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阴阳的准确位置图
在小天心穴两侧,靠掌横纹拇指一端为阴池穴,靠小指一端为阳池穴。分推称分阴阳。
2 分阴阳的操作手法
1有分合两法,通常用分法,双手托住小儿手掌,用两手拇指自掌后横纹中(总筋)向两旁分推,两个穴位所用力必须不同,一轻一重。称分阴阳,亦称分推大横纹。
2针对阴阳穴还有“二龙戏珠”的一种按摩方法,其疗效温和,在施术时,可用右手拿住小儿的食指和环指指端,,左手按住阴阳二穴,右手轻轻摇动孩子的两根手指。
3 分阴阳的作用
分阴阳能调节阴阳平衡,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主治寒热往来,腹泻,腹胀,呕吐,痢疾,食积,烦躁不安,痰涎壅盛。
4 分阴阳临床应用
1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亦有用治痢疾,有一定效果。
2合阴阳法可利痰散结。
一)生理方面
1.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动物体是一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就大体部分来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四肢的内外侧而论,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则脏为阴,腑为阳;而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胃阴、胃阳等等。总之,动物体的每一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阴阳,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一般认为,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这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结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贮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二者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生命活动也将停止,就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二)病理方面
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中兽医学认为,疾病是动物体内的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过程。
在阴阳偏盛方面,认为阴邪致病,可使阴偏盛而阳伤,出现“阴盛则寒”的病证。如寒湿阴邪侵入机体,致使“阴盛其阳”,从而发生“冷伤之证”,动物表现为口色青黄,脉象沉迟,鼻寒耳冷,身颤肠鸣,不时起卧。相反,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阴伤,出现“阳盛则热”的病证。如热燥阳邪侵犯机体,致使“阳盛其阴”,从而出现“热伤之证”,动物表现为高热,唇舌鲜红,脉象洪数,耳耷头低,行走如痴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元亨疗马集》中也有“夫热者,阳胜其阴也”,“夫寒者,阴胜其阳也”的说法。
在阴阳偏衰方面,认为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制阴,相对地会出现阴有余,发生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相反,如果阴液亏虚,不能制阳,相对地会出现阳有余,发生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阴阳双方互根互用,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俱虚”。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阳气虚弱致使阴精化生不足,或因阴精不足致使阳气化生无源,最后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的偏胜或偏衰,均可引起寒证或热证,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阴阳偏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如阳邪偏胜导致实热证,阴邪偏胜导致实寒证等;而阴阳偏衰所形成的病证则是虚证,如阴虚则出现虚热证,阳虚则出现虚寒证等。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说明疾病的发展 在病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性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出现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寒极则热,热极则寒”,即是指阴证和阳证的相互转化。临床上可以见到由表入里、由实转虚、有热化寒和由寒化热等的变化。如患败血症的动物,开始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舌红,脉象洪数等热象,当严重者发生“暴脱”时,则转而表现为四肢厥冷,口舌淡白,脉沉细等寒象。
3.判断疾病的转归 认为若疾病经过“调其阴阳”,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则以痊愈而告终;若继续恶化,终致“阴阳离决”,则以死亡为转归。
(三)诊断方面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疾病无论其临床症状如何错综复杂,只要在收集症状和进行辨证时以阴阳为纲加以概括,就可以执简驭繁,抓住疾病的本质。
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一般来说,凡口色红、黄、赤紫者为阳,口色白、青、黑者为阴;凡脉象浮、洪、数、滑者为阳,沉、细、迟、涩者为阴;凡声音高亢、洪亮者为阳,低微、无力者为阴;身热属阳,身寒属阴;口干而渴者属阳,口润不渴者属阴;躁动不安者属阳,倦卧静默者属阴。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一切病证,不外“阴证”和“阳证”两种。八纲辨证就是分别从病性(寒热)、病位(表里)和正邪消长(虚实)几方面来分辨阴阳,并以阴阳作为总纲统领各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临床辨证,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如《元亨疗马集》说:“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景岳全书传忠录》也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
(四)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偏胜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协调平衡就成为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阴阳偏胜者,应泻其有余,或用寒凉药以清阳热,或用温热药以祛阴寒,此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对于阴阳偏衰者,应补其不足,阴虚有热则滋阴以清热,阳虚有寒则益阳以祛寒,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见王冰《素问》注释)的治疗原则,但也要注意“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使阴精、阳气生化之源不竭。
2.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一般来说,温热性的药物属阳,寒凉性的药物属阴;辛、甘、淡味的药物属阳,酸、咸、苦味的药物属阴;具有升浮、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而具沉降、涌泄作用的药物属阴。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就可以灵活地运用药物调整机体的阴阳,以期补偏救弊。如热盛用寒凉药以清热,寒盛用温热药以祛寒,便是《内经》中所指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药原则的具体运用。
(五)预防方面 由于动物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动物体的阴阳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否则便易引起疾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体的适应能力,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元亨疗马集腾驹牧养法》中也提出了“凡养马者,冬暖屋,夏凉棚”,“切忌宿水、冻料、尘草、砂石……食之”的预防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春季放大血,灌四季调理药等方法来调和气血,协调阴阳,预防疾病。
阳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
阴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山北水南。
背向外,腹向内,故为背为阳,腹为阴。你想想手被和手心就是啦!
