滑轨分类专业五金配件、机械配件、汽车配件生产厂家第一种滚轮式抽屉滑轨第二种钢珠式抽屉滑轨第三种齿轮式抽屉滑轨在肉眼所无法看到的滑轨内部,是它的轴承结构,这部分直接关系到它的承重能力。
目前市场上既有钢珠滑轨,也有硅轮滑轨。
前者通过钢珠的滚动,自动排除滑轨上的灰尘和脏物,从而保证滑轨的清洁,不会因脏物进入内部而影响其滑动功能。
同时钢珠可以使作用力向四周扩散,确保了抽屉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稳定性。
硅轮滑轨在长期使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呈雪片状,并且通过滚动还可以将其带起来,同样不会影响抽屉的滑动自如。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
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
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谭述森,男,1942年生于重庆开县。1960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196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系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系统》。
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导弹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戚发轫,男,1933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夏国洪,1939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党员。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美国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1983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1993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9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范本尧,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陈俊勇,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64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
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60年代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其凤,1936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庄钊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席。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常委。
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艾国祥,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共党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阳物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
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王礼恒,1938年生,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1986年在美国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宁波庄桥机场(Ningbo ZhuangQiao Airport)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一座军用机场,位于宁波市中心东北7公里处,机场跑道长2400米宽50米。
简介
宁波庄桥机场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一座军用机场,位于宁波市中心东北7公里处。机场竣工于1953年12月,1954年由海军航空兵使用。1984年至1990年,庄桥机场曾经作为军民合用机场,成立民航宁波站,1990年宁波栎社机场建成后,庄桥机场重新恢复为军用机场。由于宁波城市发展的需要,庄桥机场将搬迁到慈溪市观海卫镇,但何时搬迁目前尚未确定。
机场历史
1941年4月,日军在镇海强行登陆侵占了宁波,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43年,美、英、法、荷、澳等同盟军开始反攻,从此节节败退的日军一面缩短战线,一面凭借被其占领的中国大陆继续顽抗。次年,日军为抵御盟军在浙东沿海登陆,一是加强各据点的工事构筑和对“三东”(镇海、鄞、奉化三县东)的扫荡,再是加紧在慈溪县庄桥镇、灵汉乡和镇海县压赛乡三个乡镇的一小片沿海平原上圈地修筑飞机场。1944年8月,日军工兵由伪慈溪县长赵一明带路到庄桥一带察看地形后,在庄桥、马径、大李家、傅范和压赛堰等村土地打上了木桩,规划在鄞慈公路(宁波至观城)、鄞镇公路(宁波至镇海)之间修筑一座占地3600亩(约25平方公里)的飞机场,计划用民工六千人在四个月内完工。
1944年9月,伪慈溪县政府就此事致函日军驻慈溪县联络部说:在未奉到本国政府明令以前,未便有实际行动之协助。并据乡镇长及民众代表申述及要求提出意见,函请查明实情予以采纳:“1、滑走道(飞机跑道)依预定计划向镇海方向前进一至二百米,即庄桥镇起点方向向内缩短一至二百米。2、开始时期,最宜于十一月间,盖斯时农作物即可收割齐全,即征用人工,亦可利农隙征集……”但日军根本不闻不问,立即派60多人进驻了庄桥耶稣教百年堂,从上海郊区强拉、诱骗来的900多名民工分别住在孔家大祠堂等处,开始沿着木桩标记围上铁丝网,同时限铁丝网内各村老百姓半月内自行搬迁,否则强制拆掉烧毁。当时,抗日民主政府任命的庄桥镇镇长钟一棠中医向区长黄一平做了汇报后,奉上级指示与日寇开展斗争,动员农民先把牛只和粮食转移到铁丝网外的村子去,当日军要来拆房屋就结队游行。经过斗争,迫使日军又放宽搬迁时间半个月,搬走一户拆一户。多数老百姓投奔无门,受害户达千户以上,仅庄桥镇各村被拆毁房屋有三千余间。日伪军威逼民工下田开沟排水,毁掉的即将成熟的晚稻在五千亩以上,损失稻谷至少有150万斤。
宁波庄桥机场
1944年10月初开始建筑机场,因民工人数远远不够,日军一是在庄桥、灵汉、压赛等乡镇,强制各乡镇每天出工300名,再是派伪职人员四出招工。此间的23日,盟军飞机5架由宁波方向飞往庄桥上空轰炸扫射。11月,机场工地驻有日军护工队三浦部队40名、海野部队130名,驻穆家的民工达3000余人,到1945年2月完工,机场东起原镇海县压赛乡泗洲河沿,西到原慈溪县庄桥镇大河相近的集成小学(今供销社仓库),南迄姚江,北达姚家(即灵汉乡的小河边)。呈直径约5华里、横经6华里的椭圆马路形:中心的汉塘庙设有二座瞭望台及警备队驻地和地下室,北边半圆状有30所高约5米的无顶土筑泥窠(即机库),周围有汽油、汽车、机械、飞机、弹药等仓库及兵站,靠南为全长2公里多的跑道。
庄桥机场建成后的1945年3月,盟军出动飞机7架再次炸毁敌机2架及汽油库。机场因施工质量不符合机场标准,日机曾发生过三次事故:一是1945年3月24日上午,一架飞机着陆时两个轮子陷入泥中,使二人受伤、飞机损坏;再是27日下午,一架三引擎大型飞机降落时也遭同样命运,一死二伤、机件受创;第三次两架“神鹰号”降下来几乎倾倒,停靠在跑道转弯处。此后,再也没有飞机降落,为此,日军在庄桥镇征用篾工用竹篾编制模型飞机,外涂银灰漆安放在机场上,以迷惑盟机。次日就被两架美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烧掉了。不久日本战败,机场由国民政府接管。解放后于1952年7月开工修复扩建庄桥机场,至1953年12月竣工后跑道长2400米宽50米,由海军航空兵二师接收使用。
1984年,庄桥机场作为军民合用机场,1990年宁波栎社机场建成后,庄桥机场重新恢复为军用机场。由于宁波城市发展的需要,庄桥机场将搬迁到慈溪市观海卫镇,但何时搬迁目前尚未确定。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