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背字的均为五代十国的开元通宝,背面有字二十三种:昌、京、洛、益、蓝、襄、荆、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永等二十多种,此外还有扬、清、晋、蜀、淮海、米国等的说法。下图是润、洛、蓝、京、丹的背书字
说到开元通宝,很多人以为这是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所铸造的钱币,其实不然,开元通宝在唐朝发行了289年,远远早在唐玄宗之前,就已经开始流通了。甚至如果你仔细观察实物,就会发现有的开元通宝背面有一缕掏文,仿似一道女人指甲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在武德四年七月宣布废止隋五铢,发行唐朝的新钱“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的恩宠,原本不允许私铸的开元通宝,唐高祖却特许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可以各铸三炉,开国功臣裴寂可以铸一炉。
而当时负责铸造开元通宝的欧阳询在进上蜡样给秦王时,彼时的秦王妃日后的长孙皇后在观赏时无意中留下了一掏甲痕。就这样,带有甲印的蜡样被翻成钱模,再铸成钱,铸好的钱背就留下了一道月亮形状的指甲纹,也就是后来的开元通宝背月钱。
除了带着香艳气息的背月文外,开元通宝的形制仍就沿用了秦方孔圆钱,但每十文重一两的规格,和大唐盛世开辟出来的新气象一样,也创造了一种新的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历代的铸币标准,从此沿袭了近1300年。
《新唐书·食货志》:
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洛、并、幽、益、桂等州皆置监。赐秦王、齐王三炉,右仆射裴寂一炉以铸。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
《唐会要·泉货》:
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以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其钱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其字含八分及篆、隶三体。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元通宝”钱。郑虔《会稡》云:“询初进蜡样,自文德皇后掏一甲迹,故钱上有掏文。”十八日,置钱监於洛、并、幽、益等诸州,秦王、齐王赐三炉铸钱,裴寂赐一炉。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籍没。至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桂州置钱监。
《谭宾录》卷一(唐)胡璩
钱有文如甲迹者,因文德皇后也。武德中,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此四字及书,皆欧阳询所为也。初进样日,后掐一甲迹,因是有之。
正面是开元
通宝
,是
唐武宗
会昌五年(
公元845年
)始铸,背面为福及闽字,开元通宝背福普品价值在200--250元左右,
福字
分上、下、右三种,真品闽字更高
阁下这枚是 会昌开元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吧四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均于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背文记有“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洪(南昌)、潭(湘潭)、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林)、丹(晋城)、永(零陵)等贰三种,“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等。 会昌开元中还有一些特殊版别,也相当罕见,如“京”字反书,称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称右福;背穿右蓝、穿上下各有云文的称蓝三云;背穿右蓝、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称蓝大王;又有双重背文的如“京”字称双京;两个“蓝”称双蓝
这是会昌开元。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均于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背文记有“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丹(晋城)、永(零陵)等23种,“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等。
开元通宝背洛的市场价在30元-60元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