古代的排卦规则与阴阳观念差异:
排卦虽然是很基础的东西,但由于古人论钱币的正反,从来只言字与背的区别,即有字面与无字面,却没言明哪是阴哪是阳,这倒引发现代人因对阴阳概念各自理解而各自成卦。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的排卦规则,如《易经》与《增删卜易》对于排卦中阴阳的定义如下:
一个背,两个字,称作“单”.画乍“—”为少阳。
两个背,一个字,称作“拆”,画作“--”为少阴。
三个背,没有字,称作“重”,画作“—O”为老阳,是变爻。
三个字,没有背,称作“交”,画作“--”为老阴,是变爻。
上述是古代铜钱的排卦法,因为易学先贤们早以固定格式,今人是不敢有什么异议的,所以若是用古铜钱起卦,排法上大家都没有争执,但为何这样排?理解上却是千姿百态了,主要是正反阴阳理解上的差别,有人说应该是字为阳背为阴正确,有人说应该是字为阴背为阳正确,因为现代习惯说正反不习惯说阴阳,而居然也有不少人开始考究起阳面到底代表正面还是反面的问题上来,真有如六国大封相,越扯就越乱,,,,,,更有人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卦卜是意念的产物,自然受人的主观意念支配,我认为哪面是阳面,它就是阳面,一切应由人的观念所决定。而这数种观念上的差异,影射到现代钱币的排卦上就显出差异来,按各人不同的理解,用现代钱币摇卦,竟然可以排出数种不同的卦象,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大家各执己见。都说自己的方法是最为正确的,卦测为证云云。曾有个称为名家的易学人物拿着乾隆铜钱跟我论起卦,说:“钱币起卦,用乾隆铜钱是最灵的了,古书上写的钱币就是指“乾隆铜钱”,有汉字那面是字,没字有花纹的那面就是背,有字那面当然是正面了,背的意思就是反,你看反叛和背叛不是同一个意思吗?所以说字是代表正面,背是代表反面”,然而他却不知道,他手里拿的这个铜板,其实两面都是字,他认为的“花纹”,其实是满文,摇钱法并非始于清代,之前没乾隆铜钱,古人又是怎样起卦的呢?明代的铜钱倒是一面有字一面无字。“背” 的意思在古代,难道真一定是“反面“的意思吗?难道就没有别的解释?例如代表“另一面”的意思?单就易理而论,如字代表的是正面,三个字则全部都是阳面,一个阴面都没有,怎么《易经》显示的却是“老阴”呢?,而且更奇怪的是还会变成“少阳”,全部阳的东西可以变成“少阳”?难道是返老还童?显然是不合易理逻辑的解释。有个学者,言之凿凿对我说,我认为字肯定代表阴面,哦!立刻洗耳恭听!然后解释:“你瞧,一个字两个背是少阴,就是说一个阴面两个阳面,阴面占少数,所以叫“少阴”,少就是多少的少,很好理解的么” ,呵呵,听了差点晕倒!“少”字真的是代表多少的意思吗?毕竟古今观念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以现代人的理念去解释古人的观点。现代人的观点是上北下南,字从左看、零时为一天之始;而古人的理念却是上南下北,字从右看、子时(23时)是一天之始。你既然要沿袭古人的起卦方式与理论,却用现代人的理念观点去理解它解释它,这样合理吗?或许有人要说,按大家认同的方式不就行了吗?你看连钱币鉴定家都说古钱有字是正面,没字的是反面,何必较真呢。没错,但他们毕竟不是研易与考古之人,对于易的学问,多数人认同的习俗,它就是正确的吗?懂易以后,每逢春节,总觉得有些啼笑皆非,在当今社会舆论的每个角落,猴年马年居然都是以大年初一的零时划分,而不是以立春之日来划分,每当大年三十的24点正,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就会大吼:猪年到了!