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背孩子的是什么东西啊

少数民族背孩子的是什么东西啊,第1张

背带。这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背带,也叫背扇,古代称襁,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它在广西各少数民族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一般在婴儿满月时由外婆亲手缝制而成,随后伴随着小孩度过婴幼儿时期,直到小孩能自己走路为止,背带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是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背带会用明丽颜色的布料,并在其上绣上繁复精致的花纹,世代相传,甚至成为一种特有的手工艺品。

嗡拼音:wēng,瓦拼音:wǎ ,素拼音:sù,驮拼音:tuó,隶拼音:lì,娑拼音:suō,婆拼音:pó ,诃拼音:hē

一、嗡部首: 口

释义:拟声词。蜜蜂、苍蝇等飞动的声音:蜜蜂~~地飞。

二、瓦部首:瓦

释义:

1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

2用泥土烧成的:~盆。~器。

3姓。

4瓦特的简称。1秒钟做1焦的功,功率就是1瓦。

三、素部首:糸

释义:

1白色;本色:~服。

2蔬菜类食品。与“荤”相对:~菜。~食。

3本来的;原始的:~质。~材。

4质朴;不华丽:朴~。~净。

5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要~。因~。元~。

6副词。一向;向来;从来:~不相识。~有交往。

7古称洁白的生绢:尺~。

四、驮部首: 马

释义:用背部承载人或物体:~运。这匹马能~四袋粮食。他~着我过了河。

五、隶部首:隶

释义:

1附属:~属。

2旧社会里地位低下被奴役的人:奴~。仆~。

3衙役:皂~。~卒。

4汉字形体的一种:~书。汉~。

六、娑部首:女

释义:

1盘旋舞动的样子:~起舞。

2枝叶扶疏的样子:杨柳~。树影~。

3眼泪下滴的样子:泪眼~。

七、婆部首:女

释义:

1年老的妇女:老太~。

2丈夫的母亲:~媳。

3旧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妇女:媒~。巫~。

4〈方〉祖母或与之同辈的妇女:~~。外~(外祖母)。

八、诃部首:讠

释义:

1这种植物的果实。

2姓。

3常绿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果实像橄榄,可以入药。生长在我国云南、广东一带,以及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地。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诃毁[hē huǐ] 

责骂诋毁。

2诃咥[hē xì] 

隋唐时代我国北方铁勒族的一个部落。

3罗诃[luó hē] 

即罗汉。

4诃骂[hē mà] 

厉声责骂。

5诛诃[zhū hē] 

斥责,呵斥。

6诃夺[hē duó] 

呵叱而夺去。

7诃林[hē lín] 

地名。

8诃谏[hē jiàn] 

厉声规劝。

古代称战败为“败北”。“北”是“背”的古文。

《说文解字》中说:“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

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

同义词:失败 败仗 战败 败绩 败阵

反义词:胜利 战胜 获胜

汗流浃背出处是史记·陈丞相世家。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知识拓展: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是背心的雏型,为敞领无袖束腰衣,仿自汉代的裲裆铠,取其“当背当心”之意(见图)。宋代称作背心。至清代, 背心形制多样,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且男女皆可穿用。其中一种正胸饰一排13颗横纽的“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初用于朝廷要员,后也为一般官员穿用。士兵还将背心用作号衣。民国时期,劳动人民多将背心当作外衣穿。现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

挨肩擦背 挨:靠拢;擦:摩擦。形容人多拥挤

挨肩叠背 形容人群拥挤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背暗投明 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

腹背之毛 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

浃背汗流 同“汗流浃背”,形容十分惭愧或惶恐

肩背难望 指难以相比,难以企及

挨肩搭背 挨肩:肩和肩相靠。搭背:手搭在别人背上。形容极其亲昵的样子。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背城借一 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背恩忘义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背盟败约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背山起楼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背信弃义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倒背如流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抵背扼喉 抵:按住;扼:掐住。按住脊背,掐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之地。

扼喉抚背 抚:按,捺。掐住咽喉,按住脊背。比喻控制敌方的要害,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

扼吭拊背 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拊背扼喉 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拱肩缩背 拱肩:肩往上耸。耸起肩膀,弯曲着腰。形容衰老或不健康的体态。

辜恩背义 辜:辜负;背:违反,违背。辜负别人的恩德,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鸡胸龟背 凸胸驼背。

离乡背井 离开家乡到外地。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芒刺在背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如芒在背 形容极度不安。

人心向背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水过鸭背 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袒胸露背 敞开上衣,露出胳膊。

膝痒搔背 膝部发痒,却去搔背。比喻力量没有使在点子上。

项背相望 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压肩迭背 迭:重迭。形容观看的人极多。

挨肩迭背 形容人群拥挤。

背碑覆局 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

背本就末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背恩负义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背恩弃义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背腹受敌 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背公向私 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

背公营私 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亦作“背公向私”。

背惠食言 指忘恩失信。

背前面后 指或当面或背后。

背曲腰躬 腰背弯曲。常指坐久或年老。

背曲腰弯 见“背曲腰躬”。

背乡离井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背义负恩 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背义负信 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

