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有何特征?

蟾蜍有何特征?,第1张

(1)中华大蟾蜍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布满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口内无锄肋骨,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繁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形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

体长约7~10厘米。背部有黄棕色而略具棕红色的斑纹,腹面色浅,在胸腹部具有不规则的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

1、颜色不同

青蛙从眼的后方直至后肢的基部有2条纵行的皱褶,呈金**或浅棕色。中央有一条浅色纵纹。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青蛙背部是褐色或黄绿色,腹面呈白色。蟾蜍皮肤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背面暗褐色,腹面乳**。

2、毒腺不同

蟾蜍有丰富的毒腺,分皮肤腺和耳后腺。皮肤腺分布在躯体的背面,所处的表皮局部增厚成“疣粒”。耳后腺在头侧鼓膜的上方。小心用针刺破耳后腺,就流出乳白色具有毒性的浆液。青蛙是没有毒腺的。

3、齿和舌不同

青蛙上颌边缘有一排细小的上颌齿;在口腔顶部犁骨上也有两排并列横生的瘤状小突起,叫犁骨齿。而蟾蜍的上下颌都没有齿。拉出青蛙的舌,它的舌尖是分叉的;而蟾蜍的舌尖是不分叉的。

扩展资料:

青蛙习性: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

动物学家发现,不同的蛙鸣声代表不同的含义。夏季,雄蛙发出响亮的鸣声,代表求偶信号;蛙们在划分领土的时候会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声,表明它们存在很大争议。

据研究,蛙是依靠喉部的一对声带发声的,若声带被周围的肌肉和软骨拉紧,那么空气通过是就会发出震动。

-青蛙

-蟾蜍

说起世界上最恶心的动物,琵琶蟾蜍绝对算的上是位居榜首,没有动物能比琵琶蟾蜍长的更恶心了,名字虽然好听,但是模样却长的如此恶心,模样和名字一点不搭配,在琵琶蟾蜍的背上有很多的小孔,密集恐惧症是绝对看不了。

一、琵琶蟾蜍是原始蛙类

琵琶蟾蜍在很久之前就有,生活在非洲地区,不得不说非洲地区有很多长相怪异的动物,有很多都出现在原始森林中,而且在原始森林中还有很多人没见过的动物,所以这个地方是比较神奇的,里面也遍布危险,人类很难进入到里面进行研究。

在非洲原始森林中有琵琶蟾蜍、攻击性最强的牛箱头蛙,还有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青蛙,在原始森林中琵琶蟾蜍是很平常的存在,模样虽然长的很恶心人,但是性格是比较温顺的,不会对人发动攻击,个头也不算太大,只能通过外表来吓唬别人。

二、琵琶蟾蜍背部孔的作用

琵琶蟾蜍背部孔的作用更恶心人,就是为了生育用的,在时机成熟之后,小蟾蜍会从老蟾蜍的背上钻出来,是很恶心的,在排卵期的时候,雌性的琵琶蟾蜍会把卵都排在雌性蟾蜍的背上,把所有的卵都放在孔中,然后雄性蟾蜍就趴在雌性蟾蜍的背上进行受精。

受精之后,雌性蟾蜍就静静等待卵的成熟,在成熟之后,成群的小蟾蜍就会从母蟾蜍的背上出来,雌性蟾蜍后背上的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出生两个月之后,身上慢慢出现的。等雌性蟾蜍生完孩子之后,母蟾蜍就会找个地方,连续的磨后背,把后背的孔脱落。在长出更加光滑的皮肤。琵琶蟾蜍的后背是很瘆人的,看过一次的绝对不想再看第二次,就像马蜂窝一样,但是比马蜂窝要恶心数倍,也不要轻易的网络上寻找琵琶蟾蜍的,密集恐惧症的人渗入。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毒害分析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毒害信息有哪些蟾蜍俗称癞蛤蟆,蟾蜍全身均可供药用,是多种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不过,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到蟾蜍的毒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蟾蜍的药用价值及毒害分析的知识,欢迎阅读。