然后四面八方一片沸腾,各电视台争相报道有多少婴儿抢闸出世成为“猪头”,可喜可贺!!大家都在瞎叫嚷,却不知道真正的猪年要过数天后“立春”之日才会到来,这些赶在好时辰诞生的婴儿其实都是属狗的。要是你稍有异议,会立刻引来嘲笑:“你是猪啊?都到零点了,还不算猪年” 至于由人的主观意念决定阴阳性质的观点,我也不认可,认为哪面是阳面,它就是阳面,客观世界的万物也是这样的吗?我主观认为你是女人你就是女人?呵呵,倒有点指鹿为马的意味。说了那么多,只有一句话最顶用。如果你不是一个热衷于“钻牛角尖”、一定要化大力气去弄清楚“字与背”到底哪面算阳哪面算阴的人,而又一定要用真实钱币起卦的话,明白不来就干脆装糊涂,你也就别管“字与背”到底哪面是正是反,拿古铜钱按古书的指示排卦就是,这样排出来的卦,无论支持字面是正、还是支持字面是反的人们,都会立即没了声音。
阴阳的客观定义:
那究竟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其实对钱币阴阳的定义,关键并不在于“字与背”的正反争论上面,也不受主观的意念所支配,而关键是观察事物的客观本质,没有客观环境条件,也就没有“易”的存在空间了。天为阳、地为阴,天空广阔虚无,地上动植物实体满布;天有四时,地受其约制;所以:阳为虚阴为实、阳为简阴为繁、阳为显阴为藏、阳为刚阴带柔、阳为外阴作内、阳为男阴为女,天地相合而滋生万物,男女相合而繁殖后代等等,这都是阴阳的本质。《易经》为何要以乾卦为首、坤卦为次?为什么64卦中只有乾坤两卦享有“用九、用六”的特殊待遇?可以说“天与地”是周易阴阳互变形成的总基础,是易经构成的本源。钱币也不例外,也应遵循这个事物本质规律。所以钱币应以“简虚为阳面,繁实为阴面”原则来区分。以此推理古人的排卦方式,其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如下:
★宋明代钱币(一面有字一面无字):字为“字”面,无字为“背”面。采用虚实原则区分阴阳。虚的背面(无字面)代表阳面,实的字面(有字面)代表阴面。三个阳面就是“老阳”,阳尽而变“少阴” ,所以古书三背是“老阳” ;三个阴面就是“老阴”,阴尽而变“少阳” ,所以古书三字是“老阴” 。
★清代钱币(一面汉文一面满文):汉文为“字”面,满文为“背”面。采用简繁原则区分阴阳。纹理简单的背面(满文面)代表阳面,纹理繁杂的字面(汉文面)代表阴面。三个阳面就是“老阳” ,阳尽而变“少阴” ,所以古书三背是“老阳” ;三个阴面就是“老阴” ,阴尽而变“少阳” ,所以古书三字是“老阴” 。
因而可推知,无论古今钱币,都应以“简虚为阳面,繁实为阴面”原则来客观区分阴阳面。明白了这个道理,钱币的阴阳区分就变得很清晰,例如有一枚外国硬币放在你跟前,你是根据什么原则分辨阴阳面呢?图案?数字?自己的主观意念?还是别的?很简单,对所有硬币,你不用管他是什么图形图案、或是看不看得懂的文字、符号,只要对比两面。哪一面形状相对较复杂的,那一面就是阴面,而相对较简单的那面就是阳面。又如假设手上有三片圆形金属片,两面都是光滑无纹,怎样才能把它转变为起卦的工具?又怎样定性阴阳面呢?答案是将三片金属片随便一面划个记号,则有划记号的那面就成为有形的,有形为实,另一面依然光滑是无形的,无形为虚,虚为阳面,实为阴面,这样就客观地定性了阴阳,可以作为起卦工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