背义忘恩 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

晬面盎背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骀背鹤发 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

鲽离鹣背 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扼亢拊背 扼:用力掐着。亢:通“吭”,喉咙。拊:击,拍击。掐住喉咙,捺住背脊。比喻控制要害,制敌于死命。亦作“扼吭拊背”、“扼肮拊背”。

拊背搤吭 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语本《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负德背义 犹言负恩背义。

负恩背义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汗出浃背 同“汗流浃背”。

汗出洽背 同“汗流浃背”。

汗流夹背 同“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同“汗流浃背”。

鹤背扬州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鹤背扬州”比喻利欲之心。

黄发骀背 见“黄发台背”。

黄发台背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

黄发鲐背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长寿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黄发台背”、“黄耈台背”、“鲐背苍耈”。

肩背相望 谓相继而起,连续不断。

冷水浇背 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亦作“冷水浇头”。

离乡背土 见“离乡别土”。

流汗浃背 ①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

面是背非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面誉背非 见“面誉背毁”。

面谀背毁 见“面誉背毁”。

面誉背毁 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曝背食芹 谦言微薄之献。

弃好背盟 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如芒刺背 见“如芒在背”。

耸肩曲背 耸起两肩,弯曲背脊。形容衰老或寒酸貌。

耸肩缩背 两肩耸起,背脊弯曲。形容衰老的状态。也形容因怕冷而缩做一团的样子。

忘恩背义 犹忘恩负义。

望其项背 见“望其肩项”。

无背无侧 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向声背实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熊腰虎背 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亚肩迭背 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阴山背后 ①迷信者称阴间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 〖解释〗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背若芒刺 〖解释〗犹言芒刺在背。

背生芒刺 〖解释〗犹言芒刺在背。同“背若芒刺”。

亚肩叠背 出处解释前后的人肩背紧挨着。形容人多拥挤。示例故事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 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解释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示例故事

蜂腰削背 〖解释〗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同“蜂腰猿背”。

蜂腰猿背 〖解释〗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

拊背扼吭 〖解释〗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

睟面盎背 〖解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压肩叠背 〖解释〗指人众多密集。

古代满100岁称为什么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其它的称谓有哪些呢?

50——年百、知非、知命之年、艾眼之年、之年

60——花甲、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知命之年:男子50岁

花甲之年:男子60岁

古稀之年:男子70岁

喜寿:男子77岁

耄耋之年:8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岁

白寿:男子99岁

80岁叫耄耋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

90岁叫什么

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有诸多,那九十岁称为什么之年呢?

九十岁称为什么之年。九十岁称之为鲐背之年。

鲐,原指鲐鱼。因老人背部之褶皱如鲐鱼之斑纹,因度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鲐背非指“鲐鱼之背部”,而指“背部如鲐鱼”,进而泛指老人。

古人亦称八九岁为耄耋之年。耄耋多间为年纪极大之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皆有差异,男性称“寿”,而女性则称“福”。

九十岁之人,生于春夏,做事细致,伶俐手巧,受人尊敬,慈悲心肠,一生乐多忧少,好作善事,故而多福多寿,儿孙满堂,得以颐养天年。

生于秋冬,稳重沉静,夫妻敬重,子女贤孝,出入压众,可受儿孙之孝敬,丰衣足食,德望兼备。凡事心平气和,皆可福寿绵长,得享天伦之乐。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如下:

1、1岁:牙牙。

2、2岁:孩提。

3、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4、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5、10岁:幼学、外傅之年。

6、12岁:金钗之年。

7、13岁:豆蔻、舞夕之年。

8、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9、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10、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11、24岁:花信年华。

12、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13、40岁:不惑。

14、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15、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16、61岁:还历寿。

17、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18、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19、88岁:米寿。

20、90岁:上寿、鲐背。

21、99岁:白寿。

22、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100岁俗称什么

100岁称之为期颐。100岁是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

古代满一岁被称为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类别含义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垂髫幼年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加冠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花甲之年60岁

古稀之年7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期颐之年100岁

人物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望采纳

1营养不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并不是很发达,所种植的农耕植物其营养价值并不是很高,古人的营养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分分合合战乱不断就更不用说了。营养不良影响青年的成长发育(钙等元素摄入较少,尤其影响骨骼和骨质等的正常发育)和晚年身体健康。

2古代礼法。古代礼法颇多,抱拳前倾略弯腰;跪地叩首,膝跪地、手齐面、头落地(具体礼法多且复杂,不甚了解,也就不班门弄斧了)。同辈见面抱拳行礼、师徒弯腰行礼、父母长辈跪地行大礼。儒家重“礼”,自汉高祖大汉至汉武帝的震慑环宇,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跪之礼快有三千年历史啦!古人讲究以礼相待,跪有跪姿,后更演化为尽量显出谦卑,突出君王贵胄的上位感,据说还有讲究,先什么后什么很是复杂。潜移默化之下,突然想直一下腰,突然“贵人”来了又要弯了。

3其他想法。传世画像,大多名人圣人,有名之人其传世画像大多“谦卑”符合礼法、符合道义、更合国人传承之思想惯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9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