 蟾酥

 蟾蜍的耳后腺(眼上角的一对椭圆型凸起部分)和背部皮肤腺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在《名医别录》以后的本草中多有记载,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蟾酥除了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用于痈疖、疗毒、咽喉肿痛、龋齿疼痛等症以外,还具有确切的`抗肿瘤活性。其对肝癌细胞、结肠癌细胞、肺癌细胞及胃癌细胞都有明显作用,有望成为有效的抗癌新药。

 蟾衣

 蟾衣是一种从民间新挖掘的动物类新药,是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蟾衣的初步临床应用,已表现出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如果进一步确证其药用价值,制订出药材质量标准,使之真正成为一种很好的药材新资源进人药材商品流通市场,必将造福于民,在防病治疗病中发挥积极作用。

 干蟾皮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用于治疗小儿疮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由于干蟾皮必须杀死蟾蜍才能取得,故资源利用受到限制。

 蟾蜍毒害分析

 有些报道显示,一些人买回蟾蜍食用后出现中毒死亡的现象,可见,蟾蜍是有毒的。据医生介绍,在临床上,蟾蜍中毒致人死亡的并不多见,但要引起重视。蟾蜍中毒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05至1小时,主要症状为头晕、出汗、口 唇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休克、胸闷、心悸等,严重的可能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蟾毒如果误入眼睛内,还可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据了解,蟾蜍与蝎子、毒蛇、蜈蚣和蜘蛛并列为“五毒”,其毒性在于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有毒白色浆液,称蟾酥。干燥后可入药,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医生介绍说,在使用适量的情况下,蟾酥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变成致命的毒药,导致心跳加快、心率紊乱甚至心脏停搏。

;

蟾蜍(toad) ,也叫蛤蟆há ma( 蟆单独读má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简介名称  蟾蜍(图1)拼音名 Chán Chú 别名 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编辑本段蟾蜍的品种花背蟾蜍 中文名 花背蟾蜍 拉丁名 Bufo raddei 命名人 Strauch 形态描述 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态资料 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寻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药理作用 药材 1.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形状亦异。一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近年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 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它很时髦,脚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到7公分。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皮肤粗糙,除头顶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在眼后有一对特别大的突起腺体,这是耳后线,也就是它们有名的的毒腺。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内,听到它们一长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口气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目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56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形胶质卵串中,一长串可长达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散有细纹。 中国树蟾 小型细长,吻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圆而清晰。 从吻端经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背部草绿色,皮肤光滑。 体侧:白色略带**,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绿色,股部内侧**有一些小黑点,趾端也有吸盘,趾间有半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蟾蜍(图2)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编辑本段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蟾蜍(10张)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用价值   蟾蜍的药用蟾蜍,俗称癞蛤蟆,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本科现已有25个属300种左右,我国目前已知有2个属17个种和亚种,其中中华大蟾蜍分布最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已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已势在必行。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目前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我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编辑本段治疗恶性肿瘤 1治疗白血病 用重125克以上的蟾蜍15只,去内脏后洗净,加黄酒1500毫升,隔水煮沸2小时后过滤,每服15-30毫升,每日三次,饭后服,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除支持疗法外不配合任何药物,治疗32例白血病,完全缓解率25%,总缓解率75%.用干蟾粉1克,每日三次,小儿减半,配合紫金丹.强的松内服,治疗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治愈7例,用药后多数在10天内嗜酸性粒细胞开始下降.由单方气死名医折自[中西医结合]. 编辑本段蟾蜍利用价值 蟾蜍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蟾蜍皮肤腺、耳后腺分泌出白色浆液,可加工成名贵中药蟾酥,蟾蜍可加工成干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传统名贵中药,对治疗食道癌、肝癌、肾炎、白喉、流行性肋腺炎均有很好的疗效。蟾酥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现代医学发现它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增加白血球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良药,日本用蟾酥生产出"救生丹"良药。我国用蟾酥生产出六神丸、心宝、梅花点舌赃、华蟾素、天力蟾衣胶囊等药物。 编辑本段医道 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 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价 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 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 血病、淋巴瘤等。 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服法请遵医嘱。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肝炎、带状疱疹、肝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 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各地先后开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神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51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